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xx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木兰诗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有: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xx,对镜帖xx.”

【互文修辞手法简介】

一、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点?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所谓互文,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文修辞现象?互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二是在成语中的运用;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目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文。

1、互文在古诗中的运用。(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而暮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

(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9)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2)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3)受任奉命于败军危难的时刻。

后六例都是高中所学篇目,其互文理解依次是:(4)早晚去看,早晚去抚摸。(5)东西左右都植(种)上了松柏和梧桐。(6)使贾谊含屈在长沙,使梁鸿逃身在海边,并非是没有圣主和圣明的时代。(7)牵牛星和织女星皆遥远明亮。(8)燕、赵、韩、魏、齐、楚各国经营所得的和收藏所得的精英(珍器重宝)。(9)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并上了船。

2、互文在成语中的运用。

汉语成语中也经常使用互文,如风调雨顺应理解为风和雨都调匀、适宜(即风雨都调顺);南腔北调应理解为南腔调,北腔调(指南北腔调掺杂,口音不纯);标新立异应理解为标新异,立新异(指标明和创立新奇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吞云吐雾应理解为吞吐着云雾(吞的对象是云和雾,吐的对象也是云和雾);残羹冷炙应理解为剩下的冷的汤汁和烤肉(残修饰羹和炙,冷也修饰羹和炙)。

3、互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相比较而言,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主要出现在古汉语(成语)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不常见,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里的中国军人并非只屠戮妇婴,同样八国联军也并非只惩创学生;而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既屠戮妇婴又惩创学生。这样就上下两句参互成文,简洁有力。

三、互文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又称对仗或俪辞。

对偶从结构上讲,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而从内容上讲,可以分为正对、反对、窜对、自对、倒对、扇对、磋对、借对等八大种类。

严对和宽对是就宏观角度而言的;而正对、反对、窜对、自对、倒对、扇对、磋对、借对等八种对偶是就微观角度而言的,前后两者并不矛盾,而且有包含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区别对偶与互文的关键是理解其表达内容(语意):对偶可以独立完成语意的表达,不需要前后(或上下)内容相互拼合,而互文则必须相互拼合才能正确全面的理解语意。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王实《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前者属于对偶中的宽式反对,后者属于宽式正对。前者上句极言先忧而下句极言后乐;后者则上下句皆言相思之悲、离别之恨。又如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桃花扇·哀江南》)和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这两例也不是互文,前者的灯船只指端阳之事,酒旗特指重九(重阳)习俗,绝不能兼指拼合;后者对林黛玉表情神态的细致描写也不能兼指拼合,比如描写眉的内容,就不能兼指描写面的内容,反之亦然。

这些对偶句都不能理解为互文,因为上句的内容不需要下句的内容来兼指拼合,下句的内容也不需要上句的内容来兼指拼合,上下句都可以独立表达其语意。它他不具备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等特点。

除此之外,对偶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互对(互文与对偶兼用,也称互文对)。比如《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将军对战士,百战对十年,死对归,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但平仄不相对,属于宽式正对。在理解语意时又应该上下拼合,互文见义,指的是:将军或百战死,或十年归;壮士或百战死,或十年归。还有上文援引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诗句,以及《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例句都是互文对(既属于互文又属于对偶)。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木兰诗里的6个修辞手法 导读:引导语:《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讨论点拨法: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生生互动法: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练,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教学过程

完整版《木兰诗》教案讲课教案

《木兰诗》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韵律,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难点 1、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视频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是啊,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早在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就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千古,流传海外。(播放视频)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样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

首乐府民歌,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能够正确流利阅读课文(先指名读,再齐读)。 2、欣赏范读,注意朗诵节奏,整体感知全文。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四)感情再诵读,走近人物心灵 1、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2、指导朗读,要求学生以读带译,在朗诵的感情中体会木兰的形象,体会木兰的心理感情。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语带自豪。 3、个性朗读,结合点评。节选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读或背,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表情丰富,且进行自我点评或者相互点评。从语速、语气及所把握的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 《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她不图功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四、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

《木兰诗》教学教案

《木兰诗》教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板书“好”字,什么为“好”即女子也,请简要说说中国古代的好女子。(学生一定会提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教师就顺之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 2、看注解掌握知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听录音朗读。 3、教师朗读指导。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三、疏通大意 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小组讨论。 疑难字词提问,解决“互文”问题。 四、复述课文,评述人物 1、准备以四字括这首诗情节,复述课文。 如: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征途跋涉──征战沙场──辞官还乡──合家欢聚 2、抓住文中字词说说木兰是个怎样的女子? 五、思维拓展

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2000年4月,我国发行了《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全套共四枚,若让你来设计,你会选择哪4幅画面?怎样设计场景?请说理由。 木兰的形象流传至广,我们来看看美国迪斯尼拍的“洋木兰”。 播放动漫,思考比较“洋木兰”和“土木兰”的形象异同。 六、疑难问答 学生自由提问,解决课后练习。 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 2、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齐读课文。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修辞手法 《木兰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 延伸: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

木兰诗阅读答案

篇一:木兰诗阅读答案 木兰诗阅读及答案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所忆⑸昨夜见军帖⑺愿为市鞍马⑽关山度若飞⑾朔气传金柝 二、一词多义: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⑶买①东市买骏马 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是_____。⑸“_______,______。”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 五、选择题: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参考答案】 一、⑴对着;门⑵织布的梭子⑶只⑷思念⑸文告⑹表示多数,不是确数⑺为此;买⑻早晨⑼战争⑽过⑾北方 二、⑵①买; ⑵①军机军事⑶①买②集市②织布机②雇,租 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⑵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⑶将军百

木兰诗教案设计

《木兰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

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 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 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录音磁带、《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转播关于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节目。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1.熟读全诗,看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 2.重点分析前三部分,这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部分,看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1.分析剩下的课文,全面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改写文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木兰诗修辞手法作用 《木兰诗》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反复、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

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玉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互文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互文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互文: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 《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既然《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篇幅颇长,又多长短句,是否被乐府机关被之管弦?在我看来,此歌是能够入乐演唱的。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巧妙的修辞,独特的效果──浅析《木兰诗》修辞手法的运用

巧妙的修辞,独特的效果──浅析《木兰诗》 修辞手法的运用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历代传诵,这除了得益于它的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丰满外,也与它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巧妙的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比喻。通过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双兔为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既幽默风趣,又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从而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妥贴活泼,且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夸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过对战斗生活的夸张,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对数量、程度的夸张,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既成功地烘托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又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加官进爵。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思想,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在文章结构上,也为后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坚决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对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通过对比渲染,更集中、更加鲜明的突出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对偶,描写边塞夜景,通过艰苦环境的烘托,表现出木兰木兰守卫边塞的艰辛。“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对偶句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句子整齐对称,节奏感强,有力的突出、表现了木兰的人物形象。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运用排比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里排比的运用,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渲染了木兰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写出她的聪明灵慧。

木兰诗修辞手法互文

木兰诗修辞手法互文 导读:《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以下是木兰诗修辞手法互文,欢迎大家参阅! 诗中使用互文的手法有4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此4处中每句均互相呼应和补充,上文省去了下文里将要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现的词语。 第一句,并不是只在东市买骏马……,而是到东、西、南、北的市场去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 第二句则应理解为打开东阁的门,在床上坐坐;打开西阁的门,在床上坐坐。 第三句则应该理解为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贴上黄花。不是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贴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第四句应当理解为“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而不能说“脚扑朔”是雄兔的'特征,“眼迷离”是雌兔的特征。 木兰诗文言文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

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文言文翻译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

木兰诗》阅读题(含答案)

《木兰诗》阅读题(一)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木兰当户织⑵不闻机杼声 ⑷问女何所忆 ⑸昨夜见军帖⑹ ⑺愿为市鞍马⑻旦辞爷娘去 ⑼万里赴戎机⑽关山度若飞 ⑾朔气传金柝 二、一词多义: ⑴市①愿为市鞍马()⑵机①万里赴戎机() ②东市买骏马()②不闻机杼声() ⑶买①东市买骏马() ②欲买舟而下() 三、划分朗读节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四、默写填空: ⑴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 是。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 是。 ⑷形象概括木兰从离家出征至凯旋回朝全过程的句子 是。

⑸“,”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⑹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五、选择题: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阅读题(二)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教案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了解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方法】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片《花木兰》)。大家要认真观看,我待会儿要请同学来给大家讲一下你从影片中看到的木兰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可回答:英雄气概、英姿飒爽、万丈豪情、训练的艰苦、坚持不懈、努力进取、巾帼英雄、女子犹如此,男儿当自强) 这是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预习检测 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叙事诗。《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位同学起来朗读,纠正字音) 2.播放范读录音带,读准节奏,把握朗读时的语气。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

木兰诗修辞手法的句子

木兰诗修辞手法的句子 导读:木兰诗修辞手法的'句子 互文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东市买骏马,西市……(四句) 复沓 “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太长,懒得打了..) 顶真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排比 "爷娘闻女来"六句 "东市买骏马"八句 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对偶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旦辞"四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对偶太多了..自己看着顺眼的几乎都是..) 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惟闻通:唯)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木兰诗修辞手法特点

木兰诗修辞手法特点 导读:从《木兰诗》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时代里,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的苦痛生活。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

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