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绩效审计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我国绩效审计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我国绩效审计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绩效审计是指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独立地进行审查、分析,评价经济效益的优劣,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对外开放的发展,绩效审计必定会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审计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要求政府的行为更规范,同时也要求政府减少失实、提高效率及服务质量,因此,开展绩效审计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目前我国审计的主导方面仍是政府财政财务审计,开展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在审计实施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所引发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是深化我国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而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

一、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国家审计署资料记载,1984年,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

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等,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要求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审计机关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比如,全国审计机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165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共审计项目总投资2007亿元,经审计处理后,为国家节省投资38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自2001年以来,审计署先后组织了全国铁路建设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等某些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的。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目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把握审计工作发展规律,通过预防、揭露、抵御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但不容置疑的是,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之路并非平坦。

二、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制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一种需求,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其现行制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政府绩效审计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绩效审计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尚属新鲜事物,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绩效问题不是违法问题,审计机关无须介入。甚至一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在现有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去搞这种东西,似乎意义不大。同时,由于实践较少,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上、理解上。

(二)、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绩效审计理论。

随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出现,为了探索符合我国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路子,国家审计署及一些地方审计机关纷纷派员去英国、加拿大、香港等绩效审计发展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并带回了大量的国外绩效审计资料。目前,我国关于绩效审计方面的文献大部分是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比如《世界审计史》、《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世界主要国家审计》、《英国绩效审计》、《最新国外效益审计》等等。有关国内绩效审计的资料则比较少,除了对深圳近两年来绩效审计试点的工作总结外,多是一些探讨及争鸣性质的理论研究,极少数有明确性的内容。而对于绩效审计,国外研究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未能取得广泛一致的认可,我们自然不能

照搬照抄。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但都十分零散,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主流观点,无以深刻影响我国绩效审计理论、观念和实践的格局。因此,在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前提下,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实践活动是比较困难的。

(三)、面向社会宣传不够,缺乏一定审计环境,没有公认可适用的绩效标准。

由于绩效审计是一项新兴的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更是相对缺乏,有的地方绩效审计实践近乎空白,审计机关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宣传的范围等诸因素的影响,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知之甚少,广大民众也对此缺乏了解,社会关注度极低。致使中国特色绩效审计远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因此,开展绩效审计缺乏一定的审计环境。因而,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制定绩效审计标准的来源如组织的基本命令或基本计划文件、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针性文件,公认的管理实务准则等内容不详细;二是审计标准不适用,如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指标不科学,没有反映经济活动应当达到的水平;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来使用的标准不适用而没有及时更改。迄今为止,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四)、法律法规依据不够,缺乏具体指导细则,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效益”二字,很宏观很笼统,不足以

支撑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开展。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它法律法规规定。同时,指导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细则也未出台。因而,有的地方试行绩效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绩效审计的法律依据不充实,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落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除了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湖南省《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珠海市《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引入了绩效审计的概念外,国内关于绩效审计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及相应的制度规范。我国的《审计法》中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未突出绩效审计,且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笔者认为这仅仅是指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的法律和规范却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五)、专业审计力量不够,缺乏相关从审经验,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审计人员的素质未能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

我国曾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段时间开展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对政府绩效审计却极少论及。目前,除了国家审计署近两年来搞了少量的带有绩效审计色彩的专项资金调查(比如2001年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农村电网资金审计以及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这些审计项目虽然包含了一些财务审计的内容,但主要还是解决资金使用效果和政策、决策的合理性有效性问题,即从资金支出效果或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资金使用绩效)及深圳市审计局开展的为数不多的绩效审计试点外,极

少再有类似的实践。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仍主要以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工作尚未普遍展开。另外,绩效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全面性、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评价标准艰难性等多因素的组合,要求从审人员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尽管我国审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这类专业审计人员仍十分缺乏。加之绩效审计实践活动很少,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无绩效审计从审经历和从审经验,这势必影响广大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信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绩效的途径并鼓励和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以改进系统及控制措施。因此,在绩效审计实施中,审计人员要检查确定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的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及效益,包括未预见的副作用等问题。可见绩效审计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具备多种专业的优秀人才,诸如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非常深入地工作,即要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等方面专业的知识。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较单一,缺少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政府绩效审计范围广泛,审计标准、方法多样,审计结论具有建设性等,所以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对我国审计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1)较高的审计技术水平。(2)较高的专业水平。(3)较广泛的知识面,包括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4)较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5)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我国审计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尚未达到上述的要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目前的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和会计

人才,而其他的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这类人才。从世界各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来看,各国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会计总署由工作人员52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是以外,还有约1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有这比西方各国更加广泛的审计领域,实现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也就显得更为迫切。

二是我国审计人员知识更新不够,水平有待提高难度。我国现有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1)审计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目前的审计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经营管理知识不甚了解。(2)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对现代审计技术比较陌生。如归于计算机运用等不甚精通。(3)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六)、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绩效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以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在财务审计中,评价财务报表的表述内容的标准是公认会计准则。但在绩效审计中,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是由管理当局负责设计和应用的,审计人员通常根据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进行评价。但是,目前能评价绩效指标的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即只有财务指标,没有非财务指标;只有历史指标,没有未来价值指标;综合性指标多,单项指标少,缺乏“预警”指标。在标准缺乏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就不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必须从其它来源“借用”标准或是自己设计某种标准,然后用以衡量工作成果。这往往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解决办法就是自行开发和创建

有效的指标体系,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各项资金的绩效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会千差万别,从而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的指标、标准有所不同,也难以统一。有时不同地域同类事项的评价指标、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同一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所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所不同。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影响绩效审计开展。(七)、相关制度完善不够,绩效审计的资料短缺,较难获取准确充分的审计证据,缺乏审计结果运用。

开展绩效审计需要具有丰富的财务数据资料,从财务数据中挖掘效益信息。这就为开展绩效审计设定了一个限制性条件:财务数据资料必须具有可获得性、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回头看国外的绩效审计,英美国家在开展绩效审计之前,真实、合法性审计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绩效审计是真实合法性审计无法满足财政监督要求时才出现了。但是,就中国目前而言,真实、合法性审计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国每年的审计署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反复出现;中国的政府预算整体上还是粗放型的划拨、转移支付,审计署虽然不断提出细化预算,但是,这一块比较薄弱,“跑步钱进”以及转移支付的非经常化现象就是证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处于竞争的需要,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治地位的考虑,往往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地方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上述问题都表明,中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的最重要问题:真实合法性审计仍就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环境仍就不太具备。李金华也认为中国绩效审计没有开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存在比较多的

混乱现象,会计资料不够真实,审计人员素质还不高,审计内容基本没有超出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绩效审计所执行的评价,就是对有关证据做出系统客观的分析。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证据的理论以及获得、分析证据的技术有透彻的了解。审计证据是证实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的载体,绩效审计具体分析工作的安排是建立在评价所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的。审计资料包括关于收入、支出、资源、资产方面的财务资料;组织结构、经营活动的背景资料;经营目标等目标资料;被审计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方法完成目标的程度的活动资料;被审计单位为了有效地完成目标而采取的程度和控制措施,如计划、财务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资源资料。除了上述必要的资料外,审计人员还必须收集关于严重铺涨浪费、效率低、效果差的证据。获得的充分、适当审计证据是实施绩效审计的基础,而绩效审计的一个重大难题恰恰在于审计资料难以收集。证据缺乏往往给绩效审计带来致命的困难。审计人员如若不能收集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或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拒绝提供相关的证据,审计人员就必须采取其他方式获取间接证据或者自己建立有效的证据,这更给绩效审计增加了难度。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得到充分有效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等可以有效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和审计成果得到运用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或者说无法全面执行,在很多地方就连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结论还难以得到全面的执行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还未十分明确的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会更难得到保证。

(八)、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基础环境薄弱。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程度已较高,政府运行相对透明。我国虽处于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但地区之间发展的很不平衡,只有东部极少部分地区和

少数城市才基本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科技经济、科技结构对上层建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肯定不同于工业社会的科技、社会结构对上层建筑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基础条件不一样,各被审计单位运行的可评估性和工作记录的完整性、透明性、真实性就不一样,而这正是能否开展全面绩效评估的基础环境。如在英国,被审计对象(部门、单位或项目)的动作具有较强的可评估性。该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政府运行以及今后改革方向,核心就是强调要增强可评估性,即将政府各部门、单位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质量、目标,使用公共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等,尽量都采用量化的指标。因此,英国国家审计部门就可以开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全方位的考核,在我国很难办到。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但审计机关能够进行审计的投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比重、经审计的投资金额占投资总金额的比重还相当低,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则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整体不高,计算机技术在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中的应用水平还较低。二是地方政府未明确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监督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监管权力分散在财政、交通、城建及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手中,审计机关的监督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三是审计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审计机关即使可以安排出审计力量,也往往因为审计管辖权的限制而无法对上级政府在地方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审计,造成审计监督不到位。

(九)、重公营企业审计、轻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机构审计。

在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公营企业审计、轻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审计。该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赢利组织机构一般不直接创造财富,其

经济活动一般是一种纯消费性质的行为不具有事后补偿性,即不论是否经济、合理、有效,一旦发生就无法挽回。但事实上,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作为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机构或组织,它们的任何一项决策失误和工作失职都会造成某一行业或部门乃至国民经济整体建设的不协调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其工作效率的高低、效果的好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效益的高低,因而对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进行绩效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开展绩效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在新的审计环境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平台上构造绩效审计。为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现行的制度体系,做好绩效审计工作,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力量,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展开较系统的研究,致使中国的审计体制发生改变,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我国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新支,目前尚研究不够,有关理论的研究应该全面深入展开。可由审计署牵头,各地方审计机关参与,组织审计实务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审计理论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审计特点进行研究。明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特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结果运用等相关问题。确立一个相对主流的观点用以统一绩效审计相关人员的认识,然后再在不断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然而,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审计工

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政府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政府使用资金的经济、效率、效益的评估,关系到政府的信誉,关系到政府主管人员的业绩,进而关系到官员的政治前途。因此,绩效审计的开展更需要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审计人格。审计体制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密切。因为监督财政就意味着政府及财政资金成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涉及到立法权对财政权的制约问题,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审计机关普遍性地充当着监督财政的角色,是立法机关监督财政的重要工具。反过来,审计机关也只有从立法机关那里获取权力才能够实施对财政的监督,因此,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民主化和行政法治化,这样一方面可使政府公共权力受到削弱并走向透明化,由一个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使政府对公众、人大以至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真正负起责。另一方面使人大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及预算监督得到实质性加强。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审计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

(二)、广泛开展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绩效审计环境。

进一步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开展绩效审计,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在我国开展的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裹住人们的思想,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因此,要加大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审计宣传是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工作。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中的应用。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信息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本要求和依据。在这种形势下,

审计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审计、远程审计,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等,都离不开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开发力度。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只有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多年来,审计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为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审计宣传经验。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举办绩效审计的宣传专栏,比如:相关会议宣讲绩效审计,印发有关绩效审计的专题宣传资料,电视台做有关绩效审计的访谈节目,重大绩效审计案例实行公告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多场合、全方位宣传中国特色绩效审计。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领导了解、民众知晓。与此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还应积极向市委、人大、政府等相关领导争取对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视和支持。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充实专业审计力量,创新队伍管理体制和方法,加强培训,为开展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提供人力资源。

就中国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现状而言,中国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同时存在两种稀缺——显性稀缺和隐性稀缺。前一种是指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人员绝对数量稀缺,审计人员的数量同中国审计人员所要承担的审计责任和审计任务存在较大的差距;后一种是指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结构、素质上存在不合理性,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审计被限定在财务的范畴,审计人员的招聘主要对准财经院校,这

一点对于传统财政财务审计似乎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也表明中国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力资源准备。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审计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只占到24.71%,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体,比重达到62.55%,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仅占13.13%,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所以针对这种情形,中国必须加大对审计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班、讲座以及在职教育等形式,鼓励审计人员涉猎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以此健全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其次,有意识地吸取外来资源,通过对外招募的形式,对素质有偏重地做出选择,有重点地吸取其他管理学科、工程学科的人员进入审计领域,改变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每年公务员招聘中,有意识地吸取非财务管理学科的人才。再次、在审计预算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数量受到严格限制,在此种情况下,可以借鉴企业做法,采取人力资源外包的形式,借用企业、事务所、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的专家,参与绩效审计项目小组,促进绩效审计工作的完成。

其次,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通过公务员招考、调入、聘请等方式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各级审计机关建立绩效审计领导和业务咨询指导小组,由主要领导、审计业务骨干、法律、经济学、统计、建筑、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可进行专家外聘。所建立的业务领导小组统筹全局的绩效审计专业技术工作,进行有

关绩效审计的专业协调、专业咨询、业务指导、质量控制以及绩效审计结果报告的把关等工作。

第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配备充足、合格的审计人员,是有效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基本条件。为了缓解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人才短缺的不利局面,审计机关可以采取如下途径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从外部引进人才,即适当增加编制,用于引进审计机关所亟须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财务审计的复合型人才;:2:从内部着手培养人才,加强现有在职人员绩效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大规模培训绩效审计专业人员。改进培训方式,由国家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利用金审工程所建立的网络平台和其他方式,用全员培训与培训绩效审计业务骨干相结合、全面培训学习绩效审计知识与以绩效审计重点案例剖析学习相结合、上级审计机关派员深入基层指导绩效审计实践与下级派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工作进行现场练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宏观分析的能力、查处揭露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的能力、财务信息分析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作出审计判断的能力,提升广大审计人员有效开展绩效审计的其他各种专业胜任技能。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培训,使审计人员能够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尽快适应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审计人员自学专业知识,获取专业资格证书;第三,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资源的整合,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处室和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联动协作,充分运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力量,发挥他们在真实合法性审计方面的优势,重视绩效审计专家队伍建设。

(四)、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进一步充实绩效审计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审计法规制度的建设。

审计署历来注重对法制的建设,李金华审计长提出要不断加强审计机关的“人、法、纪”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对于绩效审计法规建设进展不大。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已经提到了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但不明确、不具体,不便于操作和执行,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需要。因此,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应尽快出台相对明确的法律制度,确立政府绩效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法律地位,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为此,首先要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的基本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其次,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再做一些补充规定。另外,应体现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原则,反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从法律的角度,明确绩效审计地位、作用、职责任务,规范绩效审计的工作方法、程序、内容和评价指标和标准等,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审计。审计机关只有依据法律作为工作的依据,作为审计的准绳,审计机关的工作才会具有效率,绩效审计才能够在中国快速成长,才能够免受来自外来的干预,增强绩效审计的效力,更好的维护人民的财产,审计机关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民财产的看家狗”。积极推动有关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订和完善,努力做到用专门的法律法规条款规范绩效审计。在做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修订和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的制定工作中,注重涉及完善有关绩效审计的内容。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起

步阶段,国家审计署至少先应依据审计法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规定,以部门规章来明确绩效审计的相关事项,让绩效审计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之后,要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出台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五)、积极探索,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构建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绩效审计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确定,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确定。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效益与公平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制订指标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投资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关注投资对地区经济、就业、环保等各方面产生的社会效益。而构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长期和短期结合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从这些原则立场出发,探索制订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可从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指导性标准,就是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一些具体做法作出的原则性规定,主要来源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是绩效审计评价的基础;二是技术性标准,包括已被广泛接受的专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组织建议的标准以及被审计单位、项目的业务目标、用于衡量评价绩效的其他明确标准;三是替代标准,当上述两个层次的标准均不存在或者无法满足绩效审计评价时,可以考虑先用替代标准,包括同类先进组织的最佳实务以及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最佳绩效等。此外,如果以上标准还无法

满足绩效审计评价,审计人员就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共同探讨制定公认的评价标准,创造性的开展相关工作。

(六)、广泛借鉴,摸索总结,大胆创新,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实现绩效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工作模式、程序、措施和手段等,它包括绩效审计工作组织实施的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工作质量与成果的考核方法等。把握一个重点搞好审计调查。进行绩效审计,国内外经验都证明,全面、充分的审计调查事关审计的成败。紧紧把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进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来进行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正我们的审计方案、工作重点及审计方法。同时向社会审计学习。我国的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相比,发展比较完善,政府审计向社会审计学习:第一,可以向社会审计机构借调具有丰富经验、掌握最新审计技犬和审计方法的注册会计师;第二,派遣政府审计人员到社会审计机构学习,使其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并掌握有益的配套技术;第三,借鉴社会审计准则,完善政府审计准则体系和有关的法律体规,制定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但是对于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者来说,关注更多的是准确地运用绩效审计的一些具体方法。一般来说,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如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都适用于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专项审计调查方法,能更高效率的涉及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事项的多个层面,是适用绩效审计的一个较好办法。应在开展绩效审计的过程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运用。

(七)、建立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库,及时准确地补充相关信息资料。

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库,是一种以电子文档形式表达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济运行、管理情况和审计情况等其他与审计相关情况的资料信息集合。被审计单位资料库通过收集和整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历年的财务信息和相关的审计信息,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为充分行使审计监督提供必要的支持。资料库的来源,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也可以是审计人员自己收集整理,还可以从有关部门单位取得。按照信息化工作要求,采集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数据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十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决算报表数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机构设置及各部门的职责、人员分工等;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行政事业单位法人代码证书复印件;审计管辖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与审计目标相关的电子业务数据、会计核算数据等。被审计单位所使用的核算软件;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制度材料;根据被审计单位接受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审计管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情况和审计档案资料;其他有利于审计工作了解情况的相关资料等。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及时补充相关信息资料,能及时掌握了解被审计单位发展历程,能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变化,尤其适合绩效审计的工作需要。较好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库对于绩效审计工作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有效运用。

审计作用的发挥,突出体现在审计结论是否得到执行、审计结果是否得到运用。已经试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充分调动了社会

舆论监督和问责制的力量,在促进审计结论执行,审计结果运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确保绩效审计结果得到运用,审计机关不断提高绩效审计质量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并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法律赋予人大等相关部门的质询、罢免和撤职等监督手段,强化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及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行为的有关责任人问责,以确保绩效审计成果有效落实,减少和杜绝屡审屡犯现象和审计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为了加强审计结果的效能和作用,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通过立法确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权利,增加政府绩效审计的权威性;第二,完善并严格执行《审计机关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的规定》,只要开展审计工作就应该出具审计报告,并向本级政府部门、上级有管辖权的政府部门、被审计单位告知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并逐层上报;第三,审计报告还应报送本级人大、上级审计机关,并且也应逐层上报,审计报告的内容应涵盖所开展的所有政府审计活动;第四,实施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情况进行审计追查,审查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可行并符合实际,改进措施是否被执行,执行效果如何,是否有未解决或继续存在的问题,确保审计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五,审计机关应提交年度审计工作报告,其包括两方面:一是该审计机关本年度内的审计工作情况,二是本年末被审计单位仍未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或执行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第六,向社会公开重要审计事项或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警示作用事项的审计结果,可以通过报纸、刊物、电视台、电台、新闻发布会、发布公报或公告等形式予以实施,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和威慑力量,促使被审计单位以及有关部门积极使用审计结果;第七,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独立性,增强政府审计的权威性;第八,转变被审计人员对政府审计的传统观

审计问题分阶段整改措施

审计问题分阶段整改措施 审计问题分阶段整改措施 审计是指对组织的财务、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检查、核实和评价的活动。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财务方面、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营和提升其管理水平,审计后需要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确定整改目标。审计问题发现后,首先需要明确整改的目标和任务,明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整改的重点和优先级。在确定整改目标时,需要考虑到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同时要注重问题的解决效果和长远发展。 其次,制定整改计划。整改计划是整改工作的指导文件,包括整改的具体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等内容。在制定整改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整改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整改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估指标,以便进行进度管理和绩效评估。 第三,组织实施整改。整改计划确定后,需要组织实施整改措施。在实施整改过程中,需要明确责任人和具体工作内容,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高效合作,推动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四,跟踪检查整改。整改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跟踪检查中,需要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同时,还需要持续监控组织的运营情况,保持对问题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最后,总结经验教训。整改过程中,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和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可以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升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 综上所述,审计问题的整改措施一般分为确定整改目标、制定整改计划、组织实施整改、跟踪检查整改和总结经验教训等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需要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分配责任和资源、加强沟通与协调等。通过科学合理的整改措施,能够有效解决问题,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审计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 审计问题整改措施方案

审计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审计问题整改措施方案 审计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是指根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绩效。以下是一份分为五个部分的审计问题整改措施方案。 一、问题总结 根据审计工作的结果,对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总结。包括问题的性质、原因、影响以及责任人等方面的分析。这能帮助组织进一步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二、整改目标制定 确定整改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整改的方向和重点,确保整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改目标必须符合组织的发展战略,能够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三、整改措施确定 基于问题的原因及现状,要制定合理的整改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 完善制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制度缺陷或不完善的地方,制定、修订相关制度,明确责任、权限、程序等,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2. 人员培训:通过培训、培养、激励等手段,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组织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履行职责。 3. 绩效考核与激励: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整改目标纳入考核指标,并与薪酬、晋升等激励制度相结合,推动整改工作的实施。 4. 加强沟通与协作: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促进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提升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 强化监督与问责: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明确责任和权力边界,对不遵守规定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以提高管理效能。 6. 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学习、借鉴其他组织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引进适用的技术和工具,提升组织整体的管理水平。 四、整改计划制定 根据整改目标和措施确定整改计划。整改计划应包括具体的时间节点、责任部门、责任人、工作内容等,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采取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配合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结果运用力度,通过将审计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转化利用,在加强干部监管、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项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要使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这一矛盾虽然是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的,但在县级审计机关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调研情况看,县级审计机关实有人员一般在20人左右,其中能够从事一线审计的一般在10人左右,而每年多头安排的审计项目一般在40个左右,其中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平均20多个。特别是在领导干部换届调整时,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更为集中,超出了审计人员的承受能力。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审计人员长期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学习“充电”,业务素质难以提高;另一方面,迫于赶进度、保数量,审计中必要的程序过于简单、粗放,使一些重要的审计事项得不到充分的审查,审计的质量难以保证,个别审计项目甚至走了形式,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直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运用。 2、审计的时效性不强,审计结果滞后,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带来不利影响。按照《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先审计后离任。但在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平均不足30%;有的地方甚至是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一是造成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已离开原单位,接任者推崇“新官不理旧账”,相当一部分接任者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对待审计,有的以不清楚前任者为由搪塞审计,在资料提供、人员配合上不积极、不主动,使一些问题的核实和取证难度加大。三是有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已升职,审计出的问题无论大小,提出来都感到很为难。四是有的审计处理(比如罚款、收缴款项等)需要在原单位落实,接任者怨言大,审计决定难以执行。 3、缺乏统一、具体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评价标准,责任界定难度大,审计评价质量不高,难以根据评价结论任用干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其中一个重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审计是指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等各个阶段进行审计,以保障 工程质量、工期和投资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建筑工程审计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 应的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审计组织和人员素质不高。由于建筑工程审计涉及到 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目前一些建筑工程 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准确把握审计过程和结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来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健全专业化培训机制,为审计人员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建 立相关评价体系,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鼓励他们提升自身素质。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审计标准和方法的不完善。建筑工程审计需要依据一 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以确保审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当前的审计标准和方法还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完善建筑工程审计的标准体系和方法论。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 和成果,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指南,明确审计的目的、范围和流程等。加强对审计方法的研 究和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三是审计结果的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是为了发现问题和提 出改进措施,但有时审计结果提出的建议很难被实际采纳和执行,影响了审计的实际效 果。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与协作。审计机构应与建设单位、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密切合作,及时交流审计结果、解释意见,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加强对审计结 果的跟踪和督促,确保改进措施的贯彻落实,提高审计的实际效果。 建筑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审计组织和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标准和方法不完善 以及审计结果可操作性不强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完善审计标 准和方法、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与协作等措施。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可以提高建筑工 程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难点及对策 一、高校推行预算执行绩效支出审计意义 (一)考评绩效审计是高校提高办学发展水平,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当今国家逐年投人教育资金增加的情况下,开展审计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形成的效益采取评估来评价评估所学校的业绩,促使逐步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是高校杜绝浪费,提高大笔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高等学校随着预科班任务的不断加大,学校业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业务、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大幅度增长。为了可以保证办学质量,学校加大对教学科研投入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管理费用等急遽随之大幅度增加。不少学校新建的基础设施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学校将要必定会支付相应的银行利息。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谁能够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谁就能取得主动权。在学校的收入来源公立学校非常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可以断定高校内公共资金是否获取了效益,效益的程度如何。如高校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前进行评估,可以预测、论证最佳决策建议书,以期同时实现最大效益;通过事中监督,提高可以挖掘提升固定资产的潜力;通过事后对比,可以分析、考核、评价投资预算执行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将绩效审计贯穿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获得大笔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 (三)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年来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大多定位于“查弊纠错式”审计,外部以财务审计为重点的内部审计一般是事后

审计,不能直接协助高校提高办学效益,加上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方 法基本上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方法陈旧单一,审计效率低下,所以高校审计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市场经济讲究效益,数据业 务随着高校办学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学的内部审计也应拓展在原 有的基础上向绩效审计方向拓展。 二、高校推行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主要难点 (一)审计经验缺乏 目前,我国高校考评审计正处于起步大专院校阶段。由于最近较 注重财务收支、财务会计等“查弊纠错式”的审计,而忽视了效益审 计和绩效审计。大部分中小学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 计基建专项资金时,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尚未开展。实践中 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细化也没有完善的绩 效审计机构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 (二)建立高校预算项目管理审计标准难再难 绩效审计标准是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断言的客观依据。目前,无论是从计划、实施、报告还是步骤、程序和方法都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绩效审计的内容、 组织方式和审计数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此绩效审计行为显得屈艾杂乱 无序;事实上要制定这样在我看来的标准也比较困难,因为中小学高 校绩效审计与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差别有着 很大区别,高校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资金的使用主要用途是体现社会 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难以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因此,制定合 理的绩效审计标准具有一定难度。质量标准的制定科学与否,无疑会 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能结论的可信度。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 多种不同的卢戈韦,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计算结果的结论会有很大 差异。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衡量标准的难确定,给绩效审计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困难。 (三)控制审计风险难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企业环境绩效审计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并为企业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指标种类较少,涵盖范围不广。一些重要的环境绩效指标并未纳入评价体系,如企业在环境管理中的创新能力、环境保护投入的效益等方面的考核。这样就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全面和不充分,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环境绩效。 2. 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 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指标,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设置通常较低。这导致企业环境绩效对于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不够凸显,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 数据采集和监管不到位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支撑,然而目前企业在环境数据采集和监管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可能存在环境数据的造假、隐瞒等现象,这就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不够可靠,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 二、改进建议 在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当更加合理地设置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以更好地彰显企业环境绩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性。通过在指标权重设置上适当增加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鼓励企业加大对环境绩效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我国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数据采集和监管不到位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健全数据采集和监管机制,以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推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审计工作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

审计工作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绩效评估一直是审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估绩效,审计师可以确定他们的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本文将探讨审计工作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改进绩效的方法。 一、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绩效评估在审计工作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评估工作质量:绩效评估可以帮助审计师确定他们工作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关准则和标准。通过评估工作质量,审计师可以发现并纠正任何潜在的问题或错误。 2.提高效率:通过绩效评估,审计师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低效或冗余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客观评价:绩效评估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证据,帮助审计师进行自我评价,并与其他审计师进行比较和学习。这有助于建立学习型审计团队,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水平。 二、改进绩效的方法 以下是一些改进绩效的方法,供审计师参考: 1.定期回顾和总结经验教训:审计师应该定期回顾和总结各个项目的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的根源和改进的空间。这有助于避免类似的问题在将来的审计工作中再次发生。

2.加强培训和学习:终身学习是提升绩效的重要途径。审计师应该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和最新的审计准则,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借鉴最佳实践:审计师可以参考其他同行机构或同行业的最佳实践,了解他们在绩效评估方面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借鉴和吸取经验,审计师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审计师应该积极与客户、团队成员和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合作。及时反馈和沟通可以帮助解决问题,改进绩效,并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 5.采用技术工具和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审计师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和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论 在审计工作中,绩效评估与改进是持续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评估绩效,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审计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团队的整体绩效水平。通过改进绩效,审计工作可以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挑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中的绩效评估与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审计师应该重视绩效评估,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客户和社会对于审计的需求。只有持续

解析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解析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企业绩效审计是一种通过评估和审查企业的绩效,以确定其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它对企业的运营、财务和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而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改进业绩。然而,企业绩效审计也存在一些难点,需要通过一些对策来应对。 首先,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之一是确定合适的审计指标。企业的绩效包括多个方面,如财务绩效、运营绩效和市场绩效等。确定适当的指标来评估这些绩效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对策之一是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战略,从而确定与之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此外,还可以借鉴行业的最佳实践和标准来选择指标,以确保其合理性和可比性。 其次,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之二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企业绩效审计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财务报表、运营指标和市场数据等。然而,很多企业在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过程中存在问题,如数据不完整、不准确或不可靠。对策之一是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包括规范数据流程、加强数据质量的控制和提升员工对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三,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之三是评估和解释绩效数据。绩效数据的评估和解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些绩效指标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行业周期等。对策之一是建立分析模型和方法,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理解,以准确评估和解释绩效数据。 最后,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之四是实施改进措施。绩效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然而,实施改进措施需要公司内外部的合

作和支持。对策之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改进机制和流程,包括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并设置监控机制以追踪改进的进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实施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包括确定合适的审计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和解释绩效数据以及实施改进措施等方面。通过明确目标和战略、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建立分析模型和方法、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和支持、建立改进机制和流程等对策,可以应对这些难点,全面提升企业的绩效。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十大难点 我国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五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尝试开展效益审计,并把效益审计作为未来几年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审计工作同世界接轨的充分体现。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开展绩效审计会遇到哪些困难与障碍呢?笔者认为,主要面临以下十大难点: 难点一: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到位 由于法制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首先,在我国理论界对绩效审计有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只是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而言,而对于非生产领域的政府部门和非盈利组织机构不存在经济效益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审计也就无需进行绩效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我国目前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其次,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存在着局限性,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甚至有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人搞的理论,其理论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在中国没有实施的基础。再加之操作过程复杂和理论上的模糊,一些程序、标准未制定,根本无法搞,因而驻足不前。最后,有的权力机关、公共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认为,依法审计就是审计我违反法律法规没有,至于决策、体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并不违法,因而不是审计的事,也不能审计。这种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和不到位已经严重障碍了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难点二: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进行评价。任何绩效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绩效审计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资料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即在完成对被审计对象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绩效审计,按有关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建议。否则就会使绩效审计的质量大幅下降,评价结果酌正确性、可靠性令人置疑,绩效审计评价也就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社会诚信制度未完全建立,政府会计制度还不完善,经济领域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很严重,会计信息资料的失真行为相当普遍,绩效审计赖以评价的基础可靠性不够,这就给开展绩效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难点三: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滞后 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据了解,全国仅有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湖南省《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珠海市《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引入了绩效审计的概念。而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绩效审计准则的国家,早在1972年,就颁布了《政府的机构、计划项目、活动和职责的审计准则》,对政府部门及其他非政府部门有公共资金的领域进行绩效审计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所必须克服的一大困难。 难点四: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评价标准是关乎绩效审计能否深冬有效进行的最直接的因素,是完整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件,其功能在于为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指南。然而,较之于财务审计而言,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技术因素。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的审计均可归结为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和比较。由于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

解析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解析企业绩效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绩效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其实践仍在不断变化发展,其理论尚在探索形成过程中,因此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目前仍存在不少难点。文章拟探讨当前企业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和对策,以促进我国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绩效审计难点对策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策略 一、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思想观念落后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觉承受监视的意识还不强,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差距更大。对决策、体制、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缺乏,对绩效的关注度普遍不高,绩效意识较差。二是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审查评价不够,绩效审计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的特点没有突出,审计思维、审计观念、审计方法和方式等相对全新的绩效审计需求而言已经落伍。 (二)绩效审计的信息收集比较困难 绩效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等信息的根底上对其经济效益进展评价的。这些资料数据等信息涉及范围很广,既包括财务资料数据也包括非财务资料数据,而这些资料数据等信息都必须是真实、合法,有效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才具有意义。由于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执法不严、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当分析同类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差距时,取得其他同类行政事业单位的比照数据那么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三)绩效审计缺乏评价标准 我国自建立审计制度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审计有关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并没有专门地标准绩效审计。我国的《审计法》

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到达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没有定论,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尤其是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面对各种各样绩效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性相对较大。 (四)绩效审计缺乏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我国审计队伍知识构造上单一,复合型人才少,技能素养差距较大。大多数审计人员对财务会计知识比较精通,技术经济、信息化、法律等方面知识严重缺乏。习惯于就账查账,宏观意识、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的意识不强,难以胜任绩效审计的要求。 二、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法制建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自觉承受审计监视的法律意识,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和运用绩效审计,在提高认识的根底上,带动全民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从而将审计模式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以绩效审计为主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并存的模式转变,更好促进展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 (二)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下大力气,获取完整充分的绩效审计信息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绩效审计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与对策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与对策 绩效审计是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防止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评价指标不准确 由于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特殊性,常规的绩效评价指标可能不适用。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评价指标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策一:建立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根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建立适用于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评价,以准确反映各高校的绩效情况。 问题二:数据收集困难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种项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复杂,存在很大的困难。 对策二: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 高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数据收集和管理机制,确保相关数据的全面、准确和及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效率,并与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数据工作的顺利进行。 问题三:评价结果不客观 绩效评价的结果应该客观、公正和准确,但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对策三:加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加强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模型,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数据分析,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问题四:评价结果缺乏实际应用 有时,绩效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不能对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对策四: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 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包括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整改措施的落实等。需要建立起动态的绩效评价追踪机制,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和调整,保证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绩效审计评价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的重要环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高校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解决。通过建立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及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可以提高绩效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难点与对策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难点与对策研究 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绩效审计难点与对策研究 所谓的绩效审计,是指作为第三方的审计部门或审计工作者,采用专业的审计方法,按照有关审计规定和标准,对被论文联盟审计对象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开展针对性的审查,采集和获取合法证据资料,以此评价企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对企业经营活动效益性的实现程度和开发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国家审计署2007至2012年公布的工作发展规划,我国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绩效审计,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优化和提高财政支出和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不断完善和健全政府机关绩效管理制度,逐渐加强绩效年度审计工作力度,力争到2012年,将绩效审计工作覆盖所有的重要审计项目并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审计工作制度。开展绩效审计已是国家审计署指明的重点工作方向之一,具体实践中的审计工作重心也已逐步向效益性方向转变,但总体而言,企业内部进行绩效审计还停留在初始低级的工作水平层面上,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的、合理的审计工作体系,大多是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审计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某些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终其因由,主要是企业在实践中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论文网 一、在企业内部推行绩效审计的困难 (一)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不足

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条件是,被审计对象需提供详实的资料信息,以确保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任何经济效益的评价,都必须建立在基础数据和真实资料的基础之上,否则做出的评价不具备任何参考价值。只有保证基础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才能利用到其自身的价值,否则会导致审计工作结果失去客观性。目前,我国各行业中的企业存在诸多违反经济法律法规的现象,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这对顺利推行绩效审计工作的带来了许多阻力和障碍。 (二)缺乏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系统 当前,我国的有关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审计管理规定对如何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单单提及到了审计工作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没有具体明确绩效审计工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7年公布了关于经济性、效率性、合法性审计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号审计具体规定,在上述三项规定中,对经济性、合法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式和评估尺度给出了普遍性的规定,但也同时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效率性审计评估尺度,由于被审计的企业因对象而异,因此难以建立统一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合法的审计标准,甚至是对同一被审计单位,也会存在多种彼此相异的比较标准,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下,会得出内容差别很大的审计报告。因此,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者来说,选择恰当的指标评价准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问题。 (三)绩效审计缺乏统一的技术方法标准

绩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绩效审计对策研究论文 一、主要困难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够,缺乏系统理论指导 对于绩效审计,国外研究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很多方面未能取得广泛一致,我们自然不能照搬照套。国内学者和研 究人员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但都十分零散,没有 形成比较统一的主流观点,无以深刻影响我国绩效审计理论、观念和实践 的格局。因此,在缺乏比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前提下,要全面开展绩效审计 实践活动是比较困难的。 (二)、面向社会宣传不够,缺乏一定审计环境 由于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缺乏,有的地方绩效审计实 践近乎空白,审计机关也没有将绩效审计纳入审计宣传的范围等诸因素的 影响,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知之甚少,广大民众也对缺乏了解,社会关注 度极低。致使中国特色绩效审计远在绝大多数人的视线之外。因此,开展 绩效审计缺乏一定的审计环境。 (三)、法律法规依据不够,缺乏具体指导细则 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或者财务 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效益”二字,很宏观很 笼统,不足以支撑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开展。除此之外,目前尚无其它法 律法规规定。同时,指导绩效审计的具体实施细则也未出台。因而,有的 地方试行绩效审计,只能在不规范、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绩效审计的法 律依据不充实,成为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专业审计力量不够,缺乏相关从审经验 绩效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全面性、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 计评价标准艰难性等多因素的组合,要求从审人员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和 技能。尽管我国审计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这类专业审计人员仍十分缺乏。加之绩效审计实践活动很少,绝大部分审计人员无绩效审计从审经历和从 审经验,这势必影响广大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信心。 (五)、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缺乏统一衡量标准 各项资金的绩效实现过程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绩效审计的对象 会千差万别,从而衡量和评价被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 的指标、标准有所不同,也难以统一。有时不同地域同类事项的评价指标、标准也不能一概而论。甚至同一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所 得出的结论都会有所不同。没有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 标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影响绩效审计开展。 (六)、相关制度完善不够,缺乏审计结果运用 绩效审计成果能否得到充分有效运用,是体现绩效审计的作用和价值 的重要方面。目前,由于审计结果公告、责任追究制度等可以有效促进审 计结论执行和审计成果得到运用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或者说无法全面执行,在很多地方就连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结论还难以得到全面的执行 落实,相关制度规定还未十分明确的绩效审计结果运用会更难得到保证。二、解困途径和对策 一、组织力量,借鉴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 合我国审计特点,对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基础理论展开较系统的研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审计挑战及应对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审计挑战及应对 摘要:财政支出的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财政监管的重要手段相对而言, 绩效审计更多地表现出了理性,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财务过程是否合法、合规性 和实现财政支出目标上,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评价的一部分。要实现 财务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要落实新的国家预算,必须厘清财务绩效审计和 财务绩效评价的职能定位和应用范围。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挑战;应对 引言:随着我国税收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简政减税降负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财政支出缺口也出现了扩大。为了使财政 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政府机构预算的绩效得到了越来越 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审计的挑战与应对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难点 1.1宏观政策知识面局限 在评价项目时间的限制下,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经济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法 律规范都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对政府管理职能、财政预算的编制及管理、宏观 经济政策等方面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掌握,而这些都会对制定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 实现调查目的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在对某一基金进行绩效评估时,发现某一 类基金年度未按预算编制时的规定使用,并提出质疑。经调查与交流,以上“未 专项经费[史臻彧(云南昆明1]”问题并非受评单位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受到了 许多方面的限制,如:经济建设的需要,政府的行政命令,财政的追加管理等。 很明显,由于对宏观政策知识的匮乏,会使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史臻彧(云南昆明2]。另一个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项目,包括前期调研,指标开发,标准制订,方案出具,数据搜集,调查问卷,数据复核,综合评分,结果论证,评价报告的 撰写等。以上工序所需的工序较多[史臻彧(云南昆明3],所需时间较长,且工作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不足与优化策略 一、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今中国, 经济社会问题愈发呈现交叉性、整合性及动态性特征, 现行《审计法》已难以应对新问题及新趋向, 其固有困境使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潜力及功能扩大化得不到真正发挥, 导致运行中的价值混乱。综而言之, 其主要之固有困境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审计监督制度对审计监督权之设定存在理论认知偏差 现行《审计法》在审计权力来源上存在理论认知偏差、过于粗放的问题, 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虚置宪法委托的立法不作为和突破法律保留而致使法律专属权损害都导致审计独立性缺失。其一,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宏观性、抽象性等特点, 其所规定的调整事项属于国家最根本的治理内容。《宪法》规定的公权力运行机制需要通过委托的方式将相关事项交给立法机关进行细化规定。就《宪法》第91条规定而言, 该条文在技术上体现出委托立法之内涵, 然而现行《审计法》总则部分并未明确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内容、形式及程度等。其二, 审计署的诸多职权由《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 实质上突破了法律保留原则, 形成了由国务院规定最高审计机关职责的事实, 这造成突破《宪法》规定的质疑, 无疑不利于审计署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存在审计监督权履行程度受国务院影响的弊害。实践层面看, 尽管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的独立性能够得到足够保证, 但《审计法》之规定使审计机关作为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固有弊病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变得更加不合时宜, 有与《宪法》规定相左之嫌, 在当前制度设计的理论逻辑中无法获得合法性证成。 (二) 审计监督制度的双重领导体制难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基于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 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业务指导和政府工作部署, 并在规范政府权力、实现反腐倡廉、促进良政善治等方面具备独特理论话语。随着制度定位、价值和范式转变, 独立性缺失使其规制场域局限、发展空间受制等弊端愈发凸显。其一, 双重领导体制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