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

2019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希望大家喜欢。

1.若a,b,c为实数,且a

A.ac2

C.1a

D.baab

解析:a2-ab=a(a-b),

∵a

又ab-b2=b(a-b)0,abb2,②

由①②得a2b2.

答案:B

2.要证:a2+b2-1-a2b20,只要证明

A.2ab-1-a2b2

B.a2+b2-1-a4+b420

C.a+b22-1-a2b2

D.(a2-1)(b2-1)0

解析:因为a2+b2-1-a2b2(a2-1)(b2-1)0.

答案:D

3.(2019山西师大附中模拟)用反证法证明某命题时,对结论: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正确的反设为

A.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

B.a,b,c中至少有两个偶数或都是奇数

C.a,b,c都是奇数

D.a,b,c都是偶数

解析:恰有一个偶数的对立面是没有偶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答案:B

4.(2019银川模拟)设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给出下列判断:

①(a-b)2+(b-c)2+(c-a)2

②ab,a

③ac,bc,ab不能同时成立,

其中正确判断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解析:①②正确;③中,ab,bc,ac可以同时成立,如a=1,b=2,c=3,故正确的判断有2个.

答案:C

5.设a0,m=a-b,n=a-b,则m,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解析:取a=2,b=1,得m

a-b

a

答案:m

6.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实数a,b,c,d满足a+b=c+d=1,

ac+bd1,则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非负数时,第一步要假设结论的否定成立,那么结论的否定是________.

解析: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故结论的否定是a,b,c,d中没有一个非负数,即a,b,c,d全是负数.

答案:a,b,c,d全是负数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在高中复习阶段,大家一定要多练习题,掌握考题的规律,掌握常考的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分数。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供大家参考。

(完整版)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练习题

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三种证明方法的定义与步骤: 1. 综合法 是由原因推导到结果的证明方法,它是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 2. 分析法 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公理、定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 3. 反证法 假设原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由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方法叫反证法;它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 反证法法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 (1) 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 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推理中导出矛盾为止 (3) 断言假设不成立(4) 肯定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题型一:用综合法证明数学命题 例1 :对于定义域为[]0,1的函数()f x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三条:①对任意的 []0,1x ∈,总有()0f x ≥;②(1)1f =;③若12120,0,1x x x x ≥≥+≤,都有 1212()()()f x x f x f x +≥+成立,则称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 (1) 若函数()f x 为理想函数,求(0)f 的值; (2)判断函数()21x g x =-(]1,0[∈x )是否为理想函数,并予以证明; 解析:(1)取021==x x 可得0)0()0()0()0(≤?+≥f f f f . 又由条件①0)0(≥f ,故0)0(=f . (2)显然12)(-=x x g 在[0,1]满足条件①0)(≥x g ; 也满足条件②1)1(=g .若01≥x ,02≥x ,121≤+x x ,则 )] 12()12[(12 )]()([)(2 12 12121-+---=+-++x x x x x g x g x x g 0)12)(12(1222122121≥--=+--=+x x x x x x ,即满足条件③, 故)(x g 理想函数. 注:紧扣定义,证明函数()21x g x =-(]1,0[∈x )满足三个条件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四边形证明题专项练习

卓越个性化教案 GFJW0901 学生姓名 彭 年级 初二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刘 课时 2 课 题 四边形证明题专题 教学目标 熟悉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了解线段和角度证明的方法。 重 点 掌握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熟悉线段和角度数量关系的证明方法 难 点 运用平行、三角形全等、特殊三角形性质、四边形性质进行证明。 【 课堂练习】: 1.已知:在矩形ABCD 中,AE ⊥BD 于E , ∠DAE=3∠BAE ,求:∠EAC 的度数。 2.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BC=CD=a 且∠BCD=60?,E 、F 分别为梯形的腰AB 、 DC 的中点,求:EF 的长。 3、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DC , AD=BC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BD 平分∠ABC 交EF 于G ,EG=18,GF=10 求: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 4、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以AD , AC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CED ,DC 延长线 交BE 于F ,求证:F 是BE 的中点。 5、已知:梯形ABCD 中,AB ∥CD ,AC ⊥CB ,AC 平分∠A ,又∠B=60?,梯形的周长是20cm, 求:AB 的长。 6、从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的各顶点作对角线的垂线AE 、 _ F _ B _ D _ C _ G _ A _ B _ D _ C _ E _ F _ D _ A _ B _ C _ E _ F _A _ B _ D _ C _ D _ C

7、已知:梯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为E 若在平行边的一边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使S ABC ?=S EBF ?,求证:DF ∥AC 。 8、在正方形ABCD 中,直线EF 平行于 对角线AC ,与边AB 、BC 的交点为E 、F , 在D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G ,使AG=AD , 若EG 与DF 的交点为H , 求证:AH 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9、若以直角三角形ABC 的边AB 为边, 在三角形ABC 的外部作正方形ABDE , AF 是BC 边的高,延长FA 使AG=BC ,求证:BG=CD 。 10、正方形ABCD ,E 、F 分别是AB 、AD 延长线 上的一点,且AE=AF=AC ,EF 交BC 于G ,交AC 于K ,交CD 于H ,求证:EG=GC=CH=HF 。 11、在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取BE=AB , 若过E 作BD 的垂线EF 交CD 于F , 求证:CF=ED 。 12、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D 的平分线相交于 _ E _ A _B _ F _ D _ C _ C _ D _ A _B G _ E _ F _ H _ E _ D _ B _ C _ A _ G _ F _ C _ D _ A _ B _ E _ F _ E _ A _ j _ H _ G _ K _ B _ C _A _ F _ E

推理证明练习题

推理证明练习题推理证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数列…中的等于( ) A B C D 2 设则 ( ) A 都不大于 B 都不小于 C 至少有一个不大于 D 至少有一个不小于 3 已知正六边形,在下列表达式① ;② ; ③ ;④ 中,与等价的有( )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4 函数内( ) A 只有最大值 B 只有最小值 C 只有最大值或只有最小值 D 既有最大值又有最小值 5 如果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则( ) A B C D 6 若,则 ( ) A B C D 7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 1 从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_____________ 2 已知实数,且函数有最小值,则 =__________ 3 已知是不相等的正数,,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4 若正整数满足,则 5 若数列中,则 三、解答题 1 观察(1) (2) 由以上两式成立,推广到一般结论,写出你的推论 2 设函数中,均为整数,且均为奇数 求证:无整数根 3 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求证: 4 设图像的一条对称轴是 (1)求的值; (2)求的增区间; (3)证明直线与函数的图象不相切 (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A组] 一、选择题 1 B 推出 2 D ,三者不能都小于 3 D ① ;② ③ ;④ ,都是对的 4 D ,已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所以有最大、小值 5 B 由知道C不对,举例 6 C 7 D 二、填空题 1 注意左边共有项 2 有最小值,则,对称轴,即 3 4 5 前项共使用了个奇数,由第个到第个奇数的和组成,即

《三角形》证明题专题训练

《三角形》证明题专题训练 名字_____________ 第一组 简单角度计算 1.如图,∠1=40°,∠2=25°,∠A=35°,求∠BDC 的度数。 2.如图,∠A=80°,∠B=25°,∠C=30°,求∠BDC 的度数。 3.如图,AB ∥CD ,∠BAE=∠DCE=45°,求∠E 的度数. 4.如图,在△ABC 中,∠B=∠C,FD⊥BC,DE⊥AB,∠AFD=158°,求∠EDF 的度数. 第二组 折叠问题 5.如图,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方法折叠,BC 、BD 为折痕,求∠CBD 的度数; 6.如图,把△ABC 沿DE 折叠,请求出∠A 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三组 三角形内角外角平分线夹角 7.如图,△ABC 的两条内角平分线交于点P ,求证:∠P=90°+ ∠A ; 8.如图,△ABC 的两条外角平分线交于点P ,求证:∠P=90°+ ∠A ; 9.如图,△ABC 的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交于点P ,求证:∠P= ∠A 第四组 三角形边长大小比较 10.如图,点P 是△ABC 内任意一点,说明:PA+PB+PCA>2 1(AB+BC+AC) ; 1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说明:AC+BD >AB+CD 。 第五组 三角形中线平分面积

12.如图,CD 、DE 、EF 分别是△ABC 、△ACD 、△ADE 的中线,若△AFE 的面积为12cm ,求ABC S ?; 13.如图,已知∠1=∠2=∠3,∠FDE=43°,∠DEF=64°,求△ABC 的各内角度数。 14.如图,AD=1,DC=2,AB=4,△ABC 的面积等于△DEC 的面积的2倍,求BE 的长。 15.如图,长方形ABCD 的长为a ,宽为b ,E 、F 分别是BC 和CD 的中点,求四边形ABGD 面积。 第六组 多边形周长 16.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三角形ABD 的周长比三角形ACD 的周长小5,求出AC 与AB 的边长的差。 17. 如图,六边形ABCDEF 的六个角都是120°,边长AB =2,BC =8,CD =11,DE =6,EF=4,FA=12,求出△PGH 的周长。 第七组 三角板组合 18.如图,把一幅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求∠1的度数。 19.如图,把一幅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求两条斜边所形成的钝角α的度数。 20.如图,将两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合,当三角板AOB 绕点O 旋转时, 写出∠BOC 与∠AOD 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八组 三角形一边上角平分线与高线的夹角 21.如图,AF 、AD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且∠B =36°,∠C=76°,求∠DAF 的度数; 22.如图,在△ABC 中, AD ⊥BC 于D ,AE 平分∠DAC ,∠BAC=800,∠B=600,求∠AEC 的度数. 23. 如图,在△ABC 中, AD ⊥BC 于D ,AE 平分∠DAC ,∠B>∠C ,求证:∠DAE=2 1(∠B-∠C ) 第九组 利用三角形面积相等求底、高 24.如图,AB ⊥BC ,CD ⊥AD ,AB=4cm ,CD=3cm ,AE=5cm ,求CE 的长。 25.如图,AD ⊥BC ,BE ⊥AC ,CF ⊥AB ,BC =16,AD =3,BE =4,CF =6,求△ABC 的周长。 26.如图,△ABC 中,AB=2cm ,BC=4cm ,△ABC 的高AD 与CE 的比是多少? 第十组 方位角中的三角形 27.如图,有甲、乙、丙、丁四个小岛,乙、丙在甲的正东方,丁在丙的正北方,甲岛在丁岛的南偏西52°方向,乙岛在丁岛的南偏东40°方向。丁岛分别在甲岛和乙岛的什么方向;

证明练习题及答案

第27章 证明全章标准检测卷 (100分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如图1所示,AB∥CD,EG⊥AB,若∠1=58°,则∠E 的度数等于( ) A.122° B.58° C.32° D.29° C A B 1 E D G C A B E D F ③ ② ① C A B O D (1) (2) (3) (4) 2.如图2所示,DE∥BC,EF∥AB,图中与∠BFE 互补的角共有( ) A.3个 B.2个 C.5个 D.4个 3.在△ABC 中,若∠A:∠B:∠C=1:2:3,则a:b:c=( ) A.1:2:3 B.1:2: C.1: 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顶角的度数是( ) A.30° B.60°; C.30°或150° D.不能确定 5.如图3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最省事的办法是( ) A.带①去 B.带②去; C.带③去 D.带①和②去 6.等腰三角形周长是32cm,一边长为10cm,则其他两边的长分别为( ) A.10cm,12cm; B.11cm,11cm; C.11cm,11cm 或10cm,12cm D.不能确定 7.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最短的直角边长,那么它的最小内角为( ) A.10° B.20° C.30° D.60° 8.如图4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BC,AC,BD 相交于点O,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9.矩形ABCD 中,E 在AD 上,AE=ED,F 在BC 上,若EF 把矩形ABCD 的面积分为1:2,则BF:FC=( )(BF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4个课时)教(学)案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能根据实际题目灵活地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 (4)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不等式证明三种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等式证明的主要方法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①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在推理方向上是相反的; ②综合性问题证明方法的选择. (1)不等式证明的意义 不等式的证明是要证明对于满足条件的所有数都成立(或都不成立),而并非是带入具体的数值去验证式子是否成立.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中,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②证明不等式的比较法,有求差比较法和求商比较法两种途径.

由于a>b<==>a-b>0,因此,证明a>b,可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0.这种证法就是求差比较法. 由于当b>0时,a>b<==>(a/b)>1,因此,证明a>b(b>0),可以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1(b>0).这种证法就是求商比较法,使用求商比较法证明一定要注意(b>0)这一前提条件. ③求差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差→变形→断号”. 其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 变形的方法一般有配方法、通分法和因式分解法等,变成能够判断出差的符号是正或负的数(或式子)即可. ④作商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商式与1的大小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作商比较法一般用于证明不等号两侧的式子同号的不等式.(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②综合法的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的不等式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知条件推导变换,推导出求证的不等式. ③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高考知识点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第2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最新考纲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2.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 知 识 梳 理 1.直接证明 2.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是不同于直接证明的又一类证明方法,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 (1)反证法的定义: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 (2)用反证法证明的一般步骤:①反设——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②归谬——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直到推出矛盾为止;③结论——断言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

原命题的结论成立. 诊 断 自 测 1.思考辨析(在括号内打“√”或“×”)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 ) (2)用反证法证明结论“a >b ”时,应假设“a ab >b 2 C.1a <1b D.b a >a b 解析 a 2-ab =a (a -b ),∵a 0,∴a 2>ab .① 又ab -b 2=b (a -b )>0,∴ab >b 2,② 由①②得a 2>ab >b 2. 答案 B 3.要证a 2+b 2-1-a 2b 2≤0,只要证明( ) A.2ab -1-a 2b 2≤0 B.a 2 +b 2 -1-a 4+b 4 2≤0 C.(a +b )22-1-a 2b 2≤0 D.(a 2-1)(b 2-1)≥0 解析 a 2+b 2-1-a 2b 2≤0?(a 2-1)(b 2-1)≥0. 答案 D

菱形证明专题训练

- - 优质资料 绝密★启用前 乐学教育菱形证明专题训练 1. 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E ,F 为对角线AC 上两点,且AE =CF ,DF ∥BE ,AC 平分∠ BAD.求证:四边形ABCD 为菱形. 【答案】∵AB ∥CD , ∴∠BAE =∠DCF. ∵DF ∥BE , ∴∠BEF =∠DFE , ∴∠AEB =∠CFD. 又∵AE =CF , ∴△AEB ≌∠CFD , ∴AB =CD. ∵AB ∥CD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C 平分∠BAD , ∴∠BAE =∠DAF. 又∠BAE =∠DCF , ∴∠DAF =∠DCF , ∴ AD =CD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2. 如图,矩形ABCD 中,点O 为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分别与AB ,CD 交于点E ,F ,连 接BF 交AC 于点M ,连接DE ,BO .若∠COB =60°,FO =FC . 求证: (1)四边形EBFD 是菱形; 【答案】连接OD .∵点O 为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的中点, ∴B ,D , O 三点共线且BD =DO =CO =AO . 在矩形ABCD 中,AB ∥DC ,AB =DC ,∴∠FCO =∠EAO . 在△CFO 和△AEO 中,

第2页共20页※ ※ 请 ※ ※ 不 ※ ※ 要 ※ ※ 在 ※ ※ 装 ※ ※ 订 ※ ※ 线 ※ ※ 内 ※ ※ 答 ※ ※ 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外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装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订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线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o .. .. .. .. .. .. .. .. .. .. .. . ∴△CFO≌△AEO,∴FO=EO. 又∵BO=DO,∴四边形BEFD是平行四边形. ∵BO=CO,∠COB=60°, ∴△COB是等边三角形.∴∠OCB=60°. ∴∠FCO=∠DCB-∠OCB=30°. ∵FO=FC,∴∠FOC=∠FCO=30°. ∴∠FOB=∠FOC+∠COB=90°. ∴EF⊥BD.∴平行四边形EBFD是菱形. (2)MB∶OE=3∶2. 【答案】∵BO=BC,∴点B在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上. ∵FO=FC,∴点F在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上. ∴BF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FMO=∠OMB=90°. ∴∠OBM=30°.∴OF=BF. ∵∠FOC=30°,∴FM=OF. ∴BM=BF-MF=2OF-OF=OF. 即FO=EO,∴BM∶OE=3∶2. 3. 如图,在△ABC中,∠ABC=90°,BD为AC边上的中线,过点C作CE⊥BD于点E,过点A作BD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在AF的延长线上截取FG=BD,连接BG,DF.求证:四边形BGFD是菱形. 【答案】∵FG∥BD,BD=FG,∴四边形BGFD是平行四边形. ∵CF⊥BD,AG∥BD,∴CF⊥AG.又∵∠ABC=90°,点D是AC的中点,∴BD=DF=AC, ∴平行四边形BGFD是菱形.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1.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在AB上.求证:△CDA≌△CEB. 2.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BF=13,EC=5,求BC的长. 4.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 5.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6.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 8.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 10.如图,已知∠CAB=∠DBA,∠CBD=∠DAC. 求证:BC=AD.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 12.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求证:AF=DF. 13.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 (1)求证:BD=CE; (2)求证:∠M=∠N. 14.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CD≌△CBE. 1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BAE=∠BCE=90°,且BC=CE,AB=DE.求证:△ABC≌△DEC.

命题与证明练习题1及答案教学文稿

命题与证明练习题1 及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命题与证明 一、填空 1.把命题“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命题“如果2 2 a b = ,那么a b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命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是一个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4.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 AD ∥BC, AD =3, AB =CD =4, BC =7,则∠B =_______. 5.用反证法证明“b 1∥b 2”时,应先假设_________. 6.如图,在ΔABC 中,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E, ΔABC 与ΔBEC 的周长分别为24和14,则AB =________. 7.若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的长分别为16和20, 两长边间的距离为8,则两短边的距离为__________. 8.如图,在ΔABC 中,∠ABC =∠ACB =72°, BD 、CE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它们的交点为F,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个. 二、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直角都等于90° 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互补的两个角不相等 D.作线段AB 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B.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距离相等 C.同位角相等 D.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下列条件中能得到平行线的是( ) ①邻补角的角平分线;②平行线内错角的角平分线;③平行线同位角的平分线; ④平行线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④ 4.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A.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对顶角相等 C.若a b =,则22a b = D.若(1)1a x a +>+,则1x > 5.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高的交点 B.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条中线的交点 6.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 A.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面积相等 7.△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关系式()()()0a b b c c a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8.如图,点E 在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若EB 的长为1, EC 的长为2,那么正方形ABCD 的面积是( ) 35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说明. (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如图, BD ∥AC,且BD =1 2 AC, E 为AC 中点,求证:BC =DE.

初中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初中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 1.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90°,点E在AB上.求证:△CDA≌△CEB. 2.如图,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求证:BE=CD. 3.如图,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1)求证:AC∥DE; (2)若BF=13,EC=5,求BC的长. 4.如图: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求证:∠B=∠D.

5.如图,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求证:AE=CE. 6.如图,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求证:AB=AC. 7.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求证:AE=FB. 8.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 ⊥DF,点E,F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

9.如图,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求证:DE=CF. 10.如图,已知∠CAB=∠DBA,∠CBD=∠DAC. 求证:BC=AD. 11.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B∥DE.

12.如图,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 EF=BF.求证:AF=DF. 13.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 (1)求证:BD=CE; (2)求证:∠M=∠N. 14.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为D,E. 求证:△ACD≌△CBE.

平行四边形证明练习题汇编

平行四边形证明练习题 一.解答题 1.如图所示,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E=DF.求证:∠DAE=∠BCF. 2.在?ABCD中,E,F分别是BC、A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CF. 3.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分别是BC.AD上的点,∠1=∠2 求证:△ABE≌△CDF. 4.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CD边的中点,连接BE并延长与AD的延长线相交于F点.求证:BC=DF. 5.如图,在?ABCD中,AC交BD于点O,点E、点F分别是OA、OC的中点,请判断线段BE、DF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6.已知:如图,?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点,且AE=CF.求证:△ABE≌△CDF.

7.如图,已知在?ABCD中,过AC中点的直线交CD,AB于点E,F.求证:DE=BF. 8.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E.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9.如图,E、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AE=CF.求证:DE=BF. 10.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E⊥BD,CF⊥BD,垂足为E、F,AE=CF,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11.如图,在△ABC中,AD是中线,点E是AD的中点,过A点作BC的平行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BF.求证:四边形AFBD是平行四边形. 1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DE∥AB,AD+DC=BC. 求证:(1)DE=DC; (2)△DEC是等边三角形. 13.已知:如图,E、F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上的两点,AE=CF. 求证:(1)△ADF≌△CBE;

77知识讲解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提高)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学习目标】 1. 掌握用综合法证题的思路和特点。 2. 掌握用分析法证题的思路和叙述方式. 3.掌握间接证明中的常用方法——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综合法证题 1.定义: 一般地,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及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综合法的的基本思路:执因索果 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它是由已知走向求证,即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导出待证结论或需求的问题. 综合法这种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其逻辑依据是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法. 3.综合法的思维框图: 用P 表示已知条件,1i Q i =(,2,3,...,n)为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 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11223...n P Q Q Q Q Q Q Q ?→?→?→→? (已知) (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结论) 要点诠释 (1)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出“未知”,由因导果,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找它的必要条件; (2)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证明步骤严谨,逐层递进,步步为营,条理清晰,形式简洁,宜于表达 推理的思维轨迹; (3)因用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 则D”的思考过程可表示为: 故要从A 推理到D ,由A 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B 、B 1、B 2等,可由B 、B 1、B 2进一 步推演出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C 、C 1、C 2、C 3、C 4等等. 所以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推理途径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瓶颈”. 4.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不等式 (1)a 2+b 2≥2ab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2) 2 a b ab +≥(a ,b ∈R*,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 (3)a 2≥0,|a|≥0,(a -b)2≥0;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基础+复习+习题+练习)

课题: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灵活运用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掌握综合法与分析法,会利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 了解用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等方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教学重点: 灵活作差比较法、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能合理进行作差(作商)后的变形、配凑,会灵活应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 教材复习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 →→? ?????? ? 配方法分解法作差(商)变形判断通分法放缩法有理化 综合法:就是从题设条件和已经证明的基本不等式出发,不断用必要条件替换前面的不 等式,直至推出要证明的结论,可简称为“由因导果”,在使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要注意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分析法:就是从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出发,不断地利用充分条件替换前面的不等式,直至 找到题设条件或已经证明的基本不等式。可简称为“执果索因”,在使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习惯上用“?”或“?”表达。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反设——推理——导出矛盾(得出结论); 换元法:一般由代数式的整体换元、三角换元,换元时要注意等价性; 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有: 已知2 2 2 a y x =+,可设θθsin ,cos a y a x ==; 已知12 2 ≤+y x ,可设θθsin ,cos r y r x ==(10≤≤r ); 放缩法:“放”和“缩”的方向与“放”和“缩”的量的大小是由题目分析、多次尝试得出, 要注意放缩的适度。常用的方法是:

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a a >+12 ,n n n >+)1(,2 2 131242a a ????++>+ ? ?? ???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③真分数的性质:“若0a b <<,0m >,则 a a m b b m +< + ④利用基本不等式,如: 4lg 16lg 15lg )2 5lg 3lg ( 5lg 3log 2 =<=+()x R ∈ ⑦利用常用结论: 2 =>= ()* ,1k N k ∈> , 2=<=()* ,1k N k ∈> Ⅱ、 k k k k k 111)1(112--=-< ; 111)1(112 +-=+>k k k k k (程度大) Ⅲ、 )1 111(21)1)(1(111122+--=+-=->>,且互不相等,1abc =, (1) 2 n n ++<

函数证明问题专题训练

函数证明问题专题训练 ⑴.代数论证问题 ⑴.关于函数性质的论证 ⑵.证明不等式 6.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其导数()f x '满足0<()f x '<1.设a 是方程()f x =x 的根. (Ⅰ)当x >a 时,求证:()f x <x ; (Ⅱ)求证:|1()f x -2()f x |<|x 1-x 2|(x 1,x 2∈R ,x 1≠x 2); (Ⅲ)试举一个定义域为R 的函数()f x ,满足0<()f x '<1,且()f x '不为常数. 解:(Ⅰ)令g (x )=f (x ) -x ,则g`(x )=f `(x ) -1<0.故g (x )为减函数,又因为g (a )=f(a )-a =0,所以当x >a 时,g (x )<g (a )=0,所以f (x ) -x <0,即()f x x f ,求证: )(x f 在],0[π上单调递减; 2.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其导数()f x '满足0<()f x '<1.设a 是方程 ()f x =x 的根. ⑴.当x >a 时,求证:()f x <x ; ⑵.求证:|1()f x -2()f x |<|x 1-x 2|(x 1,x 2∈R ,x 1≠x 2); ⑶.试举一个定义域为R 的函数()f x ,满足0<()f x '<1,且()f x '不为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精品教案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文) 【课题】: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1) 【设计与执教者】:广州石化中学张洪娟gz100088@https://www.sodocs.net/doc/f54405399.html, 【学情分析】: 前一阶段刚刚学习了人们在日常活动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这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本节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用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证明数学命题,但他们对这些证明方法的内涵和特点不一定非常清楚,逻辑规则也会应用不当。本部分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基本证明方法的电教过程与特点,并归纳出操作流程框图,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数学证明,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运用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证明数学问题。 【课前准备】:几何画板 【教学过程设计】:

ABC中, ,且A,B 证:ABC为等 ,B,C成等 ,B,C为ABC的内 A+B+C=

ABC为等

【练习与测试】: 1.命题“对任意角θθθθ2cos sin cos ,4 4 =-都成立”的证明过程如下: “θθθθθθθθθ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2 2 2 2 2 2 4 4 =-=+-=-”,该 过程应用了( ) A. 分析法 B. 综合法 C. 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使用 D. 间接证法 答案:B 解:因为是利用三角公式和乘法公式直接推出结论,故选B 。 2. 已知2 0π α< <,求证:1cos sin 4 4<+αα。

立体几何证明题专项练习一

1如图,四棱椎P —ABCD 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C=90°,AD ∥ BC , BA=BC=1,AD=2,PA ⊥平面ABCD 。 (1)若E 是线段PA 的中点,证明BE ∥平面PCD 。 (2)证明:CD ⊥CP ;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PA ⊥平面ABCD , AD//BC ,BC=2AD , PB ⊥AC ,Q 是线段PB 的中点. (I )求证:AQ//平面PCD. (II )求证:AB ⊥平面PAC ; 3.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中,,PD ABCD ABCD ⊥平面是正方形,E 是PA 的中点, 求证:(1)//PC 平面EBD ;(2) B C ⊥P C 。 4. 如图1,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 点,点F 为 线段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2. (1)求证:DE ∥平面A 1CB ; (2)求证:A 1F ⊥BE ; (3)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A 1C ⊥平面DEQ ?说明理由。 5. 如图,三角形PDC 所在的平面与长方形ABCD 所在的平面垂直,PD =PC =4,AB =6,BC =3。 (1)证明:BC ∥平面PDA ; (2)证明:BC ⊥PD ; (3)求点C 到平面PDA 的距离。 E 6、已知ABCD 是矩形,PA ⊥平面ABCD ,2AB =,4PA AD ==,为BC 的中点. (1)求证:DE ⊥平面PAE ; (2)求直线DP 与平面PAE 所成的角. 7.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060DAB ∠=且边长为a 的菱形,侧面PAD 是等边三角形,且平面PAD 垂直于底面ABCD .

三角形的证明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提高训练 9.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 2 + J 3,腰长为1,则其底边上的高为 _________________ . 12 .已知:如图,AB = AC,/A= 36°,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则下列结论:①/C= 72。:②总。是/AB C 的平分线;③AAB D 是等腰三角形;④ABCD 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3 .如图,已知在 AABC 中,AB = AC,/C= 30°,AB±AD,AD = 10 .以长为1、 . 2、2 ,5、3,中的三条线段为边长可以构成 个直角三角形 . (11题图) 二计算题 11 .如图,在△AEC,/C= 90° ZB= 15°,AB 的中垂线DE 交EC 于D,E 为垂足,若BD = 10 cm,^ UAC 等 于( )A. 10 cm B. 8 cm C. 5cm D. 2. 5cm 3 cm,_KU AC 的长等于( ) A. 2 2 cm B. 2.3 cm C. 3 2 cm D. 3 .. 3 cm (13题图) 14.如图,加条件能满足 AAS 来判断/ AC*/ABE 的条件是( A. / AEB = / ADC / C = / D B.Z AEB = / ADC CD = BE C. AC = AB AD = AE D . AC = AB / C =/ B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在△ ABD 和厶ACE 中,有下列四个论断:① AB= AC;②AD= AE ;③/ B =Z C ;④BD= CE 请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 下的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判断(000^0的形式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在△ ABC 中,AD= DE AB= BE,/ A = 80° 则/ DE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题图) (3题图) (4题图) 4.如图,/ AO =/ BO =15°,PC// OA PDLOA 若 PC = 4,贝U PD= .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其顶角的度数为 _________________ 度. 6. 已知:如图,在厶ABC 中,AB=15m AC=12m AD 是/ BAC 的外角平分线,DE// AB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 E ,那么CE= _cm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人。是厶ABC 的中线,/ ADC= 45°,把△ ADC 沿 AD 对折,点 C 落在C 的位置,如果 BC=2, _则BC' = ______________ &在联欢晚会上,有 A 、B 、C 三名同学站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上,他们在玩一个游戏,要求在他们中间放一个木 ABC (6题图) (7题 (12题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