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795 更新时间:2007-10-31 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古城里。穿过明清的代的街道,从千百年一贯制的马具店,小吃店、裁缝店,纸烛店、棺材店门口经过。在油黑发亮的板壁门口,骇然一堵老墙立在眼前,整个地挡住天光。转到有门的地方,门是个深黑的大洞。仰视上去,墙有墙垛,垛上是楼檐,檐下高悬黑漆大匾一块,上书“魁雄六诏”,所指的历史一下追溯到唐代。城楼叫拱辰楼,是明洪武年间建的,已在这儿屹立了600年。从窄而阴冷的梯巷里爬楼时,产生砖梯尽头会埋伏着一个古装弓弩手的错觉。待爬上古楼,却是杳无人迹,只有最后一抹夕辉映在“万里瞻天”的大匾上。想象王者当年怎样在此“万里瞻天”,叱咤风云。

巍山县其实是个狭小的小盆地,东西走向不过40公里,南北更是山望山。烟霭漫起,纵是配上望远镜,也雄视不了几里的。然而南诏王确实就从这样的小地方起家,统一六诏,强盛时辖区曾东至贵州和广西西部,南抵越南北部,西达缅甸边境,北迄四川大渡河。《新唐书?地理志》表述更细,称其疆界“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体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用种种文的和武的方式,广纳川黔汉文化、西藏吐蕃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精华,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到了极至,使得大唐不敢小觑“蛮王”,大宋亦对大渡河以外的“亦地”划玉斧为界,不再多有干预。

蒙在夕烟中的一片田陌和村落,是南诏王最早的都城。在民间传说中,南诏王皮逻阁一把火点燃了精心建造的松明楼,应邀祭祖赴宴的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洱源和邓川之间)、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邓川)、蒙嵩诏(今巍山北部和漾濞)五诏诏主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传说中他们和南诏王同是一母所生的兄弟,蒙舍诏(其疆在诸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得以“雄魁六诏”。当然,史书对737年南诏尽收五诏版图,完成统一洱海区域霸业的记述,使用的是另一套经过处理的语言。古人真是惜墨如金,几百年的盛衰兴亡,多少人的离合悲欢,竟都是数行字就带过了。在那些干枯的语言中你看不到鲜活的面孔,上千年前的史实只有从那些缺乏细节的残句中去拼合。

唐朝初年,在大理的苍山洱海之间,同时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其中的蒙舍诏势力遂渐强大,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在今巍山县建大蒙国。其后的一百年间,在唐朝中央王朝的支持下,其继承者逐步统一六诏,建立起南诏国地方政权。皮逻阁的子孙世袭为南诏王,联合滇西的“乌蛮”奴隶主、“白蛮”贵族和其他民族中少部分贵族分子,共同组成统治集团,支配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第三代南诏王异牟寻筑羊苴咩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异牟寻正式建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

从细奴逻算起,南诏政权持续200余年,这200年间,南诏游移在唐王朝与吐蕃之间,或与吐蕃结盟,或臣服于唐朝演绎出无数壮伟而鲜活的史剧。

南诏亡于公元902年。其后,先后又出现过长和、天兴、义宁等过渡性地方政权,此时的中原地区,群雄逐鹿,为争一顶帝冠而杀得天昏日暗,根本无暇他顾。白族贵族段思平占尽天时,守着地利,再加上顺应人心,很快建立并巩固了大理国,到公元936年,他又重新统一了原南诏疆域,仍以羊苴咩城为其都城。20年后,赵匡胤建立起北宋政权,定都东京(今开封)。赵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一个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北方先后有契丹、女真人成心腹之患,西有西夏、吐蕃虎视耽耽,南面还有一个大理国,不强也不弱,总

让人耽着一点心。在这种局势下,大理国又安然幸存了300年。

较之于南诏,大理国更平和谨慎,虽然其内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几乎没有剧烈的动荡。大理国一直称臣于宋。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铁骑由青臧高原南下,攻人大理,大理亡。唇亡而齿寒,20年后,偏安于杭州的南宋王朝在蒙古人的南北夹击下灭亡。

南诏和大理国一共存在了五百余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夹在中原、吐蕃和南亚、东南亚之间注定了南诏和大理国必须不断地通过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借鉴与学习,以巩固自己的政权,客观上使云南、更主要是大理地区的宗教、艺术、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这一带的历史,远比南诏大理国悠久漫长。在苍山、洱海沿岸和剑川海门口,曾先后发掘出了数处新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这些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把大理州的历史追溯到十多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整体“西南夷”的一部分,大理和当时的云南其他地区一样,处于封闭自守,独自发展的状态中,不曾为内地的王朝所统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武帝刘彻开疆拓地,征服滇王,大理被正式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当时的大理地区设五县,隶属益州郡。到了唐宋时期,大理地区才先后建立起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大理因之一跃而为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繁盛一时,至今仍有不少古迹留存。元朝时,云南行省建立,昆明取大理而代之,大理仅仅作为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市级的政区机构。1956年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至今,成为滇西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城市.

两宋时期的大理

两宋时期的大理 大理政权的兴亡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政权崩溃之后,白族中的贵族分子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段思平先后起而进行政权的争夺,郑买嗣继南诏之后建立了长和国(902—928)。赵善政推翻郑氏政权,建立天兴国(928—929)。杨干贞取代赵善政,建立义宁国(929—937),及至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乃夺得政权而建立了大理。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对南诏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肯定新兴的白族封建主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②。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对于被统治的部族和部落,则解除他们南诏时期的集体奴隶地位,免除奴隶性质的徭役①。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大理和南诏一样,仍然是一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这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以白族中的封建主为主要统治者。在政权组织方面,则是以段氏封建国王为首,布燮(宰相)等大臣作辅佐来进行统治。白族封建诸侯们各有领地,以作为封建统治的主要基础。地方行政单位,划分为府和郡①,分派白族中的封建主们作为各府、郡的长吏来进行管理。府和郡是在南诏统治时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建立起来的。各府、郡分管的区域内都仍然存在许多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这些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都保持着自己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不变,由本民族的贵族分子管理自己内部的事务,接受府、郡长吏的统治。 宋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白族封建主高升泰夺取政权,称“大中国”。两年之后,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被迫把政权重新归还段氏,以段正淳为国王,此后或称大理国为“后理国”。大理国后期,段氏国王失去了实际上的控制权力,以高氏家族为首的白族封建领主们,则在白族的主要聚居区进行封建割据统治;其他被统治民族中的贵族分子,则为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而相互兼并纷争,造成分裂局面。蒙古蒙哥汗三年(宋宝祐元年,1253),一支蒙古兵南下,打破了大理国境内各民族贵族分子对立纷争的局面,十二月十二日(1254 年 1 月 2 日),蒙古军到达大理首府大理(今属云南)城下,蒙古军入大理城,大理国亡。 ②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 ①《南诏源流纪要》。 ①《南诏野史》。 大理的民族 大理国的主体民族是白族(“白人”、“白蛮”、“僰蛮”),白族主要聚居在今澜沧江中、上游以东,今红河以北的城镇和平坝地区。在这里,除了主要城镇中和城镇附近的平坝地区有白族人口之外,其余的小城堡和广大的村落中,则为许多其他不同民族的氏族、部落人口所聚居、杂居和散居。主要城镇中的白族封建主们,是通过封建的政治、经济组织与大理国王联系起来。并以白族中的封建政治、经济组织为主要依靠力量,把所统辖的府或郡内的其他民族的氏族、部落统治起来。而在被统治的各民族内部,却又分别保持着一套与白族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白族封建主们对于这些被统治民族中的氏族和部落,是任其内部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保留着,然后通过它们内部的贵族分子来进行贡纳的征收。 被统治的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南诏统治时期相比较,大的范围基本上未曾发生变动。在今澜沧江中、上游以东,今红河以北地带的山区、半山区和少部分平坝区,主要是“乌蛮”(彝族)系统的村落和氏族;今金沙江上游两岸是么些(纳西)的分布区域;今澜沧江和今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文化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

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云南沙溪古镇的交通信息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沙溪,都必须先坐班车到古镇的县城——剑川县城。出了剑川客运站,在大门外右手边,就能看到很多绿色微型面包车在排队等候去沙溪古镇。沙溪古镇内没有客运站,只有绿色微型面包车往返于沙溪古镇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程约45分钟,车费13元。 门票信息:古镇免费开放。

大理旅游攻略之环洱海(2016)

环洱海攻略 大理旅游九个字概括就是游古城、环洱海、爬苍山。景点有崇圣寺三塔、天龙八部影视城、蝴蝶泉等。其中环洱海是最著名的一条旅游线路。其中骑车环洱海当然是最好的旅游方式,一路上都是美丽的风景,一路上走走停停,闲下来拍个照,尽情享受美景与自由。也许就像电影《心花怒放》的插曲《去大理》唱的:也许爱情就在洱海边等着,也许故事正在发生着。以下主要分5个方面介绍:洱海景点、骑行、包车或自驾、游船、观光巴士。一、洱海景点 ★洱海 洱海古称“叶榆水”,也叫“西洱河”、“昆弥川”,是由西洱河塌陷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空中俯瞰,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 洱海共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湖水清澈见底,泛舟湖上,感觉宁静而悠远。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 湖内有金梭岛、小普陀和南诏风情岛三座岛屿。湖畔环湖有才村、喜洲、双廊、挖色、海东等村镇,各具风情。你可以从古城悠闲的逛出来,在村镇间走走,看远处茫茫的苍山,闻着遍野的油菜花香,晒晒太阳,很容易的就混过一个下午。 ▲旅游贴士:古城最近的洱海边是才村码头。古城东门到才村码头3.5公里,出租车10-15元或在古城【博爱路】站搭乘城乡2 路公共汽车,票价1 元,直达终点站下车往前走100 米即到。

┭┭┭环洱海主要景点 ┭才村 距离古城最近的海边村庄,也是洱海机动游船的集散地,这里的码头可以乘船游览洱海风光。┭喜洲严家大院 以民俗风情及白族民居建筑为特色,可以喝喝白族的三道茶,看看最能代表白族民居的严家大院。 ┭蝴蝶泉 蝴蝶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蝴蝶成团翻飞的独特景象。而它的闻名却借助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 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理的传说,你又听过多少?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理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 大理神话传说篇1:观音的神话 大理神话中有关观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罗刹一事为人民喜闻乐道,至今不衰,因为它反映了正必胜邪的信念。这个神话讲的是:远古的大理坝子,是一片汪洋,罗刹统治着这块土地。观音为了使山头上的人民有耕种之地,向罗刹借一块只有白狗跳三跳、袈裟披一被的丁点之地,罗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了契约,刻在赤文岛上。 谁知袈裟被一技,从苍山脚坡退诲水十多里;白狗跳三跳,从上关跳到下关,把罗刹的地盘全占了。 罗刹懊悔不及,想要逃跑,观音用手一指,上阳溪旁边忽然出现了一座琼楼玉宇,罗刹刚一进去,从山上滚下两块巨石,就把罗刹永远关在里面了。从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另外,一些观音的传说如《负石阻兵》,《于黄鳝变真龙》,《平定海东》等,都寄托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激发人民去思考、去斗争、去追求。

大理神话传说篇2:九隆神话 出于古哀牢国,即今哀牢山一带,这篇神话说: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 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 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 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到了唐代初期细奴逻的父亲自哀牢避难到蒙舍川,耕于巍山之麓,当地白国王将女儿嫁给细奴逻并让位于他,这便是流传民间的开国神话。 大理神话传说篇3:三月街的传说 三月街有一些奇妙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消灭了他。 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便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人们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 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

大理国皇帝世系

1,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年号文德、神武,公元937 年至公元944 年在位。公元937 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 2 ,文经皇帝段思英,年号文经,公元944 年至公元945 年在位。 皇叔段思胄争位,被废帝为僧,法号宏修大师。 3 ,太宗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段思胄(良),年号至治,公元945 年 至公元951 年在位。 4 ,广慈皇帝段思聪,年号明德、广德、顺德,公元951 年至公 元968 年在位。 5 ,应道皇帝段素顺,年号明正,公元969 年至公元985 年在位。 6,昭明皇帝段素英,年号广明、明治、明统、明圣、明德、明应,公元986 年至公元1009 年在位。 7,宣肃皇帝段素廉,年号明启、乾兴,公元1010 年至公元1022 年在位。 8 ,秉义皇帝段素隆,年号明通,公元1022 年至公元1026 年在 位。 9 ,圣德皇帝段素真,年号正治,公元1026 年至公元1041 年在 位。 10 ,天明皇帝(炀皇帝)段素兴,年号圣明、天明,公元1041 年至 公元1044 年在位。因荒淫背废,立太子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为帝。 11 ,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年号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 公元1044 年至公元1074 年在位。

12 ,上德皇帝段廉义,年号上德、广安,公元1075 年至公元1080 年在位。段思平传12 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年号德安。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13 ,上明皇帝段寿辉,年号上明,公元1080 年至公元1081 年在位。段寿辉在宋神宗庚申元豊三年(1080 年)即位,该年因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思廉之孙段正明。 14 ,保定皇帝段正明,年号保立、建安、天佑,公元1081 年至公元1094 年在位。段正明是北宋年间云南大理国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著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 15 ,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年号天授、开明、天政、文安,公元1096 年至公元1108 年在位。段正淳(生卒年不详),南诏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是段正明之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称富有圣表正德皇帝,年号上治,高升泰于三年后(1096 年)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称为后大理国。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1108 年时让位给其子段和誉,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的内容,具体内容: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沙溪古镇的历...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 沙溪古镇的历史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文化

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云南沙溪古镇的交通信息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沙溪,都必须先坐班车到古镇的县城——剑川县城。出了剑川客运站,在大门外右手边,就能看到很多绿色微型面包车在排队等候去沙溪古镇。沙溪古镇内没有客运站,只有绿色微型面包车往返于沙溪古镇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程约45分钟,车费13元。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2007年增刊 (总416期)广西金融研究JournalofGuangxiFinancialResearch2007GeneralNo.416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高庆民 (柳州钱币学会,广西柳州545001) 自从发现大理国钱币之后,由于无史料,几乎无人研究。笔者过去曾简单地谈到大理国钱币,近几年来经多次琢磨,对它们有了些新的看法,不吐不快,附记于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陆续从云南收集到一些奇特的钱币。首先得到的是“弘治通宝”,其钱文书法和品相(自然性)均很差,钱体为粗砂铸造,粗糙而凹凸不平,十分明显。当初笔者把它列入明代弘治年间的铸币,但是它又与明代钱币的风格不同,最后只好归入明代云南的私铸币。接着又得到“太平通宝”,其特点与上述的“弘治通宝”完全相同,只有宋代有“太平通宝”,同理笔者又把它归入宋代云南民间的私铸币。后来经仔细观 察分析,又发现问题了,明代弘治年间 (公元1488-1505年)和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均处于鼎盛时期,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间不可能存在私铸钱币的现象,故它们不应当是明代或宋代的货币,笔者又试图把它们列入安南(今越南)仿造中国年号钱币,或定为安南私铸币,但它们仍无安南钱币的风格,为此笔者心中一直不安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止,笔者先后又收集到了“大周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 “太定通宝”和一枚铸有奇怪符号的钱币 (注:即“文信千宝”),共计五种铜钱,均从云南昆明古玩市场购得。经与云南泉友交谈后得知,这类风格相同的铜钱仅发现八种,即上文提到的七种再加“火官通宝”,笔者只差“火官通宝”。这八种钱除了“弘治通宝”较多和“大周通宝”罕见之外,其余均少见,钱径相同约为19毫米,孔径约为5毫米,厚约为2毫米,属小平钱,均用粗沙翻铸而成,钱文古朴,钱体粗犷。它们当初出现在云南昆明古玩市场时,曾一度被当作现代人伪作而不受欢迎,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均有自然包浆和颗粒锈,属生坑真品,便大力买进。精明的江浙泉商纷至云南抢购,此币价日涨。笔者多次询问云南泉友并探讨之,一无所获,由于钱商对来源之处保密,我们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知何人铸造了。云南的一些大收藏家并不重视,认为是民间私铸,研究意义不大,甚至认为可能来自贵州或广西或西藏,随即遭到笔者和这三省的泉友所否定,后又认为来自安南。故直到1989年 11月云南省钱币学会编写 《云南历史货币》之时,仍然认为它们不是云南货币而没有收入书中,成为憾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大理钱币学会成立之后,对上述钱币不重视的现象才得到改善。经该学会会员的努力,终于发现这八种铜钱均出于大理地区,定为大理国所铸这个结论立刻得到云南和国内泉界的认同。发现大理国钱币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于是大理国钱币成为中外泉友追求的目标,中国钱币学会的领导也亲临大理考察,僧多粥少,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收齐以上八种钱币。 由于有关大理国的史料几无,史学界争议颇大,无法确定每种币的铸造者和年代,仅是笼统地认为与宋代同时代。研究这八种钱币,就应该研究大理国,大理国何时建国?历届国王是谁?因何灭亡?没人知晓,为此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二次前往大理实地考察。古大理国的城墙今犹在,古城范围在今上关与下关之间,上关在城北,下关在城南,均有城门,两关相距40多公里,其中还有一高原淡水湖,南北狭长,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因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洱海”;紧依“洱海”的是“苍山”也是南北走向,海拔四千余米。笔者八月份去时,仍见山顶皑皑白雪,苍山溶化的雪水注入洱海,洱海与苍山之间辟有古道连接上关和下关,今通汽车,关上两关的城门,洱海苍山在内就成为世外桃源。 古大理国是白族的祖先所建,往前可追溯到南诏国,与唐朝同时代。南诏王在洱海的金梭岛上建有行宫,今尚存遗址,另在洱海之滨建有“崇圣寺”,寺庙早已毁,今仅存留三塔,其中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分为33

大理南诏铁柱

诏铁柱 https://www.sodocs.net/doc/f65675043.html, 2002-11-25 新浪网 大理南诏铁柱坐落在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这个村属于太花乡。这一带在古代是勃弄川白崖赕。勃弄川就是现在的弥渡坝子。清代以后,因避讳白字,改白崖为红崖,古代的白崖赕比现在的红岩乡范围要广。 白崖赕有白崖城,是传说中“白子国”的统治中心。南诏强盛以后,南诏王阁罗凤占领了白崖城,并在旧城外修筑了新城,用来安顿他的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蛮书》勃弄川是南诏中层官员的庄园所在。距白崖城南约20里有蛮子城,大概在今弥渡县城附近。南诏铁柱就在两座城之间,也就是南诏重要的统治地区之内。 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元初朝庭命官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可知铁柱庙建于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重修大殿及前后院诸殿和厢房。当时庙宇占地55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由大照壁、外戏台、广场、砚池和三拱石桥组成外院;由三皇殿、圣母殿、土主殿及北厢房组成后院。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以后铁柱庙因年久失修而毁坏严重。1978年以来,先后修复了大殿、三拱石桥及大照壁等建筑,重立殿门“威镇昆弥”和佛龛顶“标绩全滇”匾,以及道光年间弥渡文人李菊村所撰长联。这副长联中包含有关于铁柱的历史和有关的民俗: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 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 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柱顶呈圆锥形由凹坑,深7厘米,有三个丫口,上面各伏一条木质雕龙,上覆一铁笠(形似锅)。柱体西面正中有长91厘米宽8厘米凸线框,中间有直行楷书阳文“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清金石家阮福曾说,这22字“较崇圣寺(建极)钟年月款字稍小而体绝类,当属一人手笔”。“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时当唐懿宗咸通十三年。铁柱左右两边曾塑有男女像各一,传说是南诏世隆与妃子像,另一种说法是孟获夫妇像。正中柱前有诸葛武侯牌位,今已毁。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彝族,杀猪宰羊前来祭祀土主(封号驰

大理州概况

没有来过大理的人,认识大理大都源于两个出处,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昭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二是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广为人知。 其实,大理有的远不止这些。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名。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西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大理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在元代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代,云南行省建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级一级的政区机构。1956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时,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大理已逐步发展为滇西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东西最大横距320多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70多千米,总面积29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47.11万(2006年)。汉族居多,有白、彝、回、傈僳等少数民族。为国内白族主要聚居区。 全州辖1个县级市、8个县、3个自治县:大理市、云龙县、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永平县、鹤庆县、弥渡县、剑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州人民政府驻大理市。 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西为云岭山脉,东接滇中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北部剑川县与丽江市兰坪县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温15℃,最热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5℃左右。年降水量848.4毫米。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

收稿日期:2007-06-03 作者简介:罗家云(1965-),云南新平人,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法学研究。 文章编号:CN53-1143/D (2007)05-0154-04民族法学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 罗家云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系,玉溪653100) 摘要:大理国时期,是彝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彝族的社会、经济、文 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控制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习惯法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及刑事法律方面均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惯法规则,并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着比官方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理国;彝族;习惯法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彝族分布很广,法律关系复杂,主要有三种 情况:(1)以大理国法律为“官方法”;(2)以宋朝法律为“官方法”;(3)游离于二者之间,形成独自的部或国的“官方法”,如罗殿国、罗氏鬼国与自杞国等。其中,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又接受宋之封赐,但任其上柱国等边官,奉宋朝法律为正朔,形成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但不论是在上述哪类情形之下,与广大彝族众民息息相关的,更多地影响和规范着其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是习惯法。 一、社会组织方面的习惯法11神权与政权合一的鬼主制 鬼主制在彝族先民中何时出现尚不得考证,汉晋时已见诸史料,唐代史料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发髻,妇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 巫,用相服制。”[1] 《云南志》又载:“贞元七年(791年),节度使韦皋使巂州剌史苏隗杀梦冲,因别立大 鬼主。”[2] 《新唐书》亦载:“两林地虽窄,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3] 在上述史料中,出现了三个层次的鬼主:长诸部落的都大鬼主、长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长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鬼主的产生方式有诸部“推”,唐朝“立”等,其鬼主制已具雏形。到了宋代,鬼主制在彝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宋史》载:“邛部川蛮,亦曰大路蛮,亦曰勿邓,居汉越巂郡会无 县地。其酋长自称‘百蛮都鬼主’。”[4] 从该史料看, 都鬼主仍为部落联盟首领。此外,《宋史》同卷还出 现了“都鬼主阿伏”、“诸族鬼主副使离袜”、“都鬼主诺驱”等。上述史料中,鬼主为当地部落行政首领,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并得到朝庭认可当无疑义。而关于鬼主的宗教职能,少有史料言及。《宋史?黎州诸蛮传》有一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这则史料已明确指出鬼主为“主祭者”,其宗教职能十分明确,但仅此一记,找不到其他佐证。 宋代鬼主制得以巩固和扩大的另一例证是“罗氏鬼国”的出现。《宋史?泸州蛮传》载:“诏复建姚州,以得盖为刺史,铸印赐之。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袭其号,浸弱不能令诸族。”至此,鬼主制为神权与政权合一,分为诸部落联合、号令一方的都鬼主,统治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统治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三级;主要传承方式为世袭,也有推举、朝廷“立”、“自称”等方式;其主要职责是:行政方面是管领本辖区行政事务;神权方面是“主祭”———在不同场合主持祭鬼的宗教活动。 21军民合一的苴穆制 大理国时期,苴穆制主要盛行于今贵州一带的彝族当中。“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彝族贵族便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一套封建等级制度。例如据彝文记载, 贵州彝族以苴穆为最高领主。”[5] 《大定县志》载:“苴穆立,分其诸弟为峨,授以土地,分以重器。”[6] 苴穆为了维持和巩固其统治,把辖区内的土地分为大小不等的许多部分,分别授给号称“十二宗亲”及“四十八 4 512007年9月第20卷 第5期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La w Editi on Sep te mber,2007 Vol 120 No 15

大理市概况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一、大理市综述 大理市是人理白旅白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苍山国家地质公同”六顶桂冠于身。 (一)自然地理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7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5%;坝区面积28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 8%;洱海水域面积250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 .7%。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每拔最高点4097米(苍山玉局峰),最低点1340米(太邑乡坦底摩村)。 大理市属北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l4. 9℃,年日照时数2227. 5小时,年降雨量为1051.1毫米,年均元霜期228天,同时还以风高著称,故有“风城”之称。 境内的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是大理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平均海拔3782米,全长48公里。洱海是我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南北长40 5

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最大水深20 .7米,平均水深10.2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 (二)历史沿革 大理市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彝等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元、明、清时期.先后在大理设置府、路及太和县、赵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大理县、风仪县、下关市。1958年9月,并三县(市)及漾濞县为大理市。1960年底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将风仪县划归大理县。1983年9月,撤销大理县、下关市,合并组建为大理市。2004年1月,原洱源县江尾镇、双廊镇划入大理市,江尾镇更名为上关镇。 (三)民族人口 全市辖8镇l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有111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市内共有25种民族居住,白、汉、彝、回等为世居民族。2008年未,全市总人口62 .35万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67%。 (四)资源条件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英杰,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威武不屈的爱国者;有叱咤风云的起义军领袖;有隐居古刹的画家诗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有的对地方文化建设,倡导社会风气,启迪后学,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直至终身;有的为民族团结、人民的解放和祖国振兴献出毕生精力;有的为抵御外辱保卫祖国洒尽最后一滴鲜血。他们从神奇美丽的大理走出,从苍山洱海走出,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大理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大理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 【细奴罗】 又名独罗、独罗消,南诏第一代王。唐太宗贞观初年,为避哀牢王的嫉害,随其父母从哀牢山迁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唐高宗时,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皮罗阁】 南诏第四代王,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南边疆分裂动荡的局面,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由于唐中央政权和南诏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天宝战争爆发,阁罗凤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战后阁罗凤命人收敛唐朝阵亡将士的尸首葬在西洱河畔,名“万人冢”,在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自己不得已叛唐,希望和唐王朝和好的心愿。 【异牟寻】 南诏国第6代王,是南诏历史上最有远见最有作为的君王。继位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旧有的风俗习惯,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生产,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与唐朝和好。793年异牟寻派出三路使臣出使唐朝,使臣携带异牟寻的书信和四件礼物—当归、丹砂、黄金、丝棉,﹙当归表示南诏愿归顺唐王朝,黄金表示南诏归顺唐王朝的决心坚定不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_下_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下) 周智生 以贝币为链环的滇缅印贸易圈的形成 《新唐书》卷222上《南诏传》中明确记载:南诏“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政和证类本草》引《海药》记载云:“贝子,云南极多,用为钱交易。”前一条记载说明了贝币使用的单位和规制,后则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用贝币的普遍性。直到元代,贝币依然在云南通行,而且计量手段更成熟,更系统。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经记道:“离开大理城,西行十天便到达哈喇省(大理)的一个主要城市,居民也同样用贝作为货币。不过这种贝壳不是本地出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元初李京所著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大理国时期云南“交易用贝子。”元初的《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的记载说明南诏、大理时期云南已经形成较系统的贝币使用体系,“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虽租赋亦用之。”南诏、大理时期,不仅云南使用贝币,印度、缅甸等国都普遍使用。《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说天竺“以齿贝为货”,《新唐书?天竺国传》及赵汝适的《诸蕃志?天竺国条》也有同样的记载。《宋会要稿》第197册记曰:“天竺国俗无簿籍,以齿贝为货。”哈威的《缅甸史》引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自波斯湾而来之旅行家苏雷曼的笔记记载:“(下 缅甸)居民市易,常用海贝以为货币”。①马可?波罗在元朝初年到缅甸南部的班加刺时所见的 是“此地习用海贝、黄金”。②不仅云南、印度、缅甸用贝为币,暹罗也是如此。黄省曾《西洋朝贡 录》卷中“暹罗”条说:“其交易以金银、以钱、以海贝。”不仅当时南诏、缅、印、逻罗等国以贝为币,而且贝的计量方法也一致。正如《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所记,云南用贝的计量方式是四四五进制,马欢的《瀛涯胜览》“榜葛剌国”条记载云:“国王发铸银钱名曰倘贝,殆仿自天竺国。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云南和印度的贝币计量方法完全相同。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在论及云南长期以贝为币这一问题时,曾谨慎地说道:“古代云南也许同孟加拉湾沿岸的印度和缅甸属于同一货币体系,因而云南用贝可能不是来自 中国的古制,而是受印度等地的影响。”③夏光南先生也在《中印缅道交通史》一书中指出:“以 是言之,云南用贝,殆仿自天竺矣。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用四四五进位之法,亦得之天竺,可知其时对于印度贸易之盛矣。”我们认为,云南省用贝为币及贝的计量方法并不单纯是习自印度的问题,而是因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与印缅等国同属于以贝为币的货币流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贝币的使用为链环的滇缅印、甚至辐射到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圈,贝币也就成为这一贸易圈内的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当时云南所以纳入这一贸易圈,一方面得益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商贸交流的加深以及云南本地长途贩运商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与云南及缅印等周边国家社会经 3 5 南亚研究 2002年第2期 史海钩沉 ①②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马可波罗行纪》第128章《秃落蛮州》。 哈威:《缅甸史》,姚 译注,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0页。

大理州重大事件

大理州重大事件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2011年6月2日 【历史事件】 【汉习楼船】 西汉武帝时期,为“指求蜀身毒国道”,对滇池、洱海两大区域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元封六年,汉武帝在洱海区域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隶属于益州郡,这是大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端。昆明大观楼长联将汉武帝为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人”,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历史概括为“汉习楼船”。 【诸葛南征】 三国时期,云南被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当地民族首领大姓、夷帅的反抗势力。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诸葛亮对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置“南中七郡”,新设云南郡于洱海区域,从而加强了对洱海区域的统治。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虽然诸葛亮没有亲自达到大理地区,但至今大理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称为“诸葛营”、“诸葛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南诏立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众多的部族,因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的分裂格局。 为了与吐蕃争夺对洱海区域的控制权,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击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起南诏政权。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南诏政权的建立,使祖国西南边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宝战争】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南诏。在请和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联合吐蕃军队全力抗击唐王朝军队,在双方联军的打击下,唐军“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全军覆没。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车行》、《新丰折臂翁》都是描写天宝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诗作。战争结束后,阁罗凤收敛唐兵尸骨,葬于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称“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旧”,表明南诏“世世事唐”,辩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说后代子孙如能归唐,唐使来后,可指碑给他们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最新年文档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 法 宋代彝族分布很广,法律关系复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 以大理国法律为“官方法”;(2) 以宋朝法律为“官方法”;(3)游离于二者之间,形成独自的部或国的“官方法”,如罗殿国、 罗氏鬼国与自杞国等。其中,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又接受宋之封赐, 但任其上柱国等边官,奉宋朝法律为正朔,形成错综复杂的法律 关系。但不论是在上述哪类情形之下,与广大彝族众民息息相关 的,更多地影响和规范着其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是习惯法。 、社会组织方面的习惯法 1、神权与政权合一的鬼主制 鬼主制在彝族先民中何时出现尚不得考证,汉晋时已见诸史 料,唐代史料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 也。男则发髻,妇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 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 信使鬼巫,用相服制。”《云南志》又载:“贞元七年(791 年) ,节度使韦皋使?'州刺史苏隗杀梦冲,因别立大鬼主。”《新唐书》两林地虽窄,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在上述史 料中,出现了三个层次的鬼主:长诸部落的都大鬼主、长一个部 落的大鬼主和长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鬼主的产生方式有诸部推”,唐朝“立”等,其鬼主制已具雏形。到了宋代,鬼主制 在彝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宋史》载:“邛部川蛮,亦日

大路蛮,亦日勿邓,居汉越?'郡会无县地。其酋长自称‘百蛮都鬼主'。”从该史料看,都鬼主仍为部落联盟首领。此外,史》同卷还出现了“都鬼主阿伏”、“诸族鬼主副使离袜”、“都鬼主诺驱”等。上述史料中,鬼主为当地部落行政首领,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并得到朝廷认可当无疑义。而关于鬼主的宗教职能,少有史料言及。《宋史?黎州诸蛮传》有一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这则史料已明确指出鬼主为 主祭者”,其宗教职能十分明确,但仅此一记,找不到其他佐证。 宋代鬼主制得以巩固和扩大的另一例证是“罗氏鬼国”的出现。《宋史?泸州蛮传》载:“诏复建姚州,以得盖为刺史,铸印赐之。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袭其号,浸弱不能令诸族。”至此,鬼主制为神权与政权合一,分为诸部落联合、号令一方的都鬼主,统治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统治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三级;主要传承方式为世袭,也有推举、朝廷“立”、“自称”等方式;其主要职责是:行政方面是管领本辖区行政事务;神权方面是“主祭”――在不同场合主持祭鬼的宗教活动。 2、军民合一的苴穆制 大理国时期,苴穆制主要盛行于今贵州一带的彝族当中。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彝族贵族便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一套封建等级制度。例如据彝文记载,贵州彝族以苴穆为最高领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