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薆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蚇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羂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英文为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的维度,研究者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对教与学特征作出判断。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有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学习方式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荿第一,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例如,温尼(Winne,P.H.)等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列出了“学生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量;舒尔曼(Shulman,L.S.)在教学研究纲要图中,列出“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意义”这一重要变量;卡彭特(Carpenter,T.P.)等的研究模式,则列出了“学生的认知”等变量。随着对课堂学习的研究不断地发展,研究者愈来愈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美国91学者纽曼(Newmann,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engagement)方式。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学生参与的研究涉及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等不同的方面。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看作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

虿第三,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水平。这些思维水平首先和认知任务的要求有关,这些认知任务的要求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学内容的认知任务和实际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忆操作类的学习。如操练简单计算等。第二类,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听教师讲授,理解了一个公式。第三类,探索性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法处理有关。

螇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例如,奥苏伯尔等把有意义学习由低到高分成六级: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命题的应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活动的情况,提出了八种型态的学习方式。并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形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

结果,会用学过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逐步能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加涅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从最低层单纯的学习开始,然后逐步的提升到最高层次解答问题的学习。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Biggs,J.B.)指出存在着6种不同的学习层次:A增进知识;B记忆和恢复;C简单应用;D理解内容的意义;E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F改变个人。比格斯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可以分成量的学习和质的学习。比格斯认为,量的概念包括了A、B和D的学习,这三个层次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知识独立的类目,或者应用一些算法解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低层次的活动实现这些学习过程。质的概念包括E、F和G的学习,这三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的品质深化的目的。比格斯进而指出了学与教的层次。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量化的层次,学习是一个学了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对应,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第二,工具的层次,学习是在一个教和评估的学习机制中呈现效果的,教学是一套有效技能的和谐组合。第三,质的层次。学习涉及意义、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积极地投入的互动过程。

莃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

膁那么,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们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二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根据教育部基础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莈我们认为,这一状况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大量研究表明,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比格斯提出了所谓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这一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已有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袇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思想:

螄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

蕿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

膇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

袆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袁我们曾经对上海市五百多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有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

芁一言而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无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羆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羆我们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也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

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12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我们在下文中试举出几种。实际上,学生活动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节1.研究性学习

蝿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和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第一,开放性,问题性和社会性与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二种,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社会调查、科学实验和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一次设计献爱心活动等。

罿2.Handson的活动

肆“Handson”意思是动手活动。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这一教育思想和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

蚃什么是“Handson”方案呢?这一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方案强调动手实践活动,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第二,这一方案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第三,这一方案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第四,“Handson”提倡合作交流,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与同伴进行交流,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及不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其观点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五,“Handson”活动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每一个主题都应使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

蒁“Handson”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的说,开展这一活动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件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活动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在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个主题的活动,并应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

螈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对的理解力。“Handson”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而不是死记硬背事实性知识。“Handson”方法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并为理解实验结果而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活动基本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学会做个人记录,学习构思工作计划并且能汇报自己所学知识。他们也有机会练习写作并学习制作图表,用一定形式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

膆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肄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21世纪,包括计算机技术在内现代科学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理解和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孩子们处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几年来,我国教师的在这一方面也作了许多努力。有些学生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对乘除法概念进行探索。同时,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上海市汇师小学一位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进行“余数在生活中……”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有兴趣的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试验。

羈4.小课题和长作业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进行与研究无关,搞课题似乎是大人的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为“project”。在美国教学材料中,有很多“project”的素材。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进行合作交流。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改善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进行这些小课题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第二,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这种学习的形式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中,感知和体验一些规律,学会利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这一段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者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际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创新新形势下发展模式.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症结性”问题。10年前,“九五”计划提出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等情况依然严重存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中把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强调,我们今天“发展”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就产生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的问题。原来讲的发展是比较狭窄的概念,把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发展,进而又把经济发展片面等同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主要是看GDP这个指标。这种传统发展理念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 “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作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教授等在《增长的极限》中就警告世人,受资源约束,增长是有极限的。最近,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在讲到亟待解决的八个突出矛盾时,把“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列为第一位,是意味深长的。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家发展战略角度考虑,要打破这一战略瓶颈,必须要在增长方式方面找出路。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下一步怎么走?不能按照西方和东方国家老的工业化思路走,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比较少、环境污染比较小、各种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三是我国在未来新时期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经济交融到一起,加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我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 我们深知现在中国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排序不高,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如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新发展模式的角度看,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战略性措施。一是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依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三是重大举措: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制度支撑:推进体制创新,在开放中获取尽可能大的比较利益。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对先进生产力发展若干规律性现象的研究,有下列5点认识:(1)科学发明——技术创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雨露希望学校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积极展开“向名师学习,与名师靠拢,与课标对话,伴学生成长”活动。我们本着改革就是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也是本次培训后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 韦承均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

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途径 摘要: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处于一种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但一直以来经济的高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比较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得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方面越来越大的约束。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个突出的弱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我国经济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的速度型增长方式之下。这种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同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有效运行,达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尤为艰巨。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经济发展观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 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的转变为前提。我国过去长期存在粗放型增长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改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市场经济具有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与配置、协调供需关系的功能,促进竞争、优胜劣汰,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条件。 3.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育才中学顾谈明 [关键词] 新课程、学习方式、发现学习、课堂调控技巧 一、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总体上看是符合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达到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为了上好新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他们看来,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课堂效果就越好。他们花了不少心思,精心制作大容量的课件。课堂上,教师成了“一指 禅” ,从头摁到尾。一会儿用Powerpoint 展示这个片断,一会儿用Flash 来呈现那个材料,不断切换,忙得不亦乐乎。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很浓。但事实上,学生在这样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干扰过大,对知识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思考。学生等于和机器在交流,很少与老师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虽然有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一堂课结束后,再看看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教师又教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教学目标、学习效果究竟怎样,往往教师自己也不知道。 为了突出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或表演等活动,但因讨论时间可能过短,或者之前没有让学生作好准备,结果使讨论毫无目的,缺乏实效性;表演过后缺少必要的点拨。这种讨论或表演只能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白浪费时间。 有的教师为了强调情感教育,强调学习方法,倡导欣赏教育,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呵护得太多。学生虽然得到了快乐,但失去了一定的压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上这些所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教学时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敦化市黄泥河二小学张世发 在新课改全面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深层教学效益、探讨学生评价的新思路,我校承担了“十一五”课题实验,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实施此项课题实验,以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力量,按学科内容,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教育理念从传统走向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引向现代化优质化的道路,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教育观念。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首要的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使师生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适应现代教育和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以学习、实践交互探索,不断从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1、学生主体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从实践和创造中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和谐师生观。我们认为教师学学生都是共同学习的伙伴,随着学习化社会与住处技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

有了新的扩展,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的要求更为重要。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促进师生和谐合作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确立,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新时尚。 3、教学效能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从“会教”到“会学”转变,注重教学的效能。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中,强调从教师教会了什么向学生学到了什么的转变。教学观的转变影响和改变了教师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上已由过去的“备教材”发展到今天的“备学生”,教学活动已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发展到今天的学法指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学习能动观。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标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挑战,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师生课堂教学互动形式的广泛采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学生学习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学习方式的创新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评价发展观。此次课程改革响亮地提出,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要在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评课制度改革,变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探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李淅琮)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受到了重视。本文立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依据,从时代发展的呼唤、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这三个方面对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探究;原因 引言 在2002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课程理念从重社会转变为兼顾个人与社会,从重结果转变为兼顾结果与过程,从重经验转变为兼顾经验与体验。”[1]这种理念体现在学习方式中,表现为新的学习方式的倡导。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那么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的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我国教育专家余文森把自主学习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含义,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一种独立学习、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具体表现为“我要学”,它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当学生真正有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习成为了一个主体投入、主动出击的“乐学”过程。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个体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共同发展,同时可以弥补一个教师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不足。 探究学习,即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虽然,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从不同维度提出来的,但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自主学习是合作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教学中很难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然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层层圈套,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从一个圈里引出来,再引入另一个圈子,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仍不知所云。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也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和谐的音符,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生硬嫁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下面,就以旧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反思,谈谈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边计算这个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好吗? 2.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 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 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2. 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组展示、交流。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请同学们思考: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 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论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变革 发表时间:2010-04-22T19:59:20.48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郭李永 [导读]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本文谈谈笔者对新课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学习质量;学习方式;开放式教学 作者简介:郭李永,任教于广西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 我国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以上这个观点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 一、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可见现代学习方式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具体地说,现代学习方式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五个基本特征。 主动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再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为止。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或者是探究学习所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听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上课,笔者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所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回去记忆。相反,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善于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去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使自己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 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事实都证明了:如果我们认为学生行,学生就真的行。 独特性表现为学生个体差异。比如,对于同时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了”。曾有人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杰出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几乎每个教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教那些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生比教那些吊儿郎当不把学习当回事的学生要容易出成绩。 虽然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教师在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激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天生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因材施教。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了,它要求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直接体验学习过程、用心灵去感悟学习内容与经历,体验性的学习方式将学习上升为一种很具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活动。 二、学习方式转变适于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几种或是十几种形式和内容;一个题目,可以有无数种回答等等。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少见的,这种开放式教学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会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那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来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键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也有人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即使是开放式的课堂学习也会有的放矢。 三、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 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教育人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教学关注的正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作为教师我们该深思,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能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方式对他的学习质量乃至生活、生命的质量有更深刻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亲身体验。由此,实现各种学习方式的“课堂”已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也是学生成长的舞台、还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可能有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沮丧,还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毕竟亲身经历过。有了亲身的体验,于是,有了认知过程,于是,学习的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于是,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 比如,化学课里的环保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对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环保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

OECD国家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某些 特征和政策 杨春学 2013-05-13 16:43:49 来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12年12期 【内容提要】OECD国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增长方式的两次转变,虽然各国的各类具体政策有差异,但其基本的机制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巧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激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促进R&D 及其成果运用,实现产业结构的自然升级。虽然它们的第二次转变付出了较大的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部门控制污染的资本支出最高时也只占工业投资的4%~5%。 【关键词】增长方式/R&D体制/产业结构/激励机制 最早提出“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的是前苏东国家,但直至它们的体制崩溃,也未能实现转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一直强调转变增长方式,但迄今为止,仍未见显著成效。OECD主要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这种问题,却较顺利地实现了转变。对我国政策的制定来说,如何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文献来讨论这个问题,但几乎都没有在时间序列上明确区分增长方式转变的两个阶段,即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从集约型向环保型或“可持续”增长的转变,而且,仅仅只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是否超过50%作为“转变是否实现”的衡量指标。这就不仅误解了增长方式转变的复杂性,而且也导致这些文献在讨论政策问题时的时间错位。

一、OECD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一)第一次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如果以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农业产值的比重作为指标的话,发达国家早在第二次产业革命结束时(20世纪初)就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确切地说是进入“初级工业化社会”。这种工业化社会是以煤炭、冶金、化工等为基础的,虽然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明显,但却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以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为基本特征。如果以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来衡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话,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发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高级工业化社会”。这是一个已经彻底完成制造业的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的时代。 对这两个工业化阶段的增长类型的差异,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利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率增长核算资料,进行了较精细的说明。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资本一劳动比率的增长率超过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意味着资本一产出比率提高较快;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大小于资本一劳动比率增长(即资本深化)的贡献,例如,1855—1890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仅为36%,日本1900—1920年的同类指标仅为11%。到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超过资本—劳动比率的增长的贡献,表明集约增长类型的形成。例如,1929—1966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的贡献达到78%,日本在1958—1970年间的同类指标达到54%。[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摘要: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关键词:时代要求、利于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可见,学习将成为实现人们自我的途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二、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学生的学习? 学习原本是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暇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这是何等美妙而快乐。 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新课程、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的基本维度是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但长期以来,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学习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四重”“四忽略”倾向: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生交流重一问一答,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大余县教委作为首批国家新课程实验区,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实践。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要转变学生他律的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教育理念,把学习

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如语文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应“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的时间。此外,让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我们要求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把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据调查表明,很多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这说明我们平时极少给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能长期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不能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去机械操作,形成学习效率的极度低下。教师应放手再放手,还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第二,要转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我们认为,新课程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与依据。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地建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目前,县教育局提出了“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我县教育局高瞻远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素质教育。县教育局的明确工作思路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可靠的工作背景,为我们铺展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重在“开展高效教学行动”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有:一是根据我县课堂教学的推进“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的总体要求,逐步转变教学理念,研究讥效教学行动的手段、方式方法和工作策略,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二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在自主与合作上动脑筋,在学习方法上深探究,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上找契合点,使之科学有序的向前推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高效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行动研究对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此同时对这些新模式的评价和体系建构的研究将会丰富、完善、发展现有的高效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经过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基本经验的升华,不仅对指导本校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他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研究现状 1、国外高效教学的研究:在1972年美国的乔依斯与威尔的《当代西方教学模式》、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及发现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兰布德、布莱克伍德等提出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及保加利亚洛扎洛夫创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中,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都有涉及。特别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教学优选法理论,为世界范围内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以取得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高效教学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成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指导下,各地对高效课堂教学也有所研究,其中以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成果尢为突出。以上这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但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尚不够具体深入,亟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如何实现“先教后学,创造高效课堂”这一模式,很值得我们去探索。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

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 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铜陵市长江路小学陆常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以教师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改变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学力)的发展。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一些看法。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所谓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许多现代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1.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2.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3.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起源于孔子时代的私塾学堂,世代相继,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过门槛,上台阶。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二、如何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1.探究式: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