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讨论稿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讨论稿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讨论稿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讨论稿

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方面:1.国内政治局面乱,慈禧怕功高压过自己,所以在战争方面,没有全身心投入关注2.国内技术比较落后并且腐败3.海军领导人及战士缺乏锻炼,实战经验不足,并且没有准备4.之前的战争削弱了清朝实力(?)

日本方面:1.革新大幅提升了国力2.准备充足,日本一定是准备了很久才开打的,因此提前了解过双方实力之类的战前工作3.趁着国力弱政治根基不稳进攻,时间选择很狡猾

部分原因具体列举

1.经济原因,清政府财政收入很低是甲午失败的一个因素,据历史学家估计,甲午战前

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左右,而日本的这个数据却接近20%。政府的腐败占主要因素。

2.对战争缺乏预见,没有做好准备就迎战来势汹汹的日本。清朝廷对日本的认识无疑还

是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自持是大国的臆想没有因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而断根。可这方面却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早已描绘好“大东亚共同圈”蓝图的日本,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

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3.保守派主张议和,政府战和不定,保守派一昧依靠外国势力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

自身力量上。保守,保守,保守,实在是忍不住唾骂其可恨的懦弱,从战争开始后,议和派就一直寻求西方国家的调和,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抗战上,到最后绝望的时候才奋起一击的反抗,一切的迟了

4.武器装备。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

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加上剩余的南洋水师,总吨位领先,但质量性能上明显较差。在海战中,使用的炮弹还需要临时磨(主要是贪污腐败所致),邓世昌的战败也受此很大的影响;“北洋水师世界第九,亚洲第一”这句话经过以讹传讹的发酵,令后人纷纷把战败的矛头指向指挥者。人们所不知的是除了指挥失当,还有更致命的原因导致黄海战役的失利。自1887年购买一次新船舰后就一直未置新,而日本直到战争爆发前仍在一直购舰。另外,所谓亚洲第一,只是指船舰数量和吨位,后发的日本仔舰船吨位,马力,参战兵力,火炮数量,速射炮数量,鱼雷发射管数等占都明显优势。

而且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北洋各舰设计时,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还强调舰首对敌,依靠撞角撞击敌舰,火炮布局也以发挥正面对敌火力为主。但是舰首对敌的横阵不利于机动。加之北洋水师各舰舰龄较长,配备的蒸汽发动机马力不足,养护情况又不佳,故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主力舰较为新式,采用方便机动的纵队更适合发挥火力,速度也较快,所以实战中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陷入打打不过,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实战中被各个击破。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

5.低下的军队素质及指挥失误。日本海军在战争实力上本来就占有优势,但并不是决定

性的优势,如果北洋海军放手一搏,未必没有一拼之力,至少不会输的那么难看,让人一眼就看出清政府的军队就是一只纸老虎。其一的因素就是北洋海师极差的纪律和素质,另一点就是错误和混乱的战争指挥。

北洋水师战斗意志不强,整体战备水平也不高(弹药不足);故在致远沉没后,济远、广甲的逃跑让北洋水师部分指挥官很快丧失战斗意志,也摧毁了北洋海军继续战斗的精神,导致双方逐步脱离战斗。

开战时清政府就缺乏真正的统帅,李鸿章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实际上很多地方部队都不归他节制,只能调动北洋水师和他的嫡系淮军。在战时,清政府奉行求和自保的策略,一厢情愿最终延误了战机。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吃了败仗退守威海卫,致使整只舰队被困在了威海卫的港口。然而此时李鸿章竟然无法调动山东的军队防守威海卫炮台,结果日本人水陆并进,攻占威海卫炮台,直接用清军的大炮向北洋水师开炮,那边日本的舰队乘胜夹击,才有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命运。这完全是各个地方各自为战,不听号令造成的,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败。

6.自古以来,重陆轻海的观念一直存在于统治者的内心之中,以前也从未遇到过海上的

威胁,对于海防不重视。从海战方面来讲,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7.任用人员失误,使得如琪善奕山一类无能之人掌握领导权,赴广东的很多大官都是以

享乐为己任,而不是考虑军事和军队建设,滋生严重的贪污腐败。很多有志之士无用

武之地。士兵失去了正确的领导,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并且统治者在英军占领沿海处后,并没有想到延伸到内陆作战,而是跟随敌人的脚步,完全没有发挥自己擅长的陆地作战优势,这也是统治者的战争策略的失误;

8.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自己看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仍然故步自封,限制造船业的

发展,导致无论是船只建造,还是武器更新,还是海军训练,都是非常落后的;

9.战略决策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

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如海军取胜,掌握了黄海制海权,陆军便由渤海湾登陆,实施直隶平原决战;如海上决战胜负未分,则以舰队控制朝鲜海峡,协助陆军主力占领整个朝鲜;如舰队决战失败,制海权归于中国,则以陆军主力实行本土防御,海军守卫本土沿海。并以争取实现第一案为基本战略方针。

反观清朝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10.战术选择错误。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

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日军预料到了他们会采用中线突破战术,所以没有继续进行单纵列战列线战术,反而利用整体航速优势进行了反向迂回,导致北洋整个战术意图落空,而丁汝昌没能及时反应过来,带领舰队做出转向。(哪场战役?)

从守平壤看出清军的软弱

其实,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鲜平壤时,别说是守上一两年,就算是守上几个月,就可以扭转整个局势。当时,中国守军子弹、粮食堆积如山,而日军粮食少,子弹少。日军在攻平壤城,一天下来,日军伤亡比清军多。日军开始在议论要不要再攻平壤,经过日军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军。这时,守城的清军因心慌,而放弃平壤,向外突围,结果全军覆没。平壤就这样落入日军的手里。总结一下,洋务运动虽然改变了清军的装备,但是却没有改变清军的软弱。

联系洋务运动带来的思考

甲午战争是确立中国两半社会性质的关键,也是一场在列强面前彻底展示出了清王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实质的战役。

要分析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必须要提的是在甲午战争之前的洋务运动。在李鸿

章等人的领导下,洋务派大规模的升级更新了清王朝的武器军备。但在甲午战争前的几年里,清政府却未再升级北洋海军的军备武器上投入一分钱,反而将北洋海军的军备银挪用,借此来举办慈禧的寿宴。由此可看出北洋海军在当时的清政府眼里已经没有在进行升级的必要,清政府对军事力量极为看轻,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奇技淫巧,以泱泱大国自居,而并不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心上。

而洋务运动也只从西方学来了技术,而未学其根本,北洋海军名义上挂为新军,实际上和以前的八旗兵没大差别,在纪律和素质方面极其低下,也没有派遣专门的人才来学习现代海战的技巧,因此,北洋海军空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却并不会运用,在海军战法和纪律方面极差。军舰也没有好好的保养和维护,士兵公然在甲板上晾衣服。甚至出现了在海战时发现舰船的炮弹被被克扣、私换,造成哑弹空弹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与之相比,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将国力几乎一半的财政收入用于建造军队,派遣人才去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和知识,在国内大肆宣扬军国主义,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达到了巅峰,军人以为国家牺牲为荣,自然两边的精神态度和战斗意志就不在一个层面。清政府的军队大部分以养家糊口为己任,在本质上来讲还只是一个农民,并且在当时在清政府的宣传下并没有意识到来临的危机,自然就会一触即溃。

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

1.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

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2.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清朝的自强相当有利。)

3、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

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4、甲午战争标志着中朝之间上千年的宗藩关系正式终结,朝鲜名义上获得了独立,实际上

却被日本控制。之后俄国势力进入朝鲜,日本和俄国在朝鲜的争夺日趋激烈,最终引发了1904年日俄战争。

5、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

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另外,日本为了对抗俄国,湔雪三国干涉之耻,一方面提出“卧薪尝胆”的口号,重新开启十年扩军计划;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开始了东亚地区新一轮的争霸。

甲午战争可以说是压倒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之前,清帝国尚可以称为亚洲强国,但甲午战争的失败浇灭了这个臃肿的帝国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其经济、军事、外交实力都受到重创。日本也真正从国势而不仅仅是军事实力上超过清帝国,取代了其在亚洲博弈中的一席之地,将其彻底挤出强国之列。当然,这样的落差也强烈地促进了中国人民以及统治阶级进行的探索和改革,为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同时列强对中国的利益纠纷尤其是日俄两国在远东的利益纠纷对此后的世界格局和东亚的灵图划分产生了重要影响。

部分同学个人观点摘要

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是导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舰四千多吨,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中,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当时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是因为此时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大家(中国人)在谈到甲午海战时,几乎无不扼腕长叹、唏嘘不已。其实,就历史意义来看,这一场战争直接决定了在西方列强的压迫和“扶持”之下,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国家谁能在保证西方列强的利益之下领导和“搜刮”东亚其它各国。

如果脱离中国人的固有立场,这一场战争,真的很有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日本抓住了这个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那么,同为亚洲强国的中国(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败给一个“毫毛小国”呢?

按照武汉市的初中或高中课本,无非是:1.清帝国起初大意轻敌 2.日本举国为兵 3.清国的各个舰队配合不默契士兵作战不熟练,在战争后期错估了日本的能力而选择放弃 4.清国的高层(太后、皇帝等)害怕和畏惧日本从而放弃。

其实,总结了这么多,我们不难发现,历史课本重在讲述清帝国的“为什么打败”而忽略了“日本为什么能够打赢这场上至天皇华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为之献力的这场世纪大战”。

首先,大家都很了解英国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新贵族的反叛与市民阶层觉醒。同样,日本的明治维新虽是从日本天皇这个延续两千年的菊花王朝的一贯的君主下达的“命令”——《五条誓文》,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日本的大权是握在征夷大将军手中的,从镰仓时代开始,日本的真正握有实际权利的君主是将军、而非天皇,当然,除了一位翻版的明治天皇——丰臣秀吉以外(我们待会会讲到他)。

天皇在日本的倒幕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很像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新贵族的领导人。而清国洋务运动,不仅是由旧贵族发起,从中获益的,也是那些有权但在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无势的衣冠禽兽。大清帝国的雄狮所面对的,除了日本这个明显的敌人外,还有西方列强对其广大资源的觊觎,也有国内的“反政府武装”,而对于日本来说,日本的军队就是昔日的“反政府武装”有国内几乎所有人民的支持,这是日本的第一个优势。

而后,在倒幕运动之后,也就是虾夷共和国覆灭之后,日本其实有一种“势”。我们打个比方:同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那些为了统一天下而聚集起来的兵马、钱财、军工产业形成了一种类似于“产能过剩”的情况,这些产业不能轻易停止,于是就必须要修筑长城、修建高速驿道、统一文字、统一器皿于度量衡来舒缓这些“过剩的产能”。(虽然还是很快因为相应而来的财政问题而崩溃)同样,隋朝在通过多年的征战之后,也需要通过修建运河、修建宫殿来避免“失业”而成为流寇反过来推翻这个没有工资的王朝。而汉和唐则不同,他们并非出自乱世,而是通过十几年的明争暗斗夺取了前朝的成果而延续长久的。

所以,日本在快速攘除各个藩镇的大名和剿灭了统治日本260余年的德川幕府之后,也形成了一种“势”,那就是,大量的劳动生产力以及缺乏军饷的窘况。而清帝国没有,洋务运动是把有工作的人换了岗位提高了生产力,但这种提高远没有把无数流寇、浪人转化为工人来得有那么好的提升效果。

于是,我不得不提到另一场中日战争——万历朝鲜战争。原为地方大名的织田信长通过南征北战,统一了日本中部,而且还把昏庸的足利义昭将军赶下了台,还亲自改元“天正”。天正十年,蛮横的织田信长死于刺杀。他的家臣,丰臣秀吉(多次改名以后均以“丰臣秀吉”相称)统一了日本,在此之后,大量的士卒一下子进入了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了,就没有可以掠夺的资源来养活这么多兵马了。于是官至太阁的丰臣秀吉,一声令下,日本全军出击,攻打已经“民不知兵两百年”的且在经济实力上毫不输给日本的李氏朝鲜王朝。结果,朝鲜王始料未及一路北蹿,差点逃到明国境内……(相比之下,中华民族真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呀)

因此,这一次,日本攻打清国、朝鲜甚至沙俄,就像丰臣秀吉攻打与其实力相近的朝鲜一样,日本的士兵没有资源、财产,想要就去大清帝国抢吧……而大清帝国的士兵可不是这种心态,他们打赢了,也就是保条命而已,工资什么的,不打仗也有的呀。于是,从战争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掌握了强大的势,这是日本的第二个优势。

正因为,日本有着明显的前两个优势,无论从参战士兵的积极性,操作的熟练程度,战术的实用程度都比大清帝国更加有优势。从而在战场上能够将大清帝国的雄狮击溃。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让日本有第一第二个优势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换个问法,为什么列强的入侵能让日本重获新生,却让清朝苟延残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清朝政府的力量之于清朝相对幕府之于日本比较强大,彻底颠覆一个王朝重新开启变革的国家机器十分困难。同时,列强的入侵,并没有给予清朝相比日本更沉重的打击,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清政府比德川幕府的抗压能力本来就更强。中国的劳工可以放下手中的锄头进入工厂,当然也可以继续耕地;但是日本的渔民可不能再等,日本本来就没有资源,银矿是日本的唯一优势,现在大量的白银外流价值海上航道的垄断,日本人非常容易揭竿而起,推翻幕府。

大家总说大和民族的民族性就是图强与好学,其实对于一个狭小的岛国而言,历史赋予他的意义可能也就只有不断变革与图强然后生存下去。英国、日本、荷兰、葡萄牙,都

是面积狭小、面对大洋的国家,他们也都是奋发图强的世界强国……

我们不应该只纠结与为什么会失败,也要多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成功。总之,有些时候,历史也有其不可抗的客观结局,不是清朝的无能导致的失败,而是在当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之下,清朝很难快速发展出一支可以打赢这场战争的军队。当然历史最终选择了让共产主义来拯救中国这当然不是哪个政党的优越或腐败所导致的,而是历史的必然,当然,那就扯远了。

军备分析

对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的当时海军力量与日本海军力量差距过大占主要因素

甲午战争之前的中日海军(总实力对比)如下

单从武器装备对比来讲,中日海军各有长处,并且日本海军总体上还是略逊于中国海

然后从单场战役“黄海海战上说”对比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

武器装备上,北洋水师成军近10年未更新装备,购置新舰。性能与日本舰队的船只性能相去甚远。

1、吨位

黄海海战参战主力舰艇北洋水师12艘,日本联合舰队12艘,双方数量相同。

北洋水师参战舰艇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参战舰艇吨位合计40,849

很明显,从吨位看,黄海海战中日本舰船总吨位占优。

其具体吨位和舰名如下:

==============北洋水师==============

舰名-----------------------------吨位

定远(铁甲舰)------------------7335

镇远(铁甲舰)------------------7335

经远(装甲巡洋舰)--------------2900

来远(装甲巡洋舰)--------------2900

致远(巡洋舰)------------------2300

靖远(巡洋舰)------------------2300

济远(巡洋舰)------------------2300

平远(巡洋舰)------------------2100

超勇(巡洋舰)------------------1350

扬威(巡洋舰)------------------1350

广甲(巡洋舰)------------------1296

广丙(巡洋舰)------------------1030

北洋水师吨位合计:32,396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吨位

吉野(巡洋舰)------------------4225

高千穗(巡洋舰)----------------3709

秋津洲(巡洋舰)----------------3150

浪速(巡洋舰)------------------3709

松岛(海防舰)------------------4278

千代田(巡洋舰)----------------2439

严岛(海防舰)------------------4278

桥立(海防舰)------------------4278

比睿(巡洋舰)------------------2284

扶桑(装甲巡洋舰)--------------3777

西京丸(巡洋舰)----------------4100

赤城(炮舰)---------------------622

日本联合舰队吨位合计:40,849

从以上的2张表格中对比可以发现,北洋水师除了“定远”和“镇远”2艘七千多吨的巨舰外,其余10艘舰船排水量全在3000吨以下。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战舰外,期余9艘战舰排水量全部大于3000吨。

北洋水师舰船速度慢,机动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已是公认的。

机动性差对于海战中排列阵型、抢占有利攻击位至关重要。同时,在战斗中欲追则可追之,欲退则可速退。

==================北洋水师===============

舰名--------------------------航速(节)---------------马力

定远(铁甲舰)------------------14。5------------------6000

镇远(铁甲舰)------------------14。5------------------6000

经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来远(装甲巡洋舰)--------------15。5------------------5000

致远(巡洋舰)------------------18。0------------------5500

靖远(巡洋舰)------------------18。0------------------5500

济远(巡洋舰)------------------15。0------------------5500

平远(巡洋舰)------------------11。0------------------2300

超勇(巡洋舰)------------------15。0------------------2400

扬威(巡洋舰)------------------15。0------------------2400

广甲(巡洋舰)------------------14--------------------1600

广丙(巡洋舰)------------------15。0------------------1200

=========日本联合舰队============

舰名----------------航速(节)--------------------马力

吉野(巡洋舰)-----------------22。5----------------15968

高千穗(巡洋舰)---------------18。2----------------7604

秋津洲(巡洋舰)---------------19。0----------------8516

浪速(巡洋舰)-----------------18。0----------------7604

松岛(海防舰)-----------------16。0----------------5400

千代田(巡洋舰)---------------19。0----------------5678

严岛(海防舰)-----------------16。0----------------5400

桥立(海防舰)-----------------16。0----------------5400

比睿(巡洋舰)-----------------13。5----------------2515

扶桑(装甲巡洋舰)-------------13。0----------------3650

西京丸(巡洋舰)---------------15。0-----------------?

赤城(炮舰)-------------------10。3----------------1963

通过对比,毫无疑问日本联合舰队在航速和动力上占优。

航速在18节以上舰船对比,中日之比2:5。

3、主要武器与参战兵力

当时的海战,舰船装备的主要武器为火炮和鱼雷发射管,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口径火炮。而这也是北洋水师最致命的差距。

==================北洋水师===================

舰名-------------------火炮--------鱼雷发射管-----------乘员人数

定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镇远(铁甲舰)-------305mm*4,150mm*2-------3------------331

经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4------------202

来远(装甲巡洋舰)---210mm*2,150mm*2-------2------------202

致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靖远(巡洋舰)-------210mm*3,150mm*2-------4------------202

济远(巡洋舰)-------210mm*2,150mm*1-------4------------204

平远(巡洋舰)-------260mm*1,150mm*2-------1------------145

超勇(巡洋舰)-------250mm*2-----------------------------135

扬威(巡洋舰)-------250mm*2-----------------------------135

广甲(巡洋舰)-------150mm*2-----------------------------145

广丙(巡洋舰)-------120mm*3-----------------------------110

=================日本联合舰=====================

舰名----------------火炮----------------鱼雷发射管-----乘员人数

吉野(巡洋舰)-----150mm速射*4,120mm速射*8-----5--------385

高千穗(巡洋舰)---260mm*2,150mm速射*6---------4--------352

秋津洲(巡洋舰)--150mm速射*4,120mm速射*6------4--------314

浪速(巡洋舰)------260mm*2,150mm速射*6--------4--------352

松岛(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2--------4--------355

千代田(巡洋舰)---------120mm速射*10-----------3--------306

严岛(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1--------4--------355

桥立(海防舰)-----320mm*1,120mm速射*12--------4--------355

比睿(巡洋舰)-----170mm*2,150mm速射*6---------2--------321

扶桑(装甲巡洋舰)---280mm*4,150mm速射*4-------2--------345

西京丸(巡洋舰)----------120mm速射*4--------------------?

赤城(炮舰)----------------120mm速射*4------------------126

在以上对比中可看出,双方参战兵力来看,日本多于北洋水师。

装备的大口径火炮数量比较(15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42:43,日本占优。

装备的速射炮数量比较(120mm口径以上),中日之比0:97,日本战压倒性优势。

对于速射炮究竟有多么强大的火力,我查了一下,在此供大家参考,作出自己的判

断。

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射速为1发/分钟,“定远”和“镇远”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每3分钟才1发。

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10发/分钟。火力之猛,可想而知。

对于两军相差不大的大口径火炮来说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即使打中了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

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文题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原因及启示学生姓名:严冬 学号:2110401268 所在院系:电气学院 专业班级:电气19 任课老师:顾令仪 完成时间:2012年6月2号

·内容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甚至是亚洲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它犹如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使中国人下定自强之决心。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甲午中日战中国惨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获得相应启示。 ·正文 甲午战争中中国完全有能力打败日本,而最后却遭惨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人缺少信念!当政者沉迷权术利益,百姓则大多只求温饱,全国上下不思进取的人太多太多。战前,清廷在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都没有充分准备、布局,惨败,只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将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分三个小方向进行论述。 首先,甲午中日战是一场战争,军事方面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实行明治维新,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差距并不大,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而导致失败的原因却是,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战舰,军队的管理模式却依旧陈旧、僵化,且士气不振,缺少训练,甚至连舰艇都不保养。而海军腐败的根本原因又是清政府的腐败以及不重视。在他们眼中,这支舰队只是用来向世人显威的、自欺欺人的工具。如此缺少信念、凝聚力的军队,能取胜才是怪事。 其次,政治方面也是战争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甲午战争前的日

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并由此走向强国之路。而此时清朝的官员们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这种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腐败得不到革除,为中国的惨败埋下深刻的伏笔。 最后要论述的是经济方面。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比日本差。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当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要强于日本。但是日本积极备战,征收重税(中国的4倍),明治天皇甚至拨出30万的宫廷内帑和10%的官员薪俸支持海军,而中国却因慈禧太后,北洋水师6年为添一船一炮,陆军也多不满编,可以说军费严重不足。经济稍占优势的中国,却因军费严重不足导致战争的失败,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启示 清廷不是被日本打败,而是被自己打败。清廷在战前仍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无所作为,腐败无能,沉迷于蹉跎。由此可见,在综合国力面前不思进取、夜郎自大的国家必定惨败,甚至灭亡。 ·参考书籍 《绝版甲午》---------------------------------雪珥(澳大利亚)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演讲稿终稿)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甲午一战,举国震惊。这又是一场外族对华夏土地的践踏的战争,又是一次国人求索未来道路何去何从的转折。回首历史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身为局外人的我们,能给历史中的人们多少指点,又能看透多少历史的变幻与莫测?我们能做的,恐怕只有反思战争的影响,从而警醒自我,启迪后继者的智慧。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便是:甲午战争的影响和启示。 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中国洋务运动走向破产。在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说明了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虽然清朝统治阶层也有把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决心,但是洋务派的分裂,对立,终究难以形成统一、独立的力量改变中国的格局。其次洋务运动需要国家大量投资,而战后清政府的财政已是山穷水尽。因此, 甲午战争后,除了练兵之外,其它洋务运动的步伐骤然放慢。

2.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变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割占包括台湾在内的大面积领土、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条款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社会性质。 3.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了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随后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开始了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更为重要的是,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都是在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制度。 4.钓鱼岛问题的遗留。《马关条约》中,日本强行割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二战结束后,日本天皇承诺归还所侵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呢?以下就是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道: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清朝政府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

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 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 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中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当时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桢、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一颗炮弹划过天际,打破了天国的梦幻,昔日强盛而繁华的外衣,在一夕之间被剥落。随着岁月的流逝,甲午战争似乎已成了一个与当今无关的历史陈迹。但是,历史是不应忘却的。重新翻开一百二十年前中华民族的这一页痛史历史,我们将会从中得到丰富的历史启示。 一、对于日本右翼的野心和狡诈,必须高度警惕。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北洋舰队和运兵船,甲午战争正式爆发。至于黄海上的海军大战,也不是简单的遭遇战,而是日军主动抓住战机,给北洋水师致命一击。关于这一点,日本右翼的历史解读也是有悖史实的。日本军国主义习惯于捏造事实,篡改历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哪一次扩大侵华不是伴随着谎言和杜撰出荒谬的理由?当年日本的巧言令色,无非是为了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如今还有日本右翼分子罔顾历史事实而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慰安妇制度,还要去靖国神社拜鬼,图谋钓鱼岛领土。对此我们必须以史为鉴,警惕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二、自强自立,努力发展,不能幻想依靠外来力量。 朝鲜战场的失利,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动,但还没有影响全局。这时候,清政府如果能认清形势,坚定地投入反侵略战争,并采取正确的战略,一定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可惜中国最高统治者中掌实权的慈禧太后、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鸿章也坚决主张“羁糜为上,力保和局”。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英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但他们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耽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 三、坚持走优化军事路线,保持军事优势,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富强。 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 四、居安思危,实现民族复兴。 今天的中国早已摆脱了任人欺凌的屈辱地位,国际地位、综合国力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今天来纪念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仅是为了怀念历史,更多地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已经拥有了和平发展的环境,在我们同学们自己的感受当中,似乎战争、动乱都是别的国家相当遥远的一个新闻,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我们实在还是处在动荡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力量的消长,使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目光审视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讲,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并不取决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台湾局势,都唤醒我们要时刻回顾历史,居安思危,真正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五、坚持海洋强国的策略,海上实力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维护海权、经略海洋、发展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选择,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放眼全球,着眼未来,把握机遇,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强大海军,才能真正肩负起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使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航船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六、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催生海军实力。 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海洋意识虽不能一蹴而就地催生现代海军实力,但却会对海军建设起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内在驱动作用,并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武器发展、体制编制等方面产生强烈的渗透与辐射作用。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广东版 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知识重组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和深化时期。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影响 影响 年,辛亥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封建君 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想化、生活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是资本输出并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才出现,资本输出在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期都是社会生活剧烈变革的时期,进步人士一般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断发易服”就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误区警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兴起了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了辛亥革命,中国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华侵略,但在这一期间日本、美国加紧对华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和美国不但没有放松对华侵略,相反,它们趁机加强了对华侵略,尤其是日本。 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绝对否定儒家思想,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时间考点试题在线 2010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模拟预测5 2011 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 俗的影响 例题1 1.辛亥革命的影响 (2011·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对乡村社会习俗的影响。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这映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两项;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项。故本题选A项。 答案:A 备考指南辛亥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几乎每年都有考题。命题方向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情境,多角度分析评价辛亥革命。复习备考时,要重视分析资产阶级探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还要注意与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分析比较。 深化提升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3《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125周年(1895—2020)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125周年。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遇日本侵略的重要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中日两国签订《马关条约》。条约中,通过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等条款,中国继续丧失了大量主权。同时,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内容考查较多,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2)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3)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过程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袭击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战争之初,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本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9月27日,黄海海战爆发,5个多小时的海上激战,北洋舰队5舰被击沉,4舰被击伤;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10月,在鸭绿江江防之战中,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血洗全城,残忍的杀害无数中国民众。日军攻占旅顺后,进攻威海卫,在1895年2月1日,占领威海卫。于是,日军以海军和陆军配合攻击北洋舰队。经过激战,北洋舰队受到重创,提督丁汝昌等自杀殉国。17日,北洋舰队全部覆灭。在辽东战役中,清军6万余人从辽东全线溃退。威海卫失陷后,就已经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协约内容: (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军军费白银2亿两。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 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捍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

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清政府的无能,为其再次侵犯埋下伏笔。 之后几年,日本和朝鲜频繁接触,而当时的朝鲜是靠清政府的支持苟安一时。在此期间日本着重自身的发展,从方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甲午战争是大清和日本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那么你了解甲午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做为战败方,损失了一支实力最强的海军舰队即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北洋水师遭受全军覆没,中国的海上军事实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北洋水师在对抗日本时,究竟输在了哪些地方呢,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事管理? 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在初期时管理森严,纪律以及训练等方面都堪称一流。管理者都经过细心的选拔。但是后期,管理方面冲突越来越明显,北洋水师的纪律等方面越来越差。对于北洋水师的投资虽然巨大,但是却买不到好的纪律和管理。 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北洋水师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内部不团结。在做事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调动兵力的权力甚至光绪帝都没有。所有的人全部听从李鸿章的调遣。 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方面武器装备方面差距较大。虽然在人数方面,北洋水师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却大大落后于日本。当时,虽然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的生产制造等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但是,大部分的重要的机器都是靠国外进口,并不是自己国家生产,对于武器装备相对于日本还是较落后的。使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失败因素主要有武器装备和军事管理。纪律的败坏,内部的不团结,管理观念的落后,军费的滥用,权利的不平等都导致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失败。 甲午战争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日益衰败,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等领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渡。在平静一段时间后,中国又再一次爆发了战争,甲午战争。那么甲午战争的结果如何,甲午战争为何会取得这样的结果?从甲午战争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是一场源于日本阴谋而刻意挑起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近九个月,最终以日本胜利、中国战败为最终结果。 在鸦片战争后,虽然使得中国国力变得衰弱,但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对军事上的大力投入,使得清朝军队战斗力明显变强,那么为何甲午战争仍然以中国的失败为结局呢?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后,可以得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对战双方对于甲午战争的准备情况不同。日本为了甲午战争的发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为此日本天皇还带头对日本的军事投入进行了捐赠,而反观中国,清政府建立了北洋舰队,以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后开始缩减对于军事的拨款。 第二、对战双方的武器对比不同。日本为了能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在军舰的制造以及维护上投入巨大,而中国的北洋战舰年代久远,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的分水岭,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危机,使中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欺辱和沉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本文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从政治、军事和人文三个方面站在发展的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带给我们的血一样的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清政府;非正义最近半年,有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成为我国公民甚至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话题。针对日本频频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举动,与宣布“购买”钓鱼岛欲使其国有化的荒唐至极的言论,我国政府方面发言人也作出相应的回应“坚决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完整性”,这令国人十分欣慰。 现如今的中国虽然仍是一个发展国家,但也能称得上是屹立于世界之林,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都能扞卫祖国的主权,对一切侵略性的行为都具有自卫并反击的能力。然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明史中却有那么一段备受屈辱、侵略和压迫的满目疮痍的历史,那就是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为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和世界的格局分布带来了怎样的革命性转变对中国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将有怎样的启示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立逐渐强盛起来。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高潮的出现使其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困境,以及社会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期的尖锐矛盾,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对外扩张,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计划,中国作为其欲称霸亚洲大陆野心所制订的“大陆政策”的侵略中心首当其冲。 之后,日本以琉球船民遇害事件为由宣称台湾非中国固有领土,借此进攻台湾。这场战争中日兵力悬殊,清政府占绝对优势,日本看胜利无望就派公使前来和谈以表结束战争的诚意。但由于清政府自封天朝的妄自尊大和莫名的自我良好感,在公使的错误引领下,这场战争竟以赔偿日本白银五十万告终,并为日本吞并琉球群岛提供了依据。 这场正义的自卫之战就以这样荒谬的结果结束了,它使日本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也使日本从另一方面看出

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

简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为什么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简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为什么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在“自强”、“求富”口号下推行的以举办近代军用及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涉及外交、军事、经济、文教等领域。史书指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我认为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作为判定洋务运动失败的惟一标准,未免过于主观臆断和简单化,是难以折服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基本上是史学界和教学界的共识。那么,此定论的依据何在呢? 一、甲午中日战争在经济上宣告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的直接代价包括签订《马关条约》和支付赎辽费。《马关条约》规定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即正式承认各国资本在华直接投资的合法权利,因为列强均拥有“利益均沾”的特权。此规定的实施直接造成了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战后,由于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山穷水尽的地步,非但无力继续大规模地建设洋务企业,而且对民用企业实行“丢盔弃甲”的政策。1895年6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决定将民用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主要是甩卖给了国内的官僚、地主和商人。在被甩卖的企业中,一些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加上获得合法地位的列强在华资本用“中外合资”、贷款等方式对其诱骗,从而被列强控制或直接沦落为列强在华资本。当时最大的采煤企业开平矿务局于1900年被英国资本用“中外合资”的方式骗占而去。其余的一般转化成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用洋务企业是洋务运动“求富”的物质基础和核心。它们的纷纷丧失,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战后,不甘腐朽的清政府一面对民用企业实行大甩卖,一面又进行新的“求富”活动。不过,这时的“求富”活动主要局限在开办银行一事。此时创立的银行并非作为推动军事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杠杆而存在,其主要职能而是“集民间之资以代洋债”。由于战后的“求富”活动不但因规模大不如前而谈不上是一场运动了,而且已失去了往日内涵积极的一面,因此说战后“求富”活动大大萎缩了。 甲午战后,民用洋务企业的纷纷丧失和清政府“求富”活动的大大萎缩,表明甲午中日战争从经济上宣告了洋务运动“求富”的破产。 二、甲午中日战争从军事上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的破产。 在洋务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新式军队和军用设施,是“自强”的物质基础和重心。其中军事设施是服务于军队建设的,新军乃“自强”的核心所在。北洋海陆军是新军中的精华,它是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数十年来不惜重金、不遗余力在“购备西洋精利军器为第一要著”的建军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支“劲旅”。就海军方面讲,拥有较多的新式铁舰、快船和蚊船,军容之盛,远非南洋和福建海军所能比拟;就陆军来讲,拥有精兵约21000人。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为各省驻防兵、绿营兵,甚至湘军所望尘莫及的。在甲午战争中,该“劲旅”在李鸿章妥协退让政策的束缚下,遭至覆亡的命运:从陆军方面看,自1894年7月牙山溃败始,从朝鲜战场到国内战场,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从海军方面看,北洋舰队在1894年7至9月的牙山口外和大东沟两役中始受一创。后至1895年2月在威海卫之战中,先遭重创,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被迫服毒自杀,一些卖国官兵乘机降日,将残余军舰11艘及刘公岛炮台军械全送给了敌人。至1895年4月,北洋海陆军全军覆没。它的覆没,在一定的程度上宣告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