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说课稿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说课稿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说课稿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说课稿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34道选择题,4道简答题。山东0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具体题目是3.(2012·山东文综卷·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

【解析】(1)材料一严复早期经历的大背景是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伴随着西学东渐,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严复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与洋务运动创办兴办新式教育有关,他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的经历与洋务运动创建海军有关。

(2)严复主张“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治标”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治标”是他与洋务派的相同点,“治本”是他与洋务派的不同点。(3)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从以下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朽和固执成为改革的阻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改革者实力不足。【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②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

③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从而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点)

2、认识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洋务思想(教学重点)

3、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方法是】贯彻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原则。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1)问题设计法;(2)师生互动法;(3)课件展示法;(4)情景语言叙述法;(5)人格熏陶法。

【依据】

因为高中学生对认识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应充分利用问题设计法的引导作用,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遵循这一规律,必须引导、调动学生自主探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图片展示:高速列车、耐克、肯德基、因特网等各种代表西方文化的图标。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身边有关西方文化的事例

师:这些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路却阻力重重。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细节入手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使导课更加直观、直接而且简练、真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讲授新课

板书:第21课西学东渐

(一)教师解释:“西学东渐”,使学生了解西学东渐:就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二)过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当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板书:一、开眼看世界

【第一环节】采用问题设计法,辅之以课件展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知识,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一: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什么时候“开眼看世界”?

2、问题二:有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怎么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PPT展示:林则徐雕像

3、让学生自己发言,介绍林则徐,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进行归纳总结,落实情感目标。

内容包含:林则徐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抵抗侵略,一是学习西方。

PPT展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序》

多媒体课件展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的“长技”和“制夷”,再引出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可以看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结合教材分析)

也就是4、问题三: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时代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

一批仁人志士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以新的目光审视世界。

5、问题四:“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既要充分认识到林、魏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的一面(林、魏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设计意图: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环节的设置,渲染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历史情境,重点在于突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救亡图存,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总结过渡:19世纪40年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了解西方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但在当时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板书:二、中体西用

【第二环节】洋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法,辅之以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

设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体用之争”的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

(问题一):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提示:

1、时代背景: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京都沦陷。

(问题二):洋务思想遭到哪些人的大力反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两派有何相同点?

焦点:是否学习西方技术。

根本目的相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顽固派与洋务派目的相同,手段不同。

(问题三)师生合作探究: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中体西用的观点无论当时、后来还是今天都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在那个时代,这归根到底是一种保守的思想,还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保守还是进步,你的观点呢?

1.继承师夷的思想,从“制夷”——自强、求富。

发展: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

2.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

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问题四)早期维新派后来为什么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冯桂芬的思想与郑观应的思想有何不同?

通过分析导出:洋务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后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

早期维新派转向: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板书:三、维新思潮

【第三环节】维新思潮——采用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完成维新思潮的学习

(问题一)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在历史的发展大潮中被维新思潮所淹没?

引出维新思想兴起的条件,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问题二)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出他们各自的基本主张,完成下面表格。

(问题三)关于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PPT出示论战材料:

学生探究:何以说这次论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同时师适当介绍,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形成共识。通过讨论,突破重点。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20课 西学东渐导学案 1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我的疑问处,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 【预习学案】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相应扩大。 2、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 (1)林则徐:他注意了解、研究世界情况。他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传教土在澳门、广州等地办的报刊,又命人译出瑞士人滑达尔著的《_________________》。他编译的《_____________》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_______________》一书,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4、影响 (1)“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课堂思考: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二、体用之争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焦点:是否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 (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倡行“____________,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2)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早期维新派:支持_______________,斥责顽固派 4、评价 (1)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_________________的层面。 (2)冲击了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派的转变 (1)原因:_______________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深刻反思。 (2)表现:提出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度的要求。 (3)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____________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维新思潮的形成 (1)背景:19世纪90年代,______________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2)代表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林则徐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 1、背景: ①必要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为了解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②可能性:中国与西方的联系日益扩大;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介绍世界地理与历史;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评价: ①学习西方从此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潮;②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1、体用的含义: ①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②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 3、影响: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开始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早期维新思想(中法战争后) 1、背景:①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洋务派失败教训。 2、代表:王滔、郑观应等 3、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振兴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技。

4、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使西学东渐的内涵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②局限: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未进行实践活动。 四、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 1、背景: ①必要性: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严重阻碍; ②可能性: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维新思想与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产生强烈共鸣。 2、代表: 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移花接木,托古改制;动摇封建顽固派思想基础; ②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必然性;提出变革科举。 ③谭嗣同:著有《仁学》;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用进化论原理阐明中国必须变法。 3、共同主张: 要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核心);要废八股,改革教育制度,提出西学; 4、历史意义: 高扬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旗帜,反对封建专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五、向西方学习潮流的特点: 1、背景: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2、主体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 3、内容:由浅入深;由学习科技、器物层次深入到学习政治制度层面; 4、目的: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第20课 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学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新思想的萌发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后,____________对中国冲击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3)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编译了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近代“____________________”。(2)魏源:编写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主张。 3.评价:“_________________”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 ________________。 二、洋务思想 1.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产生了“变局论”,与顽固派展开了激烈斗争。 (2)鸦片战争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影响。 2.基本主张: 洋务派:主张_______________即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顽固派: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的: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挽救统治危机。 4.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______________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的_____________的保守观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维新思想 (一)背景 1.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_____________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早期维新思想及影响 ①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支持________,主张与列强_____;中法战争后,认识到西方的富强根本在于__________,洋务派是“仅袭其皮毛”;中国应_________。 ②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特点 1.康有为:(1)代表作:、。 (2)思想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 西学东渐答案

第20课西学东渐答案 二、【课堂导学】 问题一:读课本“开眼看世界”和下列表格,回的以下问题 1.根据课本知识回答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原? ⑴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腐朽的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⑵清政府的愚昧无知和落后。⑶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根据课本知识总结林魏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对当时的积极作用? (1)特点:①介绍的知识以军事为主,也有介绍政治和经济,但不深入。②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2)影响: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主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其实质探索救国之路。 问题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读课本,理解相关问题的基本要点) 1.记忆、理解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出台背景、含义、目的 (3)概括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 2.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最后结果怎样?结合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内容,分析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和作用? 结果:体用之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告终,并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 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积极: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消极: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中国的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性变革。 问题三:维新思潮 1.19世纪8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产生早期维新派 (1)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和洋务思想比,主要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代表:王韬、郑观应;重要进步性是把洋务派的学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由学西方物质文明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2)概括早期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分析早期维新思潮的作用? :①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制度;②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③建立新式学校等。 作用: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②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形成 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并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次政治改良运动——维新运动。(所谓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仿效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2)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形成并发展到高潮的原因? ①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②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意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分析这次论战的实质和影响?内容:A、要不要维新变法;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按课分解第20课西学东渐(含解析)

1.(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考点】“师夷长技”思想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考点】“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1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 【问题探究1】 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 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 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 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根本原因)②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直接原因)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3)思想上:①最高统治者妄自尊大,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思想)②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学术思想)③“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藩篱的冲破(开明地主、知识分子) 2、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及评价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知识点总结

第20课西学东渐 开眼看世界 一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核心、目的、实质。 1思想核心: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目的: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秦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3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 4特点: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外国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三如何评价“开眼看世界”? 积极:“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从此,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消极: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并维护封建统治,仅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个人行为的介绍性著作。 体用之争 一体用之争出现的背景。(中体西用思潮出现的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内忧外患。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朝统治。 ②外患:二鸦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3)思想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二、体用之争的双方是谁?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地主阶级顽固派。 2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核心):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顽固派主张:反对西学,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四、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异同: 1同: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2异: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五、中学的含义、中学为体的含义;西学的含义、西学为用的含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西学东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维新思潮。 难点 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 新课学习 一、开眼看世界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学生阅读后思考: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什么?(“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林则徐、魏源提倡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第20课 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第20课西学东渐的教学反思 ——哈162中学王会姣 在教授必修Ⅲ《西学东渐》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师生间的互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讲课时,还是我讲得太多,虽然讲得很透彻,但学生还是被动接受,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解决:一、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二、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时不光备教材、课本,更要备学生。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所以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对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实施教学手段的时候必须明确其目的是什么,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例如,在编演历史剧时,不要把历史剧变成娱乐同学的闹剧;在使用历史剧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人物的心理,理解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很多老师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学方式越多,学习方式越多,课堂越“热闹”越好,就是情感教育成功的表现。其实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以教材内容而定,注意各种方式替换使用;另外,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不能事事都要进行情感教育,应选择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形成一两个高潮即可。本课我以谭嗣同为例,通过讲述他为变法牺牲的精神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对历史活动课的思考。这节课我也增加了分组讨论的小活动。因为活动课更加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课上学生积极主动、踊跃发言,由过去课堂上的“配角”变成了“主角”,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查找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外调研的社会实践能力,表演策划的能力等,但是学生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尚需一个过程。

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 3、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从而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阅读相关材料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史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近代中国人思想启蒙的艰难以及先进国人开启这种局面的努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难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讲授、材料分析。使用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要使一节课活起来,还必须有血肉和脉络,还必须赋予课堂灵魂,人就是课堂的灵魂。由此出发本课的脉络由三个篇章构成:即,蒙昧篇,开眼看世界——雾里看花,花意浓;渐醒篇,中体西用——移花接木,花自残;觉醒篇,维新思潮——昙花一现,花留香 六、【教学流程】 导入: 假如你是一名生活在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人,你会经历哪些事呢? 一、蒙昧篇,开眼看世界——雾里看花,花意浓 探究一“雾”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有,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材料二:“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问题设置:做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你如何看待世界及中国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雾”字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统治者及封建士人就像深处浓雾之中,茫然不晓世界大势,愚昧无知,夜郎自大。此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开始解决难点,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林则徐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的小行星,后来就为了纪念林则徐在禁烟与治水上的贡献,将其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为什么会禁烟,而禁烟带来的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来看第20课:西学东渐。 知识链接 所谓西学,泛指西方文化,特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明万历--清雍正; 代表人物:利玛窦和徐光启(意大利传教士,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并且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成惯生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到了利玛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