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21课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

【问题探究1】

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

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教师承转】

近代以来,西学的传入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在向西方学习的阶级主体上经历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等几个派别。

【设计意图】

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明确本课的主要范围。

一、地主阶级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根本原因)②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直接原因)

(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3)思想上:①最高统治者妄自尊大,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思想)②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学术思想)③“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藩篱的冲破(开明地主、知识分子)

2、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及评价

4、结果及原因

(1)结果: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2)原因:A、清政府的腐败 B、闭关政策的阻碍 C、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教法设计】

基础知识部分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记忆落实,本部分内容没有难点,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在记忆完成之后,教师可重点点出以下内容:、

一是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不但是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也是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二是关于“开眼看世界”影响:在当时社会产生影响有限,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开眼看世界”的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在完成基础知识处理基础之上,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所设计问题,教师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使用,问题设计除设问一在学案呈现之外,其余部分在课件呈现。

【问题设计2】

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长技”:西方军事技术;

“师夷”与“制夷”关系:“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教师总结:林则徐和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在学习内容上,主要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如材料所言。

【问题设计3】

材料:作为最早由国人自撰的介绍西方状况的著作显得弥足珍贵,但在介绍西方时仍然是相当初步、肤浅和零碎的,甚至有不少错误……另一方面,即使这些大打折扣的作品,在鸦片战争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其社会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时人对西方的了解,普遍停留在若干趣闻、野史、天方夜谭的层面。

根据材料全面评价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实际状况;

积极:(学案部分)(材料中“弥足珍贵”)

局限:(1)肤浅、零碎,甚至错误;(2)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3)对西方的理解有猎奇心理;(4)在内容上主要是西方的军事技术方面。

问题设计二部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处理,问题设计在课件上呈现。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注:体用的含义:

体(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用(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文化

1、背景

(1)政治上:清政府内忧外患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威胁清朝统治。②外患:二鸦后列强侵略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3)思想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3、焦点: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注:“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及实质是什么:

根本目的: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4、异同:同: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异: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

5、实践及结果

(1)实践——洋务运动(机构、口号、内容)(19世纪60——90年代)

(2)结果——破产(原因)

原因:A、外国的阻挠 B、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 C、洋务派力量分散 D、没有变革政治体制6、影响:(1)积极:①冲破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并进一步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②指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消极: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二)教学方法设计及知识拓展部分:

【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部分仍然以学生记忆为主,在记忆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在学生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重点突破难点“中体西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使用科技,以实现“自强”、“求福”、维护封建制度的目的。体用之争局限于军事、经济等物质文化层面,但冲击了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训练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读和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问题呈现在学案和课件上。

【问题设计1】

有人曾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中体西用”形象的比喻为:用中国的破瓦罐装西洋的红酒,只能带来失败的结局。你认为这里的“破瓦罐”和“西洋的红酒”指什么?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观点?

“破瓦罐”: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礼教

“西洋的红酒”:西方先进的使用科技和自然科学知识。

评价:(见学案评价部分,略)

【问题设计2】

材料:在1810年——1860年期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到86%,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仅占6%。1861年——1895年期间翻译的567中西方著作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根据材料分析1810年——1895年期间,中国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的主要变化。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变化:翻译著作题材由宗教类为主转向西方使用科技和自然科学类。

原因:(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实用科技。

(3)洋务运动期间,派出留学生、成立翻译馆等,加快对西学的介绍。

因学案空间有限以及考虑课堂容量,问题设计一再学案呈现外,问题设计二可以在课件呈现,教师在教学中可有选择处理问题设计二。

二、资产阶级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问题探究1】郑观应说:“欲自强,必先致富;与之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结合材料及教材分析:中法战争前后,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导致变化的原因何在?其进步作用是什么?分析与洋务派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填在表上)

【教学方法设计】

本部分内容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教学钱设计问题如“问题探究1”学生完成学案内容,教师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问题设计】

材料: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也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创办近代企业,与郑观应“致富”手

段上有何不同?

洋务派创办“军用”和“民用”企业。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原来从属于洋务派阵营,主张学习西方使用科技,请思考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洋务派分道扬镳的原因?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原因(答案见学案,略)

(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潮

1、历史背景:

(1)可能性: A、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条件) B、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形成;

C、文化方面:西学知识的增长和维新思想的发展。

(2)必要性:A、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

B、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注:《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先秦一些经书著作经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后有老一代读书人凭记忆写下的被称为今文经,后在一些房屋夹层和地下发现的先秦古书经文称为古文经;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批判的是西汉刘歆主张的古文经,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而在《孔子改制考》中则是认为今文经传自三代,且经孔子考证修正,用孔子修正六经来证明其变法并不违背儒教经义,减小变法压力。

3、维新派和顽固派论战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影响:

(1)论战主题:(三个要不要)

(2)维新思想影响:①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③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拓展部分】

1、基础知识处理:学生参照学案和教材相关内容,记忆落实学案基础知识,教师在学生落实基础知识基础之上,突破相关重点内容;

一是重点分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思想主张侧重点及其特点:

康有为:侧重于维新思想的构建,其思想特点在于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传统儒家经史相结合;

梁启超:侧重维新思想的宣传,尤其是民权思想。

谭嗣同:侧重对专制君权、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

严复:侧重对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等思想的传播,成为宣传西学第一人;

二是通过四位维新思想家的主张,概括总结其思想共性:

1、政治:主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变法图存);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科举考试制度,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在完成基础知识处理后,教师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问题设计1】

材料:康有为认为公羊三世说即古人所谓“据乱世”、“生平世”、“太平世”与西方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并行不悖,维新变法就是使中国有“据乱世”的君主制走向“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

1、分析康有为威信变法思想特点:

将西学中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儒家经史相结合;

2、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减少变法阻力,宣传威信变法思想,制造社会舆论;

3、与洋务派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想比,维新派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维新思想形成了理论体系;

(2)将维新思想付诸政治实践,掀起威信变法运动。

【问题设计2】

材料:1850年——1895年,翻译自英美的著作占全部译著的85%,日本作品仅占8%。1902——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中的62%,而来自英国的则减少到10%,美国仅6%。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到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以上材料以及中体西用部分问题设计二材料,分析此一时期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变化,并结合材料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变化:有原来崇尚英美到引进日本,日本代替英美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

学习重点由使用科技、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注意力转向日本;其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

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引起人们对洋务运动的思考;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维新派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促成学习西方内容上的变化。

【教学建议】

学案上只呈现问题设计一,问题设计二在课件上,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处理内容,以减少课堂容量,完成教学计划。

【课堂总结】根据本课内容,总结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西学东渐的特点。

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到资产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结构变化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教学设计总结】

本课教学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落实的基础知识内容较多,但理解难度不大,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处理,在学案上清晰的呈现,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记忆,其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可重点点出,不必在基础知识的处理上用力过多,用时太多。在学生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因为本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多,按照教学设计处理完所有问题,时间上可能无法保证,因此建议教师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有选择处理。对于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备课组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巩固训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7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 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徐 光启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生产和农学研 究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本及必修Ⅱ第六和必须Ⅲ第、6、17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找和分 析及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和徐光启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李时珍的人生经历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晚明科技的特点;晚明科技群星璀璨的原因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投影:华夏明作为世界明的重要一支,无论在人还是科技方面都有不同其他明的发展脉络,并且一直到明末都代表着当时人类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的繁荣是和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大量伟大科学著作以及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华夏明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一、世界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提出问题):阅读本第一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李时珍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医生世家:1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 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父亲是位当地颇有 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20课《狼》导学案

【课题】狼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刻画的形象,让学生意识到看待事物应该全面。 3.认识狼的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学习重难重点】 1.掌握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2.能举例说明通过动作、神态刻画形象的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 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督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 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 课交流。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文体简介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预习案 1.正确停顿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缀.行( ) 屠大窘.(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 ..相向( ) 目似瞑.( ) 隧.入( ) 尻.尾()狼亦黠.矣( ) 2.疏通文意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 屠乃奔倚 ..其下(跑过去倚靠) 狼亦黠矣,而顷刻 ..两毙(一会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多少) 顾.野有麦场:向旁边看 屠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下 一狼洞.其中:打洞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2)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 止:止有剩骨(只,仅) 一狼得骨止(停止) 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对方) 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 我的疑惑; 探究案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朗读课文,说说其间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学案(无答案)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以及火车和铁路的相关史实。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重点:纺织技术、蒸汽机和工厂。 学习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学习 1.纺织技术的革新 (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兴起。 (2)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发 明了纺纱机,命名为“”。 2.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的发明家是。 (2)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3)蒸汽动力的出现,使工厂远离河流,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进入19世纪,传统的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现代最终确立。 3.火车与铁路 (1)19世纪初,已经有人开始修建“”来运输货物。那是的路轨是木制的,车厢是马拉动的。 (2)1825年,由设计蒸汽火车问世,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到1851年,英国建成了总长约万千米的铁路网。 (3)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有哪些? 三、知识应用——导练 1.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 A.农业 B.纺织业 C.工商业 D.冶炼业 2.飞梭的发明者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凯伊 3.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A.珍妮机 B.飞梭机 C. 蒸汽机 D.发电机 4.第一位把蒸汽动力变为工业动力的人是() A.哈格里夫斯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5.下列对于“铁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19世纪 B.最初的路轨是木制的 C.火车第一人是史蒂芬孙 D.最先出现在美国 6.下列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B.美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受益国 C.只在英国进行 D.19世纪后传到西方其他国家 四、综合提高 运用所学知识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

《渐》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的表情,其实照片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导学案(含答案)

黄盖中学九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11月18日主备教师:宋银舫 课题:第20课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目标: 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纲要 一.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 1. 内燃机的创制 2.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 二.汽车、飞机的发明 1.汽车的发明 2.飞机的发明 3.汽车和飞机发明的意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点 汽车、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学习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燃机的创制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二是汽车、飞机的发明,三是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内燃机的创制,要了解时间、过程、影响,重点把握“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成为又一重要能源”这一点。关于汽车、飞机的发明要了解发明者、时间、过程、影响,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这个重点。 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发明人:卡尔·本茨)相继问世,90年代柴油机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化学工业的迅速兴起。 2.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了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成了著名的“汽车大王”。 3.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其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其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发展更迅速。再次,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它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大大促进了企业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输出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疯狂对外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汽车发明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从汽车发明到形成新兴的汽车工业,哪些科学家分别做出了什么贡献? 发明汽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动机问题,也就是动力问题。以前的车是靠人力或畜力拉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发明了以蒸汽机做动力装置的火车,火车必须在固定的铁轨上行驶,运行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汽车的动力问题,使汽车的制造和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在汽车发明和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了第一辆用汽油做燃料的内燃机三轮汽车。90年代,法国人埃米尔·勒瓦瑟制成第一辆四轮汽车。191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发明了汽车装配生产线,从此,汽车能大批量生产,汽车工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2.古代人类飞行的神话和传说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最新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 走进作品了解作者 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世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宋代爱国诗人、词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代 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 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 (3)如何(4)造化:(5)钟: (6)神秀:(7)荡胸:(8)曾: (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 (1)千寻塔:(2)闻说:(3)浮云: (4)望眼:(5)缘:(6)若许: (7)闲乘月:(8)无时:(1)浩荡: (2)吟鞭:(3)落红: 二、理解诗歌大意 三、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望岳》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3、《登飞来峰》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本节内容】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二、两次鸦片战争 三、开眼看世界 【知识梳理】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 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 依旧顽固,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导火线: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战争以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2)进程:1856年,对中国发动战争→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类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进攻大沽炮合→1860年,英、法联军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4)影响:中国的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 三、开眼看世界 1. :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两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等书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一书,该书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课堂探究】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 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 【巩固练习】(选择题每题2分) 1.(2019四川成都高一联考)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维护鸦片贸易说”“文化冲突说”“商业贸易说”“侵略战争说”。其中,多数人最有可能支持的是() A.维护鸦片贸易说 B.文化冲突说 C.商业贸易说 D.侵略战争说 2.(2019河南新乡高一期中检测)《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D.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 3.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要战役中的兵力对比情况(单位:人)。由此可知()

第20课—22课导学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国学礼仪培训教案

国学礼仪培训系列课程 ——序-重回汉唐(一) 目的: 1、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2、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 3、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 背景 礼是门,是文明之门,文化之门 仪是道,礼是价值观,礼是双向道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曾为此骄傲和自豪过,现今,也正为此哀叹着。如今社会中礼仪的精神或承载的文化精神曾经的拥有和现在的流失,正是百年来对文化的毁灭和打击,让中华儿女忧心忡忡,我们得重拾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学习中国文化,传承美德,重回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一、解读礼乐文化 礼的核心——尊敬 乐的核心——和 传统礼仪与人文 礼乐文化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 一、什么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二、国学中的礼仪 认识中国的礼文化 通过人的相貌,仪态,眼神,表情比较说明通过学习礼来修身的重要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导学案及答案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研读课文主体,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重点语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奄奄..( )绮.丽( ) 衰. 减( ) (y ān ) 红 (zhu ì) 落 尘(āi ) (w èi ) 蓝 暗(h ú)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太阳快要落山了。( ) (2)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 3、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日落确实很美, ,变化多端。 (2)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 。 (3)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 。 课堂探究 1.范读,静听,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小声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3.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4、为什么人们喜欢观赏日出,而很少有人去留连观赏日落? 5、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什么关系?请简要阐明。 6、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7、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美的语言,细细品味一下,先在小组内分享,然后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8、《两小儿辩日》中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那么,你能不能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的知识作一次科学的大胆的解答? 9、平时你也一定观察过日落或日出,那你有没有发现过类似课文中所提及的幻觉现象呢?10:幻觉往往是美丽的,真实往往是丑陋的,本文还可以给你哪些深层次的人生启示?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绮.丽()殷.红()坠.落()镶.()绚.丽()

七月教案最新

一、大学语文绪论 1、何为大学语文?新浪网7000多人参与调查显示,92%的人支持语文课列入大学必修课。 2、重庆大学理科类毕业生马建智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后到单位实习时,却因不会写公文而最终未能如愿留下。 3、为何要学大学语文? 弥补阅历的不足,注意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二、国学经典综述 (一)、涵义解读 1、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2、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诗~。易~。~书。~卷。~文。~义。~传(zhuàn )(儒家经典与注疏的合称)。四书五~。~史子集。黄帝内~。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你能想到哪些经典篇目? (三)、学习国学的好处:1能增强记忆力;2、能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能扩大知识面;4、能培养学习兴趣;5、能提高审美能力;6、能增强自信心等 《诗经豳风七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细读《七月》,了解其内容与背景; 3、体会诗歌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 4、让学生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思想。

第20课时中心对称图形导学案附配套练习

第20课时 中心对称图形 班级: 姓名: 我们学习的目标是:1.掌握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利用旋转、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2.利用旋转、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旋转的特征 (1)经过旋转,图形中每一个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相同的 。 (2)对应线段、对应角都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 。 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1)一个图形绕着某点旋转 °后与自身重合,这种图形叫做 。 (2)一个图形绕着某点旋转 °后另一个图形重合,这两个图形成 。 (3)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应点的线段都经过 ,并且被它 。 二、典型例题 1.旋转的性质: (1)(2017宜宾)如图,将△AOB 绕点O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45?后得到△COD ,若15AOB ∠=?,则AOD ∠的度数是 . (2)(2017泰安)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线段A B ''是线段AB 绕某点逆时针旋转角α得到的,点A '与A 对应,则角α的大小为( ) A .30° B .60° C .90° D .120° 2.旋转的综合应用: (中考指要例2)(2016天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原点,点40A (,),点03B (,),把△ABO 绕点B 逆时针旋转,得 △A BO '',点A O ,旋转后的对应点为A O '',,记旋转角为 α.

(Ⅰ)如图①,若90α=?,求AA '的长; (Ⅱ)如图②,若120α=?,求点O '的坐标; (Ⅲ)在(Ⅱ)的条件下,边OA 上 的一点P 旋转后的对应点为P ',当O P BP '+'取得最小值时,求点P '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3.中心对称图形图形的认识: (2017深圳)观察下列图形,其中既是轴对称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4.中心对称的性质: (1)(中考指要例1)如图,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1111A B C D 关于某点中心对称,已知1, ,A D D 三点的坐标分别是()(040302),,(,). (1)对称中心的坐标; (2)写出顶点1?1B C B C ,,,的坐标. (2)(2017金华)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2,2,4,1,4,4A B C ------. (1)作出ABC ?关于原点O 成中心对称的111A B C ?. (2)作出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A .若把点'A 向右平移a 个单位长度后落 在111A B C ?的内部(不包括顶点和边界)求a 的取值范围.

《雨巷》教案教学内容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运用文学意象的知识分析《雨巷》的象征主义特色,解读《雨巷》的情 感内涵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请大家认真聆听,这首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美丽、哀怨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走进江南的雨巷,去体会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诚挚。《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反响很大,叶圣陶

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感知诗歌《雨巷》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这首诗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这也是一种美。 4、放录音(第三遍)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5、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6、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又名百结,愁怨是它生命的基调。丁香花是唐诗里一组低婉的音符,是诗人笔下流泻的哀怨的意象。古诗中,丁香常与愁心相连,是忧愁的象征。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第20课:文化艺术和体育导学案

文昌中学八年级求真课堂历史导学案课型新授课班级姓名设计历史组审核人时间2014.05.10 编号19 课题:—第20课:—艺术和体育设置【自研?互动+展示45分钟】— 一【学习目标】(1)知道“文革”前新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成就;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主要成果建国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与大事。 二【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 难点:本课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人物事迹多,通过学生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三【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自研自探环节 自学指导 导学1】文化艺术的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诗歌、话剧、电影、艺术等作品,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风貌,出现文学艺术的繁荣。文革后,文学艺术作品更是百花齐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阅读教材123—125 页,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文 化艺术发展的主要内容。 导学2】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竞技体育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连续跨越。1956年,举重运动员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新中国取得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 的突破;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中国首次进入奥运会金牌榜前三名,金牌总数位居第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代表团取得了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最好成绩。 阅读教材125—129页,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史实。 合作探究环节 —互动策略 质疑评价环节 展示方案 总结归纳环节 随堂笔记— 一、文化艺术的繁荣: ①两人小对子: 相互检查自研成 果,品味对方自研成 果,讨论各自自研问 题并用红笔给对子评 定等级。 ②六人共同体:教 师给出分组抽签。 拿到抽签顺序后, 组长主持本组成员 参照展示方案,分 配各成员的展示任 务,完成展示准 备,进行组内小展 示。完成本组议题 的板书方案设计。 展示单元一: 1、讨论我国文化艺 术的繁荣的内容, 小组派代表进行阐 释。 展示单元二 2、小组进行讨论, 派代表讲述我国体 育事业突飞猛进的 史实。 展示单元三 3、搜集有关奥运会 的资料,小组讨论 我国举办奥运会的 原因及意义。 1.文革前: 的指导下, 2.文革中: 在“”方针 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文化艺术备受摧残。 3.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迅速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 繁荣。主要表现:在艺术手法上, 在创作题材上 二、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 1.197 3 2.1979 3 . 年,中国恢复在 年,中国重返 的合法席位。 年,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 牌零的突破。(美国洛杉矶23届) 4.2000年,中国在第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 榜第三位。(澳大利亚悉尼) 5.2001年7月,北京取得 季奥运会主办权。 6.2004年,中国在第 第二位。(希腊雅典) 年第届夏 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 7.2008年,中国在第29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 位 。 等级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