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堂乐歌《春游》、《黄河》歌曲分析

学堂乐歌《春游》、《黄河》歌曲分析

学堂乐歌《春游》、《黄河》歌曲分析

【摘要】教育管理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中,适当选用部分中国近现代精典作品,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文章分别从音乐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及特点、影响和作用几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创作手法音乐特点作用

学堂乐歌《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抒情合唱歌曲。作品淳朴自然、清丽淡雅。长期以来,歌曲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广泛传唱,历久不衰。1992年11月16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艺术委员会通过,入选《春游》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合唱曲。

一、春游

1.背景

这首乐歌最初发表于1913年5月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的《白阳》诞生号,后于1927年由丰子恺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1 957年再收入《李叔同歌曲集》。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李叔同在这首歌曲中,用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得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

作者李叔同1913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江一师”)任教图画和音乐时创作的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三部合唱),息霜作歌,息霜作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5月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的《白阳》诞生号。后于1927年由丰子恺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1957年再收入《李叔同歌曲集》。

2.音乐词曲分析

旋律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以西洋的作曲技法创作的歌曲,属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首先,这是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合唱作品。在这首歌曲中,体现李叔同有意识地强调多声音写作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的手法,并在其中注意了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及变化。其次,就绝大多数学堂乐歌而言,所采用的拍号基本上都是2/ 4和4/ 4。但该作品却采用了6/ 8,这也带有一定的开创性。全曲节奏整齐划一,体现二一二一二一三的6/8拍节拍律动的规律。歌曲旋律由四大乐句组成,

其中二、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一乐句只结尾音稍做变化,调式由降E大调主三和弦分解音为骨干,高低起伏、和谐优美,并结合轻盈荡漾的跳跃感觉,使音乐有了弹性,体现春游愉悦、欢快的心情。第三乐句转向属功能和弦,加之变化音,音乐色彩听觉上给人以新鲜之感,配以渐弱的音响,表现弥漫花香,人们陶醉其中的意境。从歌词的审美格调上看,追求更深的境界和独特的神韵,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内心真朴的感受。歌曲讲求情景关系,追求移情于物,取物象征,在写景上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契合,给人以“诗中有画”的图画之美。其三,为了艺术形象更加细腻和委婉,在该作品中还运用了中强、弱、渐强和减弱等力度记号以及变化半音,这在同期的乐歌创作中也极为罕见。这首歌曲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得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

歌词以中国传统的诗、词、曲、戏词为借鉴,仿这种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而进行创作。《春游》歌词是在仿传统的诗。这首歌词共有八句,隔句用韵,从句式上分析,基本上用的是二二三的句式。而且整首歌词的构思也很讲究,整个歌词紧扣春游,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丝毫不懈。这些都极象中国传统的七言诗。

3.影响和作用

李叔同编写、创作的歌曲,体现了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体现出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黄河》

学堂乐歌《黄河》是一首具豪迈气势、勇猛自豪的优秀歌曲。歌曲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夕,中华爱国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1992年11月16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艺术委员会通过,入选《黄河》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曲。

《黄河》是最早由国人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1904年,杨度创作《黄河》的歌词,翌年由沈心工谱曲,风行一时。

1.背景

此曲的作者为“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也即学堂乐歌创始人。他以编写学堂乐歌和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当时整个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他所编写的歌曲中,也贯穿着比较浓厚的鼓吹“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宣扬民主主义新思想、发展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2.创作手法和特点

谱写《黄河》歌曲,有特色、流传广,全新作词作曲。从曲式方面看,《黄河》(杨度词、沈心工曲)是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有一定进行风味,不再现单二段,中速,乐曲由五大乐句组成。前三句第一段,后两句第二段。第一句开始同音高的音有四拍时值,自信而坚定,唱出主题——黄河,它顿挫有度,代表积蓄的力量,以蓄后发的动机与力量。接着曲调连续三个带附点音型的节奏,错落起伏地唱出黄河流域的地区。第二句气息拉长用大附点节奏,突出圣贤。第三乐句相隔八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第四乐句的高潮。在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基础上适时地加入一些附点音符,显得铿锵有力,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规律的束缚,常常把三拍子的节奏纳入4/4拍子之中,如“远从蒙古地,流人长城关……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都是三拍子的节奏,虽和四拍子相矛盾,唱起来还是可以一气贯穿,不觉得有什么挂碍。歌曲的后半部,声调铿锵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第四乐句四、八分音符相结合的四小节规整乐句,配以由高到低再到高起伏的旋律线,体现士兵勇猛无比、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激越豪情,二分音符拉长的曲调强调士兵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仿佛使人看到了千军万马战胜敌人之后凯旋而归的景象,第五乐句气息拉长,出现附点二分音符,表现欢悦、乐观的情绪,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热情。

从歌词方面看,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歌,观我凯旋。文辞浩荡而慷慨激昂,令人奋进。

3.影响和作用

当时为《黄河》谱曲的,不止沈心工。早在1904年4月,杨度的歌词问世不久,曾志民就在他所编的《教育唱歌集》中刊出7新近作曲的第一首《黄河》;但曲调平铺直叙,气势不足,很难与后来居上的沈心工所作第二首《黄河》相匹敌。辛亥革命前后,有第三和第四首《黄河》。杨度的歌词后被梁启超载人《饮冰室诗话》卷二(1910)。

黄自在《心工唱歌集》的“序”中曾对此曲做出了如此评价:“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见。”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文中也说:“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他还能诵唱此歌。

参考文献:

[1]夏荣华.学堂乐歌创作手法初探[J].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O0,10.

高中音乐_新音乐歌声初放—学堂乐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导入 1、课前播放《送别》旋律;导入新课。 二、学唱《送别》 1、欣赏《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李叔同; 3、教唱《送别》; 4、填词演唱《山居秋暝》。 三、欣赏《祖国歌》 1、聆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聆听重新填词的《祖国歌》,感受乐曲情绪的变化; 3、对比《老六版》和两首《祖国歌》旋律的异同。 四、欣赏《黄河》 1、聆听,《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2、介绍沈心工; 五、表格总结学堂乐歌 六、拓展 1、欣赏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踏雪寻梅》; 2、欣赏九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 3、欣赏校园歌曲《童年》。 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所选的教材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认知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所想要的不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更希望了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接触到的歌曲且能够参与在其中的音乐作品。但是他们虽然喜欢唱、听歌曲,却不能自主、大胆的进行创作与展示,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本节课通过学唱《送别》,欣赏《祖国歌》、《黄河》,学习了什么是学堂乐歌,以及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并了解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那在学唱环节,我在范唱完后只教唱了一遍学生几乎就都学会了,这可能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比较熟悉

有关,所以在学唱的环节还是比较顺利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在欣赏的环节,特别是后两首作品,其实学生是不太喜欢的,但在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后,大部分也能明白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在之后的表格总结环节能够填写正确。我觉得本课效果最好的地方就最后的那两首经典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和《童年》,因为学生比较喜欢并且也很熟悉,所以他们都能够跟着唱起来,也使得本课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达到了高潮。 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中第二十六节的内容。本节课分别通过欣赏及鉴赏三首学堂乐歌:《送别》、《祖国歌》及《黄河》,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学唱并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即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其中还尝试进行了一下填词创作,目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培养学生对音乐、对歌唱、对创作的热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的评测练习第一个就是让学生用送别的曲调演唱王维的一首词《山居秋暝》,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这种填词创作的手法,经过试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把这首歌曲填唱正确,那其中也是出现了几个小的问题,在我提示之后,再一次演唱基本上都能纠正过来,对于填词创作的这个方法学生们能很快的领会,这是让我感到比较高兴的,我也希望他们在课下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填入一首新词,也唱给同学们听,或许它也能成为一首校园歌曲,让学生在课下再去体验填词创作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第二个评测练习就是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学堂乐歌,一个就是表现内容,另一个就是创作方法,那通过前面欣赏歌曲的环节,这个表格学生们也都能够填正确。 本节课通过聆听《送别》、《黄河》及《祖国歌》等学堂乐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风格特点和重要意义。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怎样进行填词。 学堂乐歌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是一节比较枯燥而难以接受的课,从歌词,曲调,思想内涵等都与现今学生传唱的歌曲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欣赏的情境,产生想听,爱听学堂乐歌的愿望,是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高中音乐欣赏课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聆听的境地,慢慢会失去他们主动欣赏的愿望,因此,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动口唱,来提高学生主动欣赏,参与课堂的程度,通过听与唱相结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交流,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体验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学堂乐歌选曲填词的特点后,我有重点地安排了王维的诗《山居秋瞑》,让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旋律为诗配歌,这样不但充分发挥每

初中音乐《春游》说课稿

唱歌《春游》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春游》。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春游》是李叔同既作词有作曲的学堂乐歌,原为三声部合唱曲。该曲采用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句幅整齐对称,形式严谨,节奏统一,曲调流畅。《春游》的节奏相当明快,深受当时青年学生的欢迎。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优美的七言律诗,歌中“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一句写得极具意境。傍晚,游春的人在莺啼声的伴奏中,踏在郊外的小路上归返,晚钟正好悠悠地敲响。此时,花簇、钟声、夕阳融为一体,真不知能勾起多少游人的感慨与遐想。 《春野》是班得瑞乐团同名专集的序幕曲。乐曲轻忽飘渺、铺陈徐缓,恍若扑鼻花香迎风而来,散发着一股唯美的浪漫,像是穿着白纱的少女在花丛中穿梭游移。从他们的音乐中真能感受到花海中散发的馨香,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越时空,目睹异常美丽的风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春野》和歌唱《春游》,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春游》。感受歌曲美的意境。 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结构和旋律的分析。 四、说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使学生对音乐有了感受。这是帮助学生建

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的好时机,通过“冬天过去就是春天”这个浅显的道理提升到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的态度,再回到音乐本身,通过让学生聆听、学唱、欣赏、朗诵描绘春天景象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文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 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二)欣赏《春野》 1、在《春野》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简介轻音乐和班得瑞乐队。 3、出示《春野》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 (三)、欣赏想象——春游图 1、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智慧抒发了对“春”的赞美,诗歌、散文中到处都留有春的足迹。有很多音乐家都喜欢把诗词谱写成曲,让诗意更充分地表达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充满诗意的歌。 播放歌曲《春游》,请学生闭眼欣赏。提问: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春天的什么气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七言律诗《春游》,有表情地齐读。 3、师:什么是“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为什么会“万花飞舞春人下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操作组合一幅“春游图”,并对自己的组合加以说明。 5、欣赏“春游图”(展示课件,表现诗词内容),在歌曲音乐的背景下,齐读歌词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 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 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 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 ④再次演唱歌曲。 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 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 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 三过程 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

学堂乐歌《春游》、《黄河》歌曲分析

学堂乐歌《春游》、《黄河》歌曲分析 【摘要】教育管理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中,适当选用部分中国近现代精典作品,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文章分别从音乐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及特点、影响和作用几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创作手法音乐特点作用 学堂乐歌《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抒情合唱歌曲。作品淳朴自然、清丽淡雅。长期以来,歌曲成为学校合唱歌曲的典范,广泛传唱,历久不衰。1992年11月16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艺术委员会通过,入选《春游》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合唱曲。 一、春游 1.背景 这首乐歌最初发表于1913年5月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的《白阳》诞生号,后于1927年由丰子恺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1 957年再收入《李叔同歌曲集》。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李叔同在这首歌曲中,用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得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 作者李叔同1913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江一师”)任教图画和音乐时创作的三部合唱歌曲《春游》(三部合唱),息霜作歌,息霜作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5月浙江一师校友会出版的《白阳》诞生号。后于1927年由丰子恺收入《中文名歌五十曲》,1957年再收入《李叔同歌曲集》。 2.音乐词曲分析 旋律用西方自然大调写成,以西洋的作曲技法创作的歌曲,属抒情合唱曲,典型的再现单二段。相对于该时期的其它作品而言,该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开创性。首先,这是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合唱作品。在这首歌曲中,体现李叔同有意识地强调多声音写作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的手法,并在其中注意了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及变化。其次,就绝大多数学堂乐歌而言,所采用的拍号基本上都是2/ 4和4/ 4。但该作品却采用了6/ 8,这也带有一定的开创性。全曲节奏整齐划一,体现二一二一二一三的6/8拍节拍律动的规律。歌曲旋律由四大乐句组成,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学堂乐歌》优质教案、教学设 计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词曲特点。 2、通过学堂乐歌的欣赏,概括学堂XXX的特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通过体验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于尝试。教法与学法: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送别》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

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3、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围,引领学生 探究研究。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 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歌唱。 4、XXX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曲调,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 教学设计: 导入: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音乐课是在西周时期。《礼记》上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新式的音乐课则出现的 比力晚,中国最早的一首书院歌曲,叫做《男儿第一志气高》,作者就是XXX,他因而获得了“书院乐歌之父”的美称。

新授课: 一、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分析 XXX简介:1870——1947,音乐教育家,原名XXX,笔名心工。出生于道光年间上海望族家庭,幼年在家塾受教,1890年中秀才,1895年执教于XXX,1897年考入XXX 1900年与师范班的同学筹办XXX。1902年,XXX。 渡日本,自费进入XXX研究。他从XXX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会”研究XXX制作,并编写了第一首XXX《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竭力提倡XXX活动,在XXX、务本女学塾、XXX等处教授,推广XXX。同时,为教学需要,开始自编XXX。1904年起,先后编辑出版《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1936年,精选82首歌曲汇编出版《心工唱歌集》。 作品可分三类: 儿童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歌曲:《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 自度曲:《黄河》《军人的枪弹》等其中以《黄河》影响最大。

初中音乐_《春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春游》这节课开始用春天的风景以及《梨园春暖》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身边美景,采用了校园春色、植物园景色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兴趣。 找学生引用赞美春天的诗句导入《春游》的歌词进入新课,感受七言律诗的韵味,使学生对歌曲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解读歌词进一步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了解作者,指出李叔同的其他作品《送别》提问歌曲情绪,为之后感受《春游》的情绪做好铺垫。 学习歌曲,在学习过程中穿插老师的问题如:6/8拍的指挥图示、力度、速度、变音记号、音乐知识“学堂乐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背唱歌曲的第一声部主旋律。 学习第二声部,并能够完整和谐的进行二声部合唱。 最后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编活动。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还处于小学到初中的转换阶段,有很多音乐史、音乐基础知识掌握不全面,教师在教唱歌曲的同时,融入对乐曲的深层的感受,让学生能更好的解读歌曲中的韵味和特点,潜移默化的学习音乐知识。 初一学生处于行为规范建立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注重寓教于乐,乐中求进,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时初一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仍有所欠缺,这也是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效果分析 通过运用教学法、视唱法、听赏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熟练并准确演唱歌曲主旋律,较完整的演唱二声部合唱,学会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材分析 本课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多声部合唱的内容。 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还有意识地将历史、古诗词、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春游》这首歌曲充分描绘了春游之景,通过让学生学唱二声部合唱,了解李叔同《春游》在主题思想体现强烈民族情感同时,创作中采用了西洋音乐技法,融合东方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洋艺术歌曲风格

歌曲春游分析报告

歌曲春游分析报告 1. 概述 本报告分析了一首名为《春游》的歌曲,该歌曲是一首流行音乐,以描绘春天 出游的场景和情感为主题。本报告通过对歌曲的歌词、曲调和情感表达进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该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2. 歌曲信息 •歌曲名称:春游 •歌手:未知 •流派:流行音乐 •发行时间:未知 3. 歌词分析 3.1 主题和情感 歌曲《春游》以春天出游为主题,通过歌词描绘了春季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外出 游玩的欢乐场景。歌曲引人入胜的旋律和歌词充满着欢快和轻松的情感,给人一种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3.2 歌词内容 歌曲《春游》以诗意的方式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人们的喜悦心情。歌词中描述 了春日的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小溪明亮清澈等景象,营造了一个温暖愉快的氛围。同时,歌词还描述了人们出游的场景,比如放风筝、追逐游戏等,表达了人们在春天的热情和畅快的心境。 4. 曲调分析 歌曲《春游》的曲调轻快欢快,适合表达春天的轻松和快乐。节奏明快,旋律 流畅,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曲调采用了一些明亮的音符和和弦,增强了整首歌曲的活力和活泼感。 5. 情感表达 通过歌词和曲调的结合,歌曲《春游》成功地表达了春天的欢快和愉悦情绪。 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轻快配合得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愉悦、活力和轻松的感觉。整首歌曲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到放松和愉悦的片刻。

6. 结论 通过对《春游》这首歌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歌曲以春天出游为主题,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人们的快乐心情。 •歌曲的歌词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出游的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曲调轻快欢快,给人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歌曲成功地传达了春天的轻松和愉悦情绪,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综上所述,歌曲《春游》是一首表达春天快乐情绪的音乐作品,通过歌词和曲 调的完美结合,成功地传达了春天的美丽和人们的愉悦心情。它让人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和愉悦,成为春天的代言歌曲之一。 注:以上为虚拟机器人生成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分析报告需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编写。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生开始传播“学堂乐歌”。而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作品更具代表性。所以研究沈心工创作的作品,对了解学堂乐歌时期乐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 重大的意义。 《黄河》的本体分析: 一、歌词分析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这首歌词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歌词铿锵有力,主要描绘黄河流经地区长城外、河套边的景色。第二部分是从“思得十 万兵”到最后“观我凯旋”,这部分是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主要表达作者渴望保国戍边的英雄 气概和爱国热情。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当时正逢北疆危急,中国人民群情激愤。词中描写 黄河经由蒙古地区流入长城,进一步表达中国北疆和内地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联系。同 时又表达了对“古来圣贤”的追慕,表达了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的盼想。而“铙吹”就 是指的清代军乐中的“铙歌鼓吹”,不过“铙吹”一词已经带有晚清时期的色彩,代表了综合国 力的衰弱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 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来救亡图存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而且还在 一定的程度上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要求。 二、音乐分析 1.旋法特点。从其旋律写作上来看,本曲属于一字一音的音节式旋律。由乐谱可以看出,沈 心工创作的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四字和两个“不”字之外,其余都是一字配一音, 且常用同音反复,如“黄河黄河”、“长城外”、“河套边”“策马乌拉山”等句均为同音重复。旋法 上以级进为主,只有结束句中“铙吹”二字出现了小六度的大跳,其余基本都是级进进行或兼 有小跳进。词曲配合贴切,有力,体现了歌词的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更能表现强大的爱国 精神。 2.节奏特点。从节奏上来看,作者根据歌词内容的变化,在节奏上也形成一定的前后对比。 如前所述,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为第一部分,紧凑的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多次运用,使旋律产生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第二乐段是从“思得千万兵”到最后“观我凯旋”,这一 乐段为歌曲的高潮部分,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并结束在昂扬豪迈的长啸之中, 让人心胸澎湃。这一部分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当时那些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为祖 国投笔从戎、为祖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3.调式特点。这首歌曲是用典型的西洋大调式,西洋大调式比较易于表现阳刚雄健的色彩, 这种调式色彩与歌词的豪放气势、激昂风格相得易彰,充分表现出歌词的内涵与格调。再加 上一字一音的旋律和节奏,使作品具有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式风格。整首曲子让人 为之动心和感动,能激发每一位中国人一心为国的强烈斗志。由于沈心工创作的这首《黄河》,是我国最早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经验而谱写的学堂乐歌,所以没有使用和声伴奏,属于 纯粹的单声音乐织体。沈心工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歌词的形象和曲调通俗易懂的特性,同时非 常注意曲调和语言音调以及节奏上的配合,使创作歌曲中的词曲配合贴切。曲调主要是采用 的排比式的旋律一线相续,同时也正体现了歌词所要表现的内涵。 4.曲体结构分析。全曲共二十四小节,从歌词上看明显分为两段,而且从音乐上也是如此, 从开头至“黄沙白草无人烟”一句共12小节,为第一段,其最后一字“烟”正结束于主音c2;由“思得十万兵”至全曲最后一句“观我凯旋”,也是12小节,为第二段,末字“旋”字亦结束于主 音c1,可见本曲是明显的两段体。从歌词上看前一段始终以描写长城外、河套边的景物为主,后一段是以抒发作者激昂情绪为主,沈心工先生在后段提高了音域,尤其是最后两句中“终不

高中音乐课题教案+《春游》

课题《春游》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通过教唱《春游》: 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并对学堂乐歌有所了解。 二、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教学重点教唱《春游》,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教学难点合唱的和谐、均衡。 教学方法分段教学法、精心听辨法、视唱法、听赏法、提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放音器材、风琴、口琴、童声齐唱带、录制歌唱伴奏带。 板书设计春游 作品的主题——体裁——调式——曲式——节拍——速度——情绪——演唱形式—— 简明教程 环节教师点拔学生操作目标达成备注 导课放音《送别》听赏回答曲目名、体裁、填词作者。 提示课题《春游》是李叔同1913年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且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 赏折歌曲 诵读歌词理解词之含义春风像薄纱一般轻轻地吹在人的脸上,踏青春游的人们妆束得就像画中人一般,画中人在画一般的原野上行走,各种花草摇曳在他们的四周:梨花白、菜花黄、柳花遍地、芥花飘香,黄莺在枝头啼叫,嫣然一派春光。在夕阳西下,晚钟悠扬的傍晚,人们带着眷恋的心情踏上归途。 概括主题它表现了一幅令人遐想的美丽意境;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思。 视唱主旋律声部重复、对比、再观。①如此诗情画意,作者是用怎样的旋律来进一步的表达情感呢? ②变化音。 初听歌曲理解歌曲体裁、调式、拍子、速度曲式、节奏、旋律、情绪。 简短讨论学堂乐歌,bE大调,6/8拍子,中板,二段体,匀称,流畅自然,抒情柔美。 习唱歌曲风琴伴奏歌唱在音色上强调共性。①再观句为前奏 ②把握住各声部的音准。 ③在声音上相互靠拢,相互嗝同,切忌个性突出。 和声练习和谐均衡 复听歌曲对比自己 领略性赏听《船歌》放音《船歌》听赏认识“船歌”体裁体验其基本特点。 阅读教材P11文字 查找“船歌”音乐实践找一找“船歌”体裁的音乐资料,记下其曲名;区别其音乐类型——声乐曲?还是器乐曲?聆听其音乐,记下它的音乐情绪。

歌曲《春游》

教学难点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歌曲《春游》所表达的“游春人在画中行”的意境和情绪。 教学 方法 问答法、范唱法、听唱法、自主学习法等。 学法 引导 采用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基本掌握歌曲。 教学 过程 教师引导活动学生探索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1、课前播放:歌曲《送别》视频 2、安排学生排队依次进入教室 3、师生问好 踏着歌声有序的 进教室 师生问好 让学生放松心情,把注 意力集中到教师题材 上来,为上课作铺垫。 一、导入诗 歌 导 入 1、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好一首优美、典雅而 又带着淡淡的哀伤和对于人生的感 怀,韵味含蓄隽永的学堂乐歌 提问:①何谓学堂乐歌?(学堂乐 歌,一般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 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 园歌曲) ②歌曲的词作者是谁?(李叔同) 2、引出歌曲《春游》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叔同 “学堂乐歌”中另一首代表歌曲 《春游》 学生观看片段并 思考回答;了解 学堂乐歌及李叔 同 熟悉的音乐诱发学生 想进一步学习的兴 趣。 目 标 导 学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1、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愉快的演 唱歌曲《春游》,分析音乐要素感受 歌曲意境。 明确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 二: 感受与体验自 主 探 学 聆听歌曲,感受音乐要素。 1、播放歌曲《春游》,跟随音乐进 行节奏练习。 ①6/8节奏训练: 拍手: x x x l x x x ll 拍腿:双手左跺脚右跺脚 ②复习6/8指挥图式: 学生自主合 作探究:采用分 组的形式调动学 生积极性,激励 学生积极主动地 思考并回答问 题。 通过教师有感情 的范唱来激发学生学 唱兴趣 学生的自主学唱可以 让学习自己发现问 题,再试着解决问题 不会了再提出了。 通过学生自主探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

《春游》教案[3]

《春游》教案 无锡市立人小学何梦霏 一、教材分析 《春游》是一首六八拍的歌曲,歌曲共有四个乐句,本曲采用的是起承转合的作曲方式,词曲作者都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 二、教学目标 1、感受音乐六八拍的韵律规律,并且区分歌曲的四个乐句。 2、感受音乐起承转合的作曲方式。 3、能够学会简单的身体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且理解歌曲意思。 教学难点:身体打击乐的活学活用。 四、教学过程 1、课前交流 在《送别》的音乐进教室,感受学堂乐歌,介绍学堂乐歌,交流这首歌曲所描绘的画面。 2、导入 师:在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歌曲《送别》,刚刚同学说了,这首歌曲描写了很多的场景,有长亭、古道、柳树、夕阳等等,我给这首歌改了改歌词,你们来听听看,我写的歌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如果你会唱,也可以跟我一起唱。(出示歌词) 3、师;歌曲描绘了春游的场景?

4、生:开心地。 5、师:在这个桃红柳绿、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想去春游吗?我也 想,今天何老师就要带我们四6班的同学一起在音乐中春游,找一找音乐中的美景。 6、播放音乐,感受音乐六八拍的韵律规律。 师:这首《春游》也是一首学堂乐歌,请你听一听歌曲是几拍子的呢? 7、解释六八拍。随音乐在六八拍中律动。 8、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跟何老师一起去春游,感受音乐指引我 们去了多少处地方看风景? 9、师:如果说碰铃每敲击一次代表指引我们一处地方的风景,那么 这首音乐共指引了几处风景? 10、师:在我们平时春游的过程中,也不会只是散步,会边走边找 寻风景,《春游》这首音乐也是这样,请你仔细听音乐,注意聆听最后一个音,音乐引领我们抬头看风景还是低头看风景?(提问为什么?) 11、钢琴弹后半句旋律,听辨音乐走向。尝试听出最后一个音。 12、师生接唱,老师唱前两个小节,学生接唱后两个小节。(科尔 文手势引导) 13、师生合作,学生唱一二四音乐,教师用lv哼唱歌曲第三乐句, 提问,这会是春游过程中在做什么呢? 14、跟琴模唱乐句,注意歌曲中的临时变化音。

祖国的花朵在歌声中成长——儿童歌曲赏析(一)

祖国的花朵在歌声中成长——儿童歌曲赏析(一)-音乐论 文 祖国的花朵在歌声中成长——儿童歌曲赏析(一) 陈辉 编者按: 从上世纪初沈心工、李叔同创编学堂乐歌,到本世纪初谷建芬为古诗词谱写“新学堂歌”,中国儿童歌曲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发展、壮大的过程。本刊从2015年第1期开始陆续刊登陈辉老师撰写的《祖国的花朵在歌声中成长——儿童歌曲赏析》。让我们随着时代的脚步去追寻那些曾经在祖国的孩子们心中烙下深刻印记的儿童歌曲。 20世纪初,在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现代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萌芽——学堂乐歌兴起。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由于当时我国音乐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欧美及日本曲调填词。首次揭开学堂乐歌创作扉页的是沈心工,1902年他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试作的《兵操》(后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尽管以填词为主,亦不乏词曲结合自然、通俗流畅、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其中,以沈心工与李叔同的乐歌创作最有代表性。沈心工的乐歌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歌词浅显易懂,曲调简洁流畅,朗朗上口,如《黄河》、《赛船》、《兵操》、《铁匠》、《竹马》等。李叔同的乐歌则具有文人的典雅气质和艺术性特征,词曲结合的音韵协调,如《祖国歌》、《送别》、《春游》、《西湖》、《早秋》等。“相比较而言,沈心工的儿歌侧重于质朴、通俗的阳刚之美,对‘五

四’以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影响比较大;李叔同的儿歌侧重于含蓄、典雅的阴柔之美,对‘五四’以后艺术歌曲的创作影响较大。”沈心工和李叔同对乐歌创作、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儿童歌曲的发展。 学堂乐歌开创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儿童歌曲创作的先河,此后的百年里,我国儿童音乐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学堂乐歌时期的儿童歌曲创作在思想上还停留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技术上还处于“拿来”和“模仿”阶段。总而言之,学堂乐歌时期是我国近现代群众歌曲及儿童歌曲创作的萌芽和起步阶段。 《兵操》 《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是沈心工于1902年在日本东京留学期间的处女作,系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而成。歌曲号召人们从小锻炼身体,长大报效国家。在当时,孩童游戏操练必唱此歌,1904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出版后,此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歌曲旋律琅琅上口,基本上是一个乐句的重复,易记易唱,富有童趣。

【教案】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在尝试编创类似歌曲; (二)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和社会影响; (三)欣赏学堂乐歌代表作《黄河》、《送别》,在体验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的基础上,探索音乐创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聆听《黄河》、《送别》,感受、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认识、了解这些歌曲的内容及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知道其重要意义。 教学、学法讲授法、创编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学堂乐歌的概念界定 三、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音乐 课堂。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 演唱一段歌曲,边唱边思考这 首歌曲的名字、歌词作者及创 作时期。 这首歌曲是李叔同填词的 《送别》,创作于清末民初时 期,它的旋律来自于美国19世 纪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创作的 《梦见家和母亲》,它是学堂乐 歌当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歌曲,历经百年传唱不断。 师: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指 清末民初时期新学堂唱歌课中 教唱的歌曲。这一时期以康有 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主张废除科举兴办新学。一些 从日本或欧洲归来的留学生在 国内新式学堂开设乐歌课,教 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 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 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 人物,李叔同早年东渡日本求 学,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 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他 归国后,致力于新文化新思想 调整积极的歌唱状 态,与老师一起演 唱。思考歌曲歌曲的 名字、歌词作者及创 作时期, 了解学堂乐歌的概 念界定,产生的背景 认识、了解李叔同的 生平、代表作品及影 响力 设问激趣,用学生们 熟悉的音乐作品引 入课题,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 了解,更好的加深对 学堂乐歌概念的理 解,同时为探讨学堂 乐歌的作用与影响 做铺垫 认识学堂乐歌的代 表人物李叔同,感受 新音乐启蒙运动的 时代风采

李叔同三部合唱《春游》音乐分析

李叔同三部合唱《春游》音乐分析 《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春游》,感受歌曲所 描绘的春的诗情画意。 2、初步了解八六拍的指挥图示,感受6/8拍旋律带来的流畅、起伏感,能够挥拍演唱歌曲。 3、唱准歌曲55的音准,通过分声部合唱,初步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存在一 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 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发展。 评价设计: 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各教学领域的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 察内容标准涉及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中,我通过 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还通 过了解学生的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定量测评。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能找 出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进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用优美流畅的歌声学唱歌曲,初步表达诗情画意的歌曲意境。 难点:1、感受6/8拍旋律带来的流畅、起伏感。 2、解决歌曲55的音准和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柳枝已经悄悄的冒出绿芽,嫩绿的小草静静的从泥土中钻出,柔软的暖风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吹拂着脸庞,你们发现了这浓浓的春意吗? 生:发现了 师:想不想褪去厚实的衣服,走出教室,跟老师迎着和煦的春风,看杨柳依依,去踏青春游? 生: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春游去。【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描绘春天景色的变化并邀请同学们一同外出春游,从而引出课题,这样能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唱歌曲 (一)初步聆听歌曲,感受节拍特点 1、让我们伴随音乐,轻松出发。 先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放松一下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