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不可忽视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三个方面论述。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朗读方法上合理指导,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下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P4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曾或在都思索的问题。当然,从教育成果来看,思索的收获是颇丰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加之教育者身肩的时代责任感,使得这条探索之路不断开拓。笔者在教育实践的点滴中有所感悟,下面就初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它的美育作用。(一)朗读教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用语言来把握叙事,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响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但“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或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

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

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二)朗读教学中的情感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父子间的挚爱。曾有一位老师,采用一贯的老教法——逐段逐层的讲解分析,希望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父子情深。结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只注重了父亲过铁道、攀月台时那种笨拙可笑的样子,一生竟笑起来说:“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傻的。”而另一教者,同样教这精彩的一段,他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像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味,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与伟大,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的背影。这个背影也许也幻化为了他们的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

(三)朗读教学中的音乐美

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这在诗歌教学中显而易见。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二、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众多作用,下面仅就其中三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淑湘)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且要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朗读是眼、口、耳、心同时使用的阅读方式,因而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下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05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二)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朱喜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训学斋规》)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语境的领悟力,以及审美能力,与作者发生共鸣,自然不待其解。

(三)读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朗读的灵魂就是理解和感受,通过灵活丰富的朗读技能处理,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精妙;通过朗读过程中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可以使外在的语言内化吸收并迁移,在说话(口语表达)和写作(书面表达)的语言运用中信手抬来,为我所用。

三、对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审视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很多,而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了。沈德潜提倡的“密咏恬吟”的读书方式也不多见了。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上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在高考指挥捧的舞动下,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满堂灌”、“讨论式”、“练习式”等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如此这般,如何让学生“乐学”,更不用说“善学”、形成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教学!

四、朗读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下注:黄甫金、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P51,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就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一面,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初读课文,把握基调

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课文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课文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课文作基础。

如现行初一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的第一部分写童年时的想往和困惑,表达了对理想的渴望,但最终落在问号上。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应是沮丧、失落的语气。而诗的第二部分则是对信念的肯定,这时朗读的语调应该是饱满激昂的。适当的语调的指导,让学生正确把握基调,激起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到理解文章。

2. 用情朗读,理解课文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

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

依然如《在山的那边》,当学生用情的朗读“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时,沮丧、失落之即自然要问“妈妈,那个海呢?”理想的渴望流露无遗。在指导下,理解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后,学生再读“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心中也就想到人生旅途中,会有重重困难,惟有不怕困难,自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诗的主旨即已掌握。在学生融入其中,用情去朗读后,相信他们也理解如何攀过大山到大海的彼岸。

3. 反复朗读,积累运用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自不待说;理解后的反复朗读,记忆背诵也就必不可少。学生通过朗读进而成诵,积累优美文章、精彩语句、古文诗词,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滕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如冰心的小诗《纸船》,笔者在教授时,先播放《沉思曲》,让学生自由读,渲染感情氛围,再配乐范读,最后让学生试着配乐朗读,并进行朗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无需教者多言,在和谐、低沉;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已能读出冰心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又如《安塞腰鼓》一课,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情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三)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的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的做些精当的评点。第二,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这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切不可不分层次地统一用录音磁带范读,因为朗读磁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

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不异于拔苗助长,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以是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的感悟。当然,朗读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其作用和途径还有许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

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课本每课的课后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培养“小朗诵家”,成为同学的榜样。 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必要的技巧练习 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感情非常投入,但是听了以后却感觉不舒服,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停顿、

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很多老师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读中感悟,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下面推荐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范读,有法可依 要想尽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必须深入到教材中,要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反过来才能指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朗读,自己首先要爱朗读,并且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经常在学生面前范读课文(哪怕是一篇长文章)也要选取一个片段来读。

二、技巧指导,掌握方法 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但不管是何种文体,教师都要遵循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诵读技巧。首先做到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做到流畅,即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最后要做到传神、有感情:即能熟练地运用读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现代文,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朗读。要朗读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和技巧。 三、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永定小学丁建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在笔者看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

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活泼好动的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又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二、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因为,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收拢学生在下课时松弛的心,保证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王燕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王燕萍 发表时间:2012-05-18T14:58:13.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7期供稿作者:王燕萍 [导读] 如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 ◆王燕萍河北省沽源县大二号寄宿制小学07655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地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三、有效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要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也就有了兴趣。 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 如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教师所应指导学生追求的朗读境界。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在语文的课堂训练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为文章的精义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笔,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而非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朗读训练重在协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含意,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达到“情劝于中而行于外”的境地。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理应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增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就会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范读启情 “范读”是教师实行朗读的常用方法,如果说讲解是对作品实行剖析,使学生范读就是融会贯通,表现出课文的精神和生命,使学生有所感。“范读”要成为一种朗读训练艺术,就必须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以范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索、鉴赏、揣摩,达到以范读启情之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烈的记叙文,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体会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情思,更没有目睹当时长安街上群众与敬爱的周总理诀别时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场面。于是我便采用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觉得仿佛站在给周总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我在揭示出挂图后,用低沉浓重的语调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逝世前后的情

况。又用哀婉的语调读着“人们非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向学生指出:“‘幸福’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又是赞美的语言,为什么会反而读得低沉了、轻了、慢了?”使学生自己进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他们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实感情。再让学生自己去读,自然读得格外投入了。 二、品读悟情 在朗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品味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意思,以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语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了解这次战斗的重大意义,由此深刻理解邱少云以生命为代价严守纪律的伟大精神。根据外表和内心描写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引导学生联系“潜伏”的具体要求,邱少云在烈火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以及“我”的内心活动,品味邱少云内心活动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做的?他可能是怎样想的?邱少云的思想活动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抓住文中描写 我的内心活动一段反复朗读,品味“我”矛盾、痛苦的内心活动,激起情感的共鸣。 三、读议入情 读的方法和重点。为使学生尽快地体味文中情感,我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语言因素,揭示议论,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去感知这些语言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 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 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同时,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曾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当然这里的朗读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意蕴的轻声地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的朗读,所以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来讲,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小学生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学生阅读指导之我见 观音山中心学校叶园艳 【摘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层次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呢?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读法成长 合格人才的知识架构必然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使阅读永远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使阅读成为、并永远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成为人的主要精神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一条,学校才能成为思想活跃而不是读死书的地方。” 古人对阅读有功利的提法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换成一种说法是“阅读给我们的事业和爱情奠定基础”,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宋哲学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层次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呢?我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进行了研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错,期待结局大白之际,教师适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比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地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技巧 华凤学校陈华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 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 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教学效益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朗读是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低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实践 使我体会到,要切实加强朗读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一、读前有要求,读中重技巧 阅读教学中设计朗读训练,总是有一定的目的。为了促进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读前必 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重视朗读技巧的指导。对抒情性、欣赏性和理解性等不同类型的读,应有不同的要求。 抒情性的读重在“情”。就是通过读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指导学生朗读《凡卡》一文时, 要读出作者对沙俄统治的痛恨和对凡卡同情的感情。这就是读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首先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如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凡卡如何挨打受折磨,请 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读前可提出一些帮助理解、体会感情的要求。(1)在文中用“[]”划出描写凡卡受苦的语句来;(2)用“()”划出描写凡卡很可怜,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 的语句。接着让学生自读体会,初次明白凡卡在鞋店里老板摧残折磨他,伙计们捉弄他,吃 不饱、睡不好,过着非人的学徒生活。使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然而,理解是认识,朗读是 技能。如何把理解了的东西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知道语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等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渗透理解, 提高朗读的表现力,这就是一种朗读技巧。仍以《凡卡》一文中第八自然段为例来谈。如:“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读这些语句时语气要悲伤,语调要低, 语音要轻,语速可慢些。对描写老板摧残折磨凡卡的动词“挨、揪、拖、揍”等要重读。这样 有感情地朗读,就会进一步再现了老板的狠毒和伙计对他的捉弄。又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要不,我就要死了!……”读时则要用迫切请求的语气读。语调要高一些,语速稍快,逗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停顿短一些,而且语速由慢变快,声音由强变弱,最后几乎只用气流而不出声。这样就可读出小凡卡 哭泣着向爷爷诉说受苦的情景和迫切请求爷爷接他回家的心情。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同情 和对沙俄黑暗统治的痛恨。最后达到了读的要求,同时又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二、欣赏性的读和理解性的读的技巧 1、欣赏性的读重在“赏”。就是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读欣赏所描绘的优美景物、秀丽风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重点指导学生品味、欣赏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 和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特点的语句。如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 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何教学生品味欣赏这段话达到赏的目的。首先,注意三个“啊” 发生音变后的不同读法。前两个“啊”应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发生音变后应读[nga](汉字写作啊)。第三个“啊”发生音变可读作[ya](汉字写作呀)。其次,注意朗读技巧 的指导。读这组排比句时,语调要低,声音要轻,逗号和分号停顿的时间比一般稍长,语速 稍慢。对“静、清、绿”可重音轻读,并适当拖长字音。最后,分析作者在语法上的妙用。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2)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