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知觉大小恒常性实验报告

知觉大小恒常性实验报告

知觉大小恒常性实验报告
知觉大小恒常性实验报告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吴XX 区队应用心理学一区队学号 XXXXXXXXXX

日期 2013/10/12

合作者 XXX XXX XXX XXX XX XX XXX XXX XX

实验名称大小知觉恒常性测定

摘要:本次实验采用比配法对8名大学生进行大小恒常性测定,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在标准刺激固定为120mm的情况下,设置五种观察距离:3m,5m,7m,9m,11m;在固定视距为10m的情况下,设置六种标准刺激:10cm,11cm,12cm,13cm,14cm,15cm来验证不同距离以及不同标准刺激对人的大小知觉常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标准刺激固定的情况下,而距离线索改变时,大小常性系数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趋于稳定。不同的观测距离和不同的标准刺激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但是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比较正确的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关键词:大小恒常性,大小常性系数,视距,标准刺激

1 引言

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叫做知觉恒常性。大小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像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同一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越大;反之,其视像越小。即,如果按照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视像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知觉中,人仍然能比较正确的反映不同距离物体的实际大小。也就是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变化时,人的知觉保持相对恒常而不跟着发生变化。

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明大小知觉恒常性:S=I×D。S指知觉中物体的实际大小;D指知觉中物体的距离;I指视网膜上的视像。公式表明,一个人面对熟悉的物体

时,其大小知觉没变,而视网膜上的视像却缩小了,这时观察者把物体的距离知觉为较远;如果视网膜上视像的大小没有改变,而知觉的大小改变了,观察者就会把物体的距离知觉为较近。常性的研究方法有描记法、比配法等多种。本实验采用描记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1)用比配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2)学习大小恒常性的方法;(3)讨论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5)讨论性别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四川警察学院十一大队应用心理学一区队八名学生,男生4名,女生4名,平均年龄21,近视者4人,视力正常者4人。

2.2 仪器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2.3 程序

2.3.1 程序1

(1)选择长度为11m以上的场地。以每2m为一个度量级,测定距离位置,实验时,标准刺激距被试依次为3m、5m、7m、9m、11m。

(2)被试根据标准刺激12cm的大小,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定器至大小相等。注意,被试应有时从大到小调,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序列,且被试与测量器的观视距离为25cm。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并照此大小调节你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管感知到一样大为止。报告记录员记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注意测量器的观视距离应保持25cm。”

(3)记录员将读出的数据记入下表。在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诉被试。实验记录用纸形式如下:

表1大小恒常性实验记录表(单位:mm)

距离

方向↓↑↑↓↓↑↑↓↓↑↑↓↓↑↑↓

2.3.2 程序2

(1)选择10m为固定测量距离;

(2)呈现刺激大小分别为10~15cm,共6个等级的标准刺激;

(3)实验步骤与程序1相同。

3 结果

3.1计算各种情况下大小恒常性系数与透视值:

布伦斯维克提出的计算公式如下:

常性系数=(R-S)/(A-S)

R:见到的形状值

A:实际形状值

S:透视形状值

透视值S=250×实际值/观测距离(mm)

3.2 制作不同观察条件下的大小知觉曲线图。横坐标为视距或标准刺激,纵坐标为大小恒常性系数。

图1 120mm 条件下常性系数曲线图

图2 10米距离条件下常性系数曲线图

3.3 比较被试间大小恒常性差异。

3.3.1 调节方式是否能引起大小恒常性的改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3米(上平 - 下平) .83125±3.46358 .679 5米(上平 - 下平) .95000±2.73326 .983 7米(上平 - 下平) -1.99375±4.73576 -1.191 9米(上平 - 下平) -.63750±2.97402 -.606 11米(上平 - 下平)

.91250±2.75029

.938

图3 固定刺激120mm 调节方向差异表

图4 固定距离10米 调节方向差异表

如图3所示,在固定刺激(120mm ),距离分别为3米、5米、7米、9米、11米条件下,不存在T ≥1.860,所以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同理,如图4所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100mm (上平 - 下平) 1.70625±3.99056 1.209 110mm (上平 - 下平) 8.41875±4.73852 5.025 120mm (上平 - 下平) -.18750±7.38530 -.072 130mm (上平 - 下平) -1.58750±2.51563 -1.785 140mm (上平 - 下平) -.24375±1.97637 -.349 150mm (上平 - 下平)

.03125±3.62757

.024

在固定距离(10米)条件下,当刺激条件为110mm 时存在T ≥1.860,所以样本在P=0.05置信水平内呈显著性差异;当刺激条件为100mm 、120mm 、130mm 、140mm 、150mm 时,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

3.3.2 知觉大小恒常性男女是否存在差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男(4) 女(4) 3M 10.028±.53074 10.001±.16140 .096 5M 5.9078±.61326 6.1341±.08654 -.731 7M 4.2013±.55463 4.2824±.04370 -.291 9M 3.2337±.56476 3.3215±.04917 -.310 11M

2.6134±.50322

2.7884±.14746

-.667

图5 固定刺激120mm 男女常性系数差异表

图6 固定距离10米 男女常性系数差异表

如图5所示,在固定刺激(120mm ),距离分别为3米、5米、7米、9米、11米条件下,不存在T ≥1.860,所以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同理,如图6所示,在固定距离(10米)条件下,当刺激条件为100mm 、110mm 、120mm 、130mm 、140mm 、150mm 时,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男(4)

女(4) 100mm .9587±.13450 .9520±.08967 .082 110mm .9583±.16886 1.0116±.07012 -.583 120mm .9504±.17568 1.0236±.03857 -.814 130mm .9401±.15471 1.0331±.03316 -1.176 140mm .9137±.12735 1.0267±.03159 -1.723 150mm

.9145±.14353

.9986±.01446

-1.166

3.3.3 知觉大小恒常性近视与否是否存在差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近视(4)正常(4)

3米 1.0194±.03184.9837±.03711 1.462

5米 1.0287±.03783.9792±.09825.940

7米 1.0249±.07005.9544±.10017 1.154

9米 1.0328±.08001.9335±.13358 1.276

11米 1.0588±.07277.9220±.15311 1.614

图7 固定刺激120mm 近视与否系数差异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S

T

近视(4)正常(4)

100mm 1.0135±.09851.8971±.08618 1.778

110mm 1.0288±.08236.9411±.15302 1.009

120mm 1.0305±.07974.9435±.15660.990

130mm 1.0082±.07884.9650±.15277.503

140mm .9649±.09563.9755±.12852-.131

150mm .9565±.13416.9566±.08676-.001

图8 固定距离10米近视与否系数差异表

如图7所示,在固定刺激(120mm),距离分别为3米、5米、7米、9米、11米条件下,不存在T≥1.860,所以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同理,如图8所示,在固定距离(10米)条件下,当刺激条件为100mm、110mm、120mm、130mm、140mm、150mm时,各样本在P=0.01置信水平内不呈显著性差异。

4.1 大小常性的规律:刺激不变时,大小常性系数整体随着视距的变化不大;视距不变时常性系数大致随着刺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趋近于1,但是总体变化不大。在刺激为120mm视距为5米和9米时,大多数被试大小知觉常性系数都较趋近于1。

4.2视距固定时,某些被试的大小常性系数随刺激高度的增大改变的不明显,导致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

(1)被试情绪受外界因素影响

(2)距离因素

(3)被试在实验中可能产生视觉疲劳

(4)天气情况不同

(5)光照强度变化

(6)被试的学习作用

4.3 实验中,透视值固定,随着标准刺激距被试越来越远,大小恒常性系数有减小的趋势,但并无完全的反比关系。在距离不变时,随着标准刺激的增大,大小恒常性系数有增大的趋势,但也没有完全的正比关系。

4.4从结果看,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视像的大小没有很大影响,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反映不同距离物体的实际大小,也就是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变化时,人的知觉保持相对恒常而不跟着发生变化。

从大小系数曲线图上看,每个被试的大小恒常性系数虽然有所不同,但数据整体趋势一致。

4.5从结果看,男女性别对视像的大小没有很大影响,人都能比较正确反映不同距离物体的实际大小,也就是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并没有因为性别而产生变化,人的知觉保持相对恒常而不跟着发生变化。

4.6从结果看,被试的视力近视与否对视像的大小没有很大影响,即便近视人仍然能比较正确反映不同距离物体的实际大小,也就是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变化时,人的知觉保持相对恒常而不跟着发生变化。

5结论

(1)根据实验数据结果可以表明视觉的大小恒常性存在。

(2)当标准刺激固定,观测距离改变时,大小常性不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变化。

(3)当距离不变时,标准刺激大小发生变化时,大小常性随着标准刺激的增大而增强。

(4)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像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5)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调节方式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6)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受性别因素影响。

(7)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受近视与否影响。

6参考文献

郭秀艳,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附录

以下为本次实验的原始数据

附录一:固定刺激120mm条件下改变视距所得数据

姓名性别视力

3米5米

↓↑↑↓↓↑↑↓

吴XX 女正常113.9 119.1 124.5 115.5 121.4 123.9 124.6 116.1 张XX 女正常117.1 119.7 120 119.7 122 124.2 123.5 122.5 黄XX 女正常123 122 126.4 119.5 121.2 126 124.4 128.3 倪 X 女近视116.4 117.8 119.8 125.9 119.9 119.8 123.1 122 敖 X 男近视126.4 117.5 118 118.3 118.3 120 119.8 121.4 郭 X 男近视125 127.6 128.5 130 128 125.5 131 133.5 李XX 男正常112.7 112.8 112.7 110.8 100.3 102.1 103.5 97.3 孙XX 男近视119.5 121.4 121.7 122.5 124.9 121.4 121.5 122

姓名

7米9米

↓↑↑↓↓↑↑↓

吴XX 119.1 122.8 121.1 119.3 119 121.4 124.9 118.1 张XX 120.3 121.2 120.1 120.7 121.7 121 120.1 122.5 黄XX 125.4 113 121.2 122 114.5 117.4 115.2 124.1 倪 X 114.3 117.3 117.5 123.2 120.2 117.2 115.1 120.8 敖 X 114.5 117 116.5 116.5 116 116 114.6 115 郭 X 133.5 135 134.5 133.6 137.1 138.1 137 133.2 李XX 100.6 90.7 92.3 105.1 88.4 89 88.3 89.3 孙XX 125 121 123.2 123.2 130.1 129.5 118 123

姓名

11米

↓↑↑↓

吴XX 119 122.4 123.3 119.4 张XX 119.5 122.4 125.1 121.7 黄XX 118.1 109.9 117.5 118.5 倪 X 130.1 133.6 130 132.5 敖 X 115.4 116.5 117 116.5 郭 X 137 135 135 135.5 李XX 80.4 82.8 87.7 85 孙XX 125 122 128.5 120.5

附录二:固定视距10米条件下改变刺激大小所得数据

姓名性别视力

100mm 110mm

↓↑↑↓↓↑↑↓

吴华玉女正常94.7 104.1 104.1 104.6 121.4 123.8 120.4 113.4 敖波男近视88.4 88.6 88.6 90.5 103 104 104.1 103 郭龙男近视106.8 115.3 113.4 113.3 123 124.6 124.1 127.8 黄小霞女正常85 89.5 93 88.5 96.6 98.8 107 103.3 李孟徽男正常89.6 82.3 78.5 78.7 80.8 83.2 81.7 80.7 倪萌女近视97.5 107.3 107.3 102.9 106.1 116 113.5 112.5 孙良伟男近视100.8 97.2 100.1 102.8 113.5 110.5 113.1 110.3 张天舒女正常81.6 85.8 88.4 90.5 103.2 114.3 115 114.4

姓名

120mm 130mm

↓↑↑↓↓↑↑↓

吴华玉127.3 128.6 127.5 129.1 132.3 131.9 138.4 140 敖波116.7 117.9 116.9 116.3 125.9 128.5 127.9 127.8 郭龙136.6 140.6 134.1 134.6 144.8 146.2 144.5 141.9 黄小霞121.2 129.8 118.3 115.5 141.4 138.3 137.5 140.4 李孟徽88 86.1 86.2 85.6 97.5 96.5 95.4 98.1 倪萌121 127.5 129.3 119 131.1 131.4 130.9 133.1 孙良伟121.4 110.5 106.1 128.3 120 116.6 119.1 126.7 张天舒117 112 122.1 118.9 132 128.5 127.9 131.9

姓名

140mm 150mm

↓↑↑↓↓↑↑↓

吴华玉149.1 147 147.1 146.5 152 151.9 151.8 151.9 敖波132.1 138.3 137.5 136.2 151.4 152.6 153.2 152.5 郭龙150.3 148.3 148.3 148 157.8 159 157.8 157.3 黄小霞147 147.8 145.6 147.8 145.6 143.5 146.9 152 李孟徽114.5 114.1 104.9 108.5 130.4 125 123.2 120.5 倪萌137 138.3 138.8 140.5 152 146.4 147.5 151.9 孙良伟110.1 115.6 120.4 123.3 106.4 116.1 119.8 115.6 张天舒143.4 137.9 142.5 142 149.3 151.4 151.8 150.8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数值稳定性验证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数值计算方法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08070141 学号:37 姓名:汪鹏飞 中北大学理学院

实验1 赛德尔迭代法 【实验目的】 熟悉用塞德尔迭代法解线性方程组 【实验内容】 1.了解MATLAB 语言的用法 2.用塞德尔迭代法解下列线性方程组 1234123412341234 54 101258103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与软件平台】 计算机,MATLAB7.0 【实验方法与步骤】 1.先找出系数矩阵A ,将前面没有算过的x j 分别和矩阵的(,)A i j 相乘,然后将累加的和赋值给sum ,即(),j s u m s u m A i j x =+?.算 出()/(,) i i x b sum A i i =-,依次循环,算出所有的i x 。 2.若i x 前后两次之差的绝对值小于所给的误差限ε,则输出i x .否则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满足误差条件为止. 【实验结果】 (A 是系数矩阵,b 是右边向量,x 是迭代初值,ep 是误差限) function y=seidel(A,b,x,ep) n=length(b); er=1; k=0; while er>=ep

k=k+1; for i=[1:1:n] q=x(i); sum=0; for j=[1:1:n] if j~=i sum=sum+A(i,j)*x(j); end end x(i)=(b(i)-sum)/A(i,i); er=abs(q-x(i)); end end fprintf('迭代次数k=%d\n',k) disp(x') 【结果分析与讨论】 >> A=[5 -1 -1 -1;-1 10 -1 -1;-1 -1 5 -1;-1 -1 -1 10]; b=[-4 12 8 34]; seidel(A,b,[0 0 0 0],1e-3) 迭代次数k=6 0.99897849430002 1.99958456867649 2.99953139743435 3.99980944604109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错觉的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 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 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 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 至。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 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3)讨论距 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2)测试员 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 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 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报告记录员记 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 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b=(r―s)/(a―-s)或 kt=(lgr―lgs)/(lga―lgs)式中,a:标准三角形 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 (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 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 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原料药稳定性试验报告

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报告 一、概述 L-腈化物是L- 肉碱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中间体(第二步中间体: L-肉碱粗品;第三步中间体:L-肉碱潮品),由于L- 肉碱生产工艺为 间歇操作,即每生产一步中间体,生产完毕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后,存 入中间体仓库,以备下一步生产投料所需。根据本公司L- 肉碱产品的 整个生产周期,L- 腈化物入库后可能存放的最长时间为4 周(约28 天)。以此周期为时间依据制定了L- 腈化物稳定性试验方案,用于验 证L-腈化物在再试验期限内的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的稳定性,并且能否符 合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整个周期为28 天,具体 的稳定性试验方案以ICH 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为基础制定,以确保L- 腈化化物稳定性试验的可操作性。 二、验证日期 2010 年1 月13 日- 2010 年2 月10 日 三、验证方案 1)样品储存和包装: 考虑到L- 腈化物今后的贮藏、使用过程,本次用于稳定性试验的样品 批次与最终规模生产所用的L- 腈化物的包装和放置条件相同。 2)样品批次选择:此次稳定性试验共抽取三批样品,且抽取样品的批次与 最终规模生产时的合成路线和生产工艺相同

3)抽样频率和日期:从2010.1.13 起,每隔7 天取样一次,共取五次,具体日期为:2010.1.13 、2010.1.20 、2010.1.27 、 2010.2.3 、2010.2.10 ,以确保试验次数足以满足L- 腈化物的稳 定性试验的需要。。 4)检测项目:根据L- 腈化物的质量标准的规定,此次稳定性试验的检测项目共五项,分别为外观、氯含量、熔点、比旋度、干燥失重。这 些指标在L- 腈化物的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且有可能影响 其质量和有效性。 5)试样来源和抽样:L- 腈化物由公司102 车间生产,经检测合格后储存于中间体仓库,本次稳定性试验的L- 腈化物均取自于该中间体仓 库,其抽样方法和抽样量均按照L- 腈化物抽样方案进行抽样。抽 样完毕后直接进行检测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登记,保存,作为稳 定性数据评估的依据。 四、稳定性试验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及评估 通过对三批L- 腈化物的稳定性试验,对其物理、化学方面稳定性资料进行评价,旨在建立未来相似情况下,大规模生产出的L- 腈化物是否适用 现有的再试验期(28天)。批号间的变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未来生产的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篇一: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

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XX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设计性实验报告格式

大学物理设计性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万用表设计与组装实验仪 姓名:李双阳学号:131409138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314091 指导教师:_王朝勇王新练 上课时间:2010 年12 月 6 日

一、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万能表的设计与组装试验仪 实验时间:2010年12月6日 小组合作: 是 小组成员:孙超群 1. 实验目的:掌握数字万用表的工作原理、组成和特性。 2. 掌握数字万用表的校准和使用。 3. 掌握多量程数字万用表分压、分流电路计算和连接;学会设计制作、使用多量程数字万用表 2、实验地点及仪器、设备和材料: 万用表设计与组装实验仪、标准数字万用表。 3、实验思路(实验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步骤等): 1. 直流电压测量电路 在数字电压表头前面加一级分压电路(分压电阻),可以扩展直流电压测量的量程。 数字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分压电路如图一所示,它能在不降低输入阻抗的情况下,达到准确的分压效果。 例如:其中200 V 档的分压比为: 001.010*********==+++++M K R R R R R R R 其余各档的分压比分别为: 档位 200mV 2V 20V 200V 2000V 分压比 1 0.1 0.01 0.001 0.0001 图一 实用分压器电路 实际设计时是根据各档的分压比和总电阻来确定各分压电阻的,如先确定 M R R R R R R 1054321=++++=总 再计算200V 档的电阻:K R R R 10001.021==+总,依次可计算出3R 、4R 、5R 等各档的分压电阻值。换量程时,多刀量程转换开关可以根据档位调整小数点的位置,使用者可方便地直读出测量结果。 尽管上述最高量程档的理论量程是2000V ,但通常的数字万用表出于耐压和安全考虑,规定最高电压量限为1000V 或750V 。

知觉恒常性例子

知觉恒常性例子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依次站在离我们3米、5米、10米远的地方,虽然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映象在这些不同条件下是在改变着,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大小却是相对不变的。 同样,从不同角度看篮球板上的蓝框,视觉形象均不同,但也仍然以蓝框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形状来知觉,而真正要看到圆形的蓝框,只有在蓝框的正上方和正下方才能看得到。 2013-04-301245【篇二知觉恒常性例子】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知乎登录加入知乎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搜索无果,在知乎里来一发网上关于“知觉恒常性”的信息都只是分别描述了下各种恒常性我想了解一些关于恒常性的形成的信息以及恒常性的缺失会造成什么样的而后果如果有实例的话就更好了然后,还有两个具体一点的问题求解答什么样的脑外伤或先天缺陷会使知觉恒常性受损以及恒常性受损后会对人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分割线之所以好奇这些问题,是因为看到显示全部关注者14被浏览4021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1个回答默认排序月光下讲故事的人12人赞同了该回答试回答。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认识自然,自我保护的重要心理属性。 它和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共同构成了知觉这样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稳定性,人类认识世界也必须要有相应的稳定性,如果外界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知觉的变化,那么人类就无法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了。 一般认为视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亮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距离恒常性(distanceconstancy)位置恒常性(locationconstancy)等。 每种恒常性产生的生理机制有所差异,但最终都是经过大脑的信息整合和分析形成相近的认知。 下面我来举个栗子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sid 其中s指知觉中物体大小;d指物体的距离;i指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

计算方法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报告

专业 序号 姓名 日期 实验1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用MATLAB 语言的编程训练,初步体验算法的软件实现; 2.通过对稳定算法和不稳定算法的结果分析、比较,深入理解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及其重要性。 【实验内容】 1.计算积分 ()dx a x x I n ?+=1 0) (n (n=0,1,2......,10) 其中a 为参数,分别对a=0.05及a=15按下列两种方案计算,列出其结果,并对其可靠性,说明原因。 2.方案一 用递推公式 n aI I n 1 1n + -=- (n=1,2,......,10) 递推初值可由积分直接得)1 ( 0a a In I += 3. 方案二 用递推公式 )1 (11-n n I a I n +-= (n=N,N-1,......,1) 根据估计式 ()()()11111+<<++n a I n a n 当1 n a +≥n 或 ()()n 1 111≤<++n I n a 当1 n n a 0+< ≤ 取递推初值为 ()()()() 11212])1(1111[21N +++=++++≈N a a a N a N a I 当1 a +≥ N N 或

()()]1111[21N N a I N +++= 当1 a 0+< ≤N N 计算中取N=13开始 【解】:手工分析怎样求解这题。 【计算机求解】:怎样设计程序?流程图?变量说明?能否将某算法设计成具有形式参数的函数 形式? 【程序如下】: % myexp1_1.m --- 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实验 % 见 P11 实验课题(一) % function try_stable global n a N = 20; % 计算 N 个值 a =0.05;%或者a=15 % %-------------------------------------------- % % [方案I] 用递推公式 %I(k) = - a*I(k-1) + 1/k % I0 =log((a+1)/a); % 初值 I = zeros(N,1); % 创建 N x 1 矩阵(即列向量),元素全为零 I(1) =-a*I0+1; for k = 2:N I(k) =-a*I(k-1)+1/k; end % %--------------------------------------------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99年-08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题-26页word资料

2019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 1、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对反应时产生下列哪些影响(D ) A减慢B无影响C先减慢后加快D加快 2、两点阈是哪一种阈限(A ) A绝对阈限B差别阈限C绝对差别阈限D相对差别阈限 3、在单字学习的再认和再测验中,能够再认和再现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D ) A自变量 B控制变量 C潜在自变量 D因变量 4、实验结果要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组内设计是( C )P18 A较困难的B不可能的C较容易的D肯定的 5、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 A )P110 A选择反应B简单反应C辨别反应D延缓反应 6、实验中出现低限效应的原因是( B )P6 A任务中等困难B任务过于困难C练习交数不够D任务过于容易 7、当进行再认测验时,低频字比高频字成绩(C )P200 A更差 B一样 C更好 D无规律 8、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另一种在气味的阈限将(B )P151 A不影响 B提高 C降低 D先提高后降低 9、恒定刺激法实验中,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哪些方面的影响(A )P70 A态度 B血压 C性别 D智力 10、因变量的效度是指(B )P5 A一致性B有效性C敏感性D可测量性 二、多项选择 1、儿童的电报语言包括(AC )P208 A内容词B轴心词C算符D开放性词 2、知觉恒常性包括(BD)P165 A嗅适应B大小恒常性C视网膜象的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 3、从长远观点来看,对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是(AD )P248 A理解B死记硬背C机械背诵D学会推理

4、反应时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ABD ) A额外动机B预备时间C智力D年龄 5、下列词对中哪些属于联系群集(ABC ) A粉笔-黑板B桌子-椅子C男人-女人D狗-房屋 三、填空 1、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 饥饿 )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 外现程度 )的影响进食。P274 2、两维图形的知觉分组原则中有( 封闭性规律 )、連续性规律、( 相似性规律 )、接近性规律。P155 3、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 习惯 )误差或( 期望 )误差。P59 4、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5岁以前反应时间逐渐( 变快 ),60岁以后反应时间逐渐( 变慢 )。P117 5、再认的保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保存量=认对( 旧项目 )的百分比数-认错( 新项目 )的百分数。P182 四、判断 1、比例量表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 2、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其内容在人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 3、儿童说话不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4、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相同反应(√) 5、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有绝对零点(×) 五、名词解释 1、短时记忆P173: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记忆容量有限的一种记忆过程。 2、实验中的高限效应P6:要求被试完全的任务过于简单,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得到了很好的成绩,没有差别。 3、节省法P168:一种测量记忆的方法,计算记忆保持量。 4、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P218:平时看到听到的根据一定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就是句子表层结构,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就是深层结构。 5、减法反应时P111:邓德斯应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之差来度量辨别和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 6、差别阈限P57:50%的试验次数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也叫最小可觉差。

设计性实验报告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设计性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两种描述形式—传递函数描述法、零极点增益描述法。 2.掌握两种描述形式之间的转换。 3.掌握连续和离散系统频率响应的求解 二、 实验仪器或设备 装MATLAB 软件的计算机一台。 三、 实验内容 1. 生成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并记录下函数命令和波形。 2. 生成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3. 将连续系统 4)(s )21)(s (s 3) 1)(s -(s 0.5H(s)++++=转化为传递函数模型的描述形式。 4. 将离散系统 4-3-2-1--2 -10.5z 0.9z -1.3z 1.6z -12z 5z 3H(z)++++=转化为传递函数和零极点增益模型的的描述形式。

四、实验步骤(包括主要步骤、代码分析等) 1. 生成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并记录下函数命令和波 形。 程序: clear,clc,close %清除变量空间变量,清除命令窗口命令,关闭图形窗口 t=-10:9; %取20个点 ft1=(t==0); %单位脉冲信号函数 ft2=(t>=0); %单位阶跃信号函数 subplot(1,2,1),stem(t,ft1,'m-o') %图像窗口1行2列的第1个子图绘制单位脉冲信号图形 title('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 %设置标题为“20个点的单位脉冲信号” subplot(1,2,2),stem(t,ft2) %图像窗口1行2列的第2个子图绘制单位阶跃信号图形 title('20个点的单位阶跃信号'); %设置标题为“20个点的单位阶跃信号” 2. 生成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程序: clear,clc,close %清除变量空间变量,清除命令窗口命令 x=0:0.001:0.6; %设置变量x的值范围 y=square(2*pi*10*x,30); %用square函数得到占空比为30%的矩形波 plot(x,y,'m'); %绘制矩形波的图像

稳定性试验办法

附件3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试行) 一、基本原则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是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设计试验获得产品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时间 稳定性研究用样品应在满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及商业化生产条件下生产,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质量要求应与注册申请材料一致,包装材料和产品包装规格应与拟上市产品一致。 影响因素试验、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等采用一批样品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分别采用三批样品进行。 (二)考察时间点和考察时间

稳定性研究目的是考察产品质量在确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研究中一般需要设置多个时间点考察产品的质量变化。考察时间点应基于对产品性质的认识、稳定性趋势评价的要求而设置。加速试验考察时间为产品保质期的四分之一,且不得少于3个月。长期试验总体考察时间应涵盖所预期的保质期,中间取样点的设置应当考虑产品的稳定性特点和产品形态特点。对某些环境因素敏感的产品,应适当增加考 3.检验方法:稳定性试验考察项目原则上应当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 29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GB 25596)规定的检验方法。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方法而未采用的,或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检验方法而由申请人自行提供检验方法的,应当提供检验方法来源和(或)方法学验证资料。检验方法应当具有专属性并符合准确度和精密度等相关要求。

四、试验方法 (一)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高于长期贮存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考察产品的稳定性,为配方和工艺设计、偏离实际贮存条件产品是否依旧能保持质量稳定提供依据,并初步预测产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加速试验条件由申请人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等因素确定。 %。如在6 温度 %, 25℃±2℃ 长期试验是在拟定贮存条件下考察产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为确认贮存条件及保质期等提供依据。长期试验条件由申请人根据产品特性、包装材料等因素确定。 长期试验考察时间应与产品保质期一致,取样时间点为第一年每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末一次,第3年每年一次。 如保质期为24个月的产品,则应对0、3、6、9、12、18、24月样品进行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311010 ) 摘要: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估计误差从而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碰撞时 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 时间。对TTC的估计与速度,运动方向,视觉变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实验旨在利用 遮挡法,通过对被试估计误差的测量,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类型对速度知觉的影 响,结果发现物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类型对时间的估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速度知 觉以及实验本身设计改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速度知觉碰撞时间(TTC)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类型 1 引言 知觉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看作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即获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是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实验中通过让被试对碰撞时间进行估计,通过测量对碰撞时间的估计误差来测量被试速度知觉准确性。 碰撞时间( TTC, Time to collision 或Time to Contact)是指运动物体到达某一特定点所需要的时间。例如司机估计从当前位置运动到障碍物的碰撞时间,从而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刹车作业,避免碰撞的产生。 对TTC的估计要考虑到运动物体当时的速度、距离以及运行轨迹。人对TTC的估计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视觉变量(相对扩张率倒数τ):Lee 在1976年提出, 对运动物体的TTC知觉是由视觉变量决定的, 即: 物体光学影像相对扩张率( relative rate of optical expansion) 的倒数τ决定了人们对其TTC 的判断。1983年Mclead 和Ross 与驾驶相关的TTC 实验研究结果也支持了直接知觉法, 表明TTC直接由光阵(optic array) 决定。尽管很多此类实验支持了τ在完成TTC任务中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TTC 判断还受限制于场景、阈限因素和认知操作, 而且是以多种信息源为基础的。在物体的辐射运动( radial motion) 中, τ变量是主要的时间线索。 (二)物理信息(运动速度,距离等): 在物体的横向运动(transverse motion)中, 由于物体视觉影像扩张率不变, 视觉变化近似于线性, 观察者使用不同的信息源进行TTC判断。物体进行横向运动时, 不存在视觉扩张信息, 仅存在视觉边界的收缩信息。因此, 影响其TTC估计的因素除了视觉信息之外, 还有物理信息。刘瑞光和黄希庭(1999) 在研究中使用正方形图形作为运动对象, 采用遮挡范式, 考察了物体大小、运动速度、运动距离和加速度等因素对TTC 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 TTC 知觉线索是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 速度、距离) 的统合。而郭秀艳等(2000) 使用知觉测试仪在遮挡范式下考察了运动速度和距离对碰撞时间估计的影响, 也发现速度的提高会导致TTC估计的准确性提高。 (三)概念信息(运动物体的概念特征):Kiefer等(2006)以及黄端等(2008)使用不同类别的交通工具(汽车和三轮车)的图片为运动物体, 针对职业驾驶员被试开展了遮挡范式下的TTC估计实验,发现驾驶员对不同概念物体的TTC 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对两种不同交通工具( 小轿车和三轮车) 图片的TTC估计存在显著差异,即便是当这两个物体具有相同视觉边界收缩信息和运动速度时, TTC 估计的差异仍然存在——表明除了视觉信息和物理信息以外, 概念信息也对驾驶员的TTC 知觉产生了一定影响。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很多考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这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合理的选项。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在这个例子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很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至。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 (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 (3)讨论距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 (2)测试员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报告记录员记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 B =(R―S)/(A―-S)或 K T =(lgR―lgS)/(lgA―lgS) 式中,A:标准三角形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配送中心的区域设计实验报告格式

徐州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 实验项目:配送中心的区域设计 实验地点: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专业物流工程 班级 11物流2班 学生姓名(学号) 高喜霞 20111515201 明晓 20111515202 王孟伟 20111515203 程凤娇 20111515204 指导老师宋效红 2013 年 11 月 7 日至 2013 年 11 月 21 日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配送中心的区域设计 实验学时:4学时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7日~2013年11月21日。 实验要求:为了防止互相抄袭,要求每组同学在已经给出的配送中心空间规划资料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数据截取,即在给出的3000多组数据中,每组至少选出100组数据进行分析。要求每组同学每人负责一部分的设计,最终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报告。规划方案中必须包括通道的设计、收货暂存作业空间的设计、仓储作业空间的设计、拣货区作业空间的设计、集货区的设计等内容,其中应包含动线的设计、设备的选择,作业时序的安排等细节内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本设计涉及到课程的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规划设计方案。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通道的设计、收货暂存作业空间的设计、仓储作业空间的设计、拣货区作业空间的设计、集货区的设计等内容,其中应包含动线的设计、设备的选择,作业时序的安排等细节内容。 一、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 所谓配送中心就是从事配送业务且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全方位服务的货物配送设施,是物流系统重要的网络节点之一,是完成物流配送作业的主要场所。其功能主要是把从供应者手中接收的多种大量货物,进行加工、包装、分拣、存储、分货、计费、信息处理等工序,根据用户的订货需求进行配货,以快速实现销售和供应,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货物的流通和配送。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秉承现状物流、绿色物流的理念,采用了具有效率和成本优势的流程化运作模式,并广泛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成熟的技术及设备。 配送中心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主要为特定客户或末端客户提供服务;配送功能健全;辐射范围小;提供高频率、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服务。在物流活动中物流配送中心起着协调组织、调度控制和执行主要职能的中心枢纽的作用,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深认识如流调节作用、物流衔接作用、利益共享作用、信息汇集作用、整合协调作用。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物流配送中心是作为物品运输、储存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的节点,是商品能够按照客户的要求,完成附加值,并且客服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隙的障碍。 物流配送中心一旦建成就很难在做大的改动,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切实掌握四个原则:系统工程原则,价值工程原则,软件先进、硬盘适度的原则,发展的原则。 二、配送中心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