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

定义:董其昌《画旨》中提出山水画派分南北两宗的观点。借禅宗南北二派“顿、渐”的修行方式,把我国唐以来的山水画中的文人画、水墨画和院体画两大体系划出了一个轮廓。

文人画体系似禅之南宗,院体画似禅之北宗。北宗是注重功力的,犹如神秀的渐修,南宗是注重天趣的,犹如慧能的顿悟。在董其昌看来,山水画中必须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而这种禅意在王维的画中已露端倪。用董其昌的话说就是“闲远清润”、“天真平淡”、“古淡天然”,“脱尽廉纤刻画和纵横之气”。

北宗代表人物:李思训。开创的青绿山水画法和。代表作:《江帆楼阁图》

南宋院体画传统影响的浙派山水被董其昌等人认为是“廉纤刻画”和有“纵横之气”,故无禅意,被列为北宗。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致马(远):马一角,《踏歌图》《寒江独钓》《西园雅集图》、夏(硅):下半边,泥里拔丁皴。拖泥带水皴《山水四段图》辈

南宗代表人物:王维水墨山水画,被视为“文人画”派的鼻

祖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浩)、关(同)《关山行旅图》笔墨皴擦加渍染、董(源)《潇湘图》、巨(然)《万壑松风图》披麻皴、郭忠恕、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创造了“米点山水画”。开启元明写意山水画的道路。代表作: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以至元四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

【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 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为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

南北宗论的内容和影响

南北宗论的内容和影响 南北宗论的内容和影响 南北宗论是中国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一个哲学思潮,主要涉及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论和融合。南北宗论的兴起,反映 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对后世文化思想产生了 深远影响。 一、南北宗论的背景 1.唐朝末期社会经济政治变革 唐朝后期,农业生产逐渐衰退,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军队 中士兵待遇恶劣,士气低落;政治腐败严重,天下大乱。这些因素导 致了社会经济政治变革。 2.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唐朝中后期,佛教在中国传播达到高峰时期。同时,道教和儒家也在 不断发展。这三大思想流派之间进行了广泛交流和碰撞。

二、南北宗论的主要内容 1.儒家与佛教 儒家与佛教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人性、修行和教育等方面。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应该通过教育和礼制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则认为,人性本恶,应该通过禅定和菩提心来摆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2.儒家与道教 儒家与道教之间的争论主要涉及到天命、仁爱和修身等方面。儒家强调天命,认为个体应该遵从天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道教则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我修养。 3.佛教与道教 佛教与道教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自我超越、解脱和无我等方面。佛教认为,通过禅定和菩提心可以超越个体,达到涅槃境界;道教则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追求长生不死。 三、南北宗论的影响

1.对后世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南北宗论反映了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社会经济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它不仅对后世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化思想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推动文化融合和发展 南北宗论的兴起推动了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种文化融合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经验。 3.对中国哲学史产生深远影响 南北宗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反映了唐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社会经济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思想交流和碰撞。南北宗论对后世儒家、佛教、道教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的意义及其影响 《南北宗论》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创作的一篇重要著作,被视为王阳明学派的宣言性文献之一。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南宋理学与北宋理学的特点,以及两者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上的差异。《南北宗论》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南北宗论》中,王阳明对南宋理学和北宋理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两者的长处与不足。他指出,南宋理学注重于心性的研究和发展,重视自我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而北宋理学则重视经典文献的研读和传承,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王阳明通过对两者的评价,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主张将北宋理学的知识积累与南宋理学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个体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从而推进理学的发展。 对后世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影响深远。《南北宗论》中提出的“知行合一”观念和“格物致知”的方法,成为明代后期至清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重要思想素材。例如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在著作中广泛引用和阐释了王阳明的理论,将其运用到社会、教育、政治等领域。王阳明学派在明代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传统,在清代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影响,成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资产。 《南北宗论》试图超越宋明理学的禅宗思想。在王阳明看来,宋明理学过于注重字面义理的研习和解析,忽略了直接体验和实践于事物本质的重要性。他主张的“知行合一”旨在人们通过自我实践来直接领悟事物的内在深度和真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动态性。这种思想与禅宗强调直接体悟真理的观念相似,具有超越理性思考和语言表达的特点。《南北宗论》对后世对于理学与禅宗思想的融合与继承具有重要影响。 《南北宗论》中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存天理,灭人欲”等观念,也对后世思想家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观念强调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主张个体应该根据天理和良知来判断和行动,而非受到欲望和功利的驱使。这种观念对于社会的秩序稳定和人们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被后世思想家广泛借鉴和引用。 《南北宗论》是王阳明学派的重要宣言,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南宋理学与北宋理学的比较和分析,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思想,为后世理学、禅宗思想和道德伦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王阳明对于个体的主动性和动态性的强调,对于个体的自由成长和社会变革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北宗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具有长远的学术价值。

结合相关绘画作品谈谈你对南北宗论的理解答案中国美术史

“南北宗说”的创始人,应该是明代画家董其昌所创。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如同禅宗的发展一样,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所谓“南宗”,就是以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北方派以后梁荆浩、关同为代表。 董其昌对于文人画的贡献在于”以禅论画”, 由于出于禅宗的“顿悟”, 南宗画派多追求一种在乎意境而不在乎形体的境界,并多以柔美,清淡为特征。“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曾以“董源平淡天真多”来评价董源的山水画。这些画家画画完全超越了对象的形体,而注重主体自身的精神感受,追求绘画过程中体会到的超然的精神寄托。例如元代画家吴镇自称“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倪瓒则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为最高境界等等。而董其昌继承了自王维以来以及宋元文人画艺术思想,技法上多取法于董源和巨然,更是力求平、淡、柔、清、静的艺术境界。《潇湘图》 全卷以横幅形式图写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象,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绘成,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空蒙的特色,人物则以细笔重彩涂写,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关仝的《待渡图》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巍峰耸立,气势堂堂;远山迷朦,意境幽深。关仝绘画在取势造意上豪放非凡。此图大山作正面主峰突危,山势直立,占据整图1/2画面,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而最忌讳的是景物的对称。作者将主体大山布局於画面右上侧,其他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的左下侧,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危势,峻拔中取墩壮,整幅画面丰盈饱满。画中堂堂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用笔刚健有力,显示出山石的坚实质感。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与宋人

董其昌“南北宗论”初探

董其昌“南北宗论”初探 董其昌及其“南北宗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理论虽存有诸多偏颇和局限,但对其后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该理论内涵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也一定具有利于当下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标签:中国画论;董其昌;南北宗论;时代意义 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画论是中国画创作实践积累与升华的结晶,反过来它又影响中国画创作实践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中国画论的学习与研究也就成了历代画家和文人的重要工作。对任何一种理论的理解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研习者时代的和个人化的东西,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误读的现象,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文化知识结构、观念倾向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注定解读的结果也互不相同。在历代画论中,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其后中国画相当长的绘画历史至今都产生了极其显著的影响。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历官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精于书、画和书画鉴赏,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现在一般认为董其昌“南北宗论”思想出自《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的一段文字:“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伯驹,伯骄,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匀斫之法,其传为张,荆、关、董、巨、郭忠怒、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一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思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1]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类启示而在中国画领域所展开的宗派思想,其内涵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门派划分的层面,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南北二宗的划分,延展出对中国画审美精髓与价值趋向的一种阐释、判断和崇贬。不少学者认为董其昌是一个深透佛理的人,其绘画理论多是借禅喻画,甚至考证出他有一位佛教的师傅紫柏真可,从而为“南北宗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个人宗教信仰与他的学术主张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一,中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虽然有其他宗教的存在,但是佛教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很多朝代定佛教为国教,自皇室到普通百姓都信佛。作为一名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董其昌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佛经讲义,借禅喻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宗派分类都有一个标准,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分类标准是绘画风格,属于绘画语言的分类,与禅学无关,“南北宗”只是一个借喻。而在董其昌的著作中为何有那么多的禅学比喻,究其原因是佛教教义与绘画画理之间确实存在相通性或相近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