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矩形的判定 教案(教学设计)

矩形的判定 教案(教学设计)

矩形的判定  教案(教学设计)
矩形的判定  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复习矩形的定义,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1

个角是直角的是矩形。

A

,2,3;

是AC边上一动点,过点作直线MN//BC,设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

八年级数学下册 2.5.2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版)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2.5.2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 版)湘教版 2、5、2矩形的判定 一、新课引入〈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矩形? 2、矩形有些什么性质?①边的关系: ②角的关系: ③对角线的关系: ④对称性:〈二〉、导读目标: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2、会运用矩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重点:理解并掌握矩形的三个判定方法。难点:如何运用矩形的判定方法。 二、预习导学预习课本P61-62 ,解答下列的问题。 1、判定1: (用定义来判定)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矩形 2、判定2:(用角来判定)三个直角+四边形=矩形 3、判定3:(用对角线来判定)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矩形;对角线相等+对角线平分=矩形。议一议: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

形;()(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 三、合作探究例1:如图,□ABCD中,它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1)如果□ABCD是矩形,试问:△OBC是什么样的三角形?(2)如果△O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OB=OC,那么□ABCD是矩形吗? 四、解法指导 五、堂上练习 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如图,□ABCD中,对角线AC,BD相关于点O, ∠A OB=60O,AB=2,AC=4,求□ABCD的面积。六、课堂小结谈谈你的收获和疑惑?七、课后作业 1、如图,□ABCD中,M为AD的中点,BM=CM,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如图,在□ABCD中,各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与《琵琶行》有着同等音乐造诣的唐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地域、家庭条件等的限制,孩子们很少有音乐方面的熏陶及培养,就更不用说学习了。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先从直观的图片入手,介绍箜篌这一古老的乐器,接着让学生欣赏了一段箜篌演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有了视听享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李凭箜篌引》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修课本的第三单元,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要求学生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天马行空的朗诵。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这描摹音乐诗歌的声律美和情韵美更需要通过朗读来感知品味,但是仅仅朗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意象繁密跳脱,奇异怪诞,有现实的,有幻觉的,有神话的。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知诗歌营造的意象,学生在讨论、争论、达到共识的过程中,理解了四个乐段的情感表达。 二、奇特怪诞的想象。江娥、素女的哀愁,玉碎的激昂,凰叫得凄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画面美,女娲炼石、老鱼跳波,月宫的的遐想。让学生在一片辽阔的天地之中尽己之遐想,在音乐的王国中感受作者如何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所感所想。学生受到了感染,有部分学生提笔而书。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学生是高

二、四班的刘哲同学,对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歌曲中鱼儿游于水中的描写,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喝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了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学习,效果显著。 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果上感觉有些赶时间。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充分一些。在调动所有的学生上作出一系列尝试,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尤其是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信方面,还有很多的探索空间。 作文二: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朗读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亮点:本课时教学设计以读促教,读中品悟、赏析,体现古诗文教学的特点。一读采用各种形式,读通、读顺、读出情感,初步走进诗文。二读,读出美感、诗韵。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出表现箜篌美妙的诗句,并能小组内讨论赏析诗句,积极活跃。三读,试着赏析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异同,这是本堂课的难点,大家小组内讨论争议,多数仅仅在找修辞方法的不同。教师需要提示学生,分析侧面描写的效果,两首诗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及效果。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发现,九年级学生的比较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需要积极训练。 作文三:李凭箜篌引教学反思 利用自主学习平台指导学生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听到的知识不如自己搜索到的来得深刻,更何况,一首诗歌(词),它最美之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应该会在未来的学习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尽管我们这节课超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

矩形的判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 ?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 矩形有哪些性质? 3. 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 课前练习 四边形ABCD是矩形 (1)若已知AB=8cm, AD=6cm, 贝y AC= _______ cm OB= _________ cm ⑵若已知/ CAB=40,则/ OCB= ____________ / OBA=_________ / AO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OD=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已知AC= 10 cm, BC=6c m,则矩形的周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m 矩形的面积二____________ cm 二、情境创设: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1)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以下命题 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验证命题:学生自主完成 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 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B C 2■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 A=Z B=Z 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3)归纳: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 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三、例习题分析 例1 (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X)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V)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X)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X)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X) (8)—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V)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V) 指出: (I)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 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 BD相交于点0, △ AOB是等边三角形, 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厶A0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 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四、课堂检测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

第18章平行四边形导学案8 18.2.1矩形的判定

小结:判定一个图形是矩形的方法: (1)平行四边形+ 矩形 (2)平行四边形+ 矩形 (3)四边形+ 矩形 第8课时——矩形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能运用矩形的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 教学重点:熟练矩形的判定并利用它的判定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矩形的性质:(1)对边 且 。(2)四个角都是 。 (3)对角线 且 (二)讲授新课: 1、定义:有一个角是 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如图∵ ABCD 中,∠A = °, ∴ ABCD 是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如图∵ ABCD 中,______=_______ ∴ ABCD 是 。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如图 在四边形ABCD 中 ∵∠ =∠ =∠ = ° ∴四边形ABCD 是 。 4、例题 如图,O 是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E 、F 、G 、H 分别是AO 、 BO 、CO 、DO 上的一点,且AE =BF =CG =DH . 求证: 四边形EFGH 是矩形. 证明: A B D C

O A B D C A D B (三)、课堂练习: 1、如右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中,OA =OB =OC =OD =5cm , 则四边形ABCD 是 。理由: 。 2、如图,中,AB=6,BC=8,AC=10,求证:四边形ABCD 是矩形 3、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C,BD 相交于点O ,且∠1=∠2,它是一个矩形吗?为什么? 4.如图,的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AOB 是等边三角形,且AB=4cm, 求的面积(精确到0.01c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 (六)反思 ABCD ABCD ABCD A B D C O 2 1 O D C B A

明天要远足教案、教学反思

《明天要远足》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 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变化。 3.练习生活实际,感受即将远足的快乐和期盼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睡”“那”等11个生字和目字旁1个偏旁;会写“才”“明”等4个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即将远足的快乐之情。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你都去了哪里?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动画,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及教学反 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三个判定方法;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或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推导,归纳,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四种判定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问题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里有两个小题,请口头作答,并说出依据(以两个小题为例,分别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追问1:根据以往的几何学习的经验,接下来我们应该研究什么? 追问2:根据定义,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除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如何寻找其他的判定方法?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二、经验类比提出猜想 我班李连星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制作了一个相框,但他不知道相框是否为矩形,你能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帮他检验一下相框是矩形吗(依据) 除此之外,我们能否找到其他判定矩形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研究矩形的判定.(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在研究平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们将勾股定理的逆命题作为一种猜想,然后通过我们的证明成为判定定理。今天,我们就通过类似的方法寻找除定义外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方法。(以表格形式给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让学生提出猜想) 追问:原命题正确,逆命题一定正确吗? 三、演绎推理证明定理 2

对于猜想1,2:给出几何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口头完成证明;归纳小结得出判定定理1,2并说出几何语言描述;对于猜想3,要求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写出书面证明 学生口述,教师用几何语言表示: 1、判定方法1: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判定方法2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3、判定方法3 ∵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四、判定变形,强化理解 (1)相邻的两个角都互补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2)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3)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4) 一条对角线被另一条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5)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 五、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例1 如图,AB=DC=EF,AD=BC,DE=CF.求证:AB∥EF. 例2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是对角线AC 上的两 点,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 O A B D C E F 3

教案比较阅读《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资料

浅议音乐诗歌的阅读方法 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出现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音乐诗歌,于是我就这两首诗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了音乐诗歌鉴赏模式探究。 教学目标立体化。 知识与技能层面通过比较二首诗在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进行学法建模,归纳音乐诗歌的比较阅读方法;过程与方法层面则以诵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进行深入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则是从复杂多变的乐声中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作者经历为先导。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以作者生活经历为先导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幼丧父,兄韩会抚养之。 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次皆不中,直到第四次,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董晋幕府中得到了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十一年,47岁,屡次上书剖析政事,希望革除弊端,结果屡遭贬斥,一不小心由中书舍人降为太子右庶子,此时创作《听颖师弹琴》。 李贺(790~816),字长吉,号四明狂客。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虽家道没落,但勤奋苦学,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最终李贺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文本探究为基础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比较两首诗歌在内容

八年级数学下册 2_5_2 矩形的判定学案(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2.5.2 矩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准备 (1)矩形概念: (2)矩形性质: 边: 角: 对角线: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探究:一位很有名望的木工师傅,招收了两名徒弟。一天,师傅有事外出,两徒弟就自已在家练习用两块四边形的废料各做了一扇矩形式的门,完事之后,两人都说对方的门不是矩形,而自已的是矩形。 甲的理由是:“我用直尺量这个门的两条对角线,发现它们的长度相等,所以我这个四边形门就是矩形”。 乙的理由是:“我用角尺量我的门任意三个角,发现它们都是直角。所以我这个四边形门就是矩形”。 根据它们的对话,你能肯定谁的门一定是矩形。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 矩形判定方法2:(). 3.判定方法的证明 判定1: 已知:在ABCD中,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几何语言: A B C D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推论:的四边形是矩形。 判定2: 已知:∠A=∠B=∠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几何语言: 4.概括矩形的判定方法: 定义: 判定1: 判定2: 【课堂活动】 例1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有三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一组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例2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m,求这个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 变式:已知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BC=∠OCB.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关于几何证明的教学反思

关于几何证明的教学反思 门坎初中张宇 关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研究,我们的教学采用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态的变换过程中,探索发现这些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而通过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与归纳——证明”的全过程,从而丰富教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矩形的判定方法的学习。 一、回顾: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特点: (1)四个角都是直角; (2)两条对角线相等; (3)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这些特点,结合定义判定矩形的方法 二、新课:矩形的判定(探索---猜想与归纳---证明) 判定一: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判定二: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判定的运用。(书上104-105)例题4,5,6. 通过例题的练习发现,常见的证明中有这样两类问题: (1)证明:四边形是矩形-----(判定一) (2)证明: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及判定二)

提出问题:是否证明四边形是矩形就只能运用判定一?(学生思考并小结) 猜想:能否按下列流程来证明? 小结: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两种思路: (1)应用判定一。直接证明四边形是矩形。 (2)先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应用定义及判定二证明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练习 通过这一案例不难看出,“探索---猜想与归纳---证明”这一学习过程是解决几何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这一过程不是只在某几道题,某几类问题中适用,而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这一方法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因此只有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贯彻这一过程,才能真正的让同学们掌握这一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八年级】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矩形的判定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十九章矩形的判定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三、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 矩形判定方法2:(). 四、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笔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笔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例2 (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 例3 (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例3?思考一下,相信你能行!! 五、随堂练习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在△ABC中,∠C=90°, 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六、课后练习

矩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主备人:课型:新授课课题矩形的判定(1) 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和菱形以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掌握了独立证明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矩形的定义和矩形的两个判定定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运用综合法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通过独立完成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严谨的科学, 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重点难点能够运用综合法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前准备小木板和橡皮筋,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 动框架。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 筋分别套在两个相对的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 点时,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平行四边 形的形状会发生什 么变化 设计意图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先猜想再实践,发展几何直 觉1、随着α ∠的变化,两条对角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当两条对角线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由 此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猜想? 引导学生得出矩形的第一个判定定理 定理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引导学生证明这个定理 学生在小组中完成 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会引发对于这两个 问题的讨论;立证明 这个定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和独立思考,培养遇到题目时冷静思考,找到解题思路的良好习惯。

活动三再创情境,猜想实践1、出PPT中的情境二:李芳同学用四步画出一个四边 形,“边、直角、边----直角、边----直角、边”,她 说这就是一个矩形,她说的对吗?为什么? 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引导学生独立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对比 平行四边形和菱形完成证明。 学生现猜想然后小 组讨论,将讨论的结 果进行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命题,找出条件和结论,画出图形,根据图形出已知和求证 活动四巩固运用 例: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较于点 O,△ABO是等边三角形,AB=4,求□ABCD的面积. O D A B C 学生进行分析,并解 决这个问题,然后互 相交流解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学生思维,从而能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五归纳总结1、矩形的定义 2、判定定理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判定定理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回忆总结本节课所 学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前面的准备活动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论证能力。 作业基础作业P16 随堂练习 1 知识技能能 1 拓展作业课堂精练P9 课堂精要 1、2、3基础巩固1、2、3 综合作业课堂精练P10 8、9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教学内容

九年级《李凭箜篌引》(1课时)陈娟

课题:《李凭箜篌引》课型:新授 时间:2012年9月24日姓名:陈娟 单位:舜耕中学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李凭箜篌引 课前预习: 1、熟读全诗,理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诗歌。”“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诗歌内容,体味和推敲描摹声音的特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通过理清字词障碍、熟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其他基本常识。进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会比较阅读《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 【学法指导】 自主情境感悟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对照比较品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ppt出示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助读资料一作者简介及题解: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早有诗才,遭竞争者毁谤,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仅担任过奉礼郎,于27岁病逝。怀才不遇,一生潦倒。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助读资料二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新授 一、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啼竹()箜篌()()神妪()蛟舞 () 二、读诗 1.教师范读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1《矩形》矩形的判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1《矩形》矩形的判定导 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重点:矩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二、、自主预(复)习自学教材53—55页相关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使AB=CD, EF=GH、2、摆成四边形(如第②个图),这时窗框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依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平行四边形。 3、将直角尺紧靠窗框的一个角(如第③个图),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矩形,依据的数学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矩形。 4、除了上面制作矩形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你画一个矩形; 5、交流画矩形的方法,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6、证明矩形的判定方法:已知:如图_________________求证: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 7、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矩形,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9、下列关于矩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C、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合作探究例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 OA=OD,ABDO∠AOD=50,求∠OAB的度数C 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为BC上的两点,且BE=CF,AF=DE、求证:(1)△ABF≌△DCE;(2)四边形ABCD是矩形、 四、当堂反馈

《矩形》导学案

矩形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矩形的意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3、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与应用。 学习重点:矩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学习难点:矩形性质的得出及灵活应用。 一、自学教材,明确目标 阅读教材内容 二、研读教材,解读目标 1.叫做矩形。矩形是的平行四边形。 2.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从矩形的意义可以探究矩形具有的性质: (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吗?这些性质什么? (2)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又有其特殊的性质,这些特殊的性质是什么? (3)用几何语言表述矩形的所有性质:

4.从矩形的性质可以说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 边的 如图,在Rt ΔABC 中,O 是斜边AC 的 中 点, 求证:OB=2 1 AC 证明: 5.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AOB=60O ,AB=4㎝,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6. 教材练习: 7.教材习题

三、巩固训练,达成目标: 1、由矩形的一个顶点向其所对的对角线引垂线,该垂线分直角为1:3两部分,则该垂线与另一条对角线的夹角为( ) A 、22.5° B 、45° C 、30° D 、60°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较短的边长为4.5厘米,则对角线长为 。 3、已知:如图2,矩形ABCD 中,E 是 求证:CE =EF 。 4、折叠矩形ABCD 纸片,先折出折痕BD ,再折叠使A 落在对角线BD 上A′位置上,折痕为DG 。AB=2,BC=1。 求AG 的长。

《琵琶行》的教学反思

《琵琶行》的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反思有哪些内容呢?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从而有了著名的佳作《琵琶行》。下面是分享的《琵琶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琵琶行》用两个课时授完,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以鉴赏音乐描写为突破口,用语言将抽象化为具像,并且从中概括出诗歌的内涵与实质,以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第二课时“学以致用”,通过联语写作,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层次,将对古诗的理解转化为运用,将领悟转化为能力。 从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对问题的解决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应该高度重视的。 首先,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和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样,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环境描写,并且探究这环境描写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之间

的关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所以,短暂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并抓住重点,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 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结合运用。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

【学案】 矩形的判定

第2课时 矩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学习矩形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分析能力; 2、培养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掌握矩形的判定定理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归纳矩形的判定定理,并用模式表示: (1)你能确定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自己探究)。 判定定理1(从四边形?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 在四边形中, ∵ ∴ (2)我们知道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由此这个定义可以作为一个判定吗? 判定定理2(从平行四边形 ? 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900)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 在平行四边形中, ∵ 或 或 或 ∴ (3)矩形的对角线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证明你的回答) 证明: 判定定理3(从平行四边形?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几何语言: 在平行四边形中, ∵ ∴ 【归纳总结】矩形的判定方法: A C B D A C B D D O C B A D O C B A

1、有一个角是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四个角都是的四边形是矩形; 3、对角线的四边形是矩形。或者说,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 思考: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加以证明,不正确的通过举反例或画图加以说明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又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课堂小结 (1)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 一般先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证明一个直角或者对角线相等 (2)证明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 一般可在角上找条件,也可在对角线上找条件。 判定方法:从角的条件看、 ( 种) 从对角线的条件看。 五、课后作业 1、在数学活动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判断一个四边形门框是否为矩形,下面是某合作学习小组的4位同学拟定的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A、测量对角线是否相互平分 B、测量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 C、测量一组对角是否都为直角 D、测量其中三个角是否都为直角 2、如图,已知的对角线、相交于O,△是等边三角形,4,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 2、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4、识字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小学一年级,必须每堂课扎扎实实地指导。本环节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把握文本、朗读指导、识字于一体,通过朗读第一小节,顺势引出7个生字,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记,并相机进行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课时结束时,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设疑“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学生对下节课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作者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李凭箜篌引正式教案

课题:李凭箜篌引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 节次: 第一课时 【课前读】背诵《阁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描写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班班通 【明确目标】 【导语设计】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课文,大声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 二、借助课文注解,阅看《学法大视野》,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四、反复吟咏诗歌,赏析诗歌 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小组内综合形成较完善的答案。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这两句是怎样写乐声的? 这两句从侧面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写出了音乐声的神奇美妙,感人肺腑,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诗人故意避开了叙事性的交代和直说,另作精心安排,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背诵课文】 1、小组内背诵比赛 2、小组优秀代表背诵展示 3、全部齐背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