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和

人类欲望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地

处理这个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

?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

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

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

诸如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

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我们经济

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微观经济

学自下而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

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

一、什么是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对于卖主来说,市场就是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

随着商品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冲破了―特定场所‖的限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进行交易:比如:在农村的瓜菜地里,在工厂的供销科里,在一家饭馆的餐桌边,在茶馆,在网络上,电话里……就谈妥了一笔生意。

但无论怎样的突破,它最终反映的是买卖方的―交易关系‖。市场上的商品交易活动反映的正是交易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简而言之,"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对于某种特定的商品来说

一方面:"市场是商品行销的区域"

比如乡村市场、城镇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

由于销售面越广,销售量越大,生产者的利益越多,所以生产者总是希望把他的产品行销从地区扩大到全国,从国内扩大到世界,这种行销区域的扩大表示着市场的扩大。

另一方面:―市场是某种商品消费者的集合‖

但市场的扩大并非只是或等同于销售面的分布空间的扩大。假如某种商品,其行销的区域没有扩大、甚至缩小亦无妨,但如果它得到了更多的消费者的青睐,销售量也照样可以扩大。

更进一步,虽然各个区域的各类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产生了需要,但他也并不一定会去购买这种商品,我们知道,需要与需求不同,需要是一种欲望,人人都会产生,而需求则是需要再加上经济实力。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他所直接关心的当然是需求,在生产者的脑子里,市场就是谁有钱并来买他的产品。

经营学的市场概念:"市场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二、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一)商品市场——市场体系的基础

主要是指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它是通过各种实物形态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1、消费品市场(生活资料市场)

①日用消费品——一般是指日常生活必需的、消费者经常购买的、价格较低的商品。②选购消费品——是指那些价格较高、使用时间较长、经过挑选和比较后才购买的消费品。如:服装、家具等。③特殊消费品——是指那些价格高、使用时间长的高档商品。如:小汽车、家用大电器等。

2、生产资料市场

(1)含义: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再生产过程对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消费而设置的市场。

2)特点:

①交易的是中间产品;②商品的价值高、技术性强;③需求关系比较稳定且批量大;④各市场的分布和规模结构差异很大。

(二)金融市场———市场体系的核心

1、含义:资金融通的市场。

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大动脉,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金融市场的构成

(1)长期金融市场:

①直接融资市场: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

②间接融资市:以银行为中介,吸收社会存款,再贷给公司、企业。

(三)劳动力市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含义:是指进行劳动力买卖和交换的场所。

2、类型:

(1)劳务市场:

是一种服务型的劳动力市场,肩负着向企业、家庭、个人以及全社会提供各种劳务的任务,也包括国际间的劳务交流等。

(2)职业市场:是一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场所。

(3)人才市场:是指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实现流动的场所。

第二节供给需求法则

供给法则的定义:

供给法则也被称为供给定理。

反映商品本身价格和商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常商品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相反,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关系的理论。

通俗地讲,一般说来,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较多的产品数量: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这就是供给法则。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即供给曲线。

以供给价格为纵轴,供给数量为横轴,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翘起的曲线。如同汉字笔划中的一撇。影响供给的也不止价格一个因素,如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成本下降、或投入要素价格提高等都会影响供给,这时的影响是使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

等于供给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价格发生变化,产品的供给的变化程度。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

需求法则的定义

需求量与需求价格成反向变动关系,就是需求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当市场价格上升时,需求的数量会下降;当

市场价格下降时,需求的数量会增加。

根据需求法则,若以需求价为纵轴,需求数量为横轴,那么需求曲线就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相当于中国汉字中的一捺。

需求量和需求的关系

影响需求还不止一个价格因素,如人们的收入发生变动,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人们的偏好、消费风气发生变动,甚至消费的时间、地点发生变动,都会影响需求,这时需求曲线会向左或向右移动。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向左移动。

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

格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量变化率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化率反应程度的一种度量,等于需求变化率除以价格变化率。用Ed表示。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Q /△P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Q P /P

需求价格弹性Ed =(ΔQ/Q)/(ΔP/P

需求价格弹性的进一步解释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负数,因为价格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呈反比。为了运算方便,一般取其绝对值。重要的是数值,而不是符号;也就是说,由于需求规律的作用,价格和需求量是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这是常规商品的性质。为了简单起见,习惯上将需求看做为一个正数,因为我们知道它既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个负数。

需求价格弹性的确定

0﹤∣Ed∣﹤1,缺乏弹性。

此时价格的变化引起需求量的变化在比例上不同。

1﹤∣Ed∣﹤∞,富有弹性。

这意味着价格的变动在比例上将引起需求量较大变化。

∣Ed∣﹦1,单位弹性。

它表明价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Ed∣﹦∞,完全弹性。

此时价格的微小变动都将引起需求量极大的变化。

∣Ed∣﹦1,完全无弹性。

此时价格变动不会对需求量产生影响。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大。

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一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大,需求弹性越大。

时间,即对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案例分析:

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当粮食减产、销售量降低时,粮食的价格会上升,农民的总收入反而会增加。反之,粮食丰收,粮价会下降,农民收入也下降,即―谷贱伤农‖。

第三节市场均衡

一、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

A、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价格

(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嗜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

(6)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B、需求函数

●D=f(a,b,c,d…)

●D代表需求,a,b,c,……为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法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需

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

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二、供给理论

● 1.供给的含义

(1)供给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供出的商品量。

(2)供给也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3)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

●A、影响供给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生产技术的变动(3)生产要素的

价格(4)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B、供给函数

●S=f(a,b,c,d…)

S代表供给;a,b,c,d……代表影响供给的因素

3.供给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下降而减少。

三、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4.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

给量的变化。

● 2、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a.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O S

D 0 D 2 D 1

E

3.供求定理

a.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成同方向变动

b.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第三章成本收益分析

(一)、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短期:能够调整原料、燃料和生产工人,但不能够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的时期。

短期成本:短期中进行生产的支出

-----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

长期:能够调整包括厂房、设备和管理人员在内的一切投入要素的时期。 长期成本:企业用于投入生产要素支出的所有费用。

(二)、成本的概念

经济成本及相关概念:

机会成本:用一定资源生产X 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用这一定资源能生产的Y 产品的数量。或者,一定资源选择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其它用途中代价最高的那种。

生产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成本。

● 2、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a.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O

S D 0 D 2 D 1 E

隐成本: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成本。

边际成本:新增加一单位产量付出的成本。

(三)、机会成本

思考: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三)收益分析

收益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全部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

总收益市场上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平均收益市场上销售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得到的收入。

边际收益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

1、原则: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 MR=MC

2、原因:

(1)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还有潜在利润未能获得,企业会增加产量。

(2)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表明企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会造成亏损,企业会减少产量。

(3)只有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不会调整产量。这时,企业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企业根据这一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

第四章 博弈论

博弈结构

1、博弈主体(参与人)

2、战略组合(行动方案)

3、支付矩阵(行动的损益)

4、博弈结果(纳什均衡)

一、什么是博弈论:从―囚徒困境‖谈起

1. 囚徒困境

两个小偷甲和乙联手作案,私入民宅被警方逮住但未获证据。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两间房间分开审讯,政策是若一人招供但另一人未招,则招者立即被释放,未招者判入狱10年;若二人都招则两人各判刑8年;若两人都

不招则未获证据但因私入民宅

各拘留1年。 囚徒困境坦白

B

坦白抵赖

抵赖A

-1,-1

-10,00,-10-8,-8

二、智猪博弈:对诸多经济现象的解释

1. 智猪博弈

猪圈中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端设有一个按钮,每

按一下,位于猪圈另一端的食槽中就会有10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每按一下按钮会耗去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如果大猪先到食槽,则大猪吃到9单位食物,小猪仅能吃到1单位食物;如果两猪同时到食槽,则大猪吃7单位,小猪吃3单位食物;如果小猪先到,大猪吃6单位而小猪吃4单位食物。表4给出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智猪博弈

小猪

按等待按

大猪

等待0,09, -14,45,1 三、斗鸡博弈

B 进

退退A

0,0

0,22,0-3,-3

四、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

博弈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真正大行其道是在70年代不对称信息下经济行为分析的兴起。不对称信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也就是说一些局中人知道别的局中人不知道的某些情

况。下面用一些例子说明这种情形下的博弈行为。

重复博弈

为什么当菜贩说―我是天天在这里卖菜‖时,你便放心与之成交?

为什么城里人不如农村的人诚实?

为什么车站码头的商店多欺诈?

第五章市场结构与企业决策

第一节市场结构及其分类

市场结构: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属性。

?市场结构的分类:

四种典型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从卖方分析)

?生产者数目:生产者数目越少,垄断程度越高;

?产品的类型;产品的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程度越高

?市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越高,垄断程度越高;

四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市场结构厂商数目产品类型进入壁垒企业控价能力

完全竞争多标准化无无

垄断竞争较多有差别低低

寡头垄断较少标准化或高一定

有差别

完全垄断独家无替代品极高强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厂商数目很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影响市场价格)

?产品是标准化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可以完全替代)

?不存在市场进入壁垒;(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有关交易的信息是充分的;(任何交易方都可以实现最优决策)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市场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不存在任何替代品;

垄断形成的原因:

?控制了关键性资源;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政府的管制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市场中只有一个生产者;不存在任何替代品;

垄断形成的原因:

?控制了关键性资源;市场进入壁垒非常高;政府的管制

二垄断市场结构的弊端

?资源配置效果非常低。(均衡时P>MC)

?社会分配不公平。(垄断企业可以长期维持超额利润,而这一利润并非与投入相关)

?容易引起腐败。(由于部分垄断与政府有关,垄断企业将会通过“寻租”

行为来维持垄断地位)

?妨碍社会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垄断会扼杀竞争)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厂商数目较多;(竞争的特征)

?产品之间存在差异;(垄断的特征)

?市场进入壁垒较低;(竞争的特征)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竞争策略价格竞争

?产品差异化——同一产品有不同之处。

? 1.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的功能、开发新的更新换代的产品、新设计、新包装等。比如等离子彩电等;(客观差异)

? 2. 广告和各种促销活动:史玉柱的脑白金;(主观差异)

? 3.服务竞争:比如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

? 4.主观评价不同。

三、垄断竞争的优缺点

?(一)价格较高、产量较低;

?(二)垄断竞争市场产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有利于技术创新。

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决策

一市场特征

少数企业控制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如果产品是差别化的,则称为差别寡头;

?如果产品是标准化的,则称为无差别寡头;

?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他们的行为相互依存。

第六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6.1 经济增长

6.1.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即产品和劳务的增加,

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值或增长

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着重强调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规模数量上的扩大、生产中的

更高生产效率、物质财富增加和人们经济水准的提高。

6.1.2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

配的最终成果。

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

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人均GNP、人均GDP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统计和比较各国经济水平的通用

指标,也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划分国家类别的基本依据。

增长率

●增长率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

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部分与原有数额的比率。

指标缺陷

●它不能说明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更不能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

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许多未通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在其中得不到反映;

●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国内相对价格的差别很大,口径不一致,很难反映实

际情况;

●不少发展中国家(包括某些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不完全、不准确。

6.1.3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资源(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的投入数量;

●资源的使用效率

●其他

1、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的数量——人口规模

●劳动力的质量——技术、知识、纪律、阅读能力、健康程度

●思考: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当前是在增长还是下降?发展中

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会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

2、自然资源

●耕地、石油、天然气、森林、水力、矿产资源

●思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当前是增长还是减小?

●如香港、日本、新加坡的经济成就;相反,俄罗斯、巴西等国的情

况又怎样?

3、资本

●物质资本——设备、厂房、存货等

●人力资本——技术和知识

●资本积累,会减少当前消费

●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资本积累的程度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4、要素效率

●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的比值

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矿

产、燃料、环境质量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如机器、工厂、

道路、设备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攻得的知识与技能;劳动力供

给、教育、纪律、激励;早期儿童计划、中小学、大学与成人在职培训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如科学、工程、管理、

企业家才能。

6.1.4经济增长的代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失去土地的价值至少达8万亿元。

●牛文元院士说,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

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中国20多年来盛行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

式,使得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6.2 经济发展

6.2.1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不仅仅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包含

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全面提升和进步。

6.2.2 经济发展度量指标体系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NP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

●世界银行的生活质量指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综合指标

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NP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NP是用购买力平价作为换算因子,将GNP换算成

国际美元。

●优点:可以矫正GNP没有反映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的商品和劳务的相

对价格在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别所引起的各国货币购买力的较大差异,能够对各国的收入和消费或福利水平提供较好的比较。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是通过对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这

三个指标平均加权而得出的一项综合指数。

●简洁、易算、可比性强,克服了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某些不足

●但其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

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

●共16项,1-7为社会指标,8-16为经济指标

●缺点:大多采用―人均指标‖,未能反映社会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因素。HDI

●人类发展指数(HDI):出生时预期寿命、知识(成人识字率与综合入学

率)、体面的生活(按PPP计算的人均GDP)

●1、人类贫困指数—1(HPI—1)

●2、人类贫困指数—2(HPI—2)

●3、与性别有关的发展指数(GDI)

●4、性别赋权尺度(GEM)

?——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世界银行,P.14 农村经济发展测度

单个指标:农村社会总产值及农业总产值;农村人均国民产值和人均收入;医疗、保健水平;农村人口每天平均蛋白质消耗量;教育及文化水平;就业水平;生态环境;人均能源消耗量;每平方公里的铁路数和公路数;社会安全感

综合指标:根据不同的价值判断,给与单个指标不同的权数,然后进行加权计算。

6.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必要性)

●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性

●经济发展的外延的动态性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1960-1975年的古巴,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

0.6%,但收入不平等程度减小,教育更加普及,医疗卫生有普遍性改善。

●但这是社会发展急剧变革的结果,它不可能在长期负增长或微弱增长的基

础上长期维持。事实上,古巴的经济增长在1970年以后逐渐加快。

●因此,有经济学家指出―一般而言,发展过程几乎必然依赖于某种程度的

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非充分性

●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如果产出增长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加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如石油产出

国利比亚);或产出增长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用于军备等消耗;或为了片面追求产出增长而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社会代价极大等等,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或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Clower, R. W., 1966)

两者关系的小结

●经济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许多目

标就无法实现。

●当然,仅有增长经济不一定能发展。

●经济发展反过来也会有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因为发展反映了经济结构、

质量和制度等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一个国家扩大生产能力。

6.3 经济不平等及其度量

6.3.1 平等与不平等

●平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价值判断。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其中的一方面。经济不平

等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与非经济方面的不平等很难区分,他与人的寿命、个人的能力及政治自由密切相关。

6.3.2 收入不平等度量(洛仑兹曲线吉尼系数贫困线)

洛伦兹曲线

横轴表示人口累积的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的百分比。点A表示20%的人口拥有5%的收入,点B表示90%的人口拥有60%的收入,或者B点表示最富有的10%的人口拥有40%的收入。在洛伦兹曲线中CD表示均等线。随着不平等程度的加剧,洛伦兹曲线越来越趋向横轴。

6.3.3 对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的讨论

不赞同收入再分配:

–对穷人的补助会减少一些设施投资

–再分配还降低了工作激励以阻碍增长(穷人等补助;富人降低收入水平)–富人有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不平等促成更多资本积累及经济增长

赞同收入再分配:

–公平的社会增强拥有感,激励穷人的参与和生产率

–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管治GOVERNANCE 等)

–财富的涓流效应TRICKLE DOWN

不可分的目标:GDP增长社会公平程度提高

第七章失业和通货膨胀

自愿失业

是指劳动者虽然有工作机会,但因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或工作条件而发生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是指劳动者虽然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发生的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而产生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也称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带来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

产生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技术进步,或采用了节约劳动的机器而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

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经济活动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

通货膨胀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持续的显著上升的状态,或者说是指货币的单位购买力在一定时期内呈现持续下降的状态。

我们在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总体物价水平上涨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广泛地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在内的平均价格上涨,但并不排除某些商品价格不变甚至下降。

2.价格水平的上涨不是暂时的,而是在一定时期持续的上涨。

3.物价水平的上涨必须是较大幅度的,而且是人们可以察觉到的。

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划分

(1)爬行的通货膨胀

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而且比较稳定。

(2)加速的通货膨胀

又称奔腾式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3)超速通货膨胀

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要超过100%,价格持续猛涨,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性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可以通过价格指数或通货膨胀率公开反映出来的一种价格上涨。

隐蔽性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但由于政府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实物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按照对经济主体影响的差别划分

平衡性通货膨胀

是指各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非平衡性的通货膨胀

是指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幅度并不完全相同。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通货膨胀是众矢之的,要根除。

是否值得治理?爬行的通货膨胀,可以不理会。

对于奔腾的通货膨胀,如何治理?采取哪些可行的方法?

一、利用衰退降低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

?(一)渐进主义

?(二)激进主义

二、收入政策:强制性措施和非强制措施

?(一)控制工资与物价

?(二)道德劝说

?(三)改变预期

三、中国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

控制工资与物价

理论依据: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1)政府主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冻结货币工资和物价,从而影响和控制价Array格水平。

?被称为异端稳定计划,设置相互配合的工资和价格上限。

2)强行限价的缺陷:Array

?人为限制价格,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难以触及到通货膨胀的根本。因为通货膨胀也可能是总需求旺盛引

起的。

?雇主为了找到合适的劳动力,可以想方设法提高雇员工资。―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

?限制价格可能妨碍了物价之间的稳定和协调、均衡。

道德劝说

使用非正式的工资和物价控制。

通过物价和工资指导价格,给予社会经济主体以劝说,使大家形成一种不Array

提高工资和物价的共识。

案例: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采取强硬态度,不购买提价企业的产品。

改变预期

1)中央银行采取强硬的态度,坚持紧缩货币政策,打破人们对通货膨胀Array

的预期。

2)权威人士的权威预测和评述,更使人们相信中央银行的态度。

3)中央银行的目的紧缩政策主要是消除人们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恢复Array对于货币购买力的信心。

短期的菲利蒲斯曲线

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起彼伏的关系。但是,短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不稳定的,它会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化而发生移动。短期内斜向下的菲利蒲斯曲线表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上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是可以减少失业的。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短期有效性问题。

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

长期的菲利蒲斯曲线是一条通过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因为在长期,经济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而不论通货膨胀是多少。因此,在长期,以引起通货膨胀为代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并不能减少失业。

这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无效性问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技术经济学习题解答..

技术经济习题参考解法: 第二章 5、某企业1996年生产A产品1万件,生产成本150万元,当年销售8000件,销售单价220元/件,全年发生管理费用10万元,财务费用6万元,销售费用为销售收入的3%,若销售税金及附加相当于销售收入的5%,所得税率为33%,企业无其它收入,求该企业1996年的利润总额、税后利润是多少? 150万 ⑴销售利润=800×220- ————×8000-8000×220×5%-100000-60000-8000×220×3% 1万 =259200=25.92万元 ⑵利润总额=销售利润-0=259200 ⑶税后利润=销售利润-应交所得税 =259200×(1-33%) =173664 =17.37(万元) 6、图2-10中,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后,总现金流出等于总现金流入。试利用各种资金等值计算系数,用已知项表示未知项。 (1)已知A1,A2,P1,i,求P2; (2)已知P1,P2,A1,i,求A2; (3)已知P1,P2,A2,i,求A1; ⑴已知A1,A2,P1,i,求P2=? P2=A2(P/A,i,5)+A1(F/A,i,4)(F/P,i,1)-P1(F/P,i,5) ⑵已知P1,P2,A1,i,求A2=? A2= P1(F/P,i,5)+P2-A1(F/A,i,4)(F/P,i,1)(A/P,i,5) ⑶已知P1,P2,A2,i,求A1 A1= P1+P2(P/F,i,5)-A2(P/A,i,5)(P/F,i,5)(A/P,i,4) 7、某企业一年前买了1万张面额为100元、年利率为10%(单利)、3年后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国库券。现在有一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三版)(吴添祖)习题答案

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三版)(吴 添祖)习题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请举例说明。 答: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例如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0倍以上,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高涨。 2、什么是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什么 答: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以求的科学。(P3)技术经济学是在技术领域内,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经济问题,经济规律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资源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主要任务:一、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二、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三、研究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3、企业在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答:一、技术选择要视经济实力而行(P5),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因为不切实际的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时,发展是中心问题。要创造条件去争取发展速度。因为选择技术路线时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就可能走入开发(引进)--落后—再开发(引进)--再落后的死胡同,永远摆脱不了落后。 4.为什么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一些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答(P9)因为工程师具有三大使命: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而技术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研究任务: 1、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具有潜在超额利润的技术方案,帮助工程师完成技术使命;2、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最佳性价比,帮助工程师完成经济使命;3、技术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生态、社会效益,确保工程师完成社会使命。 第二章技术创新 1、什么是创新熊彼得提出的创新有几种分类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 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 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 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 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 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 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白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经济学导论知识点讲义

《经济学导论》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经济学是什么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探索人类的选择行为,是一门选择的科学:地球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 的无穷无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需要选择。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个人、单位、企业、政府为研究对象。 ?与人类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用经济分析来思考。 ?经济学是教别人挣钱,自己不挣钱的专业。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 ?经济学是关于国民财富的科学。 二、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你可以知道,当你失业的时候,你知道你为什么失业。 ?当你没有资本,但你很想谈论资本和投资,那么你学习经济学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 没钱谈钱的矛盾。 ?虽然你自己不能挣钱,但你很想教别人挣钱时,你就可以学习经济学。 ?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 ?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对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具体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集中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它 研究个体单位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特别是诸如失业率、 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这类总量指标的变化。总量数字不能反映任 何经济个体厂商或家庭的状况,而是告诉我们经济的总体或平均的状况。 ?注意:这两种经济观察不过是看待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微观经济学自下而 上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则自上而下考察经济。经济作为一个总体的行为依赖于组成总体的个体单位的行为。 总之,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居民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化。 第二章:供给需求原理 第一节:市场无处不在 一、什么是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市场就是买卖东西的地方。 对于买主来说,只要能够买到东西的地方就是市场。对于卖主来说,市场就是他们卖东西的地方。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 随着商品交易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冲破了“特定场所”的限制。可以在任何的地方进行交易:比如:在农村的瓜菜地里,在工厂的供销科里,在一家饭馆的餐桌边,在茶馆,在网络上,电话里……就谈妥了一笔生意。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三版)(吴添祖)习题答案

技术经济学概论(第三 版)(吴添祖)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请举例说明。 答: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例如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0倍以上,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高涨。 2、什么是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什么? 答: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以求的科学。(P3)技术经济学是在技术领域内,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经济问题,经济规律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资源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主要任务:一、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二、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三、研究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3、企业在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答:一、技术选择要视经济实力而行(P5),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因为不切实际的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时,发展是中心问题。要创造条件去争取发展速度。因为选择技术路线时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就可能走入开发(引进)--落后—再开发(引进)--再落后的死胡同,永远摆脱不了落后。 4.为什么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一些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答(P9)因为工程师具有三大使命: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而技术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研究任务: 1、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具有潜在超额利润的技术方案,帮助工程师完成技术使命;2、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最佳性价比,帮助工程师完成经济使命;3、技术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生态、社会效益,确保工程师完成社会使命。 第二章技术创新 1、什么是创新熊彼得提出的创新有几种分类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社会主义经济学概论复习重点

名词: 1、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又叫机会成本,它是指做出一项选择是从所放 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资源用途获得的利益。 2、市场机制:市场的正常运转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在商品交换活 动中,各种市场因素如价格,竞争,供求等相互联系,现估制约,相互作用。 3、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又称现代公司制度,是一种适合现代 市场经济要求的,在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决策结构、责权利结构 4、 5、 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所占比重应居于主体地位,其主导作用; 在公有制经济的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同其他非劳动收入相比应占较大的比重。 6、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其参与者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确保存款人、投保人和投资者权益的行为。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的在经济 运行和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别经济区。主要形式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过境自由区等。 8、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中及 其比重,消费结构表现为生存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各自所占的比重。 9、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是指依法律契约、公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市场 参与者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1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机遇物资帮助的各 种社会措施的总称。 1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建立的,在劳动 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而失去生活来源是以及遇到其他困难时,想起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的一种社会制度。 12、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

技术经济学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说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请举例说明。 答:发展经济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例如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提高到手工劳动的100倍以上,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高涨。 2、什么是技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什么? 答: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以求的科学。(P3)技术经济学是在技术领域内,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经济问题,经济规律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组合,资源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主要任务:一、研究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寻找具有最佳经济效果的方案;二、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三、研究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3、企业在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答:一、技术选择要视经济实力而行(P5),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好高骛远。因为不切实际的技术路线不但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时,发展是中心问题。要创造条件去争取发展速度。因为选择技术路线时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就可能走入开发(引进)--落后—再开发(引进)--再落后的死胡同,永远摆脱不了落后。 4.为什么工程技术人员要学习一些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答(P9)因为工程师具有三大使命:技术使命、经济使命和社会使命。而技术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研究任务: 1、技术创新,可以创造具有潜在超额利润的技术方案,帮助工程师完成技术使命;2、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最佳性价比,帮助工程师完成经济使命;3、技术方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可以确保技术方案的生态、社会效益,确保工程师完成社会使命。 第二章技术创新 1、什么是创新?熊彼得提出的创新有几种分类?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种类:①、生产新的产品;②引入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工艺过程;③开辟新的市场;④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料获半制成品的供应来源;⑤采用新的生产组织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三章效用论 第四章生产论 第五章成本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第十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章导论 1.马歇尔综合及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的三次补充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理性人假设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3.需求—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 供给—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 4.供求定理 5.弹性(定义公式) (1)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中点公式 点弹性—几何意义特征 不同弹性商品P变化对P、Q的影响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2)扩展: 供给价格弹性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替代关系互补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正常品劣等品 6. 恩格尔定律 第三章效用论(消费者行为理论) 1.基数效用论 2.偏好的假定无差异曲线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4.预算线 5.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 7.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 8.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9.低档品正常品吉芬物品(吉芬难题) 10.不确定性风险

11.期望效用期望值效用 12.消费者风险态度 13.保险 第四章生产论 1.企业的本质 2.短期生产理论: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MPL APL TPL关系 短期生产三个阶段 3.长期生产理论: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4.等成本线 5.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1)成本既定,产量最大化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化 (2)利润最大化→最有生产要素组合 (3)扩展线→规模报酬长期生产中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第五章成本论 一、概念: 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正常利润 二、短期成本理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短期成本曲线特征边际产量-边际成本 2.MC→TC AC 3.TC→AC MC 4.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产量曲线的关系 MC-MPL AVC-APL 三、长期成本理论 1.长期总成本(推导):包络线 2.长期平均成本 (a)推导:由LTC推导包络线 (b)形状决定因素:规模(不)经济 (c)位置决定因素:外在(不)经济 3.长期边际成本推导:由LTC 由SMC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划分市场类型的因素 2.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条件 3.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 ◆需求曲线收益曲线 ◆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 ◆短期均衡MR=SMC ◆短期供给曲线 ◆生产者剩余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 ◆厂商的两个选择

金融学概论知识点复习

《金融学概论》复习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 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第三节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构成要 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及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货币制度的演变: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以及纸币本位制、 3.人民币制度:(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发偿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人民币发行权垄断于中国人民银行; (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4)人民币正在加快区域化、国际化步伐。 第三章信用与融资 第一节信用 1.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款形式提供的 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特点:(1)商业性用与特定的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技术经济学概论概念辨析与简答(期末考试)

概念辨析 1、科学与技术 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的结晶。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广义: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能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是知识、能力和物质在解决特定问题中体现出的有机整体。 狭义:技术的表现形态。狭义技术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活动中,根据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创造出的各种手段、技巧。 区别:①内容差别。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属性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技术则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世界的手段、方法、技能等。②任务差别。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而技术的主要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③作用差别。技术是科学和生产的中介,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经过向技术层次的转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产生力。 2、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 经济效果:人们在使用技术的社会实践中效果与费用及损失的比较。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转化为劳动成果的程度。经济效益:指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被市场所认可或接受的有用效果的比较。通常指盈利或亏损。 区别:①概念和内涵不同。经济效果强调的是有用的生产效果,而经济效益强调的是为市场认可或接受的有用效果。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只要投入的劳动没有完全报废,总会有一定的产品产出,总会有经济效果,但不一有经济效益。③经济效果强调经济效率,而经济效益强调市场的认同度,它涉及市场、流通、分配等许多领域。 联系: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经济效果的延伸与扩张。有经济效益一定有经济效果,但有经济效果不一定有经济效益。 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年利率的计息周期等于计算周期。 名义利率:年利率的计息周期不等于等于计算周期。 两者关系: 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4、影子价格与商品价格 (1)影子价格:影子价格是稀缺资源的边际价值。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价格。 (2)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3)影子价格与商品价格联系相同点:影子价格和商品价格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生产资源的供求关系。 (4不同点:①影子价格是稀缺资源的边际价值,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 资源所引起的收益的改变量,反映的是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效果,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②所有的生产资源(资金、劳动力、劳动产品等)都依据一定的约束条件而具有影子价格,但生产资源并不一定具有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产生的条件是: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是,才有商品价格;③某一生产资源发生剩余时,影子价格为零,商品的价格一般都大于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各章重点

第三章 1.外部成本: 2.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而施加影响的主题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因此获得补偿。 3.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产权没有界定清晰。 4.克服外部性的方法中,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干预。 5.克服外部性的行为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本身。 6.外部性根据影响结果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7.庇古税设计的理论基础为使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 8.克服外部不经济性的方法有庇古手段、科斯手段和企业合并。 9.外部性根据影响的产生可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10.当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时,是负外部经济性;当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私人收益时,是正外部经济性。 11.科斯第一定理的缺陷? ①交易成本不可能为0 ②公共财产不能明确产权③下一代受害者不能亲自保护自身利益④解决不了搭便车的问题 ⑤外部性涉及人数众多,成本巨大 12.产权的特点? ①产却必须是明确定义的②专一性或排他性 ③必须安全④可实行的 13.举例说明界定的产区额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 ①受害者有免受污染权0→d ocd受害者开始损失oabd污染者开始收益 污染者付给受害者大于ocd小于oabd的补偿 ②污染者有污染权Qπ→d 受害者损失fhiQπ降低污染者收益fgQπ降低 受害者可给污染者小于fhiQπ大于fgQπ的补偿 ③E为帕累托最优 14.庇古手段的局限性? ①信息失真:难以确定边际外部成本、政府部门难以准确了解企业 ②排污收费的公平性:庇古手段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③政府管理有时成本太大: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 15.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区别。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 ②庇古手段需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政府界定产权。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是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