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熄灭的蜡烛教案

熄灭的蜡烛教案

熄灭的蜡烛教案
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

原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董萌萌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蜡烛,打火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小朋友猜猜看说的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说是……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掀开纸杯瞧一瞧,说的是谁?”

仔细观察一下,蜡烛是用什么做的吗?(用蜡油做的,中间有烛芯);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觉?(滑滑的、油油的);那蜡烛有什么用途呢?(能照明、用作装饰品、做蜡笔、蜡纸)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老师把蜡烛点燃,观察一下,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现象?(蜡油融化了,冒着黑烟)

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用嘴巴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一扇、拿到外面让风吹一下,把蜡烛放到水里)

小朋友说的都不错,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玻璃瓶,如果老师用玻璃瓶盖住燃烧的蜡烛,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一: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朋友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自己去试验一下吧。”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燃烧的蜡烛为什么盖上瓶子会熄灭呢?”

“那蜡烛燃烧需要什么呢?”——“空气中的氧气”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做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二:探究两只蜡烛在不同大小的广口瓶内燃烧的时间,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5.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

今天我们做了蜡烛燃烧的实验,知道了蜡烛燃烧是需要空气中的氧气的。其实蜡烛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蜡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短粗细)是的,这些蜡烛有、长短粗细不一样。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作业,选择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不同的玻璃瓶,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回家以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明天把结果分享给小朋友。

.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蜡烛中间的线叫烛芯,它起到吸上液态蜡油的作用.蜡烛刚生产出来时,烛芯上已经有了固体蜡油,你用火点蜡烛时,固体蜡油受热,先容化后汽化,然后蜡油蒸汽被火点燃,这样蜡烛就被点燃了。

蜡烛燃烧时放出热量使下面的固体蜡油容化,被烛芯吸上来,继续被上面的火加热容化,汽化,点燃,从而形成循环。

蜡烛是可燃物,但是蜡烛在达到着火点的温度之前就已经熔化,因此一般情况下,固态的石蜡无法点着,但是液态或气态的石蜡是可以点着的。

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反思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小铁盒、小刀、酒精灯、澄清的石灰水、白瓷勺、玻璃杯、汤勺。 自选材料:白醋、食用碱、鸡蛋、水、纸杯、易拉罐、白糖。 教师准备材料:玻璃杯二个、白醋、碱面、水、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生:身高增长了。 师:其实物体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

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板: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 (一)、观察蜡烛。 师:同学们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蜡烛? 生:蜡烛可以发光、光滑、有点软,可以照明。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蜡烛,(出示蜡烛)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光滑、硬、容易断、易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研究蜡烛 1、加热蜡烛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到蜡烛会想到什么? 生:交流(点燃蜡烛会发光,蜡油会躺下来…) 师:这些现象都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或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蜡烛产生的变化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师:(出示蜡烛)要研究蜡烛产生的一些变化,刚才同学们也讲到了它的一些变化的方式,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想想如果你要使蜡烛产生变化,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 生:学生讨论,探究方法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加热燃烧 师:我们现在就看看加热和燃烧这两种使蜡烛变化的方式,它们产生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第一步我们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式来试一试。 师: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还记不记得?请个同学上讲台示范一下。(课件出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师:出示实验器材(勺子、蜡块、酒精灯、火柴)。我们现在需要做第一个实验:加热蜡烛。 师:小组分工,有的动手做实验,有的记录。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实验目的:记录加热蜡烛时产生的现象。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生:(学生实验)

科学教案.蜡烛为什么会灭

科学领域 蜡 烛 为 什 么 会 灭 授课教师:

设计意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大班科学活动《蜡烛为什么会灭》这节活动是我们大大班科学书上的一节课,本节课与主题紧紧相扣,与幼儿活动又密不可分,即培养了幼儿的想象、猜测、探索、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蜡烛是过年过节和生日庆贺上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快乐,而且还蕴含着许多奥妙,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幼儿通过猜一猜、想一想、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探索蜡烛燃烧后的有趣现象。 教学名称:科学领域 活动内容:蜡烛为什么会灭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难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幼儿2支蜡烛,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打火机。 活动过程(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小朋友,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晚上家里停电了,小朋友能有什么办法让房子亮起来(点蜡烛) 师:那小朋友在想一想,人们还在什么时候需要蜡烛呢? 幼: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得很对,蜡烛的用途确实很大,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师:那老师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都不错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如果老师用瓶子盖住燃烧的蜡烛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小朋友小组讨论。桌面上有一张记录卡,如果你觉得盖上瓶子蜡烛会熄灭你就在这里打钩,如果你觉得蜡烛盖上瓶子它还会继续燃烧你就在这里打上钩。现在请小朋友讨论吧! 师:你们讨论完了吗? 师:老师在每一组请一个小代表,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实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很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实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 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蜡烛》教学设 计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介绍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三、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 四、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

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六、分析文中的描写: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1.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三次写“爬” 三次写“跪”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七、探究思考: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八、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6.2《蜡烛会熄灭吗》名师教案 大象版

蜡烛会熄灭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大象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蜡烛会熄灭吗》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火与生活——蜡烛会熄灭吗——探究燃烧之谜”的思路编写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燃烧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设计的,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与探究燃烧的秘密,注意了“游戏”性,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燃烧的奥秘,培养学生 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学生分析】 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喜欢动手实践,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玩过蜡烛,对蜡烛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但对燃烧的秘密还比较模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活动中要掌握好收与放的教学,既要大胆放手,又要注重引导,恰到好处地让学生发挥探究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我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安排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动手实验,把学生带入严谨的科学学习之中,亲历探究过程并成为科学秘密的“发现者”。【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 蜡烛、杯子、火柴、秒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1、小游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 实验过程: (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 (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元 淑 霞 安泽县唐城小学 2016年11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上册)教科书第30页~32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三、教学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四、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教学仪器陌生或操作不熟练。小组合作不能很好的分工,实验时对实验现象不能有效的进行观察并记录。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课堂上完整的填写实验报告单,时间不够用。 六、教具及学具: 蜡烛5根、三脚架4个、石棉网4块、纸片4片、硬纸板4块、酒精灯5个、蒸发皿8个、火柴5盒、干燥的烧杯10个、干抹布8块、小刀4把、勺子4把、试管夹4个、生鸡蛋1个、碱面若干、白醋一瓶、澄清的石灰水4杯、吸管

4根、白糖若干、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4份。 七、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操作、观察法、自学、猜想验证。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播放幻灯片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而又神奇的世界,从生机勃勃的春季,到炎炎的夏季,再变化为硕果累累的秋季、又变为白雪皑皑的冬季,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多么的神奇。再看动物有小长大,植物慢慢长大,开花结果最后果实成熟。还有我们生活当中的常用的物品都会发生变化。我们生活的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称为物质,(板书:物质)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板书:变化)物质是怎样变化的呢?孩子们,想不想知道物质是怎样变化的呢?(生:想。)拿起桌子上的蜡烛,蜡烛不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浪漫、温馨、寓意。这节课我们就先从蜡烛的变化开始研究无知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认识蜡烛的形态变化 1、仔细观察蜡烛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汇报交流。 3、如果要是蜡烛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4、生口答:切、砸、摔、点燃、加热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教案 《蜡烛》描写了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 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 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 ——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 年9 月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 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陈瑞东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 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 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 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 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 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 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 教师可以完全 放手让学生亲自动 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 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 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 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 同研 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 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 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 接,也是 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 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 一环套一环,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 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 归纳法, 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 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 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 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 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 更全 面的认识。 集体备 课) 让学生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 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 糖、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 结果怎样?老师想问 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 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 谁能把它们吹浑浊。 [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 生表演。师生共同揭示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 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 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 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 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 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长高了) 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 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 不容易被发现, 而有的变化 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 下子变红了, 一下子又变回去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 化。(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 叫“蜡炬成灰泪始干” , 就是描 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 什么吗? (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 奇妙 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 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 看、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县幼儿园20 年季学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任课教师: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 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蜡烛教学设计7

《蜡烛》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出示投影)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①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结合主题,谈谈你对结尾两句话的理解。 教师导学: 记叙文的复述与整体把握要求大家在初读的过程中抓住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主题自然也就清楚了。 最后两句话中说:火焰中凝聚着母亲的眼泪和儿子的英勇,母亲和儿子的称呼象征了谁和谁的一种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个别的吗?这种感情用眼泪和英勇甚至是生命凝结而成,应作何评价?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 本文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向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他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蜡烛会熄灭吗》教案1

《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 2、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1)猜想与实验引入。 为了更好地突出事实与证据这个一级目标的训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课文的开始就安排了“几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的猜想环节,将其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子,旨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加以记录,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文中安排了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出示了形状、高度都相同的两个杯子,但1号杯子无底,2号杯子有底。用两个杯子同时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3号杯,杯子下垫1个棋子,猜想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记录下猜想的结果。然后又出示了在3号杯口垫2个棋子、3个棋子,里面的蜡烛又会怎样的情况,这个环节的安排,既渗透了变量控制的实验主旨,又为引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研究做了铺垫。 教学中,宜采用分组实验,具体的分工由学生自定。实验时,尽量选取透明度较好的玻璃杯,易于观察蜡烛燃烧的时间。由于1号杯无底,蜡烛不会熄灭,只有将燃烧物(蜡烛)本身燃尽时才会熄灭,而2号杯中有底倒扣,杯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因此蜡烛也不会立即熄灭,待燃尽杯中的氧气后蜡烛才会熄灭。做完验证后,出示3号杯,在杯子口垫一枚棋子儿,会怎样呢?在学生猜想记录的前提下,动手一试,获得证据。至于杯子口下垫2枚、3枚甚至更多枚棋子会怎样,此刻只进行猜测即可,因为它只是问题的引子,后面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还要具体地研究。(实验时,3号杯会有少量的空气从杯底补充进去,因此,蜡烛燃烧的时间比2号杯子要长些,同样杯口垫棋子的多少会与燃烧的时间成正比)。在这种猜测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进一步猜想,从而进行控制变量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应注意: 1、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各种情况的结果,然后在实验中取证,验证自己的猜想; 2、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多做几次,掌握一定的数据; 3、蜡烛的高度一般在5 --8厘米比较适宜。杯口下的棋子宜选取长方体形状便于垫放,而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蜡烛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依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各种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像同学们每天都在长大,楼下的小树每天都在长高,小树的叶子颜色会变,家里养的小狗长大了……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在变化的例子来吗? 2、学生讨论发言 3、谈话:同学们讲了很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那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一下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 1、谈话:看到蜡烛,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蜡烛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安排学生看,摸,闻) 2、学生讨论发言(蜡烛可以燃烧,常温下是固体,有特殊的气味,受热会熔化,熔化后经冷却又再次凝固……) 3、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蜡烛受热会熔化,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拉蜡烛受热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讲解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蜡烛上加热小勺,小勺中有蜡块。 (2)观察小勺中的蜡块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3)待蜡块完全融化之后再将小勺放入旁边的水槽中,冷却后再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 注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并且注意记录. 注意实验安全!!!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蜡烛受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为蜡烛液体; 7、现在我们先把小勺放在水中冷却,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 (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 1、讲解实验:课本30页右下角,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 实验步骤:将一只干净的瓷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一段时间,然后取下蒸发皿,观察被蜡烛烧过的部位 2、教师演示实验 3、指引学生观察蒸发皿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前,即加热前,蒸发皿是白色的,在火焰

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熄灭的蜡烛 原宝城街道中心幼儿园董萌萌 一、活动目标: 1.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了解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玻璃瓶,蜡烛,打火机。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谜语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小朋友猜猜看说的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说是……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掀开纸杯瞧一瞧,说的是谁?” 仔细观察一下,蜡烛是用什么做的吗?(用蜡油做的,中间有烛芯);摸一摸,有什么样的感觉?(滑滑的、油油的);那蜡烛有什么用途呢?(能照明、用作装饰品、做蜡笔、蜡纸)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 现在老师把蜡烛点燃,观察一下,蜡烛有什么样的变化和现象?(蜡油融化了,冒着黑烟) 有什么办法让蜡烛熄灭呢?(用嘴巴把蜡烛吹灭,用扇子扇一扇、拿到外面让风吹一下,把蜡烛放到水里)

小朋友说的都不错,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玻璃瓶,如果老师用玻璃瓶盖住燃烧的蜡烛,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实验一: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玻璃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朋友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自己去试验一下吧。”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燃烧的蜡烛为什么盖上瓶子会熄灭呢?” “那蜡烛燃烧需要什么呢?”——“空气中的氧气”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做实验发现,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玻璃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4.实验二:探究两只蜡烛在不同大小的广口瓶内燃烧的时间,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教师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5.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三、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有哪些特点?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光滑,可切割,能点燃,易碎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 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根据板书,提出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现在,让你们给蜡烛的变化分类,你们怎么分? (两类:形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和科学家们的发现是不谋而合,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课件出示物质变化的分类) (1)、找生读 2)、强调产生新物质变化的特征:颜色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 小结:只有形态变化的还叫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态改变,化学变化不仅仅产生新物质,一定还会伴随着物理变化。 三、探究其它物质的变化 1、蜡烛的变化分为两大类,其他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来看下面的探究活动,课件出示。 (1)、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2压扁易拉罐向碱水中倒入少量白醋3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给大家变个戏法,想请两个小助手来帮忙,谁愿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 师:大家看,这是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请他们俩同时点燃。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盖住,大家猜结果会怎样? 生:蜡烛肯定会熄灭。 师:噢,怎么回事?(蜡烛一支没灭)其实这不是戏法,老师刚才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请这位小助手告诉你秘密吧。 生:看,这个杯子没底儿。 师:为什么杯子没底,蜡烛就不会灭呢? 生:我想,杯子没有底,空气就会进去。 师:可见,蜡烛燃烧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空气。 师: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刚才实验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 :蜡烛的高低、粗细、火焰大小一样。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细、大小也一样。 生3 :老师是同时把杯子盖在蜡烛上。 ……

师: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一个杯子有底儿,一个杯子没底儿。 师:看来,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 (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看,如果现在在这个杯子(上组实验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 生1 :过一会儿就灭了。 生2 :蜡烛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了。 师:蜡烛会不会熄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面垫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想不想用实验来证明吗? 师:好,赶快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做。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 1 :我们组想用三个杯子,下面分别垫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蜡烛先灭。 师:对蜡烛有什么要求吗? 生1 :蜡烛要一样高,一样粗细。 生2 :我补充,蜡眼儿也要调整成一样大。 师:对杯子有什么要求吗? 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细都要一模一样。 生4 :还要记住杯子都要有底儿。 师:其他的组还有什么办法?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教案《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石灰水、PH试纸、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 小组材料:蜡烛、火柴、烧杯、手工纸、白醋、鸡蛋、易拉罐、水、碘酒、土豆等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给大家表演一手。 老师演示:1.用PH试纸放入白醋中试纸变红 2.用PH试纸放入碱水中试纸变绿 师:这个魔术的变化神奇吗?神奇在那呢?(生:…)对了!(颜色发生了变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蜡烛,)你们看,老师手里的蜡烛,当把它点

燃时,一会儿,蜡烛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发光了…)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蜡烛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断开了。)其实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一些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来选择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物体“蜡烛”研究它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形态变化(物理变化) 1.过渡: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下面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仔细观察,比比看哪一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生:分组观察并完成记录表一的任务。 师:通过观察你们对蜡烛有了那些了解。 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然后汇报。 2.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教师板书:折断、点燃、加热、泡在水里… (1)师:演示折断蜡烛,问:蜡烛的什么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