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于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一、腰椎管狭窄症简介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由于椎管或者是根管狭窄引起其中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它是导致腰痛或者腰腿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好发部位为腰4,腰5,其次是腰5第一节段(图1)。

(一)病理病因

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者椎间孔的骨性与纤维性的结构出现增生、肥厚、内陷及其他占位性病变引起管腔狭窄,从而对其中的马尾或者神经根造成刺激或压迫而出现各种症状。LSS具体的病因可以是椎间盘的突出或者脱出、小关节突及椎体后缘骨质的增生、黄韧带的肥厚、硬膜外脂肪变性或纤维化和硬膜外纤维束带形成粘连等。

(二) LSS的分类

LSS包括两类:先天发育性的椎管狭窄症(特发性、软骨发育不全性腰椎管狭窄症)及后天获得性的椎管狭窄症(退变性、创伤性、医源性、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及其他腰椎管狭窄症),其中退变性的腰椎管狭窄症是最常见的。

根据椎管的不同部位,LSS可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当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10~13mm为相对狭窄)、神经根管狭窄(腰神经根管指神经根自硬膜囊根袖部发出,斜向下至椎间孔外口所经的管道;各腰神经发出水平不同,故神经根管长度与角度各异)和侧隐窝的狭窄(侧隐窝是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侧隐窝存在于三叶形椎孔内,下位两个腰椎即腰4和腰5处,前后径在3mm以下为狭窄)。

(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图2是LSS发病机制的示意图

LSS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有:1.间歇性跛行,即形成一个聚集以后上下肢产生了麻木、酸痛、酸胀、不适,休息之后又可以继续步行;这是LSS最主要的症状;2.主诉与客观检查矛盾;3.有些患者表现腰部后伸受限。其他症状还有其腰痛、无力、易疲劳、下肢根性症状、跟腱反射减弱等。

(四)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发现关节突是否增生肥大、椎间隙是否狭窄、椎体后缘是否有骨刺。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准确的对LSS进行量化。MRI可清楚显示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脊髓造影可出现“蜂腰状”的缺损、根袖受压及节段性狭窄等,可明确狭窄的部位。

(五)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1)腰背肌锻炼: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2)腰部保护:包括腰围外用、避免外伤及剧烈运动;(3)对症处理:理疗、药物外敷等;(4)药物疗法: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对于非手术治疗没有效果的或者是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者说神经根性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1.术式选择根据不同的压迫因素选择不同的术式。黄韧带肥厚导致的可能要进行黄韧带的切除。骨性椎管狭窄的,可能对一些骨质进行切除,做椎管的扩大减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可能要做椎间盘的摘除;有椎节不稳的,可能要同时做融合。

2. 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保存神经的功能。手术时应该强调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以及椎管狭窄的彻底减压。手术具体的方法有3种:(1)是单纯减压;(2)减压以后做融合;(3)减压,做内固定,然后再做融合。

二、相关解剖知识

(一)脊髓的解剖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续部分;上端位于枕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为圆锥,呈稍扁的圆锥体形,终于L1-2,总长度约为42~45cm(图3)。脊髓共31对脊神经,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对(图4)。

(二)腰丛的解剖

腰丛(图5)是由胸12前支、腰1~3前支、腰4前支的一部分组成,位于腰大肌的深面。主要分布:

1.股神经:肌支分布于大腿前群肌肉、皮支分布于大腿前区皮肤,隐神经分布于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的皮肤;

2.闭孔神经: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皮肤。

(三)骶丛的解剖

骶丛(图5)是由腰4前支和腰5前支合成腰骶干,也包括骶1~5前支

和尾节前支。它位于骨盆后壁的前面。主要是发短支分布到臀部、大腿外侧、

会阴部,同时发出坐骨神经支配大腿后群的肌肉和小腿和足部的肌肉与皮肤。

(四)马尾的解剖

在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称为马尾(图6),由腰2至尾节共5对神

经根组成。在腰5、骶1水平,马尾硬膜囊内由后到前依次是骶5神经根,骶4、

骶3、骶2、骶1。对一个神经根或者马尾不均匀的压迫,可引起一个或多个相

邻的神经根成分中的感觉或运动造成压迫。

(五)腰椎的血液供应与静脉回流

腰椎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腹主动脉的后壁发出腰动脉,沿椎体的前部向后

外侧走行,沿途又发出一些垂直小支进入椎体前来营养前方的椎体。胸主动脉

与腹主动脉发出成对的节段动脉,供应后方的结构,包括椎弓、关节突、横突、

棘突。腰静脉没有瓣膜,它的血流是双向性的,注入下腔静脉。因此术中选用俯卧位时腹部要悬空,以免下腔静脉压力过高使得静脉血逆流至椎管内,导致术中出血过多。

(六)脊神经的解剖

脊神经呈节段性分布,每对由前、后两个神经根在椎间孔附近合并而成(图7)。前根为运动神经,是传出纤维,起源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后根是感觉根,传入纤维。脊神经在出椎间孔之前先发出一脊神经返支,叫窦椎神经(图8);窦椎神经支配椎管内的韧带、血管和脊膜,主要传导与躯干、四肢运动和各种感觉有关的冲动。

(七)脊神经根的压迫、牵张损伤

脊神经根产生压迫损伤的原因有两条:1.一是直接的机械压迫产生机械效应;2.二是间接损伤了神经根的血供,影响神经根的营养,也可造成脊神经根的压迫损伤。脊神经根受压达到4.0kpa,神经根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远段轴突输送蛋白功能消失;如达到4.0~10.7kpa,可引起神经内水肿、纤维瘢痕形成,导致神经功能丧失或者降低。

脊神经根比周围神经更不易耐受机械变形,原因是硬膜内的神经根仅覆盖了薄层的神经根鞘,而周围神经有外膜、束膜的保护,同时脊神经根的血供也不如外周神经丰富。研究显示如果周围神经受压达到6kpa压力快速压迫4-6小时,才出现神经内的水肿,而神经根受同等压力2分钟就可以引起水肿。

脊神经根如果受到牵张也容易发生损伤。当神经被牵长达到8%时可出现静脉的淤滞;牵张如达到15%,神经血流完全停止。

三、神经并发症分析

(一)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并发症发生的一般为:原有神经症状在减压操作以后并没有改善、做完手术以后原有神经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并发症症状。神经并发症的处理程序首先要明确有无神经损伤,然后再确定是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还是周围神经的损伤,是部分损伤还是完全损伤,神经损伤的原因是什么,神经损伤是否能够恢复,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信息(如是否需要CT扫描等检查),最后确定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二)腰膨大(L1-S2)

腰膨大(L1-S2)损伤定位诊断: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的皮肤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损害平面在腰2-4(L2-4)时候膝反射消失,在骶1-2(S1-2)时踝反射消失,在骶1-3(S1-3)受损时出现阳痿。

(三)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损伤定位诊断: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的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同时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所以圆锥的病变可以出现真性的尿失禁。

(四)马尾受损

马尾受损的定位诊断:1.涉及在腰2(L2)椎体水平以下的损伤;2.运动障碍:下肢呈周围性的软瘫;

3.感觉障碍:下肢的感觉障碍的范围及程度与运动障碍一致;

4.患者常伴有难以忍受的根性痛;

5.同时出现一个周围性的排尿障碍;

6.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S2~S4神经根);

7.反射消失。

(五)脊神经根损伤

神经根损伤的表现:1.运动障碍:神经根支配区肌力下降;2.感觉障碍: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异常、根性疼痛;3.反射障碍:四肢反射减弱或消失。

四、神经并发症分类

(一)按发生机制分类

按发生机制分类可分为直接损伤(神经结构的撕裂、压迫、牵张、撕脱)和间接损伤(神经根血供受累、神经结构的逐渐受压)。

(二)按手术入路分类

按照手术入路分类可分为前路损伤(前路开放手术与前路微创手术)和后路损伤。

1.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损伤腰骶椎前路手术可以对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造成损伤。主要是腰部切口或者腹膜后入路显露腰椎时的损伤,症状主要是腹前壁、胃下区、腹股沟、大腿前内侧的麻木、感觉异常。大部分通过保守治疗6月内都可恢复,少部分需要做神经阻滞。

2. 生殖股神经、股神经损伤腰骶椎前路手术也可对生殖股神经和股神经造成损伤。生殖股神经位于腰肌的上缘,股神经位于腰肌的深面。腹膜后入路过度牵开或者压迫腰肌可导致这种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腹股沟、大腿近端、腹股沟区的麻木;股神经损伤表现为大腿前麻木、膝反射消失、股四头肌无力等。保守治疗3-6月内一般能恢复,同时要做理疗以免肌肉发生萎缩。

3. 交感链损伤交感链在椎体的侧方行走,在显露椎体侧方时容易损伤交感链,可引起同侧肢体血管扩张导致的同侧肢体发热,而对侧肢体发冷的感觉,即肢体冷热度是不均匀的。一般4-6个月患者可自行恢复,不需要特别的处理。

4. 闭孔神经损伤在侧髂总静脉水平进行分离时容易发生闭孔神经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大腿内收肌无力。这个节段血管比较多,视野比较差,出血多时要小心的使用血管钛夹、电凝止血,分离候要区分开神经和血管。一般都通过保守治疗、理疗就可以治疗。

5. 腰丛损伤腰丛损伤的表现是同侧的股四头肌和腘绳肌无力。分离的时候如果超出椎间盘椎弓根外缘或者过度压迫腰肌,可能会产生这种损伤。能否恢复同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做理疗有助于功能的恢复。

(三)按发生时间分类

按照发生的时间来分可以术中损伤、术后早期损伤和术后后期损伤。术后早期一般发生于手术后的第1天到第14天,后期是2周以后。术中发生损伤最常见的三种原因:1.术者的经验不够;2.手术操作不小心;3.第三就是患者以前做过胸椎的手术,局部有粘黏,更容易造成术中脊髓神经的损伤。大多数的神经损伤主要是发生于手术器械操作或是放置内固定物时的直接创伤。

1.体位摆放不当术中体位摆放不当也可引起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机制是神经的直接压迫或者牵张造成的损伤。常见的是臂丛神经损伤(由于机械压迫、过度伸展或者长时间压迫导致缺血),尺神经和桡神经、腓总神经在侧卧位时也可以引起压迫损伤,还有骨间前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均可受局部压迫而发生神经麻痹,这些损伤有时需要与术后神经根损伤做一个鉴别,因为不同原因的损伤在处理上各不相同。眼部长时间的受压有导致失明的危险。有糖尿病(DM)或嗜酒者易发生神经压迫,且损伤后恢复缓慢。

2. 分离时误入椎管手术分离时如果不小心也可能误入椎管造成神经并发症。因此,术前要仔细评估是否存在椎板裂或椎板切除病史、椎板间隙有无异常过大。

3. 脑脊液漏术中还有可能因为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用Kerrison咬钳、骨刀、或者吸引器的比较尖锐,或者患者做过手术黄韧带骨化与硬膜间粘连比较重,分离时候不小心造成硬膜的撕裂。也有因为内固定物直接朝向椎管内,造成了硬膜的撕裂,造成脑脊液漏。

4.神经根损伤神经根损伤常见的原因:(1)术中神经根的撕裂;(2)术中使用电凝尤其是单极电凝对神经根的一个热的损伤;(3)过度牵拉;(4)在硬膜撕裂时使用吸引器的把神经根吸引出来导致损伤;(5)椎弓根螺钉的切割、挤压(图9);(6)椎弓根骨折(因为椎弓根螺钉太或者不良造成)后的碎片挤压,造成神经根的损伤。

图9 螺钉偏内刺激神经根

5. 植骨相关并发症在取骨时也会引起相关周围神经的损伤。在髂前上脊取骨时可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由于取骨部位瘢痕、血肿、撕裂,对神经根、皮神经刺激可造成大腿外侧的麻木、疼痛等。在髂后上脊取骨时也可损伤臀上神经,造成臀部麻木、疼痛性神经瘤。用椎间的Cage植骨,如果Cage太小,Cage 可能会向后移位(图10),压迫神经,压迫脊髓;如果太大,可能对神经结构牵拉或者牵开过多造成牵拉损伤。

6. 腰椎滑脱手术时神经根损伤术中腰椎重度滑脱时,如对腰部神经根牵拉过度可能造成神经的牵拉损伤。复位时如果椎间盘突出进入椎管,也可引起压迫损伤。做了原位融合不复位,也可能发生神经损伤,原因可能是由于全身麻醉或者肌肉剥离以后造成滑脱进一步的加重,使骶神经在骶骨的后上方受到牵拉导致。

7. 术后早期(1-14天)术后早期发生神经并发症的因素包括硬膜外血肿、假性脊髓脊膜的膨出、硬膜外的脓肿(图13)、残留的椎间盘碎片、椎间盘突出复发、脂肪移植物突出造成神经结构的直接受压;也有由于减压操作后稳定性破坏太多,造成了医源性不稳或者脊椎滑脱,也有继发了后凸畸形、侧凸畸形,造成新的畸形后继发神经并发症。

8.术后—马尾综合征对于LSS手术治疗来说比较常见的一个神经并发症就是马尾综合征,可能原因:(1)手术操作动作比较粗暴,过久压迫硬膜囊和马尾组织;(2)马尾的水肿缺血;(3)减压操作以后,椎间盘残留;(4)大的脂肪移植物进入椎管;(5)椎板切除减压不合理,导致腰椎不稳或者滑脱;(6)术后形成疤痕直接压迫马尾神经。图11显示了一个病例,80岁女性,腰椎管狭窄后做了腰3~5的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发生了马尾综合征,做了MRI检查,提示血肿形成。

9. 术后后期(14天后)术后后期的神经并发症大都由于椎管狭窄复发:原因可能是椎间盘突出复发或骨质增生重新造成椎管的狭窄或内固定物移位新发压迫造成了椎管狭窄;也有患者是由于内固定以后邻近节段退变而新发椎管狭窄。

这是一个病例:女性, 57岁,腰4,5水平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做了后路椎间盘摘除(图12)。

图12 后路椎间盘摘除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后2年,同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图13)。

图13 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后2年L4-5椎间盘突出复发

重新做手术: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图14)。

图14 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后即刻效果比较理想。手后2年随访时,造影显示新发了椎管狭窄(图15)。

五、神经并发症防治策略与处理

(一)术前防治策略

术前计划时首先要评估是否有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的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要选择合适的手术设备和器械(脊柱外科手术床、影像导航设备、放大镜、显微镜、内固定设备及植入物)。术前还要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注意有无解剖变异和畸形。

(二)术中、术后防治策略

1. 手术操作术中操作时,如果解剖结构不是特别清晰可以使用C臂等影像增强器来确定。手术的切口要足够大,以利于显露和定位。手术者要求经验丰富,同时不能过度疲劳。开放手术显露要充分,术野要清晰。内固定物的植入要求有X线、CT等影像增强器的确认。

术中减压操作去除骨质或者软组织时,要确认硬膜、神经根这些结构已经被牵开。要有足够的空间来使用手术器械。如果存在瘢痕或者粘连的时候要小心的使用神经剥离子剥离开硬膜;如果空间非常狭小,可以使用磨钻、骨刀去除一部分骨质以利于用咬骨钳等器械来进行减压操作。对于操作非常困难的病例可使用放大镜或者手术显微镜。

使用Kerrison咬钳时要平行于神经根走行的方向,以免损伤神经根。在用力时方向要由椎管内向椎管外操作,切忌任何向椎管内用力的操作。使用高速磨钻要避免震动或者粗暴的操作。如果选择脂肪移植,大小选择要合适,不要太大太高,以免移位压迫神经;必要的时候可将其缝合到邻近的椎旁肌上。

在做椎间盘切除时,暴露突出的椎间盘时一定要将穿出的神经根游离牵向内侧保护好。巨大的椎间盘突出,无法牵开神经根时可先部分切除椎间盘,可以一定程度上松解神经根的张力,然后再将它牵开,做进一步的确认切除。切开椎间盘纤维环时,一定要确认神经根已经被牵开并保护好。小心的止血,不要错误的将神经根当作突出的椎间盘碎片。使用小的垂体咬钳摘除椎间盘碎片时,要在进入椎间隙以后再张开这种钳嘴。有马尾综合征的腰突(PID)骨质切除范围要广,不太适宜用这种微创入路。

2. 保证置钉准确术中准确的置入椎弓根螺钉也非常重要。首先要熟悉解剖,熟悉颈椎胸椎以及腰椎的椎弓根螺钉入点,同时选用合适直径的和长度的螺钉。术中通过透视或拍片来确认螺钉的位置,找准位置后再拧入螺钉。有条件的可使用脊柱导航的设备来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也可用术中椎弓根螺钉刺激的肌电图来指导,以避免损伤神经根。

3. 术中脑脊液漏如果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要用5-0或6-0的缝线连续密闭缝合。同时术后患者要尽量的平卧;必要时可能需要做蛛网膜下腔的引流。

4. 术后早期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症状有无变化,以利于尽早处理。同时神经查体也非常重要,包括感觉、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以及会阴区的感觉(括约肌张力),比较手术前后变化。患者活动要保持轴向翻身,在医生指导下早期活动。术后及时拍摄X线片,必要时CT扫描来进一步明确内固定的位置或者有无硬膜外血肿等情况。

(三)神经并发症处理

如果术后早期发生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可能要做手术探查,清除血肿或脓肿。如果是影像学提示椎间盘残留复发,也要做手术探查,切除复发的椎间盘突出,重新减压胸椎管。由于脂肪移植物移位的话,可能要做探查,去掉移植物压迫脊髓的因素。

(四) CT评估螺钉位置

如果患者术后新发肢体疼痛,影像学检查表明螺钉的位置欠佳,那么需要将螺钉取出或者重新调整位置,并且确保神经根孔的减压充分以免神经根受压。

(五)术后后期并发症

术后后期并发症大部分是由于胸椎管狭窄复发,需根据具体的病情做相应的处理,多数情况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六、小结

通过术前精心准备,术中精细操作,一般能够预防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的恶化,通过症状、查体、MRI或CTM辅助检查确立诊断、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总之,最好的治疗还是预防。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大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 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1.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 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2.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 3.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椎管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 织所受到的椎管机械性压力。 4.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 长期应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5.硬膜外间隙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暂时缓解疼痛,曾见骶管内注射后病情 加重及瘫痪。多次注射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6.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 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 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 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进 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

有时加固定的稳定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症:系除有腰椎管狭窄症状之外,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术后并发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手术,已经过几十万例、上百万例患者的检验。但任何操作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也不例外。手术相关并发症有术中出血、血管损伤、硬脊膜损伤、马尾神经损伤、神经根损伤等。手术后围手术期有可能出现休克、深静脉栓塞,呼吸困难、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尿路感染,腹胀呕吐等全身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异常,迅速给予正确处理。 尽管存在以上风险,只要诊断明确,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操作仔细,术后密切观察,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至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就更罕见了。至于民间相传的手术导致瘫痪的情况更是极为罕见。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 一、下肢疼痛未消失 可能患病时间太长,神经受压过久,或者压迫太厉害,导致神经根炎症不能消退,功能难以恢复。(术后给予充分的营养神经药物,大多患者会有较满意的好转。)或患者术后活动不当,或神经根管狭窄压迫未解除。若术后疼痛消失,一段时间以后复发,或健侧肢体出现疼痛,最常见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近年来,国内外腰椎学术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方式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及探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临床指导意见。其中,北美脊柱协会于2011年制定的腰椎管狭窄症诊治指南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在国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COA)、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北京学术年会(BOA)等会议针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亦达成了部分专家共识,但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现通过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形成了本腰椎管狭窄症诊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在此与广大同道分享。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间孔狭窄,进而引起腰椎神经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经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二、症状 早在1954年就有学者指出,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体征,目前对于该症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认为除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特殊体位下的神经源性跛行症状,部分患者上述症状可于前倾、前屈、蹲位缓解,过伸位加重。患者可伴有腰背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多以固定的脊神经分布区为主,可伴有感觉异常,如麻木、酸胀、针刺感、肢体发凉等。部分狭窄较重的患者可出现二便异常或障碍,较少发展为失禁表现。可出现足部背伸无力或不能,也可有足趾无力表现。 三、体征

症状多、体征少,是该病的典型特点。患者骨科专科查体往往无明确的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腰部过伸试验阳性。有些学者尝试让患者在走步机上进行步行耐量试验,以此判断相对狭窄程度。部分患者可出现肌力、腱反射、感觉异常。 四、影像学 X线可见腰椎前凸减小,可合并侧弯或滑脱,椎间隙塌陷,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 CT、MRI和腰椎管造影是重要的诊断工具。CT及MRI上可见黄韧带、关节突增生,病变椎体上、下缘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病变椎间盘突出压迫同节段硬膜囊、单侧或双侧神经根。MRI上还可见腰椎曲度改变,病变椎间盘信号减低,退变节段上、下终板信号改变。对于CT和MRI上未见明显硬膜囊或神经根受压的,可考虑行腰椎管造影,阳性者可见硬膜囊或神经根袖造影剂充盈缺损或欠佳,尤其在动力位造影时,可显示不同体位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五、诊断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及影像学特征,一般症状重,体征轻。诊断时需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考虑,并除外其他疾病,如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肿瘤等。 六、治疗 1.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病初期患者卧床休息多可获得较好疗效;指导患者避免久坐、弯腰、负重等,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

腰椎管狭窄综述

浅谈对中医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腰椎管狭窄(lumberspinalstenosis,LSS)的概念是由英国人Verbiest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指椎管、神经根管和神经孔的狭窄。[1]腰椎管狭窄的发病率尚未有流行病学的可靠依据,但是65岁以上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人群,大多是由此病引起的。[2]目前治疗此病西医外科手段即为手术切开减压以改善患者症状,但手术风险大、创伤大,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中医手段包括中药内服、小针刀、针灸、推拿、理疗(牵引、红外线疼痛治疗等),相比较手术疗法,中医保守治疗手段创伤小,无副作用,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医治疗LSS进行一个梳理。 1.腰椎管狭窄的现代医学认识 腰椎管狭窄的定义为腰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骨性或纤维性增生、移位导致单一平面或多平面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神经及血管受压出现临床症状。[3]此病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本文只谈论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后天性的腰椎管狭窄可以由骨关节炎、关节增生、黄韧带增厚、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导致。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病人,主诉通常为腰骶部的疼痛,会阴部的麻木膨胀感,双下肢的疼痛、麻木感,排尿费力,通常存在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的下肢软弱无力,进而出现间歇性跛行,上坡容易下坡难,前屈时疼痛、麻木减轻以及坐骨神经痛的症状。体征方面可以有椎旁压痛,严重者可有下肢感觉、肌力、肌腱反射改变,弯腰和(或)腰过伸试验阳性,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影像学检查方面可有X线、CT或MRI显示腰椎退行性病变,椎管中央矢状径<13mm,侧隐窝<3mm。[4] 2.腰椎管狭窄的中医认识 2.1中医古籍对腰椎管狭窄病因病机的记载 中医将LSS归类为“痹症”或“腰痛”,且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根据疼痛的部位和影响范围将之分为腰背痛、腰脊痛、腰椎痛、腰尻痛、腰胁痛、腰腹痛等;病因方面,则认为主要是外伤、肾虚、风寒湿邪有关。相关的文字记载如下:“肾者腰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虚,故腰背痛而胫酸”,“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中记载有“夫腰痛有五,一曰阳气不足,少阴肾衰是以腰痛;二曰风痹风寒着腰而痛;三曰肾虚劳役伤肾而痛;四曰坠堕地伤腰而痛;五曰寝卧湿地而痛。”;首次提出了卒腰痛和久腰痛的概念(即急、慢性腰痛)。《仁斋直指方》有云:“肾气一虚,凡中风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堕伤,与夫失志作劳,种种腰痛,迭见而层出矣。”《丹溪心法》将腰痛归为“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五类。综上所述,肾虚为腰痛之本,风寒湿邪侵袭为该病的外在致病因素,同时外伤所导致的气滞血瘀又是一大外因,各个因素互相掺杂,故腰痛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3.腰椎管狭窄的中医治疗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腰椎间盘髓核突出或退变同时纤维环变性破裂髓核脱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多数本病患者经正规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缓解,约有10%~2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 一、流行病学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男性多于女性,这与劳动强度大及外伤有关。90%以上腰椎 间盘突出症发生在L4~L5和L5~S1椎间隙。青少年也可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因明显外伤使软骨板破裂所致。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合并骨质疏松或退变性不稳导致椎间盘脱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及腰椎畸形,病情较为复杂。 二、临床表现 因腰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病理变化、椎管管径以及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症状:

1.腰痛伴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性疼痛; 2.下肢麻木无力; 3.大小便功能障碍(巨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 4.腰椎活动受限,姿势异常。 (二)体征: 1.立位检查:腰椎畸形,生理前凸变小、消失,甚至变为后凸,不同程度侧凸;腰部压痛点,可引发下肢放射痛或麻木感;腰椎活动受限。 2.仰卧位检查: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下肢受累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肌力及反射异常。 3.俯卧位检查:腰部压痛点;股神经牵拉试验。 (三)辅助检查: 1.腰椎正侧位X线片:可提供一些间接征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大致定位及初步诊断。同时为鉴别诊断腰椎其他疾病提供依据。 2.CT、MRI检查: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移位情况,是明确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最重要的方法。 三、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较高,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者甚少,一般早期仅卧床休息加服药物均可缓解或治愈。对需进行特殊治疗的一定要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突出者并非称之为腰椎间盘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方法

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方法 一提起手术人们第一的观念就是非常的担心和害怕也担心手术后留下的很多危害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其实这些都是过于的担心现在的医学条件这么好,前不久我的朋友就进行了腰椎管狭窄手术,我真的很想夸奖她她真的很胆儿大,其实手术并不可怕不要对自己知道很大的压力,其实我今天也来说一说腰椎管狭窄手术让患有此疾病的人们对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能及时的治疗自己的病情。 1.非手术疗法 1传统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①腹肌锻炼;②腰部保护; ③对症处理:理疗推拿按摩、药物外敷等。 3硬膜外封闭术对一部分患者效果明显,可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症状。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症状;对于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及伴有腰椎侧凸或后凸者,已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1减压的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包括椎板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等,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 2对于需要“减压+固定”病例可以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方式,也可以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而融合技术可以选用横突间后外侧融合技术、椎板间后侧融合技术、椎间融合技术等。 1、适当的活动:长期处于坐位或弯腰工作的人,定期改变姿势体位,活动腰部同时进行自我按摩。在劳动时,尽量避免非生理体位的活动,劳逸结合,劳动适度。 2、注意休息: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同处于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椎管狭窄。

3、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是预防本病的又一重要方法,脊柱是人体的主要负重部位之一,而腰椎又是整体各脊柱负荷最重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在病理条件下,各种维持腰椎稳定的因素发生改变,促使腰椎的退行行改变,促使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适当的运动锻炼,尤其是腰部的锻炼可以增强机体代谢,促使各种代谢产物排除,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还能增加肌力和韧带的韧性,从而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4、注意饮食: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类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饮食多样化,少喝可乐类饮料。如果饮食量少,可以适当吃一些营养补充剂。豆类食物对预防腰椎管狭窄病有很好的帮助,我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多吃一些豆类食物。 上面叙述了腰椎管狭窄手术这个情况,也希望这个叙述我对很多朋友们起到很大的帮助,患有此疾病的朋友们不要害怕也不要担心,你们多清楚的看看这个叙述你们从心里对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手术尽快的治好自己的病情不要再受疾病的困扰不要再说他的折磨也不用让家里边的人跟着担心自己的身体。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一、概念 早在1764年Contugno曾描述过腰椎间盘脱出症的综合征状。1857年Virchow报告一例,1896年Kocher发现因外伤所致的一例腰椎间盘脱出症。1911年Middleton和Teacher报告了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而致死的一例。同年Good- Thwait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1928~1929年Schmorl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关。1934年Mixter及Barr报告于手术切除脱出的腰椎间盘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本症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并认为本症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二、诊断 临床表现: 1.疼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之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1)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腰3~4间隙突出,因腰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2)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3)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弯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腰3~4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4~5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诊疗常规 一、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损伤、破裂、突出或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产生椎间盘和相应椎间关节及其附属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临床症候群。本病应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痿证”的范畴。 该病好发于25-50岁青壮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以劳动强度较大的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多见,病因为外伤、负重、震动、不良体位、脊柱畸形等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临床上常以L4-5、L5-S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突出的腰椎间盘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硬膜囊,静脉丛等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射或水肿,粘连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 1、腰痛 半数以上患者先腰痛后腿痛,腰背痛为椎间盘突出刺激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致。该神经由2/3交感神经和1/3躯体神经组成,持续数天到数年不等,部位在下腰背部和腰骶部,表现为起病缓慢的腰背区局限或广泛的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坐骨神经痛 大多数突出部位在L4-5和L5-S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后部,大腿后外侧,到小腿外侧和足跟,足背部,是神经性放射痛。患者常被迫屈髋屈膝位以减轻疼痛症状,因此站立位较坐位时严重。 多数患者不能长距离步行,但骑车远行无困难,当咳嗽、排便等腹压增加时,则诱发和加重坐神经痛。病史较长者有少数患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牵涉痛可产生腹股沟区痛。 3、下腹部痛和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椎间盘突出症,L2、3、4神经根受累时,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4、麻木 当椎间盘突出刺激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肢体麻木感而不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感觉区按受累神经区域皮节分布。 5、间歇性跛行 患者随行走距离增多可引起腰背痛和不适,同时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现症状的早晚可因行走距离不等,当取蹲位或坐位休息短暂时间后,症状减轻,再行走后症状再出现。此系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根和椎管容积减小,使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所致。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引起缺氧症状。 6、马尾综合症 见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有左右侧交替出现的坐骨神经痛和会阴区麻木感。有些患者在重体力劳动后或在机械牵引和手法复位后,出现剧烈腰骶区

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1、什么是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所致马尾和神经根的压迫综合症,可因骨性椎管或硬脊膜囊狭窄引起,但不包括单纯椎间盘突出、感染或新生物所致的椎管内占位病变所引起的狭窄。椎间盘突出,如果与其他类型的狭窄同时存在,则也被视为病变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CT和MRT检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椎管内形态结构变化能全面正确地显示。高龄严重的腰腿痛患者,不少是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少数系单独由腰椎管狭窄引起。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除发肓型外),均在腰椎退变性基础上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又进一步促使退变过程加速。因此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在临床是相互伴随,在检查和治疗中应引起注意不应忽略。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与分类 接受累的部位,腰椎管狭窄可分为局限性和广泛性两类,局限性狭窄仅一个节段或一个节段的一部分狭窄,可分为中央椎管、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狭窄。 按病因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发育性及继发性两种,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前后经的狭窄比横经明显,椎弓根缩短,狭窄累及节段较多。继发性椎管狭窄常由脊椎退行性改变、手术、外伤、脊柱滑脱引起,其他一些病变如畸形性骨炎,氟中毒、脊柱畸形、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及黄韧带骨化亦可引起椎管狭窄。 脊椎退行性改变是引起椎管狭窄最常见的原因,狭窄程度大致与脊椎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程度呈现正比,呈对称性,以腰4-5平面最常见。椎间盘突出及脊柱滑移进一步加重了狭窄。此种狭窄一般较局限,常位于关节突和椎间盘平面,可分为中央部狭窄和周围部狭窄两种。 3、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

腰椎管狭窄症的实质是椎管管径小造成椎内神经受压,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系由于软骨发育不育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尤其是前后径的狭窄。 多数的腰椎管狭窄系由脊柱退行性改变所致,由于椎板和黄韧带增生肥厚,椎间盘退变伴有椎间盘突出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使侧隐窝狭窄,一般小于2-3mm(正常前后宽度为5mm),最终使椎管呈三叶形改变。这些病理改变还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管管径减小的发生十分缓慢,神经组织能逐渐适应这种改变,因此,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组织,马尾缺血及磨擦性神经炎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因素。 4、腰椎管狭窄临床症状 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症状发生呈缓慢性,偶有外伤和负重后加重。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痛,在休息或弯腰后缓解或消失,站立、腰部后伸或步行后则加重。 间歇性跛行在中央型椎管狭窄或狭窄较重者多见,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患者的症状多,但体征较少或较轻,特别在休息后更难查到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直腿抬高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通常为阴性,下肢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正常。 弯腰试验多为阳性。即:嘱病人加快步行速度,则疼痛加重,如继续行走,患者为减轻疼痛多采用弯腰姿势,或坐位时腰部向弯曲,亦可减轻症状。 5、腰椎管狭窄症X线表现 常规腰椎X线平片可以排除腰椎肿瘤、炎症及结核,面对腰椎管狭窄仅有参考及提示价值,在X线平片上,可能显示腰椎管增生、椎间隙变窄、退行性滑脱、小关节肥大、小关节不对称及椎间孔狭窄等,有时仅表现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样改变,这些改变虽然不足以肯定椎管狭窄,但常

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 (单节段) 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ICD-10:M48.061) 行后路椎管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ICD-9-CM-3: 81.04-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病史:主要症状包括腰腿痛、间隙性跛行,可能伴马尾神经症状,无血管源性跛行。 2.体征:可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反射改变;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阴性;无下肢缺血的阳性体征。 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相应节段的退变、神经压迫的表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诊断明确。 2.手术治疗指征:腰椎管狭窄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 3.无手术禁忌证。 4.手术治疗:手术方案主要为椎管减压,根据情况可加用固定、植骨融合。 (1)椎管减压包括有限减压及全椎板切除减压; (2)固定、植骨融合包括后外侧固定植骨融合或椎体间融合。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8.0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4天。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鉴定、血沉、CRP; (2)生化28项;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6)腰椎正侧伸屈位片、腰椎间盘CT+三维重建和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动态心电图、冠脉CTA、其他部位MRI或增强MRI,其他部位CT,肿瘤标记物、彩超(血管、腹部)、全身骨扫描; (2)术前可能需要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天。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比较经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人身上。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那么,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首先就是四肢麻木,无力,发凉,僵硬不灵活,脚落地似踩棉花感;颈部活动受限或不明显,步态蹒跚,易跌倒。 胸腹部可有束带感,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力减弱,站立及行走不稳。颈椎管狭窄者易患颈椎病,在颈椎管较大者即使脊椎退行性变较重亦不易引起症状,一旦发生症状经非手术治疗也较易治愈;而在先天性颈椎管较小者,轻微退行性改变即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发生症状,有时轻微损伤即可引起严重神经症状,尤其在年龄较大患者,甚至较大的过伸动作即可导致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症状: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以胃肠及心血管症状居多,约占全部病例的30%左右(术前不易被发现和确诊,大多在术后治愈或明显好转时证实属于此种原因)。

大小便障碍:多在中后期出现,以尿频、尿急及便秘为多见;后期则可引起尿潴留,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后者在临床上甚为少见。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的病患最佳首选的治疗方法就应该采用保守治疗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的方法很多,腰椎管狭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理想的治疗方法。腰椎管狭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消炎止痛类西药、理疗、中医治疗、骨盆牵引,腰背肌锻炼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除充血,水肿,增加椎管内容积,缓解神经压迫,减轻肌肉痉挛,从而减轻局部症状。 腰椎管狭窄怎样治疗好?腰椎管狭窄是造成腰腿痛的病因之一。首先建议大家在平时注意腰的保护跟使用,同时要注意腰部锻炼,适当的进行对应的运动,这样子对预防腰椎管狭窄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建议大家一旦发现自己患有腰椎管狭窄就应该马上进行治疗,因为普通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如果情况较为严重,会增加治愈的难度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 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

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

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 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躅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神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甚至两下肢部分或大部分瘫痪。 【辅助检查】需拍腰骶椎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左、

最新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中医整脊科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提出、起草并归纳。 本《指南》由省正骨研究院、省正骨医院负责起草,由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参加起草。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鲍铁周、宋永伟、新生、耀洲、毛书歌等。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或腰椎髓核脱出症。由于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骨关节旋转、倾斜、错位,导致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或椎管,刺激到脊神经或脊髓;或因骨关节错位、椎间孔移位,导致神经根位移与椎间盘产生卡压,引起腰椎活动障碍、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称“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传统称“腰腿痛”或“腰骻痛”。 1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诊断、辨证、治疗、预防与护理。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2要求 2.1 诊断 2.1.1 诊断要点 2.1.1.1 病史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有腰部外伤、积累性损伤或外感风寒湿邪等病史。2.1.1.2 症状 反复发作的腰腿痛或单纯性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棘间及椎旁有固定压痛点,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因咳嗽、喷嚏或翻身而加重。腰椎出现侧弯、平腰或后凸畸形,腰部活动受限。患肢可出现肌肉萎缩、受累神经根区的感觉减退或迟钝,踝及踇趾背伸力减弱。2.1.1.3 体征 2.1.1.3.1 脊柱姿势患者常出现脊柱姿势的异常改变,如:腰椎过度前屈、腰椎生理曲度平直或反、腰椎侧凸。 2.1.1.3.2 脊柱运动受限患者的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运动均可有不同程

度的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最明显。 2.1.1.3.3 压痛点和放射痛一般在病变棘突间隙及椎旁1~2cm处,有明显压痛点,常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据报道其阳性率可达90%左右。 2.1.1.3.4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3、4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但阴性不能排除腰3、4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2.1.1.3.5 股神经牵拉试验该试验阳性多提示腰2、3椎间盘突出。2.1.1.3.6 感觉改变表现为受压神经根所支配得皮肤节段会出现感觉得改变。先为感觉过敏,后为感觉迟钝或消失。 2.1.1.3.7 腱反射改变股神经受压,膝反射减低;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低。2.1.1.3.8 肌萎缩及肌力减退某些病程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常出现患侧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萎缩。 2.1.1.4 影像学检查 2.1.1.4.1 X线检查常规拍摄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椎体有旋转,有时可见脊柱侧凸;侧位片可显示椎间隙变窄,椎曲弓顶距离变小甚至消失,椎曲变直。中老年患者多并有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X线检查还可以除外骨关节的破环、转移癌、骨结核、肿瘤、脊柱的先天畸形等。 2.1.1.4.2 CT检查目前已普遍作为该病的常规检查。CT检查于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可观察到突出物的直接影像及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相邻关系,并可了解椎管容积、黄韧带、神经根管等情况。同时,还可从横断面图像测量椎管和侧隐窝的容积。2.1.1.4.3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它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并可判断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和硬膜囊与神经根受压的程度。 2.1.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方法较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常见的分型方法有以下几种:2.1.1.5.1 整脊学分型法 ――椎间孔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外侧椎间孔部位,压迫神经根。症见单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痹。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可显示椎间盘突出压迫椎间孔。 ――椎管型指椎间盘突出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马尾神经,也称“中央型”。症见双下肢麻痹疼痛(可有一侧较重),鞍区麻痹,大小便无力或排便困难。部分病人有腹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CT和MRI可显示突出的椎间盘的形态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黄运绥腰椎管狭窄也是腰椎疾病的一种,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性间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的无力和不适,在行走或后伸后加重。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非常影响人们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肢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腰椎管狭窄的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萎缩,以胫前肌及伸拇肌最明显,肢体痛觉减退,膝或跟腱反射迟钝,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介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阳性体征。腰椎管狭窄患者会出现反复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 这种疼痛性质为酸痛、刺痛或灼痛,有的可放射到大腿外侧或前方等处。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当患者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腰椎狭窄作为骨科疾病的一种,其表现的症状比较多,直接影响着患者

的日常正常生活,所以,及时的掌握和普及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手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腰椎狭窄治疗方法,除了手术之外,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中医治疗,一些活血化淤中医治疗也可减轻病人临床症状。 2、卧床休息:卧床可改善局部静脉回流、使无菌性炎症反应消退,椎管内压力降低,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即会减轻。 3、推拿按摩与理疗:推拿按摩可加快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痉挛,但手法一定要轻柔。物理治疗可消除局部炎症,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症状。 4、腰背肌锻炼:脊柱的不稳定与腰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于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要点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 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9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术后优良 率82.1%,总改善率为83.3%,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 管狭窄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疗效满意,是 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脊柱融合术腰椎管减压术 腰椎管狭窄症是以脊柱退行性病变为主因的常见病症,减压手术作为有效的 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患者原有的腰椎结构的不稳定及减压手术造成的 腰椎稳定性下降,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手术中,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技术 被众多医生所采用。笔者自2008年-2011年,采用全推板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 后外侧植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年龄30-72岁,平均54.4岁。 其中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症34例,伴滑脱14例。间歇性跛行者32例;下 肢皮肤痛触觉减退者27例,肌力下降者21例。全部病例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关 节突内聚、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椎间盘突出等腰椎管狭窄征象。病例纳入标准:1)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非手术治 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2)临床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 加重者,CT,MRI等检查发现有明显腰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退变,并排除其他疾病;3)X线表现:a、椎间隙明显狭窄;b、腰椎序列异常或动力位片示:椎体滑 移>3mm,和/或椎体在屈伸过程中旋转活动度增大,L5-S1节段>20度,其上节 段>15度;4)出现低位骶神经受损症状,如会阴部麻木或大小便障碍;5)有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者。排除标准:①邻近手术部位的活动性感染;②明显的 骨质疏松或其他原因的骨丢失;③严重肥胖;④真性腰椎滑脱;⑤椎间隙有显 著的终板硬化;6)有精神障碍或其它较严重的内科疾病的患者;7)不同意临床 治疗及观察者。 1.2手术方法全麻气管插管,俯卧位。常规留置导尿管,双侧髂骨前部垫高,使腹部相对悬空,避免受压,降低腹腔内压,减少硬膜外静脉丛充血,以减少术 中出血。取以病变节段为中心的脊柱后正中入路,显露相应节段的椎板、小关节 和横突,电刀切除横突骨膜,用咬骨钳咬平小关节,打磨关节突、腰椎峡部外缘 及横突,制备植骨床;在相应节段打入椎弓根螺钉,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无误 后行全椎板、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减压,椎间盘突出者行脱出髓核摘除,其后安装 内固定器连接棒及横梁,确定内固定稳定;将切除的棘突、椎板骨修剪成骨颗粒,平均每节段单侧应用约5mm,植于双侧植骨床上并压实,明胶海绵覆盖暴露的硬膜囊及神经根。常规放置伤口引流管,严密缝合伤口。融合节段:L4-518例,L5- S12例;多个节段L3-57例;L4-S18例;L3-S13例;L2-L51例。 1.3术后处理常规应用甘露醇及β-七叶皂苷钠等脱水剂3-5d,减轻神经的水肿。卧硬板床,床上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引流管少于50ml/24h后拔除,卧床6-8 周后带腰围保护下床活动,术后3-6个月后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有下腰痛病史,多见于老年人。 (2)腰腿痠楚、重着、疼痛,下肢麻木不仁、痿软无力,二便失调。风寒痹阻者痛重着,时轻时重;气虚血瘀者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肝肾亏虚者腰腿酸痛,无力,形羸气短,肌肉瘦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 (1)有反复下腰痛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2)可有持续的下腰痛、骶部疼痛、下肢痛,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 (3)间歇性跛行是本病最典型临床特征,90%以上患者有此症状。直立或行走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即出现腿痛无力等症状,弓腰或蹲坐后可缓解,被迫采取休息、下蹲后症状很快缓解,可继续行走,至出现同样症状时再休息。 (4)本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一致,一般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较轻。主要体征:脊柱侧弯,病变节段压痛,腰椎后伸受限,腰椎后伸试验阳性。病变节段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弱,下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则可出现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 (5)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示左右关节突不对称,关节突肥大,椎体旋转、侧弯。侧位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牵张性骨刺,椎体间有前后滑移,椎曲异常。 CT检查可显示椎管骨性结构形态异常改变,椎管狭窄程度。 MRI检查显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程度。 (二)分型诊断[4] 1.椎间盘型:多个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神经并发症分析 于斌北京协和医院骨科 一、腰椎管狭窄症简介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由于椎管或者是根管狭窄引起其中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它是导致腰痛或者腰腿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好发部位为腰4,腰5,其次是腰5第一节段(图1)。 (一)病理病因 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者椎间孔的骨性与纤维性的结构出现增生、肥厚、内陷及其他占位性病变引起管腔狭窄,从而对其中的马尾或者神经根造成刺激或压迫而出现各种症状。LSS具体的病因可以是椎间盘的突出或者脱出、小关节突及椎体后缘骨质的增生、黄韧带的肥厚、硬膜外脂肪变性或纤维化和硬膜外纤维束带形成粘连等。 (二) LSS的分类 LSS包括两类:先天发育性的椎管狭窄症(特发性、软骨发育不全性腰椎管狭窄症)及后天获得性的椎管狭窄症(退变性、创伤性、医源性、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及其他腰椎管狭窄症),其中退变性的腰椎管狭窄症是最常见的。 根据椎管的不同部位,LSS可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当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10~13mm为相对狭窄)、神经根管狭窄(腰神经根管指神经根自硬膜囊根袖部发出,斜向下至椎间孔外口所经的管道;各腰神经发出水平不同,故神经根管长度与角度各异)和侧隐窝的狭窄(侧隐窝是椎管向侧方延伸的狭窄间隙。侧隐窝存在于三叶形椎孔内,下位两个腰椎即腰4和腰5处,前后径在3mm以下为狭窄)。 (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图2是LSS发病机制的示意图

LSS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有:1.间歇性跛行,即形成一个聚集以后上下肢产生了麻木、酸痛、酸胀、不适,休息之后又可以继续步行;这是LSS最主要的症状;2.主诉与客观检查矛盾;3.有些患者表现腰部后伸受限。其他症状还有其腰痛、无力、易疲劳、下肢根性症状、跟腱反射减弱等。 (四)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可发现关节突是否增生肥大、椎间隙是否狭窄、椎体后缘是否有骨刺。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准确的对LSS进行量化。MRI可清楚显示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脊髓造影可出现“蜂腰状”的缺损、根袖受压及节段性狭窄等,可明确狭窄的部位。 (五)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1)腰背肌锻炼: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2)腰部保护:包括腰围外用、避免外伤及剧烈运动;(3)对症处理:理疗、药物外敷等;(4)药物疗法:活血化瘀、神经营养药。对于非手术治疗没有效果的或者是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者说神经根性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1.术式选择根据不同的压迫因素选择不同的术式。黄韧带肥厚导致的可能要进行黄韧带的切除。骨性椎管狭窄的,可能对一些骨质进行切除,做椎管的扩大减压。合并椎间盘突出的可能要做椎间盘的摘除;有椎节不稳的,可能要同时做融合。 2. 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轻疼痛,保存神经的功能。手术时应该强调保持脊柱的稳定性,以及椎管狭窄的彻底减压。手术具体的方法有3种:(1)是单纯减压;(2)减压以后做融合;(3)减压,做内固定,然后再做融合。 二、相关解剖知识 (一)脊髓的解剖 脊髓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续部分;上端位于枕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为圆锥,呈稍扁的圆锥体形,终于L1-2,总长度约为42~45cm(图3)。脊髓共31对脊神经,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对(图4)。

【实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 【临床表现】 1.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两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如为L3、L4间隙突出,因L4神经根受压迫,产生向大腿前方的放射痛。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 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卧床体位:多数患者采用侧卧位,并屈曲患肢;个别严重病例在各种体位均疼痛,只能屈髋屈膝跪在床上以缓解症状。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常有间歇性跛行。 2.脊柱侧凸畸形,主要弯曲在下腰部,前屈时更为明显。侧凸的方向取决于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如突出位于神经根的前方,躯干一般向患侧弯。例如,髓核突出位于神经根内前方,脊柱向患侧弯曲,如向健侧的弯曲则疼痛加剧。 3.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

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4.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此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5.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此点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6.神经系统检查L4、L5突出(L4神经根受压)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L5突出(L5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伸躅及第2趾肌力常有减退;L5、S1间突出(S1神经根受压)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3、4、5址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如突出较大,或为中央型突出,或纤维环破裂髓核碎片突出至椎管者,可出现较广泛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害症状,患侧麻木区常较广泛,可包括髓核突出平面以下患侧臀部、股外侧、小腿及足部。中央型突出往往两下肢均有祌经损伤症状,但一侧较重;应注意检查鞍区感觉,常有一侧减退,有时两侧减退,常有小便失控、湿裤尿床、大便秘结、性功能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