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罗马法与近现代中国民法_历史与未来

罗马法与近现代中国民法_历史与未来

罗马法与近现代中国民法_历史与未来
罗马法与近现代中国民法_历史与未来

罗马法与近现代中国民法——

—历史与未来

□刘道云

(复旦大学,上海200438)

摘要:近现代中国民法系统移植和继受了大陆法系民法的原则、概念、制度和体系,并借此逐步抛弃其落后的封建成分,在先进的罗马法自然法精神、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说,近现代中国民法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对罗马法精神的传承和对罗马私法内容和体系的继受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罗马法是近现代中国民法之源。未来中国民法应在把握与罗马法的源与流关系的基础上有选择的继受,实现对罗马法的理性发展。

关键词:罗马法;中国民法;私法精神;民法典;继受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3-0116-04

收稿日期:2010-12-05

作者简介:刘道云(1984—),男,安徽郎溪人,复旦大学法学院2010级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商法。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B102。

一、罗马法——

—近现代中国民法之源

罗马法是近代民法三大历史渊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它是指“公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改革到公元7世纪中叶为止这整个历史时期罗马奴隶制国家所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1](p4-5)其中私法部分最为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大。所以我们通常所称的罗马法是指罗马私法,西方也有人称之为罗马民法。[2](p5)罗马法既以其完善、发达的私法制度闻名于世,又以其结构严谨却又开放自由的逻辑体系著称。它既是“古代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3](p2)又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4](p248)罗马法法律体系是自罗马城建立时确立的,从罗马建城开始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总和。[5]该法律体系从其确立之日起,即对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及后来的民法法系各国私法体系的演进与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确立了“源”与“流”的关系,因此,民法法系在中西方著作中的别称为“罗马——

—日耳曼法系”。

不仅民法法系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就是在英美法系的某些领域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罗马法的痕迹。譬如,“衡平”一词并非英国人的首创,罗马法是“衡平法”的最早实践者,最高裁判官法就是典型的罗马衡平法。[6](p150)此外,英国的商法、海商法、遗赠、合伙、欺诈、抵押以及未成年和神智丧失者的法律行为能力等,也多渊源于罗马法,或者吸收了罗马法精神以及适用了罗马法的部分原则和制度。[7](p236)罗马私法的主要制度和法的精神“活”在大陆法系代表性的民法典中,如法、德、日本民法典,而近代以来中国民法的制定基本上是对这些民法典典范的移植、继受与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近现代中国民法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对罗马私法精神的传承和对罗马私法原则、概念、制度、体系的继受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罗马法是近现代中国民法之源。

二、罗马法精神在近现代中国民法中的传承与发展

(一)承继与发展罗马法的自然法精神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奠定了自然法的基础,确定了自然法公平正义有序的基本精神,认为自然法是不变的、永恒的。[8](p66)一个多世纪后的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进而系统地阐述自然法思想,明确地将自然法定义为统治宇宙的自然理性,认为自然法是支配自然和人的理性,是支配一切的严格的必然性。

罗马法学中自然法的思想是继受了古希腊哲学中自然法的思想。[9](p67)首先是斯多葛学派继承人西塞罗,他认为法的实质就在于真正的理性,这种理性就是正义的表现,国家的基础正是这种正义的理性。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直接影响了盖尤斯的法学思想。盖尤斯在其《法学阶梯》中对自然法做了进一步论述,认为自然法是“自然的理性”,实质是万民法,是来自于自然法精神的实体法。公元533年编峻的优士丁尼《法学阶梯》在盖尤斯自然法理论的基础上又对其做出进一步发展,并将罗马私法的适用效力划分为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三

116

种,并把自然法抬高到“上帝神意制定的”地位。[10](p70-71)自然法是正义、理性的法,符合人性和自然性的法。在彼得罗·彭梵得看来,对自然法更为合适和准确的定义应是保罗作出的“永远公正和善良的东西”。[11](p11)近现代中国民法的制定肇始于清末,从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律例形式转型到民法典模式,经历了《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中华民国民法》及其草案、建国后的五个民法典草案和《民法通则》等,这些民事一般法和草案无一不是参照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而制定的。从近现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内容来看,可以发现其具有外部移植性和内部继承性,并受到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日本、瑞士民法的深度影响。在借鉴主要大陆法系民法典内容和体系的同时,又将民法典中蕴含的罗马法的自然法正义、理性精神很好地传承了下来。譬如,《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摒弃了旧时代对官贵和宗族家长的特权规定,体现了对人格的尊重和保护;两草案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如确立诚实信用原则,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诚实及信用方法”,确立平等原则,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草案还规定妻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不属于日常家事之行为须经夫允许”,较以前的以夫为纲的夫权、丈夫人格吸收妻子人格具有进步性,符合正义的精神;两草案规定的民事归责原则等也使法律更符合理性的精神;《民国民律草案》将“债权编”改为“债编”,强调保护债权关系双方的利益,而非只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而更加符合自然法的理性精神;现行的《民法通则》中确立了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多项原则,这些都是合乎正义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原则。上述都是对罗马法的自然法正义、理性精神的承继与发展的表现,实际上近现代中国民事立法法典化本身即是高度理性的体现。

(二)民法体系中传承和弘扬罗马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

罗马法的私法精神就是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12]这一描述涵盖了罗马法中确立的人格独立、主体平等和私权理念。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权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罗马法学家的学说中,罗马法学家朴素的权利观在私法领域开始发展、蔓延,逐步成为私法领域普遍的、永恒的概念。在罗马法学家的眼里,法律主要不在于为政治国家提供管理模式,而在于为公民私人创设行为准则。法律必然需要维护社会秩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保护私权和私益。西方权利与法律的关系的传统在罗马人那里就已经奠定,正是这一传统的形成,锁定了近代西方法治的价值取向。[13](p78)在罗马法学家的思想引导下,对私权的保护已经上升到法的价值的高度,罗马私法中展露出私权至上的理念。尤其在12世纪以后,伴随着罗马法的复兴,西方法学家进一步深化发展了“权利”的内涵,并将权利概念从私法领域引至公法领域。

经过近代思想家和法学家的共同努力,罗马私法中的人格独立、主体平等和私权观念等在主要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中“活”了下来,且该自由、正义与理性之火燎原到近现代中国民法中。在清末民事立法时期,权利与法律的关系被深刻的认识,法律被看作是权利的载体。《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首次将西方源自罗马法的先进的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引入中国民事立法,并在随后的民事立法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我国民法的现代化。

1911年编成的《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民法史上第一部按照德日民法原则和私法理念起草的民法典,编纂体例以权利为轴心展开,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虽然未及颁行,却是一改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漠视私权的态度,从此拉开了罗马法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在近现代中国民法中传承与弘扬的帷幕。之后的《民国民律草案》、《民法通则》等更是确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私权观念,且《民法通则》中还规定了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

两草案还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罗马私法的平等精神。首先是人格平等和主体地位的平等。《大清民律草案》第4条、第5条、第49条分别规定:“人于法令限制内,得享受权利,或负担义务。权利能力于出生完全时为始。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不得抛弃。”《民国民律草案》第1条、第16条分别规定:“人之权利能力,始于诞生,终于死亡。凡人不得抛弃其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现代民法更是充分赋予了主体的平等地位,整个民法就是建立在民事主体地位平等之上的法律,如《民法通则》中确立了平等、公平、等价有偿等基本原则。平等精神还要求主体的意志自由,而作为民事基本法的《合同法》就是一部保护平等主体间的意志自由的“圣经”。

罗马法私法精神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确立契约自由原则,尊重私人意思自治。《大清民律草案》及《民国民律草案》不仅体现了正义、理性的罗马法精神,更是将罗马法的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大清民律草案》第211条、第201条规定了契约自由原则,“契约之要素已为合意者,其他事项虽不合意,亦推定其契约成立”,并定义契约为“由二人以上之意思表示合一而成立之双方行为也。凡契约须当事人之一方将欲为契约内容之旨提示于他方(即要约),得他方之同意(即承诺),斯能成立。”两草案在其“债编”对契约及其原则作出规定,到了现代更是以法典的形

117

式对合同作出了系统规定,如我国早期的《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以及1999年“统一”的《合同法》,其实质就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和意志自由的领域。

三、近现代中国民法间接继受并发展罗马法的内容与体系

近现代中国民法系统移植和继受了西方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原则、概念、制度和体系,并借此逐步抛弃其自身落后的封建法成分,在先进的罗马法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大陆法系的民法原则、概念、制度与体系又主要源于罗马法或受其深度影响,由此可见,近现代中国民法的内容与体系是间接对罗马法内容与体系的继受和发展。罗马法与中国法的关系正是以大陆法系为连接点建立起来的,表现为中国法与大陆法系的关系,罗马法的生命又通过中国法律对于大陆法系或者民法传统的借鉴得到了延续。[14](p41)

“法典化”是罗马法的特色,从《十二表法》到盖尤斯《法学阶梯》、优士丁尼《法学阶梯》,罗马法法典在体例上从诸法合体发展为“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三编体例。典型大陆法系国家承继了罗马法“法典化”的特色,并在民法典中继受并发展了罗马法的内容与体系,主要有《拿破仑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瑞士民法典》等。《法国民法典》基本继受了罗马私法的体例,[15](p54-55)增加总则部分,形成总则、人法、财产及对所有权的限制、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四部分(后两编为“物法”部分);《瑞士民法典》更是深度继受罗马私法的体例,它也不设总则,分人法、亲属法、继承法、物权法、债务法五编,明显体现了由“人法”向“物法”的过渡;《德国民法典》采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的五编制和概念体系,虽然与罗马法不完全一致,但其中债、亲属、继承三编似乎只是罗马法法典“人法”编的拆分细化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调整,另外增加了总则部分,“从较为确定的形态而言,它是以形成于学说汇纂法学派的体例为模式的”,[16](p42)所以不可否认《德国民法典》的体例也是对罗马私法体系的发展;旧《日本民法典》基本上是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采人事编、财产编、财产取得编、财产担保编、证据五编,除新增加了证据编外,无总则且与罗马法法典的“人法-物法”体例安排一致;新《日本民法典》参照《德国民法典》采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五编制,相比罗马法法典增加了总则,并将“物法”置于“人法”之前,但它同样是近现代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体系的进一步继受与发展的产物。上述各民法典都将诉讼法部分排除在外,更加明确了公、私法的区分,也是对罗马法体系的发展。

《大清民律草案》第一次打破了中华法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传统,引进西方民法典的编纂方法,走上了民事立法“法典化”的道路。《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都采用了《德国民法典》的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的五编制体例,并参考了日本、法国、瑞士民法。《中华民国民法》的体例和内容同样受到德国和瑞士民法典的很大影响,[17](p473)也采《德国民法典》的五编制。根据上述论证,近代中国的民法典及民法典草案的体例显然都是对罗马私法体系的继受与发展。在内容上更是大胆引进,除有些原则、概念和制度确属德、日等国民法首创,如首创于德国民法中的法律行为、现代意义上的法人、代理等概念和制度,不属于承继罗马私法的内容之外,大部分的内容都源自于罗马法,是对罗马法的间接继受与发展。譬如,源于罗马法的权利平等原则、财产权不受限制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等;家庭、特留份、先占、添附、不动产抵押权、违约金、定金、国库、财产清册、善意、过失等一系列法律概念和术语;公、私法的划分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分类;私犯、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债权、时效等制度;还有一些学术用语是由拉丁语的法学术语直译而来,如拘束力、债权人、役权、用益权等。[18](p43)这些内容对近现代中国民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民事立法中都有所体现。

四、未来中国民法在继受与发展罗马法方面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现代中国民法正朝着体系化方向快速发展着,随着《民法典草案》、《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的纷纷出台,《人格权法》也处在紧锣密鼓的制定过程中,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即将完成民法体系化。新的民法体系的构建必然少不了对罗马法和作为发展了的罗马法的大陆法系民法的借鉴,但仅此尚且不够,关键还在于实现对罗马法的理性发展。未来中国民法在承继与发展罗马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方面的事项:

第一,分清罗马法内容和体系上的进步性与落后性,不能笼统地认为源自罗马法的都是可取的。毕竟古罗马时代离现代已有几千年之久,罗马法虽在当时的奴隶制法中属于先进的法,但却深深地打下了奴隶制时代的烙印。现代民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对罗马法有所扬弃,对先进的符合民法机理的原则、概念术语可予保留,对于符合民法逻辑和理性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民事法律制度可予发展,而对于罗马法的体系却仅可参酌,主要还是应借鉴先进的大陆法系民法法典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的体系创新。

第二,注重对罗马私法理念和精神的传承,既坚持维护民法传统,又反对观念僵化。概念、制度本身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因此,罗马法贵在其私法品格。现代中国民法应注重传承罗马法的私权观念和私法精神,

118

Roman Law and Modern Chinese Civil Law :History and Future

Liu Daoyun

Abstract :The modern Chinese civil law has systemically transplanted and adopted the principles ,concepts and system from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It has been eliminating its own lagging feudal elements and realizing its own modern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natural law ,the conception of private right and the spirit of private law of the advanced Roman law.To some exten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ivil law is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s of Roman law and also on the ado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 and system of Roman law.Roman law is the source of the modern Chinese civil law.The future Chinese civil law shall make law adoption sel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source-flow relationship with Roman law so as to real-iz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Roman law.

Key words :Roman law ;Chinese civil law ;spirit of private law ;civil code ;adoption

维护我国民法传统,而在制度层面上又应坚持发展的眼光,勇于打破僵化守旧的观念,敢于舍弃封建陈旧的民事制度,无论是国外继受的还是内部传承的。例如“人”的私法地位之复归,经历了罗马法上的奴隶和中世纪农奴不享有人格和存在只享有部分人格的人的情形,到“近代私法的特色首先在于承认所有的人的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19](p8)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大陆法国家尤其是法、德、日民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肯定了“人”的平等主体地位,并通过“法律人格完全平等”和“权利能力完全平等”予以不同表述,既坚持和秉承罗马私法品格,又实现对其制度和理念的时代理性发展。

第三,大陆法系民法是发展了的罗马法,可以借鉴,但应本土化,反对内容与体系上的“拿来主义”,同时也反对立法上的机械排外主义。法、德、日本、瑞士民法典曾是中国民法的“母版”,在中国现行民事法律中存留大量的移植和继受的内容。中国近代民法的起步离不开对先进的大陆法系民法的借鉴,然而本土化的不足导致实施中效果很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特点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的,因而在继受外国法时,辨别自己的特点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机械地、盲目地照搬外国的法律,当然不一定好;强调、甚至借口自己的特点,而拒绝接受先进的外国法律,也是不对的。[20](p104)未来中国制定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中应结合我国实情和立法需求,以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和法律结构体系为基础,尊重本国的立法传统、民事习惯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立法技术的可行性与法典制定的形式理性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立法制度和理念,制定出一部中国特色的民法典。

第四,继受罗马法的内容与体系应充分考虑民法的发展性,赋予民法典足够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张力。罗马法和发展了的大陆法系民法的内容具有历史滞后性,法律无法周延和完全预见未来的发展,那么在继受与发展罗马法的内容制定民法典时,应充分赋予民法典以灵活性和可供完善的空间。民法典不可能是大而全的,它必然要留下一些空间让其他国家机关的一些规定去填充。[21]从民法体系角度,我们应当制订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而不是封闭型的民法典,因为社会经济

生活是非常活跃的,它不应当受法律的束缚和阻碍,法律应当给它更大的未来空间和余地,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应当具有主体地位和资格的开放、民事权利的开放、民法典中行为的开放、有关民事责任方面法律规定的开放四个方面的特点。[22]

第五,中国在民法典的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对民商立法模式的塑造,确立中国特色的民商立法模式。古罗马时期,市民社会中民事法律关系相对简单,商品经济不发达,因而没有产生调整商事法律关系的商法。直到法、德等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才促使了商法的产生,立法者在制定民法典时将民商立法模式的塑造考虑在内,采纳了民商分立模式,因而民法典中基本没有商事法律规范。中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形式商法或独立的一般商法性规范,但我国商法具有区别于民法的独特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原则及相对独立的体系和结构,[23]民法之外制定的纷繁发达的单行商事法已几乎涉及所有的商事领域,实质商法体系已经形成,因此立法者还必须在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的实质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2][3]周冄.罗马法原论(上册)[M ].商务印书馆,1994.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 ].人民出版社,1995.

[5](意)桑德罗·斯奇巴尼.罗马法体系的典型特征[J ].张礼洪译.法学,2006,(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C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56.[7]叶秋华.外国法制史论[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8][9][10]冯卓慧.罗马私法进化论[M ].人民出版社,1992.

[11](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 ].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2]谢怀轼.从德国民法百周年说到中国的民法典问题[J ].中外法学,2001,(01).

[13]杨昌宇.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M ].法律出版社,2006.

[14][15][16][18]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修订本第三版)[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7]王立民.中国法制史[M ].人民出版社,2003.

[19](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0]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M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21]江平.再谈制定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J ].法学家,2003,(04).

[22]江平.制定一部开放型的民法典[J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01).

[23]熊进光.论商法的独立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03,(06).

(责任编辑:张雅光)

119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 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 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 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 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1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9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1、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 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 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1859年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185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860年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 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 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 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 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1840~1970)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班级:级专升本科各专业 辅导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系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与作用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讲授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使青年学生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这段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有《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其后继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基本要求:掌握本书体系及课程要求 (二)基本内容: .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怎样学好这门课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基本要求:理清近代八十年历史的发展线索,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与社会阶级力量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历史线索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湖北咸宁四校联考)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所述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产生“开眼看世界”的思想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仍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 D.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解析:题干反映龚自珍头脑中依然有着旧有的朝贡思想,说明其停留于“天朝上国”的政治幻想中,C项正确。A项题干未能体现;B、D两项虽然提及朝贡,但是对题干的曲解。 答案: C 2.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历史。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对此文明首先做出积极反应的是() A.地主阶级B.农民阶级 C.工人阶级D.资产阶级 解析: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冲击了国人“天朝上国”的固有观念,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 答案: A 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往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儒家观念,更没有是古非今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只说到“比较”的范围,并没有提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提供的中西比较范围的扩大及领域的增多等信息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不再片面和局限,故C项正确;虽然提到与西方对比范围的扩大,但是并不能证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必修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史开端)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05年同盟会成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皇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条约》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共的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昌起义 汉口会议 秋收起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4年万里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 一二九爱国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1、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为政治目的 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1949年,此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始时间是1919年,标志性事件“五四”运动。 民主主义革命(1840—1949)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族主义革命,革命的目的都是反帝反封建,或者说反封建反侵略;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起始时间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现代史。 结束时间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本) 课程编码:06022102 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适用专业:大一本科学生执笔人: 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年2月 一.编写依据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 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基本内容: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要求: 1、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word)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 1.(2019江苏扬州中学2月)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并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2.“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段选自民国某时期的军歌歌词,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新三民主义成为革命旗帜 D.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受到重创 3.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4.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 5.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6.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也有人主张汉字拉丁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 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839—1949)重大事件整理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 36 理论:实验;见习: 学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题卷: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近代中国的思想嬗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蔡元培曾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这表明蔡元培( )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不赞成研究西方学术 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2.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资本主义本质充分暴露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3.吴国桢在晚年回忆录中谈道:“那时(指共产党成立初期)当共产党创造出‘帝国主义’这个词时,他们确实掌握 了进入年轻人头脑的钥匙。马克思主义在打动年轻人方面,没有多少影响,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则有。”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注重把握中国的国情 C.实现了马克思中国化 D.制定了国共合作纲领 4.(2019山东济宁一模)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 A.巧妙地将中俄两国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之处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不同之处 D.在某种程度上仍排斥苏联的革命思想 5.鸦片战争期间,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远处观战。这说明( ) A.英军获得民众大力援助 B.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 C.民众缺乏近代民族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史前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早期文化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一、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 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二、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 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度(走美国人的路)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 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 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 四、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 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 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 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 五、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 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 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 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 线1个大会)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整理

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书 籍。 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 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24. 康有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3 二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超详细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详细). 时间重大事件 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时期 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烟。英国政府决定发动侵略中国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鸦片战争后,中国少数人有了民族觉醒的意识。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国签订《穿鼻草约》,道光帝不满,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事,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军,壮烈牺牲。5月,英军进逼广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林则徐编成了《四洲志》。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2年6月,陈化成坚守吴淞口以身报国。镇江守军与敌人血战到底。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协定关税。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攻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海主权,司法主权(享受领事裁判权),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等等。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山区传教,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先后参加拜上帝教,成为领导骨干。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等文章,表现了要建立帝王事业的志愿。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要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这是一种空想,加上连年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4月,发动北伐与西征。 9月,周立春领导青浦人民赵义,刘丽川领导上海小刀会起义。北方捻党起义。 4月23日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1855年捻党在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统一的指挥和领导。捻军成为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8年沙俄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爱珲条约》。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