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业化建设进程中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探索

专业化建设进程中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探索

专业化建设进程中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探索
专业化建设进程中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探索

专业化建设进程中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赵宏

摘要:辅导员职业适应是推进专业化建设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职业适应内涵探讨,以分析转型期影响辅导员职业适应性提高的制约因素为基础,从制度建设等专业化建设的外在环境和辅导员个体转换职业角色与人职匹配的适应性调整等专业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方面,提出了专业化建设进程中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职业适应性

专业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从抽象到具体的实现方式,是实现辅导员队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弗雷德逊指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它的特定工作的排它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1]辅导员专业化,就是指“作为一个普通职业群体”的高校辅导员“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2]其实质就是要求辅导员个体在已设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约束下,积极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并通过专业训练、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彻底改变被边缘化的“万金油”窘况,塑造以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为支撑的“一专多能”、精英化的专门化社会职业形象、确立辅导员独立职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败的关键点在于辅导员个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职业化转换和职业匹配性调适,增强职业适应。

一、职业适应的内涵探究

适应(adaptation)一词出自于拉丁文“adaptare”,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使用“适应”概念的是生物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所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意思。斯宾塞把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认为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断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适应性总是大致的,而且总在不断进行。[3]心理学角度则更多地从个体因素出发来探究职业适应问题。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森下对银行职业的研究,他指出心理因素与职业适应具有一定相关性,性格与职业环境要求的一致则导致职业上的适应状态。[4]职业适应的跨学科研究者的著名代表夫库依斯特认为,职业的适应情况取决于个体与职业组织的关系状况,提倡从个人方面的满足和组织方面的满意两个侧面来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适应问题。[5]他们采取多样性的方法、从不同视角来研究职业适应的内涵,推动了职业适应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这对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问题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模式和策略。

国内学者方俐洛指出职业适应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和谐的过程。而吴玉峰则把职业适应理解为个体运用自身知识、态度和能力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过程中,体验环境的变动,感受环境的压力,对自身的角色、能力、态度、价值观、人际关系等进行评估并不断做出调整的过程。[6] 从以上对职业适应阐释中,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我们可以对辅导员职业适应性做这样的理解: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条件下,辅导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生理、心理特征及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出发,不断调适自己: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能力、强化职业道德、提高人际适

应水平、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一定学生工作专长与科研能力、善于发现并解决学生工作实际问题的职业人,从而与现有的教育对象及职业环境相和谐。专业化建设必须全面提高辅导员个人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职业适应性水平。

二、专业化建设形势下辅导员个体实况分析

提高职业适应性,意味着辅导员必须立足职业现状,依托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支持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机遇,从职业发展的视角调整职业心态、合理职业发展定位,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努力把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内化为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坚强意志,外化为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实际行动,塑造“辅导员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中具有其他职业不可替代作用”的职业形象,强化职业社会认同,从而找到职业归属感。专业化建设毕竟处于探索阶段,对专业化的基本内涵还未形成共识性认识,在实践中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摸索着实践操作的具体路径,但由于缺少有驱动作用制度支持,专业化进程可谓举步维艰。

1.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缺乏职业竞争意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专业化后的辅导员究竟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在大多数辅导员心里仍是个问号,至少人们对“专业化”的内涵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前,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岗位的职能、权力、责任的界定和期望不明确,他们很难科学而准确地把握自己职业发展方向,推进自身专业化;在高校没有通过政策措施改变辅导员现有的窘迫职业地位前,很难有理由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一生要从事的职业,也很难说服自己能下决心把它当作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奋斗终身。在这样的前提下,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长期以来“岗位职责无限性与物质生活条件有形性”双重压力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几乎是他们完全丧失了能够在辅导员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动力。

2.辅导员对如何实现专业化无所适从。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讨论和理论研究日渐增多,许多一线的辅导员或是上层领导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颇具创造的理论观点和实践途径。但直至目前,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在实践上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的探索不拘一格,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对专业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的不统一以及实践方式的不成熟,使辅导员个体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把专业化目标与自己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更不可能把专业化辅导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中内化为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职业实践,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依靠制度建设推动的专业化建设,如果长期停留在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只能使辅导员望“专”兴叹、陷于认识和理论的争辩的困惑之中。

3.辅导员对专业化建设信心不足,参与度低。由于推进专业化建设的相关制度缺失和事实上对辅导员“需要时重视,平时不重视;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形式上重视,内容上不重视”的工具性态度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辅导员制度改革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辅导员的春天即将来临”却未能让他们有“春天已经逼近”感受。科学、专业化评判体系的缺失,难以调动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确立自己奋斗目标的积极性。在专业化改革面前,他们希望尽快得到系统的完善的制度支持,给他们以信心和方向指导,使自己能融入专业化队伍。但近乎完美的道德要求与捉襟见肘的生活处境的冲突,常常让他们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他们殷切期望“辅导员春天到来”,又怀疑“春天到来”能真正

改变辅导员的尴尬现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对专业化建设支持。

4.职业价值取向的偏离是他们把自己置身于队伍专业化建设之外的根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于功利的教育环境对辅导员身心构成的戕害,使他们陷入精神危机的泥潭,过分苛求物质利益刺激而坠入无限的利益追求的旋涡,从而在他人的价值坐标中迷失自我甚至走向失落,抛弃了一名教师应有的价值目标和体系。在专业化建设形势下,他们渴望改革,企图通过改革能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好处,或者通过改革给自己创造更好地发展出路,而较少从内涵尚未清晰的专业化建设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等的准备。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在辅导员生活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甚至比较尴尬的条件下,谋求较好的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的确是不能回避的,只有建立在积极奉献基础上所追求的回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在完全把职业作为谋取物质利益的手段的错误价值观的驱使下,他们的努力具有典型功利化色彩。

三、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性的路径探讨

辅导员队伍整体职业适应性的高低是决定着专业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是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化建设就必须首先从辅导员个体的职业适应入手,使辅导员以职业人的角色走向专业化,最终才能实现整个队伍的专业化。

(一)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政策是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的基础和外在条件。

1. 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是有效推动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想科学发展,必须制度先行。邓小平曾在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辅导专业化建设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为辅导员个体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制度保障,使他们能够以制度规定作为行为规范和具体目标向度,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依靠制度保障他们的实际权益和应得利益,摒弃无限强加于他们的事务性杂务,使他们名至归实,回到本职工作。依靠制度把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从口头上、理论上重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2.确立专业性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辅导员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其职业工作效果是潜在性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充分说明辅导员的育人功能是在奉献的过程中实现师者的精神提升和价值追求,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和改造所起的作用。因此,对辅导员的评价应放眼长远,立足学生的发展,应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短期效果方面考核,更多地从工作热情与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客观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的劳动价值,提高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为辅导员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强化岗位竞争机制,通过多种多样的竞争形式,以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原则,建立有创造性的、激励性的岗位竞争用人模式,激发起工作热情,辅导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能跟踪把握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代际特点的新能力,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二)辅导员个体职业角色准确转换和人职匹配调适是提高职业适应的决定性因素

1.强化职业意识,“知其道而适其职”。职业意识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方式上对职业道德观的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富有活力或创造力但理性思维不成熟的80、90后大学生,他们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个人中心主义明显。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自己职业的特点和任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会“蹲下来”以职业人的身份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方式与学生沟通、相处,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群体适应,学会“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处理自我目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专业化面前,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以职业人的身份树立切实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职业化的辅导员服务性更加增强,较少依靠权力,职业功能的实现应更多依靠传统师生关系产生的教师职业权威、学校学生工作制度的规划安排及辅导员个人智慧和人格魅力。在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对他们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辅导员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适时转换角色,在为学生服务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地位。

2.提高专业能力。辅导员有独特的工作对象和实践模式,作为一名专业化的辅导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学识水平和不拘一格的专业技术手段,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化建设中,辅导员必须用职业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立足职业发展现状,放眼职业长远发展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格以“术业有专攻”要求自律,强化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强调能力本位,重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战经验;在探索中改进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式,使自己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注重“专”,强化“导”。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多样化、分层次、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系统性职业培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处理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的技能技巧,大幅度提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人际适应是辅导员这一特殊服务行业专业化建设中职业能力提高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辅导员的人际适应显得颇为重要:做好学生工作,不仅要靠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要靠学生的配合、支持和信赖。学生工作不再是对学生的管理,他们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层次决定了他们不需要管制型的辅导员,而是需要辅导员能平等的身份深入学生生活,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辅导员必须学会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宽严适度,巧妙运用宽容,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他们被信任、期待。同时,辅导员应学会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而且可以借助于任课教师之力,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完成管理育人的目标。

3.提高从业境界,寓教于乐。辅导员是学生与学校管理部门的桥梁,注重为学生排忧解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忧。辅导员工作的支离破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学生管理中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等,也决定了辅导员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技巧与实践经验,更需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苦中作乐的崇高从业境界。职业化的辅导员都应乐意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愿意为学生事业奋斗终生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福布斯曾经说过:“工作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看工作本身。”兴趣可以增强职业的适应性。辅导

员职业任务重、压力大,难度大,辅导员都应积极调整自己的职业心态,合理职业定位和价值期望,在为学生工作努力奋斗中发现职业的乐趣,学会从繁重的工作困扰中解脱出来,乐观的看待一切,正确看待社会期望值与辅导员现实之间的差距,乐观地处理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虽然辅导员被认为是“高校中最郁闷一族,工作繁琐、缺乏身份认同、体制不完善导致他们职业困惑、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他们职业倦怠精神疲惫、改革的钟声已经敲响但近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感让他们看不到美好未来”,但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实实在在的人,只要付出就能收到学生“感情回报”,辅导员肩负着关乎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而神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任何其他工作都难以取得的。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为人的素质提高的高低、祖国兴旺发达的高度,才能真正体会到为学生的成才成长服务是快乐和幸福的。

4.强化职业道德,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辅导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影响辅导员对自己职业道德的认识,而且对辅导员职业道德的形成及道德情感的培养与道德实践起着至关重要支配作用。按照专业化建设的要求,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将是建立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具有独立职业资格的职业人,不仅要求辅导员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实战能力和经验,更需要有办事公平公正、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能以平等的主体身份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能在培养学生成才的艰辛劳动中找到职业幸福感的崇高职业道德情操。

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每个人都应当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投身道德实践:立足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剔出经济社会等各种外在因素的羁绊,自觉把社会对辅导员要求的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利益的诱惑等外在力量转化为自己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内化为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为职业理想奋斗终身的道德追求,并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推动辅导员个体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树立以强烈地职业道德感为基础的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是推动辅导员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的内在动力,是提高辅导员职业适应、加速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史慧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3).

[2]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3]胡杨,试论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8(2).

[4][日]持田荣一,龚同等译,终身教育大全[M],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

[5]Bettina Lankard Brown,Career Development:A Shared Responsibility[Z],ERIC Digest

201.1998

[6]吴玉锋,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04-27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高等学校辅导员 1.2 职业定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 1.4职业能力特征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1.5基本文化程度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1.6 政治面貌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员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培训期限: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刍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队伍的稳定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文章在对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在新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高校辅导员发展的专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的专业活动。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及奉献精神。“专业化”使辅导员向“专家型”发展,使辅导员成为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化”通过制定动态平衡的人员聘用、考核、激励、晋升、流动等制度,可以使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流动,吸引高层次、高质量、多学科人员的加入,实现人员配备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 (二)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专业化”引导辅导员成为职业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这样他们必然会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临时职业、个人晋升的“跳板”。他们势必会加强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会感到“术业有专攻”,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个人事业来发展,长期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这样可以克服辅导员队伍非正常流动快、在岗时间短的不足,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建设。

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浅析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党和国家为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辅导员进行了系统规定,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亟须摆脱经验型、政治型的旧模式,确立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深刻理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时代意涵和理念,探索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标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为适应当代职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自身特点等方面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对辅导员的专业职能、选聘条件、培养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亟须摆脱经验型、政治型的旧模式,确立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为什么需要专业化,从价值角度来讲,“德育为先”的教育任务和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来做,同时由于日益复杂的教育形势以及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需要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学科特点和规律,专业性很强。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需要把德育工作有效开展起来。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相关知识,专门系统的职业训练,才能肩负起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教育和管理工作,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教育形式的不标配、课堂与日常生活的分离,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专业化具体包含的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来讲,需要辅导员有专业性的思维、广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眼光和头脑去思考事物,用专业的思维去谋划及开展工作。专业性思维,指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对工作对象的准确把握、对工作目标的明确判断以及对工作效果的良好预见[2]。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相当宽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不光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懂得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处理好日常学生工作。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主体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有特点,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包括组织、宣传、管理班级的能力、心理咨询与疏导的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利用网络进行教育的能力等。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现实矛盾 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随着教育的改革,队伍规模在不断扩大,各高校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地位、待遇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以辅导员专业发展为核心,提升工作质量、优化队伍结构,界定辅导员工作的范畴,构建辅导员更深层次的职业发展前景,使辅导员从工作的不断

2016年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试题及答案

辅导员技能大赛基础知识试题题库 (一)填空题 1. 辅导员是开展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 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 高校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 部门。院(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 3.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重点做好“五关”,即严把,加强培养关,注重使 用关,畅通出口关,严格考核关。 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 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19.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应该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工作机制。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是落实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20.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 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 生点击和跟帖,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21.辅导员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是指开展理论教育,从小处着手是指开展实践活动教育。 2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五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3.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 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一般 为 3年。 24. 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了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

(完整版)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2011 —2012 学年辅导员队伍建设方案 为了深入学习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加强我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创建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进而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管理团队,促进我院学生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结合学院总体安排,制定此方案,详细内容如下: 一、领导机构 为保证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预期效果,成立领导小组,宏观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顾问:潘洪亮陈志红 组长:王全升 副组长:王涛涛和松灿 成员:姚天金张长江张永学赵海发杜少杰牛艳莉 王明华阮春新杨力 领导小组在学生处设置办公室,具体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活动 主任:姚天金(兼) 副主任:袁立满 成员:罗建峰邓杨徐玉波符桂莲赵晶桂文周刘佳赵妍刘蔚蔚徐强张良聂瑾杨文智张会见宋旋李元应王启龙

二、建设主题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 三、活动时间 2011 —2012 学年 四、活动内容本学期辅导员队伍建设集中活动具体包括如下几个 方面: (一)辅导员学历、职业资格进修要求要求现聘辅导员中大专学历人员在 2 年内,能够全部取得大学本科学历,提高知识素质;要求现聘辅导员本科学历人员在 2 年内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能够主讲一门课程,适时晋升职称。 (二)辅导员校本培训辅导员校本培训采取学院讲师团培训模式,安排专门时间对全体辅导员开展培训,要求达到统一认识、提高技能的目标。培训内容涉及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管理技能、管理艺术等,具体培训计划另行安排。 (三)辅导员经验交流 交流主题:针对辅导员日常重点工作中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测评、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各项职责任务进行专题交流。 交流形式:各系部分别设立不同专题进行经验交流,并推荐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

摘要:本文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及实现途径,以期对各高校正在进行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途径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最终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上述逻辑关系中,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因此,本文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着重探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及实现途径。编辑。 1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相协调的过程,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反映。 1.1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学生的诉求不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加剧,高校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后勤社会化,国际、国内高教市场逐渐融通、交流合作频繁。特别是择业竞争日益残酷,学生们上大学的目的不再只是为了获取文凭,而是转向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使大学生们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与成才,重视自我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不再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经验式的教育管理,他们热衷于与自己成才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方面,除传统的教育外,他们需要辅导员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有关心理健康、就业、成才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导,需要辅导员为他们提供有关学生事务的专门管理和服务。迫切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诉求。二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工作对象的多元化、复杂化,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工作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的高等教育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有不少教师是上不了课才去做辅导员,不少高校兼职辅导员比例偏高,专职辅导员中也有相当多的是非专业出身,有的是研究生兼职,有的是半路转行,有部分辅导员缺乏身份认同感,辅导员被称为“消防队”“救火员”“保姆”,被错误的认为从事的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这种状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队伍的身份是不相适应的,迫切需要从提高队伍的专业化素养等方面来提高队伍素质。三是辅导员个体发展与价值实现的需要。职业发展问题困扰着众多辅导员,职称上,现行的职称评定标准与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很好结合;职务上,科级再往上晋升时岗位职数有限,发展空间较窄。由于晋升机会少、发展前途渺茫,辅导员队伍人心思走、战斗力不强,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对辅导员提出的要求格格不入,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队伍稳定、专业素养突出的辅导员队伍。 1.2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外部环境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几经反复,基本形成了由学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实施统一部署指挥的格局,经过多年探索,辅导员工作专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及实践探索取得进展。近年来,大批专家学者和学生工作者对专业化建设的内涵、方法和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适应,有许多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能已从原有的“教育、管理”丰富拓展为“教育、管理、服务”并衍生出了一系列服务机构,为辅导员工作由综合走向分工、由经验式迈向专业化实践打下了基础。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明确了方向。相继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后者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提出“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同时明确了辅导员八个方面的职责。以上两个文件,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在此指导下,近年来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迅速壮大,专业化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2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及思路我国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根据国内外研究归纳了“专业”的三条标准:一是作为专业的职业实践必须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04959464.html,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的发展研究 作者:林芙蓉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执行者和参与者。尤其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不应该是人人都可兼职的岗位,也不应该是包揽各种琐碎杂事的跑腿小工。而应是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的专业化队伍。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不仅要靠辅导员个人的自觉学习,还要有专业的培训机制和机构来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有制度保障、学校要有长远规划和积极落实、社会也要给予认可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4-0015-02 引言 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又是党政干部的后备力量。是高校各项学生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落实者,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任。辅导员工作具有常规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每天都要面对,但每天面对的又都是新的不可预见的事情。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发展变革,辅导员工作面临工作对象改变、环境改变以及自我发展的三重挑战。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 1.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趋势下职业能力提升的内涵与必要性 职业能力通常也称为职业胜任力,是人们从事某一行业所具备的基本要求与涵养,通常呈现出稳定与综合的心理特征。《标准》将辅导员职业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化是指特定行业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不断发展,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特定职业和专业人才的过程。辅导员的专业化,是以长期性和稳定性为特征,要求从业教师具备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意按照思政工作规律办事,注重方法技术的提升,朝着专家型、专业型路径发展的过程。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专家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师团队,有助于高校和谐与稳定发展。 2.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强化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2.1 明确辅导员职责,准确定位。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_李琳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三个着力点* 李 琳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着重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要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二要注重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全方位完善;三要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5)03-0124-003 近年来,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博客、博文评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印发等都是国家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搭建的良好平台。尤其是2014年3月25日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规范和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实现深度内涵发展和广度外延发展亟待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高校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要在准确定位、提升素质、方法科学三个着力点上不断深化完善,才能不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所谓角色定位,是指与人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1](P18)对于任何一种职业来说,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取决于该职业的角色定位。[2]高校辅导员职业定位准确,对辅导员搞好千头万绪、忙碌繁杂的日常工作具有引导作用,对辅导员完善知识结构具有促进作用,对辅导员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是辅导员找到组织归属感、事业成就感的关键性因素。 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定位,首先要辩证地处理好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之间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标准》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作为教师,辅导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作为知心朋友,辅导员应维持双方认可认知模式下的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的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相互联系,并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桥梁,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而服务的;二是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人生导师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知心朋友的爱心作保证。知心朋友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人生导师的身份加强教育效果。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人生导师侧重于教师的导向功能、传承功能、约束功能,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约束性。知心朋友则更侧重于教育双方的平等性、包容性和对话性。辅导员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与朋友之间的共性与区别,把握好亦师亦友的关系,切实把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辅导员的定位,还要将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自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规律及引导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SJDFDY108)的阶段性成果。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内涵的创新性思路

2013年1月第32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Jan.2013Vol.32No.1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3.01.012 收稿日期:2012-06-06 作者简介:佟自光(1981-),男,安徽亳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团总支书记,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管理、青年文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内涵的创新性思路 佟自光 (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专业化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它包含个体发展与制度保障两个层面。基于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涵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专业化建设的创新思路应以辅导员的专家化、团队化为核心,重新设定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与青年文化等内容,巩固其专长的知识门类与相关科研素质。相应地,还应加强科学、长效的制度建设,保障辅导员的团队建设与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个体发展;知识内涵中图分类号:G64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3)01-0031-04 辅导员自出现以来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1965年作为一种职业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改革开放后被当作与专业课教师同等重要的教育者角色, 在21世纪被国家文件表述为大学生的 “指导者与引路人”[1] 。然而在现实中,辅导员往往被当作高校最基层管理人员使用,辅导员的工作也充斥着事务性工作,致使其本职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显著。正如有些研究指出的那样: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与日益严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间的矛盾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根本问题 [2] 。专业化的呼声顺势而生,被视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不过,目前关于辅导员专业化的讨论仍不够深入具体,且有混淆。本文将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做创新性讨论。 一、再定义 “辅导员专业化”目前大多将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等而视之,从而造成了概念的混淆 [3] ,因此,需要首先区分职业化与专业化。它 们都是现代社会分工与学科分化的结果。职业化是对一种工作状态的常规化、规范化、标准化与规模化,使某种工作成为一类被社会认可的谋生手段。专业化则是在职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某种知识类别的熟练掌握者与实践者,使工作者成为一定程度上的专家。可以说,职业化具有社会整体的视角,而专业化更多是工作者个体的视角,隐含“权威”的意义 [4]21 。由此可知,专业化不仅不同于职业化,而且在技术 水平、 知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都远高于职业化。具体到辅导员,1965年国家在编制、职能以及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上加以定义之后便取得了职业化,然而其专业化概念近年才出现,远没有成熟,更不要说辅导员专业化在工作中的落实了。 准确地说,辅导员专业化指辅导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的训练与学习成为大学生成长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而这一过程与最终结果有相应的保障并会得到认可,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5] 。由这一定义可知,辅导员专业化虽然主要从个体视角 出发,但要以整体发展为目标。通过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每名辅导员更能集中精力从事本职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辅导员队伍也易于形成管理合力,提高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水平,提升高校的教育软实力。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内涵可从个体发展与制度建设两个层面来理解,并从这两个层面着手进行,以下具体论述。 二、专家化———“个体发展”的内涵 如上所言,专业化隐含有“权威”的意义,因此其内涵首先是个体层面的。具体来说,辅导员专业化的个体发展内涵主要指辅导员在哪些方面具备超过常人的专业素质与知识技能,或者说辅导员应在哪些角色上成为 “专家”。实际上,辅导员的职能不外乎思想政治指引、人生信念指导与日常行为教育,以及事务管理等方面。它们来自于辅导员的工作实践,在以事务管理配合高校正常有序运行的同时指导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个体发展”的专业化要以理论— 13—

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基础知识与应用文写作试题题库完整

25、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26、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27、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29、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退学处理。 30、《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对学生的退学处理,

获得国家认证的职业指导师或心理咨询员书,并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34、《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35、中央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 36、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不应当影响学业,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 37、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38、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39、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文件)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文件)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

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高等学校辅导员 1.2 职业定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 1.4职业能力特征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 摘要:随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时代的到来,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向着专业道德转换。辅导员专业道德是辅导员在教育管理这一专业工作时所遵循的能体现辅导员劳动特点、劳动价值以及人格品质的品行准则,其具有独特性、示范性、创造性和整体性等特征。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应当从辅导员专业能力的特点与发展进行归纳与演绎,从加强辅导员专业道德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完善辅导员专业道德的考核机制和增强辅导员专业道德自觉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师德;高等学校;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业道德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根本目的,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依托与抓手。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生力军作用,其行为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性质。2014年4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的发展标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辅导专业化的发展。在辅导员专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专业道德不仅是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支持,更是检验辅导员是否完成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把握高校辅导员专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探索辅导员专业道德建设的现实途径,对高校辅导员实现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化视域下的职业道德与专业道德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教师作为专门职业,社会对其职业有一定的道德期望,这种道德期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总和,是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1】 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群体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教师劳动价值、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使专业服务对象得到高质量发展的伦理规范。“一项专业之所以成为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 1. 职业概况 职业名称 高等学校辅导员 职业定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 职业能力特征 @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基本文化程度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政治面貌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员 培训要求 培训期限

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第二章要求与职责 第四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是: (一)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加强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三)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 (四)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五)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五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研究 □王琳琳 【摘要】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和作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和作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详细阐述了影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三种方向。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工作专项(项目编号1155xs2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琳琳,女,佳木斯大学团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目前,国家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十分重视,但是,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不足、多重的领导管理体制、选拔聘任环节对专业要求不高等原因,导致没有形成辅导员的专业规范和建设要求,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尚处于一个滞后的局面。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入挖掘当前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实施,特别是2006年7月,教育部发了24号部长令,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就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职责要求、配备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核作出了系统的规定以来,各地高校都大力加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主要包括:辅导员队伍发展历程、工作特点、工作方式与内容、考核及培训机制、定位与发展问题等。推进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影响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一)辅导员定位不准、职责不清、职业评价不高。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量普遍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负责的学生数量多和事务性工作多。人们评价辅导员的角色职能时,有传教士(思想教育)、管理员(纪律检查)、法官(奖惩实施)、裁判(事故调停)、联络员(各类通知)、消防队伍(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指挥员(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推销员(学生就业)、咨询师(学生日常提问)、慈善家(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讨债人(追缴学生欠费)保姆(生活料理)等十几种说法。辅导员集众多角色职能于一身,虽然为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渠道,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但也明显地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了辅导员的学习和业 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三)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高教体制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且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同时要勇于创新,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创造出生动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峰,沟通:教育的应有之义[J].教书育人,2007 3.曹文泽.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J].北京教育,2011 4.罗青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 851 ·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探讨论文 2019-01-04 摘要:专业化建设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我国今后开展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化建设;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 0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和主力军,既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高校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群体。因此,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科学途径,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内容 我国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专业化建设是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指高校根据辅导员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职责,依托专门的培训机构和专业训练体系,对从事或即将从事辅导员行业的教师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系统的管理,使他们掌握从事辅导员工作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话语、研究能力,实现的他们专业自律,促使恪守专业道德、崇尚专业价值和有效履行专业职责,进而提高他们从事此项工作并不断提高其从业能力的过程。由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概念和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我们可以概括出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养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塑造辅导员的专业品质三方面。 1.1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知识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 (2)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辅导员在开展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中处理问题的原则性知识,即辅助教育管理的科学知识。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本标准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一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建立辅导员职业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逐步增强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认同;二是为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为各级部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三是为了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引导辅导员系统学习职业相关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四是为了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1. 职业概况 1.1 职业名称 高等学校辅导员 1.2 职业定义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3 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 1.4职业能力特征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1.5基本文化程度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1.6 政治面貌要求 中国共产党党员 1.7 培训要求 1.7.1 培训期限 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培训计划,定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培训期限:入职培训不少于40标准学时(10天);中级不少于48标准学时(16学时/年,3年12天);高级不少于128标准学时(16学时/年,8年32天)。 1.7.2 培训师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