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吴仕莲

【摘要】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侗族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婚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贵州肇兴侗寨婚俗开发为例,对侗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侗族婚俗旅游肇兴侗寨

前言

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异国情调”、“异地风情”成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代名词和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人们的旅游活动除了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之外,异域的风光,特别是异域的民俗风情,也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受,如今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婚俗文化,它是各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有情调和地方特色的部分,成为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泸沽湖的旅游价值凸显,摩梭人以特殊的“走婚”习俗为人们所知,以其所具有的原始性、独特性和神秘感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纷纷向往的旅游胜地。大理作为云南老字号的旅游目的地,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婚俗旅游,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益突显出自身的缺陷,如“走婚”制,它是摩梭人特有的、传统的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旅游者只能通过访问或道听途说来了解“走婚”文化,却无法参与到其中。本身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云南大理婚俗一直是以婚俗歌舞“掐新娘”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仪式”表演的性质较浓,很多演员因为表演场次过多而往往面无表情,使现场气氛极不协调。这种婚俗表演开发模式在初期曾有效地吸引和刺激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表演内容脱离现实而又缺少创新,婚俗表演的舞台化、模式化味道日浓,渐渐失去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云南两双版纳等地的—些村寨中的婚俗表演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由此而观贵州侗族婚俗,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身涵盖了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歌舞、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等,是侗族民族文化中韵味最为浓烈、最为古朴的精华部分,是一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较前两者,它比“走婚”多了些随意性和参与性,比大理的婚俗表演又添了些生活化和人情味。那么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模式开发婚俗旅游,将是决定侗族婚俗旅游能否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为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肇兴开展婚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婚俗文化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增多,在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热切希望到其他地方走走,亲自观赏和体验那些不同于本地的新、奇、异的事物和情景。婚俗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于情调、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折射了整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内容能够吸引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他们求新、求齐、求异的心理。

作为生活主体的旅游者,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中面对人性的异化,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找回生活中丢失的真诚与热情。而婚俗的大众化和较浓的人情味,最能让旅游者找到文化认同,满足这种文化于心理的需求。

婚俗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更为集中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容易激发旅游者亲身体验的动机。

(二)婚俗旅游能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婚俗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存在独特的吸引力。若能以适当的形式展现于世,就可能吸引大量旅游者。旅游是一种集食、宿、游、娱、购于一体的高关联型产业,这些游客在旅游地除了支付必要的旅游费用外,其附加消费额也是相当客观的部分。据统计,2006年肇兴侗寨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同时,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的经济乘数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婚俗旅游的示范性开发将给肇兴的民俗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为文化持有者肇兴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推动当地其他经济形式的空前发展,如电信业、农副经济、加工工业等。在目前农村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让更多的人利用婚俗这种纯天然、易开发又被人乐于接受的综合性民俗旅游资源来致富,只要注意合情合理的开发和销售,注意对本地文化的保护,注意兼顾旅游中间商、旅游地政府和文化持有者的合理分配,那么就有可能“一本”带来“万利”。

(三)能充分利用和保护婚俗旅游资源

在婚俗旅游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现实经济效益的激励下,将极大的刺激特色民俗地区居民的创造力,不断发掘婚俗文化中的更深层的内容,进而将之开发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婚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同时,婚俗文化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内容,婚俗旅游的开发,必将带动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的参与性有几个方面的好处:首先,他们从中获取利益,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将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积极支持者。其次,居民作为收益者,必然对婚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一—婚俗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自觉保护,这对婚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进而保证了婚俗文化和婚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肇兴侗寨婚俗旅游的资源现状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东南72公里处,座落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坝子之中,清澈的肇兴河穿寨而过;高坡上有绿葱葱的古树竹林,漫山遍岭的油茶林,还有顺谷盘山层层叠叠的梯田;它承载了贵州“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温湿气候的特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适合人们生产、生活和休闲度假。同时,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围六个侗寨一座圣山,有“六寨一山”之说,构成约31平方公里的侗文化旅游区,该旅游区沉淀了侗文化的精华,集中了侗文化的方方面面。肇兴侗寨已有近2000年历史,现有880户,3895人,分为五个团,取名“仁、义、礼、智、信”,每个团为一个族姓,建一个鼓楼。因为这里风景优美、人丁兴旺,又形成了古朴淳厚、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多层次地呈现出原始文化色彩斑斓的神秘基因,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空间,因此,历来被称为“侗乡第一寨”(现为冯骥才先生题字)。它是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试点保护工程之一,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

(一)保存完好的婚俗文化

肇兴作为“侗乡第一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继承和保留了侗族同胞创造的传统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里民俗风情古朴、典雅,婚俗更是充满情趣,悄接新娘一一蒸糯米——井边挑水——办喜酒——送亲仪式——拦路仪式——敬酒歌——送礼,整个程序和文化内涵得到完整地延续,形式和内容也得到精彩地演绎。

(二)独具魅力的服饰

侗族服饰的一大特点就是自纺自织,自漂自染,自己剪裁,自己缝制,自己刺绣,一切自力更生。它是穿在身上的史诗,民俗文化的代表,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肇兴侗家人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男性服饰简单明了,以唐装为主,头包长青帕;女性服饰较为繁杂,头挽发髻置于头的左前方或脑后,头插长梳或银梳:穿大襟无边衣,系里扣,里挂胸襟,下围百褶裙,脚着卷鼻勾鞋,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等等。色彩斑斓的服饰给人以简单舒适、古朴典雅的感觉。婚礼上,新娘服饰更是讲究,耳吊银质耳环,手带银、玉质手圈,手指带金银戒指,给人以富贵大气之感,乡亲邻里也穿上尘封已久的盛装。这一刻是展示民族服饰的盛况,不仅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强大的吸引力,还表现出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三)自成特色的饮食

古往今来,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侗家人在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在千百年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丰富而独特的饮食,如糯米、鱼、酒、油茶等饮食方法,反映出浓郁的稻作文化遗风。肇兴的饮食就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代表,并在他们的婚礼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

1.油茶文化:油茶是侗族饮食中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饮食,还是借以联系感情,促进和睦的方式,显示出侗家人自古以来与人为善的习俗。

2.糯禾文化:人们十分喜爱糯米食品,糯禾种类较多,有红须糯、黑须糯、白须糯、香禾糯等。

3.侗不离酸:由“酸”引申出来的饮食文化十分多,有酸辣椒、腌鱼、腌肉等,由此形成了一个十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族系。

4.血红:口感清凉可口、五味俱全、味道鲜美。是各种盛大节日的必备菜肴。

5.无酒不成席:侗家人人好酒,家家自酿米酒,有“无酒不成席”之说。

这些饮食除了油茶是在迎接新娘时食用外,都是侗家婚席酒宴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来一团粘香的糯米饭,拌上一块酸辣开胃的腌鱼、腌肉,吃上一口清凉鲜美的血红,再喝上—杯醇正有劲的米酒佳酿,就是侗族婚宴的特色,侗族文化的体现。

(四)富于情趣的民间歌舞

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是一个注重精神享受的民族。侗语中“饭养身,歌养心”的格言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人们以歌抒情,以歌叙事,以歌传史,以歌醒世。而被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的侗族大歌尤为著称和被人们所传唱。青年男女“行歌坐夜”和婚宴上,时时以对答互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拦路歌和敬酒歌这种特殊的接待礼仪又给婚俗增添了几分互动性和情趣性。侗家人还用多姿的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方式等等,婚礼晚宴后,大家兴致高昂,男女集聚踩歌坪上一起“多也”(“踩歌堂”:又唱又跳的意思),载歌载舞,乐趣无穷,使婚礼更加热闹有趣。

(五)别具风格的侗族建筑

鼓楼、花桥、戏台,合称侗家的“建筑三宝”。他们是侗族建筑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所有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在肇兴这个民族文化大寨中,就分布着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分别代表五个家族之系。五座鼓楼始建于清末,因数量属侗寨之最,故称鼓楼群。它们分别置于5团之中,仁团为7层,高21.7米:义团为1l层,高15,8米:礼团为13层,高23,1米:智团为9层,高14.8米;信团为13层,高28.9米。鼓楼是侗寨人公共活动与议事聚会的场所,所以在侗族婚俗中它扮演着供青年男女“行歌坐夜”和安排婚礼事宜的地方。而花桥又称为风雨桥、福桥、宝桥,它的功能不仅仅是“交通”、挡风遮雨和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精神取向,有接连龙脉,兴旺发达的文化意义。所以侗家人迎送新娘时都必从花桥通过,以乞求生命繁衍,人丁兴旺。干拦式木楼、五个戏台、五座鼓楼加上横跨于河之上的五座花桥,把整个侗寨点缀得庄严和谐,浑然一体。人们在参与侗家婚俗的过程中,还可以欣赏、感受到侗家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肇兴侗寨节日门类齐全,几乎都是原汁原味、醇情浓烈的,而且特点鲜明,参与广泛,极富民族凝聚力和感染力。春节是侗族节日最集中时候。如过春节、祭萨、月贺、千三欢聚节、抬官人、芦笙节等都在此时举行,还有四月八、六月六天赐节、吃新节,泥人节等等。其内容之丰富、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闹,几乎是举世无双。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传统的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当地的知名度、树立当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三、肇兴婚俗旅游的主要程序和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肇兴侗寨婚俗的主要程序

婚俗是侗族文化中最为淳朴、最富于情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至今仍保留着它的完整形式并有特定的程序和礼仪。其中婚礼是整个婚俗的重点和高潮,也将是开发婚俗旅游的主体部分,观赏价值和参与性都很高。其主要程序为:

大年三十,悄接新娘。新郎家请媒婆到新娘家接亲,接亲一般选在下半夜,一是忌讳在接亲回家路上遇路人“冲了喜”;二是暗含了一对新人一生相随,走向光明的美好心愿。伞是侗家姑娘出嫁时的吉祥物,

新娘出门时,新娘亲兄弟要送给她一把伞,并背新娘出自家的大门,以此表达兄妹离别之情,祝福新娘新郎婚姻美满幸福。新娘到夫家后,先跨过事先设置在房门口的扁担(扁担象征着一座新建的桥梁),过了这座“扁担桥”就意味着是这家的人了。新郎新娘进了屋,就把一颗大竹钉牢牢钉在堂屋的正柱上,表示永恒的爱情,要白头到老。

大年初一:一大早新娘穿上漂亮的嫁妆到井里挑水。这是侗族婚俗中必须做的一件事,看新娘是否勤劳贤惠,就从这第一天的早上看,寨里的男女老少知道了也起得早,都来到井边看新娘。晚上,新郎家的妹子们聚集在他家或鼓楼内分蒸糯米饭以备婚礼之用,本寨或外寨的后生们于深夜前来“讨”饭吃,其实质是与姑娘们“行歌坐夜”,以图个热闹。

大年初二:中午,在新郎家办喜酒(侗语“占高买”。这一天,请上四方亲友吃一餐“长桌酒”,以糯米、腌鱼、腌肉、血红、青菜等侗家特色菜肴招待大家。这些菜是很有讲究的。糯米,因为它极有粘性,糯米与糍粑粘在一起很难分开,所谓“糯饭能捏成团”,因此在侗乡,糯米饭被喻为爱情的象征,定亲、结婚礼必须要有糯米,取其粘连不分之性能,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一生相随,永不分离。鱼、肉、血红则表示男方家庭年年有余,月月有肉食,吃穿不愁。

午后,“送买美”就是送新娘到娘家办喜酒,这是寨子里最热闹的时刻,也是婚礼的高潮。新郎派几十个,多的上百个送亲客,抬红猪、红酒、挑厣(y n)鱼、厣肉、糯米、大年粑、米酒,放起鞭炮一路浩浩荡荡随新娘向其家中走去。送亲队快到新娘家时,其闺中密友手拉着手组成一道道人墙,唱着《拦路歌》不准送亲队伍通过,拦路歌的内容主要是:一方面是寨里今天忌寨,不让外人进寨;另一方面“嫌弃”排场太小。送亲客把歌对上后,姑娘们便撤走:如送亲客对不上,硬往里“冲”,就会出现姑娘们与他们互相撕打、推拉、呐喊笑闹的象征性“斗争”场面,再鸣起鞭炮助兴。最后,不管输赢,送亲客都要把准备好的红包交给拦路的姑娘门,以示请求放路进门。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极具趣味性。

当晚,新娘家就用送来的红猪肉、腌鱼等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招待送亲客和亲朋好友。期间,姑娘们又会派上一两个精通敬酒歌的歌手唱歌敬酒,其他的则拿着用稻草编织的绳子等候,看哪个后生对不上酒歌,便拿起绳子往他脖子上来回撮。整个过程歌声阵阵、笑声连连,使整个婚礼变得更加热闹和喜庆。初三之后,新郎陪同新娘将糯米、鱼、肉等送往新娘远方的亲戚。现阶段,肇兴人家的婚礼时间并不严格规定于春节期间举行。平时要是青年男女情投意合,父母同意的话,可以任意选一吉日举行。只是按传统的习惯,大多数婚礼都是集中在这些天举行,以显示热闹。

(二)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静态和动态资源相结合,丰富婚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肇兴民俗旅游内容丰富,但都属于以静态游览为主的的项目,单一歌舞表演、疲惫的游览和单纯的观光已不能吸引众多新游客。因此,全面发展婚俗旅游,应根据人们需求提高旅游产品的动态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在开发过程中,应以动态的婚俗程序、民间歌舞和节庆等参与性强的旅游资源,兼和静态的服饰、饮食、建筑、自然风光等观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丰富婚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将婚俗文化中的灵魂和精髓充分反映出来。这可借鉴了云南大理周城白族的婚俗旅游的“观光性参与”的开发模式。而且这种形式在云南西双版纳曼景兰民族村也有开发先例,事实证明它是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且是成功的。

2.强调居民、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理理事会联合制订并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倡导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将当地居民作为关怀对象,并把他们的参与作为旅游发展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当地居民是婚俗文化的拥有者和实践者,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是离不开他们的,没有他们的参与,旅游开发将无法进行。那么要将婚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需要注重这种参与性开发。通过他们的参与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好处,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一切,增加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自觉保护这些文化,从而使这些文化得以传承。

同时,还应该强调游客的参观式参与,以观光优美秀丽作为背景,让旅游者成为主体深入到侗族人家中,转换游客的角色意识,使游客能以侗族人家亲人的身份参与到侗族婚礼当中去,迎新娘,喝喜酒,送亲队,拦路队,自然和谐而不露痕迹地领略侗族婚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只有通过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和互动,调动他们对婚俗的兴趣,从中满足各自的不同需求。

3.开发中的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

肇兴景区是以肇兴侗寨为中心,与相邻的六个寨子己伦、纪堂、夏格上寨、夏格下寨、堂安集于一座圣山,有“六寨一山”之说。这些寨子距离肇兴最远的10公里,最近的0.9公里,各自蕴藏着富于文化意味与人性情素的实物:鼓楼、戏台、吊脚楼、古板路、水碾、纺车等等,这里古老淳朴的生活给都市人一种温情、一种宁静、一种淡泊,感觉到疲惫浮躁的心灵找到了栖息的诗意之地,是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并构成了侗文化旅游区,沉淀了侗文化的精华,集中了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开发婚俗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以肇兴为中心,将周围的五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重点、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开发网络,从而使婚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4.培育人才,提高婚俗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位

民俗旅游已经成为21世纪炙手可热的旅游方式,它的发展前景是空前广阔的,要合理开发和保护民俗旅游,需要加快民族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而要将肇兴打造成为侗族地区婚俗旅游大寨,并在旅游业中抢占先机就必须强调良性的发展,那么这方面的人才是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婚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的计划,加深相关学科的不断研究,从而达到提高婚俗旅游的质量和品位的目的。

5.大力宣传,树立婚俗文化旅游的形象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要获得旅游市场的长期坚持,就应该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否获得持续发展活力根本,也是直接影响到其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实施形象工程,需要全社会全地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尤其需要政府制定规范并组织实施。针对肇兴而言,则需要成立专门的策划部门、聘请专家对肇兴的婚俗旅游资源、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和规划。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多媒体对婚俗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着力打造自己婚俗文化旅游这一个性化品牌和形象。

6.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游客除了对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族旅游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有侗族特色的银器、衣饰、食品、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的主体。肇兴的旅游商品本身不少,但品种较杂,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真正反映出浓厚的侗族色彩和乡土色彩。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纵观贵州的情况,安顺在这方面的开发获得一定成效,值得肇兴学习和借鉴。首先,应该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族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设立各种有特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其次,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刺绣、编彩带、订鞋垫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这样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7.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是这个民族精神财富的历史沉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因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长存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兼采众长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会通的过程。因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在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赋予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二是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在保扩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达到和促进保护。三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促进资源优势向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对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必须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达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肇兴保存完整的特色婚俗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它开展婚俗旅游的重要资源。要将这一优势得到发扬,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而合理的开发,将他们有效的融入婚俗旅游之中,发掘出它的独特魅力,形成一种集综合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从而让更多的肇兴人受益,让贵州侗族地区人民受益。

参考文献:

[1]译名.地坪乡旅游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加快侗乡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的经验发言,

[2]陈建设,吴忠军,王雯雯.民俗旅游开发中经济激励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2月,第17卷,第2页

[3]贵州省旅游局编。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第 2页

[4]薛永应.揭秘千年:“侗乡之都”策划纪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0,第9页

[5]译名.金黔旅游网:侗族建筑艺术的奇葩一肇兴鼓楼,

[6]刘文颖.大理白族婚俗旅游“观光性参与”模式开发可行性分析-以周城婚俗为例[J].大理学院政经学院,2004(6):第2页

[7]陈兴贵.民族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3),第2页

[8]陈立明.藏族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J].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6月

[9]徐斌.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4)

[10]陈丽琴.侗族婚俗[J].壮侗语言文化网站: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113556817.html, 基于旅游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作者:卢易红 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17期 [摘要]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是湖南省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以张谷英村为代表的很多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管理当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此类古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旅游吸引力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旅游吸引力;古村落;旅游开发;湖南张谷英村 [DOI]10.13939/https://www.sodocs.net/doc/0113556817.html,ki.zgsc.2018.17.062 旅游吸引力是反映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吸引能力的量化指标,一般在引力模型中应用。湖南张谷英村是湘楚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种传统聚落类型在当今旅游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人文旅游资源。[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 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4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此为背景,对于湖南张谷英村来说,基于旅游吸引力的传统古村落旅游开发,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进而影响着张谷英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1 旅游吸引力综述 旅游吸引力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刺激程度。旅游吸引力包括旅游资源吸引力、服务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和旅游便利性吸引力等,其中旅游资源吸引力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固定,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越大,就会引起越大的旅游动机,得到越大的旅游经济规模。旅游吸引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同一种旅游资源,对于部分旅游者可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另一部分旅游者就没有吸引力。[2] 在旅游地区,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旅游吸引力之外,当地的餐饮、医疗、生活、通信、交通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性、旅游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经营管理的优质性等,也会影响其旅游吸引力。景点拥有越大的旅游吸引力,就能够吸引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旅游区为了使旅游吸引力提高,一方面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价值、夯实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提高旅游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要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缩短游客和旅游目的地的心理距离。 2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方向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对村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并积极与周边区域加强联合营销、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资源共享等合作,使旅游产品整体优势度、类型组合度、地域组合度得到提升。张谷英村应紧抓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泛珠三角等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篇一:婚丧嫁娶常识 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 一、婚寿宴请帖 1、 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 ) (下同 3、过礼帖 4、娶嫁帖 6、邀请全家帖 5、请帖格式1 予 予 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 8、请帖格式2 予 9、请岳父(母)帖 10、请老师帖

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doc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

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侗族文化资料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 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 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少数民族之侗族小资料 一、全国侗族分布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879974。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二、全国各地侗族自治县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

贺州市休闲旅游开发初探

贺州市休闲旅游开发初探 休闲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流。文章在对休闲旅游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贺州市休闲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对休闲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休闲旅游开发要遵循生态优先、健康至上、特色突出、政府主导的开发原则,以及休闲旅游开发的策略、产品体系的构想。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贺州区块的功能定位是:“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这就明确了贺州的发展方向。贺州也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健康生态旅游品牌,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贺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动旅游由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变,进而推进贺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现有文献研究综述 休闲旅游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对休闲问题的大量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光远教授被认为是国内较早关注并倡导休闲的学者。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三个“黄金周”休假制度,2008年将“五一”改为短假期,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次短假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和集中持续闲暇时间的安排,休闲旅游产业得

到了迅速发展,理论研究也随之深入。主要体现在:(一)关于休闲旅游基本问题研究。休闲旅游是积极、主动休闲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休闲旅游强调文化内涵,是休闲主体在一个时段内所处的文化氛围、文化欣赏的存在状态,通过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体验,达到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生态特征,强调保护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 (二)关于休闲旅游实操问题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旅游目的地的休闲旅游的研究,如学者王蔚(2010)提出:休闲旅游“全天候”发展的模式、类型以及消弭“淡旺季”差异的策略。要做好休闲旅游产品必须与创新、创意的结合,加速传统产品的换代升级和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进行有针对性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实现区域的竞争与合作;二是对城市休闲旅游、城郊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如严雨莹(2013)提出加快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必须要走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养生养老、休闲娱乐“四位一体”之路,着力在优、精、特、强上下功夫;三是对休闲度假、休闲体验、休闲娱乐及专项休闲旅游产品的研究,如史术光(2013)对江西茶文化休闲旅游深层次开发进行了研究。贺佳婴(2013)提出地方文化性、品牌产业化经营管理意识以及体验性是城市特色商业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中必须强调的要素;四是对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侗族婚俗旅游开发初探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 吴仕莲 【摘要】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侗族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婚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贵州肇兴侗寨婚俗开发为例,对侗族婚俗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侗族婚俗旅游肇兴侗寨 前言 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异国情调”、“异地风情”成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代名词和吸引旅游者的驱动力,人们的旅游活动除了大自然的自然风光之外,异域的风光,特别是异域的民俗风情,也给旅游者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享受,如今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特别是婚俗文化,它是各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有情调和地方特色的部分,成为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泸沽湖的旅游价值凸显,摩梭人以特殊的“走婚”习俗为人们所知,以其所具有的原始性、独特性和神秘感成为当今现代都市人纷纷向往的旅游胜地。大理作为云南老字号的旅游目的地,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婚俗旅游,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两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日益突显出自身的缺陷,如“走婚”制,它是摩梭人特有的、传统的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很大程度上,旅游者只能通过访问或道听途说来了解“走婚”文化,却无法参与到其中。本身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云南大理婚俗一直是以婚俗歌舞“掐新娘”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仪式”表演的性质较浓,很多演员因为表演场次过多而往往面无表情,使现场气氛极不协调。这种婚俗表演开发模式在初期曾有效地吸引和刺激了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表演内容脱离现实而又缺少创新,婚俗表演的舞台化、模式化味道日浓,渐渐失去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海南三亚黎苗村、广西桂林、云南两双版纳等地的—些村寨中的婚俗表演也多少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由此而观贵州侗族婚俗,它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身涵盖了侗族的服饰、饮食、居住、歌舞、生活情调、民族价值观等等,是侗族民族文化中韵味最为浓烈、最为古朴的精华部分,是一种集趣味性、知识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较前两者,它比“走婚”多了些随意性和参与性,比大理的婚俗表演又添了些生活化和人情味。那么能否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本民族、本地区的模式开发婚俗旅游,将是决定侗族婚俗旅游能否在短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为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肇兴开展婚俗旅游的必要性 (一)婚俗文化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现代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对外界事物了解的增多,在收入水平和余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热切希望到其他地方走走,亲自观赏和体验那些不同于本地的新、奇、异的事物和情景。婚俗作为少数民族生活中最为鲜活、最富于情调、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折射了整个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内容能够吸引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他们求新、求齐、求异的心理。 作为生活主体的旅游者,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中面对人性的异化,很多人希望通过旅游找回生活中丢失的真诚与热情。而婚俗的大众化和较浓的人情味,最能让旅游者找到文化认同,满足这种文化于心理的需求。 婚俗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更为集中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容易激发旅游者亲身体验的动机。 (二)婚俗旅游能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 藏族人结婚礼仪

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 1、藏族婚姻礼俗 求婚 这是婚姻的最初程序。男方一旦看中某个姑娘,便求取女方属相、年龄和生辰,到星象师处进行卜算(藏语称“帕孜”)。若属相相合,男方选择吉日,带着哈达、茶酒等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求婚。 订婚 双方同意婚事,便选良辰吉日由双方家庭代表及证婚人一起拟定婚约。婚约内容多为男女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品德应当高尚,或者有关今后财产继承等事宜。 订婚这天,男方要送给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条哈达和丰厚的礼物,女方要准备好茶酒饭等,盛情款待。双方代表进入正厅依次入座后,主人家端上“切玛”敬茶酒。求婚之家献上礼物,特别向家母送上一块“帮典”,用来作为母亲养育女儿之“奶钱”。之后,便把一式两份婚约放在高脚盘内,由证人高声朗读,另一证人认真核对。念毕,证人把两家的家印当众盖在婚书上,然后郑重地由女方与男方代表分别交给对方父亲。接着两家父母向证人献哈达,表示谢意。举行订婚仪式时,青年男女都不参加,只是家人出席。仪式结束后,女方家宴请宾客,欢聚一天;傍晚男方家人离开时,女方家庭向每个来客献一哈达。 2、藏族婚前准备 结婚前,女方家人也选择一吉日。移交嫁妆。嫁妆多少,视经济情况不同而异,但其中必有小钢菩萨一尊、经书一册、佛塔一个。据说文成公主人嫁西藏时,带的就是这3件物品,所以流传下来成为婚俗嫁妆的必备之物。结婚男方家请星相师卜算黄道吉日以确定婚期(藏语“念孜”)。举行结婚仪式的头一天,男方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装和眼饰用绸缎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让新娘穿戴。 迎亲 迎亲这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身份的人,带上一队人马和彩箭,彩箭上有明镜、璁玉、珠饰等,并牵上一匹颜色与女方属相吻合且是怀孕的、打扮考究的母马以供新娘乘骑,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在马队到达之前,要举行敬“切玛”茶酒等告别仪式。当男方迎亲队伍进门之后,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接着又将璁玉放在新娘头顶,表示新娘已属于男方家人。女方送新娘出嫁,一般带去一位陪人,当姑娘出门时,女方家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楼上高喊: “不要把我家的福气带走呀!”反复多次,直到姑娘走远。 马队起程,领队的应是属相最好的(一般都请星相师),他穿着白袍,骑着白马,手中拿着九宫八卦图,接着便是迎亲代表,然后是娘家随侍新娘出嫁的随从。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马队敬3次酒。如果路上遇到抬病人、倒垃圾、背空筐子的人,便认为是不吉利,婚后要请憎人念经消灾。马队行进期间, 随行人员高唱“谐青”(大歌),新娘则边行边哭。 男方在新娘到达之前,必须装扮大门,专为新娘下马准备垫子。垫子是装着青稞、麦子的口袋,铺上五彩锦缎,面上用麦粒画成“?”符号。家人手捧“切玛”和青稞酒在门口迎候。传统的进门仪式十分繁琐,从下马、进门、上楼到入厅,每次都得喝一次颂歌、献一条哈达.新娘人厅后,坐在新郎下首,迎、送亲队伍也依次坐定,接着便开始献“切玛”,敬茶酒,向佛像、父母献哈达,感谢众人。做完这些,新郎新娘入洞房,家人开始宴请宾客,延续3天。3天中,亲朋陆续送来哈达和礼物。 以上就是关于“藏族人的婚礼知识藏族人结婚礼仪”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进庙拜佛必知的十大礼仪 中国都有哪些民族每个民族的禁忌都有哪些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承与 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 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 (1)服饰文化 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 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 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根据整个 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它是区别异族的标志,是本族相互认同的旗帜和联系整体的纽带。正是这种“族徽”作用而产生的审美原则,使侗族内部的“佬、坦、纹”三大支系在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上基本相同。 侗族服饰中的崇拜意蕴。侗族相信万物有灵。在侗族人心目中,凡龙凤花鸟、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能“显灵”,能驱邪除害,是人们的崇拜对象,认为穿上附有这些图案的衣物,以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反映到服饰上,就有许多与图腾崇拜有关的服饰纹样。谷粒纹与谷种有关,侗族的“尝新节”习俗就是谷种崇拜的反映;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1.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丽江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集汉、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并具纳西族独特风格,是中国现存古城中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选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系。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纳西文化,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

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劣势: 丽江古城旅游产业相对较单一,丽江古城的景点就只有古城、古镇、黑龙潭公园,而且,丽江古城商业化较严重,使古城的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古城的维护,有的地方拥有比较完整的纳西原始民居,但是,由于开发的不到位短期旅游的游客并不能完整的游览整个古城。 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待改善,如丽江的公交路线还不是那么的合理,对相关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也不是那么的好。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旅游业来说,,国家准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于丽江来说是个提升和完善丽江的绝佳旅游胜地的机会,丽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多可以开发而尚未开发和完善的景区景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依托丽江古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老君山的开发。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威胁: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引起物价的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如:良莠不齐,崇洋媚外;干扰当地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传统文化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增加污染源,降低环境质量;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狭小;危及历

藏族礼仪

拜坝半︽柏罢 瘪爸︽罢得﹀ 邦︽搬白拜︽拜爸︽冲﹀脆︽荡︽惨︽舶搬︽卞︽鼻半﹀罢财罢彼︽搬敌︽惨︽罢 1 吹︽蝶爸︽搬﹀ 2 扳爸办︽吵邦﹀ 3 搬般邦︽敞稗﹀ 4 脆爸︽伴车罢邦︽斑﹀ 罢册邦﹀稗半︽雕稗︽斑敌︽惨︽罢 1 背罢︽蝶搬︽斑﹀ 2 稗半︽雕稗︽斑﹀ 罢碉扳﹀罢层稗︽帛罢︽惨︽罢 1 罢层稗︽缠罢邦﹀ 2 扳罢︽伴捣办﹀ 3 搬罢︽彼办︽敞稗︽淬﹀ 4 别︽拜爸︽搬绊拜︽斑﹀ 搬得﹀伴拜邦︽扳惨拜︽宝︽惨︽罢 1 锤半︽罢抵爸︽伴拜邦︽扳惨拜﹀ 2 醋稗︽吊罢︽伴拜邦︽扳惨拜﹀ 3 邦︽吵半︽伴拜邦︽扳惨拜﹀ 4 残半︽搬笔半︽伴拜邦︽扳惨拜﹀

5 拜扳半︽罢吵爸︽伴拜邦︽扳惨拜﹀ 邦︽搬白拜︽罢册邦︽斑﹀拜拜︽淬邦︽宝︽鼻半﹀ 罢财罢拜拜︽扳惨拜︽宝︽惨︽罢 1 拜扳半︽扳惨拜﹀ 2 拜坝半︽扳惨拜﹀ 罢册邦﹀罢瓣爸︽伴贬罢邦﹀ 罢碉扳﹀淬︽伴炒搬邦︽斑﹀ 搬得﹀办搬︽郸﹀ 邦︽搬白拜︽罢碉扳︽斑﹀搬拌伴︽搬拆爸︽编︽鼻半﹀ 罢财罢搬拌伴︽搬拆爸︽编︽楚拜︽碘罢邦﹀ 罢册邦﹀搬拌伴︽搬拆爸︽编︽帛罢︽罢佃扳﹀ 罢碉扳﹀搬拌伴︽搬拆爸︽编︽班稗︽乘邦﹀ 搬得﹀搬拆爸︽搬︽罢掸︽捶︽百︽柏爸︽罢册邦︽搬绊拜︽斑﹀ 1 百︽搬绊拜︽斑﹀ 2 柏爸︽搬绊拜︽斑﹀ 邦︽搬白拜︽搬得︽搬﹀兵稗︽便邦︽宝︽鼻半﹀ 罢财罢兵稗︽便邦︽宝︽伴川办︽地扳﹀ 罢册邦脆︽荡︽惨︽舶搬︽卞︽兵稗︽便邦﹀ 1 垂邦︽斑敌︽兵稗︽便邦﹀ 2 稗半︽雕稗︽斑敌︽兵稗︽便邦﹀ 3 罢层稗︽帛罢︽编︽兵稗︽便邦﹀ 4 罢靛稗︽扳惨拜︽宝︽辫稗︽便邦﹀

5 兵稗︽便邦︽宝︽地︽淬﹀ 邦︽搬白拜︽布︽搬﹀搬凳︽搬堡拜︽宝︽鼻半﹀ 罢财罢搬凳︽毕稗︽卞︽惨︽罢敌︽地扳︽斑﹀ 1 长︽便稗﹀ 2 邦︽蝶爸︽搬﹀ 3 拜捕邦︽罢得﹀ 4 坝︽扳便半︽蝶爸︽搬敌︽惨︽罢 5 霸爸︽敞稗︽卞︽惨︽罢 罢册邦﹀霸爸︽搬敌︽搬凳︽搬堡拜﹀ 1 拜便稗︽斑敌︽霸爸︽搬敌︽搬凳︽搬堡拜﹀ 2 穿︽唇爸︽编︽搬凳︽拜堡拜﹀ 3 脆︽叼半︽搬采邦︽扳敌︽霸爸︽搬敌︽搬凳︽拜堡拜﹀ 罢碉扳﹀成拜︽霸爸︽编︽雏敌︽敝拜︽惨邦﹀ 邦︽搬白拜︽掣罢︽斑﹀超稗︽彼拜︽便扳邦︽钓办﹀ 罢财罢得爸︽办邦﹀ 1 雕稗︽伴炒搬邦︽宝︽吵邦︽地扳︽拜爸︽贬邦︽碘罢邦﹀ 2 败稗︽伴便罢︽柏半︽班搬﹀ 3 典︽掉爸︽叼半︽伴便罢 4 痘︽嫡罢︽陈扳︽嫡半﹀ 5 得爸︽伴蠢罢︽嫡办︽罢采罢 1 得爸︽伴蠢罢︽斑﹀ 2 嫡办︽罢采罢︽斑﹀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旅游管理 贵州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杨丽 本文通过对赤水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目前赤水丹霞关于发展生态旅游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分析现有旅游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在资源开发的理念、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问题、旅游硬件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引进等对策和建议。 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旅游这一产业的兴起正在逐步加深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呈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旅游类型,但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矛盾作用的情况下,生态旅游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的发展。在贵州旅游大发展的今天,赤水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新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一张王牌,特别是赤水丹霞申遗的成功,给赤水的生态旅游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赤水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在旅游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足,要用科学的合理的开发理念对生态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打造,构建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品牌,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贵州旅游。 一、赤水丹霞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赤水自然资源 赤水市海拔220m—1700m左右,属于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1279毫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3%,居全省第一,由于赤水市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亚热带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也特别丰富,

植被类型大致分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四个纲群,市内具有多姿多采的瀑布类型、千姿百态的竹林景观、丰富繁多的生物种类以及典型的丹霞地貌,这些构成了多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而赤水又被誉为镶嵌在中国西部的“宝石”,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二)赤水人文资源 赤水市在贵州省的西北部,与四川南部的泸州等市接壤,是川黔边贸的重要纽带、也是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全市仅“省保”文物单位就有十余处,在省内并不多见。赤水还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使赤水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圣地。赤水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第一,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表现在受巴蜀文化和贵州夜郎文化以及荆湘文化影响至深;第二,特色文化内容丰富,包括桫椤、竹子、丹霞、瀑布、盐运等地域文化;第三,红军长征文化成为经典,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震惊中外,威名远扬,除三渡赤水外其余都在赤水境内完成。 (三)赤水旅游市场发展统计 赤水市旅游局最初成立于1988年,1988年到1999年期间赤水旅游产业发展十分缓慢,旅游市场格局单一而薄弱,国内旅游仅有小规模的差旅和公务活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出境旅游。1988年年接待游客不足5000人次,游客来源主要为周边地区的商务、探亲访友游客,不过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客源市场扩大到四川、重庆、长三角、珠三角、西北等地,游客增长近500倍,年均增幅达30%以上。2011年,赤水市游客人数达253.62万人次,同比增长44.4%,

婚俗形式

趣味婚俗 一、已知的婚俗形式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具特色的婚礼,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1、旧时(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 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解放后,废除旧婚姻一切陋习,实行男女婚姻自由。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亲属不得干预儿女婚事。 2、苗族婚俗:苗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情投意合后,父母便为他们选择 吉日结婚。但结婚前一段时间内,男女双方却不能见面,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的前一天,男方把结婚用品送到女方家过目。原版的古俗婚俗雷山苗族婚姻有其独特的形式和风俗。虽然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但嫁娶方式还保留古俗。民族习俗,乡土风情依然非常浓厚。 3、回族婚礼:婚礼,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个大礼。回族老人常常把 给儿子举行婚礼、完婚叫“卸担儿”,认为这是“终身大事”,是老人的责任。回族对婚礼特别重视和讲究,但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据史书记载,回族的婚姻习俗大都是按照教规来办的。在通婚范围上,回族限制同乳兄弟姐妹结婚,同时,一般实行严格的单向民族内婚,即回族男性可娶其他族女子为妻,回族女性决不能与其他族的男性通婚。 4、藏族婚礼:藏族婚俗有旧婚俗和新婚俗之分,旧婚俗多数是包办, 父母有养育和解决子女婚姻的责任,子女只有服从和孝敬父母的义务,过去找媳妇或赘女婿,子女是没有权利过问的。新婚俗是恋爱结婚基本上父母不包办代替,多为自由婚姻,男女恋爱,告知父母,再行习惯手续,最终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过去遗留下来的求婚、订婚和婚礼程序。 5、粤西婚俗:“狼人……俗亦善歌。女子及笄,父母纵之山野间少年 从之歌者且数十,视女答歌之意为去留。一人留则众人散。男子镌其歌词赠女,女则绣囊锦带以答男。”另,赵翼《檐曝杂记》载粤西边地风俗也说“:每春月趁墟场唱歌,男女各坐一边,……若两相悦,则歌毕携手就酒棚并坐

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浅析现代婚俗礼仪较古代简化的原因 作者:陈浩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要:本文通过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俗礼仪的对比,从生产力发展,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改变,传统婚礼服饰的消亡三个方面论述现代婚俗礼仪较传统简化的原因 关键词:婚俗礼仪简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30-02 婚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为。婚姻使人类的基因得到延续,并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礼俗。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婚姻具有极高的地位。婚姻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社会关系的整合。《礼记·婚义》说“: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至周代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婚姻制度,并对其后的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礼仪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思想。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婚礼习俗的差异,现选取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礼仪式进行对比 1 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 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依据《仪礼·士婚礼》而来,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1.1 纳彩 纳彩是传统婚俗礼仪的第一个步骤。《仪礼·士婚礼》曰“:婚礼下达,纳采用雁。”男女双方家族在决定联姻后,由男方派遣家族中主事之人或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士前往女方家中行纳彩之礼。一般携带五谷、六畜和少量礼金作为纳彩的礼物。纳彩之后,男女双方家族的社会关系基本确立,婚礼的相关事宜可以进一步完成。 1.2 问名 纳采之礼完毕后,紧随其后的就是问名之礼。《仪礼·士婚礼》记载“:摈者出请,宾执雁,问名,主人许,宾入受,如初礼”。求婚的男子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及出生年月,然后将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放在一起进行占卜。如有凶兆就不能成婚。需要指出的是,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婚俗礼仪中问名和纳采是一起进行的。在纳采之礼后,男方的使者执酒敬于女方摈者,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带回占卜,如果是吉兆,就派使者再次送雁至女家,并将占卦结果告知女方,于是开始下一个仪式——纳吉礼。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国家文化安全与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14-09-15 15:38:33)转载▼标签:文化 ----以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 (已经刊载2014年4期鼓楼) 【摘要】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进程,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正面临被遗忘和淡化的危险,威胁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文化安全侗族节日保护对策 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特质的侗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当前全球化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文化安全问题,自然,我们的侗族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流失,被同化、异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文化的核心之一,它起着凝聚侗族精神,保存民族记忆,维系民族情感的作用。一旦蜕化、流失。其结果是,瓦解侗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民族文化意识,全民族在缺乏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丧失了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危及侗族文化安全后,进而威胁国家的文化安全。所以,在国家文化安全背景下,加强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才可以防止侗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裂,化解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也才可以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在保有文化自豪感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发挥全民族传承和弘扬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保护中的地位和价值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所涵盖的文化内涵确是扩散性的。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侗族传统节日文化推动着民间文化艺术和习俗的发展与延续,而民间艺术与习俗又是传统节日的载体,没有歌舞表演和风土人情的节日是缺乏灵魂的,没有民族节日作为民族艺术的平台,民间文化艺术也就得不到完整的展示、演示和保存。根据侗族文化学者潘登先生对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侗族服饰和侗族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节吸纳了他的成果和观点。 (一)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与侗族歌舞文化。侗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侗家的鼓楼里,随处都可听到歌声,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在每一个节日里“多耶”(唱歌跳舞),展示歌喉和民族舞技。如今侗族大歌、侗族芦笙舞在世界上都有及大影响力,这无不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传统节日给予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各地婚俗(原创)

各地婚俗盘点(原创)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青海传统婚俗

青海传统婚俗 2011-07-07 14:54来源:未知责任编辑:安安点击: 81次 TGA标签:青 海婚俗 [导读]: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 上图:在青海人婚宴上,给什么样的客人上什么菜?上菜的顺序如何?筷子下几双?方向又如何?座次怎么安排?……等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讲究。 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2011年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广惠寺悬挂经幡时,就碰到了这个场面,因为当时事出突然,准备不充分,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记录。以下用图文形式,零散的给大家介绍几个片段。

上图:无论婚丧嫁娶,因为招待的客人很多,所以青海人习惯搭建一个简易的临时火槽来煮茶、煮肉等,并有专人照看。一般客人较多的人家火槽能长达十来米。 上图:这是青海人持酒的习惯,敬酒的人必须是双手端着一个小碟子,里面放有4-8个小酒杯来敬客人。喝酒的人必须先像少数民族那样,先用手指沾头两杯或者一盘的酒向空中点三下,以示敬天地人(也有说是佛法僧),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而饮。也有的是在喝酒之前,将头两杯酒向盘子中稍微倒点,以示敬天地,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饮酒。

上图:青海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宴席上,负责跑堂的都是亲朋好友或者是隔壁邻居,他们端给客人的木盘子中,菜、餐具等各种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和说道。 [导读]:上图:婚宴的账房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来记录。上图:在青海,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砖茶、冰糖是婚丧嫁娶、盖房、敬佛等等各种事务长必不可少的,永远不过时的东西。上图: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

网络旅游开发初探

网络旅游开发初探 文章分析了网络旅游的内涵及层次结构,并对旅游网购、旅游电子商务、虚拟旅游、网络游戏等易与网络旅游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构建网络旅游系统;深化网络旅游体验功能;完善网络旅游产业链。希望能为网络旅游后续研究与现实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标签:网络旅游;旅游开发;虚拟旅游 网络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旅游活动提出了挑战,但也拓展了旅游的研究空间,丰富了旅游内涵。目前,各个景区逐渐推出网上景区游览项目,游客足不出户即可游览景区景点,既获得了新的旅游体验,又减缓了出游带来的交通压力。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旅游开发会更加成熟,逐渐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 一、网络旅游内涵及层次分析 1、网络旅游内涵 网络旅游是相对于现实旅游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广义的网络旅游指借助互联网开展旅游活动。狭义的网络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互联网为媒介,以虚拟旅游空间为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仅借助网络空间即可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又称网络虚拟旅游活动。网络旅游不同于现实旅游的最大区别是其发生背景是网络环境。 2、网络旅游结构分析 网络旅游体验的核心是网络虚拟游览,按照体验层次不同可将游览载体划分为静态图文、动态视频及虚拟现实三种。静态图文指网络旅游者通过阅读旅游景区介绍、浏览景区图片获得景区相关信息完成游览过程,旅游者主要获得视觉上的旅游体验,体验度与文本内容的丰富程度、语言表述清晰度、图片视觉冲击力等有关。动态视频载体主要有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宣传片、传统旅游者上传的旅行摄影视频、与旅游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旅游者可获得丰富的感官与情感体验,体验度与视频自身品质、及电脑配置有关。虚拟现实类载体主要有实景地图类、三维图形技术类、3D虚拟网络技术类和综合技术类四大类[1],模拟或超越现实景观,为游客带来极强的感官体验、社交体验、情感体验等,且具有与传统旅游活动进行互动的趋势,是未来网络虚拟游览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1、网络旅游与旅游网购 旅游网购是指旅游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相关信息,预定旅游景点、线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