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观察实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观察实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观察实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堂观察实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堂观察案例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

[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刘亚萍(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教学主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堂类型:课堂探究型

观察类型:专题性观察

活动背景:课堂观察已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品牌。在改进听评课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独到的作用。目前,我们历史组正积极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市级立项课题研究,课堂观察活动自然成为我们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课前会议](2010年12月15日上午第三节,历史组教研活动室)

(一)刘亚萍老师说课(10分钟)

1、重难点的确定:我这堂课的主题是《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课共涉及三个主要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那么该如何将知识点加以分解,合理确立为重点和难点呢?所以选点是教学准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选点选准确了,问题解决就能事半功倍。经过权衡教材和学情,最后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及启示;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评价及启示确立为重点;将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内涵;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的理解;如何化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层关系,也就是本课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确立为本课的难点。

2、学习目标及方法的确定:(1)图示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用流程图形式化解对雇佣关系的理解和重农抑商、海禁及资本主义萌芽三者关系的分析。用表格法整理琐碎知识点,给学生以清晰地知识结构,同时教给学生自主知识整理的基本方法;(2)漫画、图片法化枯燥为鲜活:如对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导入都用了比较鲜活的图片资源,创设了较为逼真的时代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3)递进设问法化感性为理性:比如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入手到对本质的分析。比如从闭关锁国入手,进一步设问闭关锁国是否等同于对外贸易就没有了?进而从对外贸易的形式入手解决本目知识结构;通过递进设问层次剥离海禁政策禁止和限制两个关键词的内涵。(4)史料法化抽象为具象:目的、原因、表现、评价等问题都用到了这一方法,通过史料的解读,培养学生解读、提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流程(见课件)

4、我的想法:(1)希望通过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清晰地知识结构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点、能力提升点和思维突破点,又可以增强课堂的灵活性和互动性。(2)我的困惑在于教材挖掘比较全面,铺面是否过宽?教学时间和节奏能否准确把握?教学资源丰富,是否过于累赘?漫画、图片直观,学生是否能重内涵轻形式?史料解读是否应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能否适应相关难度?

(二)交流暨磨课活动(10分钟左右)

谢根祥:海禁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知识。关于其表现,我们高一备课组存在一定的分岐,请大家谈谈各自的看法!

俞艳萍:你们的分岐究竟在哪里?

刘亚萍:我认为海禁政策就是对民间贸易的禁止,但谢老师认为这样不确切!

谢根祥:海禁的概念表述得很清楚,那就是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政策。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其一是禁止,即民间贸易的禁绝;其二是限制,即限制外商来华,外商中也有民间和官方的层面,显然对民间外商的贸易并没有禁止!

…………

(三)确定观察点(5分钟左右)

教学目标预设观察点:毛宏良和华婷老师;

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点:俞艳萍老师;

课堂问题设计观察点:谢根祥老师;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与互动观察点:蒋春华和刘美老师;

课堂教学中素材资源运用观察点:郑怡和姚伟建老师。

谢根祥:前面大家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市级课题中各自关注的角度,确定了本次课堂观察的观察点。希望大家在下周三之前能认真研究相关主题,开发、改进观察量表,为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圆满成功打好基础。

[课中观察](2010年度12月22日上午第三节,高一5班教室)

上课前,全体老师提前来到教室,根据所选观察点确定观察的位置。上课的时候,观察者根据观察任务,运用观察工具分别进行着观察和记录。主要观察量表如下:

素材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观察量表

观察人:郑怡、姚伟建

注:1.素材类型包括文字、图表、图片、动画和影像等;2.素材来源:A.教材内、B.教材外;3.新颖度是既可指材料的选择,也可指材料的组合,分为A.新颖、B.一般、C.陈旧;4.趣味度:A.有趣、B.适中、C.枯燥;5.情境度:A.良好、B.适中、C.欠佳;6.知识准确度:A.引用材料知识正确、B. 引用材料存在知识错误;7.内容契合度: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A.紧密、B.适中、C.不强;8.学情适合度:A.适度、B.过简、C.过难;9.使用数量:A.适度、B.偏少、C.偏多;10.整合方式:A.适度、B.过简、C.过繁;11.呈现时间:A.适中、B.过长、C.太短;12.目标指向:指素材针对的教材具体教学目标或过程,包括导入、重难点、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塑造等;12.达成方式:包括简单呈现、教师讲解、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13.达成效果:指材料及运用的目标性达成的程度;14.总体评价:指对素材资源运用有效性的整体评定。

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量表

观察人:俞艳萍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观察人:谢根祥

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中的倾听、互动观察量表

[课后会议](2010年12月22日上午第四节、历史组教研活动室)

(一)刘亚萍老师课后反思:

刘亚萍:本课亮点在于素材资源的合理运用和教材的深层挖掘,以此为载体,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由于史料出现的数量过大,又多是古文,特别是课堂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所以,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本课内容使用了过多的方式和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花样过多也使得学生反而眼花缭乱,教学效果也由此大打折扣。具体课堂反思如下:

1.在化解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这一难点时,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老师讲的过多,本来应该给学生的机会被自己霸占了,结果显得进度过快,学生也未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在原因结构图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应该在政治(制度、政策)和经济两个层面上,给学生更为清晰地结构,进一步化繁为简。

2.主题升华部分预设是通过追问、求证、启迪三个部分提升对本课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把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置放在世界潮流的背景中,从而更加坚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但在时空的转换上,出现了不少错位。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本部分没有能够承接在前面整体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所以,不少同学和老师都理解为求证部分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的进一步分析,因此认为这部分材料对于本目关于原因的分析稍显脱节,解决的针对性略有欠缺。所以,老师们从这一角度也给予了合理的建议。当然,出发点不同,对问题的设计和材料的运用都会产生差异,教学效果也会明显不同。

3.最后一个环节的知识整理,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重农抑商、海禁和资本主义萌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由于运用的是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储备,所以,形式上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对于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有效结合。

本课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点,多多给予批评建议。

(二)各观察点观察与思考汇报:

教学目标预设与达成观察点

华婷:通过课前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刘老师预设的四个教学目标: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原因、表现、评价及启示;2、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表现、评价及启示;3、如何化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4、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层关系。

我认为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受到了教学目标预设、课堂教学行为、课堂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进入新课程,如何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我们观察到刘老师预设的这四个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以及省教学指导意见是吻合的。

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分析原因、表现、评价及启示

对于这两个内容的突破,刘老师都采用了漫画演绎——表格整理——材料阅读与分析三种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这个环节中学生并没有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这两个内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难点,刘老师共花了26分钟时间,由浅入深,难点突破手段多样,条理清晰。表格梳理法更是让学生学生很能够感受并掌握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很值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借鉴。

2、化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目标,刘老师使用了图示法,从资本、市场、劳动力和经济政策等多角度进行突破,用时大约4分钟。说明刘老师的教学准备充分,讲解也很详细的。在这一环节中也产生了两个生成性的问题:1、这些原因中根本原因是什么?2、类似的问题,原因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教师做的很到位。从当时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非常关注的,很愿意学习。

3、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层关系。

这个问题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思维含量较高有较大的难度。刘老师通过对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分析已经潜移默化的点出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是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最后小结环节刘老师利用图示法直接讲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直接明了,方法得当。

总体而言,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课专业性强,思维含量大,对高一学生而言掌握并不容易。刘老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利用表格整理重点知识,利用图示法化解难点内容,使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良好。从学生活动来看,5班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好,愿意表达,能表达,而言表达到位,师生关系也很融洽,教师再40分钟的课堂内重难点突出,还留有2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复习巩固,更加利用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

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点

俞艳萍:本堂课从导入(漫画和角色扮演)到最后用图示法揭示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对话形式贯穿始终,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在对话中完成。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反映出老师具有较强的新课程理念。

对话形式丰富多元,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期其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体现在课堂的每一教学环节中。古代经济政策理论性较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不太敢兴趣,也不易理解。刘亚萍老师通过图示法化难为易,通过表格法化繁为简,通过漫画图片法化枯燥为鲜活,通过递进设问法化感性为理性,通过史料法化抽象为具象。再以对话为途径,以引导思考和问答为主要手段进行教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

内容,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使整堂课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既落实了知识又极好地进行了能力的培养,起点低,落点高。充分体现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掌握,对教材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原因分析,老师进行了引导分析,这非常好,只是觉得如果将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由学生自己得出,在加以分析可能更好;还有最后揭示本课三个内容的关系时,如果让学生自己思考或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更能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对话主要方式问答式,还有引导思考也用得比较多。学生表现比较活跃,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均很不错,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神状态一直处在认真听课和积极思考之中,相信学生本课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错的。

课堂问题设计观察点

谢根祥: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问题设计,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上教与学更流畅。基于这次的思考,本次课堂观察中,我选择的是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观察点,具体我确立了问题数量、提出方式、问题目标指向、问题的思维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反应五个观察角度。下面我先把我观察到的情况与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是关于问题的数量,个人觉得一节课内问题的数量是问题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基础。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这一主要目标来说,每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个好的问题,必定要在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可能做出较正确的回答。一节课内,如果问题过多,即使问题设计的很好,也会因为留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减少而影响思考与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大体而言,一个问题从提出、思考、回答,平均约需2分钟,因此一节课中安排20个左右的问题为宜。本节课中,刘老师共提出了18个主要问题,个人以为这样的密度是比较适当的。

其次,从问题的提出方式看,本节课内,预设性问题占了15个。预设性问题避免了课堂提问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保证问题设计的一定质量,从而为课堂思维、讨论和探究奠定了基础,这也说明刘老师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难能可贵的是,本节课中有3个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成性,这使原有问题得到了深化与拓展,使课堂又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反映了刘老师的教学智慧。

第三,从问题的目标指向来看,所有问题表述都清晰、精准,目标指向明确。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本节课中,所有问题都指向重难点知识,设计中非常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过程体验和能力训练,同时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地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是与高一学生的学习实际是相适应的,反映了刘老师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有效。

第四,从问题设计的思维层次看,少有过简与过难问题,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简单的问题,会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难度过大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这节课内,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富有思考价值,思维含量,特别是关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与信息提取、语言表述等解题能力,既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又要有具一定的高度和难度。与此同时,不少问题设计也具有启发性、探究性和挑战性,兼顾了各梯队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第五,从学生的反应角度看,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节课中,刘老师有意编排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实物照片,场景图或游戏活动等穿插在问题中,较好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提出后,学生也都有较好的理解与应答,这表明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有效、合理的。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与互动观察点:蒋春华和刘美老师

蒋春华:刘亚萍老师这节课总共有9处学生活动,从量来说,学生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估算这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共计24分钟,占60%,这样的比例体现了刘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的形式上来看,有角色扮演、填充表格、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倾听、批注笔记、思考中查阅课本及其它资料,可见学生的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积极有效的引领,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活动任务完成情况来看,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大多数较好。

总体来看,刘老师对学生活动的组织,指令清晰,活动内容指向明确,教师的引导启发到位。在教的过程中,刘老师还适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分阶段、分方面辩证客观评价某一历史事物和事件,这对于起始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设置学生活动的时候,也充分考虑了学生认知的差异,依据学生认识误区设计问题,如提问闭关锁国是否等同于没有对外贸易?海禁政策内涵里面关于禁止和限制两个关键词的理解?

这节课内容抽象,头绪较多,理论性强,学生又缺乏体验,但是刘老师能想到这么多的点子,让整堂课真正互动起来,既启迪学生,又充分展示历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刘美:在这节课堂观察课中,我的观察角度是学生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适量和合理的学生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他们积极和广泛的参与,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学生活动的频率上来看,刘亚萍老师在本课预设了6处学生活动。我们知道,学生活动的安排,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如果学生活动频率太高,会使课堂流于热闹的表面,而缺乏思维的力度。如果频率太低,会使课堂节奏过于缓慢,气氛沉闷。而本课刘老师预设的学生活动,频率适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

从学生活动的类型上来看,刘老师预设的这些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又有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交流的互动。这体现了刘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对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注重,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刘老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及优秀教学的才华。

从学生活动的效果上来看,这些学生活动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师生沟通顺畅自然,知识目标落实到位。以本课的第一个学生活动为例,刘老师预设了一个角色扮演。在引入重农抑商政策时,刘老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演儿子,一个学生演父亲。学生积极参与,表演逼真,把古代重农抑商的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活动环节耗时1分半钟,作为导入环节,这个活动时间紧凑,效果立竿见影。本课的第二个学生活动是古文解读。由于文言文比较艰涩难懂,一方面是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配合指导。所以在这个活动中用时6分钟,时间安排上比较合适;在活动类型上也是属于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主要由学生解读,艰难之处配合教师的解释,所以难度适宜,很好地落实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表现和影响这些知识目标。

课堂教学中素材资源运用观察点

郑怡:我观察的角度属于简约性和目的性,简约性从数量上来看,我们没有发现过多重复运用的现象,从整合的方式来看,体现了刘亚萍老师精心的设计,总体运用了一种成熟的模式——先以漫画引入,再以表格归纳知识,接着用几组文字材料进行解析阐释。尤其是最后运用了示意图的方式来贯穿梳理总结本课知识结构,极好地体现了教学素材运用的简约性。就呈现的时间而言,总体比较合理,呈现时间适中,但

觉得几张表格最初呈现的时间过短,学生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

就目的性而言,刘老师各个教学素材运用的目标指向应该都是明晰的,将漫画用于导入,将表格运用于重点知识归集,将文字材料用于难点的突破,等等。在达成的方式上,也综合运用了角色扮演、直接呈现、问题探究、教师讲解等,值得肯定。

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是最后部分的“中西方对比”,虽然突出了知识和教材间相互联系的教学理念,但在高一阶段的新课教学中,运用此法觉得超越了学情实际。同时和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上相关性不大,有些牵强的感觉。如果只简单地点到,以说明海禁和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可能更为合理。

姚伟建:刘亚萍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课里用了10组材料。2则为教材内容,8则为教材外内容。2组为图片,7组为文字材料,1组为图示。其中文言文材料占4则,比例分配上符合本课主题。材料新颖度较高,注重整合方式,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从学生上课的思维活动和发言行为来看,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漫画材料的使用使导入环节自然、轻松、有效,表格材料的使用让知识条理化、模块化,文字材料的使用让高一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用图示材料让知识结合清晰明了,便于课后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这是一堂高效的课,对我启发很大。

谢根祥:最后由我来总结一下!本次课堂观察活动是本人担任组长后的第二次课堂观察,相对于前一次活动来说,感触良多!第一是兄弟姐妹们都非常支持与配合,在此深表感谢!第二是我们更务实了,所选择的观察点结合了各自的子课题与自己的教学关注点,观察维度的广泛和全面;第三是我们量表制作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相信以后的课堂观察活动会开展得更实、更好!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 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 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 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 政收入。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 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020高中历史 1.4古代的经济政策10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二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

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的目的 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 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例题1: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思路与技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教案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3)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 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完整word版)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瓦解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04.docx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知识内 容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 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等级 水平 (A)识记(B)理解(C)应用(D)分析(E)综合(F)评价 能力 H标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 过程 与方 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材料及口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 片、文史材料)等学习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逼要性和现实童义。 教学设计重占分 析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 分析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茅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 技术 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学习目 标 1、学习的主要知识 了解有关屮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比较秦与西汉两朝统治者实行不同的区域经济管 理政策所带来的不同政治结果。 2、需要学握的方法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学习冇关的问题。 课 题 概 本节知识的主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从而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设计(4页)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掌握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等历史概念;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 (2)通过纵向梳理长时段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横向比较某一时段的中西方对外贸易的政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概括、比较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堂练习||,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比较中西方统治者实行不同对外贸易政策给中西方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理解面对世界变化||,决策者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审时度势的智慧||,勇于开拓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中第四节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第三目的内容||。教材标题为“海禁政策”||,主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教材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较宏观的总体认识||,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解读和表述也不够清晰||,需要教师补充课程资源解读重点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的高二文科学生||。经济政策的主题相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难度较大||,一轮复习要求学生能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相关历史概念||,因此本课时只定位于完成本课的一个子目:古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对重点概念的解读中||,侧重让学生学会在时空观的引领下||,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政策||。将“海禁政策”放在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纵向脉络和阶段中考察||,理解明清时期的变化||,将“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放在世界发展潮流的视野中解读||,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对外贸易政策进行横向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能力||。 高二以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概括能力相对欠缺||,本节课的方法指导定位是指导学生学会概括问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海禁政策 难点: 闭关锁国政策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导入】 本专题前三课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今天要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