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 人力资本 农村教育

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 人力资本 农村教育

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 人力资本 农村教育
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 人力资本 农村教育

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

【中文摘要】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是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村教育发展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那么农村教育发展对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是否会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使得这种影响有所不同呢?本文将通过五个部分来解答这一问题。首先,基于软投入理论、劳动力流动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比较了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的差距,认为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能够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进一步分析认为,软投入质量是三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其次,进一步比较了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现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的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强度依次递减。再次,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者非农转移的因素,发现人力资本质量是影响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居民人力素质与农村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是明显相关的。最后,通过实证分析了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农业劳动者非农转移...

【英文摘要】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to

non-agricultural field is a common topic of concern. A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to

non-agricultural field, and whether the impact be different as regional differences? Five parts of this article will answer

this question.Firstly, Based on soft input theory, t...

【关键词】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人力资本

农村教育

【英文关键词】rural per capita net income the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human

capital rural education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中文摘要

4-5Abstract5-6第一章导论9-14 1.1 研究

背景与意义9-10 1.2 文献综述10-12 1.2.1 国外研究

综述10-11 1.2.2 国内研究综述11-12 1.3 研究方法

与思路12-13 1.4 创新点与不足13-14第二章概念界

定及相关理论综述14-21 2.1 相关概念界定

14-15 2.1.1 农业剩余劳动力14-15 2.1.2 农业剩余

劳动者向非农转移15 2.1.3 农村教育15 2.2 相关理

论综述15-21 2.2.1 软投入理论和配第-克拉克定理

15-17 2.2.2 劳动力转移理论17-19 2.2.3 人力资本理论19 2.2.4 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评述

19-21第三章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比较21-35 3.1 浙江、河南和甘肃农民纯收入比较分析——基于软投入理论视角21-26 3.2 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26-35 3.2.1 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6-28 3.2.2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8-30 3.2.3 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30-32 3.2.4 浙江、河南和甘肃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分析32-35第四章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关系分析35-57 4.1 农民素质对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的影响35-36 4.2 农村教育对提高人力资本的作用36-38 4.3 农村教育对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的影响38-39 4.4 浙江、河南和甘肃三省农村教育状况比较分析39-42 4.4.1 浙江、河南和甘肃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比较分析39-41 4.4.2 浙江、河南和甘肃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比较分析41-42 4.5 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关系实证分析42-57 4.5.1 浙江省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关系实证44-48 4.5.2 河南省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关系实证48-52 4.5.3 甘肃省农村教育发展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转移关系实证52-57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57-60 5.1 结论57-58 5.2 政策建议

58-60 5.2.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58 5.2.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58-59 5.2.3 完善教育与农业劳动者非农转移间的机制59-60参考文献60-62结语

62-63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3-64后记64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文题目: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电工09级3班 学号:0908040169 学生姓名:黄道雄 指导教师:欧声霞老师 2011 年5 月24 日

农业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 一、前言: 做此项调查的目的:熟悉了解农业劳动力的去向和现状 调查对象: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物流公司搬运工、保安 调查地点:贵阳 调查方法:问卷和问询 调查时间:2011年5月 调查小组成员:黄道雄、万鹏飞、赵刚 二、报告正文: 可能大家对农民工这个词现在都已经能够耳熟能详了,我们也是来自农村的孩子,更能够熟知这个词的含义。我和赵刚是我们贵州本省的,万鹏飞是来自安徽的,虽然来的地方不同,但是我们家乡的劳动力确有很多共同之处,农民外出务工就是很明显的一点,所以我们上工地就能和农民工有更好的交流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去的是花溪二道三桥段桥梁施工处,问询了124名务工人员,他们有钢筋工、混凝土工、外围搭架工、打杂和监理等工作人员。看着一线上面的战士,我们就想到了我们回家行驶在平坦和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曾经也流着他们的汗水。首先在这里我们要向你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我们在工地上和他们做了很多深层次的交流。首先是为什么要出

来打工而不是在家务农呢?结果他们的回答大都同出一辙,那就是凭着在家的拿一亩三分地,虽然基本上能解决温饱,但是看着城镇里面的生活和很多老家儿子有工作了的门户,就感觉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自己的,这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现在农村的消费其实也是很大了,像种田,每年的肥料的费用就占去了很大部分,有时候遇到天公不作美,往往地里的庄稼要么不是干旱就是雨水太过于充足,更有一部分人说他们家的地本来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被政府或者开发商征用,那所剩的地就更少了,那样几乎不出来打工就很难在家维持生计。这个还不算,最主要的原因是消费确实是个问题,家里面孩子读书就占去了很大一部分费用,如果就靠种田来养家,那很多孩子都上不了高中甚至是大学。所以不出来的话就根本不行。其实在他们说这些的时候就透露了一个信息,农业劳动力现在出现了很大的剩余现象。对现场上的数据分析:80%的是来自田地较少的农村家庭,而只有20%是来自田地较充足的家庭。这个数据就能说明劳动力在农村是非常过剩的,当然不排除是农闲的时候,因为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农忙的时节。但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忙的时候和这个数据相差甚微,所以农业劳动力剩余在现如今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我们对现场的来自贵州遵义的钢筋工张大叔就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我们问他老家是不是像他这样出来务工的人很多啊,因为在家根本就没有多少农活可以做?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可能都有误解,并不是说农业劳动力有剩余就能出来挣钱,其实不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 姓名 班级: 学号:

农村劳动力转移利于弊 摘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和背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基本上可以看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农村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体质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一方面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的完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比例失调,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得以初步实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收入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及城市边缘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乡收入差异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沿海发达城市,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待遇的提高也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498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

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 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 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 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广西北部湾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西北部湾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转移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转移导致社会问题突出等诸多问题。从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北部湾经济区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北部湾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对策。 标签:劳动力转移;北部湾;城镇化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0117961386.html,ki.16723198.2017.14.008 1 引言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突出。但目前发展形势并不乐观,针对北部湾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城镇化、工业化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人才开发和技术引进较为落后的状况,本文认为解决好北部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国内外学者对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做了丰富的研究。刘易斯(1954)创立了二元经济体系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该模型认为由于工业的生产效率较高从而可以促进劳动力转移;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轉移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农业生产劳动率提高;陈洛(2009)提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是向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国家转移以及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蔡昉(2011)认为,我国应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刘传玉(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加明显的结论;王艳艳(2016)提出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该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劳动力素质,健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机制。以往研究劳动力转移论文多针对劳动力富余的地区,立足点在鼓励劳动力向外转移,本文着重研究新兴经济区如何吸引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已转移劳动力回流。随着经济建设速度加快,许多落后地区得到发展,这样的新兴经济区会越来越多,针对此类地区的劳动力转移研究更富针对性和研究价值。 2 北部湾劳动力转移特征 2.1 转移规模大且以青壮年为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广西北部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范围在 扩大,同时流量也在加大。根据表1可以看出虽然北部湾地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在不断上升,但仍存在人口外流现象。广西地区人口基数大,虽然流出比例在下降,但总体上劳动力转移规模仍然较大。而且由于外出农民就业门路窄,平均文化素质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扶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并不十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提纲 (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5-7 3、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7-10 4、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10-15 四、参考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纲】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2、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四、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重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 3、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 4、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歧视,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5、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rural labor from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transfer of moder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which i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he importanc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employment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also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 to study the major issues. Therefor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and actively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in rural areas the basic method is effective way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three rural” issue brought about by the econom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of an idea.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0问题* 吴敬琏 农民贫困、农业停滞和农村偏枯的/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是一个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最近十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解决/三农0问题下了很大的功夫,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民的经济困难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0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有些地区的情况还在恶化。在我看来,这些措施之所以见效不大,症结是没有抓住解决/三农0问题的中心一环,即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因而不能做到/纲举目张0。 一、/三农0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资源匮乏 为什么我国的/三农0问题这样难以解决,以至于积土地改革以后半个世纪的努力,仍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这种基本态势不改变,其他措施都很难收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显著成效。不难设想,在我国每个农村居民只占有1亩多耕地的条件下,即使不顾客观经济规律而把农产品收购价提高一倍甚至几倍,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难有大的提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也难有大的改善。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各国发展初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各国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有的国家这种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商等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行得比较快和比较好,有的国家进行得比较慢和比较差,因而前者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后者则长期为/三农0问题所困扰。所以,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各国解决/三农0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经济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发展经济学0总结了20世纪各国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发现,是/二元经济理论0或/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学说0。这种学说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W#Arthur Lew is)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商业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由他们的边际收益率决定的,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只可能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上。现代工商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工资收入大大高于传统农业部门。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一方面会提高这部分转移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会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部门积累增加使它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本部门就业。由这种互动关系造成的良性循环,会促使整个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到刘易斯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0。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ohn Fei)根据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特别是台湾经济顺利起飞的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6 *本文是作者2001年12月24日在一次讨论/三农问题0座谈会上的讲话稿。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 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

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 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xx年预计达到1.9亿人。

劳动力农业人口转移安置方案【最新版】

精选劳动力农业人口转移安置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特制定贡川镇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富余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中心,将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任务 全镇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0人。其中:每年向省内大中城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人;省外劳务输出年增30人;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0人。 到XX年,全镇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1940人,占现有农村劳动力的45%。 工作重点 1、构筑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组建贡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地点设在企业服务中心,明确分管领导,指定专人管理。以市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为中心,各村及有关部门配合,力争与年内与市里实现计算机联网,实行统一管理,形成完整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2、搞好调查摸底工作。按照要求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认真做好示范乡镇的示范工作,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工作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为主,依托市劳动局劳动就业服务中心,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上岗前劳动安全、计划生育政策、公民道德观、法律法规等教育。开展全镇范围农民工培训,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促使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 4、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镇网页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站,广泛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意义,及时提供和发布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和劳务供求信息。主动与用工企业联合举办用工供需见面会,使农民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地外出务工,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资讯和就业指导,保障农民工的正当权益。 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年1-3月) 1、3月18日前,建立贡川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安排专人负责,各村安排联络人,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所备案。组织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部署当前工作。 2、3月20日前,按上级要求开展全镇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摸底,建立全镇各村每户农村劳动力就业档案。按照市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科学调控、合理引导、依法保障、全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但目前,我市当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民工以自发和亲友介绍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就业渠道较少,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三是外出就业以短暂输出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四是缺乏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五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司法、计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从完善镇、村级劳务市场入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进入镇内劳务市场,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省内和省外劳务市场进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一旦转移出去就能站得稳,立得住。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订单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快速增长。 要在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进行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状况及不同思想状态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使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X X 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__________ 2014年6月25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979~1999年的20年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高达14%,即在GDP年均近9.6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达1.4个百分点。[2]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精讲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https://www.sodocs.net/doc/0117961386.html, 2003年10月10日 08:56 中国经济时报占俊英 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9亿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4/5,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生活条件,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然而,如此巨大的农业劳动力存量则是阻碍现代化农业进程的主要因素;只有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吸收现代技术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一般说来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目前我国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的情况下这一途径显然并不顺畅。 1.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目前中国有农业劳动力4.4亿多人。据有关研究按照中国目前的耕作技术和经济水平中国需要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就够了。所以照此计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60%左右。除了乡镇企业吸收外一般认为中国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2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4。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15~19岁年龄组的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 农村也遵循这一规律正在发生变化。据有关学者预测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之势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方有下降之势但总量的增加仍将持续到2025年。显然这种年龄结构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2篇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范文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前言: 要素生产的效率、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等,都会对经济产出的规模产生直接的影响。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将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适当的转向非农业,能够使劳动力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更快增长。因此,在国民经济增长当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进行细致的研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 一、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 在不同部门当中,对于劳动力的配置,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一个国家当中,包括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是现代经济部门,主要进行非农业经济活动。农村地区是传统经济部门,主要进行农业经济活动。在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如果政府完全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那么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中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同时都能够保持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如果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对于劳动力的流动没有限制,在自由流动的作用下,二者的劳动力市场就会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当中,产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待遇差异,是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流动的根本性原因。而

这种差距反过来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得以消除。此时,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劳动力就能够得到相对均衡的配置状态[1]。在二元经济结构当中,为了研究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假设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会产生费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之前,由于城市地区缺乏劳动力,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充足,因此薪资待遇相对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开放之后,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薪资待遇的差异,因此,农村劳动力会向城市流动。此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减少,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上升。而城市地区由于劳动力增加,因此薪资待遇会逐渐下降。理论上说,当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薪资待遇达到相同的时候,劳动力的流动就会停止。在福利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会发生变化。由于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地区的工资率下降,因而企业的福利将会增加。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流出,使得工资率上升,也会带动福利的增加。因此,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作用下,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将会显著提高。 二、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边际生产率的测定 在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估计当中,通过相应函数的建立,能够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给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在gdp的研究当中,应当将其分解为农业和非农业的gdp,并且分别进行生产函数的建立[2]。在农业gdp当中,主要是农业物质、土地、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而在非农业gdp当中,主要是资本、非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函数。在非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当中,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方式.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方式 [ 09-07-23 11:12: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629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农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人口生活水平的局面。现在,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而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问题,即“三农”问题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于“三农”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这些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分析 人口迁移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同样也有城市到农村的迁移,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政策背景下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成为势在必行的历史潮流。但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好,一些已经转移的农村人口又转回了农村。如图1,它所表示的是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流程。 农村人口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转移,再附带非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两种出路:向城市迁移(地域流动)和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活动(职业流动)。就地域流动来说,如图1所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向城市的转移:一是农村居民的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转为城市户籍;二是农村未接受正规培训与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直接向城市转移。 与地域流动相比,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的活动,这种就地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比外迁要低。同时,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并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村人口过多,人均资源有限,其收益也受到很大制约,因此要真正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大部分农村人口还是要向城市转移。 就向城市迁移的具体途径来说,业界又有多种主张。有超大城市论,大中城市论,小城市或城镇化论等。有研究表明,就单位土地面积所容纳的人口而言,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优于小城镇。因此,出于国土利用率的考虑,我国不宜盲目发展小城镇,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又缺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extent also restricte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has become the rural economy and eve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lagged, and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n our country has a direct impact. Therefore, to thorough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key to need a lot. Cause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China, problems such as study, put forward some suit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surplus labor transfer way and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for social stabi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The-countryside-surplus-labor-force transfer-of-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the-economic-impac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