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

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

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

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解答】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

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

材料中的“公”是爵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错误;

“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公、侯、伯、子所体现的“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

故选A。

2.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

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题干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是宗法制。宗法制度除了血缘关系的特征外,还有政治等级的

核心特征,在分析选项时要把这两点考虑进去。

【解答】

A.中的习俗与两处特点没有关系。

B.中的“嫡”反映了血缘关系,“长”反映了等级关系。

C.没有体现等级关系。

D.只强调了身份、地位、门第的对等,不能完全反映政治等级关系。

4. 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

为“宗周”,意在强调()

A.周为天下之大宗

B.周公是天下共主

C.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

D.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

【答案】

A

【考点】

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学生结合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环

境特征来分析。

【解答】

A.宗周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命名的,意思是强调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B.周公不是天下共主,周王才是天下共主。

C.宗周是依据宗法血缘关系来称呼的,西周的发源地体现不出血缘关系的特点。D.材料的意思明显不是强调都城的意思。

5.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

一以定和……所以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由此可知,西周“乐”制的设计,旨在

()

A.巩固宗法制的统治

B.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C.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D.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答案】

C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关键词是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结合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特点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莫不和敬”“莫不和顺”“莫不和亲”“合父子君臣”可知“乐”制旨在缓

和等级矛盾、维系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

“乐”制在于维护宗法制和等级次序,非“建立”和“确立”,可排除A、B项;

“乐”制与分封制是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的制度,“乐”制是为了维护分封制,非弥补分封制度缺陷,可排除D项。

故选C。

6.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

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答案】

D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解答】

根据所学,宗法和分封制度,对维护周的长期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利大于弊,故A项

错误;

根据材料“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可知,主要论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度,而非强调宗法制度以及宗法分封间的关系,故B、C

项错误;

根据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

‘国’”可知,分封制在其设立之初就蕴含了‘国’与‘家’的对立因素,隐含着国家的分裂割据,故D项正确。

故选D。

7.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

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这里引起“百姓”词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出现,宗法制遭到破坏

B.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推行,导致世家大族开始衰落

C.两宋时期城市商业迅速发展,市民队伍迅速扩大

D.近代“西学东渐”,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答案】

A

【考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宗法制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

在宗法制下,只有贵族阶层才有姓氏,一般平民有名无姓。而随着春秋战国社会的经

济大变革,宗法贵族的特权逐渐被消除,平民也有了自己的姓氏,而贵族的地位日渐

下降,“百姓”不再是特权了,故A正确。

B项“隋唐时期”错误,排除。

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扩大”与“百姓”词义变化不符,排除。

D项明显错误,排除。

故选A。

8. 周初分封,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土地、部族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

器等,还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由此可知,当时分封()A.削弱了国家一统政治格局 B.提高了诸侯国的政治地位

C.有利于各地区开发和管理

D.旨在拓展周王室统治疆域

【答案】

C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

通过材料“获得了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

地区的开发与管理,故C正确;

A叙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

材料信息与诸侯国政治地位无关,排除B;

分封制的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而不是拓展疆域,排除D。

9. 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

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答案】

A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从夏朝开始,实行王

位世袭制,形成了“家天下”政治局面。

【解答】

A.周文王与武王时,举行祈请商远祖先王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意在强调周与商一样具有正统性,A项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周对商文化的传承,排除B项;

C.周灭商,取而代之,这是政权更替,不是一脉相承,排除C项;

D.周王通过祈请方式使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对周共主地位的认可,排除D项。

10. 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

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答案】

B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演变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依据材料“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可知,分封制在最基层开始瓦解,排除B。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说法片面,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11. 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其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其二为黄河汾水流域;其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其四为成周的近畿;其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其六为豫南、鄂北一带;其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防止地方离心力

【答案】

A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

【解答】

西周分封的七个主要地区都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所以西周分封制的着眼点是为了控制农业生产区,A正确。

题干中的七个地区并非全部在东方,B排除。

C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12. 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

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

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

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

【答案】

C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在历史上属于楚国的地域,但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却表现出周文化风格,考生要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历史现

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答】

根据材料汉水流域的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说明此时周朝的文化对于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推动西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分封制的推行,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周朝文化对于周边的影响,而宗法制度主要是解决贵族内部的矛盾,对于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作用不明显,因此A选项错误;战争往往带有破坏性,它与文化的交流关系并不明显,故B选项错误;礼乐制度主要是维系统治阶级的等级秩序,而非将周朝的文化传播到其它地区,故D选项错误。

13.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

B

【考点】

汉字的形成演变

【解析】

本题以碑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

周没有县制,汉唐不符合“始为县”,变七国为一国,并四海,行县制,符合这些要素的只有秦。本题是考查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特征。

14.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C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故A与史实不符,排除;

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故B排除;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为了保卫皇权,故C正确;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周代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故D排除。

故选C。

15.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

理念是()

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答案】

D

【考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国家政治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材料文言文的

中心意思。

【解答】

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

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家国一体的理念,故D项正确;

西周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错误;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

故选D。

16.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

A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考查郡县制。

【解答】

依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优先排除先秦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

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A正确;

故选A。

17. 如表是秦朝“九卿”和唐朝“六部”的职能对比,对此比较的正确理解是(

C.机构精简效率更高

D.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答案】

D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与唐朝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对材料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九卿职能可以看出主要是为皇帝和皇室服务;而六部为国家服务,

逐渐走向分权,三省长官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

帝决策的失误,说明官僚政治日趋成熟,故D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涉及的君主专制,故排除B。

题干不能体现机构是否增减,故排除C。

18.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

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答案】

C

【考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关键是了解刘邦推行

分封制的目的。

【解答】

西周晚期诸侯纷争说明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A项不正确;

“汉承秦制”,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所以BD两项不正确;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为了稳定统治,汉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而材料中“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是在强调继承者的资格,所以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9. 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叫“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没有载入明文。据此可知,当时()

A.郡守势力已日益膨胀

B.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

C.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D.国家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

【答案】

C

【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

的准确把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汉景帝和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王国已不能构成对巾央威胁,郡的官员成为监察工作的重点,C项正确。

汉武帝时郡守势力没有膨胀,排除A项。

仅凭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不能得出监管郡守成国家工作重心和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排

除B、D两项。

20.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

C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答】

古代君主害怕丞相权力过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常常消弱或者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西

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故A项不选。

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故B项不选。

清代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明代时已废除丞相,故D项错误。

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故C项正确。

故选C。

21. 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答案】

B

【考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图表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盛行,豪强大族控制朝政,皇权受到约束,图表宗

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的占比反映了皇权与门阀士族的权力斗争,故B项正确。A项,题干中无法体现官僚体系的变化,排除。

C项,图表反映皇权势力与士族门阀斗争的反复性,并非皇权一直走向衰落,排除。

D项,图表信息无法得出社会发展倒退的现象,排除。

22.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答案】

B

【考点】

隋唐的地方制度与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被削弱。

【解答】

从材料“节度使”“中书省”可知,有节度使和中书省的朝代只有两个,唐朝和宋朝,故AD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集权被削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材料的叙述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很尖锐,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3. 通过对比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答案】

A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解答】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唐代和汉代相比,南方地方行政区域的增加,说明南方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故A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不是隋唐时期,排除B;

唐朝时期,吐蕃是独立的政权,唐中央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排除C;

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是在秦代开始的,排除D。

24.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A

【考点】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

“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

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设三司使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

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

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

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故D项错误;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A项正确。

故选A。

25. 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其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

常平司等。它们互不统属,相互牵制。明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使“权不专于一司”。宋明此举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革除藩镇弊端

C.强化君主专制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

本题以宋代行政制度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知识点的掌握,考

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

材料中指出“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行政机构分散,这样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A正确;

材料没涉及革除藩镇弊端,排除B。

宋代的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没涉及君主专制,排除C。

行政机构分散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D错误;

26. 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

做法()

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

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

B

【考点】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集权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对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掌握。

【解答】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采取“文人治国”的政治策略,目的就是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故B正确;

材料无法提现中央决策的制度化,排除A;

宋代只是局部统一,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大一统局面,排除C;

科举制度是不断进步的,宋代并没有到达顶峰,排除D。

27. 在中国古代各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多会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各地富商大贾向王朝政治中心迁移。历朝政府采取此类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缩小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B.促进政治中心的经济发展

C.削弱地方动乱的经济基础

D.缓和各地尖锐的社会矛盾

【答案】

C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析。

【解答】

“在中国古代各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多会采取强硬措施,迫使各地富商大贾向王朝政治中心迁移”是为了避免其与地方政治势力相结合,削弱地方势力的经济基础,巩固政权维护统治,故C正确。

一般情况下政治中心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排除AB。

材料中无法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D。

28. 《文献通考》载:“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祖宗(宋太祖)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宋太祖此举()

A.避免了中央出现权臣擅权现象

B.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C.采用分权手段铲除了割据局面

D.改变了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

【答案】

B

【考点】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题干“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进行分析。

【解答】

根据题干“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可知宋代实行更戌法,使军事将领与士兵难以形成牢固联系,形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故B项正确。

A项,题干信息与中央权力调整无关,排除。

C项,题干并不涉及处理地方割据信息,排除。

D项,题干与改革宰相机构无关,排除。

29. 宋初,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宋

初统治者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控制兵权

B.重文轻武

C.节省经费

D.加强君权

【答案】

D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宋初,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结合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根据材料“宋初,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可知这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君权,D选项符合题意;

控制兵权知识加强君权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

重文轻武属于宋朝的治国思想,B选项排除;

宋朝的冗费现象十分严重,C选项说法错误;

30.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

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

D.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答案】

B

【考点】

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

的准确把握。

【解答】

根据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可知体现的是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

府官吏,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监察刑狱,A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司隶校尉在其它朝代也有,D选项排除。

31. 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答案】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

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政治中心则逐渐东移,因此经

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C选项符合题意。

长安的地形比洛阳更为险峻,A选项排除。

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宋太祖主要是处于政治方面的考虑,D选项排除。

32.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答案】

B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

【解答】

A.不符合题意。元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元朝时的岭北行省包括今

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全境、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东与辽阳行省接壤。

B.元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元朝时辽阳行省的辖地包括今东北地区,故符合题意。

C.不符合题意。元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甘肃行省辖境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南与四川行省等接壤。

D.不符合题意。元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云南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

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云南全部、贵州南部、四川东部,广西西部以及泰国、缅甸北部一些地方等,西与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接壤。

故选B。

33.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

A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江浙行省与中央的矛盾,故B项错误;

行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C项错误。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34. 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

A.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

B.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

C.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D.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

C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发展过程,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

【解答】

据材料中“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到“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再到“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书,“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主要说明了,科举制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故C正确。

A表述只是体现了材料一方面的信息,不全面,排除。

BD表述和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35.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考点】

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应熟悉科举产生的影响。

【解答】

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

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B错误。

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C错误。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6小题15分,37小题15分,计30分.)

材料

灵渠位于今广西兴安附近,是一条连接湘江与漓江的人工运河。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南北二渠总长34千米,构成灵渠的主体。

这条于公元前214年建成的运河,分湘入漓,北水南调,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代修筑的长城,故迹已难探寻,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灵渠被确定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灵渠的历史作用。

【答案】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保存相对完整;设计、修建科学合理。

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了交通支撑;灌溉农田;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

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公约。考查秦朝灵渠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依据“在湘江中用巨大的石头垒成前锐后钝的分水坝,将湘江水一分为二,一支由南渠引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流入湘江”可以得出设计、修建科学合理;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依据而这条在近代被称作“兴安运河”的水道,历代修缮利用,“皆循其故道,因时而损益之,终不能独出新意,易其开辟之成规”可以得出保存相对完整。

依据材料“为秦国随后深入岭南的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给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为秦在岭

南设置南海、桂林等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得出灵渠的开凿为开拓和管理岭南提供

了交通支撑;依据开拓了南北水运通道,“溉田万顷”可以得出灌溉农田;灵渠的开凿

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

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

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

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

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

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

原因。

【答案】

(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

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考点】

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解析】

(1)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

的结果的不同。

(2)本题考查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

载的原因。需要掌握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措施等知识。

【解答】

(1)本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强拥太祖为皇帝,此

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以得出宋太祖认为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依据材

料“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可以得出今人认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内容,结合宋朝的史实和宋太祖统治者的立场可知,原因是“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一)语文试题

2020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考仿真模拟(一)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措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住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一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 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5-2016学年河北省正定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30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度。材料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2.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武王伐纣时,“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里的“诸侯”最主要指哪类人 A.郡县官长 B.方国头领 C.商王子侄 D.三公九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A项是郡县制下的地方官吏,不是诸侯,排除。“叛殷会周者”不包括商王的子侄,C排除。D项是秦的中央官僚,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A.促使西周强盛 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 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的制度,且受封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故选B项。A项未能辩证分析分封制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故排除;C项所述与材料相反;D项所述与此题无关。 4.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C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与题意相符。A是强调仁爱,B是说荣归故里,D是表现思乡,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峄山刻石》肯定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材料“分土建邦”可知是分封制,材料“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与上面分封制对比,可知是郡县制,故选B项。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从材料“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可以了解到,百姓对秦始皇独断专行十分不满;“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可反映秦始皇较为勤政;“未可为求仙药”可反映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第④项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故选C项。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等差数列高考真题复习百度文库

一、等差数列选择题 1.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d 为正数,()()111,211, n n n a a a tn a t +=+=+为常数,则 n a =( ) A .21n - B .43n - C .54n - D .n 2.南宋数学家杨辉《详解九张算法》和《算法通变本末》中,提出垛积公式,所讨论的高阶等差数列与一般等差数列不同,前后两项之差不相等,但是逐项差数之差或者高次成等差数列.在杨辉之后一般称为“块积术”.现有高阶等差数列,其前7项分别1,7,15,27,45,71,107,则该数列的第8项为( ) A .161 B .155 C .141 D .139 3.等差数列{}n a 中,22a =,公差2d =,则10S =( ) A .200 B .100 C .90 D .80 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5a =,且满足 122527 n n a a n n +-=--,若p ,*q ∈N ,p q >,则p q S S -的最小值为( ) A .6- B .2- C .1- D .0 5.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1n S n =+. 则8a 的值为( ). A .65 B .16 C .15 D .14 6.已知数列{}n a 为等差数列,2628a a +=,5943a a +=,则10a =( ) A .29 B .38 C .40 D .58 7.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0a <且11101921 a a =,则当n S 取最小值时,n 的值为( ) A .21 B .20 C .19 D .19或20 8.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36S S =,则6 12S S =( ) A . 17 7 B . 83 C . 143 D . 103 9.数列{}n a 是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它的奇数项的和是24,偶数项的和为30,若它的末项比首项大21 2 ,则该数列的项数是( ) A .8 B .4 C .12 D .16 10.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938a a a +=+,则15S =( ) A .60 B .120 C .160 D .240 11.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和,且100S =,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 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计70分.) 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 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解答】 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 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A项正确; 材料中的“公”是爵位,而“三公九卿制”中的“公”是官职,B项错误; “郡县制”和“郡国并行制”都与材料中公、侯、伯、子所体现的“封邦建国”的本义相悖,C、D两项错误。 故选A。 2.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 【解答】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 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3.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 B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试题 一、选择题(单选题,25道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对人类早期各文明出现发展的特点的叙述,比较合理的是() A. 同一地点扩散,多元一体 B. 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 C. 都是大河文明,中央集权 D. 都是城市国家,商业发达 2.在古代两河流域各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中,有的成就至今仍然为世界各地所沿用。下列哪项成就是完全符合上述评论的?() A.楔形文字 B.《汉穆拉比法典》 C.六十进位计数法 D.《吉尔伽美什》3.西亚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下列各项中属于在西亚发明向外传播的是() A.瓷器技术 B.腓尼基文字 C.冶铁技术 D.人像雕刻艺术 4.吠陀经典里的《原人歌》唱道:“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产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婆罗门教据此宣称,社会分为四个种姓是( ) A. 人民意愿 B. 国王命令 C. 佛祖安排 D. 神灵旨意 5.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经济发展落后 B.城邦意识之上 C.实行民主制度 D.人文主义盛行。 6.《后汉书·西域记》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史籍记载的“大秦”应是() A.古巴比伦 B.罗马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7.罗马经过了从共和国发展成帝国的过程。下列各项中发生在共和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A.创立出腓尼基文字 B.国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C.西西里奴隶起义 D.被蛮族大规模入侵灭亡 8.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些城市的兴建和发展( ) A.给东方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B.借鉴了东方各国的政治体制 C.加强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D.导致希腊文化逐渐衰落 9.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庄园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数学(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在等差数列中,,,则() A.2 B.5 C.9 D.11 2. 若点在角的终边上,则的值为()A.B.C.D. 3. 在中,,,,则(). A.30°B.45°C.45°或135°D.60° 4. 在△中,为边上的中线,为的中点,则 A.B. C.D. 5. 等比数列中,,,则 () A.B.C.D. 6. 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设向量 ,.若,则C等于(). A.B.C.D.

7. 在中,已知分别是边上的三等分点,则的值是() A.B. C.6 D.7 8. 已知是内部一点,,且,则的面积为() A.B. C.D. 9. 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A.B. C.D. 10. 如图,点P在矩形ABCD内,且满足,若,, 则等于() A.B. C. D.3

11. 设锐角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心a,b,c,若, ,则b的取值范围是( ) A.B.C.D. 12. 在直角梯形中,,,,,,为线段(含端点)上的一个动点.设,,对于函数,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的最大值和无关B.的最小值和无关 C.的值域和无关D.在其定义域上的单调性和无关 二、填空题 13. 已知向量,满足,,且,则在方向上的投影为_______. 14. 已知,,若所成角为锐角,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______. 三、解答题 15. 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若 ,,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四、填空题 16. 已知数列满足,,则__________. 五、解答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 《全反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全反射》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全反射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折射率为n=2的某种玻璃的表面,θ1表示入射角,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θ1>45°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B.只有当θ1=90°时才会发生全反射 C.无论入射角θ1是多大,折射角θ2都不会超过45° D.欲使折射角θ2=30°,应以θ1=45°的角度入射 E.当入射角的正切tan θ1=2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恰好互相垂直 2.水下一点光源,发出a、b两单色光。人在水面上方向下看,水面中心I区域有a光、b 光射出,Ⅱ区域只有a光射出,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a、b光从I区域某点倾斜射出时,a光的折射角小 B.在真空中,a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 C.水对a光的折射率大于对b光的折射率 D.水下a、b光能射到图中I区域以外区域 3.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从空气中沿半圆玻璃砖半径方向射入,从玻璃砖射出后分成a、b两束单色光,则() A.玻璃砖对a 光的折射率为1.5 B.玻璃砖对a 光的折射率为 2 2 C.b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a 光大 D.b 光在玻璃中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比a光小 4.如图所示,在等边三棱镜截面ABC内,有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其边界上的E点,已知该单色光入射方向与三棱镜边界AB的夹角为θ=30o,该三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3,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单色光在AB边界发生全反射 B.该单色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长 C.该单色光在三棱镜中的传播光线与底边BC平行 D.该单色光在AC边界发生全反射 5.如图,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点射入玻璃砖, 在O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白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A向B缓慢移动, 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 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 A.减弱,紫光B.减弱,红光C.增强,紫光D.增强,红光 6.一束白光从顶角为 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i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在屏P上可得到彩色光带,如图所示,在入射角i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全部消 失,则 A.红光最先消失,紫光最后消失 B.紫光最先消失,红光最后消失 C.紫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 D.红光最先消失,黄光最后消失 .比较7.如图所示,三束细光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解为互相分离的a、b、c三束单色光 a、b、c三束光,可知( )

2020-2021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 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 君主专制制度 B. 分封制 C. 王位继承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因此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尚未出现,AD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 《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 A. 分封制开始出现 B. 阶级矛盾尖锐 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答案】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 3. 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常识可知,鼎是古代权利的象征,是青铜铸造;“铜渣”“铜镞”“铜锥”也是青铜制品,故

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主要标志;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铁器时代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主要标志;故ABD三项排除。 4.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 【点睛】“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这里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原始居民的显著特点。 5.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贫富分化的加剧 B. 出现了私有财产 C. 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本原因”。大汶口晚期原始居民的墓葬里的随葬品多少不一、档次不同,差距很大,这说明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观念,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6. 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敌寇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救难勤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分封制使

2021-2022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1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90分钟;2、试题总分:100分;3、试卷页数:8页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两图,其中左图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是() A.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统治者鼓励垦荒的措施 D.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 3.“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三峡工程 D.西门豹渠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5.关于“匠户”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便利统治者征调各类工匠②严重束缚劳动者的创造性 ③该制度下,匠户无人身自由④该制度下,匠户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开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应是反映哪个时期的史实?() A.汉朝B.唐朝后期 C.宋朝前期 D.明朝后期 7.xx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 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粉彩瓷 B.铜钱 C.唐三彩 D.白瓷 8.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生产情况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 9.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10.假设你是唐代的商人,打算到唐都长安做生意,你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在夜市里做买卖 C.在其居住区开设绸缎店 D.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督管理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一)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8届高三仿真(一)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化学暑假作业(13)

第13天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 1.下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A.误将洁厕灵与消毒液混合:2H++Cl-+ClO-=Cl2↑+H2O B.玻璃试剂瓶被烧碱溶液腐蚀:SiO2+2Na++2OH-=Na2SiO3↓+H2O C.硝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D.向NaHCO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色沉淀: Ca2++2OH-+2HCO3-=CaCO3↓+2H2O+CO32- 2.下列解释实验现象的反应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切开的金属Na暴露在空气中,光亮表面逐渐变暗:4Na+O2=2Na2O B.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2AgCl+S2-=Ag2S+2Cl- C.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 2Na2O2+2CO2=2Na2CO3+O2 D.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NaHC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2HCO3-+Ca2++2OH-=CaCO3↓+CO32-+2H2O 3.下列化学用语对事实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A.硬脂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OC2H5+H218O B.常温时,0.1mol·L-1氨水的pH=11.1:NH3·H2O+OH? C.由Na和C1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D.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Cu2+ +2e?Cu 4.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饱和Na2CO3溶液与CaSO4固体反应:CO32?+CaSO4CaCO3+SO42? B.酸化NaIO 3和NaI的混合溶液:I? +IO3?+6H+I2+3H2O C.KClO碱性溶液与Fe(OH)3反应:3ClO?+2Fe(OH)32FeO42?+3Cl?+4H++H2O D.电解饱和食盐水:2Cl?+2H+Cl2↑+ H2↑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强酸性溶液:Mg2+、K+、SO42-、NO3- B.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a+、Cu2+、HCO3-、NO3- C.0.1mol/LAgNO3溶液:H+、K+、SO42-、I-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同因素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如果都是同一个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个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一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1993年访问中国,他在演 讲时说:“了解别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好相通。 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因为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促进了各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其次,20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 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具体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具体的本体,是一个不断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区分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都有所改变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方法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察,而他者首先是不同于自我的、以差别为基础的对象。 当然,文化上的差别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要求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

安徽省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

舒城中学2020级高一新生入学考试 数学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实数r q p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22 2 r q q p p r p ++ +- -+的值为 ( ) A .p r -2 B .q p 23-- C .p - D .r p 23+- 2. 已知a 为实常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 .关于x 的方程a x a =的解是1±=x B .关于x 的方程a x a =的解是1=x C .关于x 的方程a x a =的解是1=x D .关于x 的方程() 11+=+a x a 的解是1±=x 3. 观察下列数的规律: ,8,5,3,2,1,1,则第9个数是 ( ) A . 21 B . 22 C . 33 D . 34 4. 抛物线)0(2 ≠++=a c bx ax y 的对称轴为直线1-=x ,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ac b 42>;②0>abc ;③02=-b a ;④039>+-c b a ;错误的结论的个数为 ( ) A . 0 B . 1 C . 2 D . 3

5. 一元二次不等式022>++bx ax 的解集是)3 1,21(-,则b a +的值是 ( ) A .10 B .—10 C .14 D .—14 6. 在两个袋内,分别装着写有1、2、3、4四个数字的4张卡片,今从每个袋中各任取一张卡片,则所取两卡片上数字之积为偶数的概率是 ( ) A . 2 1 B . 165 C . 167 D . 4 3 7. 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已知AD =8,折叠纸片使AB 边与对角线AC 重合,点B 落在点F 处,折痕为AE ,且EF =3,则AB 的长为 ( ) A . 6 B .4 C . D . 3 8. 已知x 是正整数,则当函数290 1 --=x y 取得最小值时x 的值为 ( ) A . 16 B . 17 C . 18 D . 19 9.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P 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运动路线是A →D →C →B →A ,设P 点经过的路程为x ,以点A 、P 、D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是y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是 ( ) 10.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若>a b ,则 11a b < B .若>a b ,则22a b > C .若>a b ,c d <,则>a c b d -- D .若>a b ,>c d ,则>ac bd 11. 若直角坐标系内两点P 、Q 满足条件①P 、Q 都在函数y 的图象上②P 、Q 关于原点对称,则称点对(P , Q )是函数y 的一个“友好点对”(点对(P ,Q )与(Q ,P )看作同一个“友好点对”) 。已知函数 D C B A

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晋书·傅玄列传》中记载:“耕夫务多种,而耕蟆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适时收割D.因地制宜 2.《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该材料指出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 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6.下列有关于中国古代冶铸技术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C.西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D.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领先世界 7.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如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 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④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 (注:篮儿——竹篮,杭州方言喜在词后加“儿”字)从中反映出明清时期 A.杭州开始成为商业大都会 B.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官府对杭州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 D.杭州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较为丰富 9.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和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2018六安舒城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

2018六安舒城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 根据往年经验2018安徽公务员考试公告预计于2018年3月中下旬发布,届时安徽华图将整理提供2018六安舒城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预计报名时间为3月底,请考生多加关注! 2018安徽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https://www.sodocs.net/doc/019836803.html,/zt/ahskbm/ 2018安徽公务员考试职位查询:https://www.sodocs.net/doc/019836803.html,/zt/zwb/ 安徽华图温馨提醒广大考生: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省考中脱颖而出,就要尽早进行笔试备考准备,安徽华图提供2018年安徽公务员/选调生笔试课程辅导 (https://www.sodocs.net/doc/019836803.html,/zhaosheng/ah/gwybs.html),好课程,实战见证,帮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018六安舒城县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下载☆】 2018安徽公务员考试职位表还未发布,哪些人可以报考?安徽华图根据2017安徽省公务员职位表,整理解读如下: 2017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职位表解读 创近7年来招考人数新高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公告于3月18日发布,各地市职位表将陆续在3月19日和20日出来,今年安徽省公务员总计招录人数为7218人。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了解招考信息,安徽华图针对公布的招录人数以及省直岗位职位表进行解读。主要针对今年招考数量

与往年有哪些变化?省直岗位、省一下地税系统以及各市以及省直管县招考人数情况分别有多少?省直职位报考要求有哪些?等问题进行多方面回答。 2017年招考人数与往年变化 2017年安徽省公务员总计招考人数7218人,其中省直机关964名,市以下机关6254名(含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计划),涉密等特殊职位52名,对艰苦边远乡镇适当给予照顾,确定县以下机关招录计划5367名,约占全省招录计划总数的74%。强化基层工作经历政策导向。规定省级党政机关除涉密等特殊职位外,全部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乡镇职位以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确定“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招录计划1013名,首次明确符合条件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可报考该定向职位,确定25名计划开展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链。 同时,适当降低基层机关进入门槛。针对基层招人难、留人难问题,放宽乡镇机关职位的专业限制,要求一般只可设置专业类别、专业门类或不限专业。放宽县级机关职位的经历限制,要求一般不设置工作经历。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时,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予以倾斜。加大本土优秀人才选拔力度,明确县(市、区)可拿出不超过辖区乡镇计划总数30%的计划,面向本市户籍人员招考,录用后分配到相对艰苦边远的乡镇,为乡镇机关补充用得好、留得住的干部。

安徽六安舒城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数学期中试题(含答案)

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数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是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为( ) A. 2 y x -= B. 1 y x -= C. 2 y x = D. 1 3y x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偶函数定义知,仅A,C 为偶函数, C.2 y x =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函数,故选A 。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奇函数的概念、函数单调性、幂函数的性质。 点评:函数奇偶性判定问题,应首先考虑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已知全集U =R ,集合{} 2 20M x N x x =∈-≤,{} 21x A y y ==+,则()U M C A ?= ( ) A. {} 01x x ≤≤ B. {}1 C. {}01、 D. {}012、 、 【答案】C 【解析】 【详解】{}()(] 0,1,2,1,,1U M A A ==+∞?=-∞∴e (){}0,1U M C A ?=,选C. 3.函数 f (x )=lnx+2x-6的零点x 0所在区间是( ) A. ()0,1 B. ()1,2 C. ()2,3 D.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判断函数是连续增函数,利用函数的领导品牌定理,从而得到函数f (x )=lnx+2x-6的零点所在的区间.

【详解】∵连续函数f (x )=lnx+2x-6是增函数,∴f (2)=ln2+4-6=ln2-2<0,f (3)=ln3>0, ∴f (2)?f(3)<0,故函数f (x )=lnx+2x-6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为(2,3),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零点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4.设07log 0.8a =,11log 0.9b =,0.91.1c =,那么( ) A. a b c << B. a c b << C. b a c << D. c a b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推导出01,0a b <<<,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推导出1c >,由此能求出结果. 【详解】解:0.70.70.70log 1log 0.8log 0.71a =<=<=Q , 1111log 0.9log 10b =<=, 0.901.1 1.11c =>=, b a c ∴<<.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三个数的大小的比较,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合理运用,是基础题. 5.若函数21 ()lg(1)f x x x x +=++,则55 ()()22 f f -+的值( ) A. 2 B. lg 5 C. 0 D. 3 【答案】C 【解析】 ((22 11lg 1,lg 1f x x x f x x x x x ? ???+=+∴--=-++ ? ? ? ?? ?Q ,

安徽省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理科综合训练(八)

舒城中学2017届高三理科综合训练(八) 命题:李金柏 余 蕾 刘淑芳 审题:吕贤年 蒋言四 吴 波 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答案填写到机读卡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u-64 Fe-56 第Ⅰ卷 (选择题 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HIV 、SARS 病毒都只含有RNA 一类核酸 B. 一个核糖体只能结合两个tRNA 分子 C. 圆褐固氮菌通过内质网合成磷脂 D. 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可以合成rRNA 和DNA 2.如图是二倍体动物(2N)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a)和核DNA 分子(b)的数目统计 图,正常情况下,此时期细胞内可能发生 ( ) A .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 B .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4N C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白由组合 D .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3.某二倍体植物为XY 性别决定型,其花瓣中色素代谢如下图,其中A 、a 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仅限于某一种性别,而另一性别的个体死亡。现有一对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代,F1代中雌雄植株杂交,得到F2代,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体现了基因 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 状或一对基因控制多种性 状 B .亲本的基因型是aaX B X B , AAX b Y C .这种植物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 b X b ,不可能为 AAX b X b D .若取F2中的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 例为红:白=7:1 白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