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百度上一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太多,然而似乎总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提问。对待这个问题或许我思考的还没有百度上的深刻,但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一直充斥在我们的学习中,却游离在大多数人思想外的话题,忽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论述。

当被问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我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多么漂亮的回答啊,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不是说这样的回答不对,只是我们从初中乃至大学,谈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无不这一套说辞,是否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想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我猜有的人可能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他一样可以答得这么优秀。对于从小接受现代教育,一直被强调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我们,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其的悲哀!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随着历史

车轮的滚滚向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族不断地承受着各种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然而,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优良传统犹如一道道坚实的堤防,捍卫着华夏文明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直到秦汉一统帝国,文化终于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经学也兴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中的文化呈多元走向。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但文化并没有湮灭,它继而走向了隋唐的隆盛时代,展现了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两宋时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臻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沉暮与开新,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可是,当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的我们,不知是其不幸,还是这是历史对它的又一大考验。

“文化热”已经持续了那么久,是的,不少研究者发表了诸多有益见解,不仅涉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但对我们而言,真正有影响有作用的又有多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学者们争论他们的,我们生活我们的,似乎都没有了关联。还有,“现代新儒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论证中国文化儒家主流论,“孔子”如今也享誉全球了,外国人倒是知道中华文化了,

可是我们呢?作为传承的主人公我们又知道了些什么?在近些年的传统文化热或国学热中,始终有这样一股思潮,似乎中国文化一切都是好的,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中国及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21世纪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世纪……相对立的,有人会说,现在是21世纪了,那些传统文化有什么用?那么旧,不流行,不开放,不好懂。是的,传统文化是比较旧,不像流行歌曲、时尚服装那么时髦,有些是比较难懂。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可都是我们祖先经过多少代传承下来的啊?历史像大浪一样,淘出了真金。那些不合时代潮流的早已灰飞烟灭,剩下的就是精华。真的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了,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深刻的话题上,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走的似乎都是极端的路。

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文化,首先应该让作为主人公的我们参与进来,了解它、理解它才能继承和发扬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请从根本出发,溯其源头。决不能让灿烂的中华文明消逝在我们手里!(以上仅我个人观点)

关于生命思考的句子

关于生命思考的句子 关于生命思考的句子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 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竹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不管你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纵了多少可怜的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没办法生存。 不知从何时起,愈发喜爱子夜的时光。把一盏微凉的茶,执一杆清瘦的笔,于漫无际涯的静谧中,点染意境,雕琢胸襟。万家灯火寂灭之处,心中的银河冉冉升起。我仰望着,追寻着,生怕经过又一日铅华风尘的洗礼,它会遗落几多璀璨的辰星。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发觉,自己于夜色的钟情,究其本质,是对孤独的珍惜。这种微妙而恒久的情怀为我的笔尖注入了温热的血液与不朽的元灵,由此淌出的文字,也便有了生命的质地。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命运的思考。百度上一搜,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太多太多,然而似乎总是千篇一律。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沉重,作为21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却不得不面临这样的提问。对待这个问题或许我思考的还没有百度上的深刻,但就这个问题,我想通过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一直充斥在我们的学习中,却游离在大多数人思想外的话题,忽然之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论述。 当被问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我们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这么回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多么漂亮的回答啊,但是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又有几个呢?我不是说这样的回答不对,只是我们从初中乃至大学,谈到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无不这一套说辞,是否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想我对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我猜有的人可能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清楚,然而他一样可以答得这么优秀。对于从小接受现代教育,一直被强调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我们,连传统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何其的悲哀! 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辉煌灿烂,随着历史

车轮的滚滚向前,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古老的民族不断地承受着各种外来文化的猛烈撞击,然而,上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其优良传统犹如一道道坚实的堤防,捍卫着华夏文明独特而永恒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国文化的发生。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墨家,老家,道家,法家,百家争鸣。直到秦汉一统帝国,文化终于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经学也兴起了。魏晋南北朝时乱世中的文化呈多元走向。玄学兴起;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儒、玄、道、佛相与激荡。但文化并没有湮灭,它继而走向了隋唐的隆盛时代,展现了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两宋时内省、精致趋向于市井文化的勃兴。理学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之勃兴。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臻至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沉暮与开新,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潮。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可是,当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的我们,不知是其不幸,还是这是历史对它的又一大考验。 “文化热”已经持续了那么久,是的,不少研究者发表了诸多有益见解,不仅涉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更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等问题。但对我们而言,真正有影响有作用的又有多少?至少在我看来,是学者们争论他们的,我们生活我们的,似乎都没有了关联。还有,“现代新儒家”更是不遗余力地论证中国文化儒家主流论,“孔子”如今也享誉全球了,外国人倒是知道中华文化了,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转瞬即逝。人为什么而存活于世呢?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是众多生命旅程中很小的一部分,人生是短暂的,但短暂的人生质量不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体现在什么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活得都有每个人的方式,生命怎样才算是有价值的,各自理解不同。但我们有共同的理解,居里夫人的生命有巨大的价值,袁隆平的生命具有巨大的价值,邓小平的生命具有巨大的价值。这里面确实包含了许多认识。 首先生命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衡量而是用质量,千年混沌不如一朝芳华。有的人可以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贪图个人的享乐中就结束了生命,可能他享受了很多,但他没有为整个生命的创造出很多的价值,这种生命的质量对于全社会无足轻重。可见一斑。同时生命的价值也并不单纯等同于个人的功绩名誉,更多的功绩并不指的是有更多的价值存在,如同历史上的众多政客,时代中可能有许多的功名利禄,但他们总会迅速被历史遗忘,人民不会铭记,因为人民并不认可这等同于生命的价值,人民记住的永远是为人民留下价值的人。 以二十元钱的比喻生命吧,有的人把二十元完全放在了自己的利益之中,只单纯为自己的私利去生活,可见这样的生命对于社会是基本无价值的。有的人创造出了部分价值却只自己去享

用,这也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有的人能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则创造出了更多的利益并与大家分享,这就最大程度的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所以在对于生命的质量思考中,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在哲学的角度来说,因为人具有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运用思考的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劳动、就会创造;人具有社会性,不管我们主观上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客观上都是在奉献神会。所以,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 创造与奉献中,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什么活着,而生命的价值在于为自己、他人、社会服务向更高的程度延伸,即比生命的意义更高一个层次。生命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低层次创造和奉献,生命的价值就是更广度的更深度的创造与奉献。华罗庚曾说过: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即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理解。 创造指的是提高自身的价值。一个人无法提高自身生命价值,也是一种低质量生命的体现,不是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因为很个人不通过努力去提高,同时创造指的是广义上的,并不单指财富。作家鲁迅他痛感国人的麻木愚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为了唤醒国人,一生呐喊不止。把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一生著述数千万言。对昏睡的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为后人留下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

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三、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 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 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

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沉淀流传至今的文化,它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应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创新;评述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一般人想到的总是“过去的,过时的”文化,显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兼顾佛家、道家等文化的文化形态。近年来,理论界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概念及其构建,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继提出,人民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全面发掘的阶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应运而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梁丽(2005)对现代社会中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研究中的两种观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进行比较,指出明这两种观点无论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她从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就形式而言, 可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由于孕育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自身个性特征, 使得她独成一系, 以其独特的风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曾繁仁(2005)支持2004的《甲申文化宣言》提出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的宣言。对某些学者的“构筑民族文化自我封闭的堡垒”进行了反驳,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且在新世纪现代化进程中还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刘梦溪(2007)通过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比较指出,国学则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是一个领域的学问,是学者长期致力培养研究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其精神学术层面,应该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产生于原始社会, 繁荣和成熟于封建社会,经历了史前文化、奴隶文化、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有辉煌历史、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独成一系的文化形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了很多的深入研究,本文就当今主流性的观点做出如下综述: (一)人与自然。何怀宏(2003)从"行为规范"、"支持精神"和"相关思想"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在"行为规范"方面,儒家所主张的规范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主要是一种“时禁”,《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在“支持精神”方面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专有,而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相关思想”一个是涉及对经济及物欲的看法,即限度和节欲的观念;一个是涉及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基本态度,即一种中和、宽容、不走极端,"不为己甚"的态度。刘固盛(2010)指出,自然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对自然的崇尚体现了道家思想对宇宙本源的关注。道学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推

《三体》读后感_科幻世界下对时空浩瀚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体》读后感_科幻世界下对时空浩瀚人 类命运的思考 《三体》读后感_科幻世界下对时空浩瀚人类命运的思考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对应我们日常所说的空间,宙则代表我们认知的时间。人类对宇宙时空的探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撇开人类维度无法触及的时间领域不谈,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最大的问题是距离。相对于动辄以光年为计量单位的广袤宇宙,地球显得太过微不足道。 也因为宇宙的浩瀚,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太少,所有很多科幻小说家愿意把目光投向宏观宇宙的探索,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太多科幻作品更多愿意去描写幻想色彩中偏人文气息的方向,很少有作品愿意触及到关于在宇宙中空间距离这样一个比较枯燥的方向,如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一书,本身是科幻小说,但幻想色彩更偏向于描写在登陆,占领,建设火星过程中出现的思想与思想的矛盾冲突,并没有描写地球与火星间的漫长距离是如何被克服的。 笔者本身不是一个很深刻的人,很少愿意去看一些读上去没有色彩的的平淡文学作品,但刘慈欣的作品给了笔者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刘慈欣的科幻体系给笔者打开了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刘的科幻宇宙,光年的距离不是以漫长的寿命去填满,而是以世代的思想延续去填补,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间天文单位的距离,刘慈欣选择的是用血脉的延续

以世代的传承去到达,这便是突破了常识去臆想,时空何其浩瀚,从流浪地球2600年的时光才能抵达目的地而刘慈欣以数以百代的构想去到达无疑更加有实现的可能。 纵观刘慈欣的作品,体现人文思考的前提下又从不缺乏对科学元素的引申,在三体宇宙中,刘慈欣提出了社会宇宙学两大公理,其一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为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两大公理给读者传递的信息是,当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科技使人类终有一天触及到外星文明,我们面临的,一定是最残酷的文明战争,而不存在温和的文化互融。 地球为什么会有支持三体文明入侵的登陆派,是因为很多人在地球社会的生存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怨怼,三体组织的首领叶文洁,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恰巧在红岸里接受到了来自遥远时空外的三体文明的信息,下定决心引入三体文明,改造地球文明,同样的,流浪地球宇宙中,当人类无休止地对地球索取,面临的最终是地球生态的崩盘,流浪地球电影里,很多人只把电影里关于地球跃迁的描写作为最大的看点,但文明应该思考的是电影开篇的那一段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科幻从不做无意义的幻想,总伴随着对人类社会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从哲学角度思考命运

从哲学角度思考命运 中文摘要:本文讨论了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本质,以及对命运既定的理解。运用因果论的观点,阐释了命运既定不意味这消极麻木,而因从有因必有果的角度认识,积极对待人生。 关键字:既定的命运,四维空间,因果定律 正文: 关于命运,我小时候喜欢把它和运气归为一类,也许是从小就运气差,所以我不相信命运,我更愿意相信努力,相信创造。那时一直认为是人自己创造了命运,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什么是既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梦醒。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的高三,和同学讨论命运问题时,接触到了命运是既定的这个观点,由此,我开始不断对命运问题展开不断地思考。 要讨论命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命运。什么是命运呢?我们无法掌握的得与失,是我们生命中的谱写的悲壮与奢华。生命的黑洞,或许是一种遗憾,或是得志。与命运有关的喜怒哀乐必是永恒。在感情方面,命运就意味着大喜大悲。那种意想不到的,个人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事实。一种突然出现的又好像一定要出现的,但我们却难以接受或难以想到的境遇。命运是属与回忆的,也是现状,也许就在明天出现。命运是不是一种困境呢?困境考验一个人,造就一个人,命运呢?当一件事成为注定,我们只有接受。顽性是命运的本质。昨天的无法改变,今天的很难改变,明天的无法预料。这就是命运。 可以看出,命运是未知的总和,命运不只是指个体的境遇。社会,

历史,生活也是。有生命之物的个体都有命运。不论是实在的人还是抽象的历史。我想,对命运的认识将有助于确立更合理的人生观,社会观,生活观,历史观。 那么,命运到底是既定的还是未定的呢?我现在认为命运是既定的,未来的一切都是既定的,只是我们无法预见罢了。叔本华说过:“一个人顺应不可避免的命运——亦即顺应必然如此的东西:如果他知道万物无一能够逃脱必然性的法网,他也就明白了事物只能是此而非彼,即世上最奇特的机遇也像一件事只是遵循众所周知的规则便会分毫不差地吻合预期结果一样,也是必然的产物。”这让我想起了关于四维空间的概念,假想我们生活的空间不是三维的,而是四维的,我们可以自由的在时空中移动,那么人生,宇宙,都像是一部电影在播放,过去的已经存在,未来的也已既定,我们所做的,就像是演员在完成拍摄一样。四维空间的研究虽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但是已有很多科学家,哲人为此着迷和痴狂,如果四维空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也就完美的证明了命运既定的理论。 认识到了这里,就很容易产生消极麻木的情绪,既然命运已经是既定的了,我们的努力有什么用,学习有什么用,工作有什么用,我们只需要尽情享受,静待命运的安排就好了,不需要反抗,不需要斗争,甘做命运的奴仆,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命运是如此强大,但又如此让人压抑和无奈,让人不再想动弹,只在那里听天由命。是冥冥之中的力量主导了我的生活吗?周国平有这样一段话:"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

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和认知程度的调查与思考 院系:*****************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2016年5月30日

摘要:经过近段时间就青年(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的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关心,但认知的程度非常有限,接受态度不积极,很多的人连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都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社会价值出现差距、教育体制欠缺、青年学生缺乏有效的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等。这种情况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政策,创造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青年个人而言,他们追求新鲜感,追求新事物,喜欢过洋节日,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炎黄子,传承是他们的使命,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字:青年中华传统文化态度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可避免对当代青年也产生了影响,使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出现了很大变化,部分青年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黄淮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思考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年,乃至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强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促进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

关于生命的思考

【导读】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宝贵的吗?我想不出,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宝贵,更有价值...... 1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宝贵的吗?我想不出,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宝贵,更有价值。 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似乎更看重金钱、名誉和地位,其实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呢?都是身外之物啊!惟有生命才是世界上最宝贵、最值钱的东西了。 2 在商品经济社会,许多人把金钱看得如此重要,甚至为了金钱,为了挣到更多的钱,拼命地工作,承受着工作中重大的压力,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身体和精神都过度的透支。有钱了,但身体垮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人再有钱,再有权利和地位,一旦身体垮了,也是扯淡啊! 3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为了金钱去工作,即便是多么有事业心的人,也不能因为工作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这倒使我想起了一个个英年早逝的人:付彪、候耀文&&,还有最近故去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实际上他们的病逝都是因为长期工作的压力,身体和精神的透支很大,久而久之,积劳成疾。 他们都是有成就有地位的人,但都过早地离开了这个可爱的世界,这是多么大的人生遗憾啊! 4 于是,对于生命自己有了深刻的理解:一个人有钱没有病最好,如果没有钱要有个好身体,如果有钱又有病,还不如没有钱也没有病好。 身体比金钱重要,生命比金钱重要,这个道理应该明白。但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就是生命的悲剧。 5 一个人没有必要去当什么强人或者强者,比较生命而言,强者或者强人都是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没有了好身体,没有了生命,强者或者强人不都是扯淡吗? 要知道:即便你有堆积成山的金钱,也拯救不了走向死神的生命,一个人身体垮了,是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恢复的,生活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了,活着也是浪漫不起来的,即便活着,离死亡也是很近的事情了。 6 人要强是一个人的优点,但也不能不说是缺点,人太要强了实际上对自己未必有上好处,特别是对自己的身体。工作要强的人往往很有事业心,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关爱,忽视了对自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 --再论中国功夫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综述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发端于战国的儒、道两大传统。中国功夫的理论也离不开于此。 儒家学说主张“济世”,倡刚健有为,以实现和谐、有序的政治理想。在维持现有秩序上,重德治与教化。到汉朝时尊儒,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铸造了中国的伦理类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不无现实意义。 道家主张追求与“道”的冥合,介乎“出世”与“入世”之间,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并注重人与天道自然的和谐。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对于今天的生态、人口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并形成了中国人的注重内心的体悟的思维模式,讲求智圆行方。 儒家虽为正统,但并不排斥道家,仍注意与道家相融合,在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问礼于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以“唇齿为喻”,说明以柔胜刚的道理。唇舌虽然不如牙齿坚硬,但唇舌要比牙齿持久。中国功夫以此演化拳术,虽不能胜人,但却可自保。刚则缺乏变化,反易被人所乘。显然道家要比儒家高一筹。用于其它方面也是如此。 到汉唐时,佛教传入我国。佛教主张“出世”否定现实,后逐步与儒、道相融合,被我国人民所接受,开始了佛教的中国化。也讲尊师重道,倡导大乘佛教。并以渡己渡众生为己任,注重清净寂定的“禅”

的心境的修炼。 宋朝时,理学家完成了儒、释、道的合流工作。建立了以儒为首,兼及佛、道三位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其实中国文化的根底仍在道家。 中国的人生哲学非常发达。 可总括为:“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既有苏子“唯江上清风,水中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陈抟的“于羲皇心地上驰骋,而不于周孔脚迹下盘桓。”的佛家的达观、超然。以离世的心境俯视人寰。又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先”的儒家的积极入世。 即道家的“庖丁解牛”,居于世,事虽杂而不累其心的高深修养。 修身上要求:“不为浮誉所惑,则养其力者厚;不为流俗相竟,则所以制其气者重。”的厚德载物,是要君子宽厚的品德修养可以承载天地万物。有“将军额头跑开马,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谓,“天为盖,地为床,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当澡盆。”的胸襟与气度的修养。 重操守、气节,坚持自己的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做到“贫,气不改,达,志不改”。于是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采菊东篱

对命运的思考

对命运的思考 动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真命题。生命是不是有一个神秘的东西主宰?也是历史上探索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阴阳五行系统做了预测,这种预测是不是准确的?世界上还有别的占星术,巫术等手段预测命运。总之,人类对于自己的命运的关注涉及了哲学,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其结果还是使人失望的。 按照康德的说法,存在一个“不可知”的世界,一个可知的世界,也就是理性的世界,在不可知的世界,人类都像面对漆黑的深夜,什么也看不见,只能胡思乱想。这样认识论,就只能是对理性的局限性的东西的认识,对于无限的东西,无形的东西人类只能望洋兴叹。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此到了穷尽点。人类智力的边际就是空白的,这里没有结论,也没有前提,没有逻辑,也没有过程,只能胡思乱想。这次马航失踪的事件考验了整个地球人类的智力。人对未知的一切只能保持未知状态。这就是柏拉图说的“我无知”。 对于命运,人类都是胡思乱想的,按照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可以模糊性地预见命运,这种预见性也只能是自我安慰,不能说是准确的。首先,生命受制于自我欲望,人对自己的欲望却是不能主宰的,欲望是生命的动力,没有欲望的人也没有生命力。所以欲望是生命的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形成外在的命运,欲望即命运。这是粗糙的判断。人

类要以理性控制欲望,有的是成功的,有的是失败的,因为自我对欲望的控制很难完全实现。人类的欲望之中带着命运的色彩,这种欲望造成各种各样的命运,欲望是生命内在的,却是以直接对象为主体的,欲望必然是涉及现实对象,这样现实对象就是命运的客观物。欲望必然是对现实对象的欲望,即使是想象力中的欲望也是涉及现实的。 这样欲望就是命运。欲望与对象的关系就是命运,相反现实对象也可以决定人的命运。这里人要控制的是自己的欲望与对象的关系,在什么时间,什么位置人的欲望与对象产生某种关系,这就是占星术所说的神秘技术。人的对象是天地万物,以及人所制造的一切,自然物和人为的一切,以及他者别人都说自我的命运。自我是命运实际是他者形成的,自我也因此成为他者命运的对象。这都是互相的。 命运是先规定,后存在的。首先人作为人是一种命运,人只能是人,人不能成为别的什么,这也是命。其次是人只能按照性别要求进入社会,这也是命运。男人不会死于难产。性别也是人的命运。其次是人的社会责任也是命运的内容。人的责任越大,人的命运越是无法主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形成了命运的各种结果。命运具有自我不可主宰的特点,这才是命运。人们说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这是在自己的能力范畴内说的,超越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命运就是对象主宰的。人只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成

水木然关于中国命运的30个大胆思考

水木然关于中国命运的30个大胆思考,越读越震惊! 此博文包含图片(2016-03-12 07:24:23)转载▼ 标签:时评分类:时政 水木然:关于中国命运的30个大胆思考,越读越震惊! 如今中国的变换日新月异,甚至可以移步换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当你开始 关注变化的本质,而不是变换的结果。你就会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那股规律波。 1、中国未来产业分为三种:一维的传统产业——二维的互联网产业——三维 的智能科技产业。一维世界正在推倒重建,二维世界被划分完毕(BAT掌控),三维世界正在形成,高维挑战低维总有优势。所以网店可以冲散实体店,而微信的对手一定在智能领域诞生。因此,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2、中国当下的企业分为三个等级:三等企业做服务——二等企业做产品—— 一等企业做平台。今后企业的出路唯有升级成平台,平台化的本质就是给创造者提 供创造价值的机会! 3、中国互联网进化论: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PC互联网解决 了信息对称,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效率对接,未来的物联网需要解决万物互联:数据自 由共享、价值按需分配。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搭建一个底层建筑,使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迅速找到目标。无论是找客户、找恋人还是找伙伴。 4、中国电子商务进化论:B2B——B2C——C2C——C2B——C2F,从商家对商 家、到商家对个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商家、最终是个人对工厂。未来每一件产品,在生产之前就知道它的顾客是谁,个性化时代到来,乃至跨国生产和定制。

5、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城市格局。“北上广深”正在变成“北上深杭”。传统贸易的衰落将广州拉下马,跨境电商的兴起将杭州扶上位,未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应该是“北京的权力调控+上海的金融运作+深圳的智能科技+杭州的电子商务”。 6、中国经济结构进化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共享经济——共产经济。从“按计划生产、按计划消费”,到“按市场生产,按利润分配”,再到“按消费生产,按价值分配”,未来中国一定会“按需求生产,按需求分配”,满足人的一切需求,这就是共产主义。 7、中国产业链的流向正在逆袭。以前是先生产再消费:生产者——经销商——消费者。未来一定是先消费再生产:消费者——设计者——生产者。因此,传统经销商这个群体将消失,而能够根据消费者想法而转化成产品的设计师将大量出现。 8、中国广告业态的进化论:媒介为王——技术为王——内容为王——产品为王。传统广告总是依靠媒介的力量去影响人,比如央视的招投标。后来的互联网广告开始依靠技术实现精准投放,比如按区域、按收入、按时段投放。再后来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好的广告能自发传播,而未来最好的广告一定产品本身,最好的产品也一定具备广告效应。 9、中国商业角逐的核心先后经历了:地段——流量——粉丝三个阶段,房地产经营的就是地段,传统互联网经营的就是流量,自媒体经营的是粉丝。而未来是“影响力”和“号召力” 之争,“核心粉丝”的瞬间联动是未来商业的“引力波”。 10、中国媒体的进化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信息流。媒体正在由集中走向发散,由统一走向制衡。自媒体的兴起将产生两大结果,第一激起了很多人的创作热情,文字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属性终于被找回,感性的一面被激发,可以滋润这个越来越机械化的世界。第二,中国的话语权开始裂变,普通民众迫切要求参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讲稿

文化的含义 (1)中国古代文化的定义 从文献记载看,“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现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其含义,人们的理解并不一样。刘向《说苑—指武)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都指的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唐代的孔颖达则别有见地,他在解释前引《周易》中的那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这实际上是说,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古人对“文 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起.一直影响到明清。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部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文化的定义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这里的意思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可见,西方“文化”的含义比我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祥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观点影响巨大,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直到现在,还可以做为我们了解和认 识“文化”的参考。后来,人们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给“文 化”下界定。其中.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可以说,有多少位文化学家就有多少种文化定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化的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