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遇绵山 2014年9期

初遇绵山 2014年9期

初遇绵山  2014年9期
初遇绵山  2014年9期

我想我和绵山是有缘的。要不然,我怎会隔着那么远的山重水复,去风尘仆仆赶赴一场和它的约会呢?

在这之前,很客观地说,我对绵山的印象几乎是空白的。充其量也许是在每年的寒食节,无意间上网会看到一点点关于它的蛛丝马迹和传说故事。比如那个叫介子推的大显宦官,和他的母亲一起,被焚烧在这座山里,成为后世永远的怀念,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绵山才变得神秘温和,甚至豁然凝重起来的吧?

七月假日,在老同学的精心安排下,我的山西之行自然没有错过这一座和隐士退居有关,更与和母爱仁和有关的奇山和圣山。

从坐在一辆景区的豪华大巴里,手里握着一张110元的门票,上面写满了这座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点,大大小小十几个,白纸黑字,让我一点一点触摸这座山的轮廓。随之,一份好奇和探寻,也使它曾经在我脑海里存在的那份模糊意识一点一点清晰过来。

绵山的路很难走,在我看来,那几乎就不是路,是一条天路。这些沿着山体人工开凿出来的路,或依着悬崖崎岖而上,或没入山洞逶迤而出。正值旅游旺季,一辆接一辆的车子攀爬其中,似一条长蛇蜿蜒腾云驾雾穿梭山间。忽而,我们车子行驶到一个崖口拐弯处,车顶几乎挨到崖壁了,而前面几米之外,另一辆车正好迎面交汇,惊得满车的人惊呼,那模样,生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或惊出一身冷汗,我也不例外。而两辆车的司机师傅,表情沉着冷静,动作娴熟果断,几下就让车子相互避开,各行其道了。如此一番之后,我亦习惯和适应这种颠簸状态了。从车窗向外看去,这里层峦叠嶂、峭壁千仞、如劈似削、沟壑纵横、深不见底、神秘万端。涓涓的清泉在山谷中静静地流淌,满山遍野的山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好象正欢迎我们这些远方来客。

稍微一段平坦过后,又是很长一段蜿蜒崎岖的山路弯弯。一路上,漂亮的女导游操着一口纯美的山西普通话,娓娓道来这座山的隽永与神奇。比如它的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比如它的“抱腹岩”之大,可“抱”二百余间殿宇及一两百万游人于内而不满,堪称一奇;比如它的天桥,长三百余米,上离山顶20多米,下距沟底300余米,从岩沟直插岩上摩斯塔的500余米的路程,几乎都是75度的绝壁,其惊险程度丝毫不逊于西岳华山之千尺幢,百尺峡;再比如它的“水涛沟”,树木曲径怪石,树木荫翳,瀑布各异,而栖贤谷九曲一线天,人行吊桥惊无险,脚踏瀑布奇亦秀…..

听来多么神奇而又隽永的一座山!一下子,我和满车的游客一样,探寻的欲望和热情同时被勾了起来。我的身边,前后左后的人,一会儿将头转向窗外,惊呼连片,一会儿掏出相机,定格住自己内心认为很动人又动心的某一瞬间。

山路越走越长,属于绵山的宁静也越来明显。一时间,山外的一切平淡景象突然不见,我们眼前出现了无数的奇峰,怪石,以及掩映石峰间簇簇丛丛的高大林木。越往上走,山里的空气变得清新而悠远。

终于,大巴在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们前面是人工开凿修建而成的、堪称华夏第一观的大罗宫,从山底一直修建到山顶,一共七层,每一层代表着道的一个层次。远看如画,层楼迭迭,据说走近了也是青砖红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模样。而此时,太阳已升得老高,明亮亮的洒在山壁上的楼台和殿宇之上,衬得高不可及的大罗宫竟有几分神似布达拉宫的深邃和幽远。我在山底仰望半山崖那一条游人如蚁的盘桓小道,心里竟有几分畏惧和胆怯。随行的儿子压根不想上去,就在一旁不停说,老妈,你又不懂佛,也不信教的,还是别登了。想想也是,只在山下的导游图前留了几张影,权作纪念。转身离开时,正碰上三四个结伴而行的善男信女,背着水壶,相互鼓励,准备卯足了劲,一路登上去。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首先选择了云峰寺。通往它的路几乎和山体垂直,一行九人几乎是手脚并用艰难爬上去的。站在悬崖绝壁的云峰寺上,绵山的上空湛蓝如洗,一朵朵洁白的云

朵几乎触手可及,而我身边顺着山体依次摊开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鸾公洞、铁索岭等盛景,都在阳光中折射出绵山博大的心胸,尤其是当我第一眼看这里奉公的介子推及其母亲,衣着金丝龙袍,态度和蔼慈祥,手握龙头拐杖,端坐在石凳上,双目温和平静,似在诉说一份深深的慰藉,这种慰藉,定然与至孝至仁至忠的介子推有关。

其实,云峰寺原名叫抱腹岩,是绵山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礼堂,若在山底自下仰望,殿宇参差,勾栏蜿蜒,犹如空中楼阁,雄伟壮观,大气磅礴,一殿一阁,一洞一岭,莫不使人惊叹和震撼。值得一提的是,岩洞顶壁无数个鸟洞和悬挂着的铜铃甚是引人注目,这一只只铜铃是这里的老百姓作为许愿后还愿的方式请身怀绝技民间艺人,将寓示吉祥的铜铃挂在一座座陡峭的抱腹岩上。那些艺人被将自身悬吊在半空,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荡进洞内,再在崖壁上打楔系铃。经历千载,供奉于抱腹岩上铜铃越来越多。清代康熙年间介休文人王清曾在《抱腹岩》一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此中真得地,以外纵浮名。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坐听梵响处,花雨落无声”。我想,这首诗应该是对抱腹岩最好的注释吧。

起风了,那些系着红绳子铜铃随风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伴着清脆悠远的铃音,洞内有几缕烟雾升腾而出,似仙气缭绕,又似乎听到众仙盘坐洞内切磋颂经的声音。我静立在这片虚实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在绵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泊泊而出的山泉溪流,有的奔流在谷底,有的垂挂在岩壁。而我们要去的“水涛沟”,就是一处以溪水为主线打造的绵山新景观。

转乘大巴车,五分钟即到那里的。这水涛沟除了水声滔滔之外,还有一个极美的景致就是树木葱茏,幽深茂密,真乃一座天然氧吧。徜徉其中,但见鸟雀啁啾、松鼠出没、自上而下,廊桥分布,楼台罗列,可观澜、可戏泉,十分清雅和闲趣。介休人挂在嘴上,写进名片的“十里画廊”果然名不虚传。尤其是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耳目清新。

和前山星罗密布的人文建筑相比,我们更喜欢这里纯净清新的自然环境。时值仲夏,绵山上自然衍生的原始栾树、杨树、柳树、榆树高约十数丈,苍劲挺拔;三角枫、五角枫、黄栌,红叶飘摇,成团成簇。这些天然植物,婆娑幽深,红绿相间,令人赏心悦目。而整个水涛沟,藏在一条很深的峡谷中,两边奇峰怪石,危崖高耸,直指苍穹。抬望眼,峰顶云生,青天一线,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不知归路。最欢喜身边一条依着山势蜿蜒而出的溪水,时而默声缓流、时而飞湍激荡,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数十处,有如镶嵌在茂林和芦苇丛中的一串串碧玉。你看“日月同辉瀑”银珠飞舞、惊落玉盘,“鸳鸯瀑”,像似美丽的仙女飘然而至、沐浴人间、梳妆秀发。若再喝一口“珍珠泉”水,清冽甘甜,回味无穷,那种妥帖和舒坦,真是美妙呢!置身绵山,怎能不说说介子推呢?相传春秋时,落魄晋公重耳逃难在外。一日,饥饿难忍,随臣介子推忍痛割了自己身上一块肉煮汤奉主。待日后重耳做了国君封赏诸臣的时候,竟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向主邀功,背起老娘进了绵山修行。晋文公感念辅佐情,不舍患难臣,率众登峰峦,下沟壑,入密林,探洞穴,四下寻呼难觅其踪影,无奈放火焚山,意欲逼这位忠臣返归朝廷,怎料想他与老母合抱,一起死在一株柳树下。晋公重耳大恸,下令全国在祭奠,“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清明节由此发源流长。如今,几千年过去了,介公祠坐落在一个天然的山洞里,介公,介母,解张三尊高十二米的雕像巍立其间,殿中的石柱上雕着介公出生,辅佐重耳,隐居绵山,焚身羽化的故事,而巍巍绵山却是因了这段传说竟有了几分绵柔和温暖。

在这里,介公的足迹随处可见。似乎每一块崖石、树木,甚至一撮泥土,都留着这位“割股啖君”闲适散淡的影子和足迹。比如介公祠,介神庙,子母亭、子母石、呼介石、足下亭等,都后世君王为了纪念和怀念他提名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触摸。或许,我更多会想起当年,介子推一步一步背着老母亲沿着西贤谷进入绵山,他原本只是想陪着老母安享晚年,终老此山的。可当大火在这里烧了三天三夜时,他和老母遭受了怎样一番火烤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