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

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诗词阅读鉴赏题(答案)

八年级上册《经典诵读》重点诗词阅读鉴赏 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①这首词运用了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字。 ②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③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①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②本诗的一个主要意象是“月”,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寄托了相思之情,古诗中 还有很多类似的,请举出这样的例子。 3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最能揭示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最能表现边关之地行军艰辛环境苦寒的句子是哪些?(2分) ②以景写情是这首词最大的特色,“夜深千帐灯”历来被人称道,请写出这句词丰富的意蕴。(4分) 4.比较阅读: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锦楼:乞巧节时,当时富贵人家在庭中所结的彩楼。 (1)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的表达方式。(2分) (2)请说明两首词中都用到了什么典故,并分析两位作者用此典故的不同用意。(5分)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 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

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 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 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 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 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 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 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 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 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 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 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 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 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诗题中提到“喜而作歌”,通读全诗,你认为诗人为何而喜? 南阳道中田禾大稔①喜而作歌 (明)张元忭② 谷亭渡口麦初熟,绿野黄云绕茅屋。 筑场老子酒半醺,眼前颗粒皆珠玉。 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 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③。 (选自《张元忭集》)【注】①稔(rěn):谷物成熟。②张元忭:绍兴府山阴县人,张岱曾祖父,③骅蹓足:种,骏马名;蹓(liù),慢慢走,散步。 【答案】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解析】【分析】抓住具体语句概括即可。由“麦初熟”“眼前颗粒皆珠玉”可以概括出“谷物丰收”,由“绿野黄云绕茅屋”可以概括出乡村景美,由“刀剑家家尽买牛,灯火村村可投宿”可以概括出乡风淳朴,由“筑场老子酒半醺,农夫勤动亦可怜,行人莫骋骅蹓足”可概括出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故答案为:谷物丰收;乡村景美;乡风淳朴;生活安定、平和祥乐。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曲写诗人在潼关路上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 一“聚”一“怒”,一“表”一“里”,将潼关一带的山河特征形象呈现出来。 C. “望西都,意踌蹰”写诗人遥望西都,来回踱步的样子,流露出对繁华逝去的感伤。 D. 整首曲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完美结合,具有强烈感染力。 (2)从“宫阙万间”角度来分析“兴,百姓苦”中“兴”的含义。 【答案】(1)C (2)新朝代的兴起,大兴土木。 【解析】【分析】(1)C“意踌蹰(踌躇)”的意思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流露出对繁花逝去的感伤”一句对诗歌情感理解有误。“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由盛到衰过程令人“伤心”。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资料。(更多唐代诗人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

八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八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根据提示或要求,在空缺处默写诗文。(6分,每空1分) (1)存者且偷生, 。(1分) (2)如今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真实地实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桃源美景: , , 。(2分) (3)陈与义诗宗杜甫,《登岳阳楼(其一)》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气韵相同,异曲同工的一联是: , 。(2分) (4)专家告诉初中女生:因为你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所以有时难免会有蜂围蝶绕。这时,你更要自爱自重,懂得抵制诱惑和自我保护。你要学会保持女孩特有的高贵和矜持,像洁白的莲花一样,让人“ ”。(1分) 2、选出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错误的一项 ( )(2分) A .愧怍 重峦叠障 仄.歪zè 锐不可当.d ǎng B .洁问 微不足到 瓦砾.l è 长途跋涉.shè C .狼籍 穷愁缭倒 阻遏.ji é 连声诺.诺ru ò D .寒噤 张惶失措 吊唁.yàn 转弯抹.角m 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每届省领导下基层,都要深入学校查实情,听民意,解难题,作决策。 B .能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的关键。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为今后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D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指出要迅速行动,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第十六届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广州亚运会不仅收获了 ,收获了 ,也收获了 ,收获了 。 ①亚洲各国各地区和谐相处平等竞争的友谊②举办大赛与优化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相互促进的经验③赛场上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良性互动的深入思考 A .③①②④ B .③①④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③②④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珍惜阅读, , ;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 , 。 6、请你仔细地阅读下面这段话,然后把你从中悟出的道理用同样句式的一句话写出来。(2分)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 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

《春望》《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3.(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一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答案: 3.【分析】《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比较分析。从“家书抵万金”、“有弟皆分散”可知,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因战乱亲人分散的悲剧。从“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可知,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长久、国家动荡。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分析。这里要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进行具体分析。既要分析杜甫与家人分散,难通音信的个人遭际,也要分析国家残破、动荡不安的现实,最后把杜甫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深沉情感点明即可。 答案:

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祖咏《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1.这首诗是怎样扣住一个望字写景的? 2. 林表明霁色极为生动,试加以赏析。 答案: 1. 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都是望中所见的。 2、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 阅读练习二: [注]终南:即终南山,在长安之南。阴岭:终南山的北面,不朝阳,故易于积雪。 1.简要说说诗句是如何切题的。(4分) 2.末句域中增暮寒论者多指为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在言外,请略加阐释。(4分) 参考答案 1.远望岭上积雪,好象浮在云端;(2分)林梢上已透出雪后的阳光。作者以此直扣诗题望余雪(2分)。 2.由望余雪而想到城里会因而更加寒冷,百姓会遭到寒气的袭击,寄予了诗人的关切。(2分)雪景虽秀,现实却寒,耐人寻味。(2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①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②,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③舍,翛然④尚闭关。 [注]①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

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说意思已经完满了。②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常借指凌晨这段时间。③袁安:《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未发迹前,有一年在洛阳遇罕见大雪,人家皆除雪出。可袁安却僵卧在家。雪一直下,他的屋舍早已给雪封住,县令掘雪救之,问他何以不出?答曰:大雪人皆饿,不宜打扰人。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这两首诗都是写雪的名作,但作者借写雪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他们在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祖诗:____ 王诗:_________ (2)前人多推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和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这两句写雪景的诗句,请分别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祖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 王诗:这是一首雪中思友的诗篇。前六句写山居的静寂,雪景的清幽,末句表达了作者对雪怀人的情思。 (2)前一句:阴字很确切,唯其阴,才有余雪。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浮字用得生动、传神,既写出山高,又写出雪厚。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后一句:写雪静静地下,此时的街巷是那样的幽静,似乎整个世界都空无人,只有雪在悄悄地下。盐粒般的雪,洒遍整个庭院。诗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调。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

《春望》《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望》《月夜忆舍弟》 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3.(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一直。 (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答案: 3.【分析】《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比较分析。从“家书抵万金”、“有弟皆分散”可知,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因战乱亲人分散的悲剧。从“烽火连三月”、“况乃未休兵”可知,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长久、国家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月夜忆舍弟练习题库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项有误,应是忧虑之情)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C.“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两句诗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思念之情。含蓄蕴藉,有着无限深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A.首联写的是秋天,不是春天 ) 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此联运用融情于景(移情)写法,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故选B )。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4.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A.杜甫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都与“安史之乱”有关。 B.“寄书长不达”抒发了杜甫内心的忧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杜甫心情的迫切。 C.《月夜忆舍弟》一诗,杜甫从“月夜”写起,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凄楚哀感。 D.《春望》反映了杜甫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5.下列对《月夜忆舍弟》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应是颈联。故选C ) A.这首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杜甫和几个弟弟正分散各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B.首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凄凉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有著名的“三吏”、“三别”,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尊为“诗圣”。 【背景】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主旨】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名句赏析】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首联提摄全篇。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

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凄凉景象。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间、地点,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起诗人思弟之情。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况就更难预料。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选择题: 1、对《月夜忆舍弟》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 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曲题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 “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 “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 “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答案】(1)张养浩;咏江南 (2)B 【解析】【分析】(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B错误,“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故答案为:⑴张养浩;咏江南;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缓”: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

最新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 1.诗圣、律 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阅读练习三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优质课教案_6

群诗阅读:千秋诗圣杜甫 教学目标: 1.采用群诗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学习兴趣,走进杜甫,读懂杜甫。 2.让学生了解杜甫一组诗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文献资料,赏析杜甫五首诗歌。 活动准备: 1.课前开展“走进杜甫”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ppt(内含杜甫人生不同阶段的诗歌、杜甫头像、杜甫诗歌评价)及古典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番话,年轻人不一定非要追求获得诺贝尔奖。你们应该追求的,是像爱因斯坦那样提出“相对论”,或者是像杜甫那样,成为有伟大创造的天才。杨先生为什么说杜甫是伟大的天才,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杜甫如果像杨先生所说的,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那么他的伟大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杜甫只是一个诗人,所以他的伟大之处只能从他所创作的诗歌中去寻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了解他的伟大之处吧! 二、声情并茂诵群诗 1.首先分组接龙完成五首诗歌的背诵。 2.在诵读声中感受杜甫诗歌的韵律美,杜甫是伟大的诗人,不仅有精湛的诗歌艺术,更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循迹识人品群诗 1、探寻杜甫生命轨迹,品析诗歌:《望岳》《春望》《月夜忆舍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 2、小组合作品味交流 这首诗作于……,此时的诗人……,诗中的名句……表达了…… 3、完成循迹识人表格填空 四、涵泳思考悟群诗 涵泳思考,你问我答! 问题一:杜甫的这些诗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首?说说理由。 问题二:读完这组诗歌,你记住了哪些诗句?为何对这些诗句印象深刻? 问题三:杜甫在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一样吗?为什么? 五、致敬诗圣觅知音 经历一个朝代,见证唐朝盛衰,抒发社会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李白秀口,吐出半个盛唐,而你,饱蘸苦难,倾尽一世悲欢。李白没能捞出月亮,你却举起了大唐。民间疾苦,化作笔底波澜;世上疮痍,成就诗中圣哲。你斑驳的白发和苦涩的泪水凝成了一座丰碑,铭刻历史,屹立千年。 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六、课堂总结,传承诗心 通过今天的杜甫群诗阅读活动,我们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了一定的了解。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

《月夜忆舍弟》历年中考阅读真题(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月夜忆舍弟》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 【四川省内江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1.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寄书

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湖北省恩施州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① 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③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阅读附答案

《月夜》阅读附答案 月夜 巴金 阿李的船正要开往城里去。 圆月慢慢地翻过山坡,把它的光芒射到了河边。这一条小河横卧在山脚下黑暗里,一受到月光,就微微地颤动起来。水缓缓地流着,月光在水面上流动,就像要跟着水流到江里去一样。黑暗是一秒钟一秒钟地淡了,但是它还留下了一个网。山啦,树啦,河啦,田啦,房屋啦,都罩在它的网下面。月光是柔软的,透不过网眼。 一条石板道伸进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船停在水莲丛中,被密集丛生的水莲包围着。许多紫色的花朵在那里开放,莲叶就紧紧贴在船头。 篷舱里直伸伸地躺着两个客人。一个孩子坐在船头打盹。船夫阿李安闲地坐在船尾抽烟。那个年轻的客人是乡里的小学教员,家住在城里,星期六的晚上就要进城去。另一个客人是城里的商店伙计,为了商店的事情他常常被老板派到省城去。 奇怪,根生这个时候还不来?小学教员在舱里翻了一个身,低声自语道。他向船头望了望,然后推开旁边那块小窗板,把头伸了出去。 他把头缩回到舱里就关上了窗板,正听见王胜(那个伙计)大声问船夫道:喂,阿李,什么时候了?还不开船? 根生还没有来。还早,怕什么!船夫阿李在后面高声回答。 根生每次七点钟就到了。今晚--小学教员接口说。 他一定会来的,他要挑东西进城去。船夫坚决地说。 喂,阿李,根生来吗?一个剪发的中年女人,走上石板道就唤着阿李。 根生?今晚上大家都在等根生,他倒躲藏起来。他在什么地方,你该知道!阿李咕噜地抱怨说。 糟啦!根生嫂叫出了这两个字,转身就跑。 喂,根生嫂,根生嫂!回来!阿李在后面叫起来,他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情。 女人并不理他。她已经跑上岸,就沿着岸边跑,忽然带哭声叫起了根生的名字。 阿李注意地听着女人的叫声,他心上的不安一秒钟一秒钟地增加。他并不回答那两个客人的话。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听女人唤丈夫的声音,忽然说:不行,她一定发疯了!他就急急往岸上跑去。 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他们一定把他抓去了!女人疯狂似的叫着。 抓去?哪个抓他去?你说根生给人抓去了?阿李恐怖地问。他的心跳得很厉害。根生是他的朋友。他想,他是个安分的人,人家为什么要把他抓去。 一定是唐锡藩干的,一定是他!昨天根生告诉我唐锡藩在县衙门里报告他通匪。我还不相信。今天下午根生出去就有人看见唐锡藩的人跟着他。几个人跟着他,还有侦探。他就没有回家来。一定是他们把他抓去了。 唐锡藩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他派人暗杀义先生,没有杀死义先生,倒把自己的乡长弄掉了!这几天根生正跟着义先生的兄弟敬先生组织农会,跟他作对。我早就劝他不要跟那个老龟作对。他不听我的话,整天嚷着要打倒土豪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