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时训练20 简单电现象

课时训练20 简单电现象

课时训练20 简单电现象
课时训练20 简单电现象

课时训练(二十)简单电现象

(限时:10分钟)

1.[2019·丰台一模]如图K20-1所示,铅笔是由以下几种材料制成,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图K20-1

A.木材、橡皮

B.木材、金属

C.石墨、金属

D.石墨、橡皮

2.[2019·东城二模]下列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中,不带电的是()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核

3.[2019·丰台二模]在用便携式充电宝给手机电池充电的过程中,充电宝相当于电路中的()

A.导线

B.开关

C.电源

D.用电器

4.[2019·丰台二模]如图K20-2所示,轻质小球甲、乙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图K20-2

A.甲带电,乙不带电

B.甲不带电,乙带电

C.甲、乙都带电,并带有异种电荷

D.甲、乙都带电,并带有同种电荷

5.[2019·房山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B.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金属导体中,电流是由大量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D.用带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着的泡沫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小球一定带负电荷

6.[2019·通州一模]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碰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发现原本闭合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了。但不到1 min,金属箔又慢慢闭合。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玻璃棒碰触了金属球,产生了振动,所以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

B.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C.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D.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会慢慢闭合

7.[2019·朝阳二模]笔记本电脑在工作时会发热,为了加快散热保护电脑,当升温到一定值时,温控开关S1自动闭合,风扇M启动,如果断开电源总开关S2,风扇和其他工作系统同时停止工作。根据上述特点,图K20-3中符合散热控温特点的电路图是()

图K20-3

8.[2019·石景山二模]图K20-4甲所示是带有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其洗衣和烘干可独立进行。小明为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图K20-4

【参考答案】

1.C[解析]通常情况下,木材、橡皮是绝缘体;石墨、金属是导体。

2.C

3.C

4.D

5.C

6.C

7.B

8.D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 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 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 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 ; 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 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 ; 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 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 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 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 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 1课时

课时训练20 简单电现象

课时训练(二十)简单电现象 (限时:10分钟) 1.[2019·丰台一模]如图K20-1所示,铅笔是由以下几种材料制成,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图K20-1 A.木材、橡皮 B.木材、金属 C.石墨、金属 D.石墨、橡皮 2.[2019·东城二模]下列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中,不带电的是()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原子核 3.[2019·丰台二模]在用便携式充电宝给手机电池充电的过程中,充电宝相当于电路中的() A.导线 B.开关 C.电源 D.用电器 4.[2019·丰台二模]如图K20-2所示,轻质小球甲、乙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图K20-2 A.甲带电,乙不带电 B.甲不带电,乙带电 C.甲、乙都带电,并带有异种电荷 D.甲、乙都带电,并带有同种电荷 5.[2019·房山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B.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金属导体中,电流是由大量负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D.用带正电荷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着的泡沫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小球一定带负电荷 6.[2019·通州一模]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碰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发现原本闭合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了。但不到1 min,金属箔又慢慢闭合。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玻璃棒碰触了金属球,产生了振动,所以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

B.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C.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D.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会慢慢闭合 7.[2019·朝阳二模]笔记本电脑在工作时会发热,为了加快散热保护电脑,当升温到一定值时,温控开关S1自动闭合,风扇M启动,如果断开电源总开关S2,风扇和其他工作系统同时停止工作。根据上述特点,图K20-3中符合散热控温特点的电路图是() 图K20-3 8.[2019·石景山二模]图K20-4甲所示是带有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其洗衣和烘干可独立进行。小明为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图K20-4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

1.电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静电现象 了解电荷并掌握带电体的性质;掌握电荷的种类;掌 握摩擦起电及起电原因、实质,了解使物体带电的其 他方法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并掌握其工 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电流了解电流并掌握电流的方向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 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静电现象 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2: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归纳总结: (1)构造: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2)原理: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初中物理简单电现象和电路典型例题解析

简单电现象和电路典型例题解析 例1(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试题)如图2—1—3所示,四个略中,开关闭合后,三个电阻并联的电路是() (a)(b) (c)(d) 图2—1—3 精析这道题是让学生识别出串、并、混联电路. 图A,电流无支路,是串联. 图B,流经R1和R3的电流,都流经R2,说明3个电阻,只2条支路,是混联,形式如同图2—l—3中图(a). 图C中,R1、R2串联,而R3在另一条支路上,也是混联. 图D,三个电阻,三条支路,是并联. 答案D 例2(长沙市中考试题)在图2—1—4各个电路图中,正确的是() (a)(b)

(c)(d) 图2—1—4 精析此题考查对电源短路、缺少电路主要元件等错误电路的识别. 图A,发生了电源短路. 图B,电路连通后,会发生电源短路. 图C,没有电源,电路中不会产生电流. 图D,正确. 答案D 例3如图2—1—5所示的电路,两盏灯泡始终完好,当S闭合后,哪盏灯会发光? 图2—1—5 精析当S断开时,两灯都能发光,如果闭合开关S,发现只有L1能发光,而灯L2却熄灭了,且发现L1要比原来亮些,我们称这种情况叫L2被短路了. 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流经L1、L2,两盏灯都发光. 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流经L1,然后通过.a→d→c,回到电极,不会流经灯L2,所以说灯L1不亮. 答案L1发光 例4如图2—1—6(a)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灯泡始终完好.当开关S断开时,三个灯泡都发光.当开关S闭合时() A.L 、L2、L3都不亮B.L1、L2、L3都发光 1 C.L 不亮,L1、L3亮D.L1、L2不亮,L3亮 2

(a)(b) 图2—1—6 精析识别电路.对于较复杂的电路,可先画出这个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先画出图(a)的等效电路图、,如图2—1—6(b). 当S断开时,三盏灯混联. 当S闭合后,电流流经L3后,就通过与L1和L2并联的导线,而不流经L1、L2,所以L1、L2同时被短路了,L1、L2不亮. 答案D 例5如图2—1—7(a),S闭合后,指出哪几盏灯发光. (a)(b)(c) 图2—1—7 精析从图(a)看,导线ab和cd好像把某盏灯短路了,而且很难画出电流流向。 这时我们可将L1、L2、L3两端分别用字母ac、cb、bd标出来,然后把通过导线连接的两点用一个字母等效出来,如a、b两点连在一起,用A点代替;c、d两点连在一起,用B点表示,如图2—1—7(b),这时会发现:三个电阻各有一端连在一起,另外一端也连在一起,等效电路画成了图2—1—7(c). 答案三盏灯并联,三盏灯都可发光. 例6如图2—1—8(a),指出各电表测的是哪个电阻的电流或电压? 精析先将图中用一根导线代替,再将直接去掉,识别出电阻R l、R2的连接方式,如图2—1—9(b)所示.用电流流向法判断出R l、R2是并联的. 再按R l、R2并联的结论去分析图(a)中各电表的作用,画出图2—1—9(c).这时各电表的作用就很清楚了.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上《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作业: 静电现象和简单电路(原题版)

静电现象和简单电路 (静电现象和简单电路板块,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摩擦起电及其原因、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的性质、验电器、原子结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的组成、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命题形式主要是以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等形式呈现) 命题1:静电现象 1.(2019·潍坊)如图所示,人在科技馆内用手触摸静电球时,头发丝一根根竖起并散开,由该现象可推断竖起的头发丝所带的电荷一定是() A.正电荷B.负电荷C.异种电荷D.同种电荷 2.(2019·衢州)小科用一个不带电的轻质泡沫球靠近电脑显示屏,小球偏至如图实线位置。据此推测显示屏() A. 带正电 B. 带负电 C. 不带电 D. 一定带电 3.(2019·广东)如图是锂(Li)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锂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锂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C.锂原子的质子数是电子数的两倍,所以锂原子带正电 D.锂原子失去电子后带负电 4.(2019·娄底)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将带负电

的橡胶棒靠近带电吸管的一端时,发现吸管被推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管和橡胶棒带异种电荷 B.吸管和餐巾纸摩擦后,两者带同种电荷 C.吸管和餐巾纸摩擦时,吸管得电子带负电 D.吸管和餐巾纸摩擦时,吸管失电子带负电 5.(2019·山西)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6.(2019·鄂州)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如果丙带正电荷,则甲() A.一定带正电荷B.一定带负电荷 C.可能带负电荷D.可能带正电荷 7.(2019·内江)下列有关电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B.摩擦起电是利用摩擦的方式创造电荷 C.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D.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荷

《电现象》教案

《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来源:学科网]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夜晚甚至可以看到电火花;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年级科学下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多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涸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涸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多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涸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涸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涸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 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用的活动。 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为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1电现象教学设计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 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1-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避雷的方法,了解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电荷的性质,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学生的障碍: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举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火花放电、接地放电和尖端放电,了解雷电的危害和益处以及避雷方法。 (3)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难点:尖端放电和避雷原理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主动探究、相互协作 【教学准备】 起电机、导线、验电器2个、带绝缘棒的金属杆、异型导体、气球【教学过程】

1.雷电是“天然肥料” 雷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2.雷电能“修复”大气层 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静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我们要加以利用,缺点我们要努力去防止,才能让经典最大程度的为人类造福。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1.静电除尘。教师展示静电除尘电路图,讲解静电除尘原理。 2.静电喷漆。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喷漆的原理及优点,播放宝马工厂静电喷漆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静电喷漆的特点及优势。 3.静电复印。教师讲解复印机工作原理。 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静电的这三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静电的应用,与同学交流。 静电的防止: 1.手术台上静电会引起麻醉剂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 2.煤矿中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3.电视屏幕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4.长期过量的静电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习题训练 1.如图所示,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A.发出声音,引起路人注意 B.减缓车速,保证行车安全 C.把静电引入大地,避免因放电引起爆炸 D.与地面发生摩擦,在运输车上积累电荷了解,记忆。 理解,整理笔 记。 做题,答题, 并讲解题目。 本节课的知 识点记忆。 直观感受静 电的应用, 了解原理。 知道哪些实 例是静电的 应用,哪些 实例是静电 的防止。会 解释简单的 静电的应用 和防止。 试着用学过 的知识解 题。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摩擦起电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四章电磁现象一简单磁现象教

一、简单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简单的磁现象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磁极间的作用规律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播种季节,小明的爸爸有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他家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但两种种子在外表面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的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怎么把它们很快分离?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机灵的小明很快利用一些铁屑和一块磁铁就把种子和杂草的种子分离开来?你能说出他是怎么做的吗?其中所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几个磁概念 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 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 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活动3:让学生将磁铁靠近玻璃板上的铁屑,说出你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并阐明这个实验所要说明的问题。 活动4:如图甲所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归纳总结: (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磁体上有两个磁极。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活动5: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 归纳总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典例剖析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标的是() A B C D

4.1自然界的_电现象教案.pdf

八(下)教案4章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是常见的静电现象。 (2)知道在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过程中,电荷只是在物体间发生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3)知道火花放电和尖端放电是发生在大气中的电中和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用验电器对电荷进行检测。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用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解释一些放电现象。 难点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的机理。 尖端放电和火花放电现象。 (二)教具 塑料捆扎带一段,手帕一块,玻璃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水槽,橡皮管, 塑料丝,碎纸屑若干,韦氏起电器,尖端放电装置。 教学过程 引入:刘德华闪电演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家可能很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这其实就是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存在于生活、生产 中,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引入课题:第3章第1节自然界的电现象(板书) 学生动手:完成活动 1 演示1:完成活动2(学生上台操作) (结论)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是因为物体带了电。 一、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板书) 演示2:完成活动 3 结论:在科学上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解释:学生活动1的实验现象 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们带电呢? (flash课件电学--摩擦起电实质:演示) 解析要解释这个现象,需要从原子结构谈起。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 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通常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所以原子对外不带电。但不同的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并不相同,当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体容易失去核外的一部分电子而带正电,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较大的物体俘获这些电子对外而带负电。因此两种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会使它 们带上异种电荷。(师生共同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二、电荷守恒 1.两种不同的物体在摩擦过程中,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弱的物质的原子失去—部分电子 带正电。对电子束缚能力较强的物质的原子得到这部分电子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分离和转移。 例2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你知道毛皮带什么电?

第二部分 第五章 简单电现象

第二部分第五章简单电现象 1、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各是什么? 答:(1)原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强的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能力弱的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2)实质:自由电子的转移。 2、把一个带电的碎纸片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纸片带什么电荷?答:带负电荷 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引上,随后又被弹开,这是为什么? 答:纸屑被吸引上来,是因为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了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接触后,由于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纸屑和橡胶棒带上了同种电荷,又相互排斥而分开。 4、运送油料的油罐车后面拖着一根“尾巴”,这根“尾巴”由环相套的铁环做成,它有什么用呢? 答:油罐车行驶时,油罐里的油料会不断地和罐壁摩擦、撞击、使油罐带上电荷。 当油罐表面积聚了较多的电荷时,油罐与大地之间就会产生放电的现象,极易引燃油料,造成严重的事故。油罐车车尾的铁链则可以将油罐表面的电荷及时导入大地,保证油罐车运输途中的安全。 5、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标语:“禁止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请说出理由? 答:塑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产生的电荷不能很快泄放,容易产生积聚静电。石油产品的绝缘性也很好,尤其是汽油、苯、二硫化碳等绝缘性更好。当汽油等易燃液体在塑料窜器中来回振荡、磨擦、冲击、飞溅时,能产生几十伏、风百伏、甚至成千上万伏的高电压。这两种物质均为绝缘体,只要静电压达到300伏时,就会产生静电放电现象,闪烁出火花。由于汽油的着火点很低,所以容易使散发于容器周围的汽油蒸汽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6、为什么加油站不可以打手机? 答:汽油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1.3%至6%,就会发生爆炸。尤其是夏天,温度高,汽油挥发快,加油站内汽油的浓度较高,当其达到一定的浓度后,任何细小的火花或肉眼看不到的静电都会引起爆炸。所以加油站里所有的电器物品都必须具备防火防爆功能,甚至包括电灯。但目前市面所有出售的手机都不具备防爆功能,因此在按键的瞬间会产生人眼看不见的静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 7、发现燃气泄露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一旦发生漏气,要迅速关闭角阀,然后开门窗进行通风,绝对不能使用屋里的电灯开关。如果角阀漏气制止不了,要立即移到室外通风好无明火的地方,通知液化气站处理。一旦角阀漏气着火,角阀又不能关闭的,应向瓶上浇水,并同时报警。报警时,千万不能使用家里的电话,因为拿起或放下电话时,就有可能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爆炸。最好是走到户外安全的地方,再打电话报警。 8、飞机的轮胎为什么要用导电橡胶? 答:飞机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与大气之间的不断摩擦,飞机会带有很多电荷,落地后这些电荷通过导电橡胶及时导入大地,可以防止地勤人员受到静电的伤害。 9、某人身披长发,一天她洗完头发并晾干后用塑料木梳梳头时发现头发随梳子飘了起来,这是为什么?梳的次数越多头发越蓬松,这又是为什么? 答:塑料木梳与头发摩擦起电,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而随着木梳飘了起来;梳的次数越多,聚集的电荷越多,头发带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蓬松。 10、许多家用电器的开关旁边都有指示灯,是利用发光二极管来显示电源的通断的,指示灯与用电器的工作电路是串联还是串联?答:开关断开时,指示灯和用电器串联,有微弱电流通过,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发光,用电器不能工作。开关闭合时,发光二极管指示灯被开关短路,用电器工作。 11、供电线上用铜线好还是用铝线好? 答:铜的电阻率比铝小,所以导电能力比铝强,但是铜线密度大,同等条件下比铝重,且价格贵,为了减小输电时对电线杆压力,减小形变,为了经济,长距离的供电线往往用铝线。铜线的导电性能比铝线好,一般只适合短距离传输电能,长距离的电力传输用钢芯铝绞线比较好。

思维特训(三) 简单电现象

思维特训(三)简单电现象 |典|例|分|析| 摩擦起电的实质 例1[2019·衡阳] 摩擦起电跟物质的种类有很大关系,严格来说,与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有关。各种物质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是不同的。见下列起电顺序表: A.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B.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 D.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解析] 根据表中不同物质的起电顺序可知,跟纸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跟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跟涤纶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正电,跟涤纶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答案] C 电荷的中和 例2一个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为Q1,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所带电荷量为Q2,当带电体跟验电器的金属球相接触时,观察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闭合后又张开,根据这一现象可以判断() A.带电体带正电荷,且Q1=Q2 B.带电体带负电荷,且Q1=Q2 C.带电体带正电荷,且Q1Q2

[解析]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由于带同种正电荷而张开,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先闭合,说明验电器所带的电荷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发生中和现象,即带电体带负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又张开,说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比验电器上所带的电荷量多,故将验电器上的所有正电荷中和完后,还有多余的负电荷,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由于带负电荷再次张开。 [答案] D |思|维|集|训| 1.现有丝绸、玻璃、塑料薄膜三种材料。通过实验发现,当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被丝绸摩擦过的塑料薄膜时,两者相互吸引。据此排出三种材料的顺序,使前面的材料跟后面的材料摩擦后,前者总是带负电。这个顺序是() A.丝绸、玻璃、塑料薄膜 B.塑料薄膜、玻璃、丝绸 C.塑料薄膜、丝绸、玻璃 D.丝绸、塑料薄膜、玻璃 2.甲、乙两个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上等量的正、负电荷,用一根玻璃棒把甲、乙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则() A.甲、乙两验电器发生电中和而不带电 B.甲带了更多的正电,乙不带电 C.甲不带电,乙带更多的负电 D.甲、乙两验电器的带电情况没有发生改变 3.两个完全相同的验电器,分别带上不等量的异种电荷,现将它们的金属球用一根带有绝缘柄的金属导体先接触后分开,则两验电器的金属箔() A.张角一定都减小,且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B.张角一定都增大,且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C.张角一定是有一个增大,且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D.带电荷多的验电器张角减小,且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4.如图3-TX-1所示,在一个带正电的小球附近有一根原来不带电的金属棒。当用手与金属棒的某一部位接触一下后,移去带正电的小球。关于金属棒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