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讨论稿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讨论稿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讨论稿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讨论稿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

(讨论稿)

哈尔滨牧业更新日期:2006.3.20

多年来,哈尔滨市畜牧业受到省、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全市以建设牧业强市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畜牧业产销体制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创立并完善了以国家投资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执法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网络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了基础;畜牧业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畜产品市场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已经形成的以农业、畜牧业和乡村企业为主的农村多元化经济格局中,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中轴和支柱产业。

畜牧业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有三条:

一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等一系列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被极左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遏制的蕴藏于广大农村的畜牧业发展生机,如久旱逢甘露,勃然喷发。农村出现了农、牧并肩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是在我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和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三段发展思想指引下,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畜牧业产销优惠政策得到了实施,农村资金政策向畜牧业倾斜,农民放开了手脚,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三是科技给畜牧业插上了翅膀。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方针,逐年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研究、组装并推广应用了一系列畜牧业应用综合技术,畜牧科技队伍和推广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畜牧场、龙头企业成长发展起来,传统畜牧业正逐步向科学化、集约化转化,一个具有初步现代化特征的畜牧产业已经展现在哈阜大地上。

一、我市畜牧业的现状

1、生产总量:全市各类畜禽存栏、出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和全国15个大城市前列。2001年,生猪存栏258万头,比上年增长4.2%。出栏326万头,比上年增长7.8%。饲养量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2位;肉牛存栏111万头,比上年增长5.7%。出栏61万头,比上年增长8.9%。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2位。奶牛存栏17.7万头,比上年增长14.2%。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山绵羊存栏56.4万只,比上年增长3.5%。出栏27万只,比上年增长5%。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3位;家禽存栏4678万只,比上年增长5%。出栏6852万只,比上年增长7.4%。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鲜奶54.3万吨、比上年增长18.5%。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鲜蛋29万吨、比上年增长5%。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肉类总产量57.2万吨,比上年增长9.2%;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3位;全市人均占有肉类产品54.3公斤,蛋类产品29.5公斤,奶类产品55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畜牧业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1.6%;居全省第1位。在农村多元化经济格局中,畜牧经济显示出了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2、规模、数量和区域结构趋向优化

近年来,全市制定并实施了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按照以绿色畜产品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奶牛业、肥牛、肉羊等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加快发展珍、奇、特畜禽,稳定发展生猪、肉鸡、蛋鸡生产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畜牧内部结构调整,从培育壮大畜牧主导产业入手,根据地域差异、资源条件、牧业基础、养殖习惯等特点,各县(市)重点抓1—2个品种作为富县、富乡、富民产业。畜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双城坚持了大玉米、大奶牛、大奶业发展战略,培育出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呼兰县抓肉鸡生产,坚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了全省闻名的肉鸡产业。还有巴彦生猪、木兰、宾县的肉牛、依兰绒山羊等,都形成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通过抓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类畜禽饲养专业场户已经发展到15万户。兴隆镇养猪大户李欣,

饲养母猪200头,去年出栏肥猪2500头,实现盈利22万元。南岗的海顺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万头猪场一座,存栏生猪达到了4000余头。在去年畜禽饲养量增长中,专业化场户增长数量在增长总量中占76%。规模化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45%,较上年同期增加4个百分点。猪鸡增速控制在5%左右。牛、羊增长加快,特别是奶牛和鲜奶增长速度呈现出两位数增长。建成百头牛场243个,千头猪场186家,万只鸡场836个。牧业小区600多个、专业乡镇67个、专业村1015个,大批十万只以上蛋鸡村、百万只以上肉鸡乡镇、五万头左右养猪乡镇集中联片形成专业化养殖区域。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化、规模化畜禽饲养为主的五大区域化生产基地带,一是以哈市郊区、双城、呼兰为主体的奶牛饲养基地,奶牛饲养量占全市总量的94%,其中双城奶牛饲养量达到了12.5万头,占全市总量的70%;二是以宾县、阿城、尚志、五常、木兰为主体的肉牛饲养基地带;三是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为主体的生猪饲养基地带;四是以哈市郊区、双城、呼兰、巴彦、宾县为主体的肉鸡、蛋鸡饲养基地带;五是以阿城、尚志、方正、依兰、通河、延寿等山区、半山区为主体的珍、奇、特畜禽养殖基地带。

3、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0个,建成较大的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150多个,可以出口创汇的大型企业6个,年创产值140亿元。这些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整体效益。比较典型的有双城市的雀巢公司、呼兰县的金星乳业、南岗区的绿乐尔实业集团、呼兰县的正大集团、市森永乳业集团、市松花江乳业集团、市靠河寨实业集团等。屠宰加工、肉罐制品、乳品加工、皮革制作等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一是乳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市的鲜饮奶加工量由前年的日加工30吨,猛增到400吨。鲜饮市场的打开,已经成为我市乳品产业的重要转折。地产鲜奶80%以上加工奶粉单调结构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奶粉、鲜饮乳品和配合制品的多元产品结构。

二是调整肉类加工结构,发展多样化产品加工。肉类加工业传统的胴体冻肉、肉罐制品为主的加工结构,已经悄然让位

于多样化品种结构。一是,肉联红肠等一些老字号优质名牌产品,以崭新的包装和多种规格形式占据部分市场。二是,一批适销对路、品种多样的肉制品也粉墨登场。腊肉、叉烧肉等各种熟制品琳琅满目,方便居民可以直接烹调的精制肉排、肉丝等即用型冷冻肉品同样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三是,分割肉、半成品肉的生产量增长较快,屠宰和肉类加企业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四是,以猪肉为主的加工业格局逐步改变。过去猪肉制品在肉制品中占60%以上,现在牛羊肉、肉兔、肉鸡、肉鸭、珍禽野味比重明显上升,而猪肉制品的比重则下降到45%以下。

4、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通过抓市场体系建设,使流通组织、市场结构、信息网络快速发展。一是实现了流通组织多元化。我市畜产品流通主要在原来的产业化、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等形式基础上,增加了行业学会、农民协会、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全市已有各种畜牧生产学会、协会22个,畜产品中介组织300多个,各种经济队伍上万人的;二是市场结构趋向立体化。我市畜产品市场体系由产地市场、城镇集贸市场、副食品商场组成。目前,全市在重点乡镇和交通要道由畜牧部门和县乡政府建成畜牧交易市场和畜产品批发市场180余处。如宾县宾安畜牧交易市场,双城市新胜鲜蛋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均在千万元以上。建成城镇综合类农畜产品集贸市场185个,畜产品年交易额约15亿元。建成各类经营畜产品的副食品商场500余处,年销售额达13亿元。三是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信息传播通道。各类民间组织、畜牧协会、学会定期向农民发布牧业信息,市养猪协会、奶牛协会、畜牧兽医协会以及县乡组办的畜牧生产协会和中介组织,在信息网络体系中发挥了载体作用。

流通渠道的拓宽,推进了畜产品打向埠外市场。今年我市畜产品在产地市场保持旺销的良好形势下,外销比重直线上升。目前为止,各类畜产品外销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猪外销量达到31万头,占总产量的10%。鲜蛋外销量达到10万吨,占总产量的30%以上。乳制品、奶粉类继续保持外销增长势头,鲜饮类奶制品大幅度增长。目前鲜饮类奶制品日外销量约40吨。全年达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8%,比去年同期增长50%。肉牛、肉鸡、肉羊等畜产品也保持了良好的外销势

头。

二、畜牧业科技发展的回顾与评价

纵观我市畜牧业发展历程,就畜牧科技发展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即:1980年以前的传统发展时期和1980年后的规模化发展时期。六十年代末,从以养猪自动化为代表的具有初步现代思想的生产模式设计应用开始,哈尔滨市畜牧业就开始了畜牧科技推广应用的探索。一直到1980年,这一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千家万户家庭副业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总量不大,传统饲养方式占主流,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全市肉蛋奶不能自给,特别是肉类依靠南方调入。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增加了投入,农民积累逐步增加,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畜牧科技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畜牧技术科研和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畜牧业技术开发和项目推广大规模启动实施,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畜牧机械得到普遍应用

随着畜禽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现代畜牧机械为载体的畜牧业新技术应用,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畜牧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畜牧机械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畜舍内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方面。

在畜舍环境控制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市畜牧业科技工作者,针对哈市气候条件,研究和推广项目的选择,集中围绕以温度控制为主的寒地养畜方式的探索。从畜舍框架、建筑材料的选择,到畜舍内部设施布局以及湿度、温度控制,均到得较大进展,如网上饲养、限位栏饲养、笼养、机械化排污、机械通风、暖风炉等。当前规模场户的畜舍多数由畜牧科技人员设计,设定的单元规模均都将生产周期、饲养管理和生产用工等因素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的突出变化是采用新型保温砖、绝缘聚合板等保温材料。呼兰永平种鸡场的拱式苯板保温屋顶,道里太平镇奶牛小区的组合式彩钢绝缘牛舍等,都代表了现代畜舍建设的发展取向。

在畜舍内部设施上:根据畜种不同,传统的栏格方式均有了很大改变。其变化的结果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建筑面积,

对饲养管理更方便有利。鸡舍的变化更具有代表性。八十年以前采用的平养方式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笼养,并且由阶梯式演化成叠层式。这样每平方米饲养产蛋鸡的只数由 5.7只/米2增加到11—15只/米2。更有效的改变是饮水、清粪自动化、喂料自动化,使养鸡机械化水平发展到了接近现代发达国家水平。尽管目前全市普遍应用的是层叠式笼养、网上平养和自动饮水的半机械模式,但养鸡获利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将要求增大自动化程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用传统方式养鸡,蛋鸡的数量约在500—1000只/人,全自动饲养的用工量是每人养万只左右。

在其它品种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猪的围栏限位,牛的栏格阶位,自动饮水等。均在不同程度上,为规模化饲养提供的科技条件。同时在畜舍内部环境控制方面,机械通风为高温季节降低舍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饲料加工方面:饲料加工机械,比过去单一的机械粉碎,增加了更多更切合规模化养殖需要的加工机械种类。膨化机、颗粒机、切碎揉搓机、搅拌机等的普及应用,对于改变饲料草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而改善适应性、提高消化率和减少饲料浪费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开发研究的农作物切碎揉搓机,对提高我地区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颗粒饲料的利用在肉鸡、蛋鸡、幼猪方面,仅减少饲料浪费一项,就能节省3公斤左右饲料。现在饲料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还在发展过程中。

在畜产品加工方面:进展较快的乳品加工机械,八十年代后期我们陆续引进了日本、丹麦等国外的成套鲜乳和乳粉加工设备,乳品加工整体上形成了以鲜乳贮运,消毒加工分装为主线的现代化乳品加工配套设备。其生产水平己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在乳品加工成套设备中,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在肉品和蛋品加工方面,进展较快的肉鸡成套加工设备,肉牛成套加工设备,其水平均接近国际水平,如呼兰正大集团的肉鸡加工厂、木兰的肥牛集团等。

(二)畜禽繁育技术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品种是发展之基,增产之源。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畜禽繁育工作。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畜禽繁育体系,引进大批国外良种,大面积推广畜禽繁育改良技术,使全市畜禽生产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

提高。下列几个生产数字指标,可以说明问题:

上表可以看出,我市主要畜种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其中除饲料和饲养管理等因素带来的提高外,品种改良带来的提高约占40%左右。如果说饲料管理等因素只能影响本期生产水平的话,那么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高产品种则是长期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根本因素。

1、大批新品种的引进加快了对我市畜种良种化步伐。70年代以后,我们逐步加大了良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了德国、美国黑白花高产奶牛,为我市高产奶牛发展奠定了基础。蛋鸡,我们早期引进了洛岛红、白洛克、星杂579等高产品种,使我市蛋鸡单产达到了210枚,并在引洋种的基础上,育成了哈尔滨白鸡。后期引进的海赛克斯、海兰、罗曼、尼克、依莎等蛋肉鸡品种,对我市商品鸡生产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猪,我们曾先后引进了兰德瑞斯、大约克、杜洛克、斯格、汉普夏、皮特兰等国外优秀猪种。在肉牛方面,我们一直使用利木赞、夏洛来、率门塔尔等良种牛精进行冻配改良。另外在新的特种、野生动物等方面也引进了很多品种。

2、大力普及冻精配种技术,加快大牲畜品种改良速度。全市冻精配种每年达到了25万头,奶牛基本实现了冻精配种,黄牛冻配改良面也在不断扩大。

3、杂交优势技术应用。在我市引进的鸡种中,基本都是杂交配套品系,经过三个代次的固定模式杂交,生产出了生产水平最高的商品代鸡。杂交优势技术的应用,在生猪方面尤为普遍。八十年代以前,我市生猪良种少、水平低,随着良种的不断引进,在对良种猪纯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杂交优势研究。筛选出了一批具有良好性能的杂交组合,开始搞二元、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进而由简单杂交向复杂杂交发展。如杜、大、哈,大、长、哈,杜、长、大,等杂交组合都是在生产中表现非常好的经典组合。通过杂交,我市商品猪的大群瘦肉率

已经达到了53%以上,比78年提高了10个多百分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另外,我们在肉牛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多元或级进杂交,部分黄牛主产区的基础母牛的体态特征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4、繁育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全市,市级种畜场、县级扩繁场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现有市级种牛场1处、种猪场3处、种鸡场7处,县级种猪场14处、种鸡场65处,为畜牧业畜种更新提供了种源保证。

(三)畜禽“五项”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特别重视动物生产技术的科研、组装配套和推广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以科研院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乡镇畜牧兽医综合站为主体的畜牧实用技术的科研、推广体系,以“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在开发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高产奶牛、蛋鸡、肉鸡、瘦肉型猪和肉牛等五项综合实用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配套综合技术。这些配套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以良种、良料、良法为核心,成垄配套、科学实用、效益显著。对推进我市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瘦肉型商品猪猪高产综合技术的基本技术思想是:采用塑料棚暖舍,全价配合饲料,二、三元杂交良种,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防疫程序。这套技术的优点是符合农民饲养传统,投资少,科技含量高,容易掌握,推广效果好。非常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目前,全市畜禽生产技术,仍然是在这五项综合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在饲料、管理、防治等环节加以改进,使这些技术不断完善提高。

(四)饲料加工技术和秸秆处理技术广泛应用

饲料加工和秸秆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蛋鸡为代表的规模化饲养逐渐发展起来,饲料加工业同时获得了潜在的发展空间。全价配合饲料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我市国有饲料工业在“七、五”计划前后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饲料配合技术在养殖场户的广泛普及应用,国有饲料工业开始萎缩,“八、五”时期,饲料工业开始由国有向多元化转移,逐渐发展到以私营、外资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饲料配合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微量元素、氨

基酸、单体维生素、酶制剂、益生素等逐渐成为饲料的必需组成成分,刺激生长、保证健康、促进繁殖已经成为饲料产品的必要品质,饲料的品类更加丰富并越来越适合养殖农户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各种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更多地考虑了农民消化自有粮食的实际情况。

同时,在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秸秆的酸化、盐化、碱化、氨化和青贮技术逐步得到了饲养者的认可,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秸秆养畜和过腹转化,秸秆利用水平大大提高。特别是青贮玉米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奶牛单产和种植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保证技术的广泛应用

坚持预防为主,是动物疫病防治的一贯方针。长期以来,我市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主要开展了以口蹄疫疫情普查和清圈、消毒、监测免疫为主的畜禽常规免疫监测工作,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强化屠宰检疫、产地检疫及公路检疫等工作,在兽药质量管理方面加大监督和打假力度,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工作都要求有比较高的技术支持。在动物免疫方面,进行常规免疫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多,一些生产常见病,比如仔猪红白痢等,都在疫苗研制、使用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各种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动物免疫技术已经成为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基础。在兽药质量生产和监督方面,兽药生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种类都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兽药的研制、引进,不断丰富兽药的品种,长效型、广谱型、复合型、兼用型兽药为动物生产特别是农民养殖畜禽提供了重要保证。

畜牧科技的发展,为畜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5%。传统粗放型养殖逐步向现代技术密集型转化。

三、比较与展望

(一)与国内同行业比较

在成本上:我市生猪、禽蛋、牛肉、鲜奶成本、价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成本结构上看,基础设施成本偏高,饲料成本偏低,综合成本比南方略低。具有一定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在生产水平上:我市畜禽生产水平普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猪出栏率为110%,比全国平均水平97%高13个百分点;生猪瘦肉率48%,比全国平均水平45%高3个百分点;肉牛平

均胴体重18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147公斤高33公斤;蛋鸡单产240枚,比全国平均水平225枚高15枚;奶牛成母牛平均单产4吨,比全国平均水平3.5吨高12.5%。

在品质上:畜产品具有色泽好、口味佳等特点,其他理化指标总体差异不大。南方居民普遍对东北乳制品、肉类制品比较偏爱。

(二)与国际同行业比较

从国际情况看,差别相当大。一是价格优势明显。1997年中国出口猪肉25万吨,平均价格1960美元/吨,高于国内市场价约70%。2001年5月份中国生猪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50%。1999年我国冻鸡出口价1569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14元/公斤,同期国内市场价格为11元/公斤,我市为8.8元/公斤。出口价格显著高于国内市场价和我市市场价格。1997年我国牛肉净出口10万吨,冻牛肉出口平均价格为15.8元/公斤,高于同期国内市场价格约15%。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牛肉价格高于国内市场50%左右。1999年哈尔滨市中低档全脂奶粉出厂价16700元/吨,与国际市场价格相近。整体上看,我市畜产品价格优势比较突出。二是生产水平与产品品质差距较大。发达国家生产的猪肉都是瘦肉型猪,瘦肉率为60%以上。而我市瘦肉型猪的比例相对较小,瘦肉率达到60%以上的约占商品猪生产量的5%,平均瘦肉率为48%。奶牛饲养业规模小,户均养奶牛不到8头,母牛年产奶量为4340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产量的2/3,乳脂率3.2%,干物质11.2%,与发达国家的6000-7000公斤 3.6%和12%还有很大差距。美国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7412公斤,丹麦为6471公斤,荷兰为6378公斤。肉牛,个体生产能力和群体生产水平不高,牛肉生产主要依靠改良黄牛,来自奶畜的牛肉仅占2.5%。在北美、日本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以上。我市牛平均胴体重比世界平均(197千克)低50千克,比发达国家(美国306千克)低159千克;平均每头存栏牛年产肉量45千克,比世界平均高5千克,但比发达国家(美国111千克)低66千克;改良肉牛覆盖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已实现良种化。从肉质上看,由于我市肉牛生产主要是黄牛杂交一、二代,具有本地黄牛和纯种肉牛的共同特点,蛋白质含量、系水力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并受到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但在肌间脂肪、肌纤维嫩度等指标上存在差距,对于标准较高的国家,我市牛肉不受欢迎。我市禽蛋生产的基本单位是专业户,与发达国家比,规模小,品质差。卫生状况令人担忧。三是国际绿色标准对我市畜产品的挑战。绿色标准是国际贸易中采用的通关检验制度,统称绿色壁垒,包括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整体而言,绿色壁垒对畜产品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一是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我国冻鸡不符和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欧盟已决定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进入欧盟市场,1998年欧盟兽医专家考察团来华考察后认为我国防疫检疫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符合欧盟要求。二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工艺、技术标准要求苛刻,使我国的猪肉、牛肉基本不能进入美国和欧盟市场。三是农药、兽药及有毒物质残留,如日本对克球粉超过0.01PPm的冻鸡拒绝进口。可见在全球畜产品贸易战中,竞争力=1/成本+质量+卫生+绿色。而由质量+卫生+绿色构成的绿色壁垒,对我市出口依赖较强的肉鸡、乳制品等来说,已经构成严重影响,导致近年来肉鸡、乳制品出口下降。对出口需求较强的生猪、蛋品来说也将困难重重。

综上所述,我市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成本和价格,劣势是品质和卫生,后者是第一限制性因素。依靠科技,实施标准化、良种化、优质化和无害化生产,是提高我市畜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三)瞻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畜牧科技以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速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传统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转换进程中,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使我市畜牧业告别了粗放经营的历史,进入了科学经营的新阶段。如果说,前二十年,畜牧科技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畜牧业升级是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的硕果的话,那么后二十年,畜牧科技和畜牧产业的继续发展,就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更深改革和更大开放的紧迫要求。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市畜牧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瞻望“十五”及后二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前景,我们不得不环顾全球,特别是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得不面对

激烈竞争和强手如林,不得不重新深入思考,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寻找市场定位和发展定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资源条件并不富足,我们的生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唯一的所谓优势,就是越来越多的需要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在二、三产业中寻求就业出路的低素质廉价劳动力。

二十一世纪国际牧

业竞争的焦点是高科

技。畜牧科技是以动物科学为主的多学科技术体系,特别是现代化畜牧业,它几乎涉及了生物、电子、化工、机械等所有自然科学的门类及其分支。二十世纪

末,世界各国都越来

越重视生物物种资源

的搜集保存、并在基

因资源的快速有效地

开发利用方面大做文

章,动物基因工程育

种和克隆技术,应用

于转基因“超级猪”、动物生物反应器生产

医用蛋白、培育抗病

能力强的畜、禽、品

种、家畜胚胎细胞克

隆技术、早期胚胎生

物学鉴定等,都有了

很快发展,二十一世

纪世界生物技术和农

牧鱼业技术的竞争焦

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基因

工程技术;二是生物

技术;三是绿色和生

态畜牧业技术;四是

动物营养配制技术;

五是动物疫病控制技

术;六是特殊动物产

品生产技术等。

在畜牧业高科技方面,我们研究、应用

的水平还很低。今后

一个时期,畜牧科技

的发展,我们一方面

要下大力气,研究开

发畜牧业高精尖技术,在国际畜牧业高

新技术领域占据一席

之地,加快发展畜牧

业高新技术产业;另

一方面,要继续大面

积推广普及畜牧业常

规技术,总体提升我

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畜牧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畜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畜牧科技发展的目标。

二十世纪,农业、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都在65%左右,畜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之在农村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这不仅因为,我们实施的政策和措施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因为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农民致富的客观实际。国内外经验证明,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城市化、农村经济产业化、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过程,还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比例中不断扩大的过程。改革开放至今,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解决了温饱,绝大部分实现了小康,畜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80元,其中45%来自畜牧业。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1%。畜牧业是富裕农民、开发农村市场的金钥匙。畜牧业必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十五时期乃至2001年,是我国畜牧业走向世界一体化经济的过渡时期,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将更加完善,绿色观念、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时代特征,现代化畜牧业产销制度逐步建立,绿色和标准化生产成为现代化畜牧业的标志之一,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将不断扩大,畜牧业经济结构、加工结构、区域结构在适应不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因此,我们提出的到“十、五”期末,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6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实现“半壁江山”。到2010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更体现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

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依据哈尔滨市资源优势、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畜牧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继续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方针,以加快实现“半壁江山”和建设牧业强市为目标,抓住加入WTO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工作重点,积极引进普及国际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发展畜牧业高

新技术产业,采取全

方位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产业竞争势力,把哈尔滨市畜牧业建设成为具国际水平的支柱产业。

发展原则:

一是生产需要的原则。畜牧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只有紧密围绕生产和经营需要,科研和推广才有意义。

二是市场规则导向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要素,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科研与推广必然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

三是实用技术为主原则。充分考虑从事养殖业的农民自有资金少、规模小、文化水平不高等客观实际,特别是畜牧科技推广部门,必须将简便易行实用做为主要标准,使农民想学、能学、学得会、能应用。

四是研发、引进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我市畜牧业科技应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应用技术还没有推广开来,必须加快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同时引进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型技术加以推广,走一条科技兴牧的捷径,在这个基础上,抓住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科研攻关,使研发、引进和推广紧密结合,推进畜牧科技应用的快速发展。

五是重大项目政府支持的原则。一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影响面大,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发展,专业场户又没有能力开发的科研、推广项目,应当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充分利用绿箱政策、蓝箱政策,加大政府支持。

六是生态保护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畜牧科技应用,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把减少畜牧业污染、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推广列入畜牧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

七是安全与品质第一的原则。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严格控制的关键性要求,在我国也越来越被重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

八是眼前和长远兼顾的原则。

五、深化改革,实施畜牧科技科研、推广的新型体系战略

我市畜牧科技的科研与推广体系,是以各级畜牧管理推广机构为主,并在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全市共有各级畜牧兽医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231个,其中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193个。市和各县畜牧兽医中心13个,承担了科研、推广和服务任务,畜牧兽医推广服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我市没有设立畜牧技术科研专门机构,重要课题的研究,通常与在哈大学、院所等进行合作。畜牧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畜牧业科技目标重视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忽视了品质的提高。二是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主要是以动物的繁、防、治、药、草、料及产品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产中研究,与现代农业结构相比,研究领域过窄。加工技术、环保技术、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等十分薄弱。三是畜牧业科技发展的市场化程度

较低。现行体制使大多数科技人员对畜牧业的发展态势、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不够充分,科研、推广和生产脱节,需要和科研选题缺乏有机联系。四是科技投入与技术创新资助的不足,不适应当前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五是农户、企业对科技需求缺乏抢先意识与需求动力,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科技需求。六是科技推广服务系统不健全。缺乏一个持续、深入和多元化的推广服务系统来为农户的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技术市场与信息网络不完善,成果与市场、科技与经济脱节现象相当严重。

为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尽快适应加入WTO后畜产品竞争的需要,务必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加快调整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战略,建立以畜牧业科技的研究开发、教育、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从四个层次上进行科技的战略布局。

第一个层次,以市场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推广“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产业,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实现牧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提供有效服务;

第二个层次,面向畜牧业发展的需要,集中解决数量和质量效益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重点推广畜禽的优质、高产品种、品系,节本、省力的集约化饲养管理技术,优化饲料配方技术,畜禽疫病诊断和防治技术;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等。为传统农业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个层次,是瞄准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科技,带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紧密围绕关键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选择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如新品种选育、产业化技术、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畜禽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

第四个层次,选择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有重点地开展基础性研究,发展牧业高新技术,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为农业和科技发展提供理论储备。在生物技术领域,要继续开展抗病、抗逆等基因的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研究,超级猪、转基因羊等畜禽新品种、新品系培育方法研究。在信息技术领域,研制开发新型畜牧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生活等综合信息的网

络体系;加大数字牧业、精确牧业、虚拟牧业、智能专家系统等研究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综合性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二)建立新型的农业科研开发系统

一方面要集中力量重点创建技术创新基地,包括以动植物遗传工程、信息工程、畜禽疫苗、环保工程、资源再生、绿色食品加工检测、利用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重点实验研究中心,农业技术交易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畜牧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人才培训中心等。另一方面要调整研究重点与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以下研究:1、采用常规和以生物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研究手段,选用和推广优良动物新品种,创造和发展我市新品种选育的优势。2、加强畜禽配合饲料及饲料生产技术、兽药及兽用疫苗研制和创新。3、加强畜牧业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和创新。4、加强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包装、销售等技术开发和创新。5、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牧业上的应用研究。6、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及对策等软科学研究。

(三)建立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推广、中介服务结构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也是牧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立这一机制首先要能够将创新与市场紧密连接,并逐步实行市场机制;其次是能够将创新技术及时有效地推广开来。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促进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牧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科技推广队伍。1、政府支持的各级推广机构,要增加投入、健全结构、优化队伍、转变机制、转变方式、转变作风、完善服务。 2、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使其逐步成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积极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并引导其逐步成为科技推广体系的主体。4、积极培育畜牧业技术市场,引进和开发国外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5、必须多形式、多层次地大力开展对农民科技意识、产业化意识教育,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迅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积极调动农民、企业采取科技、高新技术的积极性。6、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必须加强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资源数据库建设、畜牧业应用软件的开发等,建立牧业专家网络咨询系统,促进科技推广与应用。

(四)加快畜牧业科技产业化

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牧业科技产业化为载体,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产业化推动畜牧业产业档次的全面提升。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

(五)建立畜牧业科技创新推进机制

一要建立高效的宏观推进机制。首先要建立强化对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其次建立专家委员会及重大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再次要加强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人才管理制度及配套制度建设,完善选拔、使用、培养、考核等管理制度。

二要建立人才培养创新体系。首先要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增长他们的才干。其次要稳定、培养和支持一支精干的农业科技队伍,建立“学科制”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再次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及新型农民,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的牧业科技投入机制。采取必要的措施与政策,加大对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把增加牧业科技投入作为增加投入的重点。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向牧业科研和成果开发进行投入。还要要积极吸收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

四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对那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逐步建立比较系统的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推动畜牧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层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缺乏科研推广经费;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机制落后。

六、重点产业发展战略

(一)、养猪业科技发展战略

养猪是我市农村的传统产业,在我市畜牧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全市饲养量已达600万头,年出栏量达到320万头。从养猪业规模结构上看,仍然以千家万户为经营主体,但比改革初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生产总量大幅度提高,已经实现自给有余。二是饲养规模增加。全市养猪专业户已经发展的15000户,规模化养猪发展出栏量已达百余万头,占饲养

总量的30%。三是科学养猪比重加大。配合料、生干拌的饲养方式占主流地位。四是生猪品种实现全部改良。生猪出栏率、瘦肉率都有大的改善。养猪业与过去比,已经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跃升为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

入世后,我市养猪业在成本价格上,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产业。并且今后发展市场定位,除了继续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新增产量主要依靠外部市场,即打向南方和国外。因此,仅有价格优势是不够的。必须在品质和卫生方面加以改善。

养猪业属于科技密集型产业,规模饲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应当充分考虑劳动力充足这一优势,即把科技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有机结合的饲养方式。因此,不能过多采用自动化方式。另外民用传建筑材料比较经济适用,应发扬继承。那么,猪场建筑及其饲养方式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发展;一是猪舍经济适用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用。二是猪舍的机械通风。三是猪舍栏格的设置趋向高密度设计。四是幼猪推广网上培育模式。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技术改进,使猪舍的建造基本脱离传统模式,为发展集约化生产打好基础。另外塑料棚猪舍仍不失为经济实用模式,但需要在技术上改进高温、高湿问题。在饲养技术方面,应以劳动密集型为原则,重点推广自动化饮水技术的推广、是全价配合饲料技术的普及、瘦肉型品种选育和多元杂交配套体系的普及推广、优质特色肉猪的繁育生产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等。特别是要按照绿色生产规程进行生产。

(二)、养鸡业科技发展战略

养鸡业是我市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养鸡业产品除了满足本地市场消费外,约有40%左右的鲜蛋和肉鸡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加入WTO以后,我市养鸡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禽蛋产品在成本和价格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对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非常有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科技方面,主要有:一是养鸡业育种进展缓慢,高产品种主要依靠进口,进口鸡种虽然高产,但在风味方面明显下降。对本地鸡优良遗传基因的保护、利用不够,土种鸡逐步减少。二是养鸡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标准化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三是疫苗兽药用量大,禽蛋产品中抗生素等药物容易出现残留,直接影响参与国际竞争。四是鸡产

品加工和保鲜技术落后,也是影响开拓外部市场的重要原因。立足于现实问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采取有利措施,进一步提升养鸡业的科技水平,以应对一体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养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工厂化饲养、全价配合饲料、自动给料线等技术,都是率先在养鸡业推广应用的,目前,也是我市畜牧业科技含量最高的产业。今后一个时期,工厂化、集约化生产仍然是养鸡业发展的主旋律,养鸡科技的发展也必然围绕这一特点,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档次为原则,在良种繁育、鸡舍建筑、肉环境控制、饲料配合、自动化、疫病防治、产品加工等方面,继续提高、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点推进。

一是新鸡种培育。培育新品种是今后我市乃至我国养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首先是要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育种能力的育种企业。家禽育种比较适合在一个大型企业或集团中进行,不适合搞社会化联合育种。应当有计划的选择培育家禽育种基地,逐步建立具有较强育种能力的鸡育种企业群体;其次是建立家禽保种和基因库,以高产、抗病和特色为育种方向,培育新品种;再次是保护选育本地优良品种,培育风味和生产水平俱佳的本地品种。

二是发展未来鸡舍建造技术。鸡舍建造是集约化养鸡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北方寒地更为重要。创造适宜的鸡舍内部环境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管理效率的前提。未来鸡舍建造技术,首先应当在选材和节能上提高科技含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集成式鸡舍建造技术,也可以对传统鸡舍在选材上加以改进;其次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鸡舍要求,围绕提高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研究探讨不同类型规模场户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模式。

三是养鸡自动化配套技术。养鸡自动化是全球发展趋势,在这一方面,我市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随着养鸡业利润水平的下降,必然要求提高规模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研究推广自动化技术,我们应当尽快抓紧研究、引进。

三是养鸡安全生产技术。养鸡安全包括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两个方面。在生产安全上,疫病防治是核心。目前鸡病的种类呈增长趋势,禽流感等一些新病对养鸡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保证安全生产的任务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要求在疫苗研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