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新闻与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闻与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闻与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闻与价值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闻与价值问题的思考

作者:吴高福

一、对价值的初步认识

要想解决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问题,首先必须讨论价值是什么问题。马克思在谈到使用价值这种价值形式时曾说:“使用价值表示物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马克思在这里并不是对价值的本质作出一般的抽象,而是谈一个具体、特殊的概念。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又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这里,马克思也不是直接给价值下定义,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价值产生的根源问题。然而,正是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价值是什么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使我们认识到:

第一,应从人(主体)的需要来认识价值。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价值是对象(客体)对于人(主体)的实际功用,是对象对于人需要的满足。离开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就谈不上对象的价值了。这里所说的需要应该怎样理解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我理解,马克思在这里谈了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却能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物种的尺度”和“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实际是客观事物本身规律性的体现。其二,人还可以按照“内在的尺度”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谓“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自身要求的尺度,是人自身目的、需要的体现。它不是外在的、物种所具有的那种尺度,是人根据自己的目的、要求提出的尺度。它同价值直接相关,是价值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当我们谈到与价值相联系的主体需要时,是指的人的自身的目的、要求、愿望,是指的人的自身要求的尺度,而不是指的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的那种尺度。

第二,应从对象(客体)的存在和素质(或称属性)与人(主体(需要的相互关系中去理解价值。这就是说,价值并不是什么纯主观的东西,它只能在物与人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去说,价值只是人们在评价中才能产生、存在,而评价又终归只不过是人的主观欲望、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的表现,那么就等于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价值的客观性。事实上,某一对象之所以具有某种价值,确乎是以对象的素质作为基础、前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如果去掉使葡萄成为葡萄的那些属性,那么它作为葡萄对人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珍珠或金刚石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是珍珠或金刚石,也就是由于它们的属性。”但是,价值又并不是对象素质本身,只有当这些素质满足了以内在尺度为内容的主体的需要时,我们才说这一对象具有价值。物质现象如此,精神现象亦然。因此,我们在理解价值的很一的时候,既不能把价值看成是什么纯主观的东西,又不能把价值说成是什么对象素质的本身。所谓价值实际上是指的主体与客体之间

的某种关系。当我们谈到某一对象具有价值时,这一对象已不再是对象自身,而已包容,体现着主体的需要;同样,它也不是什么主体的某种主观臆想,而已把主体的需要物化为对象的某些素质。所以,我们说,价值的本质含义就在于:它是在主、客体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素质的统一,是主体性同客观性的统一。

二、新闻传播活动中价值的含义

根据上述我们对价值本质含义的理解,可以看出价值既包含着价值客体,又包含着价值主体,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又相互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过去我们在讨论新闻学中价值问题时,有一种习惯的提法,称“新闻价值”。约定俗成,这似乎早已为大家所认同。但事实上,随着对新闻学中价值问题讨论的深入,有的学者感到这个提法有些含混,于是又提出“新闻的价值”,试图同“新闻价值”区别开来。但由于“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在语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问题就在于没有看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价值体系,不明确各自不同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事实上,在实际新闻传播活动中,从事实到新闻,这是一个传播的过程。事实是自然的存在物,经过记者选择、加工、过滤,变成了新闻事实,然后再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才变成了为受众所接受的新闻。新闻事实相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事实来说,它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显示了记者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过程。同时,它也是独立于记者之外的客观的物质存在。新闻事实再经过传播变成新闻以后,既是第二性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同时,也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性的物质存在,它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事实——新闻事实——新闻,这就构成了新闻传播的过程。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事实同记者发生关系,而新闻则同受众发生关系。如果把新闻试试看成价值客体,那么,记者则是价值主体;把新闻看成是价值客体,那么,受众则是价值主体。过去讨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问题时,有一种“标准说”,即认为“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是记者衡量事实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诚然,价值并非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抽象物,无论是对于记者或是受众来说,他们总是要依据主观的愿望和客观的社会效果,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新闻事实或新闻。从这个意义上讲,把价值看成是衡量、取舍标准,是完全对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新闻价值”的界说,那就容易造成含混。上述说法中的“新闻价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新闻价值”指的是新闻的价值,那么,它的价值主体就应该是受众,是受众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但在上说中,分明又是指的记者;而把记者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客体则又不是新闻,而是新闻事实,亦该称为新闻事实的价值了。所以,分不清各自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就很容易造成逻辑上的混乱。照我看来,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有两个不同的价值层面,或者说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新闻事实的价值”,其价值客体是新闻事实,价值主体是记者;一个是“新闻的价值”,其价值客体是新闻,价值主体是受众。

那么,什么是新闻事实的价值呢?简单地说,其含义可以理解为:记者的要求、需要同足以构成新闻事实的那些特殊素质的统一,或者说,就是新闻事实的某些特殊素质对记者需要的满足。如果说,新闻事实的某些特殊素质能满足记者的需要,新闻事实则表现为正价值,或说这一新闻事实具有价值。如果说,新闻

事实的某些特殊素质不能满足记者的需要,新闻事实则表现为负价值,或说这一新闻事实没有价值。在这一价值体系中,新闻事实的价值决不只是“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或各种素质的总和”,离开了价值主体——记者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那依然只不过是纯彻的客观事实本身而已。同样,新闻事实的价值也决不只是记者的需要,离开了价值客体——新闻事实的特殊素质,那也不过是记者的个人要求而已。在这里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记者的要求、需要是不是记者个人的某种主观臆想,或春然自然的需要呢?如果是这样,那不是否定了新闻事实中应该包含的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记者选择新闻事实时的鲜明倾向性吗?我认为,这恐怕涉及到对“人”的理解问题。应该承认,人有自然的一面,有自然的需要。但是,人同动物又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一方面表现在人能够制造工具,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这种自由创造不仅使人在实践中能够制造工具,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是自由创造的主体。这种自由创造不仅使人在实践中能够利用自然界,而且能够支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样,人的活动不再是象动物那样在本能支配下的盲目活动,而是能按照自身的各种需要进行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另一方面表现在人还有其社会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有其现实性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展开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创造。它是自然的,更是社会的,是自然本质同社会本质的统一,从这一理解出发,使我们认识到:第一,人的需要决不是如同动物那样简单地满足生存欲的需要。人有更高层次,更丰富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对新闻记者来说,应该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而且,这决必然具有理性色彩和健康的趣味及情趣。第二,人总是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他历史地发生,并历史地确定在社会现实生活之中,成为社会实践主体,遵循并体现着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他的情感、愿望、要求都要打上社会的烙印。因而,人的任何需要都有其社会性,有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同时,记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总是体现着某种社会关系。由于记者是带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烙印去透视生活、选择事实的,那么,他就不可能不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其需要、要求不可能不体现一定社会、阶级、集团的需要、要求。

当然,记者总是以个体出现的。由于记者不同的阶级色彩、政治阶级地位、所处的特异环境、生活道路及文化素养等,都有可能表现出记者个体的特殊性来。但是,任何记者又都不可能离开人的一般规定性。因此,每一个记者的目的、要求既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又体现着社会的一般需要。这样,记者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新闻事实时,一方面都显示出个体自由、独特视觉、个性风格;另一方面,这种个体自由、独特视觉、个性风格又包容着社会倾向性。因而,我认为,在新闻传播火种中,忽视记者选择新闻事实时的个性自由,独特视觉是不对的;而一味地标榜什么记者个体的选择自由、独特发现,甚至否定选择新闻事实时的鲜明倾向性那更是根本错误的。

所谓新闻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受众,价值客体是新闻。它是受众的需要同新闻的特殊素质的统一,或者说,是新闻的特殊素质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如上述一样,受众的需要也不是什么主观的臆想,它也有其个体独特的表现,又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社会倾向性。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完全有选

择、评价新闻的自由,表现出个体的特殊性。但是,你选择什么?如何评价,却不能不表现出你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和趣味趋向来。

三、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表现

我们讲价值表现,实际上是对新闻传播活动中价值主体的要求、需要作具体分析。人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无论是哪一种需要,从内在尺度这个角度说,总是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意识去把握主体自身的属性、本质力量,从而获得关于内在尺度的科学认识。新闻事实、新闻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体现在人的心理需要上。一般说来,我们可以把人的这种心理需要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表现为欲望动机、兴趣、情感等。一般说来,欲望动机是人的心理需要的最基本的初级形式,兴趣具有更多的个体心理选择的自由,而情感则更具综合性特点。但从总的看,它们则表现为个体的心理水平,而这种个体的心理形式决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体的、自然的,这是因为任何个体它总是一定的社会全体的个体,体现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因此,任何个体必然摆线出社会性的特点,它同社会发展,同一定社会群体要求趋向总是相联系的。同时,它们也决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人的这些心理需要,同新闻事实和新闻自身所具有的新鲜、趣味、接近、及时、人情味等相对应、相统一,这就构成了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表现,即一般我们通常称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要素:新鲜性、趣味性、接近性、纪实性、人情味等。关于这些价值要素,在新闻学的研究中,对其具体含义理解亦有差异、提法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基本的方面还是为人所共识的,这里就不一一阐释了。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需要特别提出,即应该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简单的、盲目的排斥的倾向,似乎在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评价中,不应该考虑什么趣味性、人情味。这在文革期间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尤为突出。其实,这些价值要素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要求和需要的体现。很难设想,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在传播活动中,毫无一点情趣,怎能被记者和受众所接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注意到、并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有了很大的改变。另一种则是无限夸大人的这种心理需要,甚至抹杀、否定这些个体心理需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其民族的、阶级的色彩。机铲阶级新闻事业由于阶级、集团的利益和金钱的驱使,把趣味性、人情味当成了新闻的第一要素,认为这些要素是新闻的试金石,是新闻吸引受众,获取利润的良方妙法。因而,尽可能去猎奇、出格、选择、报道那些冒险、暴力、色情等奇事佚闻,就是这种倾向的集中表现。资产阶级的这种价值观随时都有可能侵蚀我们的新闻队伍和读者,腐蚀我们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根本上讲,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它必能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满足人民需要,注重社会效果,使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更加为群众喜闻乐见。

第二个层面表现为意志、信念、理想。同第一个层面相比较,在人的心理需要中,它无疑具有更自觉的理性色彩和对未来趋向的特点。“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信念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人对于生活上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的深刻而有根据的信仰。”而理想则是一种既同

奋斗目标相联系,又是有可能实现的未来的目标趋向。它们显现为个体的要求,然而既不是任意的、纯主观的,又不能离开社会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愿望。这几种心理形式除明显地表现出对未来趋向的特点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它都必须以事实为其依据,以真实为其基础。没有真实的现实,就没有对未来的预想。其二,它又都同中药部重要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无论是意志、信念,还是理想,都表现为一种目标的选择与确定,都显示出人对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重要不重要就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判断。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人的这些心理需要,同新闻事实和新闻自身所具有的真实、重要等相对应,相统一,则构成了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表现,即一般我们通常称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要素:真实性和重要性等。

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以上这些价值表现,或者说价值要素,则成为记者或受众选择、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标准。前边我们已经谈到过,新闻事实和新闻的价值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是记者、后者是受众。由于不同的价值主体的地位、目的、角度的不同,其要求、需要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认为,不仅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在作价值判断时,诸多价值要素的地位并不可能是一样的。更何况记者和受众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主体,分属于两个价值体系之中。因而,在他们分别作价值判断时,必然表现出对其价值要素选择时的差异。一般说来,记者更加着重第二个层面而包含着第一个层面;受众则更加着重第一个层面而包含着第二个层面。因此,在现实的实际新闻传播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矛盾的情况,记者选择新闻事实时,首先考虑的是真实性、重要性;而手动在选择新闻时,则较多地注意新鲜性、趣味性、接近性、纪实性、人情味等等。但是,这种矛盾既不是对立的,又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人总是有其共同的心理需要,而且,不同的价值主体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作为记者,他在重视新闻事实的真实性、重要性的同时,不仅可能而且应该去考虑受众的兴趣,注意人情味;作为受众,他们根据自己的趣味去选择新闻的同时,也自然不会完全忽视其真实性和重要性。因此,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应该不断加强记者和受众的联系,做好反馈工作和对受众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的指导工作。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既坚持坚定的党性原则,又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广泛而多方面地开展群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也是尊重规律的一种表现。相反,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事业中,为了盈利、迎合受众的某些不健康的心理需要,必然会出现追求“人咬狗”式的新闻、桃色新闻、暴力新闻,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制造新闻。这则是违反规律的一种表现。违反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徐立忠 如何使传统的报纸更具有可读性,保证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留住“现实读者”,争取“潜在读者”,更好地使报纸占有传媒一席之地,是当前办好地市党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要认清“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正确把握“报道”与“宣传”的关系,切实保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到“按新闻规律办事”,提高报纸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一、新闻和宣传的不同点 新闻报道是宣传,但宣传活动不一定就是新闻报道。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基本区别是新闻着重于传播信息,宣传着重于传播观念。 新闻和宣传概念的区别。新闻是专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当前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做出真实客观反映;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而宣传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宣传可以是“大众传播”,也可以是“群体传播”,甚至“人际传播”,宣传往往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某一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见的是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支持政府或政治团体的舆论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 新闻和宣传特征的区别。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表现为真实性、及时性和开放性。要求报道完全真实,要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要交代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要求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或评述;要求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地发布,是对广大群众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形式。而宣传的特征主要为主观性,表现为取向性、反复性和范围性。与其它沟通方式差别在于,宣传的讯息无法呈现完整客观的事实,具有某种事实按照事前既定主张进行选择的取向性;宣传者会以一再反复的方式强化讯息;宣传是宣传者从主观愿望出发统一民众理解事物的方式,并进一步藉此改变受众者的行为或对于特定利益团体的期待。 新闻和宣传形式的区别。新闻是一种文体,是宣传的一种形式,新闻传播只能通过大众传媒来体现。而宣传则不同,除了新闻以外,宣传可以用其它形式传播来达到目的,比如举办各种活动,发放传单、广告,下发文件、宣传单,召开会议、开办讲座等等。新闻的倾向性和宣传性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来表现的,不是作者的直言不讳;而宣传的倾向性是直接提出来的,直接告诉人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所以,宣传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二、新闻和宣传的相同点 新闻与宣传之间不是并列的、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甚至相互渗透的。从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

新闻价值与人伦道德哪个更重要 正方:武汉大学 论点: 1.以伦理为中心,会损害新闻工作者的可信度。 2.以伦理为中心,会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判断力。 正方首先亮明观点,新闻工作者应以本职工作为重,伦理教化为轻。接着提出第一条逻辑线,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前提是公正,而公正就意味着不为情感所左右,面对复杂的社会新闻问题,记者只有坚持新闻价值本身为重才能秉持公正,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以外科大夫不能给自己亲人做手术为例提出新闻工作者不能过于感同身受,记者仅仅是报道者,而非参与者,证明第二条论点。最后,展开防守,同时也设立前提,提出任何报道都不能背离人伦道德,但是也都不能违背新闻价值,以一个问句结束立论:请对方证明为什么人伦道德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方引用论据很少,推理很少) 反方:中国政法大学 论点: 1.价值位阶的问题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2.时代特征的要求决定了人伦道德更重要。 反方首先进行反击,认为对方刻意混淆了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这两个概念。(新闻价值是指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特征,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不包括客观公正等新闻道德的范畴。)然后,阐述反方观点。反方举出孔子名言认为新闻价值作为一种位阶较低的技术性价值必须服务于人伦道德这一目标价值,证明第一条论点。随后,举出弥尔顿,麦克卢汉的例子,提出媒体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传播已经深入的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掌握了社会话语,塑造了社会生活,如果不注重人伦道德,社会可能会出现异化,证明第二条论点。 自由辩论 正方首先说明己方没有混淆概念,新闻价值中包括客观公正,同时反击反方把人伦道德直接混同了道德,提问反方,今天有没有一个新闻报道能够背离新闻价值。反方没有正面回答,举了一个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的例子,提问对方能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有价值的新闻。正方说反方把新闻价值和人伦道德等价对比无法得证。当正方说发表灾难图片可以把国家的困难摆出来,吸引大家的关注,反方说这彰显了人伦道德,个人认为有点牵强,吸引大家的关注一起来帮助这个国家明显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啊,反方把彰显人伦道德归入了新闻价值有点包辩题的意思。反方举出菲律宾人质案,再次提出是否可以用不道德的手段追求新闻价值。正方回答说这只能论证出人伦道德是新闻报道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提出汶川地震的问题。反方竟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连回避问题的一些说辞都没说就直接提出问题,个人感觉有些不妥。反方一直在重复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否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这是正方终于正面进行了回答,说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有价值的新闻不能证明人伦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并且进行归

新闻学概论:思考题解题思路

4.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学?什么是新闻理论? 解题思路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学的内涵。广义的新闻学指新闻学学科体系,同学们对整个学科体系的构成,需要有总体把握;狭义的新闻学指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具体定义,在教材11页。除了对这个概念的记忆以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新闻学的发展历程,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学科体系构成和基本研究对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解题思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共包括10个方面,具体答案参见教材第8页至第11页。请注意,这10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题思路 学习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一言以蔽之是“理论联系实际”。答案并不复杂,可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结合实际,去体会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要广泛阅听新闻媒介、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积极参与新闻实践。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教师,新闻传播活动是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的广阔的教室。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 解题思路 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非是马克思个人的观点, 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解题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需把握几个要点。第一,人类是群居生活的动物,有丰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实践,就必须要求有信息交往,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就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第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考察,从远古到现代,新闻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辨析、批驳唯心主义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

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新闻选择标准)【圣才出品】

第五章新闻选择标准 一、概念题 1.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一个描述新闻传收过程价值现象的总概念,其内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针对传播者与报道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新闻价值实际描述的是“新闻事实”对传播者的价值;二是针对收受者与新闻文本之间的价值关系,新闻价值实际描述的是“新闻文本”对收受者的价值。在本质上看,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即,新闻价值描述的既不是主体的新闻需要,也不是新闻客体的新闻价值属性,而是新闻价值客体的新闻属性、功能对新闻传收主体的效应,对传收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从新闻传播(报道)内容的选择环节上看,新闻价值概念直接揭示的是一定事实对于传播主体的价值,即一定事实能否满足传播主体的新闻传播需要,如果一定事实能够满足传播主体的新闻传播需要,那么该事实具有新闻价值。 2.新闻选择 答:新闻选择,是指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新闻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二是新闻收受者对收受对象的选择。传播者的新闻选择标准包括规律性标准和规范性标准。前者主要是新闻价值标准和媒介形态标准,后者包括法律标准、政策标准、纪律标准、道德标准,还有其他一些标准。收受者的选择标准包括有用性标准和有趣性标准。 3.新闻价值标准 答:新闻价值标准,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发现、选择、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基本标准,即新闻价值属性。新闻价值标准是事实得以成为新闻事实的特性,包括五个要素,

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兴趣性。具体而言,①时新性,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和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②重要性,是指事件或现象的重要程度; ③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性;④接近性或相关性,是指新闻事实与传播主体特别是收受主体的各种“距离”关系;⑤兴趣性,要求新闻事实与人们的利益相关、具有非常态、人情味和情趣性。 4.新闻需要 答:新闻需要包括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可以用“需要”(need)和“想要”(desire)对它们加以区别。需要,是指主体实际上存在的一种匮乏状态;想要,则是指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主体的一种愿望、欲念、渴望状态。需要和想要是不同的,需要是客观的,想要是主观的,而主观的想要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客观的需要。 5.合法 答:合法,是合乎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具体是指新闻传播主体选择的新闻事实、确定的报道内容,必须是法律规范允许传播的内容、报道的事实。法律规范对新闻传播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些硬性规定,限制对一些事实进行报道,这是从源头上对新闻传播的一种控制方式,新闻传播主体不能随意冲破这样的约束和限制,不能以合规律性的标准超越合法性的标准。 6.合政策 答:合政策标准,是指新闻传播主体必须按照一定的新闻政策要求确定新闻传播内容。“新闻政策,是指国家、政党及其地方或分支机关、组织在一定时期为所控制的新闻机构制定的行动准则”。“新闻政策直接影响新闻报道者的新闻价值观念,它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过程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一、内容提要 1.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的实质既然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那么,量化时首先要确认新闻价值由哪些要素构成,其次是对每个要素做出量的测定尺度。由于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使得对要素的设定和阐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新闻价值要素说,起源于美国新闻学专家对新闻价值构成要素的解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专家在考察新闻价值要素时,都设定两个要素系列:一是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价值构成要素,如时效、距离、重要性等等;有的设定四个,有的设定五六个。二是读者兴趣要素,如利害关系、金钱、性、奇突等等。后来形成的西方公认的“五要素说”,指的是前者;“八要素说”指的是后者。中国新闻学者在研究新闻价值要素时,逐渐舍弃了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中两种系列并行的做法,只用一个要素系列把新闻事实的内在要素和受众的兴趣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了现当代公认的中国新闻价值五要素说。这五要素是: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 二、关键术语 1.时新性 时新性,指新闻事件的新近发生和及时传播,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差越大,新闻价值越小。在设定新闻价值要素时,有的学者把这一要素称为“及时性”。我国通用的说法是“时新性”,即及时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

2.接近性 接近性指新闻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接近,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距离越远,新闻价值越小。西方新闻价值理论把接近性局限在地理接近上,认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离受众越近,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则越小。 这样说虽有一定道理,但很不全面。美国学者由此曾说,纽约大街上死一条狗,比中国发生重大灾害的新闻价值大。这显然是谬论。接近性理应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接近,其中以利益接近最为要紧。我国新闻界强调新闻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本质上就是靠缩小与受众的距离,去提高新闻的价值和吸引力。 3.显著性 显著性指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及其业绩的知名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的地位和业绩越显著,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西方新闻价值理论只强调新闻事件参与者的地位显著,认为只有名人做的事情才有新闻价值,几名人做的事情都有新闻价值。显著性还应当包括新闻事件参与者的业绩显著。雷锋的地位不高,但其业绩突出,新闻价值自然就大。 4.重要性 重要性指新闻内容的分量及其重要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新闻的内容越重要,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则越小。 5.趣味性 趣味性指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受众兴趣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反之,新闻价值就越小。我们所说的趣味性,不同于西方新闻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章节题库 (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与新闻选择 一、概念题 1.新闻生产(川大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新闻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拟态环境。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新闻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定位等。这六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 2.新闻生产的场域(复旦大学2016年研) 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3.新闻选择(暨大2019年研;中传2016年研;南大2016年研;复旦大学2015年研;重庆大学2013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山西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

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篇幅容量而进行的选择和取舍;②需要性选择,即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即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4.新闻的接近性(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答:新闻的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与受众的接近程度,即新闻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思想上、职业上、性别上、年龄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等的接近关联。新闻报道与受众的接近程度是影响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离受众地理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5.新闻的“共同兴趣” 答: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而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新闻的“共同兴趣”是建立在受众对当前变动事实的共同关心的基础上,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提倡共同兴趣会把阶级性丢掉。任何一种大众新闻传播工具,不管宗旨、目的是什么,它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共同兴趣。“共同兴趣”有时也被称为共同需要、共同关心或者共同关注,其意思一样。 二、简答题 1.谈谈人工智能、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北大2019年研)

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1) 从行为归宿上看: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而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 从目的上看: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一些事,只要这个目的达成,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没有特别的目的。 而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所以它有特定的目的,目的是要传播观点。 (3) 从表现形式上看: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的内容一定是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而宣传只要通过形式给当事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宣传的目的就达到了。 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讲求实效性和新鲜性,所以它的内容是新鲜和异常的。而宣传的内容多数是己有的,它要通过反复加深印象。例如“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反复做,你买车时,第一个想法可能就是:我得买丰田车 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的内容除了有新、异之外,它还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宣传多是套话和空话,通过一种套路性的话语使人们不自觉地流露这种观点。 D.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一个事实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因为人们都知道了。宣传者却要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的世纪才能把事实透漏出来。 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只要双方通过沟通知道一件事情的事实即可。而宣传注重操纵,为了控制人们行为和思想。

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注重公平,在叙述一件有争议的事实的时候,要平衡争议双方的报道比重。而宣传则带有倾向性,只说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关于新闻价值的学术思考

COMMUNICATION S 25

C ONTEMP ORARY 作为一个概念性极强、指向明确的新闻学概念,我们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其价值意义:其一是矢量意义,其二是主、客体关系,其三是内容与形式。 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 最初的“矢量”是被应用于物理学的,如力、速度,位移以及电场强度、磁场感应强度等,矢量有方向和大小。早在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就知道力可以表示成矢量,且两个力的组合能用著名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得到。向量运算,均可使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减法和乘法。 首先,新闻价值有方向。借助物理学上的“矢量”来解释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形象、生动、易于理解。从新闻价值的方向上来说,其指向性是非常明确的,且直接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宣传意义,二是引导意义,三是教育意义。这3个方面集中到一点,都是一个上对下,主对从的方向定势。实际上,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注意到这种矢量的方向意义。论语《颜渊》中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德风”就是引导力、影响力、身传言教的问题。对新闻价值来说,是一个传播主体对受众客体的引导、教育、影响力问题,是主体对客体的方向问题,传与受的关系问题。因此,传播主体对事实价值的认定和选取,首先考虑的是方向明确架构下的“传”的效果。 其次,新闻价值有大小。在方向的前提下,新闻价值是有大小的,而这种大小充分体现在以新闻事实的价值为半径,且与传播速度成正比的马太效应的关系中。 新闻事实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大小,是事实价值,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大,那这个半径就长,其圆就大,影响力也大。如果这个事实价值小,那这个半径就短,圆就小,影响力自然也就小。在事实价值既定的前提下,如果传播速度快捷,新闻的事实价值就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复制或放大,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新闻事实传播的价值最大化所遵循的马 太效应,以一个式子来表示,即:M=n j·k Σx·t k 其中,x为新闻事实本身,t为传播速度,k为传播级数,M为整个事实传播的价值总和,即我们所讲的信息传播的增殖效应。 上面这个序列告诉我们,信息传播遵循马太效应。 其三,新闻价值有先后。新闻价值的矢量意义所体现来的先后关系,表现在文本前后。 通常我们讲的新闻价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有一个层次和先后的问题,但以往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一点。我把这种先、后关系分别区分为文本前价值和文本后价值。我曾提出过一个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的价值体系,即图1所示。 所谓自在性价值,就是指文本前价值,是存在决定意识的那个“存在”的东西,是源价值。文本前价值是事实本身,是能够使实事成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东西。哲学意义上的新闻事实,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符号再现的事实,三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事实。新闻真实性至少应在3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其一,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 其二,对新闻报道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 其三,新闻报道的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发展要一致,实际上这是一种趋势真实、规律真实,这是一种大真实。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十分强调新闻的自在性价值,但在任何新闻实践中,都不可能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自在性价值。因为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新闻事实,实际上只是一种新闻语境下的新闻事实。比如汶川大地震以后,除了亲自到灾区去的人外,其他受众所能听到、看到、了解到的地震情况,全部或主要是媒介传播后的一种事实。因此,它只能是一个文本事实,语境事实。诚如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传世名著《舆论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一样。该学说认为,现实环境复杂巨大而又稍纵即逝,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获知,媒介成为公众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工具。但是,大众媒介并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客观世界,它呈现给公众的只是一个模拟的世界,即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这是由于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要经过选择、加工。但是,由于公众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往往把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直接当作客观世界来对待。 文本后价值则是效果性价值。效果性价值是通过传播者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东西。比如,从它对人们的致利、致善、致美方面来说,这种效果性价值可能是一种精神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文化价值;从对世界的解释方面来看,可能是一种认知价值和信息价值,因为它把真理告知人们,把事实告知人们,给人们提供认知世界、认识人类的资讯服务;从政治学的视野来看,可能是一种管理的价值;从舆论学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引导价值、宣传价值。它可以借助“议程设置”来收到“沉默的螺旋”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在审美的视野里,它具有欣赏和感化的价值,可以使人们的灵魂、人格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文本后价值,是受众消费新闻的具体体现,是新闻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媒体是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闻价值的这种方向关系、大小关系和先后关系,说到底是一种传者对事实的认可度和受者对信息消费的影响力。美国一位著名报人在其《报纸的良知》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报纸的影响力取决于它的两个未知品质和两个变量,“一个是力量的源泉—— —报纸本身,一个是它的对象,接受者,即读者。”⑧诚如亚伯拉罕·林肯在评价报纸影响力时说的,“有公众意愿的支持,没有什么会被击败;没有公众的支持,没有什么能成功。因此,塑造公众意愿的人能比颁布法令或下达命令的人走得更远。”⑨这应当说是对新闻价值矢量性特点的最深刻阐释。如何塑造公众意愿,实际上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是一个“矢量”特点的研究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价值观的演变有很大变化,概而言之: 新闻传播研究 图1新闻文化的“三元结构” 自在性价值 制约性因素效果性价值 26

新 闻 价 值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多种定义 要素、素质说 李良荣: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童兵: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综合。 标准说 王泽华:新闻价值是新闻记者衡量和选择事实是否可以称为新闻的标准。 要素(素质)、标准合一说 项德生、郑保卫主编《新闻学概论》: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综合。它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收者选择新闻的客观标准。 刘建明:新闻价值是满足收受者和社会需要的若干因素的总和,表现为收受者衡量新闻好坏的标准。 功能、效应说 丁柏铨: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所具有的在满足收受者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和潜在的作用。 新闻价值的概念 界定新闻价值要从新闻价值的主体和新闻价值的客体的关系着手,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把握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主体:传受双方 新闻价值的客体:新闻事实以及传播形态的新闻 定义:新闻价值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对新闻主体的效应。也就是说,新闻价值描述的既不是主体的新闻需要,也不是新闻客体的要素,而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西方新闻理论界对新闻价值的探讨: 李普曼:1922年《舆论学》提出新闻价值的概念。 庞德:新闻价值要素是时效、距离、事件的大小、重要性。强调读者的兴趣是新闻价值的试金石,读者的兴趣要素包括:厉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和犯罪。 希伯特和麦克道格尔:新闻价值的要素是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读者兴趣是个人关心的、同情、反常、进步、斗争、悬宕、两性关系与年纪、动物。 中国新闻理论界对新闻价值的探讨: 徐宝璜:在中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新闻价值问题。提出新闻价值包括事实的重要性、公众的关注性、传播的及时性、地理的接近性。 邵飘萍:首次把兴趣要素列入新闻价值构成系列。 任白涛:新闻价值的基本条件是新鲜、及时和真实。 《新闻价值及其真实性指导性》(1984):提出新闻价值五要素,包括变动性、重要性、显著性、临近性、时间性。 此后,学术界总结新闻价值五要素:时新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兴趣性/趣味性。 新闻价值的五属性 时新性:1.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指一件事能够称为新闻事实的时间根据,是时新性中“时”的最基本的含义。 2、指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①新鲜与否是以新闻主体特别是受众的未知、欲知和应知为参照。②是指客观事物本身非常态的变动。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答案

课程: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氏史案: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御史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新闻源:即“消息来源”,是指向新闻作品的作者提供新闻素材的单位和个人。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将其分为“主动消息来源”和“被动消息来源”,或称“积极的新闻源”和“消极的新闻源”。所谓“积极或主动的新闻源”,指的是明知或应该预见由其所提供的材料可能被新闻媒体报道而自觉地为作者提供新闻材料的人或单位;所谓“消极或被动的新闻源”是指未明示同意由其提供的材料被新闻媒体报道而不自觉地为作者或新闻媒体提供材料的人或单位。 4、媒介审判:又称为“新闻审判”,意指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反对和防止新闻以任何形式影响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维护司法制度的尊严,这一点在国际上是有共识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情况在我国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5、有偿新闻:其准确的解释难以做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第二,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第三,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新闻侵权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新闻传播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最为多见。(还有其他一些权利如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只要任意答对其中两个就能得分) 2、“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宪法所规定的我国新闻法制必须遵循的根本方针,其中“二为”方向指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依我国相关的保密法规,国家秘密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4、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字狱高发时期,你能举出的典型案例有:南山集案、“名教罪人”案、曾静投书案、查嗣庭“维民所止”案等。(本题只要答对三个就可)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新 闻 学 概 论 论 文 题目:《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成员:任玉停王丹王慎娟苏宁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

首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不仅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新闻生产中的采访、写作、编辑看似是新闻生产者的个体劳动,然而每一名新闻生产者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从事生产。他们从事新闻生产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服从每一个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和领导要求,必须遵循新闻的基本要求,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压力,最后才有个人的发挥。我们可以说,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呢?他们是如何影响新闻生产的呢?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解释这些问题。 新闻选择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从新闻生产的专业视角来看,新闻选择是新闻学专业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是新闻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戈尔振先生在20世界20年代末所着的《中国报学史》一书中就指出,把新闻看作是“发生事件之报告”,这是正确的,“但与报学之处置上,有散漫而不明显之憾”。所谓“散漫而不明显”,意思是说。大千世界每日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数不胜数,把新近发生的时间都报道,报纸不胜负担,而且也做不到。为了解决报纸所面对的难以尽数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与有限版面的矛盾,还得对新进发生的事实进行选择。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值得的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过程是在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的标准不是一种,而是有多种,像有许多把筛子,对事实进行一次一次的筛选,最后记者才把符合要求的事实写成新闻稿。对任何媒体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一.新闻定义 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新闻定义,我们所选择的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就要把过去发生的事实、重复出现的事实以及虚假的“事实”排除在新闻外。 新闻选择通过“新闻定义”这一标准的筛选,去掉假的、空的、旧的事实,留下真的、新的事实。 二,新闻价值 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实和有限版面之间的矛盾,在报纸一产生时就出现了。报纸到底在无数的事实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兴趣呢?我们都知道,任何大众传媒总是出版在前,阅读在后,记者不可能在每篇稿子写好之后,先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见再登报。为此,必须实现要研究出一套标准,凡符合这些标准的,就会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新闻工作者终于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1)时新性。时间是新近发生的而且是社会大众所不知道的,即时间近、内容新。事件发生离公开报道的时间越短,新闻价值就越高。

正确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自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产生以来,新闻就一直被各社会集团用来作为宣传的工具。我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的作用,总是把它作为宣传工作的锐利武器。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为了了解作者对该新闻的观点,听取宣传,接受指导或教育,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一张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一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弄清新闻和宣传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事实、传播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释和分析,传播一定的观念(各种理论、政策、意见、要求等等);新闻的传播者仅仅提供给人们信息,至于人们接受这种信息以后采取什么行动,各人自己去决定,而宣传者在宣传以前有自己既定的目的,考虑宣传的社会效果,他们力求使宣传对象接受这种宣传,从而使宣传对象按照宣传者的意图行动;新闻传播事实,但仅仅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宣传需要借助事实,但借用事实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用事实所说明的观点,因此,凡是可以说明观点的事实都可以用,不 管是历史事实还是现实中的事实,是人们未知的新鲜的事实还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实。 尽管新闻和宣传存在着种种区别,但从他们产生、存在的社会原因来看二者又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社会活动中,人们既需要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化,又要获取对这种变化的正确的解释和分析,这两者对于人们作出决策,采取行动都是同样需要的。在宣传活动中,人们还常常用新近发生的事实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用新闻来为宣传服务。在封建社会,统治者常常用自然界发生的异常现象来宣传天命观;在现代社会,把新闻用于宣传更普遍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把新闻事业和宣传活动结合在一起。 利用新闻事业来进行宣传,具体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言论,包括新闻评论和理论文章,来直接地阐述自己的立场、观点,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自己政治主张的正确性、必要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新闻价值选择标准

所在栏 课程讲义 目>> 第三章新闻的选择标准 第一节新闻选择的主体及过程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现象和事件进行鉴别、衡量和取舍,从中筛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介加以报道的过程。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环节,也是决定整个传播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 一、新闻选择的主体 新闻选择的主体,指的是新闻内容选择的承担者,在传播学中它被称作“把关人”。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选择主体不但要对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而且还控制着新闻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并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新闻选择主体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会对新闻选择造成影响,从而出现不同的选择结果,使得新闻传播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二、新闻选择的过程 在新闻传播各个不同的阶段,“把关人”所承担的角色,以及所采取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 1、新闻采访收集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价值判断上。 它需要新闻传播主体充分地去挖掘相关的事实信息材料,并且要迅速做出价值判断,以确保新闻报道能够满足受众的新闻与信息需 要。 2、新闻加工制作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记者写作新闻和编辑编排新闻过

程中的价值判断上。 它需要新闻选择主体判断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价值大,哪些价值小;哪些新闻事实信息和新闻稿件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应当快写、快编,哪些不适合自己的媒体传播,应当舍弃。 3、新闻发布传播阶段的新闻选择 这一阶段,新闻选择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出口的最后“把关”上。它需要新闻选择主体判断哪些新闻与信息可以及时发布和传播,哪些需要择时发布和传播,哪些不能发布和传播。 三、新闻选择标准的构成 新闻选择包括新闻价值和新闻政策两个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决定新闻事实值得不值得报道,属于新闻选择的业务标准。 新闻选择的“业务标准”,是指根据新闻报道的业务要求规范所确定的选择标准。它所代表和反映的是新闻事实信息内在的客观传播价值。 新闻政策标准决定新闻事实允许不允许报道,属于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 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是指根据政治因素的制约和政治环境的需要所确定的选择标准。它所代表和反映的是新闻事实信息附带的主观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标准是一个“入口”标准,凡是不符合新闻价值的内容和事实,都不允许进入新闻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 新闻政策标准是一个“出口”标准,凡是不符合新闻政策的内容和事实,都不允许流入媒体,进入新闻传播过程之中。 要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政治标准和业务标准的关系,在坚持新闻价值标准的时候要考虑新闻政策的要求,而在坚持新闻政策标准的时候要考虑新闻价值的要求,要做到两个标准的统一,以争取新闻传播的最佳效果。 除此外,法律法规、道德、文化传统,以及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等也会影响新闻的取舍,成为新闻选择的标准。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摘要: 通过概述新闻立法的背景与现状,就新闻立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新闻案例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新闻法规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新闻立法,假新闻,新闻法规的不足 一、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作。但是因为新闻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导致对其研究产生了一些偏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新闻法典,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新闻立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新闻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新闻法研究室成立。该室到全国各地征求对新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也称为《新闻法(试拟稿))。这个草案对新闻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 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物品、著作)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构建了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闻侵权纠纷。在新闻学界,最初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再以后研究又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新闻学界的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 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则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的责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新闻生产和新闻选择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决定新闻生产的因素 1.新闻生产的定义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

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2.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闻生产过程是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新闻生产产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专业标准。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如新闻价值。 (2)法规。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国情。 (3)形势。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 (4)决策者。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5)市场。广告客户的要求和受众(用户)的需求。 (6)媒体的定位。 ①媒体的性质。独立的或非独立的,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②媒体的诉求。商业利益、社会效益。 ③媒体的类别。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全国性的、地方性的等。 上述6个基本要素中,前三个要素构成新闻语境,后三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是指在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二、新闻生产的场域 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依照党性原则,服从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中国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基本职责所在。但中国社会的多元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在体现国家的一元意志和表达多元意见之中保持平衡,是新闻媒体都会遇到的问题。 2.资本、公众与传媒 传媒向社会提供内容,吸引广大受众(用户),从而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传媒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取利润。这就是传媒“二次买卖”理论:把报纸卖给读者,把读者卖给广告商。如何对待受众,是在处理资本、受众与传媒三者关系时新闻媒体所要面对的问题。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的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都在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也就时刻考验着记者编辑的意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