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文言文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狼》)(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3)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5)但.微颔之。(《卖油翁》)(________)

【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

【解析】

【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但:只,仅。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词类活用词,使……听闻。

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②蝟:今作“猬”,刺猬。③已:语气词。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答案】

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解析】

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

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极:很(非常);易:换(更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不能致训,至于用钺。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②仆:指驾车的人。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④公:指晋侯。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失.也失:耽误

B.其将来辞.辞:陈说

C.吾子之讨.讨:处罚

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

1.D

2.C

3.B

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故答案为

D。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依据“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的意思是: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故B项中的“却遭将士伏击”的理解是错误。据此,答案为B。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贰志(二心)、事(侍奉)、辟(通‘避’,躲避)、刑(刑罚)”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晋侯的弟弟扬干在曲梁扰乱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晋侯发怒,对羊舌赤说:“我认为召集诸侯会盟是荣耀的事。现在扬干被羞辱,我们何时受过这等羞辱?我一定要杀掉魏绛,不要耽误了!”羊舌赤回答说:“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从不躲避危难,有了罪

责也不逃避惩罚。他会来陈说情况的,何必劳驾您下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就到了,交给奏事官一封信,就要用剑自杀。士鲂、张老劝阻了他。晋侯读他的信,信上说:“我听说军队以服从命令为武,军人做事以宁死不触犯军纪为敬。您召集诸侯会盟,我怎么敢不恭敬?君主的军队不服从军令,办事的人不严格执法,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害怕自己因不严格执行军法而犯死罪,所以惩治了扬干,这罪过无可逃避。事先我没能进行教导,以至于要动用大刑。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晋侯光着脚跑出来,说道:“我之前说的话,是因为宠爱自己的兄弟。你处罚扬干的车夫,是执行军法。我有弟弟,却没有教导好,这是我的过错。请你不要让我再次犯错,拜托你了!”

晋侯认为魏绛能够用刑罚来治理百姓,就在太庙宴请魏绛,并让他担任新军副帅。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2) 是.马也

(3)反.以报君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这样 (3)同“返”(返回) (4) 买

2.(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策”是名词用如动词,“鞭打”;“市”是古今异义词,“买”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其(表反诘)、无马(没有千里马)、其(表感叹)、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的马)”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所以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由此,联想到具有才能的人,因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一文中,因为君主渴求“千里马(人才)”,涓人用“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君主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使得“千里马”能够脱颖而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2)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君人,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太监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了五百金买它呢?'太监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③两炬三头热火④,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救兵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

褥食⑤,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释』:①故事: 按旧例。②移文:发文书。③交缚:交叉捆绑。④热火:点火。⑤褥食:在睡垫上吃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俄顷

..斩首数百级(______)②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3.结合文章,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

【答案】

1.随即、不久再、又

2.小吏想要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范廉不肯,亲自率领将士抵抗。

3.结合文章。足智多谋,勇敢自信。

【解析】

1.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如“俄顷”作为生僻词的意思,要认真读懂语境大意。而“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檄”:公文。“自”:亲自。“拒”:抵抗。

385.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范廉有什么过人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是虚张声势,迷惑敌人。“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是抓住机会,奋勇杀敌。所以可概括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自信的将领。

【点睛】

译文:

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

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树百个,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③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炙,烤肉。③同坐:同席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应人请尝:______

(2)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岂: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3.顾荣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1)曾经(2)难道、怎么

2.每当遇到危难,常常有一人在自己身边。

3.关心别人,平等待人;好人有好报。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岂”是“难道、怎么”;“尝”是古今异义词,“曾经”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经(经历)、常(常常)、左右(身边)”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文意的概括。从文本中叙写的顾荣对别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得到别人不离左右的回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据此很容易得出启示:善有善报,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烤肉送给了他。同席的人讥笑顾荣,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呢?”后来遭遇(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的时候,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蔡襄《乞③用韩琦②、范仲淹》注:①支:通“肢”。②乞:乞求,请求。③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

②固.不病矣(_____)

③使.良医不得尽其术(_____)

④不惮.改作(_____)

2.两文作者针对用人问题分别向君主提出了什么建议?他们的建议有什么相同之处?3.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恨:遗憾。②固:本来。③使:假使。④惮:怕,畏惧。

2.诸葛亮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蔡襄提出的建议是“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或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相同之处:都认为贤材对国家至关重要,君主要重视贤材。

3.甲文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两汉”事例,通过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从而想使刘禅更好地接受“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乙文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选拔良臣的重要性。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

古今异义词,如“恨”:遗憾。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惮”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怕,畏惧”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比较阅读。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甲文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和乙文的“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可以看出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蔡襄提出的建议是选抜贤才,听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建议相同之处:都认为亲贤,要重视贤材。

280.比较阅读。要求简要分析两文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甲文,写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为对比论证,列举“两汉”事例为举例论证。有力阐明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危害的观点;而乙文,“……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等句则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病人治病喻天下之病,形象有力地论述了“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的观点。也就是论述人才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

【点睛】

(一)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二)译文:

如今天下的弊病,臣请求用得病的人来作比喻:人们安分随时,用适宜的办法调养身体,本不会生病。(如果)病根在皮肤,医生能早早祛除病根,(那么)病还算安全。如果这两种方法都已经来不及了,那么病根在肢体中,如果能求得好医生,还可以迅速痊愈。天下的弊病,形势已经像这个样子了,趁现在还能医治的时候,陛下又能选拔任用好医生,若能信任他们而不猜忌,任由他们施展才华,那么不只是病可以痊愈,还能给人民带来福寿。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任用他们或猜忌他们),让好医生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病就会越发加重。希望陛下选拔贤才,收集接纳众人的意见,不要害怕改革变法,以成就伟大的功业,(那么)天下都会以此为幸啊!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狄青为枢密副使,宣抚①广西。时侬智高②守昆仑关。青至宾州,值上元节,令大张灯烛,首夜燕将佐,次夜燕③从军官,三夜飨军校。首夜乐饮彻晓。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至晓,各未敢退,忽有驰报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夺昆仑矣。”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释)①抚: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②依智高:宋朝壮族首领。皇植四年(1052)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③燕:通“宴”,宴请。④孙元规:宋朝会稽人,为湖南安抚使兼产南东路、广南西路安抚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共同)乘车

B.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C.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D.望其旗靡.:消失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发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语段(一)中,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判什么样的特点?

4.语段(一)中的曹判和语段(二)中的狄青两位军事家都是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D

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4.曹刿第一次抓住彼竭我盈的士气,第二次抓辙乱旗靡的战况,最终以弱胜强。狄青在上元节布下迷阵,声称要在军中大宴将领三夜,但却在第二夜宴会中途突然退席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D:“望其旗靡.”翻译为“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靡”意思是“倒下”。故选D。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鼓”意思是“击鼓”,“再”意思是“第二次”,“竭”意思是“枯竭”。据此翻译即可。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举动体现了曹刿的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据此作答。

25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曹刿在“齐人三鼓”之后击鼓进军是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追击齐军是因为“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取胜。乙文中狄青在上元节布下迷阵,“夜燕将佐,次夜燕

③从军官,三夜飨军校”,“次夜二鼓时,青忽称疾,暂起如内,久之,使人谕孙元规④,令暂主席行酒,少服药乃出,数使人劝劳座客” 率领军队偷袭昆仑关。据此作答。

译文:

(甲)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狄青为枢密副使,守卫广南西路。当时侬智高据守昆仑关。狄青军至宾州,正值上元节,他下令军中大张灯火,第一夜宴请军中将领,第二夜宴请随从军官,第三夜犒劳军校。第一夜饮宴奏乐通宵达旦。第二夜二鼓时分,狄青忽然称病,即刻起来进入内帐。过了很久,派人告诉孙元规,要他暂时主持宴席敬酒,自己稍微服点药就出来,并多次使人向座上宾客劝酒。到了拂晓,将校们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告说:当天晚上三鼓时狄青已夺取了昆仑关。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亮,字敬儒。清河东武城人,十岁。居贫,佣书自业。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族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光言之于冲,冲召亮与语,因谓曰:“比见卿先人《相命论》,使人胸中无复怵迫①之念。今遂亡本,卿能记之不?”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冲甚奇之,荐之为中书博士。

除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城北渭水浅不通船,行人艰阻。亮谓寮佐曰:“昔杜预乃造河梁,况此有异长河,且魏、晋之日,亦自有桥。吾今决欲营之。”咸曰:“水浅,不可为浮桥;泛长无恒,又不可施柱,恐难成立。”亮曰:“昔秦居咸阳,横桥渡渭,以像阁道,此即以柱为桥。今唯虑长柱不可得耳。”会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长木数百根。藉此为用,桥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犹名崔公桥。亮性公清,闵俞决断,所在并号称职,三辅服其德政。世宗嘉之,诏赐衣马被褥。

(选自《魏书·崔亮列传第第五十四》,有删改)(注释)①怵迫诱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彼家饶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B.冲甚奇.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C.会.天大雨/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D.所在并号称.职/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

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D.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4.请说出崔亮形象的特点。

【答案】

1.A

2.C

185.我自可以到市上租书,又怎能去他家看他们的脸色呢!

4.(1)贫而有志,不肯轻易依附于人:(2)理政有方,有不俗政绩;(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书”都是“书本”;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对……感到惊奇”和“零数、余数”;C.选项中的“会”分别是“正好、适逢”和“聚集”;D.选项中的“称”分别是“适合,相当”和“称赞”的意思。故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中的“而”表转折;A项中“而”表承接;B项中的“而”表并列;C项中的“而”表转折;D项中的“而”表承接。故选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可(可以)、市(市井,集市)、安(怎么)、眉睫(这里指脸色)”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具体的事件和描写分析作答。从“居贫,佣书自业”和“弟妹饥寒,岂容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可以看出崔亮是一个家境贫困但有志向,重视亲情,不肯轻易依附于人的人;从“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冲甚奇之,荐之为中书博士”可见其博览群书,刻苦用心的人;从文章第2段叙写的“造桥”一事,可以看出崔亮是一个勤勉政事,为民着想的官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

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崔亮,字敬儒,是清河东武成人。十岁时,家境贫困,他常租书学习。当时,陇西人李冲在朝廷掌握大权,崔亮的族兄崔光去投靠他,并对崔亮说:“您怎么能长久地与笔墨纸砚打交道,而不去依附李冲呢?他家里有很多书,借此机会可以阅读。”崔亮答道:“弱弟幼妹在家忍饥受寒,我怎么能扔下他们,独自一个人去享受温饱?我自可以到市上租书,又怎能去他家看他们的脸色呢!”崔光将他的情况告诉给了李冲,李冲召见他,问:“你的先人写了一篇《相命论》,读了使人不再产生受利用和驱迫的想法。我把这本书丢失了,你还能记得吗?”崔亮便立即背诵,涕泪齐下,声音和韵调却不改变。李冲十分惊奇,将他接到家中为馆客。李冲举荐崔亮为中书博士。

在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州城北面的渭水因水浅不能通船,行人因而受到阻隔。崔亮对僚属们说:“过去杜预在黄河上建造桥梁,何况渭水与黄河不同,魏晋时期,这里又架起过桥梁呢?我今天决定营造桥梁。”大家都说:“水太浅,不能架设浮桥;河水泛滥不定,又不能埋设桥柱,恐怕难以造成。”崔亮说:“过去秦人在咸阳,曾在渭水上架桥,好像是两座楼阁中的通道。这是在柱子上架设。现在,恐怕无法得到这些长大的木柱。”适逢天降大雨,洪水暴涨,漂来数百根长木。用这些作木柱,桥梁便建成了,百姓受益不少,至今,桥仍叫崔公桥。崔亮公正清廉,决断迅速,历任官职都很称职。

10.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焉:哪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虽然

D.何苦.而不平苦:担心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之”的用法有指代意义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甚矣,汝之.不惠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叙述故事,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塑造愚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②段中“其妻献疑”表明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后,全家人质疑愚公的能力,并不赞同移山。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移山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文中的人物智叟、愚公妻子、操神之神、天帝等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和移山的意义。

【答案】

1.C

2.B

3.B

【解析】

1.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即使。

2.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愚公。C.结构助词,的。D. 助词,无实际意义。结合题意,故选B。

3.愚公之妻的“献疑”是讲真话,提出问题提醒众人正视移山的困难。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B项理解有误。

【点睛】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

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

(3)至于鄙.(________)

(4)卒.得反国(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所恶有甚于.死者

3.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答案】

325.(1)使……痛苦(2)通“横”,梗塞、不顺(3)边境(边远的地方)(4)最终(终于,最后)

2.C

3..(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使……痛苦”;“鄙”是古今异义词,“边境”的意思;“衡”通“横”,梗塞、不顺。

2.A.“然”分别为“的样子”和“这样”;

B.“以”的意思分别为“来”和“因为”;

C.“而”都是“表转折”;

D.“于”分别是“从”和“比”的意思。

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征、发、喻”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闻(听)、过(过失,缺点)、是(这)”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从“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可以看出朝廷中缺少“法家拂士”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一。从“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以看出“谄谀者众”也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一。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甲】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边境(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B.不以疾.也疾:快

C.迳.黄牛山迳:经过D.犹.望见此物犹: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3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C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4.湍急迂回(深)侧面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分析】

两文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年代:北魏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也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D. “犹望见此物”的意思是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是“还”的意思。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在/如果;B.极/尽,穷;C.都是“即使”的意思;D.因此/从前的、旧的。故选C。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色”,形状;“如”,像;“负”,背。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了水的迂回。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甲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乙文写出了长江黄牛滩水道迂回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这两篇文章都表

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3.群文汇读

文房四宝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化图腾。北宋作家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一书,详尽展示了笔墨纸硯的辨识与妙用,完美重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意趣。学有余力,值得一览。

文房四谱(节选)

◆苏易简

(笔)《墨薮》云: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入九月收囗,取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妙,今之小学①者言笔,有四句诀云;“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云: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②作挺③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木色紫,入秦皮木色碧,囗色俱可爱。

(纸)《资暇》云: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囗,松笺其来旧矣。元和之初,薛涛尚斯色,而好制小诗,情其幅大,不欲长剩,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栽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

(砚)或云:端州石砚匠识山石之文理,遭之五七里得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之为砚,可值千金。

(注释)① 小学:中国传统语言学。②溲(sǒu):调和。③挺:硬而直,这里指块状的墨。

④自然:天然。

1.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绝(_____)使(_____)尚(_____)是(_____)

2.请将“其”“也”“之”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八九月收囗

B. 囗色俱可爱

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囗

3.请用六个标点符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

4.请翻译《文房四谱》(节选)中有关(砚)的文段。

56.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代文人最钟爱的笔、墨、纸、砚,有许多连同产地一起成了享誉古今的知名品牌,请各举一个这样的品牌名称。

笔:____________墨:____________纸:____________砚:____________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含有“笔”“墨”“纸”“砚”中任意一字的一联古诗。

【答案】

1.绝(极,极高的);使(使用);尚(崇尚,喜欢);是(这样)。

2.A之B.其C.也

3.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

4.有人说:“端州的制砚工匠能识别山石的脉理,开凿山石五七里,就能挖出一个石窟,里面有天然的青紫色的圆形石头,雕琢成台,价值千金。”

5.示例:笔:湖笔(浙江)、齐笔(山东)、侯笔(河北)、宣笔(安徽)等;墨:做墨李廷主(安徽)、晋墨云中燕(山西)、京墨一得阁(北京)等;纸:宣纸(安徽)、蜀笺(四川)等;砚:端砚(广东)、歙砚(安微)、洮砚(甘肃)、澄泥砚(山西)等。

6.示例:含“笔”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含“墨”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含“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东风放纸鸢。含“砚”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绝”这里应解释为“极高的”。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其”“也”“之”的用法。A.八九月收之,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兔毛。B. 其色俱可爱,其:代词。 C.松花笺,代以为薛涛笺,误也。也: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语气。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中“以”是介词,用。”“之”是代词,其后应停顿。本句话停顿为: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溲作挺,火烟上薰之,一月可使。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或:有人。识:识别。56.本题考查综合性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笔、墨、纸、砚的品牌名称即可。如: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而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默写。根据自己的积累默写出含有“笔”“最”“纸”“砚”中任意一字的一联古诗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点睛】

参考译文:

【笔】《墨薮》中写道:取崇山极高的山中的兔毛,在八九月采集,制作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笔锋齐整笔腰强劲者为妙。现今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得人说起笔,有四句口诀:“心柱硬,覆毛薄,尖似锥,齐似凿。”

【墨】《墨法》中写道:用二两松烟,少许丁香、麝香、干漆,用胶水调和成硬直的块状墨,放在火焰上熏烤,一个月之后就可以使用了。加入紫草的粉末,颜色就会变紫色;加入秦皮,颜色就会变成碧绿色。它们的颜色都让人喜爱。

【砚】《资暇》中写道:松花笺,历代以来都以为是薛涛笺,其实是错误的。松笺得来历很久远。元和之初(九世纪初叶),薛涛爱好这种颜色,又爱好写小诗,而当时用的纸较宽,不想剩下许多纸,于是让人制作了小的纸张。蜀中才子都认为这样很方便,后来都这样剪裁,特地取名为薛涛笺。

【砚】有人说:“端州的制砚工匠能识别山石的脉理,开凿山石五七里,就能挖出一个石窟,里面有天然的青紫色的圆形石头,雕琢成台,价值千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