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高新技术更是当代企业抢占先进生产力制高点的关键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持续创新,一个民族将难以兴盛、难以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

为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②

毫无疑问,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是不会有前途的,而技术创新首当其冲。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柯达是世界各地众人皆知的名牌产品,曾称雄世界摄影器材市场100多年。它的年销售额曾经高达近200亿美元,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柯达王国,但曾几何时,柯达公司却开始

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

②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 技术创新与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陷入困境,步履维艰,呈日薄西山之势。20世纪40年代前,柯达的发展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从50年代起,由于竞争的后起之秀的出现,对柯达形成了强大的冲击。而此时的柯达公司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公司所面临的危机,不重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产品,而是仍然陶醉在往日巨大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中。20世纪50年代,各种成像及摄影技术的兴起,使柯达公司受到很大的冲击,几经拼搏才度过这一难关。但是好景不长,日本的富士公司不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富士以柯达的同类产品上市,但其价格却较柯达低廉,性能也更为优越,于是,富士公司成了柯达公司的强劲对手。在20年的较量中,柯达在竞争中屡屡居于下风,这个风靡全球的名牌不得不大量裁员,并被迫让出一部分市场,以缓解其入不敷出的局面①。柯达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在于它停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创新,没有继续运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至于企业失去了活力,让自己的竞争对手超过了自己。柯达的兴衰史对于今天中国的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在日本,位居熬头的“花王”化妆品公司针对化妆品市场高度饱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大胆提出了“依靠独创技术求生存”的经营战略。“花王”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发奇想”、“闯新路”,千方百计创新,在不长的时间内,该公司便连续推出了“高效洗涤剂”、“生物技术洗衣粉”等前所未有的新产品,上市后很快被消费者接受,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与上一案例中的柯达公司相比,“花王”公司的规模要小得多,历史也不长,品牌也没有柯达响亮,但是“花王”公司能够重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并致力①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

于培育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最终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获得长足发展,显示出强劲的成长势头。

实际上“不创新,就死亡”早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①。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较量,而企业核心能力强弱的体现就在于它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技术创新之所以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因为唯技术创新,企业生产出成本低而质量高的产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低支付而高效用的服务,也才能留住老客户并拥有新客户,最终使自己有广大而深厚的市场基础。同时技术创新必然使企业充满活力,具有活力的企业,可以克服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因而会在困难中持续推进自己的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高效顺利发展。

事实证明,长寿企业和健康发展的企业除了都遵循公平竞争的市场游戏规则外,就是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的共同追求。中国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所在就是始终坚持科技第一、创新第一的发展理念。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企业的灵魂与生命,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张瑞敏所指的创新,其核心正是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技术创新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A.

①李荣平,刘刚海. 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

Schumpeter)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从那时起,技术创新就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几十年以来,国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是熊彼得创新理论得到分解研究及技术创新理论的建立阶段;70年代是当今技术创新理论开始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阶段;80年代是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形成和扩展阶段;80年代以后技术创新理论进入综合、实用在再拓展阶段。

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就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得,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并运用创新理论解释了经济发展的问题。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①。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即: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创新。

①CK rahalad,Gary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March-April

虽然熊彼特界定了创新的概念,描述了创新的类型,给出了总体上的创新理论,但他并没有对以上所说的五方面创新做出专门的分析研究。

从20世纪70-80年代起,随着对有关创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始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人们逐渐将“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并且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

70年代下半期,“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厄特巴克(J.M.UMerback)在70年代的创新研究中独树一帜,他在1974年发表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中认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技术创新专家弗里曼(C.Freeman)等人把技术创新分成四类:渐进性创新,即产品或工艺连续的、显着的改进;根本性创新,即根本的突破,产生新的产品,如电视机、数控机车等;新技术体系,即具有普遍影响的创新,产生新的产业,如化学工业,家用电器等;技术革命,即带来技术示范式变化的创新,带动经济周期的变化,如蒸汽机、微电子设备等。

就我国而言,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从80年代才开始对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认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①。电子专家俞中钰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以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过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专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①李荣平,刘刚海. 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

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此定义是从企业的角度给出的。彭玉冰、白国红也从企业的角度为技术创新下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进行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产体系,获得更大利润的程。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几十年来,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但至今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仍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在这其中,我认为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的定义还是比较简炼、全面、通俗的,即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①。

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就需要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的要素方面、要素组合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等方面,亦即熊彼特所说的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这一要点在海尔集体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①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截止到2007年,海尔累计申请专利7883项(其中发明专利1736项);仅2007年,海尔申请专利875项(其中发明专利502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9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3项国际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目前海尔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①海尔为什么能够如此迅速的崛起呢?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管益忻先生的话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他说:“我对海尔的研究从1989年一直跟踪到现在,发现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别人没有的。”②张瑞敏也早就说过:“‘海尔现象’生成之主要因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③对海尔20多年的高速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考察,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海尔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企业核心竞争里不断得以培育和提升的历史。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根据要素能力获取的来源,在理论上有三种基本选择:一是完全的内部积累,即企业完全通过内部积累培养要素能力,并进行整合后形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得想结合,即内部积累的要素能力与通过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从外部获取的要素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三是完全的外部获取,即完全通过并购。战略联盟从外部获取要素能力及进一

①注释:

②史东明. 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③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步的内部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①

笔者认为,其实,第一和第三种方式属两个极端,绝大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不可能是完全的内部积累或完全的外部获取,通常都是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得相结合。研究考察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我们认为其采取的也是内部积累与外部获得相结合的方式。从内部积累看,其重点在于是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这种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从外部获得看,主要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再经内部整合,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重在于内部积累,也就是注重技术创新。海尔集团处处都体现了极强的创新意识,技术创新贯穿于该企业的各个层次与方面。技术创新中,海尔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壮大。考察海尔的扩张历程,我们认为,在国际化战略实施之前,海尔的扩张战略主要是以收购兼并的方式进行。据统计②,海尔从1988年到1997年的9年间,先后通过资产重组,控股联盟等形式,兼并盘活亏损总数额达5.5亿元的18个企业,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15. 2亿元,共约15000余人加盟害尔。实施国际化战略后,则主要采取的是参与战略联盟性质的扩张。

张瑞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对关于海尔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说:只有你掌握的技术是唯一的,排他的,不可替代的,不可复制的,才能算是核心竞争力③。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凡是创新能力极强,而且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往往能够实现长足的快速发

①黄继刚.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②厉以宁,曹凤歧. 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③黄继刚.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展。相反,如果离开了创新,那么企业将不仅不能有效地发展,而且连生存都成问题①。

海尔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保持高速稳定和强劲增长势头,并得到世界的公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海尔始终高度重技术视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创新中求发展,全方位强化创新意识,围绕市场创新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活动,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持续动力源。正像海尔大学校训明确提出的一样:“创新是海尔的灵魂,创新是新经济的核心。”

②对此,张瑞敏作了最直接的阐述,“海尔的成功源于海尔人创业十五年来的观念创新和持续的创新活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价值观,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管理,营销则处于有序的非平衡状态,并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需求,新市场。”③

海尔集团是集科研、生产、贸易等领域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在海尔集团走向国际化、实施创世界知名品牌的道路上,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行为,并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创新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及经济、市场全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海尔把坚持创建并不断完善国际化的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根本。

1.通过确立市场观念,把握技术创新的导向,同时还要重视技术创新的市场效果。

技术创新课题来自市场难题,市场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起点和归宿,技术创新的课题要从市场中来,又要服务于市场。在确定课题时,必须把握住从市场

①魏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②王硕. 海尔精神.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③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出发,从消费者的不满意点、遗憾点、希望点出发,形成“课题来自于难题”的局面。为此,海尔建立了一条能迅速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的“绿色通道”,来自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可得到100%的处理、分析和有效利用,更加密切了海尔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意识,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了用户,创造了市场①。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夏天是洗衣机市场的淡季,但海尔人并不这么认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海尔坚持技术创新,推出了小小神通洗衣机,方便的消费者夏季及时洗少量衣服的需要,深受欢迎。此举有效拓展了海尔产品的夏季市场空间。

因为企业不是学术机构,所以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这是检验技术创新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最终要通过商品化回到市场,产品被市场接受了,竞争力才能体现。

当日本企业家参观海尔,看到小小神童时十分吃惊。他说,自己曾经想开发这样的洗衣机,但技术人员告诉他成本降不下来,所以就没有做,后来,这位企业家从海尔进口了大量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到日本,销量很好。

2.建立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吸引高技术人才,实施“赛马”机制,保证技术创新的实施。

海尔人认为企业要具有超前意识和竞争意识,敢于把自己置身于国际大舞台上去竞争。海尔就以超前的意识建立起国际化的运行机制,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保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实施。

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要系统整合国内外的资源不断进行创新。他们认为,①关士续. 技术与创新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不管企业自身有多少员工,有多少硕士生,博士生,拥有多少资源,但都必须树立大资源观,把全世界的资源看作是可被自己利用的资源。企业的发展不在于自身真正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能够有效利用多少资源。互联网时代,为不同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所以,海尔和国内外很多大专院校共同组建了公司,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以不同的形式受聘于海尔。为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海尔在美国,欧洲等地都建立了设计分部。

海尔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遵循“变相马为赛马”的动态激励机制。这种“赛马机制”不同于相马机制,它让科研人员在科技竞技场上自觉主动地去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同世界水平比高低。在“赛马”竞赛中崭露头角的人才,不论年龄多么年轻,资历如何,均大胆起用,委以重任,从而使集团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人才。

3.优先科技投入,确保资金支持,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仪器和技术开发手段。

海尔在集团资金的使用上,确保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1997年海尔集团科技投入4.32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4%左右。1998年海尔集团科技投入7.38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4.6%。2003年科技投入将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6%,到2006年科技投入将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8%。充足、优先的科技投入,确保了海尔技术创新工作的资金需求①。

先进的科研开发手段是实现技术创新及时、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多年来,海尔一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试验设备和手段,具备了CAID-CAD-CAM-CAE设计系统和大型激光成型机(SOUP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①注释:

设计手段,使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成倍增长。

4.多渠道联合,有效提高创新能力。

早在1993年,海尔就同国际CFC无氟替代技术研究水平最高的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国家环保局、中国国家环保局、北京家电研究所共同开展了CFC无氟替代+节能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冰箱CFC无氟替代+节能技术,在国际家电领域和环保领域引起极大的轰动。

海尔集团还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产学研”联合。1998年1月,海尔集团在中国企业控股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新的科企联手方式——控股经营国家级科研机构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尔此举大大增强了在工程塑料方面基础与超前技术的研究能力。

1998年4月,海尔再次以控股方式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6月,海尔集团又与北京航天大学、美国C-MOLD 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公司,海尔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中第一个以企业、院校、国外大公司三方联手模式进军软件产业的企业。

海尔还先后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化学及材料、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生物工程、海外本土设计等方面开展博士课题研究。

5.以超前的开发思路创造市场,开发超前的技术占领市场技术制高点。

海尔的技术开发着眼于创造市场,而不是与对手打价格战、消耗战①。服务也是商品,海尔在进军3C领域时,以超前的意识通过服务建立市场。1998年8月海尔在北京电子一条街成立了“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提出①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 技术创新与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了“真诚、完美、舒心”的服务理念。

海尔的技术开发工作以超前性作为目标。“海尔中央研究院”所属数字、电子、新材料、生化、环保、节能、通讯、软件、降噪、产品健康、技术战略研究所等11个超前技术研究所及相关实验室全面开展超前性研究。在传统主导产品上,进行超前5—10年的基础技术项目和应用技术项目的研究,做到具备超前2—3年的产品储备和5年以上的技术储备。 1997年9月海尔集团从“白色”家电领域跨入“黑色”家电领域。

在此之前,海尔对黑色家电领域的技术、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立并重点开发数字化技术,成功开发了中国第一台数字化彩色电视机和数字化中文图文电视,实现了数字化兼容100Hz频率等技术,所以海尔产品一经推出就占领了市场技术制高点,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海尔中央研究院在研超前技术项目就有56项①。

上述分析深刻体现了海尔集团对于技术创新四要素(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的重视程度。通过关于海尔集团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成功运用及技术创新管理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很多关于提升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建议与方法。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我们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活动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管理思想创新,其他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因此,再好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果处一个①注释:

毫无创新活力的管理环境中也是无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企业有了健全的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和较强的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持续创新,从而使企业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水平。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能生成和促进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学习能力恰恰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能力,也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在实施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战略时首先所面临的一个必须予以解答的重大课题。海尔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敏锐地觉察到学习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能力的增长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加快创新,进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海尔的高速发展依靠的就是不断的自我否定,持续创新机制的强有力的支撑。没有海尔的持续技术创新机制,就没有海尔的发展和今天。

而创新活动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有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如今企业家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最稀缺的资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网罗创新型人才,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选拔人才的机制还不尽公正合理,“论资排辈”、“年龄一刀切”、“恨能”、“仇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人才的制度化激励还相当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还十分稀薄,所有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我国企业家的孕育、培养和造就。因此,我国今后应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在多变的市场竞

争中培养出独特的创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实力雄厚、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从海尔的创新理念可以看出,观念创新贯穿于各个方面,各个层面。这是海尔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企业首先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的问题。因为中国企业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太深,这其中有些是宏观体制所造成的,但也有些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可以相信,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宏观体制制约企业创新的因素会不断弱化甚至消失。企业要做的是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人的主观问题,摆脱禁锢,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先进的理念和卓越的价值观体系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张瑞敏所总结的:“理论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①。我们要让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深深地渗入了每一个企业员工的骨髓,与其个人的人生价值融为一体,使企业内每个人员工都以同样的价值观,风格和统一的标准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种在企业先进文化作用下的个体能力整合而成的能量就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认为,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抱负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崇高追求。(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培育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

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力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创新生态体系应该包括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等,而当前,我国创新环境与氛围比较滞后,如一些制度和体制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严重障碍。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动力、创新风险、创新能力、创新融资不足的问题,政府需要做的有: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科技开发及政府采购政策;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健全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开放创新;重构为创新服务的金融体制等,从而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外部获得看,主要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再经内部整合,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利用外部资源,也可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拥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利用外部资源,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企业必须不断强化全球观念和速度观念,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加快培育竞争优势,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竞争对手,最终被淘汰出局。就海尔来看,海尔的迅速发展与它对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是分不开的。海尔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收购、兼并的扩张史,是一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自己发展的历史。

结束语:

搞技术创新是一种历练,更是一种精神——开拓者的精神!当前情形,我国的科技力实力已经很强,但是较之他强之国还有一些距离,搞技术创新和借鉴别人的技术应该齐头并进,不可以忽视一端。要使技术创新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那自己必须有相当强的实力,否则自己也无从创新!

参考文献:

[1] 关士续. 技术与创新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

[2]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 技术创新与管理.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3] 肖峰. 企业文化.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2

[4] 史东明. 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黄继刚. 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 魏杰. 中国企业文化创新.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7] 王硕. 海尔精神.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8] 厉以宁,曹凤歧. 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胡泳. 张瑞敏如是说.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11] 李荣平,刘刚海. 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6

[12] 美.彼得?圣吉. 第五项修炼. 郭进隆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3] CK rahalad,Gary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March-Apri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