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考研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宇宙(宇:空间。宙:时间。)

(一)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1、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氢和氦)

由于恒星间距离太遥远,以至在短时间内肉眼观察不出恒星间位置的相对变化,因而叫恒星。

2、星际物质: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成为星际空间。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

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星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宇宙中天体的相对位置

4、天球:一个假想的圆球:它的球心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的中心,它的半径是无穷大的。

5、星座:人们把天球上的恒星分成若干群落,每个群落的恒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分为仙后星区,御夫星区,大熊星区,天琴星区。简称:“后,御,熊,琴”第二节银河系与太阳系

(一)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围绕太阳旋转的主要是九大行星(从里到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众多的小行星,卫星,彗星和陨星等。

行星绕太阳的公转遵循开普勒三定律:

1、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当行星绕太阳公转时,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在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

3、行星倒太阳平均距离a的立方同公转周期T的平方成正比。

第三节地球月球和地月系

(一)地球

(二)月球和地月系

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看不见月球时是朔月或新月。(日食)农历初一。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时看见整个月亮称为望月或满月。(月食)农历十五或十六。从朔月到望月月球受光面达到一半称上玄月。从望月到朔月下玄月。

第四节地球的形态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形状:一个扁率非常小的旋转椭圆球体。——呈梨形(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和海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极不均匀,所有大陆的北端宽,南端窄,大致呈倒三角形,并多在北端与其它大陆相连。三大洋则在南纬50—60间相互沟通。地表最高点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最低点位于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1、陆地地形特征

山地: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的低山,1000m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丘陵:海拔小于500m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200m,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南美的亚马孙河平原)高原:海拔高程在500m以上,面积大,顶面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世界最大:巴西高原;世界最高:青藏高原)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世界最大:非洲刚果盆地)

2、海底地形特征: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

一类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组成,分布于大西洋,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一类是有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沟组成,分布于太平洋,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盆地: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海山,海岭

第二章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一节大气圈

1、大气的组成

恒定组分:约90km以下的底层大气。干洁空气由氮、氧、氩组成。

可变成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水蒸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定组分:指大气中可有可无的成分。来源于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难,或来源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2.大气圈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征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发生一系列天气现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

平流层: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基本不含水汽和尘埃物质,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最初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有弱电离现象。

暖层:(电离层)随高度上升气温增高,有多个电离层,各层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散逸层:(外逸层)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地球引力弱。

3、大气的热状况P30页图2.3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一天之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至午后2点最高。一年北半球大陆最高气温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度地区向两级递减的。

4、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动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帕)由于大气在垂直或水平上存在气压差,从而产生气压梯度力,它的方向是沿着垂直于等压面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垂直气压梯度力受地球重力作用的影响抵消平衡,水平梯度力是真正造成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在北半球使气流运动方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方偏转。大气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第二节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

①水的分布:水是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表层之中。地球上水体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

②水的类型:按存在形式分为:汽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以水中的含盐量分为:咸水,半咸水,淡水;按天然水所处的环境分为:海水,大气水,陆地水。

㈠海水: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影响因素:纬度水深)、密度(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压力、透明度。海水的运动有波浪,潮汐,海流(洋流),浊流。

化学性质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是H、O、Cl、Na、Mg、S、Ca、K、Br、C、Sr、B、Si、F。

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引潮力主要包括太阳地球间的引潮力和地球月球间的引潮力(主要)两部分。引力与离心力的合力构成引潮力。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朔望月)时出现高潮特高,低潮特低的大潮,而在上下玄月时出现小潮。

海流: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分为表层洋流和深层洋流。表层洋流主要是由信风及海水密度差引起,方向以水平运动为主。有暖流和寒流之分;深层洋流主要是由海水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方向有水平的和垂直的运动。

浊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由地震火山等因素引发。㈡陆地水: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沼泽,冰川。

1、地面流水:指沿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和湖泊。分为常年性流水(河流)和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

河流是地表面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水源一般以地下水,冰雪融水为主。水系地面流水的水质点运动状态分为层流和紊流。层流是在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而不相混合的水流。紊流是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两种特殊的水流形式:环流和涡流)

2、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和松散堆积物空隙中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地面流水和大气降水。空隙率越大,能储存的地下水越多。连通性越好越利于地下水的运动。

存在形式: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

地下水按运动特征和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包气带水:以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为主。主要作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随季节性发生变化。以近水平方向流动为主。

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从补给区流向排

3湖泊与沼泽:泄区

湖泊分为:泄水湖和不泄水湖或者淡水湖和咸水湖

最大的湖泊:西亚的里海(咸水湖)第二大湖:北美的苏必利尔湖(淡水湖)

最深的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最高的湖:西藏高远的纳木湖最低的湖:中东四海

湖水的运动方式:波浪,潮汐,湖流,浊流。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分布在湿润气候区。形成原因:浅水湖泊的逐渐沼泽化,河流泛滥地的沼泽化,平坦海岸的积水沼泽化,地下水位极浅的广阔平地的逐渐积水沼泽化,森林和草地的沼泽化。

4 冰川: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分布于地球两级及高山地区。

形成的条件:气候寒冷(必要条件)、有丰富降雪量、合适冰雪堆积的场所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

冰川形成过程:雪线以上的地区,如果地形合适雪就不断积聚起来,随着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花的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的雪粒,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转变成粒雪,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少,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便形成了冰川。

陆地表面冰川可分为:

一、大陆冰川:(又叫冰盾或冰盖)特点是雪线位置低,分布面积大,冰层厚,流动速度稍快,并由中间向四周流动。因中部比边缘冰层厚,压力大,冰川由中部向边缘流动

二、山岳冰川:特点是雪线位置高,规模小,冰层薄,受地形控制,呈线状分布。因重力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㈢大气水:指存在于大气圈中的水。来源于海水和陆地水体的蒸发,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以及火山活动。

危害:吸收污染物易形成汽溶胶或酸雨。对地球的温度能起到“温室效应”。

二水圈的循环: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或保存在不同环境中的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之中。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和地球的重力能。

分类:大循环(从海洋到陆地再回海洋)和小循环(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水循环)

第三节生物圈

生物圈: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主体:在地表倒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内。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原核生物界:没有明显的核膜,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基本上是单细胞。(细菌和蓝绿藻)

真菌界:一类低等的真核生物,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腐生、寄生。植物界:特点: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生物。分低等和高等。

动物界:动物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为异养生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地震所激发出的弹性波)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

2.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密度: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6g/cm。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 g/cm乡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 g/cm.

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

重力: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的离心力<吸引力。重力的方向仍大致指向地心。(1)地球表面: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重力值具有随维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2)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下2885km的核-幔界面,重力值大体上随深度而增加但变化不大。在2885km处达到最大值。再到地心重力从极大值迅速减小为零。

温度: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叫外热层。温度从表部向下逐渐减弱;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叫常温层:温度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

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温度每增加1℃所增加的深度称为地热增温级

磁场:1、磁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磁偏角: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之间的夹角。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磁场强度是有磁极向磁赤道强度逐渐减弱。

2、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三个部分组成。

(1)基本磁场其强度在近地表时较强,远离地表时则逐渐减弱。(2)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主要由太阳辐射,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的黑子活动等因素所引起的。(3)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弹塑性:地表的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称为固体潮。如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如地震作用力)的条件下,地球常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力缓慢且持续时间长(如地球旋转离心力,构造运动作用力)或在地下深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则可表现出较强的塑性。

4地区内部各全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陨石:来时太阳系空间的天体碎片。包括石陨石,铁陨石,铁石陨石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占地球总体积的1.55﹪.

地幔是地球的霍莫面以下、古登堡面(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占地球总体积的82.3﹪。上地幔: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一部分辉石与石榴子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其特征是出现地震波低速带。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下地幔:化学成分表现为含铁量的相对增加,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地核: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起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又分为外核(液态)、过渡层(固液混合)、内核(固态)。主要由铁、镍(nie)及少量的硅,硫等轻元素组成的合金。

第二节地壳

一地壳中的物质组成

1、地壳中的元素分布:矿产:一些有用元素在某一地区高度富集时形成.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地壳中元素按克拉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

2、矿物:是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固态和液态)

固态矿物分为晶质矿物和非晶质矿物。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呈有规律的排列。晶质矿物在有力的条件下能生长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叫晶体。非晶质矿物的内部质点排列无规律。①矿物的形态:单体集合成的矿物集合体形态:

一向延伸型呈柱状或针状的晶形。(石英,角闪石,辉锑矿)——晶簇状,纤维状,放射状二向延伸型呈片状或板状的晶形(云母,长石)——片状,鳞片状

三向等长型呈粒状或等轴状晶形(黄铁矿,石榴子石,磁铁矿)——粒状

由胶体凝聚而成的非晶质及隐晶质矿物集合体呈鲕(er)状,肾状和钟乳状

②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是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透射和反射等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各种性质。包括颜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透明度(可见光透射矿物的程度),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波的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透明度强,颜色浅则偏向非金属光泽,反之则偏向金属光泽。

2、矿物的力学性质: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硬度,解理与断口。

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用摩氏硬度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分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断口:如果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有贝壳状,参差状,锯齿状。

③地壳中的矿物种类: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最主要的是硅酸盐类矿物)。

3、岩石: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岩石可以是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单矿物岩石;也可以使由几种矿物组成的复矿物岩石;还可以是由岩屑所组成的。

岩石的矿物成分:不用类型的岩石往往具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这主要是地质作用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不仅表现在矿物的种类上,还表现在矿物的含量上。

岩石的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有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层理构造

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分类:1、按其形成的环境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2.以岩浆岩中SiO2化学组分的百分含量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分布面积约占20%左右。地壳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岩浆岩是玄武岩(基性喷出岩)和花岗岩沉积岩: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华,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而形成的岩石。分类: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火山碎屑岩。

其物质成分主要为:岩屑,矿物,有机质及胶结物。约占地表面积70%,

分布最广的是泥岩,页岩,砂岩和碳酸盐岩

变质岩: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发生改造而形成的新岩石。

分类: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

变质岩的矿物以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方解石,辉石等含量最高。约占地表10%,地下深处分布广泛,分布最广的是片岩,片麻岩,混合岩,麻粒岩及大理岩

二地壳的类型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分层:层1或称沉积层层2或称玄武岩层层3或称大洋层

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 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时间漫长46亿a

分层:上地壳一般厚10~15km,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平均化学成分接近中-酸性岩中地壳一般厚5~10km,由混合岩,花岗岩及糜棱岩组成。酸性岩

下地壳一般厚10~20km,有麻粒岩,角闪岩及片麻岩组成。中性

三地壳的重力异常与重力均衡

1、实际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重力观测值与该店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界面越浅,反之重力异常越低,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

地壳的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质年代

一、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包括两方面:一是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二是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同位素地质年龄。

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三条准则:

①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

三种情况:原始水平层理倾斜地层倒转地层

②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地层的时代愈老,反之

愈新。

③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针对呈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较新的地质体总是切割或穿插较老的地质体,或者说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2.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一、含义:为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

二、被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②该同

三、位素在岩石中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分离出来并加以测定;③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保存下来。

四、希望:首先,人们着手于对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进行了年龄测定。其次,人们通过对地球上所发现的各种陨石的年龄测定。最后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的年龄测定。认为地球的形成年龄约为46亿a

3、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地层单位的划分:宇、界、系、统。

地质年代表:如表

第二节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利。传播能量的媒介称为介质。

一、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能源和地球内部的能源

地球外部的能源:太阳辐射能(空气对流,大气环流,水圈的运动)、日月引力能(潮汐)地球内部的能源:重力能,地热能,地球旋转能及化学能,结晶能。

二、地质作用的类型: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

(1)表层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又称外动力地质作用或外力地质作用)

1、表层地质作用的地质营力按介质的物理状态分为三种:

介质为液态的营力主要有地面流水,地下水,湖泊和海洋;介质为固态的营力主要有冰川;介质为气态的营力主要为大气和风。

2、表层地质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

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沉积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生物搬运作用

按营力: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洋、冰川、风的成岩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二)内部地质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又称内动力地质作用或内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喷出岩(火山岩)

侵入作用——→侵入岩

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水平运动——→地壳的拉张,挤压,平移或旋转

构造运动:垂直运动——→海陆变迁

岩石圈板块运动(相互运动和相对运动)

地震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第一节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1、产生风化作用的原因:地表以下的物理化学环境与地表是迥然不同的。地下温度高、压力大,缺乏游离氧,没有生命活动或很弱等;而地表气温低,且年月日变化频繁,有大气和生物的作用,特别是具有溶有各种气体及化学组分的水溶液的作用。

2、风化作用的特征:岩石或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风化的产物仍保留在原地。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

方式:

1、温差风化: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2、冰劈作用:指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寒地区和高山地带,尤以温度在0℃上下波动的地区最为发育。

3、盐类的结晶与潮解:指充填于岩石空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4、层裂或卸载作用:岩石因上覆岩石的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和崩解称席里或卸载作用。

(二)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此过程岩石的物质成分也将发生变化)

方式:

1、溶解作用: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

最易溶于水的是卤化物和硫酸盐矿物,最难溶于水的是硅酸盐矿物。

溶解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易溶接的物质溶解于水溶液并随水溶液带走,使岩石空隙增加,硬度减小,易于破碎;另一方面难溶物质残留原地形成风化产物。

2、氧化作用:指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应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

水解作用: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呆OH﹣新矿物的过程。碳酸化作用:指当CO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 和HCO 离子,它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K、Na、Ca)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各种化学风化作用过程都是缓慢的,每种化学风化作用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破坏着地表岩石。

(三)生物风化作用:指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由生物活动导致岩石的机械破碎过程。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由于生物活动引起岩石化学成分变化而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二、风化作用的产物

(1)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岩石崩解成粗细不等,棱角明显的碎块。岩石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上部岩石碎屑小,下部岩石碎屑粗的堆积体,称倒石锥。

(2)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

1、能溶于水中的可迁移物质。(包括易溶盐、K、Na的氢氧化物和少部分难溶物质)

2、难于迁移,堆积在原地的残积物。

自然界中各类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

氧化物、氢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卤化物、硫酸盐

最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的顺序是:石英>白云母>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3)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一部分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碎屑,成分未变。另一部分是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其特征是在物质成分上与原岩不一样。以及土壤。(4)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分4层:土壤层深褐灰色,富含腐殖质。是综合风化作用的结果。

残积层黄褐、褐红色,粘土矿物组成,不含腐殖质。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

半风化层淡褐色,原岩的结构,构造部分保存。岩石的部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

基岩未风化的原岩。

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风化壳称古风化壳。

(5)土壤: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长期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①土壤主要组成有腐殖质、矿物、水分和空气。

②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层:

A、表土层有机质丰富(腐殖质),为黑、灰、浅灰色。是耕作的对象

B、淀积层或心土层淀积得物质有氧化铁,氧化铝,腐殖质,石膏,碳酸钙等。

C、母质层相当于残积层和半风化层。

③土壤的类型与分布主要与气候带有关

④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棕壤,褐土,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冻沼土,水稻土,盐碱土等。

⑤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土壤成古土壤。——研究和恢复古气候,古环境的重要依据。三、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气候和植被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它们是控制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1、温度:通过控制化学反应速度来控制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直接影响物理风化。

2、降雨量和湿度:则是通过介质的温度变化,水溶液成分的变化,植被的生长来影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

在两极及高寒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带,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在低纬度的炎热潮湿气候区,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温度高,空气潮湿。以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

植被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生物的风化作用,植被茂盛生物风化作用强烈,而植被稀少的地方生物风化作用就弱。另一方面间接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过程。

(二)地形:一是地势的高度二是地势起伏三是山坡的方向

1、地势的高度影响气候的局部变化,影响风化作用的类型和速度。

2、地势的陡缓影响到地下水位,植被发育及风化产物的保存,因而也影响风化作用的进行。地势陡的地区,地下水位低,植被较少,风化产物不易保存,加速风化。

3、阳坡,阴坡的风化作用类型和强度也不一样。阳坡风化作用较强烈。

(三)岩石特征

1、岩石成分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矿物组成的岩石被风化后而形成凹坑,而抗风化能力强的组分相对凸出,在岩石表面就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这称差异风化作用。

2、岩石的结构、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粒径,分布特征,胶结程度及层理对风化作用的速度和强度都有明显的影

响。细粒等粒矿物组成及胶结好的岩石抗风化能力较强,风化速度较慢。

3、裂隙裂隙的防御使岩石与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风化作用的进行。————球形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意义:1、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一些难溶的元素或物质在原地及其附近堆积起来可富集成有用的矿产。2风化作用还可形成一些找矿志如“铁帽”等。古风华壳对了解一个区域的地壳发展历史很重要。古土壤有助于恢复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研究风化可保证修建大型工程的质量。3、风化壳及风化作用研究对于农林业种植及国土利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节剥蚀作用

剥蚀作用: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它塑造了地表地貌形态,又是地表物质迁移的重要动力。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河流

地面流水:暂时性流水(片流洪流)

地面流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斜沟或沟谷由高处往低处流动,将势能转变为动能,这种动能叫水的活力。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

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河谷。河谷由谷坡、谷底、河床河流的侵蚀作用可分为

1、机械侵蚀作用:是通过其动能或挟带的沙石对河床的机械破坏过程。(主要)

化学侵蚀作用: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

2、按侵蚀的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测蚀作用

①河流的下蚀作用:流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向下的分量作用于河床底部,使其受到冲击而产生破碎;另一方面河流长挟带有沙石,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底部也有冲击和磨蚀作用,使其产生破坏。

V型谷: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一般在河流上游发生)

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强,下蚀作用的速度较慢,河床相对凸起;

而由较软岩石组成的河床,抗剥蚀能力弱,下蚀作用速度较快,河床相对下凹。从而在河床的纵剖面上形成缓,陡交替出现的阶梯。——直立陡坡,壁龛

从瀑布和急流向上游发展并逐渐消失的现象不难看出,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还使河流向源头发展,加长河谷。这叫向源侵蚀作用

若位于同一分水岭两侧的两条河流,如果其中一侧的河流下蚀作用较强,下蚀速度快于另一侧的河流,其河谷先发展到分水岭,迫使分水岭不断向下蚀作用弱的河流靠近,最后下蚀能力较强的河流侵蚀到下蚀作用较慢的河流,并夺取了它上游的河水,使其流入自己的河流中。这叫“河流的袭夺现象”。

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是无止境的,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高度一致时,下蚀作用停止。注入水体的水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海平面是最终侵蚀基准面。主流水面或湖泊水面即为其局部基准面。

②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结果是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河水流向河床的凹岸在流向凸岸称单向环流。——结果:河床的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不断前伸,河道的曲率逐渐增加,使原来弯曲较小或较平直的河床变得更弯曲,形成河曲(河床的连续弯曲)——蛇曲或自由河曲

当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冲击力加大,河水冲溃两河湾之间的河岸,河水从上一个河湾直接流入相邻的下一个河湾,这种现象叫河流的截弯取直。被截弯曲河道形成牛轭湖。

在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V型谷;在下游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地宽平,横剖面为蝶形的河谷;山区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平原区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

(二)片流的剥蚀作用:由片流对山坡松散层产生的破环作用。特点:剥蚀作用弱面状发展。洪流的剥蚀作用:洪流以其自身的动力和挟带的沙石对沿途沟壁和沟底的破坏作用。特点:流量较大,流速快,挟带沙石较多,机械的冲击很强。有加深和拓宽沟谷的作用。

二、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的化学潜蚀作用:通过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解并把溶解下来的物质带走,使岩石产生破坏的。

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

岩溶作用产生的基本条件:1、可溶性岩石

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

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①取决于CO的含量。二氧化碳的含量越高,其溶蚀能力越强;②气候条件,潮湿气候区比干旱气候区岩溶作用为更发育;温度影响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温溶解二氧化碳),加速了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气温高的地区溶解过程要更快一些。

所以潮湿,炎热地区岩溶作用最为发育。

根据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和岩溶地形的延伸方向岩溶地貌分为:

1、地下水的垂直运动: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

2、地下水的水平运动:溶洞(溶洞的延伸方向大致代表潜水面的位置)

(二)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其方式有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1、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指冰川在运动过程中,讲冰床基岩破碎并拔起带走的作用。挖掘作用的强弱受岩石的性质,冰层的厚度等因素影响。冰床岩石的裂隙越发育,冰层越厚,挖掘作用越显著。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

2、磨蚀作用又叫锉蚀作用,指冰川以冻结在其中和的岩石碎屑为工具进行刮削,磨蚀冰床的过程。具有冰川擦痕的砾石称条痕石。

它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一般在冰床的凸起部位与迎流面磨蚀作用较强,而在冰床的背流面,冰床底部及冰川后缘挖掘作用较盛行一些。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常见的有:

冰斗: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峭的围椅状洼地,常发育在雪线附近。

角峰: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塔型的山峰。

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冰川或山谷冰川,因冰川的刨蚀作用,冰斗的后壁或侧壁,冰川谷的谷壁发生节节后退,使两相邻冰斗或山谷之间的山脊变得越来越窄,形成两侧陡陵、顶部尖锐的山脊,又称鳍(qi)脊。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

特点:横断面一般为U字形,故称U性谷;在纵向上较平直;谷底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由变窄的趋势;如果因岩性及构造的差异性,谷底还可形成阶梯状地形;在谷底或谷壁上还可发育冰溜面或冰川擦痕的岩石,有时分布众多的不对称小石丘,形如伏卧的羊群,称羊背石。

(三)风蚀作用:风衣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挟带沙粒的气流(风)称风沙流。它是风的剥蚀作用的最主要动力。风沙流的含沙量直接影响风的剥蚀作用的强度,含沙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方式:吹扬作用和磨蚀作用

1、吹扬作用:风把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尘土扬起并带走的作用,又称吹蚀作用。

当风刮过地面时,风就对沙粒产生正面冲击力以及由紊流和涡流产生上举力,如果两种合力大于重力,沙粒就能被扬起。影响吹扬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风俗和地面性质。风速大,地面植被稀少,组成地面的物质松散,细,吹扬作用就强烈。

在沙漠区,地面的沙粒在吹扬作用下不断被带走,形成下凹的洼地。即风蚀洼地。当吹扬作用不断进行,洼地不断加深,当加深到潜水面时,地下水就渗流出来,洼地积水,形成风蚀湖。

2、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包括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磨蚀作用的强度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含沙量最高)、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磨蚀作用就强。

在盆地边缘或孤立凸出的岩块,由于近地面磨蚀作用强,向上减弱,常可形成上大下细,外形呈蘑菇状的石块,称风蚀蘑菇石。若岩块发育垂直裂隙,经长期风蚀作用和重力崩塌,可形成风蚀城和风蚀柱。在一些岩壁上,由于岩性软硬不一,抗风蚀能力不同,在风沙流的磨蚀作用下,形成大小不一的风蚀穴,如果一块岩石的表面几乎被大大小小的风蚀穴所包裹,形状似蜂窝,这种石块叫蜂窝石。

风蚀谷的特点:在平面上无规则延伸,在横剖面上可形成上小,下达的葫芦形;谷底极不平坦,忽高忽低,没有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低的趋势;主风蚀谷和支风蚀谷也呈无规则交汇。棱角明显,具多个磨光面的砾石称风棱石。

三、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

海蚀作用: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环作用。方式: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

机械海蚀作用主要是有海水运动产生动能而引起的,破坏的方式有冲蚀和磨蚀。(主要)

化学海蚀作用是海水对岩石的溶解或腐蚀作用。

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称基岩海岸。特点是海底的坡度较陡,海岸线凹凸不平,海水深度由海洋至海岸反向迅速变浅。海蚀凹槽或海蚀穴(洞)——海蚀崖——波切台(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和波筑台。

在海岸线向陆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由于组成基岩海岸岩性的差异或海岬和海湾的相间出现,地质构造的影响以及海蚀作用方向的不同等原因,海蚀作用在海岸带可形成:海蚀穹,海蚀柱,海蚀桥。海岬处海蚀作用强;海湾出,剥蚀作痛微弱,沉积作用为主。结果是海岸线向平直方向发展,坡度变得平缓。

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海岸称沙质海岸。

第六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一节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一、搬运作用的方式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

(一)机械搬运作用: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影响因素:(1).不同的营力有不同的特点。(营力:流水,风,冰川,海浪)

(2).碎屑颗粒大小。

碎屑物质的搬运方式取决于颗粒在介质中的受力状况。

受力有:浮力F、重力G、水平推力P和垂直上举力R.

1、推移:碎屑颗粒沿介质底面滑动和滚动。被推移的物质为粗碎屑物质。

影响因素:颗粒的大小。粗大的颗粒更难推移;碎屑颗粒的成分不同,则比重大者需较大推力才能移动;碎屑颗粒的形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容易推移的排列: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球度低的颗粒

2、跃移:碎屑物质沿地面呈跳跃方式向前移动的过程。细砂,粉砂以跃移为主。主要与受力状况和流体速度有关;与颗粒大小,形状,性质和排列情况等因素有关。

3、悬移:细小的碎屑颗粒在流体中,由于R+F>G,故不易沉到底部,总是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影响因素:紊流作用,颗粒大小,颗粒形状,比重及流体粘度有密切关系。

4、载移:搬运刨蚀冰床基岩的产物和两侧谷壁基岩塌落下来的碎屑物。这些碎屑物有的堆积在冰川表面,有的冻结在冰体内,随冰川一起运移。恰似一条传送带载运物质,这种冰的固体搬运过程称为载移。

(二)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称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

1.胶体溶液搬运:低溶解度的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

胶体溶液的性质:胶体质点极小,使得胶体能够搬运较远的距离;胶体质点常带电荷,当电荷为相同符号时,因排斥力而避免胶粒聚集成大颗粒,有利于搬运;有机质的护胶作用可使胶体在搬运中保持稳定。

2.真溶液搬运:母岩风化,剥蚀产物中,Cl、S、Ca、Na、Mg等成分多呈离子状态溶解于水中,呈溶液状态被搬运。

影响因素:溶解度,水介质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温度、压力以及CO2含量。

二、不同营力的搬运作用特点

(一)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机械搬运为主,化学搬运)

1、洪流:推移、跃移、悬移三种方式同时存在;

2、片流:推移和悬移。

3、河流:上游三种方式并存,中下游跃移和悬移更主要。在河流中,较粗大的砾石是推移搬运的,砾石的最大扁平面倾向河流上游,据此可判断古代河流的流向。

影响因素:1、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有关。根据爱里定律:被搬运碎屑颗粒的粒径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而颗粒重量与其半径的立方称正比;所以被搬运颗粒的重量与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2、与流域内自然条件有关。气候干燥,风化强烈,地面缺少植被的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多。

(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化学搬运)

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地下水的溶运能力,与水温、压力、运移速度、酸碱度及CO2含量有关。温度越高,压力大,流速快,CO和酸类物质含量高时,溶运能力强。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机械搬运)

特点:首先它们是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其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再者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冰川搬运的物质通常称为冰碛(qi)。冰川搬运兵部消耗冰川的动能,冰川的机械搬运力巨大。影响因素: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

(四)风的搬运作用

风搬运的能力虽小但是风沙流所携带的砂量往往是很大的。风搬运砂砾的方式主要是跃移。影响因素:风俗,搬运物的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

(五)海洋(及湖泊)的搬运作用

主要搬运营力:波浪,潮流,海流。在滨海地区,通常以波浪为主要搬运营力;在峡湾或潮

汐通道附近,是潮流;在半深海与深海则以海流为主。

三、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

(一)矿物成分上的变化:软的,耐磨性低的,易劈开破碎的矿物,容易磨损甚至消失;反之,就易于保存而含量相对增加。

(二)粒度和分选性的变化: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分选性:指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是判定沉积物成瘾的重要标志)河流上游,较粗的物质;下游物质较细。

分选性影响因素: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颗粒分选程度也愈来愈高;粒度,即愈趋向于细砂级,分选就愈好;与营力的性质有关,风积物分选性好,而冰碛物分选性极差。

(三)圆度和球度的变化

圆度: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球度:碎屑颗粒接近于球形的程度。

影响因素:随着搬运距离的增长,圆度和球度一般是愈来愈高;受到矿物物理性质,搬运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硬度低者易于磨圆,粒状矿物易于磨圆。推移、跃移易使颗粒圆化。

第二节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沉积环境:陆地::河流,湖泊,冰川。海洋:滨海,浅海,半神海,深海。

沉积方式:1、机械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介质物理条件:流速,风速的降低和冰川的消融。

2、化学沉积作用: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

3、生物沉积作用: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包括生物遗体直接堆积;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或生物遗体的分解过程中,引起介质的物理,化学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某些物质沉淀或沉积。

一、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机械沉积作用)

(一)河流的沉积作用

1、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流速减小;流量减小;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而发生沉积。

2、发生沉积作用的场所: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处;河流的凸岸。

3河流的沉积模式:

(1)滞留砾石沉积:在河流上游,坡降大,河流具有较大的动能。细粒物质被冲走,粗粒物质流下来成为滞留沉积。

(2)边滩沉积与河漫滩:河流在迁移弯曲的过程中,挟带的碎屑物在凸岸一侧沉积形成浅滩——宽阔的边滩。边滩沉积:大河沉积物以砂为主;小河沉积物以粗至砾石级。大型板块交错层理。河漫滩:边滩沉积—→(洪水时)—→河漫滩,水平薄层层理

(3)心滩沉积:形成于洪水期,表流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心汇聚,然后上升,是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多次洪水是心滩扩展,加高,最后露出水面。有砾石,粗砂,粉砂和粘土夹层。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4)天然堤与决口扇沉积:天然堤: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由于河水变浅,流速骤减,河水所携带的大量悬浮物质,很快在岸边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主要是粉砂和泥。决口扇是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天然堤外侧斜坡上形成的扇状堆积物。沉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粉砂。(5)牛轭湖沉积::有洪水期河流所带来的。主要是粉砂和粘土。水平层理。

(6)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位突然退落,动

力变小过程中沉积的。在錐顶的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

(7)河口沉积: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变宽,再加上海水湖水对河流的阻碍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构造: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前积层:河水到达河口后,最先在汇水盆地边缘沉积的较粗泥,砂沉积物。

底积层:河流带来的悬浮物,在前积层的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积层,有粉砂和粘土组成。

顶积层: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随着三角洲向海推进,在前积层之上沉积的,近水平的沉积物。

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击物。冲击物的主要鉴别标志是:

1、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具叠瓦状排列。

2、碎屑物质的分选性较好。

3、碎屑颗粒的磨圆度较高。

4、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

5、冲积物常呈透镜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

6、冲积物往往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上部为河漫滩沉积。(二)洪流及片流的沉积作用

一、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在冲沟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叫洪积扇。

洪积物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在洪积扇顶部,堆积有粗大的砾石;在洪积扇边缘,砂,粘土;在扇顶与扇缘之间既有砾石又有砂及粘土。

洪积物特点:1、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其物质成分较单一,不同冲沟中的洪积物岩性差别较大;2、洪积物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砂,粘土混积在一起;3、洪积物的磨圆度较低;4、洪积物的层理不发育,类型单一;5、洪积物不具二元结构,呈多元结构。

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叫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山麓连续分布所形成的裙裾状地形为坡积裾。

野外工作中,注意坡积物与洪积物二者区别:

1、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所以坡积物一般比洪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

2、片流动力弱而不稳定,故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3、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

4、坡积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

5、坡积物多分布于坡麓,构成坡积裾地形,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带。

二、地下水、冰川及风的沉积作用

(一)地下水的沉积作用: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场所主要是洞穴和泉口。

1、溶洞沉积物:石钟乳(从上到下),石笋(从下到上)、石柱。统称钟乳石。若地下水沿洞壁渗出,可形成帷幕状的沉积物,称石幔。

2、泉华沉积物:当泉水流出地表时,因压力降低、温度升高,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发生沉淀,沉淀在泉口的疏松多孔物质叫泉华。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纯机械沉积。冰川消融是冰川堆积的主要原因。沉积物叫冰碛物。冰川将冰运物源源输送到冰川的前端堆积,形成弧形的垅岗,称为终碛堤或终碛垅。

冰川流动时,因碎屑物过多并受基岩阻挡,冰运物堆积,形成一系列长轴平行于流向的丘状地形,称鼓丘。

冰碛物的特征:1、山岳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区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大陆冰川的冰碛物成分复杂。2、冰碛物的分选性极差,大至漂砾,小至粘土,混杂堆积在一起,形成“泥包砾”的现象。3、冰碛物磨圆度极差。4、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亦无层理。5、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常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

(三)风的沉积作用:纯机械沉积作用。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而沉积。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1、风成砂沉积:沙堆——沙丘——顺风向的斜层理。沙丘和沙堆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连接成沙垅。

风成砂特征:1、砂粒大多为石英,亦有长石、暗色矿物、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2、分选性良好。3、磨圆度高。4、较粗的砂粒表面常有氧化铁,氧化锰析出,形成具有油脂光泽的薄膜,称为沙漠岩漆。5、风成砂中有中小型交错层理,有时出现大型风成板状交错层理。6、风成砂中生物遗迹稀少。

(2)风成黄土沉积。风成黄土的特征:各地风成黄土的矿物组成基本一致,不受下伏基岩影响;分选性良好;磨圆度差;黄土层理不明显,发育垂直节理;孔隙度高达44﹪—55﹪,常含钙质结核。

三、湖泊(及沼泽)的沉积作用

湖泊分为:淡水湖。多发育在潮湿气候区,一般为泄水湖。以机械沉积为主。

咸水湖。多发育在干旱气候区,一般为不泄水湖。以化学沉积为主。

(一)湖泊的机械沉积作用。湖水的机械沉积作用主要来源于河流,其次为湖岸岩石的破碎产物。从湖滨倒湖心,沉积物粒度由粗变细,呈同心环带状分布。粗碎屑物也可以堆积成湖滩,沙坝和沙嘴。

(二)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极为明显。

1、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河流及地下水带入的Fe、Mn、Al等胶体物质或盐类物质易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成为潮湿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湖水中的钙质可以碳酸钙的形式沉淀出来,并与湖底淤泥混在一起,形成钙质泥,成岩后形成泥灰岩。

2、干旱气候区湖泊化学沉积作用: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

碳酸盐阶段形成方解石,白云石,苏打,天然碱。若湖水中含硼酸盐,称碱湖或苏打湖。硫酸盐阶段形成石膏,芒硝,无水芒硝。称苦湖。

氯化物阶段形成石盐,光卤石,钾盐。称盐湖。

沙下湖阶段:湖泊全被固体盐类充满。

湖泊的生物作用:可形成腐泥,成岩后称为油页岩。

(三)沼泽的沉积作用: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一般喜湿性植物被发育,植物死亡后,堆积起来形成泥炭。低位沼泽低于地下水面,高位沼泽中部隆起。低位沼泽泥炭最为发育。四、海洋的沉积作用

(一)滨海的沉积作用:

1、海滩沉积:海滩是在海岸地带由碎屑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坦地形。山区河流入海口或基岩海岸,沉积物由砾石组成叫砾滩。有砂组成的海滩叫沙滩。

2、潮坪沉积:在宽阔平缓的海岸地带,波浪波及不到这里,只有高潮时海水才能到达,因以潮汐作用为主,此地带称为潮坪。沉积物为细砂,粉砂和粘土。具有双向斜层理。

3、沙坝及沙嘴沉积:当海浪从沙质海底的浅水区向岸推进时,进浪与底流相遇。波浪的破碎使动能减小,所携带的长条形垅岗,称为沙坝。沙嘴是由沙粒堆积而成的长条形垅岗,它一端与海岸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

4、贝壳堤:生物沉积作用。海滨带软体动物大量繁殖,死亡后其骨骼被波浪冲到海滩堆积。(二)浅海的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的最主要沉积区,无论沉积物数量及沉积作用的类型都比海洋中的其它环境分区要丰富得多,古代海相沉积岩中绝大部分也为浅海沉积。

1、浅海的碎屑沉积:从近岸到远岸,一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

沉积物特点: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粒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较复杂。

2、浅海的化学沉积:发生在中,低纬地区。

沉积物:

碳酸盐沉积: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沉积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引起海水中CO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沉淀,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鲕状灰岩。

硅质沉积:一部分来自大陆,一部分来自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

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海成铝土矿、铁质沉积物、锰质沉积物、海绿石(绿色粘土矿物)

磷质沉积:以HPO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形成胶磷石——磷灰石

3、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当其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

珊瑚礁生活环境:20℃左右的海水中,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

珊瑚环绕岛的岸边生长形成岸礁。珊瑚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成为堡礁。珊瑚围绕海底隆起的边缘生长的形成环状的礁体,称环礁。

(三)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

浊流所悬浮和挟带的大量物质,在进入大陆坡脚和深海盆地时,因搬运能力剧减发生堆积,所形成的沉积物叫浊积物。有浊积物构成的扇状地形叫深海扇。沉积物主要由粘土和砂组成。还有砾石,岩块,生物碎屑等。具分选性和层理。

沉积物特点:都是一些胶体软泥,其成分大体相似。

深海化学沉积作用形成了锰结核,多金属软泥等。

1、锰结核:它由水针铁矿,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等矿物组成。以太平洋深海底为最多。形成条件:有丰富的锰质来源,处于氧化环境,海流不断补充锰质和沉淀核心。

2、多金属软泥:是一种富含Fe、Mn、Al、Zn、Pb、Ag、Au等金属的未固结沉积物。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半深海及深海的生物沉积:主要是一些生物软泥。包括以碳酸钙为主的钙质软泥和以硅质为主的硅质软泥。

第三节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

有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一)压实作用: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随着孔隙度降低,相应地将引起沉积层的渗透率降低,颗粒间的连接力增大,抗侵蚀能力增强。

(二)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胶结物的矿物成分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钙质,硅质及铁质。形成充填孔隙的胶结物必须在沉积物中保持长期水循环并且有过饱和溶液的稳定供给。铁质胶结物主要是赤铁矿。砾岩,砂岩和粉砂岩等粗碎屑岩的形成主要靠胶结作用。

(三)重结晶作用:指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重结晶作用的强弱与矿物成分,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一般颗粒越小,越容易被溶解,被溶

解的成分容易沿较大颗粒重新结晶。

重结晶作用在化学岩,生物岩及生物化学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第一节岩浆作用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复杂过程称~ 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侵入岩)和喷出作用(喷出岩)。

根据SiO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酸性岩浆中性岩浆基性岩浆超基性岩浆

一、喷出作用

(一)火山喷发现象与喷发类型

根据火山活动的时间: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不再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曾活动过而近百年来停止活动的火山)

活火山(现在正在活动或近百年来有过活动的火山)

按火山通道的形状:

1、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这种喷发火山口呈断裂带或是沿断裂带成串珠状排列。以粘性小,流动性大的基性熔浆为主。

在地址历史早期,火山喷发以裂隙式为主。现代或近代裂隙式喷发主要局限在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带上。

2、中心式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火山喉管多位于两组断裂的交叉点上。这种喷发是中心生代以至现代火山活动的主要方式。中心式喷发常伴随有强烈的爆炸现象,除喷出大量气体外,还喷出大量碎屑物质。

按照爆炸的强弱程度,可将中心式喷发分为猛烈式,宁静式,递变式。

猛烈式又称培雷氏,具突然性特点。一中酸性岩浆为主,由于其含气体多,粘性大,流动慢,冷凝快,因此常在火山喉管中凝固,像塞子一样堵住火山通道。随着下部岩浆的不断聚积,当压力大于塞子阻力时,就发生骤然的猛烈爆炸。这类火山以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为代表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以宁静地溢流出炽热熔浆为其特点。基性熔浆为主。具有含气体少,粘度小,流动快的特点。以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为代表。

递变式是一猛烈式和宁静式有规律地交替喷出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意大利维苏威(二)喷出作用的产物

1、火山喷出物

(1)气态喷出物:以水蒸气为主,还有CO、SO、N、HS以及少量CO、H、HCl、NH、NHCl、HF等。气体的喷出状况能预示火山活动的进程。如果气体喷出量越来越多,硫质成分越来越浓,温度越来越高,这就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即将来临的预兆。反之则是火山活动逐渐减弱。火山喷发的气体不是全部逸散,其中有相当部分直接由气体凝固成凝华物堆积在火山口附近,常见的有硫磺,氯化铵,氯化钾,硫化砷

(2)液压喷出物: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它与岩浆的差别在于熔浆挥发分较少。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熔浆分为酸性、中性、基性三类。熔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叫熔岩。

基性熔浆SiO含量低,挥发组分较少,温度高,冷却慢,粘性小,流动快。冷却后形成颜色较深的岩石,称玄武岩。(波状熔岩和绳状熔岩)

酸性熔浆富含SiO和挥发组分,K、Na含量比Fe、Mn含量高,温度较低,冷却快,粘性大,

流动慢。冷却后形成颜色较浅的岩石,称流纹岩。(块状熔岩)

中性熔浆SiO和挥发组分的含量以及其它性质介于酸性和基性熔岩之间。岩石为安山石。

枕状熔岩为基性岩浆水下喷发的产物。

(3)固态喷出物:由于气体的膨胀力及其所派生的冲击作用,使火山喉管及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被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呈团块、细滴喷射出来并在空中或落地后凝结为固体,它们均属于固态喷出物,统称火山碎屑物。可分为:火山弹火山快,火山砾,火山灰

2、火山地形: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形称火山锥(熔岩锥,火山碎屑岩锥,复合锥)。在火山锥顶部常有低洼的部位,略呈圆形,边缘很陡,火山物质由此喷出,称为火山口。火山口再次喷发,使火山顶部扩大,成为更大的洼地叫破火山口。火山口积水就成为火山口湖。与火山口相连的岩浆通道叫火山喉管(火山颈)。与喷出岩相比,岩浆充填火山喉管而凝结的岩石一般结晶较好,呈致密状。长期风化剥蚀后形成孤立山峰。

裂隙式火山喷发形容熔岩流与熔岩被。

二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侵入作用。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称为侵入体,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和浅成侵入作用。深成侵入体浅成侵入体(一)深成侵入体: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晶质中粗粒结构。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闪长石岩等组成。岩株是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呈小岩株产出的岩体在找矿上十分重要。

(二)浅成侵入体:浅成侵入活动接近地表,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常见的有岩床,岩墙,岩盆,岩盖等。

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岩墙: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它很少单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分布,形成岩墙群。

岩盆: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性多为基性。

岩盖:又称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形态常为圆形,椭圆形。岩性以中酸性。第二节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与方式

(一)隐私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1、温度:是引起岩石变质的主导因素。它可以提供变质作用所需要的能量,使岩石中矿物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较强的活动性,促使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结晶作用得以进行;还可以使矿物的溶解度加大,增强了流体的渗透性,扩散性及化学活动性。,促进了变质作用的过程。

导致岩石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岩浆的侵入作用使其围岩温度升高;当地壳浅部的岩石进入更深部时,由于地热增温使原岩的温度升高;由深部热流上升所带来的热量使岩石的温度升高;岩石遭受机械挤压或破裂错动时由机械能转化的热量使岩石的温度升高。

2、压力

静压力又称围压,是由上覆岩石的重量引起的压力。具有均向性,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它

能使岩石压缩,促使矿物内部结构改变,形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动压力是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它可引起矿物的压溶作用,使原岩破碎或产生变形,从而改造了原岩的结构与构造。

3、化学活动性流体: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的挥发性和活动性的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可以促使矿物组分的溶解和迁移,引起原岩物质成分的变化;作为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媒介;参与了变质作用的各种化学反应;大大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是变质作用的高温界限变低。

来源:岩石空隙中原已存在的孔隙水,变质过程中从矿物结构中析出的水及二氧化碳等挥发性物质、从岩浆中分离出的挥发性组分以及从地下深处分异上升的深部热液等。

(二)变质作用的方式:

1、重结晶作用:指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

2、变质结晶作用: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岩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重组合作用或变质反主要特点是有新矿物的形成和原矿物的消失,并且反应前后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不变

3、交代作用:指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特点:在固态下进行;交代前后岩石的总体积基本保持不变;原矿物的溶解和新矿物的形成几乎同时进行;交代作用是在开放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前后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一)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变质因素:温度及化学活动性流体

一个以岩体为中心,变质程度向外减弱的环带状接触变质带教变质晕。

分类:1、接触热变质作用:引起接触变质的主导因素是岩浆侵入造成的温度升高,变质作用方式主要是重结晶作用和变质结晶作用,变质作用前后岩石化学成分没变化。

2、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引起变质的因素除温度外,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所产生的交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同时伴随有大量新矿物产出。

(二)动力变质作用: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等作用。又称断裂(或断层)变质作用

主要发生在构造运动使相邻的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接触带上,这种接触带称断裂带或断层带。

(三)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方式是以变质结晶作用最普遍。

构造运动对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对岩石施加强大的定向压力,是岩层弯曲,柔皱,破裂;可以使浅层岩石沉入或卷入地下深处,以遭受地热增温和围压的作用;导致岩浆的活动,从而带来热量和化学物质;导致深部热液的向上运移;由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破裂,是热能、化学能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变质区内传递,渗透的良好通道。

类型:1、低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较浅,温度通常较高,局部或暂时性的地温梯度很高。与接触变质作用类似,但是它以分布更广,不受接触变质晕限制,形成的变质岩具有定向构造等特征与其区分。

2、中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较大压力也较大,区域地温梯度中等,温度随深度不同而不同。

3、高压区域变质作用:深度大,压力大,并且伴有强的构造动压力作用,温度较低,局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地球概论复习 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知识点 第一:地平视差 天体的视差: 天文上在测定太阳系内较近的天体的距离时, 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 线。 从天体到基线两端的连线所夹的角, 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 叫做天体的 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天体的地平视差。第二:月貌(月球地表结构)

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由反射率比较低的基性岩组成。 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有比较厚的月尘覆盖,反射率高。 环形山: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叫做环形山。现在也叫月坑。 辐射纹: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辅散的明亮线条。可以穿过山脉、月海延伸数千米。月谷:暗线是深陷的裂谷,有如地球上的沟谷叫做月谷。 第三:潮汐(天文潮汐) 潮汐:地表上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海平面涨落现象。 太阴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阳潮:有太阳引起的潮汐。太阴潮》太阳潮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潮汐隆起:在地球正反垂点的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称为”潮汐隆起” 引潮力: 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受的引力与地球平均引力之差, 正反垂点最大其他地方逐 渐减小。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规律性:①每太阴日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②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 复杂性:①赤道潮与回归潮;

②二分潮与二至潮; ③近地潮与远地潮; ※ 赤道潮:假定月球的赤纬为零,则两个垂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在一个太阴日 内都有相等的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对称。这样的潮汐称为赤道潮(分点潮) ※ 日潮不等:由于月球的赤纬不为零,它的两个垂点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致同一纬度 ( 除赤道外 ) 的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重点整理复习(新)

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答: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 多个属绝灭。 原因: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一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 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筵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原因: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有完满的解释,已经提出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盐度的变化,地球地磁极倒转,宇宙射线的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小星体的陨击等。不过,造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海平面的变化、气候的分异和变化的综合作用,似乎是二叠纪大灭绝的直接起因。 4、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08亿年前。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 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原因: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起因很不清楚,按照惯例,很多人又将其归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在这一时期内,有机物生产力发生过剧烈的崩溃,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事件相吻合。 5、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它是显生宙以来,仅次于二叠纪大绝灭的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整纲、整目、整科的生物在此次大灭绝事件中消亡。完全灭绝的有:爬行动物的恐龙、鱼龙和翼龙类。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固着蛤类。以及植物界的裸子植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灭绝的有100 多个科,仅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的约1000个属。 原因: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是有外行星撞击地球说;也有人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

地球科学概论 历年考研真题 答案

1999-2010真题答案汇总 “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反推过去地质作用的地质学类比方法。 风化壳: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作用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岩基面上的不连续薄壳。 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矿物、岩石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温差风化: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 差异风化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产生凸凹不平的现象。 球形风化:岩石的裂隙发育使岩石与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从而促进风化作用进行。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如砂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在岩块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破坏,经一段时间,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这种现象称球形风化作用。 岩浆作用:指岩浆形成后,在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溢出地表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份不断变化,并最后冷凝成岩石的复杂过程。 搬运作用:是指运动的介质将剥蚀的物质从一个地方运移到另一个地方。 机械搬运作用:是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推移跃移悬移载移。 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溶解物质)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化学搬运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黄道面: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 克拉克值:把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 丰度: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有规律排列的矿物。 分选性:碎屑物质在运动介质的搬运过程中,其成分和粒度大小趋于均一化的程度。 磨圆度:碎屑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岩屑或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屑颗粒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构造。层理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33km,大洋之下平均7km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位于地下2885km处。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同位素年龄: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故称。 地层层序律:岩层在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而颠倒原来的位置,应该是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一层压一层,保持近于水平的状态,延展到远处才渐渐尖灭。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地震震级:由地震能量大小划分的等级。 地温梯度: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 100m所增加的温度。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 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 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 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1Gal=1cm/s2 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 (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 (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第五章 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 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 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 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 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

地球科学概论期末考题

2002 (A) 1. 试述河流的下蚀作用( 10 分)。 要点: (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底部的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 ( 2)产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蚀作用、河流袭夺及侵蚀基准面等,4 个以上。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 要点: ( 1)整合 -- 地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 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 特点:干旱,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分四个阶段: (1)碳酸盐阶段 (2)硫酸盐阶段 ( 3)氯化物阶段 (4)砂下湖阶段 要简要说明其过程,图示也可以。 2002 年(B)

1. 试述河流的侧蚀作用( 10 分)。 要点: (1)概念:河水及其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两侧及谷坡进行破坏,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的过程。 ( 2)产物:曲流河、牛轭湖、截弯取直等。简要说明其过程。 2.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反映的地质意义( 10 分)。要点:( 1)整合 --地 壳稳定 ( 2)平行不整合—地壳垂直升降运动 ( 3)角度不整合 ---地壳水平运动要说明其形成的简单过程。 3. 试述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 8 分)。要点:中低纬度为主主要类型有:碳 酸盐、硅质、铝、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胶磷石和海 绿石等。 简要说明 2-3 种即可。 2003(A卷) 1、试述“V形”谷、“U形”谷和风蚀谷的成因,并对比三者的基本特点 ( 12 分)。 要点: “V型”谷,侵蚀成因; “U型”谷,冰川剥蚀成因。 风蚀谷:风的剥蚀作用形成。 可从谷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态、谷底特点及变化、主、支流交汇特点、谷底沉积特点等进行对比。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0-2014年地球科学概论历年真题分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2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40分) 1、地壳与岩石圈(P44-45) 2、V形谷与U形谷(P89) 3、矿物与岩性(PP52、P56) 4、节理与断层(P135) 5、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P97、P108) 二、填空题(在答案纸上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0分 1、填写以下矿物的硬度值:石英(7)、石膏(2)、长石(6)、方解石(3) “滑石方,萤磷长,石英黄玉刚玉刚” 摩氏硬度计 硬度等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代表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晚古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分别是泥盆纪D 、石炭纪C 和二叠纪P 。 3、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SiO2>65%的为酸性岩浆 ,52-65%的为中性岩浆 ,45-52%的为基性岩浆 ,45%<的为超基性岩浆。 4、板块边界可分为分离型板块、汇聚型板块和剪切板块三种基本类型。 5、地质年代由大到小的级别单位是宙、代、纪和世;与其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是宇、界、系和统。 四、标注图中岩浆岩体的产状和地形名称 (P116图7.8) 五、简述题 1、分析论述表层(外动力)地质作用与内部(内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P71-73 2、你对人类未来的环境状况持何态度?有何观点?

3、简述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154-161,写出板块构造学的基本思路及各大标题和主干即可。) 4、试述能源矿产的主要类型、成因和用途。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3年硕士生入学 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0分) 1、边滩与心滩(P98) 2、风化作用与风的剥蚀作用(P74、P89) 3、岩层与地层(P62、P131) 4、岩墙与岩床(P116-117) 5、倾向与倾角(P132) 倾向: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倾角。 6、冲积扇与三角洲(P99)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 二、填空题(按题号依次写出正确答案,不必抄题)15分 1、机械搬运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等四类。(P92-94) 2、最基本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P129) 3、中生代分为三个纪其名称和代号为白垩纪K、侏罗纪J 、三叠纪T (P66)。 4、按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形成演化特征,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大洋地壳两种类型。(P58)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大学地球概论试题

大学地球概论(第三版)试题 10级地科阿奖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的答案只有1个,每小题1分,总分5分) 1.天顶赤纬等于------- A、恒星时 B、太阳日时 C、当地纬度 D、太阴日 2.地内行星的自转周期比地外行星------- A、大 B、小 C、相等 D、不确定 3.下面四幅图中,符合丰子恺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是------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有 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流青衫湿”,诗中描绘的月相是------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内行星的公转周期小于地外行星 B、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 C、黄道24宫12气 D、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二.填空题(本题共40空,每空0.5分,总分20分) 1.沿黄道作周年运动的太阳,分别于()()()和(),依次经过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东至点,它们分别就是北半球的()()()和() 2.球面坐标系都有一个基本大圆,称为();()就是通过基圆的两级,同时垂直于基圆的所有大圆;通过原点的辅圈叫做() 3.中天恒星的赤经,即为() 4.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月的长度有四种,它们是()()()和() 5.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恒星中天时刻逐日提前();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月亮中天时刻逐日推迟约() 6.因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和() 7.对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来说,()和()是两个主要因素 8.历法一般分为三类:()()()

9.日食分为()() 10.岛屿按其成因分为()()和() 11.造成太阳每日赤经差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12.日食的条件:(),月食的条件:()13.海洋潮汐的两个基本周期:()()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15分)1.纬线 2.太阳常数 3.行星的逆行 4.民用晨昏蒙影 5.大地水准面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总分32分) 1.简述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6分) 2.试写出半昼弧公式,说明昼夜长短的条件(8分) 3.简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6分) 4.简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6分) 5.简述标准时制度的内容(6分) 五.画图说明题(本题共两题,总分18分) 1.画出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示意图,说明两者的不同(10分) 2.画出行星的会合运动示意图,并写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会合运动的情况(8分) 六.实践操作题(本题只有1题,10分) 1.根据所学知识,写明找到北极星的方法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概论—题库6套 一、名词解释(20%): 1.风化壳 2.阶地 3.软流圈 4.张节理 5.冰川的视运动 二、是非判断(20%):(正确-T;错误-F)1.地球的年龄约为4600my ()2.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3.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4.物理风化作用是热带地区最发育的风化类型()5.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上游的凸岸部位()6.中生代是划分世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7.板块内部是地球上深源地震最集中的部位()8.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和白云岩()9.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故称正断层()10.地心重力和压力为零() 三、简要论述(40%) 1.将今论古原理 2.风化壳 3.河流下蚀作用 4.地层接触关系 四、解答作图(20%) V字形法则 试卷二 一、是非判断(30%):(正确-T;错误-F)1.地壳的年龄约为3800my ()2.大洋板块的年龄比大陆板块老()3.地球内核是地球所有圈层中密度最大的部分()4.重力和距离成正比,故地心重力最大()5.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6.地幔主要是固态的()

7.月球对潮汐的影响比太阳的影响大()8.胀缩风化作用在热带地区最发育()9.河漫滩主要发育在河流弯道的凸岸部位()10.溯源侵蚀是一种重要的侧蚀作用()11.一般情况基岩海岸剥蚀作用强于沉积作用()12.中生代是划分纪一级时间单位最多的一个代()13.板块边缘根据运动方式分为三类() 14.岩浆岩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喷出(火山)岩()15.地下水是陆表水的一种() 二、多项选择(30%): 16.风化壳最发育的地区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极地冻土区。 17.阶地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A.下降;B.上升;C.不变 18.软流圈位于()的上部 A.地核;B.地幔;C.地壳 19.洋壳俯冲发生于()型板块边缘 A.汇聚;B.离散;C.转换断层 20.二叠纪是()内的一个纪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 21.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的地区是( ) A.高原;B.平原;C丘陵. 22.球形风化是( )风化 A.物理;B.化学;C.生物 23.冲积物是( )沉积的产物 A.洪流;B.片流;C.河流 24. ( )是新生地壳最主要的发生部位 A.大洋中脊;B.陆洋边缘;C.大陆中心; 2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主要影响是( ) A.增高降低;B.削高补低;C.不高不低 三、简述以下问题(40%) 26.将今论古原理 27.重力异常 28.风化壳 29.侵蚀基准面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库大全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地温梯度: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所生高的温度成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2. 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历史比较法: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 差异风化: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如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4.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 4.2km/s突增到 4.4km/s。 5. 矿物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6. 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林。 7. 洪积面: 8. 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岩石的结构: 9. 苦湖:湖泊沉积到了氯化物阶段,湖水进一步浓缩,残余湖水便能成为可供直接开采的,以氯化钠为主的天然卤水,因带苦味,所以称为苦湖。 10. 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分选性:磨圆度: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1. 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2. 球形风化: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 13. 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 14. 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 15. 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 16.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即以核部为中心分别向两侧倾斜。 17.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洋脊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在该段落以外的断裂带

1.固体地球概论,地球圈层结构,构造运动知识点

定义: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地球系统有关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 宇宙大爆炸理论:1、大爆炸时形成的一块星云因为自转和自身引力收缩形成了太阳系,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太阳,其余部分形成了其它天体系统2、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原始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3、类地行星的共同特征:它们由高熔点的矿物,像是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成表面固体的外壳和半流质的内壳,以及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心所组成。) 分异作用:由于原始地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出现可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固体地球。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有重要影响。地球在加热到铁能熔化的温度后,其物质结构和组成必然发生变异,地核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异作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地球内部的物质大体上是均一的,在分异过程中,铁沉入地心,形成致密铁质的地核,低熔点的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坚硬的地壳表层,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分异生下的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为重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它最终导致地壳与大陆的形成。分异作用也可能促使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最终导致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 地球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 圈层。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最优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 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 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 (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 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3.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 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 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 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