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140万元港币。

目前,这个记录还没有被打破。

从笏到文人雅具

竹雕从来就与文人气质有关。它因其材质特点,如竹子的“虚心”、“劲节”与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所以,竹雕艺术品在历朝历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

竹雕又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历史悠久,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只是由于官位的不同,笏的材质才不同,“天子以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士大夫所持的笏,就是竹制的狭长板子。这也许能说明,古时候环境很好,到处都种着竹子,所以就地取材,很是便利。一方面也能反映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

单的成品,尽管这离一件真正的工艺品还有差距。

与笏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到了后来,竹子已经慢慢脱离开人的手,到了文人的案头。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这里说的“秘阁”,就是臂搁,竹子做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

臂搁的功用是为了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马未都曾说,“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一方面可以保证不蹭脏字,一方面看着竹雕上的人物花鸟,也算

是陶冶了情操,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历史和流派

竹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真正还是在六朝以后。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箨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北周文学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这都可以证明,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根雕艺术。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竹雕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留存下来的一件最有名的竹雕是中国唐代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这件尺八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三节,遍体纹饰。正面有压孔5个,背面1个,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可惜是,现存放在日本国正仓院。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

这时的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文同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也就备受文人的重视。

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进入繁盛,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艺术的发展也使得大量艺术家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载入典籍的竹刻家就达二、三百人之多。随后形成了史上有名的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两人因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钰《竹人录》推为两派开山鼻祖。

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朱氏祖孙是嘉定人,

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金陵(今南京)派竹雕,则是由濮仲谦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发财的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仲谦的雕刻的确不同凡响,“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

市场

竹雕虽是小器,但走进拍卖会的时间不短。1994年到1996年两年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高价,超出估价两倍。足见精品明清竹雕价值之高。

到了2002年秋,竹雕拍卖就过了百万了。当年,香港佳士得拍

会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图笔筒,上有张希黄款,以159万元成交。张希黄是明代的竹刻名家。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历代名家艺人刻款的,价格总是会比其他竹雕高上许多。竹雕笔筒超百万元成交的,往往就是这类作品。

比如2003年,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成交价为110万元。2004年,清乾隆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价为132万元。

竹雕拍品,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王世襄是个喜欢收藏竹雕的行家,所以自然收藏的都是竹雕中的精品。果然,拍卖结束,14件竹雕器100%成交,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其中两件竹雕作品成交价格上百万,分别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另一件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被上海博物馆定向购买。有专家甚至称,从那时候起,竹雕的价值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视野,是竹雕行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随着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熟,有眼光的收藏者进一步认识到竹雕的价值,竹雕在收藏者的追捧中身价节节攀升,市场热度有增无减。2005年,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140万元的天价成交。

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尚未打破。有专家认为,竹雕之所以能在艺术品市场里异军突起,很重要的原因是,竹子历来与人们朝夕相伴,从古至今,人们对竹子的推崇,遂产生的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而这种精神一旦被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后,竹雕作品的文化含量则会大为提高。所以,许多人都乐观地估计,竹雕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的可能。

TIPS:

竹雕的收藏与保养

竹材为易损材料,保藏技术不可轻忽,如受潮涨起,干燥收缩,干干湿湿就会开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环境是控制温度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在南方,黄梅天可将竹雕放入有樟脑的塑料袋,扎紧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干裂,尽量不拿出玩赏,切忌太阳曝晒。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轻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润泽。其法只需将胡桃、松子仁包于纱布中,在竹雕制品上擦摩即可。

关于竹刻的研究书籍

除《竹人录》外,明清笔记中记载竹刻人物与作品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比较零散,可资参考的还有嘉定等地历年所修的地方志,其中“物产”部分也会收集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写《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书,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竹刻历史与创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为《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长篇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早年致力于收藏竹雕的叶义医生,著有《中国竹刻艺术》,并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留青

竹刻技法除了浮雕、透雕、圆雕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竹刻技法叫留青。所谓留青,又称皮雕,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它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即使在薄薄的一层青筠上,技艺高超的竹刻家还能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呈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的艺术效果。

竹皮青且坚硬,经过年久把玩之后,色泽转深,莹润光洁,年代

越久颜色越深,图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据说这种技法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留青竹雕藏品往往价格更高,更受藏家的喜爱。(彭治国)

来源:《优品》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 翻簧竹雕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一个主要品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其工艺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在上面雕刻纹样,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 浙江的翻簧竹雕俗称为翻簧竹刻,主要产于我们台州黄岩。黄岩翻簧竹刻的起源约始于清同治年间,从现有资料查考,是浙江翻簧竹刻最早制作产地,由民间竹刻艺人陈尧臣所创。黄岩西乡盛产竹子,乡村从事竹、木制品艺人甚多。清代同治年间,东山蔡阳村一位技艺高超的竹篾师傅制作竹篮、竹盘、竹盒特别精巧,产品出售之前都先送到陈尧臣的作坊,请他在竹制品上雕刻图案,从而售价大增。陈尧臣从中受启发,便和那位师傅合作,将竹簧从毛竹中劈出取出来,制成手掌形的掌扇,上雕以人物山水,并将掌扇称为“雅扇”,以示与蒲扇、纸扇、芭蕉扇不同,一时销路颇好。同时,陈尧臣兼作竹刻对联生意,很受欢迎。当时黄岩知县孙熹书法不错,兼有大书家赵之谦为幕僚,求者若云,孙应接不暇之际,常令赵为之代笔,孙熹见陈尧臣雕技甚高,便延请至衙内雕刻竹对联,每日付给120大钿。这种对联文雅古朴,很受人喜爱。当年赵之谦书写、陈尧臣雕刻的书法竹对联至今尚能在黄岩见到。当时,黄岩城关相继出现了两家翻簧竹刻店,一家是陈尧臣父子经营的师竹馆,另一家店号为郑益昌。 1929年,黄岩翻簧竹刻对联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33年,在南京全国工艺品展览中获特别奖。后翻簧销路不旺,师竹馆勉强维持,郑益昌几经波折后倒闭。至40年代末,黄岩翻簧竹刻艺人不到10人。建国后,在政府的扶持下,翻簧竹刻的生产得到了恢复,以后有了很大发展。 1964年5月初夏,久慕黄岩翻簧名声郭沫若先生,来到黄岩给予它很高评价“翻簧竹雕能采用国画艺术手法,把绘画技巧与雕刻刀法熔为一炉,有画、有题款、有图章,构成一幅幅具有诗情画意的工艺品,真不愧为‘浙江三大雕刻’之一”。并收藏已故老艺人陈方俊先生根据唐寅作品雕刻的《秋风纨扇图》掌扇一把,后珍藏于上海博物馆。同年,中央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专程来黄岩拍摄翻簧竹雕生产工艺的全过程,向全国播放。七十年代末,由于西方工艺品的俏然兴起,遂导致东方工艺品(翻簧竹雕等)的逐步衰落。 1998年黄岩翻簧产品在黄岩区政府扶持下,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罗启松努力下,奏响了一曲曲凯歌。1999年翻簧产品荣获“浙江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展览会”金奖,2005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分别荣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杭州西湖博览会银奖。在博览会上受到乔石等有关领导的赞誉。《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台州电视台等媒体相继作了宣传、报导。黄岩翻簧竹雕已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重视,21世纪她将以更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浅论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嘉定竹刻是中华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刀法精妙、题材丰富、造型多样,且意境高远、风雅绝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可贵的原创性,蕴涵浓郁的人文气息。对于应如何保护和复兴嘉定竹刻艺术的问题,笔者通过访谈和文献调查的方法,立足嘉定竹刻艺术发展史,从政府的扶持、传承人培养、嘉定竹刻艺术史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政府的扶持 在明清时期,嘉定竹刻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在嘉定文人阶层中比较流行,有职业化的竹刻艺人,也有较多的文人刻竹的现象。竹刻艺术既反映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趣味和人文情怀,又以精巧的工艺造型及其所蕴含的人文与美学追求,满足收藏者和珍玩者的内心需求。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下,嘉定竹刻艺人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关怀和经济资助,仍能获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从而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的显赫地位。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人文风尚的变化,晚清至20世纪上半叶,整个嘉定竹刻艺术已处于停滞、衰退时期。当时,嘉定竹刻业的发展主要由竹刻艺人和市场承担。然而,当一个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的文化生态远离我们,市场或许可以使它维持生存,但其力量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对嘉定竹刻艺术有一些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挽住了嘉定竹刻艺术衰退的势头。1955年11月,嘉定县人民政府为恢复和继承嘉定竹刻艺术,由潘行庸、李志庸、叶怀生、叶田生、范勋元、张荣奎等组成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后改为合作社),并招收了张迎尧等6名知识青年学习竹刻。 1978年以后,地方政府大力恢复嘉定竹刻艺术传统。1981年,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中建立竹刻社,拨专款着手培养竹刻人才。1985年7月26日,胡厥文致函嘉定县人民政府:“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在县政府的扶持下,1987年4月,嘉定县文化馆业余艺术学校开办了两期竹刻培训班,其中一些学员后来成为振兴嘉定竹刻艺术的生力军;1987年10月,嘉定博物馆举办“嘉定民间工艺展览”,有历代各类竹制工艺品80余件入展;1988年10月,嘉定博物馆成立竹刻工艺部;1995年,嘉定竹刻研究会成立……这些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的嘉定竹刻保护措施,在极大程度上抢救、保护了嘉定竹刻艺术,并大大地鼓舞了当代嘉定竹刻艺人的创作热情。 2005年1月,嘉定区政府提出要“振兴嘉定竹刻,打造嘉定传统文化新名片”。同年12月,嘉定竹刻协会成立,协会与嘉定区教育局联手,为全区中小学校美术教师举办了3个月的竹刻学习班,共计80人接受了竹刻培训。嘉定竹刻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嘉定区政府“竹刻艺术五年保护工程”的正式启动,该工程包括:建立竹刻工作室与当代竹刻陈列展销馆,将竹刻的展与销全面推开;成立嘉定竹刻研究所,开发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产品;举办全国竹刻大奖赛和嘉定竹刻国内外巡展,发掘和培养人才,打造嘉定竹刻品牌。 2006年6月,在区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嘉定竹刻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嘉定竹刻进一步获得了政策保护,并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同年11月,在陆俨少艺术院开办了“嘉定竹刻展”。2007年12月,嘉定竹刻博物馆开馆,几年来,该馆逐步发挥展示、教育和研究功能,向国内外观众展现嘉定竹刻的艺术成就和人文韵味,在为竹刻艺人和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艺术交流和创作提高的平台的同时,也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处普及传统艺术、享受精神熏陶的场所,从而为嘉定竹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石。 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积极因素中,政府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提供资金、社会教育以及遗产传承人评定和培养。考察晚清至今的嘉定竹刻发展史同样可以发现,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对保护与发展嘉定竹刻艺术极其重要。今后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仍然需要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推手。 二、传承人的培养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特定的语言、风俗、技艺等文化客体为聚合点,与一个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联结在一起的文化综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居于中心的地位。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其根本原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所依附的人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队伍的衰弱最直接地导致了传统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式微。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是首要的具体措施。 谈到嘉定竹刻的传承人问题,必须注意到“文人刻竹”的嘉 浅论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潘峰 摘要:嘉定竹刻艺术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推手。对于当代竹刻艺人,我们应持宽容而关怀的态度,鼓励他们在创作中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深入地开展嘉定竹刻史的研究,切实为保护和复兴嘉定竹刻艺术服务。 关键词:嘉定竹刻政府扶持传承人艺术史 64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

竹根雕中级工培训教材 竹刻技法介绍 竹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竹刻制品有扇骨、笔筒、文具、对联等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的精美工艺品。我国人民历来爱竹,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故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竹子是属于君子型的植物,所以《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松号丈夫。所谓“高风亮节”是人格的修养直接取法乎竹的

证明。因此我国历史上特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苏东坡则宣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我国竹刻起源很早,据〈礼记》记载,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的仪式上就要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文饰作用。竹刻在汉朝已有相当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实物不多,我们现在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竹刻工艺。现在,我们从很少的一些出土文物中还是可以对那时的情况进行一些想象和推断。比如,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竹勺柄,就表明当时的竹刻工艺的水平已是相当高

的,本来这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其上刻有很精美细致的宠纹,加以髹漆,便成为一件竹刻工艺品了。以后,专门制作的竹刻工艺品也出现了,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有一只非常精美的斑竹笔筒,他非常喜爱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裘钟”古而六朝时,齐高宗赐给明僧一件竹根如意,这表明当时己有一竹根雕的竹刻工艺和品种了。 宋代以后,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各种工艺必然互影交光,息息相通。至明中叶,文

再续竹缘——我看当代中国竹刻-中国嘉德

再续竹缘 —我看当代中国竹刻 徐征伟 (上海市嘉定博物馆研究部) \ Xu Zhengwei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hanghai Municipal Jiading Museum) 竹,是最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载体之一。“野炉燃树叶,山杯捧竹根”。古往今来,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面都与之息息相关。作为世界产竹最多、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中国自文明伊始就创演出形形色色的竹器,中国文人也以种竹、用竹、咏竹、画竹的方式赞叹着竹的柔而坚、平而奇。而当原始竹器渐渐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时,它立刻就成为诠释“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心灵哲学的绝佳载体,为文人们所青睐。这种艺术就是中国竹刻。 中国竹刻艺术相传已有千余年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进入高峰。当时竹刻艺术最重要的分支有嘉定、金陵两大流派,两派一取“重雕轻刻”,一取“重刻轻雕”,各有所长,各尽其美,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直至清代,竹刻艺术更因其精雅绝伦而受到皇室喜爱,一些竹刻家甚至进入国家最高艺术创作机构—宫廷造办处,专职从事竹刻研究与创作。皇室的喜爱与大批收藏家们的推崇,进一步推动了竹刻艺术的繁荣发展。 传统竹刻以反映闲适精雅的文人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其中文房清供最为常见。这种形式与内容符合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而文人的喜好与追求,直接影响着竹刻的器型设置与创作题材。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当代竹刻艺术家们开始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竹刻的文化属性与艺术特性,希望能在前人的成就中寻求突破。这种努力并非对传统竹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与成就的否定,而是对于融合竹刻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感观的求索。

俞田竹刻摆件《僻处突闻儿时歌留得 此景与人享》 Yu Tian 'Landscape', Carved Bamboo Ornament 32.5cm.long 张伟忠竹刻留青插瓶《水仙》 Zhang Weizhong 'Narcissus', Carved Bamboo Hanging Vase 42x38.5cm 既能传承传统文化追求,又要注入时代审美元素,这是现代竹刻的主题和很多当代竹刻艺术家探索的方向。经几十年的探索,现代竹刻艺术已初显成就:从形式上看,渐渐突破了古代原有的竹刻文房清供的题材和载体;从创作技法上看,留青和竹根雕的突出发展也为竹刻语言增色很多。 留青竹刻是一种竹刻与丹青相依相成的竹刻艺术,它以刀刻的语言表现于竹面一层薄薄的青筠上,利用竹皮与竹肌的色差重新诠释了书画的意境。而艺术家完成留青竹刻的一瞬间却并非代表着这件艺术品的最终定格,时间将继续用无形的手,为作品抹上代表了岁月的色泽,让留青的艺术意境表现得更为强烈。 历史上,张希黄、潘西凤、尚勋等代表人物的留青创作,已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二十世纪上半叶金西崖、支慈庵、徐素白等的努力使留青竹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当代竹刻家徐秉方先生勤奋奏刀,悉心体味前人技法,更将留青竹刻推向新的艺术境界:花卉虫草,珍禽走兽,远山近水,人物肖像,无所不能,赢得了“海内留青第一家”的美誉。品赏徐先生的留青竹刻,其作品风格迥异,或宁静淡雅,或朦胧清远,或和谐高洁,意趣无穷,妙造自然。徐先生虽已年过花甲功成名就,但仍孜孜以求,探索着留青竹刻的新发展。近几年间创作的山水作品,在灵动中隐现浑厚与苍茫之象,让人叹服其创造力的惊人与人生境界的高度。由于徐先生的贡献,国内兴起了一股学习留青、创作留青的高潮,并涌现了一批创作高手。 竹刻艺术家张伟忠是嘉定派竹刻传人,历经二十余载俯首面竹,潜心钻研书画、篆刻,对嘉定派竹刻技巧都颇有心得。由于师从徐秉方先生,他的作品更兼收了留青技法的精髓,既带着浮雕的层次感,又充满留青、浅刻的书画韵味,刀笔从容,物象井然,所刻之物因景而施,所施刀法虚实相生。传统与流行、经典与时尚,这些元素都成为张伟忠作品的一部分,因而广为识者所珍。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图文材料

附件2 2014年海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图文材料 一、基本情况 作品名称:竹刻大佛笔筒 设计人员:林秋伶 学校班级:海南华侨中学高二( 16 )班 设计时间:2014年8月 指导教师:徐道安 二、作品简介 作品功能: 竹刻大佛笔筒属于竹雕竹刻工艺品。是将毛竹截成竹筒,做笔筒的筒身。另将竹筒劈为竹片,再经刮青、打眼、雕刻、磨砂、胶合等工序,制成笔筒造型的工艺品。是一种具有竹子天然纹理,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美观,实用工艺品。 笔筒的主要功能是收纳钢笔、毛笔、铅笔等用品,还有装饰功能。笔筒上的图案、字画是用刻刀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在处理好的竹筒上刻制而形成的一件艺术品。 作品图片: 竹刻大佛笔筒 作品归属的课程模块:技术与设计1 三、设计报告

前言: 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中,设计制作是产品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又是构思、分析和评估设计方案的一种方法。竹刻大佛笔筒的设计制作就是设计过程中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技术素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题来源: 在我们读书人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吧:闲暇的时候,会对我们书桌上的笔筒欣赏一番,评论一番,这个时候,我就在想,要是用来收纳收纳钢笔、毛笔、铅笔等用品。还有装饰、欣赏功能的笔筒,该有多么好啊。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通用技术老师徐道安,徐老师指导我上网查资料,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找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具有装饰、欣赏功能的竹刻大佛笔筒。 设计要求: 以竹子为材料使用刨削对缝、胶合、车削;抛光、罩面工艺,其特征在于基材是用竹段劈成竹条,经对缝胶合拼成竹板,将竹板横截再对缝胶合成坯料,经车削成形、抛光、装配、罩面、打腊制度工艺品。 方案说明: 通过调查分析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1:

清代竹雕名家

清代竹雕名家 清代竹雕名家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沈大生嘉定人,明代遗民。能诗善画,多才多艺,继承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艺。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园读书图”笔筒一件。尚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善刻留青法,造诣极高。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浅浮雕竹林七贤图笔筒》和《八骏图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其《桐荫煮茗图笔筒》,广东省民间工艺馆收藏其《溪船纳凉图笔筒》等。尚氏的《载鹿浮槎笔筒》等,今已流失海外。周乃始清代嘉定人。工诗善画,颇有才气,也喜竹刻,擅刻芭蕉丛竹。上路博物馆藏有其浅刻芭蕉人物笔筒一件。岳鸿庆字余三,清道光、咸丰年间浙江嘉兴人,岳飞的后代。工于刻竹,运刀如

笔,一时称绝。还曾以竹雕刻技法,刻《紫檀木梅花图大笔筒》,由画家张子祥落墨,余三奏刀,千枝万蕊,生机勃勃,虬枝老干,皱纹疤结,浑古有致。今上海博物馆收藏其竹刻《游鱼图》扇骨一柄。王永芳清代嘉定人。工刻竹,所刻字体多学苏东坡,清劲风骨存。上海博物馆藏有王永芳浅刻苏字千论书”行体笔筒一件。 吴三藩清代嘉定人,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初学嘉定派朱珉技法。后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脉。即薄地阳文竹雕。流传于世的作品多为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书法臂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氏木雕人物笔筒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其薄地阳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搁一件;薄地高浮雕“二乔”竹笔筒一件,一面雕“二乔图”,一面刻七绝一首,款为“吴三藩”三字,极为珍贵;又藏“松荫迎鸿图”竹笔筒上件,属“磋溪吴三藩制”款,亦极为稀珍。朱文右吴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颇能传其技法。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封锡爵清代嘉定人。专工刻竹,人品高洁、技艺超绝,因而声名远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笔筒一只,整个笔筒雕成白菜形状,造形自然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夹园杉阳文印款。封锡禄清代嘉定人。性情落拓不羁,精于竹刻,于康熙年间被招人宫廷,成了御用刻竹艺人。他尤其擅长用竹根雕刻人物像。他还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

高密二中通用技术作品制作案例展示

多功能文具盒设计与制作 一、实施条件 材料:指接板或者五夹板,厚度最好在一厘米左右,利于上螺钉。尺寸,9mm×120mm×1200(将标准大板切分20块),每组二块;自攻螺钉、小合页等若干。 工具:手电钻8把;螺丝刀、手锯、木工锉(平锉也可)、角尺、铅笔等每组一套; 教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普通教室,空间大一点,也可) 二、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构思、画线 1、老师给出网上收集的文具盒的图片,学生构思文具盒方案,画草图,优选方案。 2、学生给方案草图标注尺寸。 3、学生分析方案中每块板料的大小,标注每小块板料尺寸。 4、老师发放五夹板,学生根据方案,在五夹板上画锯割线。 5、设计制作流程 第二步锯割 1、老师说明。 2、老师示范板料的锯割方法,手电钻的使用方法。 3、学生锯割板料、修正、标画钻孔位。 第三步连接 1、板料锯割。 2、钻孔。 3、连接(用自攻螺钉连接)。 4、评价 第四步美化和表面处理,写上名言,画上山水草木,彰显文人气息。 第五步,把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班级时间落款写上。最好用美工笔写画。 三、反思 此项目涵盖难题必修结构设计、构件连接、强度、流程设计、系统等知识点,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目的进行参透。其它优点: 材料易备,有学生独特的方案,作品具实用性。 项目费用不大。一块标准五夹板(9厘)84元,切分20块,每块计4.5元。

对实施的环境要求不高,普通教室也可实施。潜在的危险,几乎没有。总的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几个由木板制作的文具盒的设计作品,也基本符合作品设计的要求

几例PVC作品介绍 编者按:现有几例用PVC材料制作的通用技术作品,现介绍如下,以让更多的同学参考、借鉴和学习。 材料:50mm口径PVC管子、宽度为50mmPVC线槽若干、LED(发光二极管)灯若干个、小开关一个、电池两节、导线、彩纸若干。 工具:剪刀、锯子、划针、钢直尺、锉刀、电烙铁、美工刀。 特点:PVC管子具有价格便宜、易加工、质量轻、抗压强等特点,特别是价格,它非常的低廉,做为耗材比较大的技术试验材料,很经济实用。通用技术试验一般是属于纯消耗材料的试验,不象物理实验器材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做试验的耗材是比较大的。采用PVC管子为主材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本作品是用PVC管子做笔筒和用PVC管子及LED灯做照明器具的结合体,也可作为两个试验让学生操作。 本作品所有的材料价格大约4元,经济成本非常合算,并且易于加工。在试验课程中,让学生

浅谈宝庆竹刻的传承与发展

区委xx副部长xxxx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把文化建设提高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必将迎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前,作为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庆竹刻,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把“国字号”的文化品牌做成全国闻名的竹刻产业,将邵阳打造成“全国竹刻艺术之乡”。 一、xx竹刻的历史追溯与现实状况 邵阳市旧称宝庆府,地处湘西南,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我国竹刻艺术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已形成了以嘉定、金陵、宝庆为中心的竹刻派别,宝庆竹刻已名震全国,全盛于清朝乾隆时期。宝庆竹刻兼备嘉定派竹刻“深浮雕”与金陵派竹刻“浅浮雕”二者之美,不仅种类齐全,题材丰富,手法别致,且其特有的竹簧工艺与竹簧雕刻,色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艺术珍品,并定为清皇宫的贡品和外交礼品。宝庆竹刻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出自宝庆竹刻艺人之手的“竹簧天地同春寿字盒”、“芭蕉山石贴簧盒”两件旷世稀珍。 追溯宝庆竹刻的历史,无疑是悠久厚重,蜚声中外。然而,宝庆竹刻的发展现状却让人十分揪心。虽然历经战乱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浩劫,宝庆竹刻仍顽强生存了下来。宝庆竹刻在原邵 阳市竹艺厂的支撑下,采用机械制作竹簧器型、手工雕刻书画的方式,批量生产以实用为主的竹簧茶叶盒、烟盒、桌屏、首饰盒、针线盒、钢笔盒、水果盒等与以观赏为主的花瓶、挂瓶、桌瓶等两大类工艺品,产品全部外销,最多时拥有150余名工人,走过了近40年的峥嵘岁月。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邵阳原有的9家竹艺厂相继破产倒闭,技师流散全国各地,如今为数不多的老艺人亦年事已高,仅几个老艺人还在坚守竹刻,但雕刻作品相当有限,宝庆竹刻一度青黄不接,濒临消亡。

中国竹木工艺品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竹木工艺品市场调查报告 竹木工艺品指的是竹雕品、木雕品以及材料是由竹子或木材制作的装饰摆件。竹木工艺品不仅仅是装饰品在具备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实用性,如竹窗帘、木屏风、竹垫等。竹木工艺品设计独特、工艺精湛、色泽高雅,具有不变形、不虫蛀、手感爽滑等特点。 我国竹木工艺品以外销为主,在国内的销售主要是瞄准旅游品和礼品市场。因此,在产品方面,企业应该进一步拓展竹地板国际市场,重点开发竹木复合地板、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强化地板、重组竹地板、防水防火地板等新型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地板产品和早竹重组竹,竹材重组强化型材。重点向环保型、集装饰和功能型的胶合板,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等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解决环保型竹编胶合建筑模板胶粘剂;利用我国现有竹木加工产业的集聚优势,延伸竹木加工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及国内广东等地的先进竹木家具工艺技术,做大做强家具等特色优势产品;大力发展装饰木线条、工艺木门和钢琴架,竹凉席、竹编竹雕工艺品,出口木制品、玩具等产品,提高竹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竹木产业中的部分产品还没有出台国家统一标准,有些小企业不达标产品流入了市场,加上同行业之间的无序及不正当竞争现象较为突出,影响了优势企业和优质产品的发展和销售。未来,竹木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力度将加大,对资源浪费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不仅累积了不少新旧问题,同时,随着其规模的扩大与业态的不断完善与丰富,需要认识与把握市场规律的呼声与需求也日益强烈。因为不少人已经意识到,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不少乱象,是由认识上的混乱造成的。不少将若干乱象当成本质的所谓“专家”还在夸夸其谈、大行其道。所以我们讲,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到了非要加强理论建设不可的时候了。否则,只会跟着实践跑的理论,一定会成为实践的累赘。 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还鲜有人触及,遑论一些前瞻性的课题有人关注了。这种现状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相应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方面的研究及相应的理论,而是说这些研究及相应的理论还处于一个相对幼小与肤浅的阶段,很多时候,理论本身更多的是为理论而理论,对现实市场的关注、研究及提升做得很不够,也有人说是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两张皮,理论不关注市场实践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过程中很难听到理论的声音,甚至是实践对理论研究的一种漠视与对立。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贻害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从大局上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全面地发展。

台州民间美术2

台州民间美术之艺术瑰宝-竹刻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在距今5000年之前,我们就有仅次于河姆渡文化的仙居“下汤文化”和玉环“三合潭文化”。下汤文化是目前浙南地区较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石磨盘、石磨棒为浙江首次发现,开浙江石雕文化源头,也是台州石雕文化的开端。三合潭文化遗址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青铜器等,成为东南沿海滨海文化的典型代表。 台州地处江南,山川各级政府毓秀,人文景观丰富,民间手工艺发达。早在商代,台州已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温岭出土的商代“青铜皤龙盘”和临海出土的商代“青铜直内戈”等足证台州青铜义化的辉煌历史。此后,印纹硬陶、原始瓷等等层出个穷,东汉“青瓷五联罐”、青瓷器又体现了台州人民的伟人烧造技术。东晋时期,金漆朱金木雕已问世,利用民间干漆夹苎技法进行造像工艺,唐代台州开元寺僧思托制作“鉴真彩色坐像”,为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门像雕塑,定为国宝;黄岩灵石寺堪称台州文化宝库,其出土文物之多,艺术水平之高为国内罕见,其中北宋戏曲人物砖雕,足证台州戏曲的滥觞,开中国南戏之先河;沙埠青瓷制作水平之高在中国青瓷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唐代窑址至今尚存;仙居唐代针刺元肯花灯,其图案以绣花针针刺而成,且无骨架,被誉为中华瑰宝;三门北宋石窗质质朴古意、文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临海大岭元代石窟造像,宽额广颐,佛像庄严;黄岩清代翻簧竹雕,时有学士书家雅集,名流为之题咏书写、名噪一时。其它还如明清之后朱金木雕的堂皇富丽,草、麻编织的清雅大方、民间抽纱刺绣的雍容大方……等等,充分显示了台州这一方神奇土地上文化积淀的深厚。 建国之后,台州的工艺美术得到进一步发展。50年代兴起的玻雕艺术,堪称中华一绝;60年代开创的车木木玩具,为台州现代工艺美术繁荣奠定了基础;70年代西方传入的工艺礼品,成为台州现代工艺美术产业特色;80年代竹、麻、草编各领风骚,西方抽纱和民间刺绣浑成一体,巧夺天工,独擅风流;90年代后,崛起的大型石雕、仿古建筑、大型彩石镶嵌、大型天台山佛像、大型玻雕艺术等等均为世人瞩目,饮誉海内外,名家名作不断问世,诸如:翻簧竹雕、无骨花灯、麻编孙子兵法、真丝全雕叠袖旗袍、干漆夹苎朱金木雕、玻璃雕刻、仿古建筑新雷峰塔等等在国内外屡获奖项。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繁朵鼎盛局面。 无骨花灯、翻簧竹雕、干漆夹苎木雕、玻雕代表台州工艺美术最高水平的作品,都集中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1、竹刻?嘉定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 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厚。祖孙三代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的基本品格,在历史上被人称为“三朱”。“三朱”之后,李流芳、娄坚等“嘉定四先生”在书画之余,亦承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代康熙年间,吴之创薄地阳文刻法,秀媚遒劲,层次多变,被时人称之“鬼斧神工”。另有封锡禄、封锡爵、封锡璋三兄弟,精于圆雕,擅作人物,作品生动传神,将嘉定竹刻推入全盛时期。至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而以周颢为领军人物。周颢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康熙及雍正两帝不仅收藏,还将艺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皇帝则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嘉定竹刻艺人刻录。晚清时,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内,作坊林立,店铺繁多,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申竹芗的“瑞芝斋”及“潘松云斋”、“谢荫轩”等均有一定影响,但此时整个竹刻行业已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现在这一技艺主要的传承人有范勋元、张迎尧、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乐平、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庄龙、周铿、张伟忠、蒋玉铭等。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艺人大都已转业。而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画画家亦无人操刀刻竹,书画家和竹刻艺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所有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 2、竹刻?宝庆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邵阳市

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

《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设计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设计课程包括雕漆工艺、线描、泥塑、旅游产品造型设计、现代装饰画、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漆画工艺、雕漆工艺、工笔画、景泰蓝掐丝工艺、竹雕竹编、彩陶工艺、Photoshop;实训课程包括素描、速写、色彩实训,硬质材料基础与创作实训,设计艺术实训,经典雕塑临摹,陶艺实训,竹雕竹编实训,泥塑实训,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训;选修课程包括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概论、外国工艺美术史、旅游文学、包装设计、应用文写作。 《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基础》讲述了:美术教育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技能的承袭和创造,这可以说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二,则是建立在美学意义上对所谓艺术人生的把握和度量,在学习艺术的规律性技能的同时获得思维的解放,在思维解放的同时求得空前的创造力。 金丝猴旅游工艺品 楚天金报讯湖北省的礼品、旅游商品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并保持年12%以上的增长率,从事礼品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企业逾千家,会员单位 达 500余家,覆盖全省17个地市州,拥有广阔的市场资源。 【产品简介】 智能金丝猴 具有独特的外形造型设计,外观毛发亮丽,触手柔软舒适;同时该款金丝猴还备有体现湖北旅游产品的人机互动装置,互动语言生动活泼有趣,语音清晰悦耳。该产品体积重量适中,是旅游者馈赠亲友不可多得的旅游特色产品。 仿真金丝猴 外形取自湖北神农架野生金丝猴的自然蹲立姿势,形态生动自然,毛发逼真,触手舒适。 该款金丝猴面部具备野生金丝猴的独有特征,同时也给予人们一种温顺可爱的感受。该产品体积重量适中,是旅游者馈赠亲友不可多得的旅游特色产品。

中国手工艺现状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黄麻纸呈淡黄色,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年间(1723~1735

民间工艺品大全

民间工艺品大全 瓷器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瓷器"与"中国"在英语中同为一词,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珐琅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 琉璃 琉璃,“以石为质,以硝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和然后生”。正是这样浴火而生,其神秘也来自火的洗礼。工艺之精细非一般材料所能及。琉璃艺术的离奇,透明,清澈。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 琉璃在明代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 佛教传到中国后,奉琉璃至宝,“药师琉璃光如来”所居的“东方净土”,即以净琉璃为地,光照“天地人”三界之暗。说的就是药师佛所在琉璃世界。的经书中这样写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古法琉璃因此成为佛家七宝之冠。

工艺品有哪些.doc

工艺品有哪些 工艺品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有艺术价值的产品。下面我给大家说说,供大家阅读! 木、牙、竹、碳、玉雕、马汉琉璃、彩雕、树脂、文玩核桃、陶瓷、剪纸 雕刻陶瓷工艺品 传世木雕的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一)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

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木材的干燥处理 1、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根据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干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星期 ),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才或圆木),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干燥时间可能缩短,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三)刀具的应用 刀具是从事木雕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练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四)雕刻技法

艺术品分类

艺术品设计与表现课程指导:张丹艺术品分类-按用途分类 绘画类艺术品:素描、速写、中国画、油画版画、抽象画、壁画、水粉画水彩画、漫画、连环画、插画等 书籍类艺术品:古籍善本、平装书、线装书鉴赏图书、连环画图书、画报画册类、摆设图书以及其他图书类图书等 书法类艺术品: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扇面 文房四宝类艺术品:笔类、墨类、纸类、砚类 票据类艺术品:票据类纸币类、邮票类、火花类、卡类 青铜类艺术品: 青铜铸币类艺术品、铜镜类艺术品、铜炉类艺术、铜像佛像类艺术品 雕塑类艺术品:石雕类艺术品、木雕类艺术品、竹雕类艺术品、文物雕塑类艺术品、牙雕类艺术品、角雕类艺术品、根雕类艺术品、玻璃钢雕塑类艺术品、砂岩雕塑类艺术品、金属雕塑类艺术品、复合材料类雕塑艺术品 陶瓷类雕塑艺术品:陶类工艺品、瓷器类工艺品、瓦罐类工艺品、陈列式陶瓷类工艺品 玉器类工艺品:首饰类玉器、器物类玉器、陈设玉器 珠宝首饰类艺术品:耳钉、耳环、耳坠、耳线、项链、项圈、腰链、脚链、手链、手镯、臂环、戒指、项坠、胸针、发簪、配饰类及其他工艺品 织印染绣类工艺品:纺织类艺术品、印制类艺术品、染制类艺术品、织绣类艺术品、丝绸类艺术品 服饰类艺术品:帽类、鞋袜类、马甲类、褂类、上衣类、袍类、内衣类、泳衣类、手套类 家具类: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屏风类、台灯类 民间工艺品类艺术品:民间绘画类工艺品、剪纸类工艺品、民间玩具类工艺品、皮影艺术品、民间工艺类艺术品 传统工艺品类艺术品:漆器、金银器、鼻烟壶、珐琅器、古董钟表、中国风筝、民族类传统类工艺品 摄影类艺术品:风光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动物摄影、广告摄影 学院:时尚与工艺 班级:装饰艺术设计1班 姓名:董甜甜 学号:11561036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竹雕鉴别方法大全】 朱三松竹雕

【竹雕鉴别方法大全】朱三松竹雕 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门类,竹雕艺术品的市场潜力稳中看涨,前景良好。正因为如此,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伪造假现象,有些造假集团出产的高仿品几乎可以乱真,令人防不胜防,故而了解竹雕的作伪及鉴定方法,在实战中显得尤为重要。 竹雕鉴别方法大全 判断一件竹雕作品的制作年代,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考量。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质地和包浆,好的竹雕材料多数只是生长三四年的竹子,纹路自然,传世的明清竹雕材质,表面颜色经过数百年的摩娑抚弄,多已向暗黄、黄褐,甚至琥珀红色转变,存世时间越长竹皮越红,但这种转变并不均匀,人手常触摸的部位,如外壁、盖口、纹饰突起等处明显,而手不常能触摸的部分颜色可能不同。器物表层还会形成一层光泽含蕴的包裹层,俗称包浆。新品作旧多是经弱酸水煮,快速烘干,然后打石蜡,用棕帚磨光,再进行染色,使得成品体量非常轻,颜色古旧,包浆蕴然,很容易欺骗初入门者。如何分辨呢,一般来说,用染料染色,其竹雕旧色内外凹凸深浅相似,过于均匀,而且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包浆生硬,有蜡迹未揩尽的感觉。 其次,艺术风格是重要的鉴识标准。这需要我们了解明清竹雕各发展阶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风格,多见标准器,多作比较,积累经验。例如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明代竹雕构图简净、饱满,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整体浑厚古朴。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主要为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清后期雕工较粗,运刀平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感。 第三,在技法上,明清时期上品基本不会出现明显败笔,运刀都为表现题材服务,恰到好处,而一些技法,如薄地阳纹,为吴之璠革新推广,应用此法的作品不会早于清初;同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