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专题三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2014-3-4

课前学习案

【热点背景】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近几年高考的主观题大多从中外重要社会转型期选取角度进行命题。

【学习提示】

1、梳理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史实,归纳各转型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横向联系中国各转型期世界历史发展特征。

3、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引领专题内容学习,深化对新史观的理解。

4、高考热点题型——论证类(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2、明末清初(17~18世纪)

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4、过渡时期(1949~1956年)

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知识拓展】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7~18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保 存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

春秋战国

公元前5~前3世纪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

②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

1 铁器、牛耕,生产力

提高;

2 瓦解,土地私

有形成;

3出现小农经济

百家争鸣”

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17~18世纪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衰落

1商品经济活跃,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

缓慢

2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

1儒家正统思想占统治

地位

2产生带有反封建的早期

启蒙思想

“3西学东渐”,西方科

技开始传入

甲午战争后

至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败,掀起瓜分中

国的狂潮,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

②抗争和探索:戊戌变法、

义和团、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五四运动③由封建

专制走向民主共和,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华民国

成立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

步发展和黄金时期;

进一步瓦解

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传

播: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时

期的民主、科学;②实

业救国;③马克思主义

过渡时期1949~1956年1颁布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_》

2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_制度,初步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

展;一五计划;工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确

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__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①

平反冤假错案;②政治体制

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和政治协商制度;③加强

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④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

会主义_______体制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科学发展观;

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

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二知识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皇权和相权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设中朝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二府三司制

元朝:只设中书省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设立军机处

2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央和地方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西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立刺史

北宋:削实权;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

14—18

世纪

明清西方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

衰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

义萌芽发展缓慢,重农抑商

重商主义、工业革命,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对外

闭关锁国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

3

古代中国 古代西方 文明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

经济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工商业、海外贸易发达

思想

儒家思想

人文主义精神,自由平等

地理

大河流域,地域广阔

多山、多岛、多港湾

四练习

1、(09年福建)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9年江苏)分析右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询问笔录 问:你的鸡蛋是买来卖的吗? 答:我喂有两个鸡生产的,只有10个…… 问:你带鸡蛋进城市沿街出售对不对? 答:我来卖鸡蛋是错误的,应该卖给国家,今后的东西完全卖给国家,改正错误。

处理意见:教育后,鸡蛋收购。

3在中央,皇位由私家世袭,地方由异姓非世袭官僚管理。这种制度是指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

4.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927年1月6日《大公报》在社评中说: “中国有赤化问题之发生,中国之耻也。”由此可知当时

A.《大公报》有较浓重的反共色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得到广泛支持

C.《大公报》反对国民大革命运动

D.国共第一次合作已经彻底破裂

5右图是一份询问笔录,该询问笔录产生的背景是 A.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打压

B.民国官僚资本压制工商业发展

C.“一五”计划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实施及极左思潮泛滥

6.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

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五【思考·探究】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尖锐

●思想因素: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采用三权分立。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思考·探究】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发展轨迹出现了巨大的反差,导致了中西国力的易位。

1、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在经济领域有相似之处,但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试述这种“相似”和“差异”的表现。

“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差异”: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西方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

2、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专制化”与“民主化”都有强化的趋势。试述两种不同趋势的表现。

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

清朝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西方政治“民主化”:

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3、就文明类型而言,这一时期中西有何不同?

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西方成功实现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时间中国世界

前5~前3世纪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罗马

奴隶制繁荣时期

17~18世纪明末清初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五四运动

近代化全面展开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代

议制民主完善;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美苏冷战,

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第三次科技革命

1978年~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美苏争霸—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教学要点: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 2、课程性质:专业 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 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 二、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2017年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上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中考考点:1、秦兼并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2、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3、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二、基础知识复习: (一)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 ⑴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东方六国。 ⑵人物:赢政⑶都城:咸阳。 ⑷影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⑴目的:适应统一的新形势,加强封建统治。 ⑵措施: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思想上:焚书坑儒①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②内容: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后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阳活埋。 ③影响(或评价):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种做法是既残暴又愚蠢的,它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4、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5、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6、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平越疆修灵渠 ⑴目的:为抵御匈奴,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 ⑵人物:秦始皇、蒙恬。⑶起止: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⑷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同时,也是秦暴政的 历史见证。 7、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 (1)出现原因: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兵役和徭役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耕作,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提倡节俭,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2)表现:①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②国家的粮仓丰满③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出现的这种局面,叫文景之治) 2、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 ⑴背景: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⑵措施: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准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⑶影响: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⑴背景:诸子百家各派人物聚集诸侯门下,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⑵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政权。⑶提出者:董仲舒。 ⑷内涵: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 ⑸相关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太学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⑴西域的地理位置:今天的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⑵经过:①第一次: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138年。结果:未达到预期目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54 总学分:3 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历史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 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 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史书。 3、先秦史籍对后市的影响:第一、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二、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史书编写体 例;第三、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如孔子《春秋》);第四、“直笔与曲笔”的写作思想,为后世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 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5、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 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6、孔子编《春秋》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并运用“寓褒贬、别善恶、以定名”的春秋笔法。 7、《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杰出的编年通史。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 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后世多有仿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谥号“文正”。司马光自幼好学, 二十岁考中进士,他曾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于是博览众史书,删削冗长,举辑机要,到宋英宗时,司马光写成战国秦历史共八卷,宋英宗看后十分赞赏,并命他继续写下去。 后来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司马光反对,受到排挤,遂退居洛阳潜心编史,前后共用19年,《资治通鉴》全书告成。司马光集前世史学之大成,无愧“文正”这一称号。 9、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 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0、《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 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 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并改本纪为纪,改书为志,取消 世家,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它为断代史,记载了西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

中国历史要籍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3025631 学时:32 (16+16) 学分:2 适用专业:历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是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史籍形成的背景、沿革,以及其史学价值;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籍、分析史料的能力。这一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的,也具有实践的意义。 课程任务:该课程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史学名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史籍、阅读史籍,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进而,具有对历史书籍进行分类的能力——精读基本史籍,选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使学生具有独立教学和史学研究的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导论(1学时) 重点、难点:中国历史要籍的分期分类。 2.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1学时) 重点、难点:《尚书》的今古文及真伪问题。 3.作为《尚书》百篇之余的《逸周书》(1学时) 重点、难点:分析《逸周书》文字表层背后的深层政治用意。 4.《左传》与《国语》(春秋内外传)在先秦史籍中的地位和意义(1学时) 重点、难点:《春秋》、《左传》、《国语》之关系及各自特点。 5.《史记》与纪传体的创始和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司马迁的史学观。 6.《汉书》在纪传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班固的史学思想。 7.《后汉书》与纪传体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范晔的史学思想。 8.《三国志》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陈寿的史学思想。 9.《晋书》在纪传体史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学时) 重点、难点:《晋书》的成就。 10.《资治通鉴》与编年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资治通鉴》的借鉴。 11.唐宋时期的政书类、纪事本末类、方志地理类史书(1学时) 重点、难点:后世对古代政书、纪事本末、地理方志的借鉴。 12.《史通》与史评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史通》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3.《明史》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明史》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4.编年体史书与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进一步发展:《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1学时) 重点、难点:《明实录》与《宋史纪事本末》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5.《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与史论、史考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16.《读史方舆纪要》与历史地理类史书的发展(1学时) 重点、难点:《读史方舆纪要》的成书背景及其记载内容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精读与阐析(1学时)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中国历史文选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名词解释 1、刘知几:字子玄,唐代着名的史学家,在经学上偏向“古文”。《史通》是他一生精力所萃的名着,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很高地位;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实的“三长”论点,并坚持直书,反对曲笔。 2、《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唐刘知几撰,共二十卷,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3、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更好表现人物性格,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王侯封国,“表”排比大事,“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列传”记人物。 4、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即使前后分隔,首尾难以连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 5、《大唐西域记》:我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外交通和宗教史的名着,十二卷,唐玄奘述,辩机编。本书是游记

体,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西域边疆历史、南亚古代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6、《文献统考》:是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专着,可与《通志》《通典》相媲美,宋末元初马端林撰,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后世学者对此颇多贬词,但其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且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 7、典制体:政书的体例之一,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体政书是唐代杜佑的《通典》。 8、“三通”:包括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林的《文献统考》,南宋郑樵的《通志》,《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政书,《通志》是纪传体政书。9、“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是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10、郑樵:字渔仲,宋代人,人称夹漈先生,撰《通志》《尔雅注》等书;他学识渊博,对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虫鱼草木各方面都有研究。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_宁波大学考研论坛

宁波大学2018年人文学院《中国历史文选》复试考试大纲科目名称:中国历史文选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①名词解释 ②简答题 ③材料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 1、经部文献 ①《诗经·七月》 ②《尚书·牧誓》 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2、史部纪传类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汉书·武帝本纪》 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 ④《宋书·谢灵运传论》 3、史部地理类 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②《水经注·鲍邱水》 4、史部史评类 ①《史通·二体》 ②《文史通义·书教下》 5、史部政书类 ①《通志·总序》 ②《通典·田制》

6、史部编年类 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 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 7、史部纪事本末类 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 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 8、史部学案类 《明儒学案·凡例》 9、子部文献 ①《日知录·宋世风俗》 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10、集部文献 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 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 四、参考教材 《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必修课

历史文化及旅游学院历史学必修课 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2) 《中国历史文选》(上)课程教学大纲 (6) 《中国历史文选》(下)课程教学大纲 (11) 《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18)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23) 《历史学科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35) 《世界近代史》(上)教学大纲 (39) 《世界近代史》(下)教学大纲 (46) 《世界当代史》教学大纲 (50) 《世界古代史》教学大纲 (57) 《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 (63)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73)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大纲 (90) 《世界中世纪史》教学大纲 (98) 15门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课程代码:BZ02112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学时数:3学分,54学时(理论讲授54学时,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历史学 修(制)订人:邓永飞修(制)订日期:2007年3月6日 审核人:范玉春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周长山审订日期:2007年3月16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史学概论》是历史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史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对象,它及历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史料学、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等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史学概论》虽然必须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综合。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及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史学理论的兴趣和运用史学理论分析史学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理论讲授6学时)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以及及其他学科的关系;简要了解历史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讲授内容: 1。历史及历史学 2.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历史学的价值 4. 历史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5.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 重点:历史学的性质 难点:历史学的性质 第2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理论讲授9学时)

中国历史考试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1-3课):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主题:“早期人类” 知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禅让。问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170万年;云南;元谋人。)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3、我国原始农业最早起源于何时?哪两个地区最早栽培农作物?分别是哪三种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这三种农作物的国家。 (10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北方地区的粟和黍。) 4、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比较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生产生活的异同点?

6、距今四五千年的部落联盟时期,那两次战争后炎黄联盟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称谁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什么自称?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炎帝和黄帝;炎黄子孙。) 7、列举炎帝的历史功绩?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lěi sì],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8、列举黄帝的历史功绩? (黄帝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另外,仓颉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螺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9、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哪三个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民主推举贤德之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什么?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成功的方法是什么?留下了什么著名的典故?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精神? (尧舜禹;禅让制;疏导;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公无私、全身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二单元(4-8课):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诞生与社会变革 主题:“早期国家” 知识:夏商西周的更替;青铜器和甲骨文;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问题: 1、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历史上的的地位?夏朝的第二代国王启在位时,禅让制被什么取代?公天下被什么取代?夏朝最后一个王谁在位时实行暴政而亡国。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一、字词解释 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圩,洼田四周的埂 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俎,置肉的几。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 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要通腰。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 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 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 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 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 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 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

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 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 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 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 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 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 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 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 风声:名望,声望。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 折衡之臣:忠勇之臣。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 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 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 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 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

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 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 二、名词解释 史记 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 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此外,中华书局刊印《史记》点校本。 汉书 1、《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 2、《汉书》所记上起汉高祖,下终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共一百篇,其中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 3、《汉书》在体例上继承《史记》,但有所变更;在内容上继承袭入《史记》,但有所增加 4、十志不拘泥于断代 5、《史记》注本有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中国历史文选上5

十三、《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集体分工编篡而成。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内容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北京大学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及参考书目

本系图片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教学 >> 正文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 点击数:164 | 更新时间:2006-9-1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 大】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占40﹪,要求在课下阅读中国古代史学术书籍,并完成书评一篇。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 2006年 教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课程号:02132750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学分:2.0 教师:叶炜时间:周三 11-12(19:10-21:00) 9月13日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9月20日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9月27日 第三讲、秦始皇及其遗产10月11日 第四讲、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10月18日 第五讲、从统一到分裂10月25日 第六讲、门阀社会及其解体11月1日 第七讲、回归大一统:承上启下的隋唐时代11月8日 第八讲、唐文化圈的形成11月15日 第九讲、“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11月22日 第十讲、骑马民族国家:辽、金、元11月29日 第十一讲、明代的政治与制度12月6日 第十二讲、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形成12月13日 第十三讲、专制文明之巅12月20日 复习12月27日 考试

中国古代史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导 第一章:先秦时期 第二、三节: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商周政权的更替和都城位置 2.王位世袭制、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概念 联系——西汉初年封国制:实施原因、结果、威胁中央集权的原因、解决措施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成就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成就 3.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的表现 第五节: 一、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1.周王室衰落的标志、表现 2.春秋诸侯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影响、反映的本质问题 3.齐桓公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称霸标志及其主要理由 4.晋楚争霸的大致经过、楚王问鼎的实质 二、战国七雄 1.形成的原因、地理分布 2.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实质 3.战国时齐魏交战中著名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的地位影响 三、春秋战国的民族融合:主要原因、影响 第六节: 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开始与推广 1.铁器出现的时间和铁农具开始使用的时间、意义 2.牛耕:开始与推广时间、意义 二、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主要水利工程、地理位置注意掌握春秋战国水利事业的特点 三、手工业的发展 1.主要部门及其成就 四、商业和城市 1.商业兴盛的原因、当时商业的状况、时代特征 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产生 1.根本原因、主要过程注意历史上第一次开荒高潮及其原因 六、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1.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的实质 2.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主要变法、目的、性质 3.商鞅变法的内容、作为彻底变法的依据、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对商鞅的评价 比较春秋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七、综合分析:春秋战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最主要原因 第七节: 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特征、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