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德育渗透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德育渗透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德育渗透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德育渗透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德育渗透初探

概要:小学语文课不仅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品质,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为人处事的准则,让学生在经典中感悟道理,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德育渗透,德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

一、情境熏陶,潜移默化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最普通又最特殊的交流手段,巧妙的语言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使读者在未见其人就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刻印象,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运用语言的力量,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精巧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素材。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内容层次巧妙,字里行间透露着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在这篇课文的预习阶段,笔者预设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还要绕着走?(2)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却没处说理?(3)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领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却敢怒不敢言?当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的特点后,自然会产生“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大事,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让学生全面了解一百多年前中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饱受欺凌的社会状况,从而更深刻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师精巧的语言将枯燥的文字转化得栩栩如生,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短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