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建 心理学专业课课时安排

新建 心理学专业课课时安排

新建 心理学专业课课时安排
新建 心理学专业课课时安排

心理学专业课教学计划大纲

心理学考研科目课时总体情况安排:(共25课时)

普通心理学(7课时)、心理统计学(7课时)、实验心理学(4课时)、心理测量学(3课时)、发展心理学(2课时)、教育心理学(2课时)。

普通心理学课时安排:

第一讲:(从5月9号开始)

教学框架:了解心理学概述包括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研究方法3.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3.脑机能学说

第二讲:(5月16日)

教学框架:意识和注意1.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及区别 2.注意的概述 3.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4.注意的品质5.注意的认知理论

介绍一点感觉的内容1感觉的概述和视觉

第三讲:(5月18日)

教学框架:听觉包括1.听觉的含义2.听觉现象3.听觉的生理机制4.听觉理论;其他感觉1.嗅觉2.味觉3.触觉4动觉5.内脏感觉;知觉包括1.知觉概述 2.知觉的特性3.空间知觉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5.知觉的信息加工 6.错觉

第四讲:(5月25日)

教学框架:记忆(一)记忆记忆的概述(二)感觉记忆(三)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四)长时记忆(五)遗忘;思维:(一)思维概述1.思维的含义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二)概念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种类3.概念的形成4.概念的掌握(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2推理的种类

第五讲:(5月30日)

教学框架:(四)问题解决1.含义2.思维过程 3.策略4.影响因素(五)创造性思维 1.含义2.特征3.基本过程4.影响因素(六)表象:含义、特征、种类、理论(七)想象:含义、种类、功能;语言—这部分不做重点只是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说明;情绪和情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情绪和情感和含义2.情感和情绪的功能3.情绪和情感关系(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三)表情(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五)情绪理论

第六讲:(6月1日)

教学框架:动机:(一)动机的概述(二)需要(三)意志能力:(一)能力概述(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三)智力理论(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第七讲:

教学框架:(一)人格的概述 1.人格的含义2.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的理论(三)气质(四)性格(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 1.自我2.归因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4.社会态度5.内隐的社会认知(二)社会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亲密关系3.偏见与歧视4.利他行为5.侵犯行为

心理统计学内容安排:

第八讲:

第一小节的教学重点: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小节的教育重点:统计图表1 数据的初步整理2次数分布表3次数分布图和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第三小节的教学重点:各种集中量数的概念与性质;各种集中量数的计算方法;各种集中量数的应用(集中量包括算数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第九讲:

第一部分的教学重点:1.全距与百分位差2.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3.标准差的应用4.差异量表的选用

第二部分:相关关系—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基本类型;各种相关系数的试用条件和计算方法;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品质相关的应用。

第三部分:概率分布—概率规则;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x2分布、F分布的特征;标准正态分布表、t分布表、x2分布表与F分布表的使用;二项分布于常态分布的应用。

第十讲:

第一小节:参数估计—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差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4.相关系数的区间估计

第二小节:假设检验的教学重点;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方差、标准差差异的检验;各类相关系数的检验;比率的显著性检验等假设检验方法与步骤

第十一讲:第一小节:方差分析的教学重点—方差分析的一般原理;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方法;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方法;事后检验

第二小节:x2检验的教学重点—x2检验的一般原理,配合度检验、独立性检验、同质性检验,计数数据的合并方法

第十二讲:第一小节非参数检验的教学重点:非参数检验的特点与原理、秩和检验法、中数检验法、符号检验法、等级方差分析;第二小节线性回归的教学重点:线性回归的原理、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回归方程检验方法

实验心理学课时安排:

第十三讲:主要介绍实验心理学的概述

第十四讲:主要介绍心理实验的变量和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和基本形式(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四)实验设计(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第十五讲:主要介绍反应时法

第十六讲:主要介绍心理物理学方法

第十七讲:主要的心理学实验1、听觉实验2、视觉实验3、知觉实验4、学习实验5、记忆实验6、情绪实验7、注意实验常用的心理学技术

心理测量学课时安排:

第十八讲:主要介绍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测量的基础、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以及概化理论(GT)

第十九讲:主要介绍心理测量及其应用包括心理测量的编制技术1.心理测量编制的程序 2.题目编制的技术3.测验标准化4.测验等值技术

第二十讲:主要内容包括(二)心理测验的施测(三)测验常模(四)标准参照测验(五)常用心理测验(六)心理测验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计划安排:

第二十一讲:主要介绍概念与基本理论包括(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3.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二)、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1.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2.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各阶段发展规律

第二十二讲:主要介绍幼儿心理的发展包括1.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2幼儿游戏3.幼儿语言的发展4幼儿认知的发展5.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以及童年期心理发展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2.童年期儿童语言的发展3.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4.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十三讲:主要介绍青少年心理发展1.生理发育2.认知发展 3.自我发展 4.社会性发展5.情绪以及成年期心理发展1.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2.认知发展3.人格发展4临终心理

教育心理学计划安排

第二十四讲:主要介绍:教育心理学概述包括1研究对象2研究任务 3.历史发展和学习与心理发展包括1.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2.学习的分类3.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二十五讲:主要介绍学习的主要理论包括1.学习的联接理论2.学习的认知理论3.学习的建构理论4.学习的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表征与类型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3.程序性知识的学习4.学习的迁移)以及学习动机包括1.学习的实质及其应用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犯罪心理学 读后感

读《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有感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犯罪人其犯罪的心理原因或心理背景能够被人理解。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其犯罪的心理状态与正常犯罪人有所不同,属于某种变态心理的犯罪。《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变态心理以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变态心理,是指离开正常人健康的人际反应模式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与行为,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个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即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体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一书着重从变态心理的角度探讨研究各类变态心理者的犯罪行为,关于变态心理,目前许多学者描述为:变态心理犯罪,可以理解为由于精神状态不正常而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者行为人由于变态心理的驱使而导致的犯罪 行为。 《变态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着重研究了人格障碍、性行为变态、智力障碍、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这五类变态心理患者的犯罪类型、犯罪的变态心理原因以及犯罪行为特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介绍心境障碍与犯罪一章中抑郁症患者“扩大杀人”的杀人行为。“扩大自杀”是指患者在极端抑郁而萌发自杀念头的同时,可能出于“怜惜”动机而将自己的子女或配偶先杀死,呈现“利他性杀人”或“慈悲性杀人”。其中就提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2002年3月10日下午,陈良将14岁的儿子铭铭从外婆家引诱至一栋高楼的顶层平台上,从塑料马甲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榔头、菜刀和围兜,趁儿子低头喝水时,先是用榔头猛砸儿子的头顶,后又用菜刀砍向儿子。儿子面对父亲的凶杀行为,一边躲闪一边问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求爸爸不要杀死他。经过两人的激烈拼斗后,儿子终于倒在血泊中。 真的不敢相信亲生父亲怎么会如此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儿子,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啊!后经司法鉴定:陈良意识清楚,接触行为被动,合作欠佳,动作言词缓慢,注意力不集中,面部表情愁苦,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有自责消极观念,无自制力,符合抑郁症的诊断。这不禁让我想起广东母亲溺死自己脑瘫儿子的新闻。那个母亲虽然没有抑郁症,但也是算是“慈悲性”杀人。母爱是世界上伟大的爱,但就是因为母爱让一个母亲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 韩群凤与丈夫黄卓林1996年结婚,1998年生下一对孪生儿子黄浩佳、黄汝佳,两个孩子经医院确诊均为脑性瘫痪,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韩群凤得知后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治疗。她在东莞市石碣镇租下出租屋,请专人专职照顾两个儿子的日常生活,方便当地按摩师每天进行物理治疗。直至2010年11月,韩群凤因找不到护工便将儿子接回自己家中自行照顾,还辞去工作专职照料儿子。因见两个儿子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韩群凤为了不再拖累自己的丈夫及家人便产生杀害儿子然后再自杀的念头。2010年11月20日下午,韩群凤写下遗书,等待丈夫外出便实施计划。当天22时许,韩群凤趁黄卓林外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 一、案情介绍 陈威,男,40岁,著名心理学教授。1960年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1967年母亲因婚外恋自杀,1980年大学毕业,1990年,攻读完博士学位,成为一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2000年,因犯杀人罪被捕入狱,从1990年至2000年,共作案六起,死者都是女性且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作案后还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 家庭情况:父亲,在他7岁时与其母亲离异。母亲,白远,伟大的科学家,在他7岁的时候因婚外恋带着羞辱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7岁的他亲眼目睹母亲的死。妹妹,白纯,在他的教育下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和自己的老师恋爱,毕业前(1990年)因怀孕大出血而死。 二、案例分析 1、犯罪心理结构 陈威是1989年开始作案,也就是他妹妹死的那一年。根据调查了解,他是在妹妹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在那一天他的愤怒到了极点要做点什么发泄一下,在他杀了第一个受害者后,他获得了巨大的心理释放,平衡的快感超乎他的意料,白纯的死压在胸口的一股气一下排泄而空,他获得了一种快乐的方式,从此就开始杀人。而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的诱因,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在大约4、5岁时已经基本成型而且稳定,陈威第一次作案的时候已经30岁了,所以说妹妹白纯的死不是原始诱因。也是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影响其一生,早期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在陈威的童年里有着不好的记忆,这给他留下了阴影。在他7岁的时候,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上吊自杀,而且是赤裸着身体,一个7岁的孩子怎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在他的心目中,母亲白远和妹妹白纯是近乎完美的,但是她们都因为堕落而死,他认为上了学怀孕就是堕落。母亲白远的死是原始诱因,而妹妹白纯的死是诱发事件,他认为要是早一点消灭堕落,母亲和妹妹就不会那样了,于是他就开始了消灭堕落的杀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六名受害者都是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靠卖身为生,这就是他所谓的堕落。而对于为死者穿好衣服,死者死后都是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是因为母亲白远死的时候是赤裸着身体,他为死者穿好衣服实际上是想为母亲遮羞,至于双腿并拢,双手抱在胸前,我认为是他想让死者保护好自己,不要堕落。综上所述,陈威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受他童年经历的影响,而妹妹白纯的死触碰到了他童年时想忘又忘不掉的经历。 2、犯罪心理状态 (1)犯罪前 陈威是在他妹妹白纯下葬的那一天杀了第一名受害者,因为他无法忍受妹妹的堕落,经过调查,在他妹妹住院到死亡期间,让他妹妹怀孕的男人从未出现过。这就使他的愤怒到了极点,产生了犯罪动机,开始寻找他的目标人物,做好充分的准备。 (2)犯罪中 陈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智商和能力。而且他所作的案是十年后才被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不会表现出惊慌失措,也许每个人第一次作案会表现出紧张和恐惧,而陈威第一次作案时是愤怒到了极点,他根本没想其他的。所以我认为在犯罪过程中他应该是沉着冷静的,他没有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参考书——博仁教育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参考书 应用心理硕士2011年开始全国统考,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专业综合涵盖心理学导论、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基础学科,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教育部发布命题指导意见,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目前在关于心理学专业综合参考书版本比较多,让考生很难选择,博仁教育根据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指导意见给出的知识点,结合考研辅导经验,向参加应用心理硕士的考生推荐以下书籍: 一、心理学导论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 四、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胡佩诚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五、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六、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武汉大学出版社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知识点基本在以上参考书中都可以找到,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下两本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冯忠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

当然,同学们还可以看一些心理学专业期刊等。 “考研成功系于专业课”,这句话道出了专业课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为专业课总分300分,占考研总分数的60%,专业课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考研的成败;其二,专业课也是提高分数,拉开档次,在复试中占得先机,获得奖学金或者公费名额的关键。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 从现在开始备考,强烈建议同学们从教材开始,因为心理学考研强调的就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回到教材中才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题的趋势越来越强调知识的比较和运用,更需要大家对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做全面的了解。在这里简单说一下看书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标是了解,可以快速浏览;第二遍的目标是理解,需要精读,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勾画,做标记,可以笔记;第三遍的目标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对不理解的内容各个击破;第四遍的目标是运用,需要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前牵后联,完善笔记。 在这里,提醒广大考生,有的招生院校是有指定参考书的,所以,在备考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看报考院校的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如果没有指定参考书,请以我们博仁推荐的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参考书为主,最后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教育心理学记忆口诀

教育心理学口诀(2019) 1.教育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代表人: “陪儿撕扑克”---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 2.完善时期布鲁纳成果: “会煮(主)盒(合)饭(反)”--社会文化研究、主动性研究、合作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布鲁纳发现纳米结构,之后会煮盒饭了)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煎(前)巨(具)蟹(形)”--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 A.学习水平:“心(信)机(激)所(锁)言,别(辨)改(概)原题”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B.学习结果:“加胭脂太晕人” 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态度运动技能认知策略 5.程序教学的原则:“一律2步2级”(桑代克教孩子) 低错误率 小步子 自定步调 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 6.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冻结成墙” 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7.加涅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冻了得煲会盖炒饭” 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鸡舍校训”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训练归因

B.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外表期望美的反馈” 外部奖赏 表扬 明确的期望 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C.学习动机的激发:“开启空瓶都能中奖的境界” 启发式教学 控制动机水平 恰当的评定 妥善进行奖惩 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设置课堂环境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1.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口诀是:感知寄相思,分别对应一个字(下同) 2.联想的4个规律:对比律、因果律、相似律、接近律。 口诀:联想一下鼻音相近 3.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敏捷性 口诀:记住准备吃米 4.防止遗忘的方法: (1)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及时) (3)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集散中心) (4)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约会)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感官)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方法) (2) 合理分配时间(分配) 口诀:及时到集散中心约会,用感官方法分配时间 5.思维的八大品质: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严谨性 口诀:思维光着身子,肚皮灵敏,逻辑还很严谨 6.思维的八个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口诀:分综比分抽更概括具体和系统。

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 (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展。

犯罪心理学7个问题案例

请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要分别说明得出每条结论的依据): 1、案件该怎样定性(预谋作案还是突发性作案、作案目标是否明确等)? 这是场有组织有预谋的刑事案件,事前选定明确目标。 依据:①被害人夫妇是在厂内宿舍被三名犯罪嫌疑人蹬门入室,蒙面、持刀,穿一身深色的衣服抢劫伤害的。一般而言厂内宿舍是比较安全的,作案时犯罪人蒙面、持刀、穿深色衣服,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有所准备,对犯罪对象以及地点已经有了充分了解。 ②犯罪嫌疑人作案将蒋妻的摩托车开走逃离现场,后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但却能安全转移。这说明犯罪嫌疑人事前已经安排好逃离路线,并且对作案地点周边环境熟悉。 ③案犯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由此可见案犯作案目标明确——抢劫钱财。 综上,该案件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入室抢劫案件。 2、犯罪动机、目的是什么? 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为非法获取钱财。 依据:①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直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②受害人的伤情位置在左肩腋后四刀,其中一刀深达心脏,而非在其

头部、胸部、颈部等人体致命部位。 ③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作案人没有对其加害。 据此,作案人带工具主要目的是用以制服受害人,加大受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而造成受害人的死亡不是其目的,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3、作案人的居住地或落脚地可能在哪里? 作案人中至少有一人是住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依据:作案人作案后开走受害人的摩托车,而在逃离现场200米的不远处,因摩托车故障,将其丢弃在路边;而事后民警排查时未发现案发镇及周边镇在凌晨1时以后有送客的车辆。该镇位置偏僻,流动车辆、夜间送客的车辆极少,要逃到较远的地点必须有自备车辆。因此,作案者的居住地或落脚点离现场较近,因而将摩托车丢弃不用也能迅速到达安全地点。故至少有一作案人员在本地由居住地或者落脚点。 4、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系怎样?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并且跟被害人有密切往来,熟悉厂区以及被害人情况。 依据:①作案人在现场蒙面,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只有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或变着嗓子说话。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室内后立即退守到门外,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这些迹象反映出嫌疑人害怕被受害者认出的心理,故应是平时熟悉的人。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总第二套附答案)

一、判断题 1、洛克最先把实证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心理学研究中。(A) 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A) 3、新教师职初的前五年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要。(A) 4、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A)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要让期望过高的优秀生不断提高期望值;要让 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适当提高期望值。(B) 6、压力感受具有主观性。(A) 7、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际上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A) 8、如果教育措施得当,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完全可以打破和超越。(B) 9、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A) 10、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A) 11、柯尔伯格研究发现,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无关。(B) 1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往往借助体验式活动,是因为体验式活动有助于个体理性分析的调动。 (B) 13、顺从是一种一时性的态度改变。(A) 14、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B) 15、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B) 16、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B) 17、安全依恋的儿童是不会害怕母亲及其他直接抚育者离开自己的。(B) 18、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B) 19、比内智力测验依照发展的顺序排列,每一发展水平备有6个测验试题。(A) 20、问题解决主要是一个认知过程,原有知识对问题解决影响不大。(B) 21、非理性观念常常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在个体日常行为中起负面作用。(A) 22、使用心理测验时主要是需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问题,不需要考虑主试的经验。(B) 23、艾森克人格问卷分别有成人和幼年(青少年)两种版本,可以分别测试两个群。(A) 24、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集中思维因素有126种。(B) 25、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过程是指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即人们常说的知、情、意。(A) 26、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教学,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A) 2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纯粹是思辩性的,没有任何实验基础。(B)

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整理

教育心理学课程整理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通过与相应的环境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中积累经验(知识)、构建心理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并通过自身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表现出来。这一界定有三个要义:1学习是主体身上发生的变化;2这种变化能保持相对持久;3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它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类(有机体)学习实质(性质)、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换言之,学习心理学(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本质、学习规律、产生条件以及为开展教学促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准备:是指个体原有知识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它直接影响到(促进或阻碍)学生学习新知识。主要包括:1个体心理发展准备,包括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2知识经验准备,包括个体过去习得的知识特别是与新学习相关的知识;3学习的动机或倾向,包括个体的求知欲、价值观、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归因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是指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所有方式。学习策略是制约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认知策略问题。 精加工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记忆术是典型利用精加工的技术。 创造性:是指个体具有创造能力的品质或个性倾向与特点。 态度:是一种学习结果。它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通过学习)的中介(调节)因素或一种调节机制,以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行为的选择性与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 道德情感:是指伴随个体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激励(道德动机)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品质。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由于需要而产生的动力(激发),将其行为指向一定目标(情境诱导)并维持朝向这一目标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心理过程与状态。 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特点,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策略和技术进行的设计,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殊迁移: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教学目标: 简答 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观: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内在动机),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学习与智慧的发展是同义语。学习过程是通过认知表征获得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编码系统。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观念组织构建)。 认知表征是指学习者通过知觉将外部事物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事实的过程。认知表征有三种形式:动作表征、映象表征和符号表征。认知表征不仅是个体获得的知识内容,也是个体呈现知识的方式。 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它是围绕的是同一问题不断地展开,而不是同一知识项目。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性、直觉思维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2、简述加涅有效学习的条件

心理学的科学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我们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一)、心理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其中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1 认识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认识过程。2 情感过程这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愉快”、“满意”、“热爱”、“厌恶”“欣慰”、“遗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统称为情感过程。3 意志过程这是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彼此独立的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含有认识的成分,它们都是由认识过程派生出来的;情感与意志又对认识过程发生影响,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中的不同方面。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被统称为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相关的心理活动起着支配和控制的作用。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所谓客观性原则,就是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的本来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观意愿的原则。人的心理虽是在头脑里进行的活动,但它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在人的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从这些可以观察到的,可以进行检查的活动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或作出何种假象与掩饰,都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或在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方法,应根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联系性原则人生活在极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现象的产生都要受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对某种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主体状况下,反应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对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研究和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条件。不仅要考虑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要在联系和关系中探讨心理活动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也是如此。这就要求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从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性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4.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这个道理极易明白,而常为研究者所忽视,因此研究者应时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的任务与研究任务协调一致起来。 5.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的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联合成为统一的整体,是任何科学深入认识其对象的有力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分析与综合的原则,至少包括以下两层意思:其一,心理、意识虽然是很复杂的现象,但可以通过剖析将其分解为各种形式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将其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种心理形式与现实条件的依存关系时,也可以分别地考察某一条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后将其揭示的各种规律加以综合运用。综合的观点在心理学中也可以称之为系统论的观点,因此这个原则也被叫做系统性原则。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A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药家鑫撞人杀人案 09应用心理学(一)班 学号:100209059 姓名:程秋霞

案例梗概 1、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3、2011年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罪犯资料 1、姓名:药家鑫。 2、出生日期:1989年11月7日。 3、去世日期:2011年6月7日。 4、籍贯:陕西西安。 5、学历:西安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 6、家境:家境是普通工薪阶层,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已经退休;其父亲药庆卫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前些年离职自谋职业。 7、其他:在校表现很好,生活中也能与人为善。案件审理过程中学校为其出具了13份奖励证明,其校友、同学、朋友、邻居向法院递交了4份请愿书,其本人也交上了悔过书。 案件分析 1、案发前: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长安送完女朋友返回西安。 2、案件过程:药家鑫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外西北角学府大道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转身从车内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3、案发后: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郭杜十字时再次将两情侣撞伤,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

教育心理学(专业课) 共 3 大题,总分 100 分, 60 分及格 (请于 30 分钟内完成) 一、单选题(共 10 小题,每题 5 分) 1、整个差别强化的过程涉及了( ) A 、正性行为的强化和负性行为终止 B 、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 C 、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 2、任何头部来回地侧面运动是不良行为习惯吗?( ) A 、不是 B 、是 C 、无法判断 3、任何少于3秒间隔出现的眨眼是不良行为习惯吗( ) A 、不是 B 、是 C 、无法判断 4、惩罚包括为( ) A 、正性惩罚 B 、负性惩罚 C 、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 5、意识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有目的、有计划 B 、有思想、有目的

C 、有想法、有计划 6 、皮亚杰提出( ) A 、人格发展理论 B 、人生八阶段理论 C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7、爱因斯坦说科学始于( ) A 、好奇 B 、创新 C 、固执 8 、为父从军的古代女中豪杰( ) A 、梁红玉 B 、花木兰 C 、穆桂英 9、斯金纳提出 ( ) A 、强化学说 B 、试误说 C 、信号学习理论 10、弗洛依德提出( ) A 、人格发展理论 B 、人生八阶段理论 C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萌芽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 A 、教育学独立,心理学没有独立。 B 、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思想。 2 、教与学宏观结构的基本过程( ) A 、教的过程 B 、学的过程 C 、评价与反思过程 3 、惩罚的三个要点( ) A 、操作性行为 B 、惩罚因素 C 、影响 D 、反应 4 、教与学宏观结构的基本要素( ) A 、教师特点 B 、学生特点 C 、教学内容 D 、教学环境 5 、教与学微观结构分为( ) A 、教学前 B 、教学中 C 、教学后

中公独家解读——科学心理学发展中的著名人物及其理论二

中公心理学专家徐富宾在上一章为我们介绍了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及其理论,下面让我们继续跟随徐富宾老师了解下冯特的其他学生。 在冯特众多的学生中,有那么一位和他的关系是非常暧昧的——不要误会,这里的暧昧是指关系比较复杂——那就是霍尔。 斯坦利·霍尔,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将精神分析引入到新大陆的第一人,也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 实际上霍尔和冯特的关系很是复杂,在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前一年,也就是1878年,斯坦利·霍尔在哈佛大学获得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而授予他博士学位的正是冯特的师弟——威廉·詹姆士,这也是同样伟大的心理学家,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介绍。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霍尔可以算是冯特的师侄。 另外,在霍尔到莱比锡大学师从冯特学习心理学之前,他先去了柏林大学跟随赫尔姆霍茨学习了生理学,注意这个人——赫尔姆霍茨,这个人严格来说算的上是冯特的老师。1857年,冯特从柏林大学深造后回到海德堡大学担任生理学讲师。1858年,赫尔姆霍茨来到该校,创办了一所生理学研究院,冯特担任其实验室助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的话,霍尔又算是冯特的师弟。 霍尔虽然是冯特非常出色的学生,但他并不像铁钦纳那样继承了冯特的观点,他的研究大多沿着生理学的方向进行,比如他提出的复演论,也就是基因复制。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他认为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状,代表人类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时期;婴儿期的爬行代表人类进化的猿猴时期;青年期情绪不稳定代表人类进化的混乱期;成年后身心成熟代表人类进化的文明期。 另外霍尔可以说是冯特的弟子中开枝散叶最广并且成就也是最高的了。霍尔先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和克拉克大学任教,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教过许多学生,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杜威。后来在克拉克大学任教期间,霍尔还培养出很多的心理学博士,其中包括了著名心理测验学家推孟和格塞尔。推孟也被称为“智商之父”,因为他把比奈-西蒙量表修订为了斯坦福-比奈量表,简称S-B量表。格塞尔的主要观点是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广为人知。 至于杜威,我想很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他是实用主义哲学家,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机能主义心理学家。 杜威反对赫尔巴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提出了新三中心即学生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即经验改组或改造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五步教学法。并且他还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杜威的代表作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 和冯特一样,杜威的影响不仅在于自身的著作观点,更在于他的学生们。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 如果我们把“人类第一次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好奇”这个事件,视作心理学的生命之初,比作人类的受精卵,那么,时至今日,心理学这个“生命体”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岁。 单就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而言,其可追溯到的最早的源头,始于古希腊前哲学时期。那时人们通过神话对宇宙进行描述和解释。其中,对自然事件的传说是未来的物理学,对人性的传说则是未来的心理学。由于产生得早,发展得也早,所以早在公元前6世纪,先人们在思考和探索的内心世界时所产生的痕迹,就已经有了文字的记载:当时,是由一群西方哲学家执笔,时间跨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中世纪,人物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等人为代表。对世界产生的好奇,使哲学家们思索整个世界,而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对人本身产生的好奇,使哲学家们思索人的内心世界……当他们把这些思索的痕迹记录下来,其中一部分涉及“对灵魂的功能的思考”——这,就是心理学史中最早的,关于心理研究的文字记载了。 尽管当时这群哲学家并不知道也不会想到,他们所思索的这些,后来竟会脱离于哲学之外,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来的心理学史家们把这一阶段追认为“官能心理学阶段”。 后来,心理学还经历了意识经验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这两个

阶段,但始终是在哲学的范围内被研究和讨论,还未能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879年12月,时任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哲学教授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8.16-1920.8.31)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标志了科学心理学脱离哲学,正式独立。 从心理学史上说,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至1879年世界首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这段时间被称为前科学心理学时期。这段时期内,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这些心理学思想,却没有被组织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也因此,这段时期内,心理学是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特别是附属于哲学的。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也说过,在心理学正式成立之前,心理学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就像个流浪儿。 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说:“当中心思想已全部产生,某一个提倡者便掌握它们,组织它们,补充那些在他看来是基本的东西,宣传和鼓吹它们,坚持它们,总而言之,就是‘建立’一个学派。” 而冯特,就是这个提倡者。这个有着医学基础并且深入研习生理学的青年,在担任大学生理学讲师的期间,对心理学问题(虽然当时被认为是哲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后来,便一心一意要为之建立一门新的科学。 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总结了哲学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并吸收了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此为基础,宣称要建立一门新学科——生理心理学,亦即实验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案例分析心理痕迹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生理固化物,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在犯罪现场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分子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人的心理又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的。所以,一定的行为能反映出人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乃至整个人的面貌。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造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分子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它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所以,犯罪心理一定隐含在犯罪现场痕迹中并表现为一定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美国新行为主义党派托乐曼认为,三个变量系统即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之间既有因果联系,又彼此交互作用,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是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内在不良心理品德发生变化,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案件及犯罪现场物质痕迹进行分析,不但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个性、行为动机、当时的情绪,而且可以推断出犯罪行为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

遭遇、知识背景、经验、技术、习惯等。 犯罪心理痕迹的特点: 1.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必然会在其需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产生与他人的差异,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种内在性的特征恰恰可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并会以一定的形式遗留下来,为我们所发现。同理,在他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个性特征也就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整个犯罪过程中。 2.无意识特征。所谓无意识即“在完成行动时是不自觉的,在行为 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完全失去定向能力”。这种无意识心理往往使罪犯不自觉的留下痕迹。例如,从对某盗窃案现场初步调查中得知,罪犯是带手套作案的,但后来在放钱的保险柜内侧发现了几枚手印,经分析判断是罪犯见到大量现金时,心情无比激动无意脱下手套而留下的。此手印经过鉴定成为破案的证据。在侦查工作中,了解、掌握心理痕迹的无意识特征以及它与物质痕迹的统一,往往对破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定势心理特征。定势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 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定势心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于犯罪心理痕迹中。罪犯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作案时,成功的体验反馈到大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

教育心理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 课程总学时: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在本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核心地位,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有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和基本教师素养的作用,还具有将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学科知识加以整合和应用的功能。它还是学生学习课程教学法与学习辅导的先开课程,为其打下一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本课程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研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和发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容上基本按教材体系安排,适当增加或删减内容。鉴于与其它课程有交叉,部分内容做弱化处理。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绪论(学时) 第二章学习理论(学时) 第三章学习动机(学时) 第四章知识学习(学时)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时) 第六章学习策略(学时) 第七章规范学习与品德形成(学时) 第八章教学设计(学时) 第九章课堂管理(学时) 第十章教学评价(学时) 第十一章教师心理(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理解教育和学习的本质,能理解各学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差异,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和教学观念;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有关知识学习、规范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的知识体系,能比较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与原理;了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 (二)能力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能用有关理论对实际教育情境和问题进行描述、分析与评价,能够根据教学理论进行简单的设计。 (三)素质目标 修读本门课程后学生应能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发展方向有一定认识并产生一定情感,能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教师角色意识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学习任务 学生在本章学习中应完成听课、记笔记、预习与复习、课外阅读等任务。 .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体系,了解教育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以及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的基本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 .授课形式与学时安排 讲授,课外阅读;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三、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教育心理学诞生前的思想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