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资本主义在欧

洲的兴起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一)内容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1)欧洲经济的发展:①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农业技术的改进。

(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③商业资本的作用。④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

(1)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①葡萄牙的殖民侵略。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③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的背景。②人文主义。③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④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⑤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⑥马基雅维利。(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①德意志的伊拉斯谟。②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③法国的拉伯雷。④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②开普勒和伽利略。③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④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4)西欧的宗教改革:①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②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③法国的宗教战争。④英国宗教改革。⑤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的。随着15、16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以后扩大到西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就是雇佣关系。尽管商品、货币经济到了封建制度晚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在它们转化为资本之前,仍属于封建性经济。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欧社会晚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即是货币地租的出现。关于资本主义在工业发展中,要记住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3)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而社会根源是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危机促使了欧洲人去开辟一条新的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科学技术成就——多桅快速帆船、指南针用于航海、地圆学说广为流传,这一切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引起“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第二,引起“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夺回大量金银,使西欧的贵金属增加了,这就引起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为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是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了反封建的斗争,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要通过教材内容,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背景、性质进行分析和认识。

文艺复兴于14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16世纪达到高潮。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15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16世纪始于德意志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

2.要熟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最早两位代表人物诗人但丁和画家乔托;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代表人物,“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和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与此同时,还有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的代表作《君主论》。还要了解德意志人文主义代表伊拉斯谟、英国人文主义杰出代表莫尔和莎士比亚、法国人文主义杰出代表拉伯雷以及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要了解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德意志学者开普勒继承和发展哥白尼的思想,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证实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更要学习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的精神。

4.16世纪开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欧诸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德意志资本主义要发展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这种时代的产物。继德意志之后,宗教改革波及到西欧许多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加尔文派的宗教主张和教会组织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使荷兰脱离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恩格斯)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它在解放人们思想、促进近代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要按教材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图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表格来学习新航路的经过。

2.如图:(弄清中世纪欧洲宗教关系)

六、教学流程(略)

七、教学过程

问题1什么是新航路?其开辟的背景如何呢?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此问题主要抓住教材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充分阅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

归纳综述,特别需要区别其经济,社会和直接的原因。

【解析】原因: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制造货币的黄金属——黄金;

②社会根源:欧洲黄金匮乏,《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使欧洲社会各阶层都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得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奥斯曼帝国建立后,它控制着东西方交通的要道,造成了商业危机,这促使欧洲人迫切希望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影响:①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欧殖民者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侵略和掠夺,经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又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互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促进欧洲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过渡,促使人类从各自发展走向整体。

【例题1】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是( D )

①到东方去寻找黄金②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道路

③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⑤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⑥商业危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原因和历史条件的关系的理解能力,原因和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可以通用,但两者又有所区别,条件更具体一些,有的时候,如在本题中,条件只能叫条件,不能叫原因。本题所列六点,三个是原因,三个是条件。

【例题2】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体现在( C )

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阶级衰落

解析:这是一道最佳选择类型的题。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备选项A.D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备选项D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资本原始积累的加速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向,正确答案为C。

问题2商业危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内涵?

【设计意图】该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充分理解教材,教师要充分分析,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需要严格区别三者的具体表现。

【解析】(1)商业危机: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控制了欧亚之间的传统商路。他们除对过往货物征收苛税外,还进行海盗劫掠活动,使运抵欧洲的商品不仅数量大大减少,而且价格昂贵,各类商品价格上涨达8~10倍。而欧洲上层社会把东方商品看成生活必需品。因此,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急切地希望寻找一条避开奥斯曼帝国.绕过地中海东部的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所以说商业危机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后果和影响。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3)“价格革命”的含义包括:①殖民者掠夺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金银贬值,使

一部分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的收入减少,他们日益贫困而破产;②城乡雇佣劳动者因日用品价格上涨,实际收入下隆而日益贫困;③货币贬值,必然造成物价暴涨,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新贵族获取了暴利;④对英法等国来说,价格革命还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期的价格体系,所以它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问题3如何理解16世纪前的人类历史发生的重大的转折?

【设计意图】此问题在本节教材的结尾有充分的阐述,需要注意其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方面,对教材内容应有所精简的掌握。

【解析】(1)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的状态,新旧大陆之间更是互相隔绝的。自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创绕非洲的新航路.麦哲伦等绕世界一周之后,这种状态才被打破,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进行直接的接触。这是人类向全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2)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人走向海外,开始殖民征服,欧洲贸易才走出地中海的狭小范围而扩大到全世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方式过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施加了极大的影响。

(3)在16世纪,西欧人在向海外扩张的同时,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内完成了重大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都象征着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例题3】15世纪时从英国到印度的最近航路是( A )

A英国→大西洋→印度洋→印度

B.英国→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河→印度洋→印度

C.英国→地中海→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印度

D.英国→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印度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认知程度,同时也考查学一对知识面适用的例题能力。新航路有四条通往东方的航路,但最近的一条是绕经非洲好望角这一条。这条入路是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但题目中则未提及葡萄牙和达·伽马,而以英国取代葡萄牙出现,考查学生的知识例题。题目要求是最近的航路,且限于16世纪,解题可首先排除B项,因16世纪时苏伊士运河还尚未开凿。C项经过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区,显然也不合题意。A项与D 项须运用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问题4为什么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设计意图】此问题要求学生在全部理解本节教材的基础上,系统汇总知识才能回答,他把中世纪的欧洲的历史变迁和转折联系起来。

【解析】西欧封建社会晚期,欧洲各国都沉醉在“寻金热”中,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财富,当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使开辟新航路具备了必备的条件。经西班牙.葡萄牙的探险,新航路的开辟成功。欧洲人发现了欧洲以外的新世界,证实了地圆说,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文化往来,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出现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向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所以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又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例题4】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家大多数认为( C )

A.哥伦布是殖民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无穷灾难

B.哥伦布是使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先驱

C.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的,对近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解析:本题为表述类选择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接受新观点.新信息

的能力。解答本题应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选项A.B.D都具有全盘肯定和否定的片面性,应予排除,本题正确选项为C。

【例题5】下列关于早期殖民帝国西班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D )

A.进行殖民扩张的目的是占领市场和原料产地

B.殖民地全部在美洲

C.殖民扩张的主要方法是垄断商路,建立商站

D.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解析:A不符合历史阶段特征,它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的目的,西班牙殖民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B项错误,西班牙的殖民地还有亚洲的菲律宾等地。C是葡萄牙的掠夺手段。正确答案是D。

八、练习

1.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完整的解释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

B.自然经浊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黄金的美梦

C.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D.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的断绝——商品价格猛涨

2.新航路的开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是指()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

B.天文.地理知识和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C.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D.欧洲人对货币和黄金等黄金属的狂热追求

3.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4.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活动的共同特点是()

①得到国家的支持②目的是掠夺财富

③航海家都是葡萄牙或西班牙人④航海过程中都伴有殖民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价格革命”之所以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它()

①使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日益增大②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主地位削弱

③使传统商路和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④使城乡雇佣工人人数增多且日益贫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主要积极意义在于()

A.扩大出口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使世界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

C.使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大量黄金属流入欧洲,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7.假如你生活在16世纪上半期的欧洲,你无法从市场上买回()

A.非洲的饰物

B.美洲的编织品

C.渊洲的工艺品

D.印度的棉花

8.葡萄牙.西班牙是西欧国家中最早进行海上探险和殖民征服的国家,从政治上说主要是由于()

A.两国都处于大西洋沿岸

B.两国国王都有扩张的野心

C.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D.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很薄弱

设计意图:落实教材知识点,熟悉教材。

九、配餐作业

A组:

1.15.16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原因和条件有()

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发展②土耳其人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商道

③天文.地理.航海知识及造船技术的进步④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贵金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大多数人认为()

A.哥伦布是殖民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无穷灾难

B.哥伦布是使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先驱

C.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的,对近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4.1519年,麦哲伦船队向西方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麦哲伦船队这样做最重要的前提是()

A.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B.有着高超的航海技术

C.相信地圆学说

D.罗盘针在船上的普通应用

6.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之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下列现象能支持的是()

①欧洲与亚.非.美三洲之间的贸易发展②美洲所产玉米.烟草落户于欧亚大陆

③非洲所产咖啡成为欧美人日常饮料④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⑤人类的视野大大开阔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7.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所产生的影响是()

①给殖民的地带来灾难②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③殖民地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世界由孤立开始走向一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征服的道路,从政治上来说是由于()

A两国国王都有扩张的野心B.两国的封建势力都很衰弱

C.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

D.其它欧洲国家都处于分裂状态

B组:

9.16世纪早期,葡萄牙控制的殖民据点位于()

A.非洲西岸B.非洲东岸C.印度西岸 D.南美洲东岸

A.①②

B.①②③ D.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葡萄牙和西班牙进行殖民活动的主要方向()

A.与这两个国家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

B.与这两个国家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

C.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

D.与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同,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相反

11.早期的殖民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增强了殖民者的实力

B.满足了封建主的奢侈生活

C.引起了“价格革命”

D.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12.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世界影响不包括()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掠夺

C.促进亚非地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D.给亚非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当地的落后

13.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原始积累加快

D.封建阶级衰落

14.假如你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你无法从市场上买回()

A.非洲的装饰物

B.美洲的编织品

C.澳洲的工艺品

D.印度的棉花

设计意图:多种题目检查同一知识,进一步提高能力。

C组:

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对富富.第三者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人的财富,这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西)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哥伦布评传》

材料二我了解并形容了各种各样的宇宙学.历史学和哲学方面的书,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河流和山脉.岛屿与港湾。我自年轻的时候出海以来,至今还不曾离开海上的生活,这种职业似乎使所有干这一行的人都产生了一种想知道世界奥秘的心情。在长期孜孜不倦的探索中,便形成了西航的思想。

——《哥伦布日记》

材料三哥伦布所航行的海路,迄今无一条船在此海路上行走……所遇之遥远的土地,在他呼们之前谁也没有找到过。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社会根源有哪些?

(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3)怎样评价哥伦布新及路的开辟活动?

十、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资本主义在欧 洲的兴起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一)内容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1)欧洲经济的发展:①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农业技术的改进。 (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③商业资本的作用。④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 (1)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①葡萄牙的殖民侵略。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③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的背景。②人文主义。③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④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⑤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⑥马基雅维利。(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①德意志的伊拉斯谟。②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③法国的拉伯雷。④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②开普勒和伽利略。③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④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4)西欧的宗教改革:①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②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③法国的宗教战争。④英国宗教改革。⑤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的。随着15、16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以后扩大到西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就是雇佣关系。尽管商品、货币经济到了封建制度晚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在它们转化为资本之前,仍属于封建性经济。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欧社会晚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即是货币地租的出现。关于资本主义在工业发展中,要记住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3)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而社会根源是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危机促使了欧洲人去开辟一条新的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科学技术成就——多桅快速帆船、指南针用于航海、地圆学说广为流传,这一切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引起“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高三第二路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更为接近高考,所以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前要做好复习计划。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计划 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2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0年开始变化,2020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0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0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0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0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中外历史演进中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演进过程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变迁、朝代更替、制度嬗变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中外各时期的历史演进呈现出“转变新”的特征。恰恰,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规制和模拟题预测通常将“历史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某一角度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察学生历史必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纵向联系的思维品质。基于此,本人尝试梳理中外各重要时期的历史演进,试图整合出“转变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和高考命题立意走向,希望能为学生高考复习提供新的视角。 新中国部分 新中国时期的转变新 1、国家发展重心的演变: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1957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工业化建设;1960s国民经济的调整;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 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 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4、(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 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5、(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 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6、(2015·全国Ⅱ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7、(2014·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 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8、(2014·全国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 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 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XX?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

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项。 2.(20XX?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C )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 3.(20XX?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C )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天理” 复兴重新 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原因 见右边栏 出现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士”阶层地位提高,四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4.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程。 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高三历史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教案

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约近130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和“经济发展分布图”。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高考专题复习时,历史地图知识是我们值得重视一个专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复习,并及时总结这方面的解题经验。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拟订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第一条“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历史地图知识的考查正是这一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那么,有近些年来,有哪些地图知识已经考查过呢?它是如何进行考查的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及解答分析 (一)近年来高考考过的“各朝或各国疆域图”试题及解答分析 1、【1996年高考】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 A ________ B ________ 此题正确答案为A北周、B北齐。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魏分为东魏(控制洛阳以东)和西魏(控制洛阳以西),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东魏和西魏的位置学生不会搞错,但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东魏和西魏最后被哪个政权所取代。 2、【2006年北京高考】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