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汇总-优质版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汇总-优质版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汇总-优质版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点汇总-优质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产生五种学说: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美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孟禄。提出起源的认识教育就是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4.劳动起源说、5.交往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等人)。

二.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

(一)原始教育阶段(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的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

1.奴隶社会的教育。文字的出现,产生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无论官学和私学都以“四书”“五经”和反映封建理论的“三纲五常”。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步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

(一)词源学的解释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教育有“外铄”倾向,强调对人的施教是一种积极的陶冶和塑造,旨在从外部向人的内心输入个体没有而该有的各种品质。西方的教育则提倡“内发”,强调教育是一种随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有三层含义:①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②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③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分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人才;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财富,而是表现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①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②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发展指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受遗传、环境、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因素的影响。表现:

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不是简单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而是主动的参与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个体发展的程度。

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②教育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A.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B 教育加速了个体智力、能力社会化。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③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质功能,是核心功能)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当代教育发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从三个方面理解。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但由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它又有人文科学的特点。2.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3.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教育理论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1.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 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3. 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 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方法::1.认真阅读全面掌握和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 理论联系实际3.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与国外的关系.4. 结合相关的学科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育人机构,其经验性的教育活动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更多的关注和反思。2.学校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业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会有较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一定区别.

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而狭义的培养目标则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此可见教育目的(广义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狭义的)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而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离不开这样两个组成部分:(1),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素质所做出的规定(2),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人的素质及其结构是由表现在教育结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的,而同时人的素质及其结构,决定着他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教育是培养教育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一方面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另一方面必须从受教育者未来的需要考虑,并在此基础上以对爱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的的去指导教育活动,形成受教育者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在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实现上就是指作为教育目的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等等。(2)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控制,调节的作用。(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可归结为两种价值观:A从个人出发,根据内在需要来确定的价值观B。从社会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工具价值观。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指把个人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一种主张,坚持这种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哲学家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这种主张的理论论点可以归纳为:重视个人的价值,个性的发展及其需要,把个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价值的所在;认为教育价值的根本在于使个人有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以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人间,起到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失一定的合理之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的价值看成高于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坚持这种主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持这种主张的理论论点可以归纳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目的。因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的需要,教育就不可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事实上,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实际上,社会和个人都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互为存在的,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一方面,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他的发展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人是一个社会的人;另一方面,个人又总是以个性的面貌存在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性,自我性。因此不应把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割裂开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的统一起来,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教育,应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征:

A.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

B.教育目的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

总之,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总是不可避免的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好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2.教育目的的制约也受儿童身心发展的制约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二节我国教育的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P31-33)

(二) 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应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才.其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宏观上就是要求教育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引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使用知识和技能,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教育,培养社会意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实现对人的全面教育。最后,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两层含义:1、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它实际上要解决的是教育所要形成的人的素质结构的问题.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最终培养目标。为了确保我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国永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必须把青少年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不想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排斥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发展。个性和特长不同,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和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受教育者努力学习,为祖国明天做好充分准备)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指为促使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全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第三章学生

第一节: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A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B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C.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是学生的一个特点;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三种观点:

(1)从生物发展的角度;(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3)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

2、发展的顺序性;

3、发展的阶段性;

4、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即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下)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学习教育的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人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对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一种主观意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四、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童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技能;发展有意注意的能力;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发展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起对自己的完整态度;学习与同辈的相处;学习分辨是非,发展良知、德性;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2、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

3、青年早期学生发展的任务: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定向;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提高自我调节生活与心理状态的能力;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凡是以个体经验的方式所发生的个体的适应变化都是学习,这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从狭义上说,学习是专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定义: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1、写生学习的组织性;2、学生学习的依赖性;3、学生学习的间接性。(人类的学习有两条途径:(1)经过亲身经历而掌握的直接经验;(2)不经过亲身经历而掌握他人已取得的经验,也就是间接经验。)4、学生学习的基础性。

二、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学习的分类

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的最基本的学习类型。

1.接受学习与法相学习从知识获得的途径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来划分,学习分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

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划分,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是新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同化、认识结构重新建构的主动过程,记忆也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4、竞争学习与合作学习,(从学习者之间关系划分,分为: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在竞争学习方式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互相排斥,同学的成功即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利己损人的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集体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集体与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这种学习方式容易形成利己利人的人际关系。

5、继续学习与创新学习,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划分,分为: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主要是以书本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他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创新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内在性,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性信息和提高性问题的能力,以迎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6、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从学习内容的手段和角度划分,分为: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操作性学习主要是在观察、试验、操作、实践中学习。(二)、现代学习方式极其特点

1、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的说,自主学习就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学习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自主学习特点: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他是自主学习的核心,表现为“我能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知监控学习。“元认知”即个体对个体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其特点:A互助性B互补性C自主性D自主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应当考虑几个方面:A组间同质、组内异质量B设立小组目标C实施小组评介与奖励机制D明确个人责任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时社会生活中

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包括: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

特点:一是问题性,二是过程性。三是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 2.决定探究方式 3.组织探究4搜集并整理资料5得出结论6.采取社会行动。

第四章教师

一.教师的本质

教师:就是在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或称专业教育者)。教师的本质可从下面三方面考察。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可从四方面理解:①教师的对象是千差万变的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③学生发展受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④教师的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二)创造性。表现在三方面:①学生个体发展的变化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②教学中的个别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③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偶发事件,这种工资性质,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三)示范性

①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②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则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③在引导学生从不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长期性。①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都需要长期反复的培养,教师需要长期的劳动,才能完成学生发展的这一过程。

(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个体性和集体性

二. 教师职业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的奠基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二)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三)教师是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形象

(一)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最基本的形象。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

(二)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新加快,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②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传统文化权威观已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教师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改变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地、主动地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升到理论层次,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三)教师的人格形象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

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道德 1.忠于事业,甘于奉献 2.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1.教师以一种肯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2.促进教师为尚未成熟,尚未具备未来社会现实价值的学生的成长作出严格的要求) 3.团结合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包括①本体性知识②条件性知识③实践性知识④一般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

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学技巧包括:1.导入的技巧②.强化的技巧③.变化刺激的技巧④.发问的技巧⑤.分组活动的技巧⑥.教学媒体的运用技巧⑦.沟通与表达的技巧⑧.结束的技巧。⑨补救教学的技巧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①教育加工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即:准、达、活、权。准,是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达,是教学语言应通俗顺达,明晰流畅。活,是指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表现为真、诚、味、思。权,是指在运用教学语言时应有所权宜、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和相应的得体性。③交往能力。首先,是与学生的交往。其次需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还需要家长、与社区各有关机构中的人员建立合作的相互支持的关系。④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调节等能力⑤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⑥自我调控能力。⑦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四)专业情意

1.专业理想(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巨大动力。

2.专业情操包括(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理智的情操,道德的情操。

3.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行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包括:①社会丰富,爱好广泛。②与人热情交往。

③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具有现实性知觉

⑤有自知自明⑥有长远的人生目标。

4.专业自我包括:①自我意象②自我尊重③工作动机④工作满意感⑤任务知道⑥未来前景。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包括三层含义:首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

师专业特征。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最后,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主权。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1.职前教育:A构建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B整合课程内容C强化实践性课程。

2.入职培训,主要有:A.“教师帮带”的方式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技巧。B集中培训方式C以研究问题的方式实施岗前培训D在职学习E。以评价促发展。

第三节学生关系

一.学生关系的性质

关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教师中心”论 2.“学生中心”论. 3“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论 4.“双主体”论

目前,学界普遍认同主动性(是胡塞尔晚年未了突破唯物论而提出的)

二.学生关系的内容

从外部结构和实践表现两方面考察

师生关系的外部机构包括

1.教育关系(完成教学任务而建立的关系)

2.心里关系(心里交往和交流)

3.伦理关系(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共同遵守想的社会道德规范,享有一定的道德权利,承担一定社会关系的责任)

(二)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1.专业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最佳的实践型态)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①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的发挥学生在的主导作用。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③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④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有很大意义。

教师具有主动地位,对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起着重要关键的作用。应做到: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②树立为师生服务的观点。③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④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四.师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具体内容(权利: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在学生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C指导学生学习D。按时获得工资报酬E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F参加进修或其它方面的培训。义务: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B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C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D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E制止有害与学生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F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权利;

1.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的“学权利”即:学习条件权,教育条件建设请求权、教育条件利用权和获得教育资助权。

学习成功权,包括获得公正评价权和获得专业技术学位证书权。

2.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主要有:

免于恐惧的权利;免受歧视的权利;免受控制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A.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B。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C。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D。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简析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什么最有价值?》一文中。

(二)课程的定义;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一)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其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

迄今已出现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它的特征:①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②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指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其代表人物有杜威、卢梭等。已出现三种理论形态: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论、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其基本特征是:①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②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从在。③.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从在。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通常被称为科目课程,是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它根据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综合课程是突破教学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之间内在

联系的课程。它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研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以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以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其功能是:①选择传递主流②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③促进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④帮助学生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⑤促使一部分学生的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

所谓的选修课,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习得的未包括在正式课程之中的知识、规范、价值、态度或行为习惯。

(二)课程结构(横向和纵向)

纵向结构指的是课程内容的不同质量在纵向上的结构,目前的课程一般采取螺旋式纵向结构,即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或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但深度和广度不同的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某门课程或某课程的一个方面。

(三)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1.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

2.综合性(是指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体现在:①加强学科的综合性②设置综合课程③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四个领域:A信息技术教育B研究性学习C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提出来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一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最主要受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和学生发展三方面因素制约。

(一)社会需求(二)科技革新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三)学生发展

1.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2.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四.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

(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动能为目标,主要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学科结构课程论。(二)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主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定课程。(三)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是一种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使课程在统一的社会整体内完整的联系起来。

第二节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指由课程权力主体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门类、课程设置顺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学年编制。

二.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学大纲)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

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三)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意义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指导意义:在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只有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并认真的贯彻执行,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规格,保证教学质量。特别应该注意: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各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少数尖子生和后生学习超过或落后于标准要求的事实,不应否定对大多数学生执行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不要单纯为了升学率作超学科标准的讲授或布置超学科标准的难题,增加学生负担,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影响教学质量。

(四)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教材与教科书

(一) 教材(1.文字教材2.视听教材)

(二)教科书教科书又称为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课程内容的教科用书(1.教科书的结构2.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3.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有)

教科书要正确使用:1.认真研究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2.教师应该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把握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3.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又不照本宣科。4.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理解的有关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适当的补充乡土教材。

(三)视听教材

1.为学生提供视觉的、听觉的,或同时提供视觉听觉的信息。

2.视听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含义

一.课程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于课程资源,这其中包括教课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2间接性3具体性4多质性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类

2. 按课程资源从在的形式分类3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类4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类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1.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2. 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4.从社会的需要开发课程资源。

五.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亟待加强

2.课程资源开发不能局限于编教材

3.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第六章:教学理论

第一节教学的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本质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根本认识,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教学概念的语义分析

教学所谓的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组织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我国今年来有关教学本质的不同认识:1 特殊认识说;2 发展说;3 实践说;4 交往说。几种观点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揭示了教学本质的内涵。特殊认识说主要指向社会文化的影响,强调对知识文化的传承,发展说和实践说主要指人的方面,交往说既指向人的方面又指向社会文化方面。(三)教学本质的规定性

1 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也不只是学,也不是教加学,而是教与学的统一。

2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最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使老师提出的合理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学习和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3 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即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个性,最终培养出在当代社会中能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教学就是以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一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创造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育人活动。简单来讲,广义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主动学习的活动,狭义上的教学是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文化传承,培养各种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任务

教学的任务包括4个方面: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知识的任务;(所谓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2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任务;3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情感、价值观的任务;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原理:

教学原理就是在对教学本质及规律认识的基础,对教学进行组织和改进的科学理论。

教学原理体系应包括对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教学原理具体规定、教学原则三个层次。

教学原理基本体系应该包括:①科学性原理②发展性原理③主体性原理④育人性原理⑤反馈性原理。一.科学性原理

是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识的科学过程,把握学生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准确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下列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按照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规律,以多种感官结合的方式呈现信息,让学生感知学习对象,使教学充满趣味。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直观手段有三种:1实物直观,2.模拟直观,3。语言直观。在教学中理解和运用这一原则,教师需注意:①从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出发,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为教学目的而使用。③通过对直观的运用提高学生认识。(二)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对教师的要求为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进行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巩固性原则:知识只有及时巩固才能减少遗忘,不巩固所学知识,很难顺利进行新的学习和熟练运用知识。对教师的要求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性,但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教学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就是基础知识为主。这一原则要求把理论知识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防止理论

脱离实际、书本。从理论和实际对教师的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入手。循序渐进的序的两层意思:1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序。2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发展性原理

所谓发展性原理:是指教学要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既保证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又要注重个别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量力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一)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准备状态,既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关键期。

2.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 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二)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对教师要求:a 充分了解学生。1.尊重学生的差异。2.面向每一个学生。

三、主体性原理

指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启发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以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3,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育人性原则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使得学生产生的情感,形成的态度和价值观是积极的,向上的,是与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育人性原理主要体现为教育性原则。

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在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2,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3,注重教学艺术和言传身教,五、反馈性原理

主要体现为反馈性调解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各种反馈信息,2,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对教学活动作出适当调节,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

教学组织的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实践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什么样的程序开展,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二)班级授课制的产生

在古代,普遍采用的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不限制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不分年纪、学科、把不同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捷克教育家美纽斯,对班级教学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问题,使班级授课制日趋成熟,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真正推广和普及是1903年的(癸卯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教学,他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场所,教师和学生,并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开展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方面:班、课、时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分为:①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传授新知识、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②根据一节课完成数量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③教学方法划分:讲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④按课程的统一性分:地方特色课和规定标准课⑤以教学内容划分:理论课、实验课、技能课⑥教学环境分:传统课、播放光盘课、卫星接受课、多媒体环境课、网络环境课等。⑦上课场所分:传统教室课、多媒体教室课和专用教室课。

(新授课的结构主要有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新可课目的,内容要点与学习要求,讲授新课,小节,布置作业)综合课,(结构主要有组织教学,检查或复习,提出教学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三)班级授课制有那些的评价:

1优点: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2缺点: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③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④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面向全班同学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启发

三.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㈠分层教学:又叫能力分组,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为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美国的中学和小学高年级比较盛行,能力分组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优点:可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便于实行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扩大知识面,早日成才,也可以保证落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缺点:

管理上比较复杂,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㈡小组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础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要求包括1,科学分组和分工,2,精心设计讨论,3,适时引导和调控,4,及时反馈和评价小组合作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助和社会交往能力。

㈢小班教学: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教学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养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小班教学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教学时应注意: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第七章教学实践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有:1备课2上课3课后的教学活动

备课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媒体等。

(一)学期备课的基本要求:(1)了解课程性质及总的课时数;(2)阅读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的教学要求;(3)通读教科书,考虑如何进行教学及教学改革;(4)了解所带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以及学习风气;(5)做好实验,实践,和教学媒体的检修准备工作。

(二)课时备课的(主要工作)基本要求:(1)备教材:要求教师钻研教材,达到懂,透,化,用,创的递进境界。(2)备学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优化其学习风格,把教学任务,教学环境,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的特点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备设计:将教学理论系统地运用于教学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4)备媒体。

常见的教案三种形式:讲义式,提纲式,综合式。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1)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2)分量适当,难度适度;(3)完成时间和标准要求明确;(4)批改及时,方式多样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教学理论实践之间架设桥梁,将教育学理论系统地运用于教学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

二.上课

(一)上课的要求(上课前的准备要求;按时上下课的时间要求;教师侯课要求;上下课师生的礼貌要求;课堂上的纪律要求)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完成任务 2.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3.结构合理,充满机智 4.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 5.语言科学艺术 6.板书有序,科学合理。三.课后的教学活动

(一)对学生的课后指导工作

1.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课外辅导

(二)反思总结工作1.评课 2.说课(评课就是对上课的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检验教学质量。(2)说课:就是教师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教学设想和实际效果的过程。)

上述三种活动中,备课是基础,是保证教学实践活动正常、科学、有效的前提、上课是中心、是关键,而课后活动是上课的延续,是进入下一个教学循环的基础。

第二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是根据教学目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称,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管理等。特点:指示性和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种类

教学策略的种类: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

二.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一)口头语言的表达策略

1.课堂教学的策略

2.对话的策略(提问策略、答问策略、讨论策略)

(二)板书设计策略

板书是教师课堂书面语言的主要行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信息除口头语言这一听觉途径,还必须有视觉的文字呈现方式,这就方式。

1.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综合使用

2.提炼准确

3.形象生动

4.形式美观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策略:A备课型B教学型 C自学型

多媒体与课堂的关系:教学课件的要求:(1)要与课堂结构恰当的融合;(2)与教学内容相一致,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与教学节奏一致;(4)与学生的发展相统一;(5)做到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四性”高度统一;(6)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第三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与种类

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特点:(1)体现了特定的教育教学的价值观,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2)受到特定教学内容的制约;(3)受到具体教学策略的影响和制约;(4)服务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我国中学生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③一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④以欣赏活动⑤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中小学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表现形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其特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获得大量知

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行(优点);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自觉接受,对教师个人语言依赖性大(缺点)

2.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3.讨论法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二)直观感知的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五)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使用教学方法基本策略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

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受到的制约,主要是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特点③学生实际特点④教师的自身素质⑤教学环境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三) 多种方法整合,形成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1)传授——接受;(2)问题——发现。

第四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是指根据教学目和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评判,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鉴别的过程。

(二) 教学评价的主要分类:

(1)按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2)按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向作用;(2)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鉴定作用和反馈调控作用;(3)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激励作用。

(四)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指导性原则;(4)主体参与原则。

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1)平时考查(主要包括课堂复习提问,检查书面作业,随堂检测,日常观察);(2)阶段总结考试(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

(二)考试工作的基本阶段(五个)

(1)考试目标的确立;(2)科学的命题;(3)考试方式的确立;(4)考试的组织与实施;(5)考后结果分析。

第八章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理论

一.班级组织的出现及发展

(一)班级的概念:是一种统称,它包含着教学班和年级。教学班是以年龄相近,教学进程相同,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是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最基层单位。年级由若干个教学班组成。(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1519年,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谟。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将儿童的年龄划分为六个班级。我国与1951颁布《》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1952年起,中学生设立“班主任”。

二.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

班级管理的5种基本理论:①整分合理论②人本管理理论③实践锻炼理论④调节控制理论⑤整体⑥育人理论。

(一)整分合理论

要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对如何完成整体工作,必须又充分细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将整体分解成一个个基本要素,使每项工作规范化,建立责任制,然后进行科学的组织综合。

1整体把握(将班级学生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发挥整体功能,促进整体发展。)2科学分解(将班级的各要素和部分进行分析,合理分工科学协作)3组织综合(将不协调因素加强组织综合,使之纳入正确轨道)

(二)人本管理理论

在班级管理中应认识到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必须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全员参与管理,才能使管理效果达到优化。

1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

2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三)实践锻炼理论

班级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的,班级管理者必须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1实践锻炼是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

2班级的学习活动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交往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

(四)调节控制理论

调节控制理论:进行班级管理应健全管理机构,形成反馈回路,既是把握信息,适当调节控制,确保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

1班级系统的发展和整体功能的实现需要实施有效第控制2信息反馈是班级系统控制的保证。(五)整体育人理论

整体育人理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完整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个性,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统一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因此,班级管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纷繁复杂。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管理是指班级教育管理者带领班级学生按照班级管理规律的要求,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构建良好的班集体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要做好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要做到: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4发挥班务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二)指导班级建设

班主任的3种风格: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二.班级制度管理

(一)成文制度

是指政府、学校、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它反映国家、社会的价值观和要求,班主任管理就是通过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工作的。

班级教学管理的环节:1拟定实施细则2宣传、教育3监督、评比4总结、奖惩

(二)非成文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

(一)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二)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三)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包括三个方面: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任课教师群体②以班主任为骨干力量,以班主任成员为辅助力量③以各学习小组长为中心(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具有自愿性和选择性2内容上有广泛性和伸缩性3方式上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三节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时刻关怀和全面影响学生的成长,引导着班级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一)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二)班主任是班级情绪氛围的调控者

(三)班主任是生命发展的促动者。

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是指为完成班主任工作任务和实施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是班主任为进行班级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工作方法:(一)情感陶冶法(①班主任给予学生满腔爱的情感和班主任的人格感化②环境陶冶③艺术的熏陶)(二)实际锻炼法(①学习活动②承担社会工作③参加生产劳动④执行学习和生活制度及游戏等)(三)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应注意:①因势就势,抓住时机说理②理寓情中③循循善诱④以事实服人⑤榜样示范)(四)奖惩激励法(①表扬、奖励②批评、惩罚)(五)目标管理法(就是通过确立目标、实施目标、考核目标来实施管理的方法)(六)因势利导法(七)心理疏导法(①加强心理发展的研究和观察②密切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倾诉的心境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④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一)班主任的专业内涵

包括:1班主任的专业道德(政治方向,遵守法纪,敬业爱生,为人师表)2班主任的专业职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3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教学,学习,信息,研究,交往,组织管理,科研等能力)

(二)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内容

1学会人文关怀2学会班级建设

(三)班主任专业化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实践性原则

(四)班主任专业化的措施

1行动研究2反思总结

第九章教育环境

第一节学校生活

一.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历史悠久,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只是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地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地组织形式。

(二)学校的功能

(1)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地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地人和社会所需要地合格的人才。(2)选拔与分配功能。

二.学校生活

学校生活是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地一种专门化地社会生活。

(一)现行学校生活的弊端

(1)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地学校生活忽视学生人性地发展

(2)过于强制性的学校生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封闭的学校生活远离学生地现实生活

(4)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二)新学校生活

1新学校生活是培养学生丰富人性地生活。(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b 要培养自主创造性的教育生活;c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发展;e 给予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2.新学校生活是培养学生丰富个性地生活(a 学校应结合社会需要与个体的自身状况对学生的成长作出最佳的选择,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最佳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向成名成家的精英教育模式;b 学校要承认个性差异,突出对学生的个性评价;c 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树立一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3.新学校生活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a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倡导者; b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c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激励者。)

4.新学校生活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a 由封闭的学校生活走向开放的学校生活; b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把生活作为课本的来源 c学校生活要为学生幸福生活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节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一、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概念: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年长者对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1.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①独裁型;②保护型;

③和平共处型;④合作型)

2.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①核心家庭;②单亲家庭;③直系家庭;④联合家庭)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二.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社区文化具有区位性、群众性、多元性、业余性的特点,具体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

(二)社区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满足了青少年的精神需要;(2)提高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3)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会信息

(三)社区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1)利用社区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中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活动。(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三大众传媒

(一)含义:人们用于沟通于信息交流的各种手段和工具,主要指报纸杂志,书记,广播,电视等。(二)大众传媒在青少年中成长中的作用

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①为青少年发展提供全面大生活知识;②成为指导青少年社会学习的老师;③满足青少年的交往需要;④满足青少年的娱乐愿望;⑤有利于青少年缓解不良情绪;

2.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①传播似是而非的知识,导致青少年产生不正确的社会人知;②过早的了解成人世界少年的价值观念扭曲;③过多的暴力情节容易引发青少年的侵犯性行为;④性信息传播,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畸形的性意识;⑤过滥的广告宣传,形成对青少年消费的误导。

(三)加强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2.很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力度;3.协调“家校关系”,拓宽教育渠道;4.正和社会资源,构建立体教育网络

第三节教育环境的整合与优化

教育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外在环境,其核心要素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环境。一.教育环境整合与优化的指导思想

发挥学校主导,利用家庭教育和社区文化的优势,发挥教育环境整体育人效应。

二.教育环境的整体于优化策略

(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策略

1 以提升家庭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行为为主要目的;2以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了解,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①组织学校开发日活动②召开互动式家长会③组织“家长沙龙”④设立学校联系卡⑤互访⑥开设家教邮箱)3以吸收家长与学校,班机教育决策或教育活动为目的(二)学校与社区教育的整合策略

(1)协办社区学校;(2)协办宣传活动;(3)组织社区实践活动;(4)节假日校园活动;(5)互相参与决策;

在与家庭教育的整合中学校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而在社区教育的整合中,学校扮演支持者、参与者的角色。

(三)社区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和策略

1家庭与社区的本质关系是社区与家庭教育整合的前提;2社区与家庭教育真和的基本方式:①活动影响;②环境渗透;③组织专项教育;④社区成员与家庭之间做好沟通,转述,解释等工作。

(四)学校内环境的优化与整合的具体策略

1让物质环境呈现文化氛围;2优化人际环境的策略;3校风建设策略;4班风建设策略;

第十章学校德育

第一节学校德育概述

一.学校德育的内涵

学校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的教育。它是关于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它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

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德育的统一。其中政治教育是统帅、思想教育是灵魂、道德教育是核心、心理教育是基础。二.德育教育的原理

(一)学生品德的形成

1.学生品德在主体有选择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中形成和发展。(①从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汲取道德思想②在学校的教育指导下获得)2德育活动是促进外界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二)学生品德的构成

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即道德情感,是在实践活动中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意、即道德意志,为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自觉地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或改变道德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驱使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发展。

(三)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学校德育必须长期、反复的进行

三.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1对当前德育课程的建设,一是要加强,二是要改革。2必要把德育寓于各课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3学校教学、管理、后勤工作都要重视德育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理育人、服务育人。树立“全员德育”意识。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5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公益劳动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6加强学校、家庭、

社区的联系,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整体育人,即确立“全方位德育”意识。

(二)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4榜样示范法5修养指导法6思想品德评价法

(三)学校德育新方法 (P199-193)

1利益调节法(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把利益作为驱动器,教育者根据学生所追求的利益目标,积极创造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积极性,使这个过程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品德。基于:①伦理道德依据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冲突引导法3情感激励法4无意识教育法5登门槛技术法(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运用心理学中的“认知协调”理论,在学生普遍认可的“基础道德标准”的前提下,循循善诱,逐渐提高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的德育方法。)

(四)学校德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意的问题(多样化、个性化、有效化)

①学校德育方法必须多种多样并各具特色。②在学校德实施过程中必须使各种方法有机配合、灵活运用、没有任何单个的十全十美的方法,也没有一种确定的有害方法。③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增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节国外学校德育的实践

一.国外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趋势

(一)世界各国日益重视学校德育

(二)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层次性、综合化(三)学校德育形式综合化、网络化和实践化(四)学校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五)学校德育科学化

二.国外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2体凉关心模式3价值澄清模式4完善人格模式5社会行动模式。

三.国外学校德育主要途径和方法:

1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2课外、校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形式;3劳动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4充分利用文化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5严明纪律,务实管理。

第三章国内学校德育改革

一.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1.社会发展需要 2.学校德育中从在一些问题)

①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活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②在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③同时,在学校具体德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地方不适应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三重三轻”、“四个不能”、“三个影响”。所以说在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理念

1生活德育论2人性化德育论3主体性德育论4德育美学论5制度德育论6生命德育论7体验德育论8活动德育论。

三.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一)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二)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三)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四)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第十一章教师教育研究

第一节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

一、教师教育研究及意义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教育研究是指教师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它突出强调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体验,强调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等不断解读、选择和创造。其特征表现为:1、主动性2、反思性3、日常性4、实践性。

(二)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作用: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6、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课题2制定计划3实施研究4整理分析5表述成果。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一)教育观察法的涵义及特点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利用感官的通道及必要的辅助设备,对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以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二)教育观察法类型:1自然观察法2直接观察法3参与观察法4综合观察法。

(三)运用教育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观察与分析相结合2掌握观察技巧,培养观察能力。二.教育调查法

(一)教育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的类型:1按调查范围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2按调查对象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手段分: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调查和测验调查。

(三)运用教育调查法的基本要求

1按照调查目的与任务选择调查对象2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严格控制调查条件4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三.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内涵及其特点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经验总结的实施与操作

1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步骤:①准备工作②收集材料③总结论证④撰写报告四阶段。

2.运用教育经验总结的基本要求

①提高认识,端庄态度②广泛占有材料,做到观念与材料的统一③注意总结结论的规律性④注意总结的语言文字的准确性

(三)先进教育经验的推广

1.直接推广 2间接推广

四.教育实验法

(一)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和确认事物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有:1主动变革性2控制性3因果性。

(二)教育实验法的类型和步骤

1类型:根据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分为:单因素与多因素;根据实验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组、多组和轮组实验

2. 教育实验法的步骤:①提出一个因果假设关系

②从假设出发选择实验对象③对实验组实施实验④实验告一段落后,对因变量进行后效测试,并对结果进行比较。⑤根据比较,决定对开始时的假设是肯定还是否定。

(三)运用教育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实验设计要符合教育性原则2必须提出实验的假设3搞好实验变量的设计4教育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五.教育统计法

(一)教育统计法的内涵及特点

教育统计法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做出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统计法的方法有两种: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二)教育统计法的一般程序①数据整理②数量分析

(三)教育统计法的方法①描述统计②推理统计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校本研究一.校本研究概述

(一)校本研究的特点

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它有两大特征:1校本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2校本研究以校为基础和前提。以校为本的内涵:①为了学校。一切为了学校②在学校中学校的发展只能在组织进行③基于学校。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校长和教师。

(二)校本研究的类型①个教师的研究,是指教师个体以自己带的班级和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诊断,设定需要研究的课题。②学校教师群体的研究,是指教师们以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发展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借助群体力量解决问题的方案。③合作型的研究,是指学校你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研究。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因素

(一)自我反思1.反思的实质.反思是一种自我对话,反思是一种自我诘难。

2.反思的形式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反思的内容包括三方面:①指向行为、观念及其角色层面的反思②指向设计、实施及其结果层面的反思③指向个性、风格、机智及智慧层面的反思。

4.反思的方法与策略有四种:①内省式反思②交流式反思③学习式反思④研究式反思

(二)同伴互助

三种形式:1对话 2协作 3帮助

(三)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就形式而言,有学术研究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及教学专业咨询等,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校本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表述

(一)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3种)

校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指适合教师从事或参与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课堂人种志研究、个案研究。

1.行动研究是为行动而惊醒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家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惊醒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2.课堂人种志研究方法就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人种只研究方法对课堂中的群体进行研究,试图最真实自然地揭示这一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意义、价值、观点和动机等。

3个案研究法是针对单一个体在目中情境下的特殊事件,广泛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地分析、解释、推理的过程。它有三个特征:①研究对象的单一性②研究方法的综合性③研究内容的深入性。个案研究经历五个基本阶段:①确定研究对象②收集研究资料③诊断与假设④分析与指导⑤形成结论

(二)校本研究的成果表述

它的形式主要有1教育调查报告2教育实验报告(①题目②前言③方法④结果⑤讨论) 3学术论文4教育叙事(包括:教育叙事、生活叙事、自转叙事)5教育案例(完整的案例包括:标题、引言、背景、问题、反思与讨论、附录)6教学课例。编制教学课例应注意:1.选择的课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2.注意较为详尽的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3.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改革

第一节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

一.基础教育改革意义

(一)促进人的修改与全面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达到某一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标准与要求,就是要

让受教育者的各种素质都有所提高。首先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其次,成才是素质教育的高级要求;

(二)获得“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对于今天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它是人的基本权利,同时它为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传授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个人的自我实现;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四)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基础教育能够有起选择、整理、传递和文化的功能,能够担负起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最基本的的手段,因为①基础教育的中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②基础教育中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精粹的过程,③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形成各种观念和习惯以及确立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基础教育向青年一代传递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对今后文化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

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如下:1.教育目的,2.教学目标 3.教学动力4.教学内容 5.师生关系与教学过程;

(二)构建主义教育理念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如下,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专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过程) (三)多元智力理念,多元智力理念与传统智力理念的优点 1.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 2.智力是一种潜能 3.每个人都有八种智力(语言—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4.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倾向 5.智力往往通过复杂的方式相辅相成 6.每一种智力都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7.不同的智力有不同的显现、勃发高峰安期 8.八种智力只是一个暂定的概念

(四)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

1.教育目的观 2课程观 3教学过程观4.师生观 5.教师评价观

第二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三)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

二.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投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改革在,使办学投入的来源呈现出如下变化的特点:①投资来源中,政府财政支付的教育费用所占的比重一直呈递减的趋势,②居民对教育的投资,呈现出由迟缓转向急剧上升的递增趋势,③社会捐资办学和其他教育投资也有较大幅度上升;

(三)办学体制改革;多元化办学体制的三种类型:1.公立中小学 2.民办学校 3.公、民合办学校(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管理权力。有:①决策指挥权,②干部任免权,③奖惩权,④财经权。2.实行教职工聘任制。

3.实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七次)(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①关注学生做为“整体人”的发展;②统整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③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构建;④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具体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鬼见缺乏整合的现状;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一应俱全促进一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和适应性。

第三节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一.基础教育宏观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向主要表现在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等方面。

(一)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以有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为了应对全民教育面临的挑战,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许多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①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②基础教育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③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的范围。加强早期的儿童看护和初始教育,普及初等教育;④促使初会各方面确保使所有学习者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卫生保健及一般的物质和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并从中获益。

(二)教育终身化

(三)教育民主化

(四)教育信息化

要求:①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②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③促进学校教育手段信息、现代化;④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

(五)教育个性化

表现:①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教育信息课程列入了正式课程,并增大了投资;②注重教育处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特点

①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②重视“天才”儿童教育③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④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向

①课程现代化②课程综合化③课程生活化④课程能力化。

基础教育改革态势(特征)

①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②教学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③教学评价逐步建立了新观念与新方法④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日趋整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陕西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陕西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如何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2、工作记忆保留信息的时间一般是() A. 10-20秒 B. 1-2秒 C. 1分钟以内 D. 1分钟以上 3、后续学习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影响被称作()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痕迹消退 D.迁移 4、一类事物的最佳代表,也就是某个概念的典型例证,称之为() A.表象 B.原型 C.经验 D.概念 5、()是让你把不熟悉的问题与你总能解决的熟悉问题相比较,用熟悉的解 题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A.试误法 B.类推法 C.手段 目的分析D.简化 6、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获得规则 B.理解概念 C.创造性 D.知识迁移 7、概念图、图表、层级图、群集策略、纲要法等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8、在维纳的归因模式中,运气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9、()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 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A.习得性无助 B.挫折效应 C.自我效能感 D.消极归因 10、()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形成道德信念。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关于道德与品德关系的说法,最全面的是() A.二者相互区别 B.二者相互联系 C.二者相互独立 D.二者密切联系又相互区 别 12、智商25-50,心理年龄最多可达6岁,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儿童属于()

最新2020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最新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1.权威型教师往往严厉地管教学生,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忽视了( )。 A.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学生是有创造性的人 2.平时嗓门很大的小强,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声音却很低,老师批评说:“声音这么小,难道你是蚊子吗?”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该老师的做法( )。 A.合理,有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B.合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反思 C.不合理,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尊重 D.不合理,歧视幼儿的生理缺陷 3.某幼儿园在其教学计划中大量增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该幼儿园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 B.错误,背离了幼儿教育的的基本目标 C.正确,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水平 D.错误,只能适量增加小学教育的内容 4.王老师在教室里贴了一个“坏孩子”榜,哪些爱讲话爱打闹的小朋友都榜上有名,汪老师的做法()。 A.合理,有助于维护教师权威

B.合理,体现了对幼儿的严格要求 C.不合理,没有认真备课上课 D.不合理,没有尊重幼儿人格 5.在某幼儿园,当王老师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时候,他教的班级有个淘气的幼儿。每当教师讲课时,他总爱低头玩他桌子上放的“宝贝”横笛儿,有时候还会轻轻地吹一声“嘟——嘟——”。对此,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 A.从该生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入手,采取鼓励措施,使该生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认真学习 B.联系家长,让家长严加管束 C.对该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进行批评训斥 D.让他到教室外面吹奏,以示惩戒 6.在教学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这体现了下列哪一项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D.直观性原则 7.竞争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真正目的 D.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8.“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 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被历代民间画工和士大夫誉为“祖师”和“画圣”的唐代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张萱 D.张择端 2.中国画《钟馗夜游图》的作者是( )。 A.沈周 B.戴进 C.唐寅 D.仇英 3.沙特尔主教堂是( )建筑。 A.古典式建筑 B.哥特式建筑 C.阿拉伯建筑 D.拜占庭式建筑 4.长沙马王堆帛画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 A.西汉 B.东汉 C.商周 D.隋唐 5.油画是在( )年进人中国的。 A.1586 B.1567 C.1581 D.1658

6.四大石窟分别开掘的时期是( )。 A.秦汉 B.西周 C.隋唐 D.南北朝 7.构图的基本要素有形状、线条、明暗、色彩等。在作以线造型的素描构图练习中,运用的主要是形状和( )两要素。 A.线条 B.明暗 C.色彩 D.构成 8.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通《美学》 D.黑格尔《美学》 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贴近的美论是( )。 A.美在形式 B.美在关系 C.美在生活 D.美在距离 10.下列不属于中国画中常用的用墨方法的是( )。 A.滴墨法 B.泼墨法 C.破墨法 D.积墨法 11.“蚯蚓走泥纹”是宋代( )瓷器的典型特征。 A.汝窑 B.哥窑

C.定窑 D.钧窑 12.“三矾九染”是中国画的哪种技法名称?( ) A.青绿山水 B.工笔 C.写意 D.白描 13.以画圣母著名的画家是( ),其代表作为《椅中圣母》。 A.拉斐尔 B.米开朗基罗 C.达·芬奇 D.莫奈 14.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 A.研究者和建设者 B.建设者和促进者 C.建设者和开发者 D.研究者和开发者 15.对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具体学习活动,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 B.必须参照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进行 C.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 D.不必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活动全部进行 16.以下不属于美术教师角色定位的是( )。 A.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 B.良好的专业思想素质 C.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D.自觉调整教学行为 17.青花瓷是先在瓷器上用钴料描绘纹饰,上透明釉经过( )以上高温还原烧成。 A.680度

2016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结构化面试试题(完整版)

中小学结构化试题 1.结合教师工作岗位。说一下你自己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题策略】 回答这个问题,要求考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是有一点困难的,但关键是要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回 答.不要胡乱吹嘘或贬低自己。以谦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可以成为优点。同时可借题发挥说说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进取 精神.面试官在意的不一定是应试者的内容而是态度。 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就好像一个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既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将自己最 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引发了他们的购买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自我介绍呢? 巧妙而自然的介绍顺序。是考生必须要重视的因素,它是体现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方法,是一个成功的自我介绍 不可或缺的。那么又如何达到巧妙而自然的效果呢? 第一,突出重点。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教师考录的要求与测试重点来组织自我介绍的内容。也就是说。 考生不仅要把体现自身优秀品质的信息传递给考官。更要把考生非常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信息传递给考官。这就要求考生做 一个有心人。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做到重点突出0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即使是你引以为荣的强项.也要毫不客气地舍弃。 第二。层次分明。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大部分考生都知道从优点和缺点两个大的方面来向考官展示自己,但是很多 考生在向考官介绍自己的时候,处理不好各个优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使整个答题过程显得杂乱而没有条理。还有的考生,优点和缺点之间缺乏适当的过渡,也就是说,在优点和缺点之间缺少恰当的关联词语或者过渡性的句子。直接表述缺点,显得非常突兀。 2.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清贫。教师要守住这片净土。你为何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必要时你会更换跑道吗? 【参考答案】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比起某些高收入的行业,确实是囊中羞涩,不好意思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工资。但是既然选择 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我们的下一代.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 有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培育好祖国的花朵,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我会选择教师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写满奉献、充满挑战的行业,这里有可爱的学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们是人生路上不可 磨灭的一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在物质上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富裕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看着他们一天天的进步,很欣慰.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去研究讨论问题,我觉得很愉快。 其次.我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和熏陶。我生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的父亲就是一名教师.父母的教诲以及 和睦的家庭环境让我从小就有了做教师的梦想。 第三.我觉得教师职业有着自己的优势,善用教师职业优势,教师一样有精彩幸福的人生。比如教师.与许许多多高 风险的职业相比,老少无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也许在许多人眼里太稳定的生活让人觉得单调寂寞.但是有位哲人说?真 正的财富,是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和心情上的海阔天空。?教师要善待稳定。心平气和地工作与生活。所谓善待,一是 珍视?现在?,享受工作乐趣;二是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样就不再会觉得寂寞。。我在大学期间做过家教,暑假做过 教师兼职,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基础。还有我的性格更适合做老师,我有耐心,并且做事认真,最主要的是我很喜欢孩 子们。我想我是不会更换跑道的,我只想脚踏实地做好教师.做一平常人、做一寻常事,尽心而为。 3.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做一个老师所要具有的基本素质.温家宝总理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解答。 一要充满爱心.忠诚事业。当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人生的 最大追求。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 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惟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 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 重身教。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4.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参考答案】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 班主4-2.r-作是否做到位,将会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看来,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 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见,平等对待每一 位学生: 其次,自身要练好?内功?。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 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必背 重要考点1:素质教育的内涵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重要考点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重要考点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重要考点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简答题 记忆内容: 重要考点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能考查形式: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记忆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总结:三爱两人一终身。 重要考点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重要考点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完整版)初中政治教师资格证书考试高频考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政治考点备考 考点·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劳动,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考点·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考点·供求影响价格 当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当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此时,这个市场就成为了卖方市场。反之,当市场中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对购买者有利,称为买方市场。 考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考点·我国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促进就业的措施 1.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2.制定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考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考点·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考点·税收的特征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考点·市场经济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考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全国统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2013全国统考中小学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2.依据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d )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 3.“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论依据是( ) A.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 B.气质类型具有多样性.人类智能具有多元性 D.人类发展具有共同性 4.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 ) A.每两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B.每三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C.每七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句话体现的原则是( ) A.国家性原则 .公共性原则 C.方向性原则 D.强制性原则 7.学生小涛经常旷课,不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对小涛进行教育的恰当方式是( ) A.将他交给家长批评教育 .了解情况后耐心教育他C.等待他自我醒悟并改正 D.批评教育无效果开除他 8.李老师就校务公开问题向学校提建议,李老师的做法是( ) .行使教师权利 B.履行教师义务C.影响学校的秩序 D.给学校出难题 9.课间,小莉正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小娟的日记,被走进教室的小娟发现,小娟找到班主任诉说此事,班主任最恰当的做法是( ) .制止小莉这种行为 B.批评小娟总是告状C.劝说小莉不要声张 D.劝说小娟宽容小莉 10.教师对解除收容教育,劳动教养后回校复学的未成年学生,应当( ) A.限制其与其他同学接触 B.限制其使用学校的设施 C.按其以往表现评价品行 .允许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11.班主任张老师按照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调整座位,将考试成绩后5名的学生安排在教师的最后一排。张老师的做法( ) A.是激发学生的重要手段 .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C.是管理班级的有效手段 D.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12.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13.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教育威信来自于( ) .教师高尚的教育人格 B.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C.教师的社会地位优势 D.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 14.有位学生讲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15.右图漫画讽刺了某些教师的行为。这种行为所违背的师德规范是( )

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20个考点,一定要记住啊

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20个考点,一定要记住啦! 距离2018下教师资格笔试仅剩 37 天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日期为11月3日。 ?儿童权利公约: a.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b.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记忆口诀: 两个尊重无利益 ?教师职业素养: a.身体素养; b.心理素养; c.能力素养; d.知识素养; e.道德素养。 ?记忆口诀: 身心能知道,爱不爱职业

?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a.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记忆口诀: 第一幼小要衔接,第二提早入学延义年,第三普职教育要统一,第四高等教育要多样;第五终身受重视。 ?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学习 ?记忆口诀: 纳米结构(认知结构)是科学家发现(发现学习)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b.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c.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记忆口诀: 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

?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口诀: 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记忆口诀: 三爱两人一终身 ?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口诀: 最近股市很猛(孟子),不断跌,很多人赔(裴斯泰洛齐)洛(洛克),所以在卢(卢梭)子上唱浮夸(夸美纽斯)祈福(福禄贝尔)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口诀: 淘(陶冶)宝的榜样(榜样示范)在唯品(品德)会上说(说服教育)段(锻炼)子

2020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

2020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 陕西教师资格证网上报名、审核及缴费 考试实行网上报名。考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网上报名,逾期不再办理。 笔试报名时间: 网上审核时间:9月5日8∶00至9日18∶00 网上缴费时间:9月5日8∶00至10日12∶00 面试报名时间:12月12日8∶00至15日18∶00 网上缴费时间:12月13日8∶00至17日12∶00 陕西教师资格证报名流程 (一)笔试报名流程:考生网上报名→网上审核→考生网上缴费,报名成功; (二)面试报名流程:考生网上报名→现场信息确认→考生网上缴费,报名成功。 陕西教师资格证报名流程: 1.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考生注册须填写真实姓名,证件类型及证件号码。已注册的考生填写密码进行登陆,未注册的考生点击【注册】进行注册。 2.填报个人信息 3.上传个人照片 考生上传的照片将打印在考生准考证和考场签到表上,并将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保存以供使用成绩的单位核查。如使用不合格的照片,将无法通过报考审核。

电子版照片要求: (1)本人近6个月以内的免冠正面彩色证件照,不允许带帽子、头巾、发带、墨镜等; (2)照片中显示考生头部和肩的上部,白色背景,图像清晰,没有拉伸变形。不得为大头照、半身照、生活照等; (3)照片格式大小:格式必须为jpg/jpeg,不大于200K,宽高为150*200像素,比例约为3:4; (4)此照片将用于准考证、成绩报告单、以及通过考试和审核后获得的资格证书。 (建议使用MicrosoftOfficePictureManager,图 画,Photoshop,ACDsee等工具,将照片进行剪裁压缩。) 4.查看个人信息 填报个人信息有误的可在此进行修改。 5.笔试报考 选择报考类别、考区和考试科目。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考区”只接受北京师范大学本校学生报考,其他考生请选择其他考区参加考试。 每个报考类别对应着不同的科目数,请考生认真选择科目,避免漏报。考试科目请参考“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表”。

2020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

知2018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须知 面试考试xx: 一、考生须携带《准考证》和有效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两证”缺一不可。如《准考证》上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信息与居民身份证上的不一致,不得参加考试。 二、考生应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候考室,在截止进入候考室时间15分钟之后的迟到考生,不得参加面试,面试成绩按照“缺考”处理。 三、考生可携带必要文具(如签字笔等)进入候考室,禁止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如手机、个人电脑等)进入“抽题室”、“备课室”、“面试室”,如有违反,将按照作弊处理。 四、考生自进入候考室起,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听从考点工作人员指令与安排,进入指定区域做好相关准备。 五、考生备课时,须将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放在课桌的指定位置,以便核验。“备课”时间为20分钟。 六、考生须在考点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面试室”。面试时,试讲须按照“讲课”形式进行,“说课”形式不予给分。 七、面试结束后,考生应向考官提交抽取的面试试题及备课纸,在得到考官许可并领取“出场证”后方可离开面试考场,不得向面试考官询问面试分数和结果,不得在考场附近大声喧哗。 八、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并自觉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考生如有违纪、作弊等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33号令)等规定进行处理;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将报送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面试注意事项: 一、形象要好。

青年人要xx、正派,xx、活泼; 洋溢xx气息,有自信,充满正能量。 二、试讲要有兴奋点和亮点。 其中,最好有一、两分钟要有点“激情”,带有艺术性(有限度的、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表演和夸张),这是得分点。结构完整,不是片断。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不可以省略,但必须简化,保留核心要素。这是教学的设计的得分点。 三、教学语言要自然流畅规范 普通话要尽可能标准些; 声音要xx,但是不能喊。 语速近似于演讲,绝对不可以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必须多加演练。这是教学语言关键得分点!讲话不要半推半就、含混不清,防止自说自话。 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 还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 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但绝对不可以嘻皮笑脸。 四、面试时要衣着得体、打扮朴素,切记:不要佩带饰物。行为举止大方,不拘禁,也不能太嚣张,要给人留下稳重端庄的印象。 注重礼仪: 在面试过程中,考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进门前,要敲门,重要的事儿要说三遍。不要轻视答辩: 答辩中的有些问题可能就是针对你讲课过程中不尽如任意的地方进行提问的,不要轻视,要仔细思考怎样挽回试讲时的失误。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5、《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①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处理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②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教师处理其与教师事业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③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师处理其与学生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关爱学生的范围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关爱学生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人格。关爱学生的关键是做到对学生平等公正。 ④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教师在处理其与职业劳动的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头脑中必须明确,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是教师职业行为明确禁止的。 ⑤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⑥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处理其与自己发展的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要求。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6、教师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报酬待遇权; 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7、学生的主要权利 可能考查形式: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记忆内容: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学业证书权。 (3)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4)隐私权:不得私自查阅学生的日记、信件、电子邮件、短信等;不得公开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等。 (5)人身自由权:学校和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 (6)人格尊严权:学校、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8、不同主体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 【学校】 (1)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 (2)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 (3)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 【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019年陕西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中华考试网教育培训界的翘楚! 2019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已确定1月15日8:00至18日18:00。想要报考的考生们可要抓紧时间准备了,报名入口开放时间只有三天哦,那么,很多考生会问报考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需要普通话证明吗?最低学历要求是什么呢?因此中华考试网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报考相关事项如下: 一、报名须知 (一)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区设高校考区和市(区)考区。 高校考区设在陕西师范大学,笔试设陕西师范大学考区1(仅限本校全日制公费师范在校生报考)和陕西师范大学考区2(仅限本校全日制非公费师范在校生报考)。 各市(区)考区设在市(区)政府所在地。户籍或人事档案关系在陕西省的申请人在所属考区报考;驻陕全日制普通高校(陕西师范大学除外)在校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在读研究生,在就读学校所在考区报考。 (二)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由考区考试机构通过网上对考生姓名、照片等信息进行规范性审核。教师资格认定政策应向各市(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咨询。 (三)考生应如实准确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并对个人信息及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承担全部责任。由于考生信息填写错误、提供材料不真实而影响后续考试或教师资格认定的,责任自负。 (四)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二、报考条件

中华考试网教育培训界的翘楚! 按照《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报名参加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 (一)身份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户籍或人事档案关系在陕西省的申请人以及驻陕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暂不受理在陕港、澳、台籍人员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 (二)品德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身体条件:身心健康,符合陕西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考试当年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四)学历条件: 1.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2.报考中等学校(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3.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教师资格证最低学历要求 报考类别师范生最低学历要求非师范生最低学历要求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综合分析类【考题回顾】一名老师说应该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孰能生巧。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参考答案】...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综合分析类 【考题回顾】一名老师说应该多给学生布置作业,孰能生巧。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参考答案】 1. 表明观点,作业能够帮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而不忘、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作业过量了,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不赞成教师过量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这种行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更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减负"的要求不符。 2. 论述布置大量作业的危害:其一,过量作业会侵占学生课外活动、娱乐和睡眠时间,损害学生身体健康,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其二,过量作业会影响学生与家长、同伴的感情交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3. 教师应合理地布置作业。例如,要制定科学的学生家庭作业的标准;要加强教学管理,严肃处理过量布置作业的教师;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减负"工作。 【考题一回顾】现在的中小学学生课业压力普遍很重,对于这一现象,

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课业压力重与素质教育目标相悖。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2. 分析学生课业压力重的原因:首先,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迫切。其次,教师评价学生方式单一,仅看考试成绩。最后,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尚未改革完成。 3. 提出减轻课业压力的建议。例如:要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要建立多样化的教师考核方式,注重教师的引导式教学,还要加速教育体制改革进度,转变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考题二回顾】许多老师教案直接用网络上的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1. 信息时代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授课,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表现。但直接用网络教案并不可取。 2. 过度依赖网络教案,是教师思想上的"懒惰"。长此以往,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下降,这不利于教师的进步。 3. 此外,网络上的教案不一定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所以照搬照抄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4.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要理性利用网络,要懂得学习和借鉴,更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设计,这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考题三回顾】你怎样看待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