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3年第2期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总第151期)

教育问题关注

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下)

李雅儒1

,孙文营2

,阳志平

3

(11首都师范大学/两课0教学研究部,北京 100089;21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职工大学教学部,北京 100076;

31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北京 100084)

中图分类号: G5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3)02-0110-05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李雅儒(1957-),女,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两课0教学研究部教授。

孙文营(1973-),男,北京市农工商总公司职工大学讲师。阳志平(1980-),男,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咨询师。

三、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认为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如何保证流动儿童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如何针对流动成人提供有效、现实的继续教育体系支持。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前者,而对于后者的研究较少。实际上,我们认为两者在深层上反映的都是一个/教育边缘化0的问题,从调查结论出发,我们也发现两者是互动的。教育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更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机制的建立入手才能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的、灵活运作的针对流动人口的教育体系。

同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户籍制度和教育经费拨款制度等造成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显性因素的探讨上,我们还要看到,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分配

问题也是造成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与近年来一系列热点问题,如素质教育、大学扩招的研究相比,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边缘状态。据张斌贤研究表明,不完全统计,1997-200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文献大约有20-30种[1]。这与诸如素质教育、大学扩招、中小学学业负担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相去甚远。

在某种意义上,以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的教育边缘化问题正在凸显。

1.教育公平意识的边缘化

从儿童权利的角度看,我国的5义务教育法6、5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法律明文规定: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就制定了5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施行)6,表明国家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5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6,在该办法中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作了规定,主要规定如下:

#在户口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在户口所在地入学。户口所在地无监护条件的,在流入地入学。

110

#流入地政府负责管理流动儿童的教育,流动儿童入学以在公立学校借读为主。

#经流入地县级以上政府审批,允许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办流动儿童学校或简易学校。

#公立学校招收流动儿童可以收取借读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收取高额费用。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地方政府特别是流入地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其精神要义。部分人认为流动儿童要/流动0回原籍或/流动0到其他地区而有意识地拒绝重视,甚至有些人认为,如果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使更多的农民到城市中来,这不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稳定。基于这种认识,有些地区至今未能出台与国家教育部文件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缺乏长期的考虑和积极妥善的安排。

我们认为这样做未免太狭隘。我们不能为了城市管理的方便而让这些无辜的孩子作出这样沉重的/牺牲0。如果不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不但会耽误一代人,也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一些措施开展对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保护工作。

2.教育机构设置的边缘化

从全国目前的情况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要有6种模式:

(1)进入流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

在流动人口中,有一些人基本上融入了城市社会,比如有文化的高级打工者,一些外地在京从事商业活动的老板和一些在市区内从事服务业的老板。这些人一般经济状况比较好,能够支付公立学校所收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一些城市中小学阶段的生源不断减少,因而有能力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

(2)进入流入城市的民办学校

流动人口中有一些人属于高收入者,他们经济上富裕,时间紧张,很多人把子女送入能够寄宿的条件好的城市私立学校。据调查在北京市进入民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只占3.5%。

(3)进入流动人口自己办的打工者子弟学校

打工者子弟学校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争议最多的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办学条件比较差,师资水平低,很多城市视其为/黑校0不予承认,并予以取缔。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子女大部分在打工者子弟学校就读。

(4)城市政府为流动人口子女办的学校

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多,在城市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流动人口聚居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比较集中,如何让这些人也能受到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和公平的问题被逐步提了出来。逐渐出现了一些由城市政府兴办的打工者子弟学校,这些学校与城市公立学校一样,有正规的校舍和教师,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这其中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专门在流动人口聚居区为流动人口子女建立的学校,比如乌鲁木齐市的第56小学。另一种是政府把原来的城市学校改为专门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比如北京市石景山区为流动人口开办的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2000年9月,北京市第一所/外地来京人员子弟学校0在石景山区成立。这是北京市首家由政府出资为外来人员子女创办的学校[2]。

(5)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

随着人口高峰的过去,城市小学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一些公办学校教室出现了富余,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北京市宣武区指定红莲小学和广安中学两所学校有计划地接收流动儿童就读。收费标准严格按照市教委有关规定,不收一分赞助费,小学借读费每人每学期600元,中学每人每学期1000元。对每月人均生活费低于340元的外来人口子女,由父母所在单位或居委会出具证明给予减免照顾。两所学校招收的外来人口子女均与北京孩子混合编班,同堂读书[3]。

(6)送回家乡学校

有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无法解决子女的入学问题,特别是初中以上的学生,大部分都被送回家乡读书。打工者子弟学校主要是小学,有些只有4个年级,是不完全的小学。流动人口子女送回家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与父母的分离,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其他亲戚家,在孩子小的时候与父母的分离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可能会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此尚未见到比较深入的研究。

如上所述,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我国的5义务教育法6、5未成年人保护法6等法律规定的儿童应有的权利,而现实的问题却是打工者子弟学校又不被纳入现行义务教育体制的框架,处于一种灰色地带。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机

111

构设置上来考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3.教育成本核算的边缘化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数所打工者子弟学校。所引起的思考应该说是深刻的。从国家的政策看,如果流动儿童需要在流入地就学,就鼓励他们在公立学校借读。但是实际执行中我们发现在公立学校借读的最大障碍是费用问题。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而言,以往的政策制定者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流动人口的教育成本。值得庆幸的是,2002年北京市出台新的教育规定,开始调整流动儿童的收费问题。

2001年,北京市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目前有流动人口328余万人。如果以流动儿童为2 -3%计算,就会有10万左右的流动儿童。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北京市的打工者子弟学校有300余所,就学的学生总数为约3万人。然而,在流动儿童中仅有12.5%的人进入正规学校,其中87.5%的孩子只有少部分进了打工者子弟学校,其余多数处于失学状态。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打工者子弟学校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的审批,没有合法的办学手续。北京市只批准了一所招收外来人口的学校)))北京化康寄宿学校。该校的招生情况并不好,收费也不低。大多数租用简陋的民房或废旧的厂房和仓库作为校舍,条件恶劣,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多漂移不定。但是又必须看到,这些学校的存在毕竟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作出了贡献。

1998年初,北京市教委制定了5北京市对外来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讨论稿)6,但是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流动儿童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比北京市儿童要多交3种费用:

1借读费:北京市规定小学借读费480元/人学期。o择校费(择校生教育补偿金):北京市规定1000元/人学期。此项收费原本是针对北京市学生择校而设的,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具备既是借读生,又是择校生的双重角色,所以以上二项收费属于规定收费。?赞助费:原则上要求不超过收取小学生择校费的标准,一般由学校与家长协商而定,故无一定数,因校而异,因人而异,透明度较低,很难获得确切数目。据有关资料表明,小学有70.3%的学校收赞助费,最高23万元,平均为1908元。在5000元以下的占88.5%。有的学校一次收齐,有的学校分学期收。据大红门地区调查表明,收费在1000)5000元P年,占被调查人数的8916%。而他们在原籍上小学费用一般在100)400元/年。

这些费用每年平均2000-3000元,而且往往要求几年的费用一次交清,正是这些赞助费成了低收入的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目前打工者子弟学校的收费普遍比较低,平均费用约为400元,比北京市的正规学校低很多。打工者子弟学校不仅收费低,而且收费方式灵活,大部分学校按学期收费,普遍允许拖欠学费,这是被外地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如何从法律以及经济体制上界定打工者子弟学校的地位是关系到这类学校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

4.继续教育的边缘化

随着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继续教育体制在城市日益完善。然而,流动成人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忽略了。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即在京的流动成人表现出了较高的教育需求。因为在打工的现实生活中,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受教育的程度对于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的影响。无论是年龄较大的,还是年轻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流动成人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在调查中有19.5%的人来北京的动机是因为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17.5%的人就是想通过打工继续赚钱,用以求学。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了这些人的梦想实现,其中近一半的人认为是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0,还有22%的人是因为/学习费用太高0。同时有64.2%的流动成人愿意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分布也有其特点。由于流动人口中的个体务农经商者不需要通过地方单位或者是企业化的经营主体,而是直接或者是近似家庭的身份同客居的城市发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使得异地人员务工经商和择居安居呈现特殊规律,即他们在城市中一般按照地缘关系集聚)))来自同一地区、同一乡镇、甚至同一村的流动人口集中在城市的某个街区或社区选择住房。在北京朝阳、海淀和丰台三个近郊区就出现了大量的这样的/移民村落0,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浙江村0、/新疆村0、/安徽村0、/河南村0等。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成与结构具有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它的出现打破了城市均质的社会版图,使得城市社会景观进一步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流动人口异质化/社区0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不同于城市主

112

流社区的特征[4](p.207)。不同的流动人口聚落,往往是与职业构成紧密结合的。这个层次的异质化趋势有着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因此,在解决他们的教育需求时要针对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的特点,这样才能切实可行。

(二)政策性建议

根据北京市流动人口往往呈现出异质性相当高的社区聚落形态以及其他调查结果,我们建议,从流动人口社区教育机制的建立入手,合理的分配城乡教育资源,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公平的、灵活的、有效的流动人口教育体系[5]。

1.建立教育经费以流动人口为主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

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紧张,在经费的筹集上,可以参考民办学校的办法,同时注意办学对象的特殊性(即生源主要是经济并不富裕的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本着/政府拨一点、社会助一点、学校让一点、个人出一点0的原则进行解决。这里所说的/政府拨一点0是建议北京市政府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差额拨款等方式资助办学。可以从外地劳动力管理基金和每年外来流动人口缴纳的各种收费中抽取部分用以发展外来人口子女的教育。流出地政府也可代收教育费,再按流动人口入学数量向流入地政府缴纳/委托教育费0。/社会助一点0是指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贫困的外来人口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提供援助。/学校让一点0,就是学校在提供适合外来人口子女教育需要的同时,通过内部挖潜,降低收费标准,使更多的外来人口子女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个人出一点0,按照我国的法律,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不让子女上学就是违法。有关部门对不愿尽义务的父母可采取取消其务工证等措施,避免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的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2.建立以公立学校为主角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在具体的流动人口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上,我们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建议:以公立学校为主角;同时将打工者子弟学校纳入政府管理体系,进行正规管理;充分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按照教育部关于九年义务教育以公办为主的规定以及5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暂行办法6提出的流动儿童少年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的要求,在公立学校借读应该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为更好接纳流动儿童入学,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要消除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虽然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与北京学生能融洽相处,但有些学校或教师仍存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据家长反映,正规学校对借读生的考试成绩不计入教师的教学考评中,借读生学习的好与坏都与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利益不相关。因此,教师不拿借读学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对其学习放任不管。这说明借读生不能享受与北京学生相同的待遇,教育权利不平等。这自然会对他们的心理发育产生极不好的影响,进而造成他们成绩的下降和厌学情绪。所以,只有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才能让他们勇敢走进正规学校课堂。

第二,要放宽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立学校借读的政策限制。目前很多公立学校借读的必备条件是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必须有/三证0(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或学历证、工作证明),有的学校还需要流动人口子女原籍的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乡政府的证明,持这些证件向居住地中学或教育部门申请。许多调查表明,约有一半的流动人口没有在当地政府登记,如果以此条件来限制子女入学,那将会导致很多孩子无法接受教育,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大幅度减少或取消公立学校的/赞助费0。就流动人口而言,让其为子女交纳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费并不过分,然而有些学校漫天要价,收费较高,接收流动儿童借读成了这些学校/创收0的手段。这就造成一对矛盾,一方面由于收费太高,许多孩子被逼到打工者子弟学校或辍学。另一方面,现有北京市小学、中学由于生源减少,教育设施和教师皆有过剩闲置情况,这就是资源浪费。

同时,政府应把现有的打工者子弟学校列入北京教育管理体系中,使其规范有序地发展。其一,政府部门尽快立法,从法律上对打工者子弟学校予以承认,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切实保护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其二,政府应综合应用立法、政策指导、资助、评估等手段对打工者子弟学校进行宏观的管理。1出台打工者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要保证办学质量。由于现实的条件制约,这个标准可以略低于公立学校的标准,但在硬件设施上必须建立起明确的标准。达到一定标准的学校,可以合法化,对于不合标准的学校,则坚决取缔。o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要加以控制。打工者子弟学校的办学者一般文化较低,无

113

教学经历;教师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对办学者应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应具有中师或中师以上学历。?在师资、教材、考核等方面有关政府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在师资培训、颁发文凭等方面,应给予打工者子弟学校同公立学校同等的待遇。?对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教育部门应定期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不能放任自流。对不服从督导的学校要予以取缔。通过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外来人口子女学校0的教育指导网络,充分发挥它们在完成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流动人口中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三,校址的选择要有预见性。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为流动人口创办的学校也常随居住区的迁移而迁移。虽然这方便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近入学,但频繁迁址将不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在校址的选择上要有预见性,建议政府可参与到此事中来,设法让这类学校校址相对稳定。

根据5社会力量办学条例6和5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办法6的有关规定,国家允许并鼓励流动人口以外的社会力量举办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校,作为特别时期我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补充。现在北京市各种社会力量创办的高校、技工学校、培训学校到处都是,但是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而创办的学校很少。这大概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杠杆的驱动所致,因为办这种学校收益一般不会太高。如果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个人都对流动人口子女多一些关爱,用不着花太多的财力、精力就可以办些简易的学校,如一些离退休老教师就可办这种学校。由于这种办学收益低微,需要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引导,其办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

3.建立针对性强的流动成人社区继续教育体制

在打工的现实生活中,流动人口越来越体会到受教育的程度对于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的影响。无论是年龄较大的,还是年轻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流动成人对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在调查中有64.2%的流动成人愿意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由于在京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分布呈聚落形态,不同的流动人口聚落,往往是与职业构成紧密结合的,因此,在解决他们的教育需求时要针对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的特点,这样才能切实可行。对于追求学历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学校就读。有资质的学校,也可以在他们居住密集的地区,组织部分退休教师开办周六、日学习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外,要加强对流动成人的职业培训。流动人口进京打工是需要一定的劳动技能的,但很多人是缺乏一技之长的。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本人是要付出一定的学费,但现在学费的承担者往往是用户,他们在干中学(比如装修),因此,质量难以保证。地方政府或社区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力量,为他们举办一些比较热门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者不应以赢利为目的,但要收取一定的成本费。比如,家庭服务、装修、建筑等。从流动成人的特殊情况出发,非全日制的短期培训班也许更为适宜。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流动成人愿意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对外来人口工作所在地或居住地的领导部门来说,比如,管理外来人口办公室、社区等,要定期举办一些学习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北京市民一样,要进行精神文明的教育,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岗奉献。提高他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同时,培养他们的/首都意识0。这是首都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上述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建议,其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立体式、开放式的教育体系,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当然,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问题的最终解决有赖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义务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下,我们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多一份关爱,更好地解决其受教育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01,(4).

[2]卢刚.我们上学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09-13.

[3]张波.打工者子女上了公办学校[N].北京日报,2001-05

-28.

[4]刘永海,顾朝林.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A].中

德城市规划和生存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大恒电子出版

社,1999.

[5]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社会

学研究,1998,(6).

(责任编辑:肖子)

114

【参考文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word文档 (13页)

【参考文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第30卷第3期教学研究V ol.30No.32007年5月 Research in Teaching May 2007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闸门松动之后,农村劳动力外流如潮水之势奔涌不息。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人[1]。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并未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儿童的失学率达9.3%。在已入学儿童中,有半数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严重,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一二年级,13、14周岁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在9个被调查的城市中,近20%的流动儿童无法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学习,6周岁流动儿童未入学的比例达46.9%[2]。而已入学流动儿童中有不少因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学业。与被父母带进城市接受教育的流动儿童相对的是规模更大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造成了一系列心理、性格、情感、学习、安全等问题。 从世界人口流动的大图景看,近现代人口流动是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轨迹交织在一起的。自19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开始先后迈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农村人口大量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 华灵燕(1983-),女,安徽潜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涌入城市,各种矛盾和冲突被压缩在很短的时间 内。而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对于像中国这样“外生后发”型发展中国家来说,困难还不止于此。就教育领域而言,工业化、城市化“内生先发”型国家的社会转型与公立学校运动,和义务教育体制的形成和确立是同步发生的[3]。而今天我国的城市化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数量骤然增加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且还有如何打破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这是我们审视和思考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历史背景。 1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城人口流动及流动人口子女 1.1“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 制度安排从历史上看,我国走的是“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所谓“外生后发”型工业化、城市化是指我国近代工业化以“外发型”的非自然模式为主导,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在内忧外患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中央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优势,实行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来支撑,主要包括:建立一种不依赖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制度和高强度积累制度;大幅度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制度。具体到经济要素流动方面主要有:“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制度,利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现农业服从工业,农村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 华灵燕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所衍生的子问题。我国“外发后生”型工业化、城市化引发的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和业已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是审视和思考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时必须直面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背景。 [中图分类号] G40-0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7)03-0207-04

【开题报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开题报告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笔者之所以选这个题目,归因于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中重要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这一阶层越来越受瞩目,随之而来,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也不断凸显。流动人口子女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师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影响到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笔者发现虽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历史,但是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却受到忽视,甚至在一段时间成为义务教育的真空地带。这让笔者有兴趣去了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现状并对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统一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选题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城是伴随着世界罕见规模的人口迁移而推进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城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转变为“举家迁移”,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和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2006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已指出,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与劳动力统计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来,流动劳动力中已婚人口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已达75.3%,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有643万。夫妻二人携子女在城市打工已经成为当前流动人口的生存常态,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努力下,情形有了明显好转,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流动人口子女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一直为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合计失学率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王明口镇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党政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思路,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新机制,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规范化、人性化、信息化,促进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工作目标 (一)建立健全服务与管理网络,理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关系,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实现由部门分头履职向综合服务管理转变。 (二)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要求,探索服务新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由管理为主向服务管理并重、加强人文关怀转变。 (三)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管理实效,实现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由社会化管理为主向专业化为主、社会化为辅转变。 三、组织机构 成立王明口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齐长军担任,副组长由镇党委副书记袁文军担任,成员由各科室、各村组

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田松庆同志兼任。 四、主要任务 (一)积极探索服务管理新体制,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新网络 1、建立王明口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抽调镇综治、计生、劳动、司法等部门成员,组织实施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外来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2、各村建立流动人口管理站。 3、建好流管员队伍。改变当前服务管理以兼职人员为主承担的模式,建立“专业化为主,社会化为辅”的管理队伍。(1)专职协管员由派出所负责管理,同时接受计生、劳动、综治、司法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主要负责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发证、催办、查验和注销等日常工作;出租房屋登记备案工作;计生《婚育证明》的查验催办工作、《劳动合同》的查验催办工作以及16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登记工作;对管区内兼职协管员进行业务指导,以及做好检查、督促、考核和发函、回函以及台帐资料整理工作;并发动辖区内群众做好安全防范工作。(2)公开招聘200余人流管员,原则上由政治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本村(社区)人员担任,并报镇流管办审核确定,在专职协管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工资按登记人数和质量,实行半脱产工作,主要负责流动人口登记、发证、催办、查验和注销等日常工作,并发动群众做好安全防范工作。(3)联络员由所在的各村(社区)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协助提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和变化情况。联络员年终进行评比奖励。 (二)探索拓展服务管理新内容,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新品质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 姓名:王翔云 学号:201144070226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困难的现状考察、原因分析和对策出路 班级:信管11-02班姓名:王翔云学号:201144070226 [摘要]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权利不平等 [正文] 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2.11亿流动人口,其中未成年人占33.6﹪,其中,大约有14﹪的未成年。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10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 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他们经常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人们担忧,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生活在城市边缘,但也许将成为这座城市未来的主人公。他们的命运、心态与受教育程度,理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5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教育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 1.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在《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中指出:应该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 事实上,流动人口子女无法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是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方式,他们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但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子女须交纳的教育费包括三部分:学杂费、赞助费和借读费。而且有时交钱也未必有学上。因此,公立中小学规定的高额借读费和赞助费成为许多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拦路虎”。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浅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摘要:大量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指出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失学辍学情况严重,客观分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流动人口经济收入低、流动人口家庭社会交往面窄、教育经费影响和父母文化素质影响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成因 流动人口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系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系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系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就当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成因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 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就是让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的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1998年3月,公安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只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如下规定:流动儿童少年,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借读为主,也可入民办学校、全日制公办中小学附属教学班-----接受义务教育。这个规定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使其有了就学的场所,但在规定中表述的是“借读”、“附属教学班”等却表现了一种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让流动人口子女只是有学可上,无法上好学校。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即使有机会享受到流入地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因为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成了绝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拦路虎。 2、就学过程不平等 虽然流入地政府部门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关注,但明显地保障力度不够,具体表现就是在流动儿童少年在流入地就学的途径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在公立中小学借读。流入地公立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应相对较好。但在入学这一环节上,各地的公立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设立相关规定,来提高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门槛,而且因为教育资源本身的有限性,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庭教育典型案例 东胜区新世纪学校 一、开展工作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的现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于是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倍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2条中提出“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此,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切实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工作,我校迅速成立家长学校,积极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 二、学校具体情况 1. 近年来,我校的学生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务工和个体子女占到越来越大的比例,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子女的身心受到众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从家庭中月收入情况看,月收入2000元以上学生家庭只有18.8%,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这决定了他们不能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校有较好学习条件者只占33%,流动人口中有80%的学生和父母住在租的很小的出租房内,没有专门的学习空间,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5%以上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其中还有部分家长为文盲,只有23%左右的家长达到高中水平,8.9%左右的家长达到大专以上水平,因此,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在学习及心理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流动人口子女成长过程中,学校将不得不承担着着比常住人口子女学校更为突出、艰巨而重要的教育任务。 2.由于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庭教育知识匮乏,家庭教育氛围缺失,家庭教育内容狭隘,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

孩子一方面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诸如;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态度、生活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办事无目标、无计划,无条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而不能宽容大度,心胸狭窄等等。而且很多孩子随父母辗转迁移流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理上难于找到归属和认同感;加之流动人口属社会弱势群体,使得这些孩子更为敏感、自卑、易受伤害。流动人口子女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使得他们具有明显不同于城市常住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一点也往往为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学校的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我们通过在学校橱窗开设宣传栏、组织家庭教育老师讲座、召开家长会等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孩子上学了任其发展、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想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教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 2.注重家庭文化氛围创设,提高家庭教育影响力。家庭文化是最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一个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家长言传身教带出来的。有的父母长期在外奔波,让爷爷奶奶在此照看几个孩子;有的是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有些家长除忙于生意外,则热衷于一杯酒、一支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外来务工人口已进入家庭化阶段。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需要关怀。本研究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入手依据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分析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现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与对策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对策一、研究背景“同在一片蓝天下都是祖国的花朵”根据《上海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共享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接受同等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仅只是向他们敞开校门而已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镇。我校是浦南地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农村学校目前全校学生总人数为60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9。其中小学部各个年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均超过50占整个小学部的63。中学部因为政策原因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老家参

加中考所以中学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为23。见下图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的逐年增长我们也发现这些 学生表现出来的某些现象和本地的学生相差甚远大都存在 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咎其原因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的薄弱。因此研究如何指导家长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月工资剩余情况500元及以下12501—1000元411001以上4701020304050500元及以下501—1000元1001以上从当前的家庭教育和我们所查的文献资料来看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外来务工人 员的家庭教育问题。但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都比较欠缺。如何有效地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我们学 校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本研究着眼于“4个有利于”以此来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理论与实践。即 有利于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 好家庭氛围让每个外来务工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素质及其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凝聚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引发家长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 转变。二、现状与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对1—9年级的外来务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共下发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90份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案例-小学家庭教育案例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六年级班陈佳俊 案例:班上一名叫柳书宇的男孩,聪明,但极其懒惰,缺乏自觉性,不爱做作业,一份十分钟就能完成的作业就是不做,宁愿第二天被我罚做两遍也不做。这还是小事,更让我觉得可怕的是他很会撒谎,一次他告诉我语文练习册没带,还信誓旦旦地说绝对有完成,第二天一定带来,可第二天又说忘带了,第三天说练习册在妈妈家,他说前几天在妈妈那里写作业,今天妈妈出差了,他又去爸爸家生活几天。所以没有带来,我听后一下子懵了,到底这孩子家里是什么个情况。经过和孩子的爸爸练习后得知这孩子是单亲家庭,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住几天。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性,给了孩子以可乘之机。 原因分析:我知道柳书宇是个较叛逆的男孩,于是没有粗暴地批评他,我认为他这

种说谎行为的形成,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要把根源找出来,才能帮助他。于是我找到了他,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天,在谈天中我了解到:柳书宇的父母早年就离婚了,孩子给了妈妈,有时妈妈工作忙,就来爸爸家几天,双方老人又很疼这个孙子,平时要什么都会得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这种坏习惯。 教育对策:这个孩子较早熟,有些叛逆,于是我告诉他,人无完人,就算是你最佩服的人,也是会有缺点的,就好比老师也有非常多的缺点,但老师一直努力改正就会越来越好。你也一样有了错改正了就是棒小孩,而且你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学了这么多知识,应该懂得判断哪些事对,哪些事错。我又问他,你想不想成为一个比老师更棒的小男子汉,他很坚定地说想。那很好,那你就要学会“扬长避短”,聪明的他点点头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要把周围人好的地方学来,不好的地方不学, 从那次以后,这个孩子开始慢慢变好了,作业开始做了,撒谎的次数也越来越少。虽

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如何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镇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进而提高公安机关在动态环境下对人口的管理能力,是基层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为此,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现就当前如何强化流动人口管理谈几点个人认识:由于经济发展使城市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许多派出所辖区,街道委员会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等,成了典型的城乡结合体。作为社区民警,长期走街串户,每天与外来人员接触,多年的社区工作经历,使他们充分感受和认识到了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并大胆进一步的全面了解暂住人员户,确保人口无一漏管和失控。严防在人口管理中发现有网上逃犯或不法分子的存在.进一步夯实片区警务工作,有效的实现了辖区和谐稳定。 人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省,市县区及镇和乡村的主要工作。人口管理更是公安派出所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派出所工作基础的基础。“人”是社会治安的参与者,是社会治安管理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口管理又是治安管理的核心,是加强治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违法犯罪分子产生于群众,又藏身于群众,必须牢固树立“只有管好人口,才能管好治安”的思想,只要把人控制住,社会治安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人口管理工作中,重点和难点就是流动人口(暂、寄住人口)的管理。作为人口管理主力军的公安基层派出所,我们在积极推进和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制结构”,在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户治安管理工作中建立因地制宜、管理严密、服务全面,富有成效的管理体系,把户口政策交给人民群众,实施阳光作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一起共同管理好流动人口,共同构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部城市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口大流动已成为客观的必然的社会现象。在现有的户籍管理法规和政策条件下,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公安派出所应着重从宣传教育、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协同配合、灵通信息、热情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流动人口遵纪守法意识。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法制观念提高城市流动人的思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趋势,大量流动人口的纷纷涌入,在为街道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治安案件增多、计划外生育、非法行医、违章搭建等负面影响,为此,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按照新形势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力度,规范日常管理工作程序,强化管理工作措施,使流动人口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思路,努力开创流动人口工作新局面 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员迅速的膨胀,在城市的天空是一个不可勿视的群体,虽然他们在地区的发展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但是,毋庸置疑,抓好流动人口工作对于社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验在会议上通过各地的经验表明,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利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方便群众,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净化城市治安环境,也有利于依法维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同时也表明,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协作配合,强化综合管理。建设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中也担负着重要责任。几年来,党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和部署,公安、劳动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出租房屋管理、建筑劳务市场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0%,且绝大部分流动人口正值生育高峰,家庭流动也占有相当比例,这使流动儿童群体日益庞大。有调查显示,在一些大中城市里流动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30%~40%。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一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9.37%。。0到14岁的儿童已经超过1410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3.78%以上。因此,相伴而生的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几年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点: (一)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 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称谓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城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成为流动人口。赵学勤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目前常住地与原住地(户籍所在地)不一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即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如旅游、出差、短期工作等。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漆玲玲在《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探析.教育探索.2004》中称所谓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是指年龄在6~14岁或7~15岁之间的,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一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他们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却不能享有与同龄城市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机会。 2、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及结构。据国家相关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适龄儿童约有643万(华灵燕,2006)。事实上除这一部分随父母流动进入城镇生活,与父母同住的流动人口子女,也有部分是没有随父母流动外出而被托留在农村的流动人口子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当时全国流动儿童数量已达1982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力推进,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建设和发展新城市注入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治安、就业、计生、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社会管理问题,成为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点和难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管在其中,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而不是只为了采集信息而采集,为录入信息而录入。 一、围绕中心狠抓落实,全面开展三天一小查五天一大查的专项整治行动。(1)分户到责任人,严格执行“谁的包户谁负责”政策,有效地提高包户干部的责任心;(2)将人员分类登记,一般人员、可疑人员、重点人员分类整理成档,可疑人员和重点人员名册交由派出所进行登记;(3)出租房屋承租人必须签订《房屋出租治安责任书》并留下责任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二、立足实际抓好源头,不断创新管理服务的模式。目前流动人口不仅人数多、居住杂,且流动性强、管理难。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工作进度和更新进度很难跟上,工作难以全面展开,必须从源头上来找办法、找对策,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

三、加强长远管理,提高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1、尽快完善二维码平台系统。流动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直接影响到制定流动人口相关政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搞好登记统计,全面准确掌握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是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口信息只有录入电脑,实现联网共享才能充分发挥作用。2、认真做好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衔接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人口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虽然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我们在基层的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还不够规范;我们流动人口管理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常态化管理,严格落实责任,进一步强化“3366”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工作站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结合辖区的现有信息动用一切社会力量来共同管理,力争使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服务工作更上新的台阶。 ******社区居委会 2014年7月25日

2019年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范文资料

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90年代以来,上海的流动人口增长很快,据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达到349万左右,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人数也越来越多。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外来人口中的少年儿童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方式的今天,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九年制义 务教育是中国的教育法规之一,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上海流动人口中的少年儿童受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思路。二、现状 与问题表1上海市2019年15岁及以下外来人口少年儿童 的在学状态资料来源:上海市2019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原 因很多,除了与他们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有关外[有些流动人口 居无定所(如船民),或者居住地和工作地变动频繁(如建筑工 人和装潢人员),缺乏相对固定的落脚点,使得其子女难以获得 必要的上学条件],主要的是以下三方面: 1、家庭收入水

平低,制约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表2 2019 年上海市经济型流入人口的收入情况(单位:%)资料来源:2019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2、借读本地正规学校的收费水平高制约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 (2)在上海市教委关于借读的规定及其执行中,对借读条件从严掌握,致使大量民工子女无法利用这一形式; (4)借读中突出的不同地区在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差异,也是一个因素。表3 流动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类型学校上学的费用支出比较(2000年)资料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9年初的上海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平均每学期的费用中包括借读费、学费、书杂费、生活费、暂住费等。共调查了615个经济型流动人口家庭,共有544个孩子,其中192个孩子在上海,327个在家乡。在有孩子的家庭中,42%至少有1个孩子在上海生活。 3、大量外来人口子女学校在发展中缺乏规划和有效管理。这类学校的创办者大多来自安徽省,安徽人在沪办学校的较多,这与流入上海的安徽人较多有关,也与安徽当地政府支持办学分不开。开办这类学校在满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需要的同时,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就是可以通过办教育来获得收益。一般一个学生一学期学费300多元,所以开办者积极性很高。根据外来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这些学校大致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动人口流出地教委或学校的跟踪办学点。此类学校主要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的,在管理上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与家乡教委或学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 一、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 地位。在流动人口这类特殊的群体中,父母的素质偏低现象严重地影 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多数父母不懂得孩子 有其身心发展、个性的发展的规律,他们也不知道当外力破坏了这种 生长规律时,将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此外,流动人口作为生活在 城市边缘的外来人口,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大多数的 时间用来打工挣钱,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子女的学习和成长,即使偶尔过问一下子女的学习情况,也会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 显得力不从心。 2.家庭环境差 子女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在精神上投入,也需要父母在物质上投入,如给孩子买必要的学习用品,给他们创造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安排他们参加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以及给孩子创造一个有浓郁文 化气息的家庭教育环境等,这些都会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但对于流 动人口家庭来说,因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大多属于城市中的低收 入群体,他们的住房状况拥挤、脏乱、周边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他 们居住在狭窄的、临时的出租屋中,一家几口人挤一间屋子,根本不 能够为子女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和环境,从而也无法满足子女学习所 要具备的基本的物质条件。 3.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得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虽然意识到 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受到本身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传统农村 教育观念的束缚,流动人口缺乏准确的现代家庭教育观及科学的教育 方法来对他们的子女进行家庭教育,通常严而无格或宽而无度。有的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

浅谈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经验 人口大流动,对社会治安带来了大冲击,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治安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新时期流动人口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总量呈上升趋势,由暂住向常住型发展。2008年我区共登记暂住人口108700人,较2007年净增32500人,增长了42.7%。2009年上半年,仅鲁塘镇就有将近2万余流动人口,同期增长81%,并呈暂住型向长住型转变的趋势。(二)居住分布辐射广,面广线长点多。近85%以上的暂住人口在出租私房、建筑工棚等地落脚居住,居住面以中心城区北湖市场、七星市场等大型商业场所,辐射到三里田、曹家坪、同心桥、潘家湾等城区结合部一带。(三)主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省内外县流动为主。据统计,来自城市的暂住人口占总量的26%,来自农村、县镇的占74%;来自省内的占73%,省外流入的占27%。(四)职业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盲目流动占较大比例。从职业特色来看,劳务型、经营型、公务型等类型流动人口占总数的90.4%,有相当一部分暂住人口职业和居所处于经常变动状态,很不稳定,另外,存在许多“三无”盲目流动人员。 人口大流动对当前社会治安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一)流动人口在违法犯罪主体中所占比重上升。自2007年至2009年上半年以来,分局抓获的刑事作案成员中,外来人口所占比例以每年10%以上的比例快速攀升。仅今年6

月份开展的中心城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北湖分局破获的抢劫、抢夺、盗窃等案件中,流动人口作案达94.6%。(二)流动人口综合犯罪趋势明显,大要案件增多。调查了2007年以来的各类案件,流动人口犯罪主要涉及杀人、绑架、抢劫、抢夺、贩毒等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并呈现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以2007年度,北湖分局查获绑架、抢劫、抢夺、贩毒等重大案件1065起,流动人口作案占86.2%,其中抢劫、抢夺案全部是流动人口作案。(三)流动人口团伙犯罪突出,流窜性、暴力性特征日益明显。流动人口团伙犯罪较前些年有大幅上升。今年6、7月开展的中心城区治安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摧毁各类犯罪团伙24 个,其中流动人口犯罪团伙21个,占87.5%。(四)流动人口参与或引发的治安难点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增多。一是参与“黄、赌、毒”社会丑恶活动的较多,且诱发和助长了其它刑事犯罪,形成了治安难点。二是一些流动人口聚居区成为治安混乱区域和藏污纳垢之地,如,三里田村一带、鲁塘矿区等成为“两抢一盗”等案件高发地带,治安较为混乱,群众安全感极差。 针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5月初开始,北湖分局以鲁塘镇、郴江镇等流动人口集散中心为核心辐射到全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域开展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工作,通过出台相应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具体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政策依据、服务质量、经费保障等难点问题,深入推动了流动人口清理整顿试点工作,进一步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同时,有效遏制了“两口”高危人群发案率高的态势,促进了社会治安持续好转。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而在外地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口,或者说是居住在流入地而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家庭化过程,即由原来的单身外出变为“举家迁徙”,于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孩子,难以像城里孩子那样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有些孩子甚至被迫辍学…… 关键字: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随父母到流入地的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人口。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在2003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称:全国有流动儿童近2000万,一直未上学的占6.85%,辍学者占2.45%,合计9.3%8—14岁流动儿童失学者占15.4%12—14岁流动儿童中,超过60%已经工作。动人口子女理应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他们虽然“同在蓝天下”,却因种种原因,在实际上无法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同伴的歧视和排斥。由于流

动人口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在以城市为主导的价值观念下,他们的子女被看做是不同于当地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游离于城市孩子群体之外。城市居民子女认为自己身份地位高于流动人口子女。在同伴交往中,城市居民子女往往认为自己有优势的“符号资本”,即认为他们的语言风格、行为方式、衣着、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有紧密关系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符号优于流动人口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因其社会背景、社会地位而被城市居民子女排斥。在这样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他们所受教育质量必然受到极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不能够享有平等的就学质量。 2.学校条件有限,孩子就学难 面对着大量外来务工者涌入城市,学校就显得有些不足了,每年在新学期开学的那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因报不上名而耽误入学,不仅如此但由于学校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学校存在资金缺乏、校舍不稳定、课程设置不到位、师资力量单薄等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教育。 3.地方政府支持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的户籍不稳定,流动子女很难享受到和城市孩子相同的待遇。虽然有很多流入地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来解决流动子女就学问题,但其实施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政府对于外来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仍然处于软弱的处理能力之内。 二、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 1.政府没能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资

北京市流动人口方案

市建委系统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调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市流管办关于集中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调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建设房管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市建委成立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调查领导小组,苗乐如副主任任组长,孙乾副主任、朱和平委员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成员单位由房屋市场管理处、房屋安全和设备管理处、物业管理处、建管中心、执法大队、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人事处等部门组成。办公室设在房屋市场处。 (一)房屋市场管理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区县建委(房管局)开展基础调查工作、并做好对经纪机构摸底调查的培训工作; (二)房屋安全和设备管理处负责出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使用管理工作,并对区县建设(房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三)物业管理处负责指导、督促房屋管理单位落实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和配合管理部门做好基础调查工作; (四)建管中心负责外地来京建筑施工企业成建制务工人员摸底调查登记汇总和上报及流动人口调研等相关工作; (五)执法大队负责房屋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和对区县建设房管部门执法工作进行指导,组织执法培训;

(六)后勤服务中心负责做好市建委机关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调查工作,人事处予以协助。 (七)市建委各直属单位负责做好本单位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调查工作。 二、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工作任务 根据市流管办基础调查工作要求,各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一)各区县建委(房管局)要制定相应的落实工作方案,并于3月15日前报市建委房屋市场管理处。 (二)各区县建委(房管局)、市建委直属各单位要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本单位基础调查工作,并将采集的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街乡流管办。 (三)各区县建设房管部门要发挥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指导基层服务站开展出租房屋租赁登记、房地产经纪机构调查摸底工作和出租房屋安全使用的巡查等工作。要积极支持配合集中登记工作,巩固“平安奥运”工作成果,加强对服务站的工作指导、培训和考核。指导服务站进一步深入开展出租房屋登记工作,弄清出租房屋面积状况:掌握出租房屋使用面积及建筑面积。 (四)贯彻落实《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94号令),积极宣传和推广使用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通过合同规范租赁当事人和房地产经纪机构及人员的行为,化解矛盾,减少纠纷。 (五)加强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的规范与管理,引导房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