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1】【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带来的困境,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管理,以解决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以经济学为基础,以政府市场的协调为核心。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它在研究范围、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它的理论及实践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也在不断改革之中,但是在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为了政府改革兴起的,但同样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要我们能够积极的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一定会给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政府改革

【Abstract】Nineteen eight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welfare state" in trouble, for the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o absorb fifty or sixty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new latitudinarian economic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used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o re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re market coordin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is compared, in its research scope, method, theory basis, there are a lot of innovatio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dministrative reform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is in ceaseless reform, but in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lthough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rising to the government reform, but also for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long as we can adopt the suitabl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place,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will give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provides a number of very fruit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public management; Western countries;Government reform 【1】作者简介:张万里(1989-),男,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本科生。

一、导论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面临一系列的政府危机,包括财政危机,管治危机,信用危机等等。为了解决政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这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正是在这项运动中产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发展了30多年,新公共管理理论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但同样对公共管理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之处。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1、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来指导本国的经济活动,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但是,经过多年的治理,不仅没有解决问题,由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和官僚制的缺点,还造成了非常大的政府信用危机,从而引发了政府发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功”

(1)官僚制的长期发展造成政府的管理问题。首先,官僚制的发展一定会伴随着官僚主义的出现,无论建立多么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个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其次,专业化分工和高度的集权式使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最后,官僚制的发展使得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形成了巨大的财政开支,引起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逐渐向地球村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国家的快速、平稳、持续的发展成了每一个政府面临的核心问题。面对新的环境,要求每一个政府都能过开拓创新,适应新的国际局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立足。

(3)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无不冲击着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为政府行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网络的发展也要求政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公民和社会团体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府政策的过程中。

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为公共部门,由于自身的因素造成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比如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等,而私营部门以效益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却颇具效率。就管理上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和私营组织的管理本质上是相似的”,“管理就是管理……用于组织和激励雇员的机制,在公营部门和私营部门都同样适应”。因此,公共部门应该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良好的管理可以促进机构的有效运作,有效的激励管理人员,发现和消除浪费,将资源用到关键的领域。所以通过引进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模式可以在公共部门实现良好的管理。而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就是塑造”企业型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许多的理论,主要有:

(1)“新公共管理”主义主要由本世纪出发展起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构成,即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①

(2)“‘管理主义’强调职业化的管理、明确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估;以结果而不是程序的正确性来评估管理水平;看重金钱的价值;对消费者而非公众的需求保持敏感,强调公共服务的针对性而非普遍性。”②

(3)新公共管理理论有这样几个中心学说:以管理而非政策为焦点;以业绩评估和效率为焦点;将公共官僚机构分解成各种建立在使用者付费基础上的处事机构;准市场的使用和合同承包以培育竞争;一种强调产出目标、限制性项目合同、金钱诱惑和自由裁员的新管理风格。③

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论是由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发展而来,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改变以前的管理模式,对政府职能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掌舵是决策者和指挥者,而划桨则是指执行者。政府作为整个国家事务的管理者不可能都事事都亲自去做,它要做的是管理工作,即通过综合运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功能,对人和物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完成其政策目标的过程。所以要将管理和具体的操作区分开,政府要做的是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执行。一个有效的政府不是指一个能“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善于治理的政府。

① Christopher Pollit,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vices:The Anglo -American

Experience,Oxford,Cambridge,Mass.,USA:Basil Blackwell,1990,pp.52-103.

②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③同上

(2)以“顾客”为政府活动的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责任是根据公民的需要向其提供服务,这与企业的“顾客至上”原则有着相同之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必然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这里所说的顾客就是指社会公众。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就像竞争市场中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一样。这种“顾客导向”的活动原则就是要使政府倾听社会公众的意见,建立明确的服务标准,按照社会公众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以达到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3)政府管理由集权向分权转变。在原来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官僚制占据着主要地位,要求上级支配下级,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集权式等级制度。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下级完全按照上级的指令行事,抑制了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下放权力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行参与管理,让公众参与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来,重视公众的需求,以此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4)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引入公共部门。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的管理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就管理而言,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本质上市相同的,所以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可以被政府部门所借鉴。就私营部门来说,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都是有效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有效利用,以此来改变原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现状,达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目的。

(5)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虽然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不一定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应该有政府来提供。在某些领域,应给逐渐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的公共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私营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私营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对政府来说,则可以达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的效果。

(6)重视结果而非过程。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部门的任务是提供商品和公共服务,所以政府管理的重点应该向政府活动的结果转移。传统的公共行政有着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在政府活动中,为了维护这些制度和程序,往往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所形成的效果并不理想。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管理也要适应新的环境,以前不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一定要随之而变。

(7)政府的公共服务过程也要注意收益。政府的公共活动不仅仅在于向社会公众体提供服务,它要学会以各种方式学会赚钱。政府的财政一方面来自于税收,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收益,即政府要树立企业家“投资”的观

点,在进行一个活动是不只考虑公共性,也要将收益性考虑进来,在花钱的同时也能够赚钱。

(8)政府的管理应该注重活动的目标和使命。由于过度的法制化、规范化,政府行政权力的运行处处受制于规章制度的约束,造成效率低下的后果。政府改革应该注意到,公共活动的目的在于向社会公共提供更好质量和更高效率的服务。因此政府要改变以前的活动方式,尽量减少行政过程中的繁文缛节,赋予行政部门和人员一定自由管理的权力,以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中心。

(9)授权而不是服务。政府应该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如何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方面,而不是努力的提供公共服务。即通过各种方式给予社会公众一部分权力,让他们自己处理自己身边的公共服务事务,比如社区的卫生、安全、住房等问题。因为作为社区的公民,他比政府更了解这些事务的问题所在,政府要做的就是赋予他们权力,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

(10)做一个有预见力的政府。政府应该清楚预防与治疗哪个花费的人力与物力更大。“政府应着眼于以预防为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而不是通过事后服务来挽回损失。”④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少的钱为公众办尽可能多的事,这时做一个有预见力的政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政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为未来事务做好充分的打算。

4、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就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社会发展与公共部门改革相结合的产物,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相比,“新公共管理”有许多新的创新之处,其主要表现有:从在理论上讲,它改变了传统行政学的研究范围、主题、理论基础等。“首先,它为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奠定了更广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新公共管理’开阔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视野,具有一系列的创新;最后,‘新公共管理’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

⑤从实践意义上来讲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政府的行政提供了许多的新模式、新方法。B·盖伊·彼得斯在《政府的未来模式》一书中给人们提供了四种政府治理模式:市场式政府、参与式政府、弹性化政府、解制型政府。他对每一种治理模式的治理理念、结构、管理、政策制定、公共利益进行了阐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还对防止腐败起到了一定作用。首先,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管理是促进公共服务建设,在这过程中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部门都可以广泛的参与其中,使得在某些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的垄断,这种服务定位将导致特

④沈荣华、魏刚:《公共行政学世界百年经典原著导读》,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191页。

⑤刘玉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就、批判与反思》,《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权的消失和特权意识的弱化;其次,新公共管理崇尚顾客至上的理念,这种理念强调的是时刻以顾客为中心,提倡政府要按照顾客即社会公众的需要来进行政府活动,这样就改变了原来传统公共行政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使政府主体边缘化,这样腐败就丧失了根据;最后,新公共管理还将市场中的竞争原则进入到了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来,这样就促使政府的管理活动更加透明化、清晰化,可以尽量的减小腐败现象的产生。

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传统的公共行政进行了许多创新,这些创新一方面是现代政府管理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家在进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着广泛的政府改革。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平稳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充分的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事务的管理,如何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实现公共部门管理的现代化成为了我国政府应该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一新的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的各种创新性的观点和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给了我们很大范围上的启示,对于我国的政府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企业化的管理。我国政府在长期的行政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有很大关系的。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政府的机构设置很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机构设置上还存在很多重叠的现象,这就造成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扯皮的现象。企业化的管理以效率为主要原则,新公共管理人为政府的管理就应该借鉴企业化的管理,时刻注重行政的效率,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效率意识,提高政府活动的效率,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2)新公共管理提倡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于我国来说,在铁路公路、电力、煤气供应等多方面政府都存在着长期的垄断现象。在这些方面,我国政府完全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样完全有利于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树立“顾客导向”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政府行政部门普遍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现象,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上不对下,对人不对事,对官不对民,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效率低下。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导向,就是说政府应给重新认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公众利益为中心,将公民的满意度作为政府行政活动的衡量标准。

2、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产物,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法制不够健全。因此,我国政府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成熟。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在西方国家高度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因此西方国家主张“以市场化为取向”,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的作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尚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极不完善。正如休斯所说,“发展中国家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市场在具备许多因素之后才能有效运转”⑥。所以,我国不能盲目的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要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相结合。

其次,法制基础不同。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是因为行政的过渡规范化、法制化而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它的改革是解决过渡的规章制度约束行政权力有效行使的问题。但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政府行政是由于较低的法制化、非规范化造成的管理效率低,因此依然要推进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步伐,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来行使权力。

最后,第三部门发展状况不同。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发展成熟,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政府可以将部分职能转移到第三部门。但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只是有一些社会组织,而且发展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政府赋予的职能。因此,政府不能做到放权、授权的目标。

新时代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正是它的产物,有利的促进了现代政府的改革。我国政府也处于急需改革的状况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们也同样适应。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同时一定要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理论的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充分的运用到我国政府的改革中来,才能促进我国政府的发展。

⑥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页。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Pollitt,Managerialism and the Public Serrvices:The Anglo-American Experience,Oxford,Cambridge,Mass.,USA:Basil Blackwell,1990.

【2】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3】刘玉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就、批判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4). 【4】沈荣华、魏刚:公共行政学世界百年经典原著导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后记:

本文主要写的是西方政府改革过程产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的理念、主要内容及其成就做了较详细的论述。之后,笔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有益之处,同时还提出了我国政府改革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笔者引用书籍报刊中的一些资料,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同时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韩兆柱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修改、审阅,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这篇文章。笔者对于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肤浅,文中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中国行政改革

目录 1、引言 2、制度分析方法 2.1、制度分析方法概念 2.2、制度分析方法特点 3、行动改革的动力问题 4、行动改革的阻力问题 4. 1、基于利益和权力的调整而产生的阻力 4. 2、基于习惯和官本位意识产生的阻力 4. 3、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忧虑而产生的阻力 4. 4、基于依赖性而产生的阻力 5、如何消除阻力 6、参考文献

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阻力制度分析 【摘要】:改革是权力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不可能使所有人在同样时间获得相同的收益。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行政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动力和阻力两种力量的对比和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行政改革的动力、阻力多从政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研究有它特定的价值,但在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局限于这种方法有失全面。本文试图利用制度分析这个崭新的分析方法,重新考察我国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旨在通过这种带有前瞻性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制度创新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制度分析方法的介绍,考察论证了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行政改革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是对中国行政改革动力问题的分析,引出阻力问题。第三部分是具体分析了改革中的阻力问题并分析造成阻力的缘由。第四部分紧接着提出了消除阻力的办法。纵观全文,笔者严格遵守行政思维模式,从背景阐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着手,力求通过对我国行政改革创新的思考发现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力;阻力

一、引言 行政改革是政府行政部门为了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法及重大原则进行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行政组织体制的改革。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既有改革的一般必然性,又有当代社会的特殊必然性。一般必然性主要包括: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适应环境的需要以及克服行政阻力的需要;而特殊必然性则主要包括时代发展的需要、行政地位的凸显、政府自身的困境以及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按照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人民满意政府[1]。由此可见,服务、法治、责任、廉洁是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向,也是引导改革实践和政府转型的灯塔。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其在符合本土的前提下不断顺应时代潮流,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问题进行比较。比较公共行政比较什么呢?美国学者海迪认为,比较行政尽管有不同的视角,但最基本的是“作为焦点的官僚制”[ 2](p.78)。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一方面在上层建筑和整个政治系统中占有重 要角色,另一方面又和企业体制一样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构件。因此,

政府机制改革

六次政府机制改革 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 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 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鉴于当时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1998年中央人民政府实施了2008年之前涉及面最广、改革力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Theories of Governance) 作者介绍: 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1934-)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公共行政理论与研究》杂志的主编,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1987年起出任堪萨斯大学埃德·斯滕尼特聘教授之职。此前,他还担任华盛顿大学校长十年,同时担任密苏里大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等职。自1991年以来,弗雷德里克森一直担任《公共行政研究与理论》(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ory)杂志的主编,并曾担任过美国公共行政学会的主席。1990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美联合会共同颁发的“杰出研究奖”。1992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为公共行政专业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新公共行政强调公共行政不能保持价值中立,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不仅要关注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以设计出一种新的具有灵活性的组织体制,以取代呆板僵硬的官僚组织体制,这种新的组织设计必须实现两个目标:第一,顾客导向,即将公众的需求作为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应变灵活,即组织结构弹性大,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迅速的回应,这种回应是评价现代政府组织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这样分权、权力下放、项目、组织发展、责任扩大、冲突、顾客至上、参与和沟通就成为新公共行政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背景:公共管理对于治理理论的需求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公共行政可以说是官僚机构、科层和问责的同义词。在20世纪最后25年间,由于赤字增加、经济滞涨、对于福利国家承诺中断的觉醒以及公众关于政府侵犯个人自由的共识等,工业化民主国家在政府目标和手段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1】【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带来的困境,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管理,以解决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以经济学为基础,以政府市场的协调为核心。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它在研究范围、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它的理论及实践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也在不断改革之中,但是在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为了政府改革兴起的,但同样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要我们能够积极的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一定会给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政府改革 【Abstract】Nineteen eight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welfare state" in trouble, for the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o absorb fifty or sixty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new latitudinarian economic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used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o re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re market coordin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is compared, in its research scope, method, theory basis, there are a lot of innovatio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dministrative reform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is in ceaseless reform, but in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lthough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rising to the government reform, but also for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long as we can adopt the suitabl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place,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will give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provides a number of very fruit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public management; Western countries;Government reform 【1】作者简介:张万里(1989-),男,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本科生。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市场与政府的协调。首先,新公共管理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如“理性人”的假设,即人的理性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有自身的需求,不可能以为处于政治市场就会变为“大公无私”的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利益,只要财政补贴这部分公共资金的支出能够有利于地区社会利益的增进,能够为整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福利,配置财政补贴就认为是有效率的,就是理性的。本文从该假设中能够得到绩效评价的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应以市场和居民为导向的,形成一种“企业式的政府”模式,为社会公共的“顾客”提供较高的政府服务,政府的成本不再是依据各项规章制度,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以及绩效,从成本-效益分析中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的依据等等。其次,新公共管理又从企业管理方法中消化吸收新的内容,引入了市场机制的概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许多管理方式和手段都具有可行性,政府也可以拿来借用。例如,企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形式能灵活地适应环境;对产出和结果的高度重视(对企业来说,产出就意味着利润,而要想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为企业的顾客和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不是只关心企业的投入、不重视企业的产出等等。新的公共管理认为,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所成功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模式、目标管理制度、组织发展方法等政府机构也可以进行借鉴,这些并非是企业所独有的,这些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也可以运用到公共管理中,以促进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政府财政补贴的的有效率使用是将其合理用于公共产品,为本地居民增加社会公共福利,例如改善地区生产或生活环境,用于医疗、教育、扶贫、基础设施、改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使本地的居民能够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政策获得实惠以提高地区的福利水平。但是,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配置给企业,企业对这部分公共资金的使用就应该产生一种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表现为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建和促进研发经费的支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发展、为本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以及提高本地区的形象,并提高长期的财政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治理理论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1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 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 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 正如瓦尔特所言: “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 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在线作业1.第1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下列不是政府的本质特性是是()。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社会性 D.自律性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5.第5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下列关于地方的专有权力不正确说法的是( )。 A.地方教育事业 B.维护社会治安 C.地方财产管理 D.本地区财政、税收、工商、贸易管理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法制的核心是()。 A.依法办事 B.依法行政 C.依章办事 D.依章行政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9.第9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0.第10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1.第11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12.第12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0 此题得分:3.0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四个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616283545.html,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四个建议 作者:尚向晖石守锋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9期 一、提升群众参与度,提供政府机构改革强大驱动力 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简政放权,其内容是还政于民,其实质则是还利于民。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提问中形象地将权力比作“手”,将政府的削权比作“断腕”。如果将改革简单理解为削权还远远不够,政府机构改革“断腕”只是起点,“换手”才是关键。作为群众力量的主要代表,近几年来,民间组织发展十分迅速,在许多政府和市场都“做不好、不好做和不能做”的领域孕育出大量民间组织。另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民间组织普遍存在着依托政府机构、缺乏独立性;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独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法规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整体上,我国的民间组织仍属于成长期,还不能完全作为一个成熟的权力对接主体承接政府移交的权力。因此,政府在放权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引导。此外,权力运行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离开与之相匹配的配套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只会重蹈过去“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因此,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做到“言出必行”;同时还要有高超的“换手”的能力,真正实现“说到做到”的诺言。本次机构改革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了政府和社会的边界,这为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要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政府必须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力度,使其真正由边缘走向前台,只有将社会力量培养的足够“大”,才能为政府提供足够的放权空间,政府才能真正和社会实现由控制到共治。此外,政府还要积极推动出台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为民间组织顺利接权保驾护航。 二、推动市场参与度,打造政府机构改革破阻加速器 当前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每向前一步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而这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政府自身角度讲,缺少“壮士断腕”的勇气,不能真正将市场的“手”还给市场。这个过程如果操作不当,还权常会出现“明放暗不放”,而“壮士断腕”最终沦落成为“变相游戏”。“机构改革不易,转变职能更难”,第七轮政府机构改革立足于改革的难点,改变了以往简单关注机构撤并和整合,将眼光更多地关注于部门职责的划分、政府权限的下放和审批许可的整消。本次政府机构改革区别于以往政府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严格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这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为今后政府“错位”伸手,树起了一道无法跨越的高墙。最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下文统称为《方案》)将政府机构改革五年内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公诸于世,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彰显。解读《方案》,不难发现:引导各部门制定相关职责是贯穿整个《方案》的重要内容。职责就是权限,职责整合基础上出台的《三定》方案就是对政府各部门建立的最大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还来自于市场体系的不健全,往往市场体系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干预就明显,政府干预明显的地方市场体系就更不健全。两者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客观上成为政府放权市场的又一重大阻力。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放权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市场的引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 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 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 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基本含义: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 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 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 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 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 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 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 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 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 行的组织体制; 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 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 服务体系; 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

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 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 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 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 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4、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a.本质性区别: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 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b.主体的区别: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 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 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c.权力向度的区别:治理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统 治的权力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三、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包括有: a.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公共权威)现实中 的政府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和国际层面的政府及不 同部门构成了多层级、多中心的决策体制,众多权威交叠共 存是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b.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 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 心,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治理主体间的责任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与治理主体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参考 一、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论文)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当市场在公共部门出现时,我们通常称之为系统,如教育系统、职业训练系统、心理卫生系统。但它们都是市场,就同金融(金融论文)系统、银行和保健系统一样都是市场。如果我们把市场导向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公用系统上去,我们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1](P288)于是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不是会做生意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效率。因此,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因为这将使竞争进一步发展,不是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服务提供者,而是政府管理人员让公民选择服务提供者。企业虽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公共选择理论。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的集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是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中心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研究政治决策问题,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公共选择的理论,与他人建立和公共选择协会,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布坎南在1972年出版了《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比较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个: 个人主义、经济理性、政治交易。 第一,个人主义,是指该理论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人的社会行为原因,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第二,经济理性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一般人所有的这种特性,政府官员在公务行为中也表现出来。 第三,政治交易是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是在解决利益冲突时的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具有交易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是选民行为、政治官僚,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失败。 政府失败:指政府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巨大浪费。 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一,由于政治家迎合短见,只代表少数人利益, 第二,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 第三,由于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缺乏竞争压力,以及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第四,政府官僚机构存在自我权力扩张的冲动,试图成为无所不为的政府,造成代替市场干预经济; 第五,政府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基于这些弊端,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改变政府职能,还权于市场,将对经济和大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之上。公共选择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八个人的选择转化为集体的选择。

中国政府改革练习1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答案:A )。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答案:B)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政府职能是一种(答案:D)职能。 A.事务性 B.行政性 C.服务性 D.公共性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A.依法行政 B.执法必严 C.违法必究 D.依法办事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答案:D)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知识经济时代以(答案:C)为基础。 A.权力配置 B.组织机制 C.信息技术 D.产品更新 下列不是干部交流回避“四避”原则的是:(答案:C)。 A.避籍 B.避亲 C.避岗 D.避熟 E.避嫌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制定(答案:B)是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方式最有效的手段。 A.行政审批法 B.行政程序法 C.行政法 D.行政裁决制度 网络时代:网络时代政府结构更加扁平,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转移,政府的权力配置呈现(答案:D)趋势。 A.集群化 B.统一 C.集中化 D.分散化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答案:C)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下列说法关于地方政府在政治透明方面不正确的是(答案:D )。 A.政务公开 B.警务公开 C.司法公开 D.干部竞争上岗 E.任前公示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下列不是有效政府的基本价值的是(答案:C)。 A.制度效率 B.技术效率 C.组织效率 D.配置效率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答案:A)。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法治政府的核心是(答案:A)。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话稿

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 话稿 4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讲话稿 201X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我省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被确定为国家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经过1年的试点工作,我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解决过去多头执法的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一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新路,进一步夯实了依法行政基础,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和效率,都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按照会议安排,我讲两点意见。 一、服务和推进改革的主要工作情况 201年4月,中央编办确定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后,我办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改革精神,根据工作职能,积极配合省编委办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配合推动试点改革: 一是审查和完善试点方案,配合省编委办做好改革试点工作。我办会同省编委办指导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三个地方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方案进行了合法性

审查,就有关执法权、执法职责等事项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并报请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积极开展调研,认真做好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仁怀市、福泉市、兴义市开展试点工作以,省政府法制办多次派出人员开展调研、服务和指导,现场了解改革情况,分析研究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困难,帮助理清改革思路、落实改革措施、破解改革难题,以积极的姿态,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试点地方执法单位合并变更执法主体名称、执法人员主体资格问题,省政府法制办专门研究并为试点地方开启绿色通道,采取措施及时更换执法证,确保执法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 三是积极参加起草和完善相关,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提供制度支持。我办与省编委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起草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X〕12号),积极配合省编委办参与了《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黔委厅字〔201X〕66号)等重要的起草,并在一系列有关改革的批复、指导意见中提供了审查意见,积极推动制度建设,为试点工作给予支持。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 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 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 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这种治理理论或者说是全球治理理论削弱了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 用,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干涉别国内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所以,对于这一危险倾向,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 编辑本段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 针对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强调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管理的民主化。 善政被普遍认为是减缓贫困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银行,2001)。西方学者Grindle认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公民,以及国际发展社会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来说,善政不仅已经成为减少贫困的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他的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详细的善治议程。 从政治倾向上看,治理理论虽然主要是一种公共管理理论,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借鉴治理理论时,必须有所鉴别。尽管如此,治理理论对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编辑本段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治理理论要想在中国实现其善治的目标,除去其本身理论的不足,同时还要受到我国现有国情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严重,全能政府色彩浓重,较少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同时,中国民间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但是治理理论提出的“善治”模式,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参照。 1.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并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2.充分发挥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的整合、启蒙作用,增强治理能力。党的组织、人大、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一大特色。首先是党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从行政主体的二元结构中撤出,专门从事对政府权力的控制、监督和调节。其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我国这种议行合一的结构决定了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监督政府。再次,政协发挥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其成员是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