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养学生仔细审题习惯的研究

《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习惯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实验小学张秀云

在学习中,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求快、求多,而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再把题目读一遍,或者让他们自己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这其实就是粗心惹的祸,在粗心和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解题意的能力较差、审题不清的问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和反思、巩固、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来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我申报并承担课题《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习惯的研究》的研究任务。开展研究以来,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课题组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我们的做法

(一)立足课堂,重点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学

内容有机地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好学习习惯指导课,着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进行指导,做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者。

(二)上好常态课,强化仔细审题习惯的养成。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几节指导课就能培养成功的。教师要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师督促与感受中逐渐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坚持上好常态课,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仔细审题的习惯的培养。通过日复一日在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1. 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

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2. 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很多学生解题解错的原因不是不会解答某些题目,而是没有深入审题,没有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强调挖掘隐含条件,以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3. 考察全面,培养学生审题的整体性。

一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审题要着眼于整体,全面考察,从宏观上对该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引导学生全方位审题,注意培养学生

的整体意识,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三)注重评价,引导良好习惯养成。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优选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因而在课题研究中注重了评价。评价不再局限那几个优等生和后进生,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答案,而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引导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如建立进步表,每次作业仔细情况按五星制记录,一个月总结一次;如根据学生的表现不定期的评比“仔细星”、“认真星”、“进步星”等,以此鼓励学生做的更好;如开展学生作业展评观摩、进行各科知识竞赛,并且评出一、二、三等奖。

(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审题心理倾向。

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仍然有审题不细心的习惯。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固的神经联系,形成时间越久,矫正就越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其审题障碍的原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题心理倾向。根据教学中所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学生审题中产生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造成解题结果出现错误之所以出现以上的情况,主要是学生对一些看似简单或者很熟悉的问题自以为掌握得很好,麻痹大意,结果忽视了“隐藏”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着重要求学生读题,在读题中认真审题,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

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题目条件多而复杂,对问题与条件的关系难以分辨,或者是一组问题构成的连续追问,这时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审题受阻。部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看到繁多的条件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立即变得紧张起来,再也不想把题目看多一遍,更谈不上认真、仔细分析题中的问题与条件的关系。我们平常应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勇于克服障碍的心理素质。

3、课题类化障碍导致审题陷入困境。

求解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即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中。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把事物表象转化为概念、规律的能力,懂得区分事物间本质与非本质的东西,提高课题类化的能力。

4、审题受心理习惯的支配及定势思维的干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情况都是因为心理习惯、定势思维干扰造成的。定势思维在审题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影响确实值得教师的注意和重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训练他们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二、取得的成效

一年的课题研究,既推进了我们的课改发展,也促进了我们的教学工作。

1、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得到了改正。养成了在课上能认真阅读教材,作业、检测都认真审题,善于动脑,敢于提问,进行科学思维的习惯,也促进了学生总体成绩的提高。

2、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课题研究培养、锻炼了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使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不断提升,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观念。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变重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学习、研究、小结、再学习、再研究,在这良性的循环中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了,业务水平提高了,教学经验丰富了,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

3、通过这次的课题研究,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自己,还有我们教师和学校。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进一步做好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性。也使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要我们的教师前赴后继不断努力去研究它。

三、下一步的打算

培养学生细致有序审题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良好的学习

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在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研究水平不足,尤其是理论的缺乏,今后还要加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也需要我们继续深思,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将虚心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落实到日常教学行动中。使“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课题实施方案

《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柳河县长青小学冯丽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习惯,就是人和动物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这是相同的场合和反应反复出现的结果。对此,亚里士多德早有定论“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卓越的,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习惯也可理解为惯性,是无法阻挡的一股力量,一旦形成,极固稳定性,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决定人的命运,历数历代的成功人士,哪一个没有几个可圈可点的习惯在影响着其人生的轨迹,而培根在《论人生》中更明确指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教育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伴随着老师的身体力行和不懈的强化教育结出硕果。作为中学的一个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更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也就是习惯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结合自身的体会对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进一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人更加关注,更加重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调查了解,不少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家庭的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课堂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前没有预习的习惯。 (2)上课前没有准备好下一节课用具的习惯。 (3)没有做好笔记的正确习惯。 (4)没有认真听讲,专心致志的习惯。 (5)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 6 )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生活中不爱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或乱丢乱扔,或蓬头垢面。在思想方面虽继承了农民的朴实,但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遇事冲动不计后果。隔代教育的低效性和无人看管学生的随意性,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但我们的老师也注意到,与大量学习习惯差导致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少数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们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甚至有的智商还赶不上那些成绩较差一点的学生,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十分优秀,表现也十分的令人满意,使我们的老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生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地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

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二、实践意义 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途径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途径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小学生数感培养的途径》 课题立项编号:htqwx-2013135 二、课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提出有用有效的策略,我们时常听到教师这样和那样的怨言:“你看看和正确答案天差地远都不知道,学生就是没数感”。“你看看能简便都看不出来,没数感。”“一枝粉笔长8分米,一瓶墨水50毫升,一座小山高10米,没数感。”………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经常有意识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来,如:“瞧,他家套房的面积真大啊,有16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已达36度”,“最近他发了,中奖500万。”像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并提在首要位置。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深刻理解数感的含义,明确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具体内容。 2.探索和建立实施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3.大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4.进一步形成我校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1、通过体验理解数的意义和常见的量,并能用来表示生活中的数; 2、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养成以“量”或者“量化”的思想观察世界,会用数表达交流和获取相关信息; 3、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能把现实中的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4、获得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1、养成教育,始于细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德育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阐述。从教以来,我始终遵行陶先生这一朴素教育思想,立志让每个学生,通过天天求知,日日求真,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四会”的人,成为真人。 求真的核心是习惯养成,求真的起点是求细做小。面对多属独生子女,思想尚不成熟,志向远大模糊,良好习惯尚未养成的现代中学生(我们的养成对象),班主任德育工作最原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抓细节教育。让每个学生,心如明镜,勤扫小屋;不好高骛远,不求大弃小;关注生活中的每一细节,做好身边的任何一件能够做好的小事;追求细心、细行和细德。 2、教人求真,自己先做真人。 “重细”是理念和态度,“善细”是教师的诗外工夫。善细的结果未必能事事如愿,善细的过程一定真实而感人。 陶行知说:“教人求真,先做真人”。真的班主任,敢于直面微薄的待遇,敢于正视“非优”的考验,我行我素教人求真,兢兢业业常抓细节,这是怎样的殉道者和幸福者。 我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但我愿放弃冲天的志向,

以恬淡心态和求实的作风,引导学生做好细节! 3、养成教育,成于细节。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终身受益。我围绕求真目标,实抓细节养成。现将一月中细节教育的点滴,汇报如后。 首先,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第二,如何做好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意义,激发动机。 ①学生——激发自我教育的动机。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让学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队课、板报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活动。 同时,也使老师们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我校承担了肥城区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

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胶州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1)、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2)、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学习型”社会成为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把知识嚼烂了喂学生,告诉学生现成答案,而在于指点方向,开阔思路,化解难点,提供典范。 2.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传递思想、情感的纽带,是沟通师生认知活动的桥梁。问题能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成为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需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探求的理念,培养学生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是一项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问题意识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不断形成问题,不断产生这样一种心态:这个问题我没注意,这个问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我还不懂……,逐步在数学学习中产生过程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让学生要学习,要发现,要探索,为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的研究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第二小学余晓源 一、课题名称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学习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与数打交道,而且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自动与数量建立联系,数感作为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桥梁,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课题《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围绕“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策略”这个主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数感。所谓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数觉”。数觉是天生的一种才能,是与生俱有的;而数感则必须建立在计数活动基础上,还牵涉到人类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许多老师还是感到困惑。 2、研究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大小的关系;能用数

来表示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注重数感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去感知、参与、体验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形成数感的过程,为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做准备。 2、剖析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数感的因素,提出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做到的行为策略。 3、调查并制订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参与学习(如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等)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4、探索和总结出能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指导课堂评价语言、课堂评价形式、教学评价手段等对促进学生的形成良好数感所起的作用,以利于指导数学课堂教学的工作。 5、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感悟和认识,并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有主动研究的习惯,有深入思考的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分析不同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

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很多孩子做作业容易马虎、出错,不是看不懂题意就是看错题意,看题就做,结果往往一做就错,即使简单的题也是这样。而当孩子有认真审题做作业的习惯后,作业错误率就会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因此提高。 由于孩子上幼儿大班或刚上小学时,很多字不认识,不能自己读题,需要父母帮忙识读题目,这时是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好时机。教孩子做作业学会认真审题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父母用手指指着题目读一遍,叫孩子跟着读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你指读题目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能加强孩子对文字的识读能力。低龄儿童的识记能力特别强,经常用手指指着字读,很多没学过的汉字就认识了。时间一久,孩子就能自己读题了。 第二步,让孩子用口头复述一遍题目的意思。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你慢慢带孩子再读一遍,这时一般都能弄懂。读题讲题的目的是加深孩子对题目的印象与正确理解题意,减少出错与马虎,还可培养孩子语言的复述与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第三步,弄懂题意后,让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再读一遍,然后开始做题,这一步是进一步提高孩子对题目的理解与印象。读题读得好相当于读故事一样有趣,读多了,很多字孩子就认识了。如果遇到孩子读两遍还弄不懂的题目,引导孩子再读一至三遍,当孩子理解清楚后父母一定要积极肯定孩子的表现与进步。一般来说,小学四年级以下的题目,只要孩子基础不太差,读题三遍以上,绝大多数题目都能清楚理解题意从而正确答题。 第四步,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持续给孩子鼓劲,学会等待并慢慢放手。在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要等待孩子的成长,同时不断给孩子正面鼓励。待孩子能自己读题和认真审题时要开始慢慢脱离孩子,培养孩子独立做题的习惯。放开你的手,孩子就能在他自己的空间里学会独立思考。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文字挺多,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样做很耗时间也复杂,其实真正做起来时,四个步骤一气呵成,一旦你孩子有了该习惯,不仅不费你的力,更会为你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养成教育文化模式的提出是养成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养成教育实践的探索,是对养成教育价值取向的纠偏。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学初我校就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 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使学生形成习惯,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所以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要求学生

做好行为规范之前,我先为他们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学生。然后再强调学生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得体,要适宜。对于长辈和老师,要报以尊敬和善的态度;对于同辈,要友善亲切,团结互助。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进办公楼要轻声慢走,不能大声喧哗;进办公室要先敲门,得到老师的允许再进去;上学放学要遵守交通规则;升旗集会时保持安静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持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着手,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从而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办事要讲究效率,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在课堂上,而利用好课堂40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成绩优异的必备条件。 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认真上好朝读和自习,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复习的一个过程,是检查自己一天的知识是否掌握了的过程,也是一个预习第二天功课的过程。也要培养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习惯。 3、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材料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于2009年经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自课题实施以来,在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的重视和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新课改中也反复强调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在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研究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促使学生自主自觉有效地学习。多年的教学实践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化为学生的素养,将来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习惯的现象。教师以知识为本位,疲于奔命,学生苦不堪言。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要改变这一现状,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中之重。我校以理论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习习惯为努力方向,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 二、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说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前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一直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在团场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很少有学生能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了。更有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只一味地灌输教材、教案,偶有学生提问,甚至视其为捣乱课堂秩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应试,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战,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另外现在初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设计问题、提问题,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缺少了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合理交流,师生互动等情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各学科都在探究的话题,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值得我们去实践中去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

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学活动为阵地,探寻在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掌握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变数学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善于思考交流、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学会质疑。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指导学生如何结合数学学习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解决学生提问题质量不高,问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的现状,使 学生不但敢问,还要善问。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宝山区行知小学周海燕 一问题的提出: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想,适应每一个人的需要。作为公民素养之一,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高低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的。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而现实的状况是,作为一名小学毕业生,学了那么多年的数学知识,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的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能说他们的数学素养高吗,这样的数学教育能说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课题研究正是针对以往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这种倾向提出来的。 2 研究评述 美国《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简洁而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把“数感”定义为:一种数的直觉。这种感知涉及五个方面:(1)数的意义;(2)数的关系;(3)数的相关量值;(4)数与量的有意义性;(5)与数的感知相关的更为广泛的框架,能把数学知识与他们周围环境中常见的物体和情境相联系。英国的《COCKCROFT报告》也强调了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新加坡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数学教育目的之一

是“使学生能使用数学作为交流的工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数学素养,而数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纵观他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亲身体验 2、重视直观与动手操作 3、重视学生的学用结合 3 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下简称《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新版课标”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既然数感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笔者认为,“数感”简而言之,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 4.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 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作为教育者要深

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审题 的习惯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 很多孩子做作业容易马虎、出错,不是看不懂题意就是看错题意,看题就做,结果往往一做就错,即使简单的题也是这样。而当孩子有认真审题做作业的习惯后,作业错误率就会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因此提高。 由于孩子上幼儿大班或刚上小学时,很多字不认识,不能自己读题,需要父母帮忙识读题目,这时是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好时机。教孩子做作业学会认真审题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父母用手指指着题目读一遍,叫孩子跟着读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你指读题目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能加强孩子对文字的识读能力。低龄儿童的识记能力特别强,经常用手指指着字读,很多没学过的汉字就认识了。时间一久,孩子就能自己读题了。 第二步,让孩子用口头复述一遍题目的意思。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你慢慢带孩子再读一遍,这时一般都能弄懂。读题讲题的目的是加深孩子对题目的印象与正确理解题意,减少出错与马虎,还可培养孩子语言的复述与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第三步,弄懂题意后,让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文字再读一遍,然后开始做题,这一步是进一步提高孩子对题目的理解与印象。读题读得好相当于读故事一样有趣,读多了,很多字孩子就认识了。如果遇到孩子读两遍还弄不懂的题目,引导孩子再读一至三遍,当孩子理解清楚后父母一定要积极肯定孩子的表现与进步。一般来说,小学四年级以下的题目,只要孩子基础不太差,读题三遍以上,绝大多数题目都能清楚理解题意从而正确答题。 第四步,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持续给孩子鼓劲,学会等待并慢慢放手。在培养孩子认真审题的习惯时,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要等待孩子的成长,同时不断给孩子正面鼓励。待孩子能自己读题和认真审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要想改变养成教育高耗低效的现状,培养学生自我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教育应该寻求更有效的方式。下面是网为大家准备的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然而,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中,学校或者教师却应该承担起龙头作用。老师--儿童灵魂的铸造者,应该有习惯意识,本着坚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进入独生子女年代的小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面对现状,学校要不断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仅靠单纯的几个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家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把握良好习惯培养关键期。 习惯,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慢慢形成的,但是,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情境性。习惯的形成关键在头3天,“习惯成自然”,头3天内对行为或倾向的强化与巩固,有利于其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一项看似简单的行动,如果你能坚持重复21天以上,你就会形成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习惯;

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你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老师们在培养儿童的习惯时,应把握住关键的前3天。 二、要从细节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小节的养成教育抓起。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 三、要抓好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抓好学生行为的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 四、社会和家庭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模式。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养成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每个星期老师都会耐心的给我们上班会课,而养成教育是老师必不可少要讲的内容,每次老师讲时,我都会认真听讲,课后思考老师讲过的话题。俗话说得好:“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 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课题研究实施设计方案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双江中学2013 为了贯彻落实课题研究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双江中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⑨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⑩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也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选择“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尤其适应当前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14417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历层次的增高,“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创新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和个性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地学”,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要素。 二、实践意义 时代性:当今社会正步入创新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主旋律。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现实性:问题意识的培养与学习活动胶结在一起,贯穿于活动的经纬,每位学生都会体验到问题的存在,拥有自主提问和探究的时空,感悟问题的意义,都可能具有“问题的头脑”和“问题的眼光”。 发展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增长、个性的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开启和学生的能动思索。教学活动中这种开启与思索多以问题为起点,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则成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是人的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而数感来自于数学学习活动,又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讲究数学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用数表达与交流,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1.1了解学生,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数感教学应当重视个别差异,强调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个学生智力特点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2转变教学行为,开放学生思考空间。采用“自主探究”和“质疑”“求异”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理解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生在这种自主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学到知识,而且亲身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可以由他们去掌握,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在用数充分表达交流各自的想法过程中,发展了数学,发展了数感。 1.3增加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比重,创设表达交流的情境。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体自主学习三种。在研究中增加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比重,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和拓展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去积极地探求、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在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学习中感知数,用数表达与交流。 2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 2.1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感知数。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 2.2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统合内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有它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动手又动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所发明创造的好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失去信心时,就让他们在其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 ——学生审题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不细心,没有进行认真审题。对于一些完全可以解答正确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粗心而造成了失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二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正处在初级的启蒙状态,因此,二年级学生的审题习惯及其能力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熟读读顺读懂观察策略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信息:某公司招聘人才,50人报名参加综合考试。限时3分钟的考试内容如下:第一,请把试卷认真读完;第二,在试卷左上角写上名字;第三,在名字下面写上汉语拼音;第四,写出5种动物的名称……第十九,写出认真的 5 个同义词;第二十,如果你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二题。这里其实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很多应聘者埋怨3分钟内根本答不完20道题,因为他们都没有完成第一题,因而失去了机会。 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看到这则信息,我们就想到平时除了自己做事要认真严谨,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当务之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事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应用题——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而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