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的构建

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的构建

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的构建
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的构建

第21卷3期中国病毒学21(3):257-260

收稿日期:2005-11-10, 修回日期:2006-01-20

* 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863-2002AA245051);全国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256)

作者简介:刘红梅(1968-),女,河北保定籍,目前在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工作。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ijian@https://www.sodocs.net/doc/0617953031.html,

258 中国病毒学第21卷

VP2作为IBDV的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已经在大肠杆菌、酵母、昆虫杆状病毒、禽痘病毒、腺病毒、火鸡疱疹病毒等活病毒载体中得到表达[1~3]。但在许多表达系统中,存在不能诱导中和性抗体或不能兼顾高保护力和避免法氏囊损伤的缺陷。因此,VP2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对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尤为重要。

以马立克氏病毒(MDV)疫苗毒作载体构建活病毒载体疫苗是近年来禽病毒基因工程研究中比较活跃的领域[4,5]。而CVI988/Rispens疫苗是目前预防MDV感染的常规疫苗,对野外强毒、超强毒和特超强毒的攻击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效力,使用安全,对鸡及其他动物均无致病性。鉴于此作者选择CVI988/Rispens做活病毒载体以表达VP2蛋白。

本试验利用PCR以质粒pcDNA3.1-VP2为模板扩增IBDV-JS株的VP2基因表达盒,插入pUC18-US10转移载体中,与MDV活病毒同源重组,获得了表达VP2蛋白的重组MDV(Recombinant Marek’s disease virus, rMDV),这为进一步研究表达VP2蛋白的rMDV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9~10日龄的SPF鸡胚(购自山东SPF实验种鸡场),疫苗毒CVI988/Rispens株购自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翎羽禽病防治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液氮保存。pUC18-US10质粒,pcDNA 3.1-VP2质粒,大肠杆菌DH5α由江苏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保存。各种限制性内切酶、Taq酶购自上海生工,T4 DNA连接酶购自Promega,DNA 胶回收试剂盒购自Qiagen,Lipfectin Reagent购自GiBCOL BRL。

1.2 含VP2基因表达盒的PCR扩增

根据pcDNA3.1载体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跨幅为2.42kb,包含CMV和ployA的VP2基因表达盒,引物由宝生物公司合成,引物序列如下。P1:TTTGCATGCTTCGCGATGTACGGGCCA;P2:GTTG CATGCCATCCCCAGCTTGCCTGCTATTGTCTTCCCA A。以pcDNA3.1-VP2质粒为模板,反应体系25μL.具体如下:10×PCR buffer 2.5μL,MgCl2(25mmo- l/L)2.5μL,上下游引物(25pmol)各1μL,dNTP (10mmol/each)1μL,MDV的DNA(5ng/μL)1μL,Taq酶(2.5U)0.5μL,补充水至25μL。反应程序:94℃ 5min→(94℃1min→55℃ 1min→72℃ 2min)×30个循环,72℃10min。PCR产物4℃保存,1%琼脂糖电泳鉴定。

1.3 含VP2基因表达盒转移载体的构建

含VP2基因表达盒转移载体的构建策略(图1)。即将含CMV和ployA的VP2基因表达盒插入pUC18-US10中,用Bam H I和Sph I酶切鉴定,阳性质粒命名为pUC18-US10-VP2,碱裂解法提取、PEG沉淀法纯化质粒,并定量,—20℃保存。

图1 含VP2基因表达盒转移载体的构建示意图Fig.1 Scheme for construction of transfer plasmid vector

1.4 CEF细胞的转染

取生长良好的原代CEF单层细胞用胰酶消化,以6~8×106接种到35mm的平皿,待细胞长至80%~90%左右时即可感染和转染。感染病毒量为200PFU,同时使用2.5μg纯化质粒载体DNA,6μL Lipofectin进行同步转染。具体操作按Lipofectin reagent使用说明书进行,病毒同步感染和转染12h 后换上完全培养基,24h换上维持液进行培养。1.5 重组病毒的筛选与鉴定

待培养至第4天,出现CVI988/Rispens病毒蚀斑,用0.05%胰酶消化细胞,同时接种到新鲜制备2块35mm的dish上。参照文献[6、7]取其中一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如果出现带荧光的病毒蚀斑,另一块接种到新鲜制备96孔板继续培养,培养3-4d,再孔对孔稀释到两块新鲜制备96孔板继续培养,3-4d后取一块固定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另一块作为筛选阳性克隆的储备板。在96孔板中挑选独立的经IFA检测阳性的蚀斑继续用96孔板筛选,如此重复下去直到筛选出表达VP2蛋白

刘红梅, 等. 表达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马立克氏病毒的构建 259

的较为纯化的重组病毒。纯化至第八代时将数十孔阳性斑汇集起来抽提基因组DNA ,用VP2引物进行PCR 鉴定。

2 结果

2.1 含VP2基因表达盒的PCR 扩增鉴定

利用pcDNA3.1-VP2质粒为模板进行PCR 反应,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一致的片段2.42kb ,即含VP2基因的表达盒,该片段包含CMV 和polyA 阅读框(1.05kb ),VP2基因为1.37kb ,说明扩增的目的片段正确。

2.2 含VP2基因表达盒转移载体的构建

将上述PCR 产物通过电泳纯化,与经相应酶切的pUC18-US10质粒DNA 进行连接,构建出含VP2基因表达盒的转移载体pUC18-US10-VP2质粒,Sp hI 酶切可切出6.0kb 和2.4kb ;用Bam HI 酶切可切出7.7kb 和0.7kb ,表明VP2基因表达盒已插入pUC18-US10中,插入方向为正向(图2)序列分析进一步证明VP2基因表达盒转移载体构建成功。

图2 pUC18-US10-VP2的酶切鉴定 Fig.2 Analysis of pUC18-US10-VP2 by RE

1:1kb marker ;2:by Bam HI ;3:by Sph I.

图3 rCVI988-VP2的 IFA 筛选与鉴定 Fig.3 Screen of rCVI988-VP2 by IFA

A :IFA of rCVI988-VP2 on CEF with mAb HNF1 against-IBDV ;

B :Plaque of rCVI988-VP 2 on CEF.

2.3 重组病毒能表达外源基因VP2蛋白

经96孔板反复筛选阳性克隆,用HNF1 IBDV 单抗为一抗,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出现发荧

光的呈葡萄串状的MDV 蚀斑(图3)将第八代阳性孔的空斑汇集起来抽提基因组DNA ,用VP2引物经PCR 扩增出预期大小的1.37kb 的 VP2条带, 而感染野生病毒的细胞基因组DNA 未扩增出条带(图4),表明VP2基因成功插入MDV ,并获得了表达。

图4 rCVI988-VP2的PCR 鉴定

Fig.4 Identification result of rCVI988-VP2 by PCR

1, 1kb Marker ;2, rCVI988-VP2-P8 DNA ;3, MDV CVI988 DNA

3 讨论

当前,在完善动物生物安全体系的理念下,IBD 疫苗研究正朝着限制弱毒苗使用-优先发展灭活苗、亚单位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无感染性的新型疫苗方向发展。以MDV 作为活病毒载体构建表达IBDV-VP2的载体疫苗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8]。尽管构建的这种活病毒载体疫苗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无法取代传统疫苗,但它们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IBDV 的VP2蛋白能诱导鸡体产生中和性抗体,该蛋白表面上至少存在两种病毒中和表位,作为主要病毒抗原可诱导较强的免疫原性。Chang 等[9]

报道用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VP2蛋白免疫动物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9]。Darteil 等(1995)在HVT 的gI 区构建了表达IBDV VP2的rHVT ,当免疫剂量为104和105PFU 时鸡体获得了60%和100%的保护[2]

;日本学者Tsukamoto 等(1999年)用MDV CVI988株的US2区表达IBDV VP2基因,接种的鸡在攻vvIBDV 后保护达55%[5]。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以鸡疱疹病毒为基础的IBD 疫苗能够安全有效地表达VP2抗原。Tsukamoto 等(2002)还用两种HVT 重组体rHVT-cmvVP2和rHVT-pecVP2免疫鸡。后者在体外表达的VP2抗原约为前者的4倍,可诱导对致死IBDV 毒株的完全保护;而前者只能诱导58%保护力[10]。此外,表达VP2的rMDV 不会接触传播,而IBDV 活病毒疫苗却能通过接触传

1 2 3

8000 2500

1 2 3

2000

3000 1000 500

1.4kb bp

6000

1500 750

bp

260 中国病毒学第21卷

播[11]。

本试验将编码IBD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VP2插入到细胞结合型的MDV载体中,筛选表达VP2的重组病毒,依靠MDV感染的形式呈递IBDV VP2抗原,在有效抵抗MDV强毒攻击的同时,激发鸡体免疫系统产生抵抗IBDV强毒攻击的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由于报告基因的表达可能会干扰重组病毒的免疫效果,因此本试验构建的rMDV没有标记基因,直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筛选。试验表明经过转染后传代已检测到了表达VP2的荧光蚀斑,得到了表达VP2基因的重组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表达VP2基因的重组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References

[1]Heine H G, Boyle D B.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structural

protein VP2 expressed by a fowlpox virus recombinant confers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in chickens [J]. Arch Virol, 1993, 131: 277-292.

[2]Darteil R, Bublot M, Laplace E, et al. Herpesvirus of turkey

recombinant viruses expressing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VP2 immunogen induces protection against an IBDV virulent challenge in chickens [J]. Virology, 1995, 211:481-490. [3]Sheppard M, Werner W, Tsatas E,et al. Fowl adenovirus

recombinant expressing VP2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nduces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bursal disease [J]. Arch Virol 1998, 143: 915-930.

[4]Sakaguchi M, Nakamura H, Sonoda K, et al. Protection of chickens

with or without maternal antibodies against both Marek's and Newcastle diseases by one-time vaccination with recombinant

vaccine of Marek's disease virus type 1 [J]. Vaccine. 1998, 16 :

472-479.

[5]Tsukamoto K, Kojima C, Komori Y, et al .Protection of chickens

against very virulent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and

Marek's disease virus (MDV) with a recombinant MDV expressing

IBDV VP2 [J]. Virology, 1999, 257: 352-362.

[6]Cui Z Z, Qin A J, Lee L F, (崔治中, 秦爱建, Lee L F),

Construction of a double-amino acid mutant in 38KD phosphorylated

protein of Marek’s disease virus vaccine strain CVI988 [J]. J Shandong Agric Univ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1

(3) : 231-235.

[7]Cui Z Z(崔治中), Lee L F.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int-mutated Marek’s disease virus vaccine strain CVI988 expressing the virulent epitope on its 38kD phosphorylated protein

[J]. Chin J Virol(病毒学报), 1999, 15 (2) : 147-153.

[8]Liu Yi (刘毅). A review—Current option of gene engineered

vaccine with avian virus vectors [J]. Oversea veterinary medicine—

animal husbandry and poultry infectious disease (国外兽医学—畜禽

传染病) 1998,(18)4 : 13-18.

[9]Chang H C, Lin T L, Wu C C. DNA vaccination with plasmids

containing various fragments of large segment genome of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J]. Vaccine, 2003, 21: 507-513.

[10]Tsukamoto K, Saito S, Saeki S, et al. Complete, long-Lasting

protection against lethal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challenge by

a single vaccination with an avian herpesvirus vector expressing VP2

antigens [J]. J Virol, 2002, 7: 5637-5645

[11]Okamura H, Sakaguchi M, Yokogawa K, et al. Lack of contact

transmission of recombinant Marek’s disease virus type I expressing

the fusion protein of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J]. Vaccine, 2002, 20:

483-489.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1、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 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 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2、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播性,病毒一旦侵入鸡群,其感染率甚至可达100%?。 3、很多看似正常的种鸡是可以传播感染的带毒鸡,感染可能终生持续下去。 4、感染鸡群的不断排毒以及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是造成感染易流行的主要原因。 5、下面我将主要从背景、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这6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背景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禽大国,禽蛋和禽肉产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2、诚然如此,但是畜牧养殖行业也是脆弱的。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主要危害蛋种鸡的疾病对蛋种鸡养殖行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OIE将其列为B类。伴随着集约化发展和鸡群密度的增加出现病毒野毒株的毒力增强,对养禽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 3、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的国家都有发生,在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疫苗之前,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我国于70年代初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病流行。受害鸡群的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25%或30%不等,间或可高达60%。 5、有些地区经多年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鸡马立克氏病基本得到了控制。 6、从一些HVT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分离到毒力特别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可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免疫失败现象。 7、由于本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受害鸡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的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8、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率差异很大。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的损失较大。 9、接种疫苗,产蛋鸡群可把损失减小到5%以下,肉鸡群可把死亡控制在0.5%以下,把废弃率控制在0.2%以下。 二病原学 1、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1、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 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 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2、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播性,病毒一旦侵入鸡群,其感染率甚至可达100%。 3、很多看似正常的种鸡是可以传播感染的带毒鸡,感染可能终生持续下去。 4、感染鸡群的不断排毒以及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是造成感染易流行的主要原因。 5、下面我将主要从背景、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这6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背景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禽大国,禽蛋和禽肉产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2、诚然如此,但是畜牧养殖行业也是脆弱的。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主要危害蛋种鸡的疾病对蛋种鸡养殖行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OIE将其列为B类。伴随着集约化发展和鸡群密度的增加出现病毒野毒株的毒力增强,对养禽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 3、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的国家都有发生,在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疫苗之前,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我国于70年代初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病流行。受害鸡群的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25%或30%不等,间或可高达60%。 5、有些地区经多年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鸡马立克氏病基本得到了控制。 6、从一些HVT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分离到毒力特别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可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免疫失败现象。 7、由于本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受害鸡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的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8、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率差异很大。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的损失较大。

马立克氏病

注:本版本在2010年5月被OIE世界代表大会采用 马立克氏病 概要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淋巴瘤性和神经性疾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宏观或微观的病变进行诊断。鸡可以被MDV持续感染而不出现临床症状。MDV的感染可通过病毒分离及抗原或抗体演示方法检测。 MD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防治,包括各种类型的单价或多价活病毒疫苗。疫苗在卵期或在孵化时注射。 在鸡群中,MD发生在3~4周或更大日龄的鸡中,并且通常大多发生在12~30周龄。观察到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腿和翅膀的瘫痪,伴随外周神经的肿大,但有时看不见涉及神经的病变,特别是在成年鸡中。高致病性的MDV毒株也许可引起1~2周雏鸡死亡率增加,特别是雏鸡缺乏母源抗体时。根据MDV株系不同,淋巴瘤可发生在不同部位,特别是在卵巢、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前胃以及皮肤。与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由统一的细胞群组成不同,MDV导致的神经侵润和淋巴瘤由各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组成。禽反转录病毒也可以引起与MDV类似的肿瘤,例如禽白血病病毒(AL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但MD与这些肿瘤的差异显著。 传播媒介的鉴定: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鸡在生命的第一周可被MDV感染,并且终身带毒,但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MDV感染经常通过接种上皮活细胞(live buffy coat cells)到单层培养的鸡肾细胞或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检测,两天内可见特异性的病毒噬斑形成。MDV 有两种血清型分别被定义为是1型和2型,火鸡疱疹相关病毒(HVT)代表第三种血清型。血清型2包含自然无毒力的病毒株,其中一些可用来研制疫苗。在受病毒感染鸡的羽毛末梢利用PCR和放射性免疫沉淀反应实验可分别检测到MDV的基因组DNA以及病毒抗原(见下文)。 血清学实验:感染1~2周内可出现针对MDV的特异性抗体,通常可以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实验、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有时也可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他免疫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 疫苗要求:MD的预防可通过对鸡胚或1日龄的鸡进行免疫。免疫时使用活毒苗。HVT (3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疫苗,即可以非细胞形式存在又可以细胞形式(湿法)存在。2型也可以被利用,特别是与HVT一起组成二价苗。血清型1和血清型2疫苗仅有细胞形式可利用。由1型和3型组成二价苗或由1型、2型和3型组成的三价苗均可应用。二价苗和三价苗已经被抵抗不容易被单价苗控制的MDV强毒株。 接种疫苗大大减少了临床疾病,但不能阻止MDV持续性的病毒感染。家禽可终生带有疫苗毒并持续排毒,那将造成MDV随处存在。 A.介绍 马立克氏病(MD)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家禽(鸡)的疾病。鸡通过吸入来自鸡舍的感染性粉尘而被感染,接下来有一个复杂的感染周期,病毒从受感染鸡的羽囊中排出。MD发生在3~4周龄或更大的鸡中,最常见发生在12~30周龄。MD与几种不同的病理综合症相关,其中淋巴增殖综合症最普遍并且是最具有实际意义。在MD的典型病例中,以涉及神经的疾病为主要特征,死亡率很少超过10~15%,潜伏期为数星期或几个月。急性型中经常在内脏有淋巴瘤形成,这种类型不普遍,在鸡群中发病率为10~30%,爆发时可高达70%以上。死亡率可在数周内急剧上升,然后停止,或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缓慢的降速。目前,伴随广泛的内脏淋巴瘤的急性型MD最普遍。在其传统形式中,MD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翅膀和腿的局部或全部瘫痪。急性型中,病鸡通常极度萎靡,一些可能在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以血管源性水肿为特征涉及头部病症的非肿瘤性疾病在由更致病的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 孙海龙 1 宫天国2孟凡金3 ( 1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普兰店 116200 ,3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前言 该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同年,Winterfield分离到病原。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李德山等报道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IBDV毒力不断增强,即使是高母源抗体的鸡只也能感染发病,死亡率从10%-50%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防控?本文将结合其致病机理分析简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IBD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实验研究发现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5小时,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再进入肝脏,能在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一部分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通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在感染后11~13h,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IBDV主要在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切除法氏囊,或者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鸡感染IBDV的几率减少约1,000倍,说明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主要是12周龄以前的鸡)。一旦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最终导致鸡只发病产生免疫抑制或死亡。 2 法氏囊病变 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检测鸡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水平。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用纯化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可与样品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与CUTOFF 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存在与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 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液氮迅速冷冻保存备用。标本融化后仍然保持2-8℃的温度。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 孙海龙1 宫天国2孟凡金3 ( 1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普兰店 116200 ,3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 前言 该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同年,Winterfield分离到病原。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李德山等报道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IBDV 毒力不断增强,即使是高母源抗体的鸡只也能感染发病,死亡率从10%-50%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防控?本文将结合其致病机理分析简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IBD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实验研究发现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5小时,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再进入肝脏,能在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一部分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通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在感染后11~13h,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IBDV主要在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切除法氏囊,或者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鸡感染IBDV的几率减少约1,000倍,说明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主要是12周龄以前的鸡)。一旦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最终导致鸡只发病产生免疫抑制或死亡。 2 法氏囊病变 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起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本病由1957年前后开始在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马里兰以及威吉尼亚为中心开始发生。我国在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播开来,但当时都以局部地区散发或以亚临床型发生。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爆发形势发生。症状病变明显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由本病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原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电镜观察表明IBDV 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和

衣壳组成。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国际病毒病名委员会将本病 毒分类属于单股RNA病毒科。过去有的学者将本病毒划分 为呼肠孤病毒,也有的学者分类为腺毒科。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比上述俩类病毒都小。与腺性病毒不同:他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沿着某些病毒颗粒的边缘排列着四个结构单位;与呼肠孤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病毒体只有一层而不是双层衣壳,病毒RNA为单股。所以有人把本病毒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也是不对的。1985在美 国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血型,A、D、E、G株。经交叉试验、统计分析,将IBDV1型分为个6亚型。在我国广东李树根等1990年分离到6个变异毒株,李德山1991年;辛国香1992年报道,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发病群病例中分离到强毒,可以在健康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80%[1]。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 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 流行病学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IBDV只感染鸡,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引

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期间注意事项

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期间注意事项 1首次使用时间 鸡苗再出壳后自身的先天性免疫能力很低在一定时间内主要靠母原抗体的帮助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害,在预防接种中传法苗对母原抗体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新城疫疫苗,而传支苗不受母原抗体影响。所以传法苗的接种应在这两种疫苗的之后使用并且间隔至少5天。因此通常选择14日龄接种。 2前期疫苗的使用对传法苗的影响 新城疫和传支苗的使用会消耗掉一部分母原抗体,并且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会刺激幼鸡的呼吸系统造成呼吸系统的损伤,引起呼吸道症状,使幼鸡的抗病能力降低。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接种传法苗就会让本来就不健康的鸡群雪上加霜。所以接种传法苗要想获得良好的防疫效果就应从育雏的早期抓起,比如在7天防疫前中后连续使用纯中药脾胃健+心肺健或者倍利乐4---5天,都可以明显提高鸡苗的综合抗病能力,提升免疫效果减少疫苗接种对幼鸡的损伤。让鸡群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疾病的影响 除疫苗反映引起的呼吸道病外球虫病也是影响传法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球虫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如果鸡群在感染球虫病的情况下接种传法苗很可能导致免疫的失败;并且传法苗的接种会使肠道免疫系统在短时间内防御能力降低,给正在繁殖期的球虫提供了可趁

之机,造成免疫过后球虫病的爆发。 所以只有健康的鸡群才能进行传法苗的预防接种,不管有没有球虫发病我们都要在10天左右使用整肠安和迪球散,给鸡群进行一次肠内大扫除,祛除肠内湿热防治肠炎球虫。 4疫苗本身的使用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情况下使用疫苗要做到严格按照标准计量使用,禁止加量以减少疫苗对禽免疫器官的损伤。 如果饮水免疫停水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引起喝水争抢,造成疫苗使用不均匀,1小时即可。饮水时间也不要过长,1--1﹒5小时为宜,以保证疫苗的活性不受损失 如果说14天防疫过后最常见的病是呼吸道病、肠炎病、球虫病和传染性法氏囊病那麽注意并做到以上几点就能很好的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 鲁东区技术员潘维善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专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专题 前言 鸡传染性法氏囊(IB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疾病。本病1957年首次在美国特拉华州南部的甘波罗地区发现,因此又称甘波罗病。1987年以后在欧洲的比利时、荷兰、土耳其等地陆续出现超强毒株流行,尤其以1989年英国因本病超强毒株的流行最为严重,每周死亡高达30万只,因此又称为“鸡的艾滋病”。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发病率高、病程短,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一方面是高死亡率、高淘汰率、影响鸡体自身生长发育的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是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同时随着免疫力降低,鸡体对于各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增加,导致鸡群极易发病,为养鸡业造成重大灾害。 下面就当前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特点、预防与治疗等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为本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一、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机理: 传染性法氏囊病通常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法氏囊病毒(IBDV)在肠道进行少量的复制,然后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感染后5小时,已经可以在肝脏,尤其是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病毒通过肝脏再进入主循环系统,病毒经过心脏,然后经全身血液循环到达本病的靶向器官——法氏囊。感染13小时后,大量的病毒在法氏囊复制,B淋巴细胞减少,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损伤,导致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免疫抑制,从而破坏机体对于抗原刺激产生反应进而形成抗体的能力。 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一)自然宿主:

1、不受品种限制,自然感染宿主。各品种鸡都易感染本病,尤其以白色轻型品种(白来航)最易感染,火鸡可以隐性感染。 2、发病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多发于2周龄~15周龄,以4周龄~6周龄最易感,但临床发现近年来发病日龄范围有所扩大,早可提前至3日龄~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呈现发病范围向两端延伸的趋势。3周龄前的幼雏发病时有的病程可达2周以上;笼养的3周龄~5周龄雏鸡发病后病程较散养的长;成年产蛋鸡群常呈散发流行。(二)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本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法氏囊病毒感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土、用具、空气、车辆、人员、衣物、昆虫、老鼠等间接传播。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2、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被法氏囊病毒污染过的种蛋传播。 3、季节流行: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6—7月份和10月份发病较多,在蚊蝇较多的季节多发。 (三)不同日龄感染对法氏囊的破坏程度: 1、0—3周龄:发生非典型性法氏囊即可造成法氏囊的永久性损伤,进而造成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疾病频发,免疫抑制等。 2、3—6周龄:发生典型性法氏囊病对于法氏囊的损伤相对幼龄鸡较小。 三、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是突然的,病程经过7—8天,发病3天开始死亡,4—6天达到死亡高峰,8天左右停止。初期症状见到部分鸡啄自己肛门周围的羽毛,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白色黏稠或水样稀便。一部分鸡身体震颤,走路摇晃,步态不稳。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下降,翅膀下垂,羽毛逆立无光泽,严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一、历史与分布 19571957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 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发现的鸡群中发现的,,又称甘布罗病 19701970年世界禽病大会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年世界禽病大会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我国于我国于197919791979年首先在广州报道年首先在广州报道 目前本病仍然是世界大多数地区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19621962年年Winterfield Winterfield和和Hitchner Hitchner成功分离到病原成功分离到病原

1、分类分类::双股双股RNA RNA RNA病毒科病毒科病毒科,,禽双股禽双股RNA RNA RNA病毒属病毒属病毒属。。 二、病原学 3、血清型血清型::有两个 血清血清I I 型为鸡源毒株型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只对鸡致病,,他可以分为他可以分为66个血清亚型清亚型。。 血清血清II II II型为火鸡源毒株型为火鸡源毒株型为火鸡源毒株,,无致病性 2、基因组基因组::为双股为双股RNA RNA RNA,,两个两个RNA RNA RNA片段长度分别为片段长度分别为32003200--3400bp 3400bp和和2800bp 2800bp。。共编码共编码55种结构蛋白种结构蛋白,,其中VP2VP2为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蛋白为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蛋白

4、毒株的差异毒株的差异:: 4.1 IBDV 4.1 IBDV标准强毒标准强毒标准强毒::在鸡群中自然感染发病后在鸡群中自然感染发病后,,其发病率可达率可达100%100%100%,,但是死亡率只有但是死亡率只有202020--30%30%。。 4.2 IBDV 4.2 IBDV超强毒株超强毒株超强毒株::临床症状更加的严重临床症状更加的严重、、死亡率更高,一般在一般在60%60%60%以上以上以上,,易感鸡龄区间扩大易感鸡龄区间扩大,,包括母鸡的整个生长期整个生长期,,且能够突破高的母源抗体而感染鸡只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J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发病率高、病鸡严重萎顿、白色下痢、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损伤、鸡体免疫能力受到抑制为特征。由于本病能引起雏鸡的大批发病死亡和雏鸡感染后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造成养鸡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已被认为是鸡的仅次于新城疫和马立克氏病的第三大疫病。 本病在1957年首次暴发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冈布罗(Gumboro),故称冈布罗病。目前已在欧洲、南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广泛流行。我国也常有发生。 一、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属于双股RNA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Birnavirue)的成员。病毒为20面对称体,双层衣壳且无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55~65nm。完整的病毒外廓为六角形。 病毒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31~1.34g/cm3,基因组由2个片段组成,分子质量分别 为2.52×106u和2.2×106u。有四种蛋白质(VP l ~VP 4 )。VP 2 和VP 3 具有中和抗原决定簇,抗 这些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对鸡可提供被动保护。抗VP 2 的单克隆抗体能中和病毒I和Ⅱ两种 血清型病毒,表明VP 2 上有多个抗原决定簇存在。 IBDV有两个血清型,血清I型毒株能引起鸡发病;血清Ⅱ型毒株来源于火鸡,对鸡无致病力。两型之间缺乏抗原相关性和交叉保护力,但在美国鸡和火鸡中普遍存在血清Ⅱ型病毒抗体。血清I型病毒另有许多亚型(变异株)。据报道,美国对8个血清I型疫苗 株和5个血清I型野毒株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分为6个亚型(A、D、G、E、GLS和DS 326 ),与标准I型病毒相比,这些亚型株不仅发生了毒力的抗原变异,所致的病型也发生变化,有的不引起法氏囊出血性炎症、渗出物和高的病死率,但可引起法氏囊迅速萎缩和免疫抑制,以及感染鸡肝坏死和脾脏肿大。标准血清I型的疫苗与目前已知的亚型株间的抗原相关性为10%~70%,对亚型株仅能提供部分保护。由于病毒的基因重组和抗原漂移,各亚型株之间也存在抗原性差异。 IBDV可在9~11日龄鸡胚内增殖,经3~7d致鸡胚死亡。病毒在适应鸡胚后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培养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也可在火鸡和鸭的卵胚细胞、兔肾细胞 (RK-13)、猴肾细胞(Vero)和幼猴肾细胞(BGM-70)中繁殖。 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在pHl2条件下失活,但在pH2时不受影响。在56℃下5h 和60℃下仍有生命力,但在70℃下30min死亡。0.5%的酚和0.125%的硫柳汞不能使之灭活。在0.5%福尔马林中6h感染力明显下降。在0.5%氯化铵中作用10min, 3%来苏儿作用30min,可杀死病毒。病毒对常规消毒浓度的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漂白粉和碘制剂等较敏感,短时间内可杀灭病毒。 二、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感染发病,各品种的鸡都能被感染。一般认为2~15周龄的鸡较易感,以3~6周龄功鸡易感性最强。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l0日龄内雏鸡感染后很少发病,但也有1周龄和126日龄鸡发病的报道。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鸡从粪便中排毒3~14d,甚至可持续2周以上,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垫料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感染健康鸡。鸡舍中的鼠类、饲料和垫草的甲虫(小粉虫)带毒,可以间接传染。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后54~122d,对后续鸡仍有感染性;舍内剩余的饮水、饲料和粪便也仍有感染性,致使本病再次发生。 全年不分季节呈地方性暴发流行,但以冬春季节较为严重。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

鸡病的主要症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病的主要症状 疾病名称:传染性法氏囊炎 疾病类型:传染病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病原 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及幼素领猴肾细胞等各种细胞上生长良好,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及胰酶的处理,对紫外线有抵抗力,56℃5小时、60℃30分钟均不能使其失活,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1%石炭酸、甲醇、福尔马林或70%酒精处理1小时可杀死病毒,3%石炭酸、甲酚或0.1%汞溶液处理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0.5%氯化铵作用10分钟能杀死病毒。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

交叉保护性 (二)流行病学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易感,3周龄以下的雏鸡受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火鸡和鸭也能自然感染。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可感染本病,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来航鸡尤为易感,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高达几乎100%,发病率为7%~10%,有时达30%以上,死亡率不定,但在来航鸡可能高达50%。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长的可达21天。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山西省黎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雷晓峰 山西省武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刘卫平刘晓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其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在30%--50%之间。是目前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10年5月10日,我县一鸡场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波及60%~70%的鸡,发病3天后死亡达到高峰,经我县技术人员的诊断,初步判定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技术人员在对发病鸡群注射了双价卵黄液2天后,死亡停止。 一、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20-30日龄雏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发病率高、快,易与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增加死亡率。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垂直传染。 二、临床症状 病初发病鸡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三、病理变化

1、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出血、坏死、有粘液或蛋清样、血样分泌物,浆膜黄蜡样,法氏囊粘膜肥厚;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5~6天后法氏囊萎缩,内有干酪样分泌物,整个囊体呈紫黑色,俗称“紫葡萄”; 2、肌肉出血,病死鸡表现脱水,在胸肌、腹肌、腿肌斑状出血; 3、肾脏肿大,苍白,有尿酸盐沉积呈“花斑肾”; 4、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四、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五、病因浅析 1、免疫方法不当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3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但有的饲养户怕麻烦、图省事,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也有的将2次免疫改为1次免疫。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2、消毒不彻底发生法氏囊病的用户,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鸡舍,每批出栏后,没有按正规的方法进行消毒,疫源很难彻底消灭。 3、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而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