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22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sodocs.net/doc/0717797531.html,/kcms/detail/13.1356.F.20150312.1121.009.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5-3-1211:21:5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4020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147);杭州市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课题(C13GL05)。

作者简介:潘奇(1980-),男,安徽怀宁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金融服务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赢取公众信任的能力。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慈善组织募捐到必要的慈善资源,更好地开展各项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遗憾的是,当前国内慈善组织面临的一系列公信力危机,严重阻碍了其良性运转,以致慈善事业正处于深重的质疑困境之中。对此,众多学者及实践工作者大都形而上地将问题的求解置位于培育一个公开透明的慈善体系,但就怎样构建这样的体系,既有研究仍缺乏较深入并具针对性的探索。实际上,在重“知”但更重“行”的向善语境里,如何做得更好其实是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1]。为此,本文创新性地从循证管理出发,并以其更务实的实践指引为参照,剖析并厘定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实施机制和路径,在突破离析性的学理性研究中强化建构性政策探讨,以弥合慈善组织公信力营建上的“知”

“行”差距。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诉求

肇端于不同渠道信息的揭示和披露,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逐为普遍关注并备受指摘。在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引起公愤且其余波尚未消除之时,

“中非希望工程”、

“尚德诈捐

门”以及“宋庆龄石像”相继又让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宋庆龄基金会”陷入公信力危机的泥淖。慈善组织当前俨然已成“众矢之的”,其尴尬的募捐数额已然令中国慈善事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以新近中国红十字会的

遭遇为例,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伊始,在其官方微博号召大家捐款支持灾区时,不曾预及的是,众多网民的一致回应却是一个简单的“滚”字以及一个鄙视的表情。据粗略统计,该微博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得到14万个“滚”字的回复。

作为慈善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公信力的损失不仅有损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其担负的社会职能也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会影响公众对其支持力度,丧失获取社会资源的动力和能力。受慈善机构公信力大幅下降的影响,目前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认同度急剧下降,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也严重挫伤。许多民众就曾表示,宁愿自己亲自与受助人面对面,也不愿通过慈善组织进行捐助。另一方面,慈善等社会组织被称为独立于政府、市场的“第三部门”,其存在有助于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以致自身都不能生存时,其社会职能的彰显也就岌岌可危,相应由之担负的慈善公益事业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舒缓社会矛盾、提升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互信以及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上的重要作用,亦无从谈起。其实,基于良好公信力而生存和发展的个别慈善组织,也的确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拥戴。以作为民间慈善机构的壹基金为例,雅安地震之后,在短短两天内其即收到了2240万的善款而独占鳌头。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修复机制及策略研究

%笪潘奇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眼摘要演如何改善并提升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当前面临的重要难题。循证管理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定位和发展慈善组织公信力提供了新思路。立足于现实发展诉求,文章阐明了循证管理之于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适切性及其实施的过程机制,同时,基于上述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其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深陷发展危机的慈善组织有效营建并切实巩固公信力,探寻新的方法和出路。

眼关键词演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管理[中图分类号]C917;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4-0061-06

2015年4月第37卷第4期

Apr.2015Vol.37No.4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DOI:10.13253/https://www.sodocs.net/doc/0717797531.html,ki.ddjjgl.2015.04.011

由此大力修复公信力顺应成为当前我国慈善组织迫在眉睫的发展要求。而事实上,公信力的构建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毋宁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理论上而言,构建公开透明的慈善体制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关键是如何将其落地,特别是国内慈善体制的构建和完善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之时,即发展特征上是“从0到1”(即“从无到有”)而不是“从1到2”(即从有到更好),探索整饬既已衰落的慈善体系的有利切入点或突破口,以至循此发掘有效策略即为迫切的实践需要。显然,仅停留于研究这种体系的目标、要求及原则等并不能为现实的诉求提供明确有效的方案[2],更具体地,需要回答:慈善组织公正透明体系或其公信力背后的元要素到底是什么,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进而支撑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转。

二、循证管理及其实践价值

(一)循证及循证管理

循证最早来源于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治疗措施”[2],由此而形成的诊断实践即为循证。其实循证也不难从字面上得到理解:循,遵循或根据的意思;证,即为证据,不过与通常刑事技术科学上的证据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这里的证包括过往形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成熟做法、发现的规律与具有实证意义的实践表征等。所以简言之,循证即为遵循或根据证据的方法。

“循证管理”就是,在管理中直面确凿的事实,利用更合理、深入的逻辑,找出最可信的证据或通过坚实的证据链,指导组织的行动。循证管理强调,要把管理决策和管理活动建立在殷实的证据之上,通过收集、总结、分析和应用最佳、最合适的证据进行管理,即根据目前最好的证据,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对组织结构、资源分配、运作流程、质量体系和日常运营等作决策,通过实践产生新的证据,总结经验、修正管理方式并再实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3]。区别于传统的经验管理,循证管理更加重视证据的来源、收集及评价。总体而言,传统管理主要凭借管理者的一般经验,虽在某些方面也重视证据,但基本上只局限于必须获得的证据,而且对证据的收集、评价重视也不够。与之不同,循证管理则更重视全面、系统地收集证据,通过自身的工作积累、索取及创造证据,并严格地评价证据,且以此为依据指导实践工作,它使管理决策从基于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转变为基于最佳的科学证据[4],这就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性与稳健性。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管理意味着,为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管理人员宜基于自身及慈善组织的具体条件,在证据化的管理规范中,通过创证或用证的方法探求公信力成长的可行道路。更具体地,决策制定及实务的开展应以各种慈善证据的搜寻、应用为着眼点,同时,在证据的积累、创造以及严格评价的有序流程中,推进慈善组织公信力打造的各项工作。鉴于循证管理以证据为中心,而具体的证据有其必要的事理依据且必然与既已存在的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相联系,所以直观地看,基于循证的公信力营建有助于调谐慈善组织的运转与公众期待的一致性,进一步也就有利于弥补和巩固公信力成长的公众基础和实践根基。

(二)循证管理与公信力修复的内在通约性

公信力的循证管理除上述实务上的运行可行性之外,更重要地是,循证管理与公信力的修复机制有内在的学理通约性。具体而言:

第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目标与循证管理的追求是重合的。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目的在于,以异质性的慈善组织为中心,在慈善组织最真实的境遇展出时,基于特定问题并以具体的事实与方法为参照和借鉴,从实际修复需求出发,搜寻根本症结并寻找适宜出路;抛开繁琐的路径探索,循证管理则更直接、简洁地要求管理者审慎地将当前最恰切的证据用于实践以取得最佳效果[5]。由此,公信力的修复和循证管理的实现过程虽或有别,但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抑或齐进同达,因为在理性的认知条件下,两者对于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进而在达成最终希冀的管理夙愿上是一致的,换言之,其间有着共同的归宿指向。

第二,慈善组织公信力解构后的元要素与循证管理中的证据是相同的。公信力不是公众(或利益相关者)无由给予的赏赐,它是组织力凭自己的表现及作为而争取到信任的能力或力量,组织要获得这种公信力,需要拿出有力的说服依据,其中呈现事实真相的各类证据即为重要的明示手段。所以,组织公信力与针对性的证据是分不开的。实际上,这也可以从公信力的英文“Accountability”得到阐释,该词表示“为某一种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以及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显然,离开了证据,主体(慈善组织)非但不能辩护,也更无从接受质询。于是,以证据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元要素或管理抓手,不仅有其内在合法因由,同时也与

其本然具有的工具性价值有关。进而,以证据为连接纽带,基于循证管理的广阔理论及实践背景,探寻慈善组织公信力即理应其中。

第三,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发展机制与循证管理的效能机制是相通的。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成长离不开组织长期的投入和维护,特别是在外界环境持续动荡变化的过程中,慈善组织为进一步巩固公信力,不仅需要说服力更强的事实依据为支撑,同时更有待打通新旧证据的关联机制进而塑造逻辑更为一贯且为公众所拥戴的公信力体系。与之类似,良好的循证管理既要求与时俱进的追踪最适宜的证据,也需要梳理衔接紧密的证据链以保证管理的连续性,使循证管理不至于成为证据的奴仆或墙头草。所以就此而言,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循证管理的历程回合具有共似性,进一步两者在趋演逻辑上也是吻合的。

(三)循证修复的实践价值

循证管理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以及充足学理依据,这表明通过循证修复并以证据为切入,分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是可行的,从而构成某种必要条件。其充分条件则是,由之形成的探索更具针对性或更有价值,这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循证修复有助于为慈善组织公信力体系建立一种棘轮机制,进而在巩固公信力的基础上可防止其破坏性崩溃或倾塌。循证管理建立在最适宜的证据的基础之上,由之形成的管理行为及方式受外在因素特别是受纯粹主观的经验性因素干扰较少,相应其内在的客观性也较强,即便历经时间的洗礼,这种客观性也不会随着历史的推进而大幅变化,相反只会随着多样化证据的累积和增多,进一步提升基于循证管理的慈善组织实践行为的公信力。换言之,这就好似为公信力体系的营建设置了一个棘轮保险体系,即公信力稳步提升的机会要远超其受损的可能。进一步,这即有助于慈善组织规避大面积失信动荡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慈善组织所承担的必要社会职能不受侵蚀。

第二,循证修复有助于不同利益相关方统一工作口径并形成联动机制,从而尽快统一步调,快速修复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循证管理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和思考如何磨炼管理技艺的方式[1],其寻思的基于证据的管理方式若能通过管理者传延至基层员工,不仅会改变或纠偏不同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心智模式、扭转其因袭价值观以及行动背后的隐性假设,同时还有利于基于相同的语系达成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主体间性,乃至聚合力量,组建积极有序、分工合理的工作团队高效地实现修复目标,从而区别于救火式修复、补缺式修复中不系统、零敲碎打甚至与既有体系无衔接的修复方法。

第三,循证修复有助于慈善组织抓准其面临的焦点难题并寻求最佳突破策略,进而提高修复质量,并避免无谓的工耗以致有效降低修复成本。循证实践中各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不是决策者一厢情愿、自我欲为的结果,在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过程中,包括公众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均可以通过提交公信力修复证据的方式,参与到修复的决策甚至执行中来[6]。这一方面扩充了发现公信力修复过程中存继的关键问题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群策群力攻关各种难题并针对性发掘适宜匹配的方案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循证管理策略均以相应的证据为依据,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决策的试错成本,加之信息流动过程中留下相应的证据还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这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致有效控制了不必要的耗费[3]。

三、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修复的过程机制

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系统化累积的过程,在依循已经证实了的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慈善组织的特点和意愿,需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同时辅以必要的修复方法,才能使被修复客体的行为、习惯向社会能够接受的标准转化[1],其主要的过程机制包括以下逻辑上紧密衔接的五个环节。

(一)问题析出

确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循证管理的第一步,关系着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在整个循证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慈善公信力的修复涉及公信力营建的所有过程,相应其内隐的问题就可能体现于多个方面,比如:组织的健全性与能力、组织资金使用与运作的合理性、组织活动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项目的适当性与社会影响、组织资金劝募的真实性、组织相关信息的透明性,等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目前到底是哪个环节或方面出了问题,这需要预先定位。当然,找出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寻找到最佳有效证据来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也许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帮助一个更加贴切的证据。实际上,由于这些问题也侧面地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预期和偏好,所以发掘慈善组织面临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发掘社会公众需求的过程[5]。

为准确析出慈善组织公信力所面临的问题,并为后续相应环节做好铺垫,可从两个方面着手[2]:一是关注并抓准问题引发的根源,即对问题进行

聚焦,将其转化为一个可以给出明确答案的设问;二是对聚焦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结构化处理,通过结构化,上述问题厘解为不同的片段结构(或维度),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以之为节点,将其映射到特定的证据或证据链上,使得整个复杂问题的知识结构逐渐清晰。比如,针对慈善组织资金的使用和运作引起的公信质疑,就可以将其约解为组织用于与宗旨相关的项目经费、募集资金的成本、行政经费及公众捐赠中用于项目的比例等四个方面。

(二)证据搜寻

证据搜寻是获取可信赖的科学证据,是实施循证管理的关键[7],其目在于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采集并系统综述直接或间接回答上述问题的文档资料,更一般地甚至是,检索并全面回顾与上述问题有关联并有相应结论的各种文献,最终得到破解上述析出问题的外部证据。在证据搜寻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到底哪些是证据。科学研究产生的证据以其相对客观性为循证管理提供了有益依据,不过这只是众多证据中的一种。搜寻证据时,除了科学研究生产的证据以外,还应考虑其他类型的证据,即广义的证据。由于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面向对象的复杂性,事实上很多问题远非单纯的技术手段就能够解决[7]。完全依据科学研究产生的证据既狭隘也不现实。因此,存显或蕴含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及司法学的证据反而可能更具借鉴意义,尤其是涉及与社会公众互动关系探索上,定性的证据有时可能更富有价值。比如,就慈善组织而言,如果因为行政经费过高而影响公信力,为作为说服公众有力证据,一方面需要纵横多角度地收集慈善组织行政经费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针对性在慈善组织各种不同的咨询意见、政府工作记录以及约定俗成的各种规范(文化的、伦理的、价值观)中,发掘慈善组织运作经费的合理片段记录。

第二,证据从哪里来。循证管理的证据来源并不固定,它需要参与者积极拓展,探索支持求解析出问题的各种文献,从渠道上看,常见的比如有:文献数据库、搜索引擎、电子期刊、重要网站等等。另外,从不同质性分类上看,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文献类,比如:基于高质量研究的系统综述、成功的实践经验、专家调查、德尔菲法结果、个案研究、横断面研究、案例对照研究及描述性研究等;二是规章制度类,比如: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性规章、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三是其他补充类,比如:慈善组织的定论、慈善组织从业实践者的判断、组织内部的事实、指标和评价结果、专家小组的意见和共识、权威人士的认可以及会议报告等等。总之,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可多途径地搜集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证据。

(三)证据评估

经过证据搜寻阶段得到的证据来源复杂、质量良莠不齐,其间既可能互补、也有可能是互斥的,是否有用或多大程度能为公信力的修复起到支撑或参照性作用,需要经过评估或文献评价才能使用,实际上实践中使用到的证据也有限,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证据都作为践行的依据。证据评估目的在于,挑选出那些证据力度强的证据,其实施过程主要是对不同证据进行等级评定,级别越高的证据对后续循证实践越有参考价值[5]。对证据的评级主要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审慎评审,一是证据的有效性,证据是否有效取决于证据的真实性程度以及证据的效果量(或效应大小);二是证据的适用性,证据的概化性(推广性)越好,其适用性也越好,其进一步参考借鉴的价值也越大。再者,为得到更加稳健有效的证据,还可补充性地对证据从客观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重要性、代表性、时效性和合法性等多个角度,进行更严格的评估和衡量。

鉴于公信力形成机制的复杂性以及其证据析出的隐约性,有时候单靠一项或某一类证据并不足以说明公信力的存继性或找到为之适用的证据,这时就需要对多项证据的证据链进行评估,并作为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参照。证据链,简言之就是由证据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用以证明慈善组织公信力可以由之而形成的多重证据的组合。在证据链中,各个链节都表现为不同种类的证据,并且相互间连接成一定的结构,起到相应的证明作用。比如,单就慈善组织的行政经费引致的公信力而言,由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涉及接受捐赠机构信息、募捐活动信息、接收捐赠信息、捐赠款物使用信息以及机构财务信息等等,此时就可以考虑到底不同环节的哪种证据组合最有效并可适用。

(四)证据实施

取得了修复或巩固公信力的有效证据,并不意味着慈善组织以此为指引,就可以高枕无忧。相反,证据运用之前,仍应要在遵循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尊重慈善组织的价值观和意愿(慈善组织的需求),同时要考虑所处的条件和技术(管理团队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从不同的证据中选取最适宜的修复证据,最后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才能得出契合慈

善组织亟需的方案。毕竟循证管理在于鼓励管理决策中恰当地考虑当前最好的证据,而不是束缚于证据,对证据产生迷信抑或轻信。所以,在证据具体实施的时候,还要历经应用评价:在具体实施哪种证据上,最终应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即有时候并不一定就是那些力度最强的证据就一定会付诸实践,这还要结合前面两个要素做最后的比较、平衡和抉择[3]。以此结束,循证管理即在证据的相对严谨性以及实践的扎根性中得到圆聚,从而克服了具体行动的盲目性(无证据)与教条性(空有证据),进而也彰显了慈善组织公信力修复的求真逻辑与致用逻辑得到有机整合,实际上这也正是循证管理的真谛所在。

需说明的是,证据的实施应特别关注其前提的满足性,只有在满足或通过各种方式创造条件满足时,依托于证据的方案,才可能有积极的效应,否则可能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应该说,既要考虑证据同时还要结合慈善组织面临的情境与实情,在诸多因素中达到令人满意的平衡并非易事,此时管理者就宜将其丰富经验融入到循证管理实践中。所以,最佳循证证据的实施也可以看成是嵌入了管理者经验的证据执行[2]。

(五)效果评价

历经前述不同阶段,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否得以修复和改善,或者由不同行为链接而成的循证措施有多大效果,需要经过效果评估。评估方式可通过自评、同行评议、评审(Audit)等方式,监测循证证据的实施效果。效果评估为前面四个环节的贯穿提供了可能。总结和评价证据,有利于最佳证据的临床推广,还可以发现证据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借鉴。由于公信力的效果评价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评估面,它可能涉及到不同层面甚至多个差异性阶段,所以这种评估严格意义上应体现于慈善组织整个运转流程之中。进一步,这就需要不同主体都能够以类似动作研究(Action Research)参与者的角色,参加到循证管理的效果评价中[6]。

当然评价不是最终追求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如何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评价结果反馈、映射至特定的循证证据上是一道难题,特别是在整体性地评估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时候尤为如此。为此,对照评价结果,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控制性测试,该测试主要从整体上对慈善组织的控制制度进行检测,其目的是通过较粗泛的制度测评,大致定位循证证据所处位置。二是实质性测试,该测试意在控制性测试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检查、观察、查询及分析等方法,对被不同循证证据进行审查、定位并筛出力度有待强化的证据。

四、慈善组织公信力循证修复的实施策略

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的修复决策是否贯彻循证理念,虽易达成共识,但真正由知识和态度转化为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推进循证管理决策的实施和落地执行,依循系统、完善的制度安排,进一步的策略宜包括:

第一,转变决策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思维方法,是行动背后的假设与成见,影响人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在慈善组织的运转中,很多时候关键领导者往往习惯基于自身直觉和既往经验进行各种决策,对组织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视而不见。而事实上,唯有心智模式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因此,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若想朝着循证的方向转变,在摈弃既往“拍脑袋”决策习惯的同时,主要领导必须率先垂范,通过证据的遴选,依据最佳科学证据进行决策,将循证管理渗透进心智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质性地推动整个慈善组织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乃至在组织范围内逐步建立重证据的循证文化。总之,只有在领导群体率先发起这一“思维革命”,慈善组织既往传统的以封闭、控制、等级为特征的决策体系才会最大程度地被打破,倡导开放、证据的决策体系才会得以形成,循证理念也才可能自上而下得到认可、贯彻和普及。

第二,构建慈善信息知识库。循证管理离不开证据,证据是循证管理赖以运转并区别于其他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独特标识。当前慈善组织首要任务是构建资源丰富的慈善资料库,即形成证据库。其实慈善并不是新鲜话题,与其相关的各种主题的研究成果散落地分布于不同文献中,目前缺乏的是有效的梳理工作。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管理刚好可以以此为推手,将不同来源的慈善文献进行编码和条案化、抑或将不同数据库进行整理对接,从而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循证实施铺就完备知识信息库。另外幸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也为更有效地构建慈善信息证据库打开了新思路。通过搭建云平台,不仅有利于打破单个慈善组织数据源封闭的状态,建立跨组织的共享数据仓库,同时也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数据挖掘、信息深度分析以及证据链完整闭合等的实现提供了实现可能。进一步,这对全方位、多层次提升证据质量及其适用性无疑是极有现实价值的。

第三,策划多方互动平台。公信力虽是慈善组织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但是其形成和变化却是

A Study on the Evidence -based Repair Mechanism and Strategies

of Philanthropy Organization's Accountability

Pan Qi

(Institute of Service Engineer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China )

Abstract:It is a critical challenge to improve and enhance philanthropy organization's accountability (POA ).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 (EBM )provides novel ideas from a unique angle for the posi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A.The paper clarified the suitability of EBM to repair POA and analyzed its proces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hilanthropy organization.It also provided repairing strategy from EBM perspective to practically build and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their accountability for philanthrop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ch are now in developmental crisis.

Key words:philanthropy organization ;accountability ;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

(责任编辑:李萌)

慈善组织和公众围绕扶危救贫而互动的结果。同样,循证管理也不是慈善组织单方一味追寻证据的结果,它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下,发现证据,分析证据,并在彰显其价值观、利益和要求的规则下使用证据。离开利益相关方,循证管理不仅缺乏有利的环境支持,同时其证据适宜性标准也无从谈起。从知识论的意义上讲,包容不同利益相关者方,并给予其意见表达,也是广泛地整合各种利益,为证据的使用寻找“厚积解释”,进而提升循证管理效率的必要途径[4]。为实现这样的多方互动,有必要成立特殊机构,譬如实务上组建由代表性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委员会;或者是慈善组织构建诸如网络论坛的对话平台,通过对话,一同协商,凝聚共识,促进循证进程顺利实施。

第四,推进专家系统建设。从“慈善被视为统治阶级欺骗和麻醉人民的装饰品”到现在其被当作社会发展的有力补充,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不过也应看到的是,目前我国慈善组织无论是体制还是组织架构都仍待改进和完善,特别是在许多基层慈善组织,其构成人员甚至仍还是通过各种兼职以及志愿者方式组成,这不仅制约了组织形成稳固、持续发展的循证文化,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力资源的匮乏限制了循证证据评估职能,以及特定的知识经验在循证管理上的斧正和必要纠偏的作用。为弥补这种缺陷,进而满足循证管理的实施前提和条件,当前可行的现实做法是构建合适的专家系统,一则慈善组织可

借助专家系统的力量为其存在问题的准确析出以及证据搜寻提供更多的求解参照,二则依托于专家系统,慈善组织还可进一步就证据的筛选、其与慈善组织的契合性评判以及使用,得到更具针对性地指导。

第五,强化问责的循证底线。问责是慈善组织基于特定损失追寻当事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强化问责管理,有助于主体承担起自身职责,更好地担负起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任务与要求,是慈善组织稳健发展的必要保障。应该说,问责的理念上是明确的,但事实上如何问责却并不清楚,很多时候因缺乏必要问责标准,至多只是免了领导,却免不了事故和问题,以致问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发展,问责当然仍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可结合循证管理推进问责标准的建设,即责任的承担以循证管理的行为规范为基本要求,这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有利于促进循证管理在慈善组织内部的嵌入式运行,真正使其成为慈善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其二,有利于为慈善组织建立相对明确问责内容,使问责与组织的发展要求真正捆绑在一起,从而彰显惩罚的目的在于建设的固有理念;其三,有利于将问责的对象向纵深拓展,仅以过失行为匡扶慈善组织发展虽有其合理意义但较片面,相反问责循证化不仅强调有错问责,也关注无为问责,因为循证只是一种方法,其本身并无对错,以其为规范,彰显不只是行为上的显性要求,同时也是理念和态度上的隐性约束[6]。

[1]Beer ,M.Why Management Research Findings Are Unimplementable:

An Action Science Perspective[J].Reflections ,2001,2(3):58-65.[2]Sackett ,D.L.,Richardson ,W.S.,Rosenberg ,W.,Haynes ,R.B.Evi -dence 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M].2nd ed.London:Churchill Living Stone ,2000.

[3]Young ,S.K.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A Literature Review [J].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2002,10(3):145-151.

[4]Briner ,R.B.et al.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Concept Clean -up

Time?[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09(4):19-32.

[5]Closs ,S.J.,Cheater , F.M.Evidence for Nursing Practice:A

Clarification of the Issu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9,30(1):10-17.

[6]Tourish ,D.'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or 'Evidence Oriented

Organizing'?A Critical Realist Perspective [J].Organization ,2013,20(2):173-192.

[7]Gerrish K ,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

Based Practice:A Research Tool[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7,57(3):328-338.

[参考文献]

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

收稿日期:2012-02-21 作者简介:贺善侃(1947)),男,上海人,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哲学与社会发展、领导科学和现代决策研究;张天丰(1985)),男,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领导科学与现代决策研究。 r 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 贺善侃,张天丰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柔性领导力是领导力中的非职务权力部分所产生的影响力。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正是对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开发、培育和发展。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柔性化权力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开发柔性化的战略权变能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开发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是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柔性领导力;政府公信力;柔性领导力开发;非职务权力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2)03-0159-05 近年来我国社会对政府公信力的关注不断提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由此推动的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与政府对公众期望的实际满足程度之间的矛盾反差越来越大、越来越尖锐,政府公信力越来越受到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开始引起全社会关注,也成为学者们潜心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这一视角切入,探寻开发柔性领导力以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和方法。 一、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程度,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具体体现为:政府的合法性程度、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民主化程度、政府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道德水平、政府的国际形象与政治地位。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评价和反应,公众认可政府的行为,对政府持肯定态度,政府的公信力就高,反之政府公信力就低。 从对政府公信力的这一界定看,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与政府关系的体现。从政府方面看,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政府掌握公共权力范围的大小。行使公共权力的强弱,执行 公权力的公正程度以及自身对待公共权力的态度等因素都影响到其公信力的大小。然而,政府的公信力大小不能由政府自己说了算,得由公众说了算。从公众方面看,政府公信力的实质是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的评价。因此,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它是政府执政能力的客观表现,是政府的权威性、民主性、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0。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这种满意度和信任度即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是体现在政府所掌控的行政权力、科层体制上,而是体现在政府及其领导者的非职务权力的影响力上。 对此,我们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以理解。从理论上看,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人民群众,其社会影响力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看重的并不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行政权力,而是政府领导者手中的权力是否为民所用,他们的心中是否真正装着广大百姓。从领导学的角度说,真正的领导力不是单纯的权力,而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中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非与他们的职位权力相对应,甚至与他们的职位权力无关。西方领导学的奠基人法约尔称这种影响力为/个人的权力0,所谓个人的权力就是/由于自己的智慧、博学、精神、道德、指挥才能、所做的工作等等决定的0,显然,在此所说的/个人的权力0即非法定的职务权力影响力。

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

四、劳动力需求计划及保证措施 劳动力安排是否合理以及素质的高低同样也是影响工程安装质量与进度计划落实。我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安排: 1. 本工程的主要工种:电工、穿线工、安装工、装修工、技术员等。 2. 合同签定后,即派项目经理、施工员、工程师及部分施工人员进驻现场,并与甲方、监理协调施工方案,做好工作节点的交接工作。 3. 施工人员:将派驻施工经验丰富、施工技术熟练、安全意识及综合素质都具备高水准的施工人员进驻现场施工。 4. 劳动力基本要求: a、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年龄在45周岁以下。 b、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特殊工种持有相关部门认可的上岗证等。

劳动力计划保证措施: 在正式施工前,由项目部统一组织对劳动力进行岗前培训,明确设计内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劳动力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在劳动力进场时和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对劳动力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对危险工种、危险区域操作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在施工中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安全评比等活动,提高劳动力整体施工水平。利用施工间隙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施工人员遵章守纪,保障社会治安。 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各施工队、工种之间相互协调,由项目部统一调度,合理调配劳动力,减少窝工和劳动力浪费现象,同时,随工程进展,在统一安排、调度下,多余劳动力尽快安排退场。 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是创精品工程的首要措施。工程开工前针对工程特点,由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编写本项目的质量意识教育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公司质量方针、项目质量目标、项目创优计划、项目质量计划、技术法规、规程、工艺、工法和质量验评标准等。通过教育提高各类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以确保项目创优计划的顺利实现。项目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及现场经理负责教育;施工操作人员由技术负责人组织教育,现场责任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要对分包进行教育地情况予以监督与检查。 落实高技工等级的劳动力队伍 本工程劳动队伍落实如下,人员配备见劳动力计划表。施工队组之间要建立以规范标准为尺度的比、学、赶、帮、关系,形成人人钻研专业技术工艺和操作规程,讲究职业道德的风气。

2008年10月自考领导科学真题(含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当代领导主要有三项基本职能() A.决策、执行、监督 B.选人、用人、考核 C.决策、用人、思想政治工作 D.引导、组织、用人 2.领导与组织的关系是() A.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相互利用、相互决定 C.领导高于组织、组织依附领导 D.各自独立、相互斗争 3.领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是() A.领导者与领导者的关系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C.领导者与环境的关系 D.被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4.在领导活动中,一种以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明显约束力的指挥方式被称为() A.组织 B.命令 C.引导 D.执行 5.在领导决策体制中,决策的中枢系统是() A.信息系统 B.智囊系统 C.决策系统 D.执行系统 6.在履行监督职能中,领导者的首要职责是() A.制定监督标准 B.深入调查研究 C.落实监督政策 D.选拔监督人才 7.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立即做出了抗震救灾的决策。这一决策属于() A.常规决策或程序化决策 B.常规决策或非程序化决策 C.非常规决策或非程序化决策 D.非常规决策或程序化决策 8.领导者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是() A.职务与权力分离 B.职务与利益分离 C.权力与责任分离 D.利益与成绩分离 9.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导观念是() A.金钱观念 B.等级观念 C.服务观念 D.法治观念 10.在领导者的抉择活动中,个人抉择的主要优点是() A.责任明确,抉择迅速 B.灵活多样,保证质量 C.兼顾效率和效益 D.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11.战术决策的特点是() A.定性化、抽象化 B.全局性、方向性 C.宏观性、长远性 D.定量化、具体化 12.领导者有效选拔人才的重要保证是() A.选才的方法和手段 B.正确的选才原则和合理的选才制度 C.对人才的看法 D.衡量人才的标准 13.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功能是() A.政治指挥 B.思想改造,有效激励 C.控制反常行为 D.道德教化 14.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属于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 A.公民素质教育 B.政策教育 C.理论教育 D.基础教育 l5.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我教育法的主要特点是() A.个体性和强制性 B.自发性和抽象性 C.自觉性和内省性 D.自利性和典型性 16.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始创于()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0717797531.html, 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作者:张丽哲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1期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识码: A 一、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指社会对一个慈善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是慈善组织的无形资产,在日积月累的发展中形成,体现在权威性、信誉度、公众影响力等方面。民间慈善组织失去了公信力,就相当于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会逐渐被社会、被公众所淘汰。 民间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概括而言,就是民间慈善组织公开说明组织所获各种资源的流向,以及说明各种运作是否有成效、是否符合组织宗旨及其社会承诺,用来证明其为可靠组织。 首先是组织的诚信。组织公信力缺失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得不到较高数额的捐赠,只有具备良好信誉的慈善组织才能获得较高数额的捐赠,最终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公众对某个慈善组织不信任,是不可能让他们放心地把钱物交给该组织的。 其次是民众的反响;再者是机构评估的结果。我国的慈善事业大多由政府主导,而且多数由政府离退休人士掌管,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各地的慈善组织与各地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上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比较困难,因此善款就很有可能被挪用;最后,是组织的活动成效。筹资的目的和组织的使命是要保持一致的,组织是否能完成既定的使命,所花的成本是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不能满足捐助人的捐赠意愿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捐赠人最关心的是捐款的有效使用率,也就是组织的绩效问题。 二、民间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由于民间慈善组织不注重自身形象建设及品牌经营等客观因素,导致筹集善款的影响力及号召力不够,从而妨碍了正常运行及发展,且善款管理不善、使用混乱,使接下来的再筹资难度更大,形成恶性循环,不断造成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缺失,主要来自政府、组织本身、社会环境这三个因素。 1.政府干预及管理问题

劳动力安排和材料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劳动力安排和材料投入计划及其保证措施 一、劳动力准备 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土方施工以机械为主,构筑物施工以人工为主。本工程拟在进场时配备劳动力65人,施工高峰期配备劳动力220人,技术工和普通工比例1:3。详见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作业层劳动力将选用长期与我公司合作,有市政道路建设经验、专业技术强、信誉好的劳务公司。 为了提高施工速度,最大限度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因此,整个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量采用机械施工。 二、材料计划 工程所用“三材”,施工时根据材料供应计划和工程进度提前采购进场。构筑物工程所用砼采取商品砼,箱涵砼采用商品砼。 为了便于公司的统一管理,保证工程所用材料的质量,各种施工材料均由公司材料科室按相关规定组织采购。 为了确保施工工期和工程质量,不因材料短缺、质量问题而影响总体施工目标。中标后,项目部专职材料员将与材料科室负责人一道,对各材料供货商厂家进行考核资质,确保所供应材料全部合格用于工程施工。此外,材料科室根据工程进度和项目部的近期工作安排将各种材料提前组织进场。 三、保证措施 1、加强劳动力的组织、调配,做好节假日、农忙期间的劳动力安排,保证在此期间施工顺利进行。 2、在工程施工的重要阶段,组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进行两班轮换的加班作业方式,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计划进行。 3、抓好配套生产,创造施工条件,保证连续作业。对施工中需要的材料、劳动力、机械、构配件均由主管部门按进度要求提前储备解决。做到我单位一切围绕工程转,一切围着工程干。 4、落实经济责任制,奖优罚劣,抓好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分项工种的合格率,减少和杜绝返工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职工班组实行优质优价,鼓励职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 5、按照两层分离的原则,对作业层的劳务管理实行优化组合,弹性作息,按劳分配,奖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2003年第1期 第11卷(总29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SJTU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1,2003  V o l .11 SUM ,N o.29  收稿日期:2002207215 作者简介:李 虹(1969-),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李 虹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当前社会在倡导建立信用时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唯独忽视了新兴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信用建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非营利组织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该类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建设,并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不失信。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社会问责;评估 中图分类号:G 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3)0120032205 O n C ons truc tion of NPO ’S S oc ia l C re d it L I H ong (Schoo l of H um an ities ,Zhejiang U n iversity ,Zhejiang H angzhou 310027) Abs tra c t :W hen it com es to estab lish ing social credit ,individuals ,en terp rises and governm en ts are u sually the focu s of atten ti on ,w h ile the con structi on of social credit of new ly 2developed non 2p rofit o rgan izati on s (NON 2PRO F IT OR GAN IZ A T I ON ,N PO )has been igno red .T h is paper p ropo 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edit p rob lem s ex isting in som e N PO s ,that at the jun i o r stage of their developm en t ,such N PO s shou ld ex ten t effo rts in the con structi on of social credit and shou ld estab lish p ractical sys 2tem to en su re their h igh social credit . Ke y w o rds :non 2p rofit o rgan izati on ;social credit ;social respon sib ility ;app raisal 非营利组织(NON 2PRO F IT OR GAN IZ A 2T I ON ,N PO ),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非营利组织以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帮助政府解决一些边缘问题为宗旨,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是20世纪社会组织的一种重大创新。美国资深社会学者赛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为公民在追求公共目标的过程中得以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中介,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①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 那些有服务公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 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在公众的眼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非营利组织从事的是一项充满着爱心、善行和诚信的事业,它的口袋是透明的,它是让人可以放心的。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全社会都倡导信用的时代,如何防止非营利组织的失信,如何用制度来保证这类组织高度的社会公信力,使之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 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 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 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 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 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 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 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 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 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 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 更是有失偏颇。 2. 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 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 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 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 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 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 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 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 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浅谈慈善机构公信力的困境与出路

公共伦理学结课作业 浅谈慈善事业公信力的困境及出路 姓名:邓德芬 学号:0965140145 指导教师:杨雪 日期:2012年5月26日

摘要:近年来,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断有慈善丑闻相继浮出水面,这给我国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质疑,也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摊派性捐款的可信度遭到质疑、捐款者对善款的去向不明、慈善丑闻频频曝光、捐款人的认捐行为受到质疑等一系列的现象,严重影响公众的捐款信心。与此同时也响应了一个口号“慈善改革是在必行”,本文将从善事业公信力的现状及困境出发,从慈善意识;公众、媒体、舆论对慈善事业监督作用的发挥;慈善事业的法制建设及程序规范、运作透明的工作机制四方面入手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寻求出路。关键词:慈善事业公信力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 ............................................................................................................................................... I 目录 .................................................................................................................................................. I I 1.我国慈善事业公信力现状分析. (1) 1.1摊派性捐款的可信度遭到质疑 (1) 1.2 捐款者对善款的去向不明 (1) 1.3 慈善丑闻频频曝光,影响公众的捐款信心 (2) 1.4 捐款人的认捐行为受到质疑 (2) 2.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3) 2.1 慈善机构官味浓,慈善事务公开性及透明度低下 (3) 2.2 慈善事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4) 2.3 慈善组织缺乏健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4) 2.4 国民慈善意识淡薄,个人主动性捐款率低 (4) 3.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力对策及出路 (5) 3.1 慈善事业发展须理念先行 (5) 3.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公众的监督作用 (6) 3.3 加强慈善事业的法制建设 (6) 3.4 建设程序规范、运作透明的工作机制 (6) 4.总结 (7) 参考文献 (8)

(完整版)劳动力配置及保证措施

1.劳动力的准备 1、劳务的选择与评定 (1)劳务的选择 项目经理部应从公司《合格劳务名册》中进行选择,录用《合格劳务名册》以外的劳务工,应对其进行评定。 (2)劳务的评定 劳务的评定应以劳务集体形式进行,评定合格的劳务集体以《项目部劳务清单》的形式登记造册。 1)对劳务集体的评定内容应涵盖如下内容: ①劳务集体中是否有未满18岁的劳务工; ②是否均持有相应工种上岗操作证的有效证件; ③是否具有相应的施工经验,工艺水平是否能够满足要求; ④班组管理能力、配合协调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⑤识图能力、材料计算和鉴定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⑥是否有打架、酗酒等不良记录。 2)对于特殊工种项目经理部应验证其上岗操作证。 3)评定应在被评定人进场后十天内完成。 (3)被录用人必须提供如下资料: 1)身份证复印件; 2)相应工种的上岗操作证复印件; 3)若项目所在地有特殊要求时,被录用人还应按要求提供健康证明、学历证明、计划生育证明等相应资料。 (4)项目经理部负责劳务选择的人员应核实被录用人提供资料的有效性(如:复印件与原件对照)。 (5)项目经理部录用劳务工应按当地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在“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中明确约定“用人单位对录用的人员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视为录用人员主动终止合同”。劳动合同必须由项目经理签字。 2、考察

(1)对劳务集体(专业班组)的考察应结合工程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对全过程进行考察。 (2)劳务集体(专业班组)的考察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安全员和专业施工员共同负责。发现被考察的专业班组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考察应为“不合格”: 1)不遵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有违法犯罪行为; 2)拒不执行公司及项目经理部有关规定; 3)实物工程质量达不到质量要求; 4)存在的质量、环境及安全隐患拒不整改; 5)不进行工程质量交接检,不能提供交接检记录。 (3)对考察不合格的劳务集体(专业班组)均应终止劳动合同,作辞退处理,并将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到品质保证部。项目结束时,项目经理部将《项目部劳务清单》报送品质保证部。 清单中如含有特殊工种,应将特殊工种操作证的复印件会同清单一并报送。 (4)品质保证部根据各项目经理部提供的《项目部劳务清单》编制《合格劳务名册》及不合格劳务名单,以供各项目经理部在劳务选择时参考使用。《合格劳务名册》及不合格劳务名单应输入公司局域网,以备项目经理部查阅。 2.劳动力安排计划 施工队伍是决定装饰工程最终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为保证业主所要求的工程质量,我公司将组织连续施工过优良工程的优秀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1、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确定各施工阶段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2、组织施工班组人员按计划进场,第一批工人于开工前两天到达工地。 3、开工前第一天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技术、安全、思想和法制教育,教育工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正确思想,遵守有关施工和安全的技术法规,遵守地方治安法规。 3.劳动力计划表 单位:人

如何提高公信力

如何提高公信力?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作为客体的公众和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的交流﹑沟通﹑劝说过程。三者在公关关系的静态存在和动态操作里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下面我将从公共关系主体的一个方面—政府公共关系出发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公信力?”这个问题。 政府公共关系是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广大内外公众为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类型。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建立﹑协调﹑改善关系的政府行为。在如何提高公信力方面我们要注意到政府公关的两点特殊性:1 构成要素性质特殊。公关主体具有层次性﹑权威性和唯一性,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关客体的广泛性﹑复杂性﹑和相对性,可划分为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和辖区公众。政府手握着大量传播工具。2 公关目标人物特殊。政府公关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美誉度。 提高公信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一个运用公共关系“对内协调求协调,对外交往求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常态公关和政府危机公关两方面公信力的具体提升方法。 政府在日常状况下,应用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开展宣传教育推广政策等塑造形象和引领社会的活动,统称为政府的常态公关。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提升公信力:1 塑造政府形象。良好的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也是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有效开展各

项工作的重要条件。2 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改善政府与内外公众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政府的内外环境。3 宣传意识形态,化解政府与公众的差距。政务公开机制﹑提升政府人员个人情况“透明度”让公众产生亲近感,扩大本人知名度,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4 对内进行文化培养和制度建设,为内部员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氛围为公信力的提升提供支持;对外表现出善治,推行政策实施,提升施政水平,举行惠民活动展现为民服务,培养公民意识。5 关注舆论导向,运用好媒介工具,及时总结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意见,以便进行政策调整和完善。6 以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基础,内设精简高效的公关机构,将分散的公关职能汇集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关活动,适度分担主要领导的公关压力,提高政府的公关功效;提升公信力的提高功效。 政府危机公关就是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各种活动。在危机状态下,在大灾大难面前,公信力的重塑和提高的任务更显艰巨。我只想从那么纷繁扰乱的情况里一信访工作为例,围绕如何提高公信力谈一下看法。 1 从实际问题入手,多措并举,开展公关。对症开方,包案下访,真情相助等具体措施切实解决问题。山东平度建立“便民利民信访”机制,伤残上访户张守平生活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浙江苍南开展“领导包案处理疑难信访专项活动”,一起八年未解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画上句号。这些例子说明多措并举,能成功开展危机公关工作,无形中政府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 2 采取听证会,强调公民参与。卫生部发布施行的《卫生信访工作办法》规定,信访人对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不服,有请求复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 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领导公信力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 (1) 一、领导公信力的衡量参数和评价尺度 (2) (一)衡量参数 (2) 1.领导素质情况 (2) 2.行政工作能力 (2) 3.领导能力 (2) 4.团结合作精神 (3) (二)评价尺度 (3) 1.能否普遍获得被领导者和社会的认可与信任 (3) 2.时间地点是评价领导者公信力的基本尺度 (3) 二、领导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3) 三、提高领导公信力的意义 (4) 四、提高领导公信力的途径 (5) (一)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5) (二)从行政监督机制上寻找对领导的有力约束,间接提高领导者的公信力 (5) (三)将领导者公信力纳入激励和约束机制中 (6) (四)强化行政组织的决策、实施过程,提高领导者的公信力 (6) (五)优化行政绩效评估体系,提高领导公信力 (7) 五、结论 (7) 六、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浅谈领导公信力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提高途径 【摘要】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管理科体系中的主体领导者的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领导的公信力是与领导的下属以及公众联系作为密切的领导力。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领导的公信力的要求有了一些变化,同时,我国行政领导的公信力损失情况比较严重,公众对行政领导的评价不够高公信力也出现了一些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领导公信力进行研究,找到其问题所在,从公务员队伍建设,行政监督等角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公信力;领导公信力;问题;提高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quality of the main leader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the credibility of leadership is the leadership of subordinates and the public as closely linked leadership.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eadership has made some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ecutive leadership of our country is very serious loss of credibility, the public's evaluation of executive leadership is not high enough, there have been some credibility crisis. In view of thi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leadership research, found the problem, building from the civil servic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such as analysi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Credibility ;Leadership credibility;Issue;Improve

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山西省图书馆室内装修专业工程施工 投标文件 (三) 劳动力和材料投入计划及 保证措施 第六章劳动力、主要设备材料的进场计划及保证措施 第一节劳动力计划及保证措施 1.本工程劳动力的配置

根据本工程楼层分布特点、施工段划分和分项工程情况,结合工期总体安 排,我公司将按公司分承包劳务管理程序要求,有效组合社会资源,通过 对劳务公司的招投标方式结合实际考核,为施工配备高素质的劳动力。2.劳动力保证措施 好的设计,好的材料,同时必须要有一流施工队伍。为做到巧夺天工的艺 术效果,施工工人的素质是关键。本工程劳动力计划表:(见附表) 本工程主要劳动力来源及施工任务见下附表: 本工程主要劳动力来源及施工任务—览表 审查表,在正式办理上岗手续后,由公司办理工卡,领取统一工作服等, 素质审查表为工人资料,由项目部保留。 .对工人的考核与培训

项目部组织技术人员对本标段的所有分项工程和关键工序编制详细的施工 工艺和质量标准,通过培训和技术交底的方式让工人熟练掌握。 .加强施工队伍内部的管理 每个施工队内部除了设立一个专业队长外,还应设立一名技术员和质检员, 负责内部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工作。 3.保证节假日正常施工措施 本工程施工按总体进度计划安排,从2010年5月13日开始,到2010年8 月28日竣工,要经过开工、施工、竣工几个阶段,为保证节假日正常施工,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将选用与我公司合作多年的劳务队伍,按计划高峰期人数和阶段要求,安排好工程所需劳动力,进场人员签订责任书,保证进场人数和队伍素质; .为保证本工程劳动力充足,节假日采取奖励措施,激励工人的积极性,自觉加班,保证节假日正常施工; .安排储备队伍,我公司有多个劳动力资源,有充足的劳动力储备,一旦出现人员不足情况,可以及时调配人员满足本工程施工需要。 第三节材料供应计划及采购控制措施 依据采购及分包控制程序,实施各种材料的采购和管理。 1.材料的分类 本工程材料分为主材和辅材等。 2.材料采购供应计划 .本工程材料采购由项目材料部负责,根据物资采购程序进行计划、加工、采购、验收控制,保证材料供应及时。 .施工材料根据进度提前三天进场,材料进场后安排专人保管。主要材料计划见材料进场计划(见附表)。 3.材料采购控制措施 .主材:根据甲方及设计的要求,选样后及时报业主、监理和设计等相关方审核,符合要求后及时封样。 .辅助材料的采购,对自行采购材料,进场前首先将材料样品、生产厂家的相关资料、质量及环保检验报告、合格证等资料报业主、监理、总包单位共同认 可后进行采购定货,确保所进货品与所报样品保持一致。 .采购程序的控制(见物资采购程序供应图)。 .设备、材料进场计划及机械设备的最迟进出场期限。对于特殊加工制作和供应的材料和设备,应充分考虑其加工周期和供应周期。 4.对材料质量的控制 好的设计,配合专业精细的施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材料的选择也 非常重要。因此,要选定符合品质要求的每一种材料及部件。

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的主观原因

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的主观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培育和提升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政府和社会组织自身都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成效还不是很明显,这反映出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组织公信力不足的主观原因。 第一,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缺乏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的支撑。一是相关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我国学术界对公信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多年,时间不是很长,学术积累相对比较薄弱,导致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对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公信力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第二,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由于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对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规律缺乏正确的把握,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从一开始就缺乏系统设计与整体规划,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的目标、内容、方式、途径、步骤等都没有明确的依据和规范,导致工作中表现出明显的随意性、应付性、突击性和碎片化。 第三,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根基定位存在偏差。一些社会组织不是面向社会和公众,通过增强社会公众的信任获取组织生存发展的资源与力量,而是将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主要寄托在政府身上,甚至把政府的认可与支持视为组织公信力的唯一来源。 第四,政府在促进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以“行政担保”为主的方式,即以政府的信用权威来增强和保证社会组织的信用,减轻和打消公众对社会组织的疑虑,提升对社会组织的信任度。这种公信力建设模式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过度强调了社会组织的合法身份,夸大了政府公信力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支撑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损害了社会组织应有的独立自主性,而独立自主性恰恰是影响社会组织公信力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五,社会组织缺乏公信力建设的内在动力。一是许多社会组织满足于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忽视组织自身建设,对公众关于组织的意见和评价不闻不问或置之不理; 二是一些社会组织缺乏公信力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一些社会组织平时不重视公信力建设,等到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信任危机时才临时“抱佛脚”。 第六,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滞后。从政府监管方面看,一是监管体制不合理。目前实行的多元监管体制由于权限职责不清,加之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不仅没有形成监督合力,而且常常因相互推诿而导致监督缺位。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是一种“门槛监督”,社会组织日常运行情况的监督机制明显缺位。此外,政府监管主要依靠突击性集中清理整顿或运动式执法,平时的经常性监管不力。从社会监督方面看,一是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的监督缺位。二是媒体监督的缺位与过度现象并存。三是社会组织民间评估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位或失灵,必然对社会组织的公信力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社会组织很容易产生各种背离公益宗旨、玷污公益名誉的不良行为,严重损害组织的社会形象,导致组织信用水平和公众信任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缺位或失灵,公众对社会组织的普遍信任就失去了依据和凭借,这将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公信度。 第七,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不力,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与公开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 地靠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来塑造和体现,因此,制度是政府公信的核心层面。政府公信的制度包括围绕政府公信本身形成的制度和政府公信监督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开放的行政程序、责任机制建设等,后者包括鼓励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 (二)政府公信的构建进行政府公信体系构建,将对我国公共权力的运行与公民的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开放的风险社会中,政府公信主要依赖于制度的构建。 1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公民的知情权对应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因此,及时、畅通地向政策涉及的利益关系人和风险承担者提供有关政府决策、行为、预算、统计资料、财务披露等信息。并在发生公共危机的时候,将相关的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向公众公开。因此,以公民为本位进行政府诚信的构建,首先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使政府成为透明的信息中心,这样做的过程和结果都无疑将是使公民更加充分地了解政府的运作和功能,从而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良性的沟通,在这个基础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信必然得到加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将政府的行为、程序纳入制度化轨道。 2建立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加强政府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首先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树立权力的公共性观念,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政府应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做到不缺位,不越权,全面、恰当地履行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职责,不能有权无责,也

不能有责无权。政府是社会需求的制度化满足机制,因此,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权责对应的机制,对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主体的需求做到及时、恰当的反应,采取果断准确的措施。因此,需要建立权责对应、灵敏高效的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对社会公众通过媒体、信访以及群体行为等反映的问题、需求和建议等信息及时了解、分析和处理。强有力的政府权-责机制还包括加强基层政府与社会在公共危机、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和与之相适应的责任,以便把握控制和解决当地公共问题的最佳时机。3建立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机制,将公民和社会组织纳入政府决策体系,既强化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又推动社会参与和监督的制度化。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单纯依靠政府是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要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政治、市场和社会领域的各种主体相互间的合作政府、公民及民间组织、企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将改变现有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尽可能地把利益不同的各方力量纳入决策过程,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和科学程度,保证公共决策的质量。同时也能够形成一个上下互动的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使政府切实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功能,从而彻底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另外,政府、企业与民间组织之间制度化的协商与合作不仅能够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通过民间组织来有效地整合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的处理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增强公民-政府的互信,增加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理解,从而维持较高的政府诚信度。总之,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它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为新型治理提供联结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其功能,这就要从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