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论清代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摘要:改土归流在土家族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的繁荣发展。当然,该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为当今土家族的经济开发提供某些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清代;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土家族;经济开发

清代改土归流是土家族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政治上废除了土家族土司制,打破了土司分散割据的局面;经济上在土司地区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实行科田纳粮,变土司对土民的剥削为中央王朝直接向土民征收粮赋。因此,改土归流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是封建政府在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一套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政治制度。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即中央王朝册封当地少数民族中有威望的首领为职官,划其疆界,使其世领其土,世有其民。土家族的土司制度在五代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明代达到最强盛。有明一代统治者在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永顺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桑植宣慰司、容美宣慰司、酉阳宣慰司、施南宣抚司、思南宣抚司等大小土司数十个,土司制度在土家族地区得以沿袭。

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明朝中期以后已日渐没落。土司不但对土民在政治上进行野蛮的压迫,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剥削,而且为了扩充地盘,谋求更大权益,不断对邻近土司武装侵扰,连年仇杀,使地方土民难以安生。明末清初,土司制度已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封建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改革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明末已有意识地采取措施逐步废除土司制度,设置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初期,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苦心经营,清政府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增强,具备了改土归流的条件。雍正四年(1726年)春,以鄂尔泰巡抚云南兼总督事,奏言:“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1](卷五一二《土司传一·湖广》)雍正帝于是委鄂尔泰为云、贵、广三省总督,负责改土归流事宜。鄂尔泰通过招抚和镇压并用的办法,经过数年经营,基本完成了对三省土司的改流。

土家族地区的改流,正是在全国性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潮流下进行的。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以“土民纷纷控告,迫切呼救,皆恋改土”、“土官横恣”、“人民请求纳入版籍”等为由,派湖广总督迈柱对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实施改流。雍正五年至十三年(1735年)间,清政府大军压境,“剿抚兼施”,“恩施并用”,对土家族地区的土司进行改流。改流的整个过程,除极少数土司(如容美土司)稍微用兵外,基本上都以和平方式进行。清政府在改流的土司地区设置郡县。雍正五年,在南渭州、施溶州、田家洞长官司等地置永顺县,在上溪州、白岩洞长官司置龙山县,在保靖宣慰司及五寨长官司地置保靖县;雍正七年(1729年),在桑植宣慰司地置桑植县,并以上诸县建永顺府。雍正七年,在筸子坪长官司置凤凰直隶厅;雍正十年(1732年),在金洞、龙潭安抚司及唐崖长官司地置咸丰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忠建宣抚司、木册、镇南长官司等地置宣恩县,在散毛、腊壁等土司地置鹤峰直隶州;在川东土司地置酉阳直隶州(下辖酉阳、秀山两县)及石柱厅。[2](128)土家族地区沿袭数百年的土司制度最终被废止,新的流官制度随之建立。

改土归流不仅是土家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而且是一次经济变革,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土家族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改土归流对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

改土归流使广大土家人从土司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在中央政府轻徭薄赋的政策下,土家人民的负担大大减轻,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大量汉人的涌入,清政府推行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政策,都加快了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促进了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的繁荣

农业是土家族地区改流后受影响最大、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政府赋税政策的改变

改土归流前,各地土司巧立名目,私征滥派,任意勒索,致民不聊生。“其(指土官向清政府所纳)钱粮不过三百余两,而取于下者百倍。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一取子妇,则土民三载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亲族尚出垫刀数十金,终身无见天日之期,”[1](卷五一二《土司传一·湖广》)可见土民所受剥削之重。改土归流后,清政府丈量土地,清理钱粮,实行统一的税收政策,各府厅州县照原来的定额按亩征收。不少地区土地未清丈前赋税多予蠲免,清政府将赋税稳定在土司时代交纳的限额之内,不增加负担,且多次对原土司地区秋粮征收实行减免,将过去土司的各种私征、勒派和一切无偿劳役等一律废除,减轻土家族人民的负担,激发生产积极性。

2.汉族人口大量迁入带来的影响

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给土家族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农耕生产方式等,从而促进了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改土归流前,历代政府采取的是“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民族隔离政策,汉民亦因畏惧受制于土司而不敢贸然进入土家族地区,汉商面对土司的各种限制和课税更是望而却步。改土归流后,民族隔离政策和土司制度同时被废除,大量的汉族农民和商人涌入土家族地区。这些汉族人口主要来自湖北荆州,湖南洞庭湖各县,沅州、辰州,贵州的东部、北部及四川的边沿地区。此次移民的数量较多,地方志书多有记载。道光《施南府志》载:“建始自明季寇乱,邑无居人十数年,迨康熙初年始就荡平,逃亡复业者十之一二,嗣是荆州、湖南、江西等流民竞集……户口较前奚啻十倍。”[3](卷十《典礼·风俗》)同治《咸丰县志》载:“迁移入咸者,愈迁愈甚,接踵而至,遍满乡邑”,“遍邑有非我族类之感焉。”[4](卷七《典礼·风俗》)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远人麋集”的局面。[5](7)

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在生产工具上,改变了过去工具简单、铁制农具和牛耕使用较少的局面,引进了汉族的制铁技术和铁制农具,如铁犁、铁耙、铁锄等,且牛耕得到推广。在耕作方法上,改变了以往“刀耕火种,不用灰粪”的粗放耕作,普遍推广按季节播种、复种、施肥、除草等精耕细作方法。在水利建设上,土家族地区广泛兴修水利,修塘筑堰,开凿渠道。在农作物种类上,品种得到增加,除荞、麦、水稻、粟等传统农作物外,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也被引进到土家族地区。如同治《宜昌府志》载:“哈密瓜,雍正间出兵西路者拾种回,今种之,味颇甘美。”“玉蜀粟,《释名》玉高梁,土名苞谷,旧惟蜀中种此,自夷陵(今湖北宜昌)改府后,土人多开山种植,今所在皆有,乡村中即以代饭,兼可酿酒。”[6](卷十一《风土志·物产》)至此,土家族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及其产量均不亚于邻近汉族山区。

3.土地占有情况的改变和垦田数量的大量增加

在土司时代,土司辖区内的田土山林均属土司所有。没有土司允许,即使是平坝肥沃之地荆棘丛生,也不允许土民开垦,因此大多数土民处于无地或拥有少量贫瘠土地的状态。改土归流后,原来土司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大部分被官府没收,或赐予官吏,或归还农民,甚至任民自由占用。乾隆《永顺县志》载:“土司之官山,任民垦种。其鱼塘、茶园、竹林、崖蜡等项,任民采用,一无禁厉,并不存为公家之物,而民咸优游往取,视若己有矣。”[7](卷

首)农民耕种的土地,只需每年交纳“秋粮钱”,即为自己所有。这一举措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一部分农民拥有田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创造性,同时也打破了过去“土官田地只世袭,不能典卖”的局面。获得土地的人,有的让农奴耕种,有的自己耕种,有的将田地出卖。自由农民增多,购买田地者成为地主,封建地主所有制在土司地方的出现和发展,推进了土司制度的彻底崩溃和瓦解。土地买卖的出现和盛行,土司赖以存在和发展之基础的土地制度转向了封建地主占有制,这是土家族社会由农奴制向地主制发展的关键。农奴也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挣脱了对土司农奴主的依附关系,转化为拥有土地的农民,有利于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此外,垦田数量的大量增加也为土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政府积极鼓励垦荒,并招募其他民族的农民前往垦种。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8](卷三《田赋考三·田赋之制》)“至于各省地土,其不可以种植五谷之处,则不妨种他物以取利;其可以种植五谷之处,则当视之如宝,勤加垦治,树艺菽粟。”[9](卷五十四,雍正五年三月庚寅)对于一些贫困户,一旦有人担保且出具证明,政府即借以农具、种子,限期开垦成田;开垦百亩以上者,“重加奖赏”;田土开出之日,即为开垦者永久所有,并发给印照。如此优厚的政策,加上土家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原先的大片荒地纷纷被垦植耕种,土家地区的垦田数量迅速增加。如鄂西来凤县,乾隆三年(1738年)垦田数量为576.63顷;咸丰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垦田数为313.98顷;鹤峰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垦田数为654顷;湘西永顺县,乾隆元年(1736年)垦田数为325.53顷;龙山县,乾隆元年垦田数为295.62顷;保靖县,乾隆元年垦田数量达129.43顷;桑植县,乾隆元年垦田数为31.91顷。[10](20)可见,改土归流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土家族地区的的垦田数量剧增。

4.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和种植面积的扩大

改土归流前,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种类和产量都较为有限。改土归流后,茶叶、油茶、蚕丝、棉花、桐油、蓝靛、蜂蜜、苎麻、烟叶、生漆、木料及各类中药材等逐步成为土家人民重要的经济作物,这直接影响了土家族经济的发展。例如,作为土家地区最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的茶叶,改流后得到了大规模垦植。如鹤峰州“产茶甚多,其味较佳于他邑。”湘西古丈坪茶叶“种于山者甚少,皆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种。”巴东县“前后四里,地间种茶及桐油售于市,完赋三百六十两。”因为茶叶利润丰厚,各地的商人争相收购,如鹤峰州内“近有茶行数家,荆襄人多入山采买。”[10](21)此外,各种药材、染料作物、棉麻蚕等经济作物也得到广泛种植。商业性农业的兴起,既推动了土家族农业的发展,也对土家族地区商业的繁荣和市镇经济的壮大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畜牧业的发展

由于土家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土司时代的畜牧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主要体现在耕牛和马的使用上。平坝地区的土家人使用水牛耕地已较为普遍。军屯户普遍用牛耕作,卫所军屯户的耕牛必须保证基本数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朝廷拨给沅州、思州、镇远等处官牛6 770余头,分给屯田诸军使用。在军屯户的带动下,原来不习惯使用牛耕的部分土家族人,也开始使用牛耕,这种状况促进了土家族地区耕牛的发展。此外,土家族地区还盛产马匹。据《容美纪游》载:“川马皆出司中,上坡如平地,骡尤骏绝。”[11]《明史·土司传》载,洪武九年(1376年),永顺土司彭添保“遣其弟义保等贡马及方物”[12](卷三一○《土司传·湖广土司》)。在土家族地区,使用马匹运输货物亦较为普遍。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基本上形成了马、牛、羊、猪、鸡等为主体的种类齐全的畜牧业结构。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的扩大和牛耕的普及,以及畜牧贸易的发展,牛、马不仅成为土家族地区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且成为土家族地区畜牧的主要对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永顺知县陈惠畴《马贩经由苗地禀》报告说:“卑县土苗生

齿日繁,道旁隙地,种植日广,而各马贩较前倍多。”[13](200)可见,当时土家族地区的马贩和马匹都很多,畜牧业已相当繁荣。

(三)手工业的兴起

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从事手工生产的人数少,且生产水平不高。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手工业者的涌入有效地刺激了土家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改流初期,湘西保靖县“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多有专属,俱外人居多。”[14](卷二《舆地志》)鄂西来凤县“百工皆觅自远方,多江右、蒲圻之人。”[15](卷二十八《风俗志》)后来,土家人从事手工业者逐渐增多,手工业内部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木匠、篾匠、石匠、铁匠、首饰匠、皮匠、鞋匠、弹匠、染匠、油漆匠、机匠、裁缝等等。这些工匠经营项目众多,且生产的产品十分精良。

土家族的家庭纺织业尤其具有民族特色,他们用自种的棉花从事家庭纺织。纺织的布种类繁多,有土锦、土绫、土绸、土缎等,以之制作衣、裤、裙、鞋等。其造型优美,线条粗犷,朴实大方,细致典雅。刺绣的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神态逼真。各项产品数量繁多,质量一流。土家人民除了自用之外,还将大量的纺织品进行交易,使之成为土家人民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采矿业也是土家族地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土家地区矿藏丰富,包括丹砂、汞矿、雄黄、金矿、银矿、铁矿、铅矿等。其中,历史最悠久,质地最优良的是丹砂和汞矿。永乐十二年(1414年),以水德江的板场、祐溪的木悠、务川的岩前、思邛江的任办等朱砂矿区设置四个水银局,垄断朱砂、水银的开采和冶炼,每年向朝廷贡纳一定数量的水银、朱砂,思南府年贡水银共197斤8两,水德司水银4斤,蛮夷司3斤,务川县169斤8两,印江县23斤。[16](276)土司时期,在政府的扶植下,土家族地区的采矿点逐步增多,且部分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已形成一定的规模。[17](13)改土归流后,随着清政府政策的逐步放宽,采矿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乾隆时期,清政府多方激励商人开矿,并规定金、银、铜、铁、贡、硝等矿,民众可自备工本开采,官府只是抽税。在政府的鼓励下,土家族地区的矿产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招商开采施南府之利川、宣恩、来凤出产土硝”,“古丈坪厅之锑矿,道光开挖,后招商合股开采。”[18](卷十一《物产》)这些矿藏的大规模开采也给土家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实惠。例如,思南和酉阳等地因盛产朱砂、水银,显得很富足。当地民谣云:“金鸡啄酉阳,屙屎肥板场。”《邹氏族谱》著录《西井丹砂》诗云:“精华灿烂涌水湍,井底红光射斗寒。灵物由来天俾赐,不劳鼎炼自成丹。”[13](206) (四)商品经济的繁荣

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对商人的勒索和限制,因此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外地商人纷纷进入土家族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带动了土家族商人的发展,促进了土家族地区贸易的空前繁荣。如永顺商人“上至川陕滇黔,下至鄂湘闽广,皆有永商足迹。”[19](卷十一)这些商人将土家族的土特产运出山外,并贩回土家人民急需的商品。

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的发达。商路分水陆两路,水路主要有沅水、酉水到永顺府;由长江、清江到施南府、鹤峰州、石柱厅;沿乌江而上到秀山、酉阳、黔江。陆路主要由桃源、澧县到达保靖、龙山;经四川、贵州到来凤转各府、州县。各府、州、县所在地和水路交通要道的集市重镇,如永顺的王村、老司城,古丈的罗依溪,酉阳的龙潭镇等,都已经成为商旅云集、百货齐全的重要市场,“广货、川货四时皆有,京货、陕货亦以时至。”[20](153-154)此外,土家族的农村市场也涌现出大量的墟场,如永顺县就有大小墟场43处,恩施县有墟场51处,来凤县有墟场16处,利川、印江等土家族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若干墟场。[13](214)这些墟场不仅沟通了土家族内部物资交流,而且也使土家族地区与全国其它城市建立了密切联系,成为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商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三、余论

改土归流作为土家族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大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土家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土归流政策给土家族地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当然,它作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政治变革,也难免带来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例如,农业开发的盲目性,导致乱砍滥伐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改土归流没有改变土家族人民受奴役和受压迫的本质,部分土家族地区官员腐败,赋税繁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改变;改流过程中出现了不尊重土家族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习俗,强行改变土家族传统风俗习惯的行为,导致了土家族人民极大的心理落差,严重损害了其民族感情等等。但毋庸置疑,消极影响是次要的,其积极作用才是主流。

此外,改土归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还可以为当今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某些方面的借鉴:一是经济开发应注重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二是经济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21]三是民族地区的经济改革应循序渐进,尊重当地人的开发意见,尊重当地人的习俗,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3]王协梦,罗德昆.施南府志[M].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4]张梓,张光杰.咸丰县志[M].同治四年(1865年)刊本.

[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编.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6]王柏心,雷春沼.宜昌府志[M].同治三年(1864年)刻本,宜昌市档案局2002年排印.

[7]李瑾,王伯麟.永顺县志[M].乾隆十年(1745年)刊本.

[8]张廷玉.皇朝文献通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鄂尔泰.清世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苏晓云.土家族地区“改土归流”之我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1]顾彩.容美纪游[M].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1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3]周兴茂.土家学概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14]林继钦,龚南金,袁祖绶.保靖县志[M].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

[15]李勖,何远鉴,张钧.来凤县志[M].同治五年(1866年)刊本.

[16]任可澄.贵州通志[M].贵州府县志辑(1).成都:巴蜀书社,2006.

[17]李良品.乌江流域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经济发展及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8]董鸿勋.古丈坪厅志[M].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刊本.

[19]张天如.永顺府志[M].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本.

[20]王承尧、罗午.土家族土司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1.

[21]卢永军.重庆市主城区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2).

土司制度:体现明清顺应时势的治边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请问这一制度曾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李世愉:中央政府任命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并通过他们对各族人民管理,达到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的目的。土司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建立是历代统治者对边疆地区长期经营的结果,是在羁縻治策上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而土司制度的发展、完善,更

体现了明清统治者的“因地制宜”和顺应时势的治边思想。

在土司制度以前,西南的广大地区尽管已纳入封建政权的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封建政府对那里的管理极其有限。以云南为例,直到唐宋,附属于中原王朝的南诏、大理政权,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自元朝在云南设行省并建立土司制度,使各土司作为朝廷命官,均在行省的统辖之下,这就打破了唐宋以来南诏、大理国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局面。由于土司有守土之责,因此,对于地处边徼的土司来讲,他们的确起到了协助中央王朝防边的作用。同时,一些土司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征调中,也为抗倭、守边贡献了力量。可以说,土司制度的建立,在一个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土司制度规定,各土司都要向朝廷进贡,交纳赋税,而且土司承袭,必“赴阙受职”,土司子弟还可以作为“土官生”进入国子监读书,这无疑加强了土司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另外,治道修路作为土司的一项职责,也为进一步扩大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总之,土司制度的建立,成为联系中央王朝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桥梁。随着边疆地区与内地沟通的加强,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不断向边疆地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土司制度的出现是西南各民族从“化外”到内属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您能否谈谈建立土司制度的意义?

李世愉:土司制度的建立以及改土归流的实施,都是我国古代边疆政治史上的大事,是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地区统治政策变化的重要标志。它们直接关系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关系到西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我们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土司问题一直是中国边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土司制度存在了近八百年之久,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影响面非常广泛,特别是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至今犹存。而土司制度中所包含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至今仍显示着巨大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诸多学者、文化工作者、文物工作者,乃至地方政府官员,都极为关注土司问题的研究、土司文化的挖掘乃至土司学的构建,并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为今天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服务。近几年,有关土司制度、土司文化、土司人物的研讨会相继召开,不同类型的土司博物馆、陈列馆纷纷筹建,专门的土司文化研究机构不断出现,这足以表明土司制度、土司现象是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学术界对土司的研究似乎已从“绝学”逐渐成为“显学”,那么土司制度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

发展规划与宏观经济政策95分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将真实后果与没有规划情况下的可能后果进行分析比较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一致法 B.有无政策对比法 C.投入-产出评估法 D.层次分析法 用户答案:[D] 得分:0.00 2.国家级区域规划的批准部门是()。 A.国务院 B.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 C.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 D.相关的省级人民政府 用户答案:[A] 得分:5.00 3.推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A.创新驱动发展 B.协调发展 C.科学发展 D.高质量发展 用户答案:[D] 得分:5.00 4.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是()。 A.投资乘数 B.边际消费倾向 C.加速数 D.乘数—加速模型 用户答案:[A] 得分:5.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2道题】 1.生态文明内容丰富,它不仅指自然生态,同时还包括()。 A.生态政治文明 B.生态科技文明

C.生态制度文明 D.生态环境文明 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 2.产业政策是国家干预或参与经济的一种形式,是政府系统设计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用户答案:[ABCD] 得分:20.00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省(区、市)总体规划草案在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应送相关的相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与其总体规划进行衔接。()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2.生态旅游业的根本性质是生态型。() Y.对 N.错 用户答案:[N] 得分:10.00 3.各级总体规划草案送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前,要认真听取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4.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高科技产业化增大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Y.对 N.错 用户答案:[Y] 得分:10.00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明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论明清时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摘要:“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对西南部 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土司制度,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方式,其时中央政权通过对原少数民族首领进行任命,承认其世袭的首领地位,授予其官职头衔,间接以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土司制度盛于明、衰于清,明中后期至清雍正期则为改土归流的主要时期,由此,由中央政府指派的流官逐渐取代土司对当地的统治。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政策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影响至今。 关键词: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原因;影响 引言 土司制度历史悠久,土司虽然接受中央王朝册封的官爵名号,但因其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均归其所有,故而实际上属于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明清两朝,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大小土司星罗棋布,他们拥兵自重,自王其地,在中央王朝实力巩固的大形势下,逐渐成为了中央统治者大一统政策的绊脚石。相对于土司而言,流官由中央直接委派至地方任职,任期一满则立即调任,故名“流官”。流官者,非当地选官,官员在任期间无法一人独大,不易培植地方势力,其益处对于中央可想而知。“改土归流”作为加强中央统治、消除土司制度落后性的重要手段,开始扮演其在历史舞台上的关键角色。 一、明朝“改土归流”的主要原因: 土司残酷压榨引发地方人民不满 少数民族地区多处偏远,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难以深入,土司制度往往是中央统治者的首要考虑,同时因地方文化差异、民族隔阂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选用地方民族首领“以夷制夷”成为明朝建立初期的不得已之选。然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改土归流”因此被统治者提上议程。明朝从永乐年间即开始“改土归流”,明成祖朱棣是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史书记载:“永乐十一年,思南、思州相仇杀,始命成以兵五万执之,送京师。乃其地为四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司隶焉。属户部”。明军平叛后,经明成祖同意,黔地设立贵州承宣布政司,习惯上称省,这便是明朝最早的一次改土归流。 以贵州改土归流为例。贵州建省以前,其治下各州府分隶四川、云南、湖广等省管辖。黔地实属三省边沿地带,互不统属,土司各自为政、状态零散,各布政司亦对其地鞭长莫及。改土归流前,黔地之庶民皆为土司的奴隶,人民过着非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班级:电0802—2班 姓名:*** 学号: 投资,指货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投资在景荣活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具体有: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从国际资本大体分类看,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指一国的某行为主体通过经营对另一国的某企业有持久利益和一定程度的控制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向表现出以美、欧、日三极双向互流为核心,同时向各自地区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核心层与外围层的投资流动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投资新的增长极和生长带,这一方面指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倍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资本输入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跻身资本输出国行列。建国以后的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时不利的国际环境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与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联系都很少,实行“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经济建设方略,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利用和引进几乎为零。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国民工业体系,但产业结构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总体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趋势,经济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技术升级换代加快,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与大量外资参与国内经济建设所密不可分的,中国也由于自身资源、市场、劳动力、外资投资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而成为国际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我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拥有着许多机遇,如:①海外直接投资的注入增加了我国的资本存量。海外直接投资的进入通常会引致母国企业的追加或辅助投资,跨国企业还通过为东道国当地资本市场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能够有效地动员当地储蓄,成为引发国内投资的催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2015 学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 题目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学生姓名陈超阳 学号8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林媛 教师所属学院 成绩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3) 二、现今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3) 三、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变化 (3) 四、日本文化导致中日关系的困局 (3) 总结: (3) 参考文献: (3)

日本文化视角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世界上恐怕再也难以找到像中国与日本这样微妙的双边关系了。从历史角度上讲,两国间有二千年的交往史,从官方到民间都有大量的人员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有着惊人相似的文字。然而从甲午战争,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在“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近年来,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逐渐转向“政冷经凉”,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日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先对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大致的阐述,再者着重研究当今中日关系,最后分析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对华政策 正文: 一、建交以来中日关系发展变化 在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上,伴随着彼此社会内部结构的动荡与重组以及周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与调整,日本人的眼中的中日关系有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受国际环境、中日各自国内状况及两国关系等诸因素的影响,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大体以冷战结构崩溃为一大转折点,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而这两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

改土归流的背景 如何评价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背景如何评价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背景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废除了土地司制度,改革土地分配的政策,实行流官统治的政策,史称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背景是什么呢?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原来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权力很大,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解决土地割据的弊端,雍正四年期间,一位总督向雍正请命,建议取消关于土司世袭制度,因为未完善的土司制度使得很多农民需要向官员借地耕种,收入因此也变得十分微薄。清楚的看到这一点的官员建议雍正能够设立府,厅,州,县等地方行政单位,派遣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查询此事后雍正非常赞赏这方面的提议,并将整件事情让他去办理;这便是改土归流的背景了。 六年之后,又命朝廷命官推广正在实施的改土归流政策。到雍正九年期间已经开始正式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割据的局面,大大的减少了叛乱的因素,也开始加强了政府对于地方的管理,非常利于当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对于土司本人,根据他们的态度给以不同的处理,对自动交出权力的人会给予赏赐和职务,对抗拒这项政策的人进行处罚,没收个人财产,并将那人迁徙到内地省份,给小田耕种。在改土归流的地区征收赋税,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同时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便是改土归流的背景了。 改土归流的原因 改土归流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改土归流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时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雍正帝派的官员调查后发现土司改革的弊端越来越大,上报雍正帝后并提出了改革方案,雍正帝听从官员意见将土司制度废除,代之以流官的方式来统治。这一改革的实施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中改革变动最大的一次,从而也开始确定了中央对偏远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的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改土归流的原因在于土司制度违背清王朝一统天下的初衷,改土归流将原本落后腐朽的土司制度推翻,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统治,这也是清

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认识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有关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21世纪,文化因素更是对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从宏观上来理解,我认为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如下: 1.文化因素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1)文化因素决定政治发展方向 从一定意义上讲,全球化对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是一个被迫的过程。如少数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干预他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各位,对其他国家文化主权与安全造成了冲击和威胁,进而影响他国的政治。这样的背景下,少数发达国家的文化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多样性逐渐被消除,从而全球思想被私有化。例如,美国的某些电视公司就如同是联合国安理会编外成员,推动西方主流思想,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第三世界的媒体市场,发挥了通过政治控制不能发挥的政治作用。马克思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文化正是从思想意识形态、从理论、从精神的角度,影响着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2)文化因素影响政治决策 同时,文化因素中文化冲突也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华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东欧及中东地区民族矛盾和宗教纠葛的激化、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复兴运动的兴起、世界各地种种新宗教的登台亮相等或多或少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由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传统文化的差异、分歧及其引发的冲突成为国家做出政治决策的重要依据。 2.文化因素影响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加强。一定的经济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定的文化也必然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文化中有经济,经济中蕴涵着文化。1)文化本身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地表现出这一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纳率:57%11级2013.05.16 一、信用缺失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信用缺失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实和日趋 严重的问题,它以经济领域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在有的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欺骗上,他们采取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等种种手法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生产,以牟取暴利。同时有的销售者,为了拓展销售利润空间,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从而造成假烟、假酒、假药等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漠视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金融领域,恶意贷款和有意拖欠不还或故意逃债等现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虚假广告,不履行承诺,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政治领域,存在着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当权者不为民造福、谋利,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掺水数字”、“面子项目”、“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浮夸造假的工作作风日趋严重,一些官员实事做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的信用缺失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

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文化领域也存在信用缺失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牟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学术界诚信求真精神面临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动下,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二、信用缺失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信用:多是指在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所有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诚实无欺和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一致,不危害他人,不正当获得的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我们不能设想,没有了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政府债券和信用卡及按揭等,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进行。 1.信用做为支付手段的功能被极大削弱,使经济运行受阻 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人们之所以能有序地进行商品交易,是基于经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但是面对大量的失信现象,为了防范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僵持在“钱不到帐不发货”,“收不到货不给钱”的尴尬局面,许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的订单和客户,也不采取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的方式退化,极大地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在市场经济活中,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生产不同商品的周期长短不一,资金周转的情况各不相同,客观上产生商品赊购赊销以及资金借贷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并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才能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之中。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但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庸俗机械的唯物主义观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或决定作用则是一种唯意志论和唯心主义观点。所谓供给侧,总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这一方面。而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另一方面又必须注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供给侧。分析当前中

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是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必须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能动甚至决定性作用。仅仅从生产力角度来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中既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这样的一般规律,同时,不同性质和阶段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规律。因而,仅仅从抽象的、一般意义上去谈经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仅仅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去解释和解决特殊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则是无效的。因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又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反对任何形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制度基础。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资本主义私有制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同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改土归流_一场对湘西影响深远的政治变革

[关注?聚练/~…q,5,r’ 《毒立垒。&彝气.H≯监兰女,一j专题]神秘独特悠远深邃的湘西文化 TIONALITIE¥FORUM…。…。。。…?j:I?■,oj=: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翦除夷官,清查出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一折上奏清世宗,提出了“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的改土归流方法,建议。以用兵为前锋治其标,以根本改制治其本”的原则,采取计擒、勒令投献、兵剿三种模式实行改土归流。建议得到了雍正皇帝的首肯,一场旨在“在一时须尽服其心,计百年须常慑其胆,然后可绥靖一方,永远宁贴”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迅速开展。地处西南与内地交界处的湘西土司,在形势压力下,自然交出了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于中央。 “改土归流”并非是“拯土民于水火,救土民于倒悬”的民族解放,而是中央王朝以直接统治取代间接统治的一次政治制度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 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封建 专制制度,既无能力也没必要将深山 僻野的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其直接统治 范围。“欲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 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 哉。”就是当时统治者心理的真实写 照。因而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以 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武职 或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世 代相袭,“以土官治土民”,形成了土司 制度。但当封建制度发展到其顶峰时, 既无法征税,又不可驻军,只能以世袭 土司实行间接统治的土司制度,显然 是不能被强化的。大一统”专制制度所 容忍。明朝建立后不久,封建统治者就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永乐年间,明成祖 朱棣就以湖广思南、思州两个宣慰司 因争地积怨仇杀为口实,出兵镇压,废 两土司,改其地为思南府。朱棣成为实 施改土归流的第一个皇帝。但明朝改 土归流因有明一代北部边境始终不靖, 仅在局部进行,土司制度仍实行于西 南绝大部分地区。清朝在康熙帝平定 三藩之乱后,稳固了北方边境,解决西 南地区土司割据一方的问题,自然提 上了议事日程。康雍乾时期强盛的国 力,保证了雍正及后继者“改土归流” 政策的推行,土司制度的终结也就瓜 熟蒂落了。“改土归流”的性质,决定 了改土归流后的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 是对封建统治的强化,这种强化必然 对湘西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任何地区文化的形成必须有其特 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历史 传统,外来文化等,均构成其生成机 万方数据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如何理解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经济决定政治。 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在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当今世界,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反对构筑单极世界的各种力量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其二,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必然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出现于冷战时期,从而对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冷战后,随着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力的增大,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同时,由全球化带来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处理的,必须通过各国间的广泛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更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发挥和地位的展现,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

改土归流

浅论“改土归流”的政治意义 摘要: 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和中央的统治,中国封建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先后采用了羁糜政策、土司制度、流官制度三种统治模式。羁糜政策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土司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统治者实现了从松散统治到间接统治的转变。随后,通过“改土归流”在西南民族地区建立的流官制度,封建王朝最终实现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直接全面的统治。 关键词:羁糜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地区相互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原政权的扩张,更确切的说,是随着中央政权的扩张,如何对新加入地区尤其是新加入民族地区实行有效地控制,一直以来是中央政权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西南民族地区是中央政权较晚纳入的地区,直到近代的明清时期,中央政权才对西南民族地区实行了有效地统治。 一、从“羁糜政策”的松散统治到“土司制度”的间接统治 我国西南各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由于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其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化外”。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诸因素所限,汉以后的统治者对这些地区的态度是“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可见还不能同内地一样来管理这些地方。对此,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是一种羁糜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西南的广大地区尽管已纳入封建政权的版图之内,但实际上封建政府对那里的管理极其有限。以云南为例,直到唐宋,附属于中原王朝的南诏、大理政权,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至宋朝时,各羁縻州与宋王朝实际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到宋王朝衰微、统治力量削弱时,各羁縻地区酋长开始不服从宋王朝的控制,趁宋朝衰弱而纷纷崛起,各据一方。为了加强封建政府对边远地区的进一步统治,土司制度开始逐渐取代部落酋长制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概述 财政:也就是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财政赤字即预算赤字,指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定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赢余,支出小于收入的经济现象。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不过,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了解会计常识的人知道,这种差额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用红字书写,这也正是“赤字”的由来。赤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意安排,被称为“赤字财政”或“赤字预算”,它属于财政政策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即预算并没有设计赤字,但执行到最后却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 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于该国货币亦属长期的利空,且日后为了要解决财政赤字只有靠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项措施,对于经济或社会的稳定都有不良的影响。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编辑本段]各因素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 当研究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时,最重要的理论问题是通货膨胀起什么作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应该按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衡量财政赤字和公债,所衡量的赤字应该等于公债实际值的变动,而不是公债名义值的变动。 将公债的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公式: 如果D是公债余额的名义值,P代表价格水平,那么实际公债余额就是D/P。将财政赤字的名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相对复杂。因为实际的财政赤字(RDEF)等于实际公债余额每年的变化值,因此, RDEF=D(D/P)/Dt=(DD/Dt)/P-[(DP/Dt)/P](D/P) 由上述数学表达式可见,实际赤字就是经过价格调整的名义赤字减去通货膨胀率乘实际公债余额。等式右边的第二项[(DP/Dt)/P](D/P)代表了以前国家债务的贬值额,通货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