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耀吾 管理学笔记

孙耀吾 管理学笔记

孙耀吾 管理学笔记
孙耀吾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第一篇导论

管理与管理学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与管理学展望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

(一)什么是管理

泰罗: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赫伯特.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亨利.法约尔和小詹姆斯.H.唐纳利都将管理定义为一种协调性的活动。唐纳利则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收不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项活动”。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詹姆斯.斯通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工作和使用所有的可用资源来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杨文士,张雁,1994);“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为活动是有效整合资源所必需的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芮明杰,1997);“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周三多,陈传明,2000)。本书对于管理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组织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内涵与特征:⒈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⒉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⒊管理具有明确的任务、职能和层次;⒋管理是职能和过程的统一;⒌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⒍管理过程应该有科学的绩效衡量。

当然,主管人员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他们在执行管理职能时应各有侧重。

(图1-1)(图1-2组织中主管人员的三个层次)

(三)管理的性质

⒈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其指导具体的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管理的二重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辨证统一关系。其次,管理的二重性表明,先进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是人们长期从事管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同生产力的发展一样,具有连续性,是不分国界的,可以为我所用。再次,由于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体现着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切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是指有效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管理活动应遵循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其次,管理的科学性指的是管理学是一门科学。管理科学还包括从经验、技能提炼发展而来的管理技术。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的实践性、创造性和灵活性。首先,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各异且不断变化。所以,具体管理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者说体现了管理主体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其次,当管理者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时,也体现了他管理的艺术性技能。再次,由于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他能积极地思考,并自主地作出行为决定,而且,感情是最难数量化、模式化的东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不同的人,即便是同样的问题,也可能需要采取灵活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达到管理的目的。最后,管理的艺术性还与管理者的性格有关。不同性格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其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发挥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者:通常,一个组织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相应地,我们将组织的成员分成两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操作者(Operatives)是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的组织成员。管理者(Managers)则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非正式组织中,一些能够影响和指挥他人的成员并不是组织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⒈管理者拥有制度化的权力,特别是奖惩他人的权力;⒉管理者必须执行一定的管理职能;⒊管理者的人格通常是双重的。

(二)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是相对于一个组织的其他成员而言的一种角色。

⒈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表1-1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PPT第一章17、18页)

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的十种角色可进一步组合为三大类: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人际关系角色(Interpersonal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2)信息角色(Informationroles):指所有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都从外部组织或机构接受和收集信息,同时,他们又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和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3)决策角色(Decisioncriteria)

⒉管理者角色差异:管理者角色的侧重点是随组织的等级层次而变化的,特别是代表人、联络者、传播者、发言人和谈判者角色,对于高层管理者比低层管理者更为重要;相反,领导者角色对于低层管理者,要比中高层管理者更重要。不仅如此,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在大型组织和小型组织中存在显著不同。(图1-3)小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小企业管理者更可能是一个多面手。

(三)管理者分类与管理技能:不同的管理者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从事不同范围的组织活动,他们所需及所用的管理技能各不相同。

⒈管理者的类型:

(1)根据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将管理者分为基层管理者(First-levelmanager)、中层管理者(Middlemanager)、高层管理者(Topmanager)。

(2)根据管理者所从事的管理活动的范围将管理者分为职能管理者和综合管理者。职能管理者(Functionalmanager)是指仅仅负责一种组织行为的管理者。综合管理者(Generalmanager)是指对一个组织的活动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

⒉管理层次与技能:管理技能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技术的、人际的和概念的技能。(1)技术技能(Technicalskill)是运用某一特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知识的能力。(2)人际技能(Humanskill)是指与他人或团队协同工作,理解并激励他人行为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领导技能;与同事沟通和合作,正确传播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外部人员打交道,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相协调。与技术技能不同的是,决定一个人人际技能水平高低的因素不仅仅是他掌握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性格。(3)概念技能(Conceptualskill),也叫理性技能或思维技能,是一种协调和整合组织的利益和行为的能力。(图1-4)技术技能对于低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但它是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主要技能;概念技能的重要性则随着一个人在管理系统中层次的上升而逐渐增加。

(四)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各种管理职能上花费的时间是不一

样的。(图1-5)费雷德.卢森斯等人的实证研究结论:第一,管理者都从事了以下4种活动: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第二,从平均意义上,管理者在上述4种活动中的每一项,大约花费20%~30%的时间。第三,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对于上述活动各自强调的重点大不一样:前者强调维护网络联系,后者则强调有效沟通。(图1-6)

第二节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涵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⒈一般性。管理学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共性原理;⒉社会性。首先,管理的主体和主要对象都是人;其次,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⒊实践性。管理学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又直接指导进一步的管理实践活动;⒋历史性;⒌边缘性或综合性。

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趋势及其规律;(2)管理的过程、职能、原理和方法;(3)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生产关系属性及其服务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关问题。

(二)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⒈唯物辩证法⒉系统方法⒊数理分析方法⒋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三节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系统管理原理

(一)什么叫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征:⒈集合性。⒉相关性。⒊层次性。⒋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二)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⒈管理系统的目的性;⒉管理系统的整体性;⒊管理系统的层次性;⒋管理系统的动态性。⒌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与非平衡性。

(三)系统管理原理的实现原则:

⒈整分合原则;⒉动态性原则;⒊开放性原则;⒋环境适应性原则。

二、人本管理原理

(一)管理中的人性假设:⒈受雇人⒉经济人⒊社会人

⒋管理人:管理人假设的基础是人人都需要有成就感。因而其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要求在组

织中适当地分权,让每个人在他所接受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决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

⒌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要求充分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和兴趣,给他们一个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并予以合适的授权和明确的责任。

(二)人本管理的含义与原则

⒈什么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本管理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职工是组织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⒉人本管理的原则:(1)组织首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2)重视人的需要,以激励为主;(3)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培训、教育条件和手段,优化和完善组织中人的心智模式;(4)人与组织共同发展。

(三)人本管理的方式与实践

⒈人本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指对人本管理理论模式的运作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2)培训与自我管理;(3)权变领导与差异管理;(4)文化与环境塑造;(5)激励与全面发展。

⒉人本管理的实践形式:(1)人力资源的评估;(2)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3)目标管理;(4)沟通、交互作用和敏感性训练;(5)思想教育;(6)心理平衡;(7)行为引导;(8)社会推动。

三、责任原理

(一)什么是责任原理:责任原理又可称为权责对等原理或权责统一原理。

(二)责任原理的实现

⒈明确每个人的职责。⒉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⒊奖惩要分明、公正和及时。

四、管理的绩效原理

(一)管理成本与管理绩效

⒈管理成本:(1)管理成本的构成:

①内部组织成本②委托—代理成本③外部交易成本④管理者时间的机会成本

(2)影响组织管理成本的因素:

①组织规模②产权制度③组织环境④组织文⑤组织结构⑥管理者才能

⒉管理绩效:(1)什么是效率、效益与管理绩效: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它反映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效益则是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管理效率

是指由于实施管理后增加的收益与管理成本之间的比较。从绩效的角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激励功能、配置功能、保险功能和约束功能,管理效率就是由激励效率、配置效率、保险效率和约束效率构成的某种函数关系。

(2)产权、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不同的产权制度会表现出管理的效率差异。履行前述功能需要付出管理成本。当各分类功能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处于独立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成本被称为专有成本;各专有成本之间的重合,即同一成本具有一种以上管理功能成本的属性时,被称为共有成本。

图1-7中,A、B、C分别是四种功能、三种功能和两种功能的共有成本,D为专有成本。

⒊X效率的产生与控制:X效率是因企业内部活动造成的一种低效率。管理有效率意味着X 效率的提高。对X效率的控制与改进:一是通过管理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等,合理引导员工的个人心理与行为;二是设计和运行积极有效的群体动力机制,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减少群体间冲突;三是发挥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企业家才能既能直接改进组织内的X 效率,还可以作为一个竞争者发挥间接影响。

(二)管理绩效的评价

⒈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1)反映目标与手段的指标;(2)反映时间的指标;(3)硬指标与软指标;(4)反映价值判断的指标。通常,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也可简单地分为实物指标、成本指标、资本指标、收益指标和无形指标等。

⒉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1)对组织整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①组织目标法。②系统方法。

③战略伙伴法。④环境评价法。(2)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评价方法则主要有书面描述法、关键事件法、评分表法、行为定位评分法、多人比较法和目标管理法等。

(三)管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

⒈管理绩效的实现原则:首先,组织必须确立管理的效益观,即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第二,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第三,树立正确的主体管理思想。第四,坚持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相协调。最后,以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标。

⒉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与改进:(1)管理绩效不良的原因。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内部制度的问题。组织理念落后。(2)管理绩效的改进。

首先是要加强和完善基础管理和常规管理。第二,树立创新精神,进行不断的管理创新。第三,探素组织流程再造,建设学习型组织,提升组织理念。

五、可持续发展原理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配置

(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理:⒈社会角度的可持续发展⒉组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实现

⒈从社会角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自觉遵守有关环保法律、规定和条例。(2)根据顾客的环境偏好及时调整生产工艺。(3)关注多种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态度。(4)采取环境价值观。

⒉从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长期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通过创新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机会。(4)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组织可待续发展的保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早期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思想

一、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管理与人类社会活动几乎同时产生。自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表现为集体的协作劳动,而有集体的协作劳动,就会有管理和协调行为。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关系:三者相互依存,形成双向循环的过程。(图2-1) 二、人类早期的管理活动

(一)古罗马的管理活动

古罗马的管理活动中蕴含的管理思想萌芽主要有:首先是对于企业性质的某些认识。其次是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实行了集权、分权到再集权的管理过程。再次是罗马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培养和练就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和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思维。最后是在奴隶主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及其对奴隶的管理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管理思想。

(二)古埃及的管理活动:希伯来人领袖摩西的岳父建议:一要制定法令,昭告民众;二要建立等级,授权委任管理;三要责成专人专责管理。

(三)古希腊的管理活动(四)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

三、西方中世纪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中世纪的管理实践:⒈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组织结构⒉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⒊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实践

(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⒈阿奎那的管理思想⒉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君主论》中,提出了国家管理、王权存在的四条原则:

群众认可原则。内聚力原则。领导能力原则。危机原则。

⒊托马斯·莫尔的管理思想

四、管理理论的萌芽表2-1管理理论的萌芽(PPT第二章8、9页)

第二节近代管理发展与管理学的确立

一、企业成长与管理运动

美国的管理运动对管理学的形成和诞生意义重大。

二、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与管理学的诞生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学诞生的标志。

管理运动的“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东方铁路公司提高票价的意见听证会和1912年美国国会为泰罗举行的听证会。第二次是192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改组。第三次是1924~1932年梅奥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

三、近代主流管理理论及其贡献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⒈泰罗与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能力和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⒉科学管理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时间与动作研究。(2)任务管理。(3)作业人员与管理者的分工和协调

⒊泰罗的追随者及其贡献

(1)卡尔·乔治·巴思(CarlGeorgeBarth)(2)亨利·甘特(HenryL.Gantt)(3)吉尔布雷斯夫妇

(二)法约尔等人的过程管理与组织理论

⒈法约尔及其管理过程理论:(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一是技术活动;二是商业活动;三是财务活动;四是安全活动;五是会计活动;六是管理活动。管理包含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图2-2)

(2)管理的14原则(法约尔的管理原则):(1)劳动分工(2)职权和职责(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导的统一(6)个别利益服从总体利益(7)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创新意识(14)团结精神。

⒉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1)存在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任用。

(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应是任命的。(5)职业管理人员。(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三)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

⒈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照明试验(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32年)。大规模的访谈与调查(1928~1930年)。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年)。由于受人“注意了”而引起的生产效率变化的现象,被统称为“霍桑效应”。

⒉梅奥教授的见解:(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⒊行为科学的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维克托·H.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⒋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1)提出社会人假设;(2)研究需求因素与激励;(3)关注作业组合;(4)发展领导理论:①性格理论②个人行为理论③权变理论。

四、近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⒈管理科学理论的特征:(图2-3数学模型分类图)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分析行为的结果及变化;(3)将建立合适的模型作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以正规数学模型作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4)依靠计算机运算,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得出定量的结论。

⒉管理科学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

(1)科学技术的引入与运用。(2)决策理论构造。(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二)系统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和一般原理,来全面分析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的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要点主要有:⒈企业系统;⒉系统动态学;⒊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的关系。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都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战略管理理论

⒈钱德勒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⒉安索夫等人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1975年)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

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

⒊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主要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

⒋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Hamel,1990年)。

透视: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1)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2)计划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3)定位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分析的过程,注重企业对市场战略地位的选择;4)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预测的过程,是概念在企业家头脑中的聚积过程;5)认识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心理的过程;6)学习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应急的过程;7)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的过程;8)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9)环境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对反应的过程;10)结构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变革的过程。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理论丛林

(一)管理过程学派:⒈管理是一个过程;⒉管理存在共同的基本原理;⒊管理有明确的职能和方法;⒋管理拥有自己的基本方法;⒌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知识。

(二)经验管理学派:主要管理思想包括:⒈关于管理的性质;⒉关于管理的任务;⒊关于管理的职责;⒋关于组织结构;⒌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三)人际关系行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四)群体行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同人际关系行为学派密切相关。但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的人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⒈协作对系统的意义;⒉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⒊关于权威的新概念;⒋关于经理的职能。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

(七)决策理论学派:⒈管理就是决策;⒉决策程序应当科学化;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搜集情况,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⒊决策以“令人满意”为准则;⒋程序化决策和

非程序化决策;⒌肯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肯定型决策;⒍集权与分权。

(八)权变管理学派:⒈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⒉研究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⒊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表2-2)

(九)经理角色学派:主要内容包括:⒈经理职务的异同。⒉经理工作的六个共同特点。⒊经理的10种角色和6项基本目标。⒋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十个要点。

(十)管理文化学派:管理文化学派强调管理的文化特征。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管理学研究的各流派之间没有也不应该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二、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战后经济重建及其历史机遇

(三)企业规模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四)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向管理学发展的渗透

(五)多种学科发展的交叉与融合(六)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与政策影响

三、现代管理理论的共同特点:(1)围绕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过程,强调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和管理理论的研究;(2)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预见”能力和领导控制的有效性;重视管理的信息化研究,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推进管理的现代化;(3)重视管理绩效的研究,力图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协调起来,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的;(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组织如何适应环境需要的研究,强调管理应不断创新;(5)重视研究如何发挥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6)重视对人本身的认识和研究,突出管理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思考题:⒈如何理解管理实践、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⒉西方中世纪代表性的管理思想主要有哪些?⒊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⒋如何理解法约尔的管理原则?⒌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哪些特点?⒍霍桑实验与梅奥教授的新见解是什么?⒎行为科学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⒏管理科学理论及其特征是什么?⒐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⒑试论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背景与渊源。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学展望

第一节环境与管理

一、环境对管理实践的重要性

(一)管理者:是万能的还是象征性的

“管理万能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一组织本身的素质。“管理象征论”:管理者对组织成效的影响十分有限,组织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管理者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软弱无力的。每一个组织都存在着制约管理者决策的内部约束力量和外部约束力量。(图3-1)

(二)多元化社会中的管理

(三)环境对管理实践的重要性透视:环境力量的影响(PPT第三章4页)

二、环境对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一)环境的不确定性(表见PPT第三章5页)

透视: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环境变迁:在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细分市场中,便携式打字机很少有强有力的竞争者。在20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初,当时孩子们上大学时大都携带一台该公司生产的手动或电动打字机,除了电力便携式打字机的引入以外,技术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在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的环境中开始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低成本的个人计算机除了可以打字外,还可进行文字处理和完成其他功能。电子打字机能完成电动打字机所做的一切,而且更便宜,因为电子打字机的活动部件要少得多。像苹果、IBM和佳能这样的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拥有超群的技术能力。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史密斯—科罗纳公司看出它的便携式打字机市场实际上已经崩溃了。该公司的环境变化程度从稳定转向了动态。

(二)直接作用环境与间接作用环境(图3-2)

⒈直接作用环境,也称组织的具体环境。

(1)外部利益相关者:1)供应商;2)顾客;3)竞争对手;4)政府;5)金融机构;6)压力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媒体,工会。

(2)内部利益相关者:1)员工;2)股票持有者和董事会。(图3-3)

⒉间接作用环境,也称组织的一般环境:(1)经济变量;(2)技术变量;(3)政治变量;(4)社会变量:人口、生活方式、价值观。

(三)自然环境

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对

(一)组织对直接作用环境的应对:组织的管理者需要特别善于管理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二)组织对间接作用环境的应对:对于间接作用环境,管理者可通过察觉变化的早期迹象来监控其对组织的影响。

(三)组织对于自然环境的行动: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办法,即颁发污染许可证。

另一个传统框架被称为成本—效益模型。一种考虑环境问题的更为现代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认为组织应该致力于可长时间持续或可自动更新的活动。

第二节全球化中的管理

一、全球化简要回顾

(一)二战余波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共同体。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三)从多国公司到跨国公司: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Cs)是指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从事重要的经营活动,但以本国为基地对国外经营进行集中管理的公司。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TNC)是指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国家从事重要经营,并在从事经营的所在国分散制定决策的公司。

二、全球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经济现象,它由三种相互关联的因素——接近、地点和态度——组成。

透视:丰田聘用持丰田式价值观的美国员工

在美设厂的日本汽车公司同时带来了自己的观念、生产程序和质量管理。虽然不是所有方法都可以移植到美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其中很多是可行的,尤其在精心挑选员工的情况下。一家成功运用了严格筛选过程的公司就是坐落在肯德基州乔治城的美国丰田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一贯把生产质量建筑在员工基础上,美国丰田的员工几乎全部是从肯德基本地招聘的。为了使未来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需要一致,丰田实行了基于价值观的全面的招聘程序,以识别未来的员工是否具备公司需要的技能——解决问题和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技能符合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公司需要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人;公司也需要能在团队中工作的人。丰田的管理者把每一名员工的选拔看做是一项长期投资决策。

透视:丰田聘用持丰田式价值观的美国员工

在丰田,基于价值观的招聘遵循以下方针:⒈挑选那些价值观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员工;⒉设计一个全面筛选过程;⒊不要只看重工作知识和技术技能,必须把这个人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加以比较;⒋永远把在公司工作的情况和起步工作的内容坦率而真实地介绍给应聘者;⒌自我选择很重要。

这些方针帮助丰田的管理者发现技能和素质符合丰田需要的员工。公司的生产体制建立在集体决策、岗位转换和灵活的职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改善或持续改善法的运用说明丰田注重

录用有头脑、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这种方法蕴含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二)全球化的特征

⒈全球化中的竞争力: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是指一个竞争者相对其他竞争者的地位。两种时间角度理解全球化中的竞争力:一是回顾。排名——市场份额——生活水平。二是展望。衡量指标主要有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等。

⒉全球化中的跨国公司管理:全球化管理问题的研究重心是有关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

(1)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的运营可能为东道国带来潜在的收益和成本。跨国公司对母国的影响;(2)跨国公司的优势与挑战。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一种以民族为中心导向到以全球为中心导向的经营理念转变;(3)尊重不同国家的经营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基础设施;东道国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风险;科技对于不同的文化是否适宜。他们要理解和分析所选定的国家在经营管理上的差异及其对公司战略的影响;(4)跨国公司的管理职能。

表3-2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管理

⒊全球化中的政府影响与竞争力

三、全球化中的管理实践

(一)组织如何走向国际化(图3-4):第一、二个阶段与出口有关。第二阶段,公司直接负责自己在海外的利益,开始主动到国外市场去销售自己的产品,或在国外工厂制造产品。第三个阶段,国际利益将重新塑造公司的整体构成。为了取得更大的经营管理权,企业必须直接对外投资。合资企业可能是进入某些法律禁止外国人开公司的国家的惟一途径。最后,是企业直接建立外国子公司,或公司之间建立真正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跨越不同文化的全球化:藿沃德.波尔特和大卫.希南认为,国际公司的经理们主要有三种类型:种族中心的管理者、多中心的管理者、兼容并包的管理者。荷兰学者吉尔特.藿夫斯坦德对40多个国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国民性格与员工动力之关系的理论,得出的结论认为各民族差异很大。

第三节管理学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一、管理内涵的扩展与延伸趋势

(一)知识管理与组织管理重心的转移

⒈管理重心的转移与知识管理的产生

传统管理的重心在于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当今,知识、信息、无形资产、核心能力和多元组织文化的管理已成为组织管理的重心。

推动知识管理产生的最直接因素主要是:一是从信息向知识的转变;二是从等级机构向网络

机构的转变;三是从被动培训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四是从地区、国内向跨国的转变;五是从竞争战略向合作战略的转变。

⒉知识管理的特点:

(1)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管理,它以知识生产为前提,为实现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寻找途径;

(2)组织的管理者对知识的重要性必须有正确的理解,重视组织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

(3)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并强调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⒊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1)保守系统化战略;(2)保守个性化战略;(3)积极系统化战略;(4)积极个性化战略。

⒋知识管理的实现——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联盟

(1)建立学习型组织:壳牌(Shell)石油公司总裁卡洛说:“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由一些学习团队形成社群,它有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强韧的生命力与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不断创新,持续蜕变。而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修炼的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强调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系统思考修炼的精义在于心灵的转换,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五项修炼技能的获得是一个组织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一种信念的改变,一种思维方法的改变,是一种趋向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模式的转变。

(2)知识联盟:“知识联盟”就是两个(或以上)独立的公司按照一定的协议,由科技人员和经理层相互协作,共同开发研究、交流知识和信息,所得的成果由公司分享。

(二)多文化管理:⒈霍夫斯坦德关于国民文化与管理的研究:霍夫斯坦德引用了四种尺度来描述国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一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二是权力距离,三是不确定性的规避,四是男性化与女性化;⒉多文化管理的必要性: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二是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三是组织发展国际市场营销的需要;⒊如何实践多文化管理:多文化管理是指策划并运用各种组织机制和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组织整体经营目标的实现的管理过程。如何管理差异和文化多元问题与公司的成功息息相关。泰勒·考克斯教授认为管理好文化差异问题能够从以下六个方面促进组织的绩效:(1)成本;(2)资源获得;(3)营销;(4)创造性;(5)解决问题;(6)系统灵活性。(图3-5)

二、管理职能的创新趋势

(一)传统管理职能自身的创新:⒈以知识为基础的计划职能创新;⒉组织管理的知识化趋势:组织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组织的结构形式也在变化;⒊创新和服务更优于控制和管理:管

理模式也要从传统的控制与管理转向创新和服务。

(二)生产职能的日益突现:⒈什么是生产和生产职能:一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都是生产,生产是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生产职能将作为更广泛的管理职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职能的新内涵。信息化推动着生产职能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模式。

(三)创新职能化

⒈管理的创新职能:

约瑟夫·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企业家的职能,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管理的角度,创新是指用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对组织的各种生产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设定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集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创新管理的根本特征在于:创新是主要的经常性的管理职责;每一个管理者都是创新者,其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新问题、把握新动向、提出新思路上;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激发所有员工勇于创新、探索,自由发挥创新才能的积极性;建立个性化、活性化的创新型组织,不但经常推出与众不同的产品,而且经营独具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特有的组织创新文化。组织的创新职能主要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环境创新等内容。

⒉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指组织对一系列创新过程的管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企业的主体性;(2)市场导向性;(3)创新拉动性;(4)管理系统性;(5)综合性。

⒊组织如何履行和促进管理的创新职能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4)正确地对待失败;(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三、组织结构的分立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柔性化趋势

(一)组织结构的分立化和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分立化,是指从一个大公司里再分离出几个小的公司,把公司总部与下属单位之间内部的上下级关系变换为外部性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分立化分为横向分立——按照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立和纵向分立——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分立。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则是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越来越低于其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具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用特殊的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二是在组织结构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虚拟功能。

(二)虚拟组织和柔性组织:虚拟组织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独立企业、法人或组

织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暂时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柔性”,泛指适应变化的能力和特性。柔性组织的最大特点是组织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组织结构柔性化的典型组织形式之一是工作团队,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

(三)无界限组织与综合跨国公司的组织模式:组织的界限,是指指挥链的界限和组织与它的供货商及顾客之间的界限。无界限组织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纵向结构中的界限,使层级制结构扁平化;减少横向组织结构之间的界限;突破地理距离所带来的组织成员的家庭所在地和工作所在地之间的隔绝,实行家中上班制度;并尽力打破组织与组织环境之间的界限。综合跨国公司,又称为M&M综合体或DMNC,是指那些从事多样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四、学科边缘化、融合化新趋势

(一)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共同发展及其进一步的边缘化和综合化

⒈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⒉从一些国家的学科发展差异看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边缘化和综合化趋势;⒊管理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新趋势。

(二)社会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

⒈学科的结合;⒉组织的社会责任;⒊阿基.卡洛尔的公司社会行动理论:阿基.卡洛尔(1972)把社会责任和社会灵敏度的哲学理念综合成公司社会行动理论,称为公司社会绩效(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根据这一理论,社会责任争议的领域由经济原则、法律原则和伦理原则构成。

(三)伦理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⒈管理与伦理结合的基础和缘由;⒉管理与伦理相结合带来的管理变革;⒊管理学和伦理学交叉研究的新课题——管理伦理。

(四)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的结合趋势

⒈什么是绿色管理:绿色管理的内涵就是组织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组织的管理之中,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控制污染和节约使用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高度统一。

⒉绿色管理的基本内容:(1)制定绿色战略;(2)进行绿色设计;(3)从事绿色生产;(4)发展绿色包装;(5)促进绿色营销;(6)推动绿色再循环。

五、管理的信息化与人性化趋势

(一)管理的信息化:首先表现在对组织规模的影响。其次是对中层管理人员数量的影响。第三是直接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最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企业组织的适应性和效率,增加了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

当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而且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CAMS)、决策支持系统及专家系统(DSS、ES)和并行工程(CE)等),以及信息技术集成化(如CALS,即连续获取与全程支持)等。CALS全面支持市场分析、预测决策、产品设计、物资采购、生产制造、营销、企业间协作和并行等生产经营活动,也支持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设备管理等企业职能管理活动,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对其进行技术实验和推广。

(二)管理的人性化——人本管理的新趋势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有三层含义:表层——重视人的情感、情绪等软因素;中层———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核心层———职工既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重视职工参与管理。人性化管理揭示了组织管理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反映现代管理的新趋势。实践人性化管理,第一是要对员工的情感进行有效管理。第二是要让员工参与决策,实行民主管理。第三是要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管理的信息化和人性化趋势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思考题:⒈组织的管理环境由哪些变量构成?⒉试论环境对管理的作用与影响。⒊组织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化?⒋什么是全球化?其有哪些主要特征?⒌试析跨国公司管理职能与国内企业的区别。⒍什么是知识管理?其主要特点有哪些?⒎如何理解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点?

⒏组织如何实践多文化管理?⒐如何理解管理的创新职能化趋势?⒑如何理解管理的人性化趋势?

第四章计划

第一节计划工作的含义、性质和作用

一、什么是计划

所谓计划工作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以及组织的自身能力,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检查,协调和合理安排组织中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划的内容常用5个“W”和1个“H”来表示:

Who——谁去做?人员。

Why——为什么做?原因与目的。

What——做什么?活动与内容。

Where——在什么地方做?地点。

When——在什么时候做?时间。

How——怎样做?手段和安排。

计划工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整个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指制定计划,即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为了达到决策目标而提出实现目标的安排。我们通常采用狭义的计划工作的定义。二、计划工作的性质(图4-1 计划具有领先性)

计划工作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五个主要方面:目标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三、计划的作用:(一)计划是管理者开展活动的有力依据;(二)计划是管理者降低风险、掌握主动的手段;(三)计划是管理者提高效益的重要方法;(四)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控制的标准。(图4-2 计划是控制的基础)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表4-1 计划的类型)

(一)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计划可以按照时间期限的长短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现有的习惯做法是将1年及其以内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1年以上到5年以内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5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但是对一些环境变化很快,本身节奏很快的组织活动,其计划分类也可能一年计划就是长期计划,季度计划就是中期计划,月计划是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按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我们通常用“人财物,供产销”六个字来描述一个企业所需的要素和企业的主要活动。业务计划的内容涉及“物、供、产、销”,是组织的主要计划。财务计划的内容涉及“财”,人事计划的内容涉及“人”。

(三)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与作业计划:根据时间长短及其范围的广狭,可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与作业计划。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称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一般是一种局部性的、阶段性的计划,它多用于指导组织内部某些部门的共同行动,以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实现某些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作业计划则是给定部门或个人的具体行动计划。作业计划通常具有个体性、可重复性和较大的刚性,一般情况下是必须执行的命令性计划。

(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自由处置权,它指出重点但不把行动者限定在具体的目标上或特定的行动方案上。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

而不需要重新研究。这类决策叫程序化决策。处理某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或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与此对应的计划是非程序性计划。

(六)计划的层次体系(图4-3 计划的层次体系)

1.宗旨(purpose):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

2.目标(objective):行动的具体目的。

3.战略(strategy):为实现组织或企业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方针,以及资源分配方针和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

4.政策(policy):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procedure):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6.规则(rule):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

7.方案(或规划)(programme):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步骤、所需资源以及其他因素。

8.预算(budget):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即“数字化”的计划。

二、影响计划有效性的权变因素

(一)组织层次:图4-4

(二)组织的产品生命周期(图4-5计划和组织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环境的不确定性越大,计划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期限也应越短。

第三节计划工作的程序(图4-6 计划工作的程序)

一、估量机会;二、确定目标;三、确定前提条件;四、拟订可供选择的方案;五、评价各种备选方案;六、选择方案;七、制订辅助计划;八、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第四节计划工作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滚动式计划方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其编制方法是:在已编制出的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例如一年或一个季度,这段固定的时期被称为滚动期),便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对原计划进行调整。每次调整时,保持原计划期限不变,而将计划期顺序向前推进一个滚动期。这样就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图4-7 五年期的滚动计划法)

二、进度计划法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领导;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全体成员的努力,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控制的时效性越强,控制的定量化程度也越高;越是高层的管理者,对控制的时效性的要求就越弱,而控制的综合性越强。控制与信任不完全对立。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没有控制就没有管理。 创新: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活动的空前活跃,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不创新就无法维持。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的相互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一轮管理循环。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位置,成为推动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学期对《管理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管理学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知道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以及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的性格属性。而且领导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如何达到最好的领导功效。 在这一门课的整个学习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给我无限启迪的应该是博弈论。老师当时说了一个流传广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这个时候,聪明的警官找他们谈话,分别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们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

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20xx 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们都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无罪释放,你被判无期徒刑,终身囚禁;如果你们都不招,各判2年。” 当时我认为,既然两个囚犯最好的结果是都不招供,两人都只被判2年,那么,两个囚犯都选择不招供就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即两个囚犯统统招供,结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样,都需要有2个前提假设:囚徒A和B两人都是自利理性的个人,即只要给出两种可选的策略,每一方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两人无法沟通,要在不知道对方所选结果的情况下,独自进行策略选择。囚犯“思想搏斗过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内心活动是这样: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将牢底坐穿,招了最坏坐20xx年,还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无法串供,风险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马上被释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无论囚犯B是坦白还是沉默,囚犯A采取坦白的策略对自己更为有利。同样,以上推理也适用于囚犯B。结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为被称为“困境”,正是在于: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则都只被判刑2年,显然比两人都坦白的结果要好。两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财务管理学笔记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总论 1.1财务管理的概念 1、财务管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工作。 1.1.1企业财务活动 1、企业财务活动: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资活动: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资金营运的需要,筹集所需资金的行为。 收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吸收直接投资等方式筹集资金 支出:企业偿还借款,支付利息和股利以及付出各种筹资费用等 注意:筹资活动不光只是资金的流入还有流出,与筹资活动相关流入、流出都属于筹资活动。 权益资本: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负债资本:申请借款、发行公司债券 关键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筹资工具?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比例如何搭配?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投资活动:投资是指企业根据项目资金需要投出资金的行为 对内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购置自身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对外投资:企业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进行投资以及收购另一个企业等 关键问题:如何评估投资方案?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采购材料或商品、支付工资、销售商品…… 为满足企业日常营业活动的需要而垫支的资金,称为营运资金,因企业日常活动经营而引起的财务活动,也称为资金的营运活动(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例、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金营运活动的有()AB A、采购原材料 B、销售商品 C、购买国库券 D、支付利息 (4)、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股东收益利润留存 关键问题:利润这块饼子如何切? 1.1.2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主要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犹如资金,企业向其所有者支付投资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完整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2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学》笔记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 [德]韦伯:(Max Weber,1864-1920)终身是一个学者,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组织理论之父” 贡献:提出所谓“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Bureaucratic Model)(行政、科层) 核心:设立公职。(权力的承袭通过职位,而不是依靠世袭或个人魅力) 特点:1)明确的分工 2)清晰的等级 3)详尽的规章:强调规则化 4)非人格化的关系。理性意志代替个人情感 5)管理人员职业化: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 优点:1)稳定 2)高效 (有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 三、行为科学阶段(30年代后) ?背景: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1933年发表《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的内容: (1)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 四、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二战后--- 60年代) 孔茨称其为“丛林” 1、社会系统学派 ?创始人:巴纳德(chester 1.Barnard,1886-1961),曾任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 1938年发表《经理人员的职能》 ?观点: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 共同的目标 协作的意愿------ 取决于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信息沟通 ?经理人员的基本职能: 确定目标、提供诱因、建立维持信息沟通网 2、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H?西蒙(Harbert A.Simen,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197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完整版)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 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精品管理学笔记总结归纳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 1、定义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就是管理 2 4 5)、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管理管理者的管理者(团队意识);管理工作或工作的管理者。 二、管理的性质 1、组织劳动(自然属性) 2、监督和指挥劳动(社会属性)

3、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指管理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性方法的属性。 三、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特点: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 1 2 3 2 3 第二节 一、 1、早期管理方法或实践阶段(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 2、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末) 3、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19世纪至今) 二、早期管理活动实践 1、四大文明古国的管理实践 2、中世纪的管理实践

三、管理思想的萌芽 1、有关管理职能原则方面; 2、有关具体管理技术方法方面 四、管理学的产生(管理活动为基础,并在近代的科学管理理论和过程,组织理 论的研究上产生)。 1、 2 3 五、管理学的初步发展 1、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管理科学理论 伯法(美国)

一系列现代管理科学方法理论,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有决策和规划的科学。它是与行为科学平行发展的,是古典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及其发展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社会合作系统学派 2、 3、 4、 5、 6、 7、 统。 李维特 8、数学学派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探索 1、系统管理理论 2、权变管理理论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艺术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艺术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艺术管理主要包括对丁?音乐、美术、戏剧、艺术设计、舞蹈、电影、电视艺术等在内的社会化活动的管理行为。 2、我国政府文化艺术管理职能丄要是由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三大系统承担。文化部是我国文化行 政的最高机构。 3、艺术行业组织的主要职能:服务职能、沟通协调职能、管理职能。 4、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客体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5、艺术行业组织的当代特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强调组织的意识形态性; 国家与政府管理的色彩浓厚; 艺术行业纽织对保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就有重要的作用。 6、艺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艺术演出类单位、艺术创作类单位、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 7、艺术管理方式一般包括:艺术管理程序.艺术管理方法、艺术管理手段等方面。 8、宏观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政策规范、艺术行政、法律制约、经济调节和社会舆论促进与监督等。 9、微观管理方法包括:价值链管理、制度化管理、协调性管理、激励式管理。 10、艺术营销策略:广告策略、营销推广策略、公共关系策略、品牌与包装策略。 □、艺术创作与制作的资金来源大致分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金融市场融资、社会捐助。 12、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和流动(传播方式),艺术传播也是如此。 13、一个完整的艺术传播,其信息主耍主要有以下几方血构成:信源、信宿、讯息、媒介、反馈。 14、信息管理主耍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信息的储存、信息维护。 15、艺术信息收集要坚持:及时、准确、全面、垂点等原则。 16、艺术传播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人众传播方式。 17、大众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网络传播。 18、艺术传播的具体体现:艺术传播的审美价值、艺术传播的认识价值、艺术传播的教育价值。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管理学:是人们对丁?艺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其特性予以研究的学科。 2、纵向管理机制:在艺术管理机制中,通过由上到下纵向地建立多层次管理关系來实现管理,以垂直化为主要基本形态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可称为(艺术管理的横向机制:是指社会公共文化艺术事务筲理向社会和向币场的横向延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管理运行模式) 3、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是指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对社会公共艺术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主要职能包括艺术资源管理、艺术遗产管理与保护、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与控制、公共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4、艺术项目:就是艺术企业等组织委达到特定目标血进行的工作,如举办一次美术展、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举办音乐会、排演一出人型舞台剧等活动都具育上述三个特性,因而都属于艺术项目。 5、艺术项目管理:指一种有意识地按照艺术项口的特点和规律,对艺术项口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5、艺术事业:具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的艺术事业,是指国家或民族整体性的艺术建设和发展;狭义的艺术事业,则是指我国特有的由国家或政府设置及兴办的以从事社会的艺术服务、创作与研究为主旨的社会性艺术活动。 6、艺术企业管理:指艺术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协调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6、艺术生产企业:指专门从事艺术产品牛产与制作的企业或机构,例如艺术院团、影视制作机构、艺术品制作机构、艺术设计机构、艺术书刊出版机构等。 7、艺术管理主体:即在艺术管理活动中实施管理行为、从事艺术管理活动的部门和人们。 微观管理:指管理主体在对于社会上较小型的实体或群体活动的操控为运筹屮,采取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并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促成人际之间的和谐、活动运行的有序,进而实现组织的口标。 7、个体创作:是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为实现创作者个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认识、审美理想而进行的绘画、小说、剧本、乐曲等的创作,这类创作大多处于一种钱口rh的状态。 8、集体创作:是指需耍艺术]才I体或团队合作完成的艺术牛产活动,通过体现领导者或者主创人员的思想观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