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思品与社会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无情的灾害。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知道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和《中公河流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洪灾。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洪灾带上。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会看地图,冰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间一图片、音乐。

生准备:搜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1.图片导人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谈感受(多媒体播放图片)。

生:大自然风景真美啊!

生2:这些xx 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风景图片和即将学的新知自然灾害形成鲜明的对比,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大自然总是这么xx 多姿吗?

生:不是,大自然还有很多的自然灾害。

(引出新知,师板书课题:灾害)

2.出示教学目标(略)(指名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

中有数。)

3.出示自学要求,自学36~ 39页

(1)大自然有哪些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哪些后果?(2)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我国有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你的家乡离地震带近吗?

(3)阅读《中国江河分布图》,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的家乡在河流带上吗?

(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回答)检查自学情况:

师:大自然有哪些灾害?

生: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师板书)师: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生:地震使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

生2:洪水吞噬了许多村庄和市县,毁坏了大片良田和很多工厂。生: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吹倒房屋和通信设施。生: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69227 人遇难,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3000多人被夺取生命。

(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事例和数据中,感受灾难的无情,师板书危害生命,财产损失)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自然灾害?

生:汇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组灾难中的图片,看看你们又有了哪些新感受。

(多媒播放图片,并配乐“孤独”营造悲伤心痛的气氛,感受灾害的无情,从而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生1:灾难中的孩子,无家可归,无学可上,而我们此时此刻多么幸福啊!

生2:从图片中感受到失去亲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更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灾害是多么的无情,(板书:无情)那么从教科书上的两个地图上,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国家是地震多发国家,青藏、新疆、华北是地震多发区。

生:我们家乡黑龙江不在地震带上,我很庆幸,同时和灾害中的孩子相比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生:从《中国河流分布图》看,我们国家河流众多,所以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生:我们家乡绥滨南临松花江,北临黑龙江,有洪灾隐患,所以防洪工作很重要,去年东方发生洪灾,庄家颗粒无收。很多人无家可归。

师:同学们自学能力很强,那么世界上还有哪些自然灾害?生: 1998年10月26 日,加勒比海沿岸,米切尔飓风。

生: xx 海啸

师小节(略)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学能力强,地图分析透彻,所以给学生充分自学交流的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4.拓展知识

师:大自然的灾害是无情的,是不是所有的灾难都是无法抗拒的?有没有人为因素呢?

(小组合作交流,打开思维,树立环保意识,大自然的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预防和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损失伤害。)

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努力打造实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社会的实践能力。为此我用的品德课堂,力求每个学生在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现就本节课,谈谈教后反思。

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六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强,有自己独道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搜集相关的材料,课中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去自学、汇报、讨论、交流感受。而我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展示平台。

2.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的问题,一定要有共性,有些难度,才适合小组合作交流;有一定的深度,才有合作交流的价值,也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本节课,在拓展知识里,我设计了“哪些自然灾害有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并作出了精彩的回答。而不是流于形式才进行的小组合作。

3.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自从我校有了“班班通”,确实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条件。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组图片:一组是,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一组是灾难中痛苦不堪的悲惨场面。两组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配上相应音乐,让风景图片更加唯美,让灾难中的场面更加刺痛人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看、听、想、说,加深对本课主题的内化理解。

当然,本课还要很多不足,例如:应适时点播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

活... 因此,在漫长的教学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赵明礼 不说话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知道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用设施,初步形成公德意识。 二、教学内容: 1、本课共分五部分:“认识我们的朋友”、“候车室的烦恼”、“我替 朋友说说话”、“看望我们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我为朋友做点 啥”。 2、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题是爱护公用设施,形成公德意识。教材 从学生生活中使用公用设施的经验入手,感受公用设施与人们“朋友”般的互助关系。接着选取了公用设施缺乏时给人们带来的烦恼,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破坏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事例很极端,但很有震撼力。富于爱心的孩子们一定愿意替自己的朋友说说话,用趣味性的方式让孩子澄清思想。然后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公用设施保护的情况,激励小公民们伸出双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用智慧的方式为保护公用设施设计广告语,想出金点子。本课教学侧重于爱护公共设施、讲公德的教育。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的一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11岁左右的儿童。现在的儿童,尤其是城镇儿童,由于应试教育和家长过于功利的思想的影响,整天泡在课堂上、书本中,对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缺乏切身体验。劳动体验的缺乏,导致对别人劳动的不理解和不尊重,进而产生对从事劳动的人的不理解、不尊重。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是为大家服务的,由于认识和体验上的不足,很多人包括一些儿童对公共设施缺乏爱护之心。

小学生故意破坏公用设施的现象不是很多,少数学生恶作剧地污损、刻画公用设施的现象倒是不少,他们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 四、教学重点: 1、观察生活中常用的公用设施以及使用、维护情况,体验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换位思考,用趣味性的方式让孩子初步形成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学生对公用设施这个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评析

《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案例

《品德与社会》德育教学案例 课题:三年级上册《谢谢您,爸爸、妈妈》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中心小学李代安 活动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究个人的成长历程,知道爸爸、妈妈为自己做过的 事情,感受父母的爱,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爱自己的家。 3、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融洽师生关系。活动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 3、投影仪。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恩父母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件设计思路: 1、制作父(母)子(女)之间交往的课件,贴近学生生活,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感恩父母的图片或资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请你们说说: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高兴?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生气? 你的哪些行为使父母伤心? 你的什么事情使父母着急? 学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看到,当你有了成绩或取得进步时,会使父母感到高兴; 当你有了缺点或错误时,会使父母生气;当你的言语刺伤父母的心时,会使父母感到伤心;当你得了病或退步时,会使父母着急………… 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父母多少心血啊!那么,作为子女,怎样谢谢爸爸、妈妈呢? 揭题并板书:谢谢您,爸爸、妈妈 课件出示:家乡新修的柏油路、路灯、球场的图片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设施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答: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便利

………… 师小结:你们说得真好!这些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能给大家带来方便和服务的设施,都叫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个大家族,它的成员可多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街头还是田间,都有它们的身影。今天我们就一起找一找身边的公共设施,来认识它们,好不好? 板书课题:身边的公共设施 二.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或资料。 1、小组内交流回报。 师:“课前老师安排大家收集了一些公共设施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 2、全班展示汇报。 师:大家展示的时候,按照一定的顺序,如:先从身边的说起,然后再谈谈其他的地方。如:学校、城市、公园、大街。 小组一:我们收集的是学校里的公共措施,如:教室、课桌椅、乒乓球台。 小组二:我们收集的是大街上的公共措施,如:路灯、电线杆、电线、垃圾箱。 小组三:城市还有:交通岗、红绿灯、交通指示牌、路标。 小组四:农村的公共措施有:石碾、石磨、桥、浇地用的水井和水渠。小组五:公园里的设施有:长椅、健身娱乐设施、花坛、草坪。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找出了这么多的公共设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优质课教案教学案例2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预设: 1、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3、通过让学生尝试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体会规则的意义,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4、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凸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借助课件、调查表,利用调查、游戏、合作交流、探讨、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引出规则→了解规则→寻找规则→制定规则→拓展规则”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课时数预设:2课时 各课时活动内容预设: 第一课时:我找到规则 第二课时:制定规则,遵守规则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预设: 1、通过做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了解规则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生活中的规则;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 3、在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CAI课件;设置游戏场地;制定调查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三组调查不同场所的规则(一组调查家庭、一组调查学校、一组调查社会),并填写调查表。 活动流程预设: 一、游戏比赛,引出规则。 1、教师导言。同学们都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今天,我们就请XX老师做裁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游戏比赛,怎么样?

2、做游戏。 (1)做无规则的游戏。因未说到“人数、时间相等”,教师故意拉大时间的差距,让学生谈看法。(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无规则。) (2)做有规则的游戏。(让学生知道有规则的游戏,大家玩得真开心。) 3、引题。规则真的挺重要。没有它,连小小的游戏比赛也没法做到公正、公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板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二、联系实际,了解规则。 1、播放课件。教师出示P52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2、想一想: (1)他这样做对吗? (2)我们有没有做过因为不守规矩而影响别人的事情?我们有没有碰到不守规则的人? 3、说一说。 三、合作交流,寻找规则。 1、教师导言:我们的身边除了有游戏规则,在我们的家里,在学校,在公共场所还有哪些规则呢?课前,同学们都做了调查,请拿出你们的调查报告讨论讨论。大家一起来交流。 2、分组交流规则。 (1)按所调查的不同场所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 (2)根据调查表的内容,每人介绍自己调查到的规则。 3、每组派代表分别上台汇报。 4、学生汇报:“我的调查报告”。 (1)学生1:我在公园找到三条规则:请保护树木,不要踩草地…… (2)学生2:我找到的规则:请不要在这里吸烟…… (3)学生3:我在学校里找到的规则有:发言先举手…… (4)…… 4、师生评价。对收集到有意义的规则的同学进行奖励。(奖励“小红花”、“小飞机”。 5、请同学们继续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预设: 1、通过让学生尝试规则的制定,进一步体会规则的意义,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虽然我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比如,再讲金字塔的神秘之处,有些同学就会问,老师他到底有多神奇,他的水真的能治疗伤口吗等问题,(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

五年级下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人教版五年级下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第1课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重点: 1、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2、知道快乐有很多种,而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快乐更持久。 教学准备:收集生活中的快乐例案,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感受快乐 一、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快乐场面。让同学谈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每个学生都谈一谈。(同桌交流倾诉自己快乐的感受) 3、抽生汇报。 4、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快乐。当我们听到好消息、取得好成绩时,当我们尽情地玩耍、唱歌时,快乐都伴随着我们。快乐是好心情,快乐是一种感受。 二、多变的情绪 1、让学生记录一周之内自己的心情变化,写明原因后涂上“心情色”。红色代表“快乐”,灰色代表“不快乐”。以小组为单位和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事,把这星期内快乐和不快乐的事告诉小伙伴们。 我的心情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心情卡,谈一谈一周内自己的情绪变化,什么事使种自己感到快乐,当时心情怎样;什么事使自己不高兴,当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发现的快乐 1、抽生阅读《我发现的快乐》。 2、让学生讨论在范例中发现了什么?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结:说明快乐就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只要你以积极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发现和感受到这些快乐。 四、快乐驿站 1、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心情,并感染其他同学,以使班上的同学感受到快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一说快乐的情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在愉悦、快乐的心境下学习、做事有什么感受? 五、生谈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把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快乐写在“快乐卡片”中,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汗水换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收集生活中用劳动换来的快乐例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快乐有很多,有单纯的快乐,也有掺杂着痛苦和汗水的快乐;有短暂的快乐,也有持续长久的快乐……有些快乐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有些快乐则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汗水换来的快乐。 二、多媒体出示运动员夺冠后激动拥抱在一起的场面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分小组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2、结合自己收集的例子进行交流。 3、以教师收集的例子进行讨论交流。 …….. 六、教师小结: 汗水中的快乐,强调的是我们努力付出自己的辛苦之后,在结果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就有可能获得一种收获的快乐,在自己点点滴滴付出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体现着成就感、自豪感的快乐。快乐的满足也来自辛苦和努力。这种来之不易的快乐是更持久的快乐。 第三课时给予的快乐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录音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 1、讨论“给”永远比“拿”快乐是什么意思? 2、生共总结 3、教师总结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案例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案例 圆明园在哭泣 教材分析: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小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三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第二部分是“屈辱史”。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三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两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邓世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教师:相关课件,记号笔若干支,清朝疆域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预设: (一)定格图片,引发思考 1、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2、出示图片、文字,学生质疑:圆明园因何哭泣…… (二)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1、学生看书,了解圆明园原有的面貌。 2、感受圆明园的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 3、学生交流心中的感叹。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三)走进历史,直面毁灭 1、播放录像《火烧圆明园》,思考: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2、阅读关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资料,交流感受。 3、谴责英法联军:此时,你想对这英法联军说些什么?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四)研究资料,体验屈辱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2、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感受不平等之处: (1)赔款金额多:加一加,算一算,并与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总收入进行对比。 (2)割地面积大:四人小组合作,在清朝疆域图上画出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的领土。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平等条约?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五)聆听哭泣,深悟文理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成长,我快乐》教学案例

第三单元我在生活中长大 鲁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成长,我快乐》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展示与活动,让其了解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苦与乐,体会生活中学习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感受到终身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体会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3、体会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4、感受学习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愿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5、通过观察周围成年人学习的情况,感受当今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记录自己成长印记的材料,如照片,日记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歌曲《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 师:我们在生活中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成长,我快乐》。 二、自我展示

1、师:从入学到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和平时生活中学到了那些东西?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2、学生交流 3、师:看来,这两年,我们学到的东西真不少。知识增多了,本领增长了,比过去更懂事了。 三、学习经验小交流 1、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于学习中都会有第一次,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过当我们会想起来的时候,也很有意思。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请你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会这个本领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挫折,自己是怎样坚持学会的,成功后,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 2、班内交流,总结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四、大家学一学 1、师:同学们,我们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学来的。我们一起回忆,还能从那里学来呢? 学生交流: 师:没想到我们的老师真不少,报纸、电视、周围的人……..关键是看我们会不会发现。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2、想一想,辨一辨 (1)结合教材中的图想一想,说一说,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2)结合周围的各种现象说一说,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完整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 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站前小学程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案例1】《着火了》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4、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 5、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不难看出袁老师所进行教学设计的“精心”,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课后你们还想做哪些事件?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案例

《学会感恩》案例分析 我们都需要一份感恩的心,没有责任感,缺少感恩意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思考自己应该对社会、家庭负什么责任,这也使得很多的孩子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变得缓慢而曲折。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教师设计了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学会感恩》,在课上学生的言行感动了教师,教师也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了自己在社会角色中的位置。整堂给人感触很多。 一、情感初显,让学生从爱的故事中得到共鸣。 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颗红红的爱心。在这颗心上,记载 了一个个怎样的爱的故事!让我们来听一听。 二、爱的故事 1《爸爸的爱》 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你想对他的爸爸说什么?(贴树叶:您的的唠叨让我温暖。您的怀抱让我幸福。爸爸我爱您!)树叶飘出一份 爸爸的爱。 2《妈妈背我上学》、《奶奶的手》 小伙伴的妈妈和奶奶是这样疼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妈妈奶奶也是这样地关爱着我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和奶奶说什么呢? (1-2 )说一说。 3(亲爱的妈妈谢谢您!)(亲爱的奶奶,您的手又漂亮又温暖!奶奶我爱您!)(树叶飘出妈妈和奶奶的爱)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多次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他人的内心情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这其间,有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分析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有高尚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孩子们从平常的骚动,慢慢每个孩子的眼中出现一丝的明悟,一丝的不知所措。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从而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浮现眼前,让万般感慨涌于心头。 二、喷发情感,让学生懂得爱是需要相互的。 三、自己的故事 (图片)是啊,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那浓浓的爱包围着。亲人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许多,在成长的路上,一定有也有一分爱 深深地感动着你。让我们静静地回忆一下。再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1、同学说说自己的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那我们同桌互相来说说听听彼此的故事吧?) 2、让自己的故事,让父母对我们的那份爱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同 学们请把父母对你的爱与同学分享(指生逐个叙述自己的故事)。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加深了学生对“爱”的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学会关爱他人,实行知与情、情与行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其中学生在讲自己的故事时,是那样的感情真挚: 生甲:爷爷把我拉扯大了的,回想起爷爷每天要早起为我做早餐,每天送我上学,是那样的辛苦。看着爷爷越来越驼的背,有时吃力的咳嗽, 我好后悔那时不任性有多好呀。 生乙:我的爸爸很爱我,只要是我要求的,他从不拒绝我,可我总是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多彩的世界》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案例1】《多彩的世界》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性建筑。 2、让学生相互讨论一下自己知道的古国特点引出《多彩的世界》。 3、出示个大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进行解说。 4、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回忆这些教学片断,我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的四大文明古国当时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们还知道其他的古代文明古国家吗他们的文明成就有哪些,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分析 |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我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对站前小学程袁老师的《着火了》一课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站前小学程袁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1】《着火了》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品德教学案例

《家庭的记忆》教学案例 一、教材解读 《家庭的记忆》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的成长与家庭”这一单元中的内容。本课内容分为四大版块第一部分是“家庭称呼抢答赛”;第二部分是“‘家史’小调查”第三部分是“传统节日中的‘家’”;第四部分是“语言文字中的‘家’”。本课教学在已经完成了了解家庭结构、体会家庭亲情分担家务劳动的基础上进行,旨在引导儿童纵向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是一次情感与认知的升华。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悄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家庭、班级、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认识自我和家庭的关系,了解家庭的发展和热爱家庭的在大部分学生身上不存在主动性,他们虽然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但不能理解爷爷奶奶为何总是那么节约和珍惜生活,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庭,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

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我们要对我们的家庭更加了解,就要了解家庭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爱我们的家关心家庭生活。所以,要过本课的教学来加强这方面对学生的引导。 三、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点评:以与课堂有关的歌曲引出话题,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气氛,激起学生对家的美好回忆。)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师:同学们,你知道家庭里成员除了爸爸妈妈以及你自己外,还有谁吗? (学生自由回答,如爷爷奶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表哥表姐等) 师:那大家知道这些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吗?课前老师有布置大家要提前完成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是否能让你明白这些关系呢?有谁能来说一说? (学生举手,教师选择3位左右学生进行回答) 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很不错,不但知道了要如何称呼这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新朋友新伙伴 任课教师:杨艳伍教学目标: 1.乐于和同学、老师交往,通过内心体验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 2.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养成交往过程中的文明习惯。 3.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会用简单工具制作名片,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活动环节,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消除与人交往的陌生感和羞怯感。 教学方法: 游戏、交流、感悟、表演等。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找朋友》歌曲录音、游戏道具。 学生准备:1.自我介绍的相关内容。 2.自己制作的小名片。 3.制作给朋友送的小礼物。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发兴趣。

指导要点:通过动画片中的人物“大头儿子”的录音,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做自我介绍时模仿的范例。 1.小朋友们,你们听录音,谁来了?大头儿子说:“嗨,小朋友们你们好!认识我吗?(生答) 教师让学生学习“大头儿子”自我介绍。 活动二、结交朋友。 指导要点: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大胆活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活动性。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让学生听着美妙的音乐,在班中做流动性交际活动,让他们大胆地去实践一下。利用头饰鼓励学生大胆说话,要勇敢大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抓住每一次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1.师:谁先来说说该怎样去交朋友?(板书:主动、大方、有礼貌) 从开学到现在,你一定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新伙伴,但班中肯定还有你不了解的同学,老师想请你带着名片卡去交一个新朋友,并做好自我介绍。全体起立,随着音乐,去找个新朋友吧!(放歌曲《找朋友》) (1)玩“找朋友”的游戏,找到朋友后把名片互相交换,互赠小礼物。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教学案例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这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次系统的全面接触到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意义巨大,而正确处理火患发生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实用也最为严重的一环,学生学习的成果将可能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119、火场逃生等),为生活动所需掌握的安全常识提出必要的理论指导。 2.知道当火患发生的时候要机智、英勇、不焦灼、不蛮干。 3.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发生的火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课件PPT播放一段火势蔓延、浓烟滚滚的视频,学生情感严俊,教师引导同学们:“如果我们身边发生火灾,周围已经烟雾弥漫,你会保护自己吗?” 再看PPT资料片,感悟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恐惧。 1.吉林中百 2.15 特大火灾事故电路漏电,伤亡惨重! 2.2004年2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中百商厦发生特大火灾,火灾造成53 人死亡,71人受伤,其中轻伤13 人。初步调查结果为电路漏电引起火灾。 3.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4.(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5.是啊,火灾令人恐惧,损失让人痛心。以上案例确实让人们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6.同学们,让我们试想一下: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反思原因,引起共鸣。 7.看到这一切,你想到了什么? 8.小结过渡:正像你们所说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么严重。 那么,在我们身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我们应防患于未然;但当无情的火患发生的时候,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应该沉着、清静、机智、英勇,还应根据例外的危险发生情况,进行自救和逃生 二、课堂活动 9.1、创设情境,模拟演练 10.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想。假如在上课时发生火灾,我们该怎么办?(警报响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11.:情景模拟:当火灾发生时,怎样的拨打电话119? 冬冬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他家就发生了这样的无意…… 12.(例:冬冬家发生火灾的情形:冬冬家住在 5 楼,一天傍晚,爸爸、妈妈都没有下班,冬冬一个人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突然闻到了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发现楼道里已经浓烟弥漫。) 13.谁来帮帮冬冬呢?生解放地说。(师评价学生: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护自己;了不起,看到火这样大,想到冬冬是个小孩,他应该先报火警。) 14.对,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迅速报警、灭火与逃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119,怎么打? 适时指导学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xx 互动演练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学案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课堂上》一课是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我会听讲”、“举起我的手”两个分主题活动,由三个页面组成。 25页图中表现了一组老师讲课时学生认真听讲的场景。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明确在课堂上应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26页图中表现了上课时学生是怎么举手发言的场景,让学生明白提问题、回答问题时应该怎么做。 27页图中表现了课堂上影响学习的不良习惯,通过与前两个内容实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主动提问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六岁左右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一时难以适合由幼儿园小朋友角色到小学生这个角色转变,同时,本年级共两个班,每个班学生人数达到四十多人,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控制好课堂教学秩序,让学生能有序地实行学习。在这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特点,控制好学生的有意注意,适时实行引导,使学生明白道理。第二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以四个活动为载体即:故事激趣,会听讲;情境体验,学举手;火眼金睛,辨是非;典型引路,树榜样,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体验、,让学生去发现课堂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身边的榜样,懂得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规范课堂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2、知道养成良好课堂习惯的重要性,持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在课堂上要养成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2、在课堂上能主动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 1、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搜集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片段,课件《学弈》谜语题、

品德与社会《我们的基本权利》教学案例

在倾听、判断、说理、辨析中让学生知法守法 ——《我们的基本权利》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法律伴我行》之《我们的基本权利》。 【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将教学的目光多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崇尚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初步形成现代民主意识。 2、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 3、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了解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法律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教学难点】 能初步分辨社会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让学生明白法律保护我们,但法律有时又会限制我们的“自由”,让学生知道该怎样遵守法律,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文,收集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例,同时指导学生收集生活中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例。 学生准备:课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查找公民的基本权利,收集违法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事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很高兴地期待样子。 师:(播放录音《你本来就有读书的权利》)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你有什么感想?你又想对周媚娟全家,新民小学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说些什么? 生: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对周媚娟的说,你本来就有上学的权利。我还想对她的爸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房县实验小学李儒梅 一、教学设计背景 《品德与生活》结合了思想品德课和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并以引导儿童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了解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人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通过激起孩子的回忆和家人之间发生的事,感受家人之爱,并会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且将重难点定在:引发孩子的回忆,让他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搜索,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其实我们时刻生活在家人的爱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从积极创设情境出发,去感悟孩子,让孩子融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体会父母的疼爱。 二、教学活动简要过程与说明 △创设第一情境(导入):聆听歌声,激发情感 1、小朋友,曾经有一位和我们一样大的小伙伴深情地唱过一首歌,让许许多多的人们感动。今天,你想和老师一起来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吗?(学生积极性一下高涨)(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音乐转轻)小朋友们,听着听着,你是否想到了什么呢?说出来吧! 生:我想到了我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细心地照顾我。 生:我想到了每当假日,妈妈都带我出去玩。 生:我想到了妈妈经常做我爱吃的采给我吃。 生:我想到了妈妈放学拿着伞等我放学。 (学生说得很好,记忆打开很快,大到有谈到生病时妈妈日日夜夜照顾他,小到餐桌上拣他喜欢吃的菜给他吃,更多的是雨天放学妈妈着伞等待在雨中的情景。) 3、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妈妈爱我。 生:因为我是妈妈的宝贝儿子。 (学生都提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 4、妈妈是这样,爸爸、爷爷和奶奶何尝不是如此,家人的疼爱是我们最宝贵的拥有,它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你感受到了吗? (板书课题:家人的爱) 5、家人的爱是否只表现在这一些呢?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学生形成自学探究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自主探究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设计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案例】《着火了》 1、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火灾现场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然后引出课题《着火了》。 3、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火灾实例,教师补充相关的内容。

4、用警察叔叔的话,规范学生的言行。 5、最后用夸夸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学生的言行。 主要根据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课后你们还想做哪些事件? 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