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戏曲史考试大纲

中国戏曲史考试大纲

中国戏曲史考试大纲
中国戏曲史考试大纲

《中国戏曲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旨在全面考察考生对中国戏曲史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考试基本要求

1. 准确把握中国戏曲史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2. 了解掌握中国戏曲史中的重要剧作家作品及重要现象。

3. 熟练运用戏曲史理论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戏曲的起源与成熟

一、戏曲的起源

1. 原始戏剧形态及其特征

2. 秦、汉、六朝优戏

3. 唐、五代优戏和歌舞戏的特征及意义

二、成熟的戏曲形态

1. 宋杂剧与金院本的艺术特征

2. 南戏的特征与价值

第二部分:元杂剧与南戏

一、元杂剧的成就

1. 元杂剧的发展概况与特征

2. 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

二、南戏的成就

1. 南戏的特征与艺术成就

2. 南戏的代表作家与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杂剧与南戏的舞台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成就

一、明代传奇与杂剧创作的概况与特点

二、明代传奇创作的成就与代表作家、作品

三、明代杂剧创作的成就与代表作家、作品

四、明代戏曲舞台艺术的特征

五、明代戏曲理论的成就与代表作品

第四部分:清代戏曲的发展与成就

一、清代传奇创作的成就与特征

二、清代传奇的代表作家、作品

三、清代地方戏的发展概况与花雅之争

四、清代戏曲的舞台艺术特征

五、清代戏曲理论的成就与代表作品

《艺术概论》知识点

《艺术概论》期末考点 1 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和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去进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2 艺术中典型、意境与意象的异同 典型、意境和意象都是艺术创作中的高层次形象,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也是最富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和境界。三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 (1)同属于美学范畴。 (2)均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在意蕴。 (3)在被欣赏接受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充分地调动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激发起欣赏者投入再创造的状态之中。 典型与意境,意象的区别主要在于: (1)各自的含义不同; (2)在艺术作品中的侧重不同。典型以再现为主,注重写实,以人物塑造见长,比较直接地反映生活;意境则以表现为主,注重抒情,以情景交融的画面见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比较间接。 (3)典型、意境与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而意境的特征主要表现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更能激发起人的美好联想;意象是审美的认识、审美的情感和审美的物象的统一。可以说典型的意义更多诉之于人的理性思考,而意境和意象的价值更多引发人的情感联想。三者在审美效应上有一定的差别。 3 艺术创作要经历的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1)艺术积累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3)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转化为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象或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表现是艺术创造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4艺术批评的功能 (1)对受众: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2)对创作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3)对艺术学: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早有联系,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当代社会,就是艺术与科学共同飞速发展的三个黄金时期;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艺术与科学又是对立的。例如在本质上,科学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 (2)从当前情形来看,科学对艺术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首先,现代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和形式的诞生,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其次,现代科技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如电脑音乐的出现,就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最后,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也促进了二者自身的发展,工业艺术设计就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6对典型人物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的理解 (1)一切典型人物都是鲜明、独特的个性与集中、深刻的某种共性的统一。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身上总能反映出社会生活中某类人或某种事物的带有普遍性本质共性,是人们所常见的,所以会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另一方面,由于典型人物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是不可重复的,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少见的,所以,人们又会有“陌生”感;(2)比如阿Q,他那种虚荣好胜、自欺欺人的可笑品格,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种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恶劣国民性,不少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点,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阿Q精神”是人们所熟悉的;但阿Q的具体个性,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行为特征,比如被人欺侮挨打后僦说上一句“儿子打老子”来自我解嘲,又是罕见的,只有阿Q才会如此,所以,人们又对他产生新鲜感、陌生感;(3)正是典型人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构成了读者“熟悉”和“陌生”的统一。只有“熟悉”而不“陌生”,便成为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的公式化、概念化人物;只有“陌生”而无“熟悉”,则虽有个性却

《中国电影史》课程学习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95002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 适用对象:无限制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重新崛起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又分为三个部分:“文革”前的“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第一部分既重点介绍“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政治因素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影响,也充分展示“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就和电影人的风采。第二部分重点说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摧残以及应如何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电影人的新的探索以及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并适当安排观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要求灵活调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给学生提供各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的名录,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选择观看。本门课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人力资源管理(双语)》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 (双语)》教学大纲 编写人:吴敏编写时间: 2005 年 10 月 30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双语)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ilingual) 课程号:4014342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 32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组织内人力资源吸收、选拔、培训、使用、激励等的客观规律和具体方法。在任何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一项关键的管理职责。本课程以管理理论为基础,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特征,重点探讨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招聘、甄选、培训、激励、绩效评估、薪酬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比较熟练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借鉴所学原理与方法,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问题。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下划线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2学时) 一、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三、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 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及环节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六、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章人力资源的规划(4学时) 一、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二、人力资源预测技术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 第三章工作分析(4学时) 一、工作分析概述 二、工作分析的实施 三、人员配备 第四章员工招募(4学时) 一、员工招募流程 二、员工招募渠道员工招募渠道的选择 第五章员工培训与职业生涯发展(4学时)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精编版教学内容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全部知识点 精编版

宋崇导演教你拍摄微电影 一、微电影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你需要掌握和了解以下问题: 1:“微”时代到来的原因有哪些。 2:微电影创作要遵循哪些特点。 3:微电影在广告中的运用。 1.1 微电影制作概述 ●电影一诞生就是从微电影开始的。 ●短片的分类: 1、微短片 3-4分钟 2、短片 8-15分钟 3、中短篇 15-25分钟 4、长短片(中片) 30-40分钟 ●一、“微”时代的到来 1、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压力过重;碎片时间、快信息、轻阅 读。 2、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手机电信。 3、DV技术的普及,出现“草根”电影,全民制作。 4、大量传媒学院诞生,学生大量短片作业

5、大量微电影评奖、评论活动,推动微电影发展,并从草 根、走向精英化。 ●电影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艺术 ●二、微电影创作、生产、发行出现井喷状况 (2010-2013三年时间) 2011年:200部 2012年:井喷大发展 2013年:中国最大的微电影门户网“唯象网”373部类型比例: 纯艺术表达76% 广告17% 吐槽恶搞5% 城市宣传片2% 艺术表达中的类型比例: 剧情 33% 亲情 27% 爱情 24% 喜剧 9% 励志 8% 青春 5% 动画 4% 科幻 3% 惊悚 3% MV 2% 动作 1% ●三、微电影定义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 期”制作(1-7天)和“微(超小)投资”的视频类短片,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系列成剧。 ●四、对定义的补充和修正 1、播放平台拓宽到电影院。 2、时间调整为30秒-9分钟。 ●五、微电影的特点 1、微电影是以电影的名义,因此具有一般电影的美学特质。 2、借新媒体兴起之风,从小作坊发展成一股浪潮;快读、易 读、轻读。 3、入门门槛极低,从草根到全民合作,投资小、灵活、便 利、回报快,使电影从象牙塔艺术,降落到“下里巴人”。 4、成本低:短、小、快。 5、全国传媒学院几千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组织评论’评 奖,使微电影走向专业化、艺术化。 6、商业利益,企业需求,激励微电影的发展,中小影视公司 将微电影作为主要的挣钱手段。 7、微电影传播性、多样性、主体全民性、播出的开放性,使 微电影具有无穷生命力。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 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三、课程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本课程特性、研究对象、学习方法和电影史的分期。 1.1 教学内容:视觉文化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计划及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主要培训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这套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原则、方法的课程与科学。它是为确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 员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设置的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认证培训和国家人社部的认证考核,确保学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和工具,并使 其通过培训中的知识讲解、能力训练及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提高从事宏观、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员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从而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资信水平。 并且培训后的通过资格认证,检验教学质量,既能使学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 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 源管理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企业经营 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4、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标 准和要求,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 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率。

电影理论知识点

电影理论知识总结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电影理论部分 选择、填空;概念和术语;问题的回答和阐述; 出题原则:以基本知识为主,一般知识为辅,个别偏僻知识。 对作品、术语、观点、人物、流派的了解; 作品:著作、论文、电影作品;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 复习建议:点面结合;自我提问; 答题技巧:要凝练概括、准确全面;要从各个角度考虑回答问题的内容;检查、补充和推敲;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96年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经典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 教学大纲 【说明】本课是为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1986-1948年,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1949—19 76年为“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电影,1977年以来中国电影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中国电影发展的史的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解法和多媒体手段。 本课程2课时/周,教学36周,共72学时。 【本文】 第一章中国电影的萌芽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电影进入我国后与传统的戏曲相融合形成了“影戏”特点。 内容要点:第一节摄制中国影片的尝试 第二节郑正秋和我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电脑、VCD 授课时数:2课时 第二章在混乱中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虽然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我国的电影事业还主要掌握在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手里,电影创作仍渗透了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内容要点:第一节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 第二节联华公司的《古都春梦》和《野草闲花》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

教学手段:电脑、VCD 授课时数:2课时 第三章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及其成就 教学目的:党领导了中国的电影文化运动。中国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转变过渡时期。介绍夏衍、阳翰笙、沈西苓、郑正秋的电影创作。 内容要点:第一节明星影片公司的进步影片 第二节联华公司的进步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电脑、VCD 授课时数:6课时 第四章徘徊摇摆中的中国电影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电影发展的曲折性。红军在长征途中,文化上的反“围剿”。 内容要点:第一节蔡楚生的《渔光曲》和《新女性》 第二节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拍摄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电脑、VCD 授课时数:6课时 第五章国防电影运动 教学目的: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电影界开展了抗日民主运动。了解“国防电影”的意义,代表作。 内容要点:第一节袁牧之与《马路天使》 第二节蔡楚生与《迷途的羔羊》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学计划及大纲

《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师” 的主要培训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这套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的理论、原则、方法的课程与科学。它是为确认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设置的认证培训课程。 本课程教学总的目标要求是:通过认证培训和国家人社部的认证考核,确保学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知识、技能,真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理论、和工具,并使其通过培训中的知识讲解、能力训练及测评工具的有效使用,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理论、技术与方法,提高从事宏观、微观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使学员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从而提升人力资源从业者的资信水平。 并且培训后的通过资格认证,检验教学质量,既能使学员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要求, 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企业经营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贡献。 4 、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全面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标准和要求,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能力技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率。 三、教学方法 1、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联系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之亲身体会,更好的接收相关知识。

03511中外电影史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 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 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 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部分:外国电影史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电影的起源(一般) 1.识记: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2.理解:视觉滞留,摄影术和放映术的发展 (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次重点)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电影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第三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影视作品赏析、剧本写作、摄影摄像基础 一、课程介绍 《中外电影史》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扩展学生认知电影的发展历程,要求对中外电影流派与发展详尽的讲解,并着重通过经典电影的赏析与评论,来培养学生电影欣赏水平与评价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审美与批判情趣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了解中外电影历史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风格与特点,通过不同国家的经典代表作品赏析来扩展学生对中外电影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镜头感与创作能力。 2、培养学生电影赏析的审美情趣,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编导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国内外电影流派与先锋导演的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卓越的审美与镜头表达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世界电影史 1.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地下咖啡厅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由此也开启了电影的纪实主义风格,是电影纪录片的先驱。《工厂大门》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他们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 2. 乔治.梅里爱(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代表作是《月球旅行记》、《贵妇人的失踪》,开启了摄影棚、科幻电影的先河,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梅里爱是幻想主义、浪漫主义;他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

3.1903年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鲍特创造性地发明了电影叙事的流畅性剪辑。 4.格里菲斯,对早期美国电影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奠定了好莱坞的流畅剪辑基础。代表作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最后一分钟剪辑”的发明者。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第二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1928年) 欧洲第一次电影运动 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由于这些思想、艺术流派共同特征是:颠覆传统价值观念,主张个性自由抒发,重视对“心理现实”的认知和表达,并大多具有“非理性”的特点,因此,它们被后世统称为“现代主义”思潮。 上述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波及到了电影创作中,并主要体现在以下流派及其代表作当中: “第七艺术”:电影是继绘画、建筑、雕塑、诗歌、音乐、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 法国印象主义: 路易.德吕克《洪水》、阿贝尔.冈斯《车轮》。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石金涛版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 教学大纲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说明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对于体现培养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性内容。它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基本业务操作知识,学会用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①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 由现代培训与开发、战略性培训与开发、培训中的基本学习原理、培训需求分析、新员工导向培训、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应用新兴技术进行培训、管理开发培训、培训有效性评估、职业发展管理、教练技术与企业教练在培训中的应用、领导力开发——从评估中心到发展中心、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与开发等组成。 ②课程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内容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原则和依据提出要求。 l)对员工培训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等理论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认识; 2)掌握员工培训的流程; 3)掌握员工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技巧和重要性; 4)通过一定量的案例分析和培训理论研讨,使学生的培训实施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3)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成绩考核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①教学方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讨论法 ②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采用平时和期末分别占30%和70%的比例考核。 (4)须特别说明的事项。 此课程实用性较强,需紧密结合此理论内容安排学期末的课程设计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

目录 《影视剧改编》073029 (1) 《中国古代文学》073037 (10) 《电影理论A》073046 (16) 《戏剧文本分析》073055 (17) 《影视剧作1》073057 (20) 《影视剧作2》073058 (22) 《影视剧作3》073059 (24) 《影视剧作4》073060 (26) 《影视剧作5》073061 (29) 《影视剧作6》073062 (30) 《电视文案1》073063 (32) 《电视文案2》073064 (35) 《非虚构类短片创作》073071 (37) 《虚构类短片创作1》073072 (38) 《虚构类短片创作2》073073 (40) 《电视剧原理》073075 (41) 《中国电视剧史》073076 (43) 《外国电视剧》073077 (46)

《影视剧改编》07302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73029 英文名称:Adaptation of film and teleplay 授课对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 6 学分/学时:2/32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影视剧作 教学方式:讲授、读片(文学作品与影视剧对比分析)、课堂讨论相结合。 课程简介:影视剧改编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中外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实例,讲授影视剧改编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主要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种叙事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戏曲、叙事性散文和叙事诗)的影视剧改编个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和评析。另外还可根据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发展现状适当增加网络作品的改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等内容。本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影视编剧技巧和具备了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修养之后必修的一门关于影视剧再创作的实用方法论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再创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应通过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原著与其影视剧改编作品的对比剖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改编原则和一些实用有效的改编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指导学生的具体改编实践,使学生的影视剧改编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影视剧改编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求教师对典型的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精细独到的剖析和总结,要求学生结合课程需要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观摩相关的影视剧改编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影视改编的挑战性、改编对象的选择(2学时) 重点内容:文学与影视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的差异 第二章影视改编的基本原则(2学时) 重点内容:相似性、整体性、典型化、影视化 第三章忠实与改造——影视改编尺度的把握(4学时) 重点内容:当代性、独创性 第四章影视改编的基本方式(4学时) 重点内容:移植式、近似式、注释式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考证辅导课程类型:理论课 课程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适用层次:中技 学时:144节课学分:8学分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一)本课程的作用、地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是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也是考证必修课之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管理人才,实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初步学会制定计划,懂得个体分析,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练习法、模拟实训法 (三)课程学习目标及基本要求: 掌握如何分析个体、劳动法的基本知识、企业计划的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结合相关案例来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 (四)课程类型:专业考证课 (五)先修课程:《现代企业管理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 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熟悉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均衡;了解均衡价 格论的一般原理。 本章教学重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工资形式、失业及其类型、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政府行为和劳动 力市场。 本章教学难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知识点: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最大化、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知识点: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劳动力市场均衡、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真题详解 2021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电影历史及理论》考研全套 目录 ?全国名校电影史考研真题汇编 说明:本科目考研真题不对外公布(暂时难以获得),通过分析参考教材知识点,精选了有类似考点的其他院校相关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钟大丰《中国电影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预售]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常江《影视制作基础》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摄像基础 一、填空题 1电视摄制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ENG电子新闻采集方式;EFP电子现场制作方式; ESP电子演播室摄制方式查看答案 2摄像机无带化存贮介质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光盘;硬盘;存储卡查看答案 3按图像质量档级分类摄像机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广播级摄像机;专业级摄像机;家用级摄像机查看答案 4持机方式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固定机身方式;徒手持机方式查看答案5电视摄像的拍摄要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稳;准;匀查看答案

6三角形机位布局可有三种基本变化,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外反拍;内反拍;平行三角形布局查看答案 7摄影通常称为______,是用______为工具,用______绘画。 【答案】照相;照相机;光查看答案 8传统摄影是一个______过程,影像存储在______上。 【答案】光化学;感光片查看答案 9传统摄影与数码摄影本质上的不同点是:传统摄影是______过程,数码摄影是______过程。 【答案】光化学;光电查看答案 10目前,数码摄像机所使用的存储介质是______、______、_____ _、和______。 【答案】磁带;光盘;闪存;硬盘查看答案 11随着数码摄像机存储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数码摄像机依据记录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______数码摄像机和______数码摄像机等。 【答案】专业;DVD;硬盘;高清查看答案 12液晶显示器不仅可以做取景器,还可以用以拍摄效果的______和各种信息的______。 【答案】回放;显示查看答案 131024*768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1280*1024分辨率的像素是______万。 【答案】100;130查看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