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整理

上肢

上肢的体表标志

上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腋窝的构成及内容

腋动脉的分段及主要分支

腋淋巴结的分群、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及流注关系

三边孔和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结构

臂丛各束的分支

腋神经的行程和易损伤的部位

腋鞘的概念,肌腱袖的概念和意义

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肱动脉、正中神经在臂部的行径及二者的关系

肱骨肌管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肘窝的构成及其内容

前臂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桡血管神经束、尺血管神经束和正中血管神经神经束的构成

腕管的构成和内容

手掌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

手掌筋膜间隙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手掌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布范围

本章重点:

肩部:腋腔的构成及主要内容。锁胸筋膜、肌腱袖、三边孔、四边孔、腋鞘

臂和前臂:臂和前臂内、外侧肌间隔和骨筋膜鞘的形成及其内容。肱骨肌管、血管神经束肘窝:境界和内容,肘后三角、提携角

腕、手部:腕、掌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手掌深筋膜的区分、间隙及临床意义。鼻烟窝、屈肌支持带、腕管

各部位肌的名称、位置;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

下肢

下肢的体表标志

下肢浅静脉的起止、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臀部肌的配布

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通过结构

髋周围动脉网的组成与其临床意义

腹股沟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

阔筋膜及其所形成的髂径束及卵圆窝的形态特点

肌腔隙、血管腔隙的构成和通过结构

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股鞘的概念、内容及临床意义

股管、股环的位置、通连、内容及意义

收肌管的位置、构成、通过结构和临床意义

腘窝的境界、内容及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小腿前、后骨筋膜鞘的构成、特点、内容物及临床意义

胫前、后血管神经束的构成

足背动脉在踝关节前方的体表定位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踝管的构成、穿经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足弓的构成、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本章重点:

臀部: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孔行的结构

股部:大隐静脉的走行与属支,隐静脉裂孔、肌腔隙、血管腔隙、股三角、股鞘、股管、收肌管,前、后、内骨筋膜鞘内的结构

腘窝:境界和内容

小腿:前、后、外骨筋膜鞘内的结构

足、踝:踝管的构成及4个骨纤维管通过的内容

各部位肌的名称、位置;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分支。

胸部

胸部的体表标志

女性乳房的形态、构造、淋巴回流

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肋间隙结构及血管、神经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胸膜的分部,胸膜顶的毗邻,肋膈隐窝的位置,壁胸膜折返线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肺的位置、形态、及其血管、淋巴和神经

肺门、肺根的概念,肺根结构的排列顺序及肺根的毗邻

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纵隔的概念、位置、境界和分区;上纵隔器官的层次,后纵隔的内容物

主动脉弓的毗邻;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中纵膈的境界及内容物;心包裸区和心包横窦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气管胸部、食管胸部的位置、毗邻及与胸膜的关系;胸导管的行程、毗邻及与胸膜的关系食管上、下三角的境界及内容物

纵隔内淋巴结的分群及引流

纵膈间隙的概念,各间隙的位置及交通

重点内容:

1.胸壁的层次

2.乳腺的结构和淋巴回流

3.肋间肌的层次;肋间血管和神经的位置及排列关系

4.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胸膜前界、胸膜下界

5.膈的形态结构及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的位置、临床意义,膈的裂孔名称及通过结构

6.纵隔左、右侧面所见到结构的位置关系。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食管下三角

7.中纵隔、后纵隔的位置与内容

8.纵隔各间隙的位置与交通

盆部及会阴

基本要求

盆腔和盆膈的概念,盆膈的构成

盆筋膜的配布、盆筋膜间隙的名称和位置

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

盆内脏器的配布与腹膜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直肠和膀胱的毗邻、血管、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前列腺的位置毗邻和被膜

子宫的位置毗邻和固定装置,子宫的血管和淋巴回流

卵巢、输卵管的位置,血液供应和淋巴回流

肛管的位置、形态结构、血液供应、静脉和淋巴回流

肛门外括约肌的位置、分部和神经支配;肛直肠环的组成和临床意义

坐骨肛门窝的位置和内容

阴部管的位置和内容;阴部内动脉、阴部神经的行径和分支分布

会阴浅隙和会阴深隙的构成、内容和临床意义;尿生殖区的层次

会阴中心腱的位置、组成和临床意义;尿生殖膈的组成和作用

精索的组成和位置,睾丸精索的被摸层次

男性尿道的分部及结构特点;女性尿道的特点

腹部

腹部的体表标志

腹肌外侧群的位置、层次、肌纤维方向、形成结构及作用

腹直肌鞘的构成和特点

腹前壁的层次结构

腹股沟区的境界、特点及其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

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及内容

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腔的分区,膈下间隙、结肠旁沟及肠系膜窦的位置、连通及其临床意义

网膜孔和网膜囊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胆囊的位置、毗邻,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胆总管的分段

胰的位置、分部与毗邻

小肠的分部、空、回肠的位置、形态、血供特点

大肠的位置分部、形态特点和血管分布

阑尾的位置及其变化、阑尾根部的投影,阑尾的动、静脉的走行和分布

肝门静脉的位置、合成和属支,肝门静脉系与腔静脉系的吻合和侧枝循环途径

结肠下区各有关脏器和结构的彼此位置关系

腹膜后隙的位置与交通

肾的位置、被膜、毗邻、肾门、肾窦和肾蒂

肾上腺的形态位置及血管

重点内容

1、掌握腹部的标志线及体表标志和腹部的分区。

2、掌握腹前外側壁层次结构及外科手术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3、掌握腹股沟管、腹股沟三角的位置、构成和临床意义.

4、掌握腹膜腔及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5、腹膜腔的分区及脓液流注关系。

6、网膜孔和网膜囊的境界及临床意义

7、腹腔脏器的位置、毗邻。

头部

头部的体表及骨性标志

面部血管、神经的分布

面侧区的解剖层次及穿经腮腺的各结构

面侧深区的血管及神经分布

头皮结构特点及血管神经分布

颅中窝的血管神经配布、海绵窦的形态结构

颅后窝形态结构与脑疝的关系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

颈部

颈部的体表标志

颈筋膜的层次

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的境界及内容

甲状腺的形态、被膜、位置、毗邻以及血管

喉上神经的来源、分支、分布以及与甲状腺上动脉的关系喉返神经的来源、行程、分布以及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气管颈部的毗邻及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颈动脉鞘的位置和内容

颈根部的境界、内容及毗邻

脊柱

胸背筋膜的形成、分层及临床意义

竖脊肌的形态、分部与功能

枕下三角的形成及其血管神经

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组成及临床意义

脊髓被膜、脊膜腔隙及其临床意义

椎静脉丛的位置、交通与临床意义

脊髓的血液供应

方案-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时代古籍整理的困境与对策 '题注:本文系本人1999年7月为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的全国古籍整理研究所青年学者研讨会而作,并在小组会上摘要作了发言。 古籍整理的 ,在现今 急剧变化的形势下,无疑已经遇到愈来愈严重的困难。如何谋求古籍整理的生存和发展,也无疑是当今热爱和关心这一事业的人们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搜集材料,加上本人的学力限制,文中定多谬论。为避免误解,本人特此声明:本文所有的言论,仅代表本人个人的观点,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无关,也与此外其他所有机构无关。 信息时代对中国社会的冲击,表现于各个方面。从科学研究的方面来说,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各类历史学科,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首当其冲的冲击对象。而作为传统之传统学科中的传统专业,古籍整理所面临的冲击尤其巨大。当愈来愈多的人(并且是知识阶层的人)开始从观念到 上抵制乃至摈弃古籍整理专业时,古籍整理的生存已经受到非常直接的威胁。 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古籍整理最缺乏竞争力。把古书当作古董卖,还可以弄几个钱,倒也还具有点市场经济的特性。但是,把整理古书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则绝难同市场经济挂上钩。而且,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愈高,古籍整理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特点就愈显突出。而这一点,又直接导致人们对古籍整理专业存在价值的怀疑。 建设也是一个社会健全发展的重要方面。作为在理论上被认可为文化建设的一门专业,古籍整理也只是在通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然而,对于现实的中国社会而言,“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往往不是真正从文化建设的需要这一角度出发,而是从 功利,抑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经济建设具有利用价值这一角度出发。这使得“弘扬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演变为标准的口号,而古籍整理也在貌似尊重的背景中,被本专业及邻近专业之外的几乎所有的人弃置一旁。 除此之外,当那些具有显著现代特征的学科研究者在研究现代社会的弊端时,亦莫不把“传统”作为比较和批判的对象。虽然这种比较和批判常常不是建立在对“传统”进行全面、综合地研究的基础上,但由于切合公众的口味,反而具有更大的宣传效果。而这一点,又在无形中降低或抵销了古籍 者的专业努力,增加了古籍整理专业通过舆论扩大自己阵地的困难。 经费投入相对比例的降低,也是影响古籍整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那些现代学科和专业相比,古籍整理专业在争取各类课题上都困难重重。在纵向课题方面,古委会的年度资金乃是古籍整理项目经费的唯一来源。古籍整理机构的研究人员既无法以古籍整理的项目获得其他经费(如国家社科研究基金,一些省市立项的课题等),甚至也难以以一些研究性课题而获得相应的经费资助。 在横向课题方面,“古籍整理”的名称几乎在导致项目经费争取失败上所向披靡。若非有特殊的利用价值,几乎没有一个团体或个人会向一项古籍整理项目投注资金。即便是有人愿意资助的那些项目,也是在项目争取者反复揣摩资助者的资助意图乃至充当“雇佣兵”之后才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 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

局部解剖学总结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 1.腋鞘:又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 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2.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peritoneal cavity)。 3.肋膈隐窝:是在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其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 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及出血首先聚积于此。此外,深呼吸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隐窝。 4.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 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 5.股鞘: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 约3-4CM。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 6.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右侧半月线与肋弓 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又称Murphys点。 7.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脐以 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肛门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亦称白线。 8.弓状线: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约脐以下4~5cm)处,腹内、外斜肌腱膜和腹横肌 腱膜伸向腹直肌的前方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即弓状线,又称半环线 9.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 三角形区域。 10.胃床:膈、脾、左肾、左肾上腺、胰、横结肠及其系膜,这些隔网膜囊与胃后壁毗邻的 器官称胃床。 11.盆膈:盆膈又称盆底,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 筋膜所构成。 12.尿生殖膈: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的结构称尿生 殖膈。封闭尿生殖三角。 13.会阴:狭义的会阴仅指肛门和外生殖器之间的软组织。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 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14.会阴中心腱:为一纤维性中隔,长约1.25cm。位于会阴缝深部,两侧会阴肌间。有肛门外 括约肌、球海绵体肌及成对的会阴浅横肌、会阴深横肌和肛提肌等起止于此;直肠壶腹和肛管的纵肌层亦参与其组成。此腱有加固盆底的作用。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胸部参考答案

局部解剖学实验指导参考答案 第一章胸部 一、选择题 A型题: 1-5 E A A D D 6-10 D D A E B 11-15 D D D C B 16-20 D B E A C 21-25 E E C D C 26-30 B D E C E 31-35 C A C A D 36-40 B C C A C 41-45 C C D C E 46-48 B D D B型题: 49-50 B A 51-55 A D C A B 56-60 E C D D C 61-65 B A A E D 66-70 B E E D C 71-75 B A B C A 76-77 D E C型题: 78-80 A B D 81-85 A A C D A 86-90 C C A D D 91-95 A B C D B 96-100 A C A B D X型题: 101-105 ABCE ACD ABCD ABDE CD 106-110 ACDE BDE ABCDE ACDE ABCE 111-115 ABC ABCDE ABE BDE CE 116-120 ADE ACE BC AB ABCD 121-125 ABC BCDE ABCD AC DE 126-130 BD AB ABCDE BC AD 131-133 BCDE ACE ABCDE 注:第123题C选择项“弓”去掉。 二、填空题 1.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骨、胸内筋膜、壁胸膜 2.肋弓、剑胸结合 3.乳房、胸肌筋膜、乳房悬韧带 4.胸肌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对侧乳房淋巴管、腹前外侧壁上部的淋巴管、膈下间隙、肝、胸肌间淋巴结、尖淋巴结。 5.胸长神经、前锯肌、翼状肩;胸背神经、背阔肌 6.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胸膜顶;胸膜隐窝、肋胸膜、膈胸膜、肋膈隐窝 7.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的方法工序是什么 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下面一起来看看! (1)选择底本。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当然这不是整理

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有些索引附在古籍原书之后,有的则可脱离原书独立成册。有的索引做起来比较简单,有的则极为繁难,必须具有专门学问方能胜任。近年来又有使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古籍索引和全文数据库的,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9)序跋。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任何古籍在整理后都少不了这个撰写序跋的工序。当

(完整word版)局部解剖学重点总结

1.腋腔及顶,底,四壁? 腋腔:当上肢外展时,肩下方呈穹窿状的皮肤凹陷称为腋窗,其深部呈四棱椎体形的腔隙。顶:是腋腔的上口,向上通颈外侧区,由锁骨中3分之1段,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四壁: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后壁: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肩胛骨。内侧壁:上四位肋骨及其肋间肌组成。外侧壁:结节间沟,肱二头肌两个头及喙肱肌。 2.肌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内容: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3.血管腔隙的边界和内容?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髂耻弓。内容:股动脉,股静脉,股环及腹股沟深淋巴结。 4.股环的边界? 前界: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静脉分开。 5.上颌动脉分几段,每一段的分支有哪些? 分三段。第一段:自起点到翼外肌下缘。分支:下牙槽动脉,脑膜中动脉。第二段:翼外肌浅面或深面的一段。分支:颊动脉。第三段:自翼外肌上缘进入冀腭窝以后的一段。分支:上牙槽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 6.腕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组成。内容:指浅屈肌腱及腱鞘,拇长屈肌腱及腱鞘,正中神经。 7.下颌下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内容:下颌下腺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面血管,舌下神经,舌血管,舌神经。 8.气管颈部的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什么? 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 9.椎动脉三角的边界和内容。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外侧界:前斜角肌内侧。内侧界:颈长肌外侧缘。尖: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内容:椎动脉,椎静脉,颈动脉鞘及交感干等。 10.二腹肌后腹浅面和深面通过的结构各有哪些? 浅面:面神经颈支,面动脉和下颌后动脉的前支。深面: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交感干。 11.三边孔和四边孔的组成及通过的结构。 三边孔: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内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通过的结构:旋肩胛动脉和旋肩胛静脉。 四边孔: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的外侧缘,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通过的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旋肱后静脉。 12.通过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什么? 梨状肌上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梨状肌下孔出入的血管神经由外向内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 13.腘窝的边界和内容。 边界:上外侧壁为股二头肌,上内侧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壁为腓肠肌内侧头,下外侧壁为腓肠肌外侧头和不恒定的(足石)肌,顶为腘筋膜,底自上而下为股骨的腘面,膝关节囊的后壁和腘肌。内容:在正中线上由浅入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和腘动脉,还有沿窝外上界走行的腓总神经,以及腘血管周围的腘深淋巴结。窝内主要结构之间有大量的脂肪组织充填。 14.踝管的组成和内容。 组成:连于内踝与跟骨结节之间的屈肌支持带和跟骨内侧面之间构成踝管,屈肌支持带并向深部发出三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四个骨纤维管道,对肌腱起约束作用,对血管和神经起保护作用。内容:由前向后依次是胫骨后肌腱及其腱鞘,趾长屈肌腱及其腱鞘,胫后血管和胫神经,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 15.上纵隔由浅入深有哪些结构? 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左右膈神经及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气管胸部,食管胸部的一部分,胸导管等。 17,后纵隔得内容。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版)

局解参考资料 面神经五分支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颈深筋膜浅层向上延续,在腮腺后缘分浅深两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 【1】浅层致密,深层薄弱 【2】鞘与腮腺结合紧密, 发出许多间隔,分隔成许多小叶。 【3】临床特点:腮腺脓肿不易透过浅层,而易向 深层穿透形成咽旁脓肿。 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相邻共同形成腮腺床。 层次结构 (1)皮肤(2)浅筋膜(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外膜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浅筋膜内的血管、神经 前组(内外侧两组) 内:滑车上A/V、滑车上N 外:眶上A/V、眶上N 外侧组:耳前组颞浅A 、颞浅V 、耳颞N 外侧组:耳后组耳后A、耳后V 、枕小N 后组:枕A 、枕V 、枕大N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意义: 1.神经分布重叠,局部麻醉时应扩大神经阻滞的范围 2.头皮单纯切开时应作放射状切口 3.取皮瓣时其蒂应在下方,以保留蒂内血管神经主干,利于皮瓣成活和保留感觉功能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特点: 1.范围较广(眶上缘→上项线),移动性较大 2.结构疏松,头皮撕脱伤多发生在此 3.此层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4.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和颅内硬脑膜窦相通。 是颅顶部的“危险区” 海绵窦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外侧壁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相邻,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翼点:是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颈部 1.浅层(封套筋膜) 上下:附于头颈、胸交界后:附于项韧带、C7棘突 前:前正中延续,紧贴于舌骨。两侧: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形成肌鞘。 2.中层(气管前筋膜)分二层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中层向前下部覆盖气管,即气管前筋膜;后上方覆盖颊肌和咽缩肌,称颊咽筋膜。 3 深层/椎前层(椎前筋膜) 4.颈动脉鞘 颈筋膜在颈部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A、颈内A、颈内V、迷走N等形成的筋膜鞘 5颈筋膜间隙(1)胸骨上间隙(2)气管前间隙(3)咽后间隙(4)椎前间隙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

局部解剖学复习重点 头部 1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与内容。何谓腮腺床?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 上界: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容:腮腺、咬肌以及血管、神经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迷走、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纵行: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横行: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分支 2.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 3.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臵、境界及其内容? 1)位臵: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4.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5.腮腺鞘: 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6.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

局部解剖学笔记整理

上肢 1. 锁骨、第1 2. 腋窝内主要有臂丛锁骨下部及其分支、腋 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腋淋巴结和 疏松结缔组织等。 3. 斜方肌深面有菱形肌、头颈夹肌、肩胛提肌。翻起菱形肌,暴露上后锯肌。 4. 三角肌深面有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间隙中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旋肱后动脉与旋肱 前动脉吻合。 5. ● 胸内侧神经 ● 胸外侧神经 ● 胸长神经 ● 胸背神经 ● 肩胛上神经 ● 肩胛下神经(上、下支) ● 肩胛背神经 ● ● 锁骨下神经 ● 前臂内侧皮神经 ● 臂内侧皮神经 ●

●穿出:胸肩峰动脉、胸外侧神经 ●穿入:头静脉、锁骨下淋巴结群输出管 ●肩胛切迹上方有肩胛上横韧带,相当于“桥”,桥上是陆军(army),对应artery,桥下 是海军(navy),对应nerve。所以肩胛上动脉在上,肩胛上神经在下。 14.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形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称肌腱袖(肩袖)。 17.2条肱静脉伴行肱动脉,在臂中部有贵要静脉汇入肱静脉

● 肌肉:肱二头肌(上界)、肱肌;肱桡肌(下外侧界)、旋前圆肌(下内侧界) ● 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 ● 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 ● 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20. 21. 前臂肌前群(起止点、作用见教材P304) ● 第一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从桡侧至尺侧) ● 第二层:指浅屈肌; ● 第三层:指深屈肌、拇长屈肌; ● 第四层:旋前方肌。 22. 前臂前区动脉(图谱P55) ● 桡动脉、桡动脉掌浅支、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尺动脉、尺动脉掌浅支 ● 桡动脉——在肱桡肌内侧缘行走;尺动脉——在指浅屈肌深面和内侧缘走行 ● 桡动脉←—肱动脉—→尺动脉→骨间总动脉→骨间前动脉 (右臂) 23. 24. X≠Y : 正中神经 旋前圆肌浅(肱)头 旋前圆肌深(尺)头 尺动脉、静脉 尺神经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 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 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因此中华书局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新编诸子集成”收录先秦到唐五代的

局部解剖学总结

犬肩带肌有几块,与牛有何不同:①斜方肌:分为颈斜方肌和胸斜方肌。犬C3-T9,颈胸部间有腱带。牛C2-T12,颈胸两部无明显界限。②肩胛横突肌:不如牛发达;③臂头肌:分为锁头肌(颈锁肌、锁乳突肌)和锁臂肌,牛分为上部的锁枕肌和下部的锁乳突肌;④背阔肌:呈三角形,宽广,与牛相似;⑥菱形肌:分头、颈、胸三部分,而牛的仅分颈、胸两部分;⑦腹侧锯肌:分为颈胸两部分,不如牛明显;⑧胸肌:胸浅肌薄,分为胸降肌、胸横肌,胸深肌(胸升肌)发达,缺锁骨下肌,牛有。 犬臂部肌、前臂肌和前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臂部肌与牛相似,包括前方的臂二头肌和臂肌,后方的臂三头肌,前臂筋膜张肌和肘肌。①臂三头肌:除长头、外侧头、内侧头外,还有一副头,位于内侧头与外侧头之间。 ②腕桡侧伸肌:有两个肌腹,分别为腕桡侧长、短伸肌。③指总伸肌:犬的位于腕桡侧伸肌后方,而牛的位于指内、外侧头之间;犬的有4个头(牛只有2个头),分别止于2、3、4、5趾远指节骨。④趾外侧伸肌:位于指总伸肌与腕尺侧伸肌之间,牛的位于指总伸肌后方。⑤拇长展肌:犬的起始于尺骨体的外侧缘和削面及前臂骨间膜,止于第1掌骨近端,牛的起始于桡骨中部外侧,止于第3掌骨近端。⑥指浅屈肌:位于腕桡侧屈肌与腕尺侧屈肌之间,前臂后内侧浅层;牛为前臂后,为腕关节屈肌所包围。⑦腕尺侧屈肌:分尺骨头和肱骨头两部分,牛的未分;位于指浅屈肌深层,牛位于皮下。⑧腕尺侧伸肌:犬的位于背外侧,牛的位于掌内侧。 犬小腿和后脚部肌与牛有何不同:犬由浅到深: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腓骨短肌,拇长展肌。牛由浅到深:腓骨第三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趾外侧伸肌。①犬比牛多腓骨短肌,缺第3腓骨肌、比目鱼肌;②犬的胫骨前肌位于小腿背外侧浅层,止于第1、2跖骨,牛的位于腓骨第3肌的深面,止于第2-3跗骨和大跖骨近端内侧;③犬的趾长伸肌止腱分4支,牛的分2支;④犬的趾深屈肌的胫骨后肌独立,不参与形成趾深屈肌腱,牛的参与,且犬的趾深屈肌仅有2头,而牛有3头;⑤犬的趾外侧伸肌被腓骨长肌和拇长屈肌覆盖,止于第5趾,而牛的位于腓骨长肌后方。 犬的缝匠肌、股二头肌、臀肌与牛有何不同:①犬的缝匠肌分为前后两个头,位于股前面和前内侧面;牛未分,位于股部内侧。②犬的股二头肌位于臀股外侧部,大而长起于荐结节韧带和坐骨结节,前部止于膝盖骨、膝直韧带和胫骨前缘,后部止于跟结节;牛的称臀股二头肌,位于臀中肌后方,臀股部外侧,起点分两头:椎骨头起于荐骨和荐结节阔韧带,坐骨头起于坐骨结节,两头于坐骨结节下方合并后下行变宽,于股后部分为前后两部。③犬的臀肌分为臀浅、臀中、臀深肌,牛无臀浅肌,臀中肌无臀副肌。臀深肌:犬的起于坐骨棘,牛起于髂骨翼外侧,坐骨棘和荐结节阔韧带。梨状肌:犬有,牛无。内收肌:犬有两块,即长收肌、大和短收肌,牛分为长、短、大收肌三块。 卸前肢:自肩胛冈分离切断斜方肌,自肩胛骨和肩胛软骨分离切断菱形肌,自肩胛冈和肩臂筋膜分离切断肩胛横突肌,自锁腱划处切断臂头肌(这4块肌肉已在前面解剖过程中切断),将前肢远端向中线推压,自肩胛骨内侧的锯肌面分离切断腹侧锯肌,在臂三头肌后缘分离切断背阔肌,在腹正中线旁分离切断胸肌,靠近躯干切断臂神经丛和腋动脉、静脉。 卸后肢:①自近端分离切断股二头肌,并向下翻开;观察臀肌;②分离除去臀浅肌;自起始部分离切断小腿后展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梨状肌、臀深肌,观察臀后动脉和静脉、坐骨神经、臀前神经、臀后神经等;③除去股外侧肌、半腱肌,暴露股直肌、半膜肌等;④除去股直肌、缝匠肌、半膜肌,观察股内侧肌、髂腰肌、股神经、旋股外侧动脉和静脉、旋髂浅动脉和静脉;⑤除去股内侧肌,暴露髂腰肌和耻骨肌、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⑥除去闭孔内肌腱,观察股方肌、闭孔外肌、内收肌、股薄肌、球海绵体肌(公犬);⑦除去切断耻骨肌、髂腰肌,分离切断内收肌、股薄肌、股方肌、闭孔外肌,切断髋关节囊和股骨头韧带,切断股动脉和静脉、隐神经等,除去后肢;观察骨盆壁、正中联合腱、闭孔内结构(闭孔内肌、闭孔神经、闭孔动脉和静脉)、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部外动脉和静脉。 营养物质从口摄入运送至前后肢爪部、胃、肝、空肠、上唇、肾、子宫的通路:通过消化器官壁进入血管和淋巴。胃十二指肠v、脾v、肠系膜前后v—肝门v—肝v—后腔v回—右心房—右心室—肺a(进入肺循环变为a 血)—肺v—左心房—左心室—a脉。前爪:主a弓—左锁骨下a—腋a—臂a—正中a—掌浅弓。后爪:主a 降部—腹主a—髂外a—股深a—旋髂内侧a—股a—腘a。胃肝:主a降部—腹主a—腹腔a—胃左a、肝a。空肠:主a降部—腹主a—肠系膜前a。肾:主a降部—腹主a—肾a。子宫:腹主a—卵巢a,髂内a分脐a和阴道a,与卵巢a一起入子宫。上唇:主a弓—左锁骨下a—颈总a—颈外a—面a—上唇a。 胃、直肠、心的血管神经支配:胃:腹腔a分出胃左a至胃;迷走N腹侧干分布至肝、胃壁面和幽门。直肠:肠系膜后a分出直肠前a分支到直肠前部及降结肠末端;腰部交感N干分出的肠系膜后N节节后纤维形成肠系膜后N丛分布至直肠。心:a为冠状a(左右冠状a),静脉属心v系(冠状窦:心大v,心中v,心右v,心最小v);心脏N起于心丛,受迷走N分出的心支支配,由迷走N心支和交感N的颈心N和胸心N组成。心支和心N均含有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

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 ——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 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 ? 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我的定義是: 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首先,“古今字”必 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易》曰:‘孰飪。’”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王力先生主編的《古 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 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8、颈动脉三角: 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 11、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 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 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 18、食管下三角 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心包,厚而坚韧;内层为浆膜心包,为一封闭的浆膜囊,分脏、壁两层。 心包裸区:下胸膜间区的心包前方无胸膜覆盖,直接与胸骨后面相邻,称为心包裸区 21、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称心包横窦,可通过一手指。心和大血管手术时,可在心包横窦处钳夹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必须打印)

鼻烟壶,“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在拇指充分外展和后伸时明显。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大圆肌下缘为肱动脉和腋动脉的分界标志。桡动脉体表投影:从肘前横纹中点远侧两厘米处分别至桡骨茎突前方和豌豆骨桡侧的连线为桡尺动脉的体表投影。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腋腔的构成?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①顶:由锁骨中1/3部、第一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②底:朝向下外,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共同构成。③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④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⑤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⑥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筛状筋膜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的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之间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其深面是到上肢的血管神经鞘,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锁胸筋膜后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由此筋膜穿入至腋窝。臂丛:臂丛经斜角肌间隙进入腋窝后,围绕腋动脉第2段周围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分别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外侧和后方。(1)内侧束的分支: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外侧根(2)内侧束的分支:胸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3)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饶神经,腋神经。肱动脉分支: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正中神经:伴肱动脉走行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先行于动脉外侧,约在喙肱肌止点处斜过肱动脉前方至其内侧,下行至肘窝。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尺神经:在臂上部行于肱动脉内侧,至臂中点附近离开肱动脉,向后穿过肌间隔,进入臂后区。 桡神经:先行于肱动脉后方,继而伴肱深动脉向后进入肱骨肌管至臂后区。肘窝的构成及其内结构的排列:肘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顶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底由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组成。 肱二头肌腱位于肘窝中央,其尺侧有肱血管、肘深淋巴结、尺血管、正中神经,其桡侧有桡血管、桡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三角肌:起于肩胛冈、肩峰和锁骨外侧1/3、肌纤维由前、外、后三个方向包绕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作用:使肱骨外展,前部纤维可屈肩关节,后部纤维可伸肩关节。由腋神经支配.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穿四边间隙至背侧,分布于三角肌、小圆肌,其终末支在三角肌后缘中点处穿筋膜,分布于臂外侧的皮肤。在临床上,由于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肱骨外科颈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 肱二头肌腱膜与肱二头肌腱交接处,是触摸肱动脉搏动和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肌腱袖:由冈上、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在肩关节囊周围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前、后和上方,分别止于肱骨大、小结节,并与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当肩关节扭伤或脱位时,可致肌腱袖撕裂或肱骨大结节骨折等。肱骨肌管:又称桡神经管。又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肘后三角:屈肘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动脉网:位于肘关节周围,由肱动脉发出的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肱深动脉发出的中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桡动脉发出的桡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的尺侧返动脉;骨间总动脉发出的骨间返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腕管:屈肌支持带与深面的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腕管里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分别被屈肌总腱鞘或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或桡侧囊包绕。正中神经由两者之间进入手掌。伸肌支持带:掌浅弓、掌深弓: 肱骨骨折及移位的解剖学基础1.肱骨外科颈骨折 骨折线位于肱骨大、小结节和大、小结节嵴交界处。骨折后,近侧(上)断段因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作用而呈外展和外旋错位;远侧(下)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作用而呈内收和内旋错位。腋神经的行径与外科颈紧邻,骨折断端可能伤及腋神经。2.肱骨中段骨折 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侧断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作用而呈内收错位;远侧断段因三角肌作用而呈外上错位。若在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侧断段因三角肌、喙肱肌和冈上肌作用,向外前方错位;远侧断段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作用而向上错位。因桡神经紧贴桡神经沟行走,肱骨中段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3.肱骨下段骨折 肱骨下段逐渐由柱状变为扁平状,骨密质亦变薄,这一部分受外力影响时,可能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肘部在屈或伸的不同状态下受外力打击,将产生不同类型的髁上骨折。屈型,近侧断段因肱二头肌的作用而向前向上错位。伸型,远侧断段因肱三头肌的作用向后向上错位。骨折错位可能将肘关节前方的肱动脉、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挤压于断端之间,造成血管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会出现屈腕能力减弱,环指、小指远节指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缩而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在臂部损伤时,患者前臂不能旋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鱼际萎缩,称为猿手。若正中神经在腕部受损,症状局限于手部,其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鱼际萎缩,拇指丧失对掌功能。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1 cm 处上行进入小腿内侧, 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 cm 处,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约3~4 cm 处穿大腿阔筋膜(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除沿途收纳小腿和股内侧区的浅静脉外,汇入股静脉前,还收纳了以下5条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内测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隐静脉全长的官腔内,有9~10对静脉瓣当深静脉回流受阻时,穿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深静脉血反流入浅静脉,可导致下肢浅静脉曲张 。髂胫束:大腿的深筋膜称阔筋膜,坚韧而致密,包裹整个大腿,上方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及髂嵴,并与臀筋膜和会阴筋膜相续。阔筋膜在大腿外侧部非常坚韧,由髂嵴前份连至胫骨外侧髁的部分特别强厚,呈带状,称为髂胫束。隐静脉裂孔 saphenous hiatus: 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是由大隐静脉穿经阔筋膜并钩绕牵拉形成。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血管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结,大隐静脉穿过此孔后发生出五条属支。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其形状呈镰状,因此又称为镰缘.血管腔隙:由腹股沟韧带,髂骨与髂耻弓围成的间隙,内含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由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及髂耻弓围成,内有股鞘、股动脉、股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及淋巴管通过。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 ):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连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髋耻隆起之间的韧带)分隔成内、外侧两部;外侧的即为肌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内侧区之间的重要通道。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部,后外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内有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临床意义: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相应的症状.简述股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股三角的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股三角内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股神经,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脉、股静脉、股管及股深淋巴结,脂肪组织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三者间的位置关系为股动脉居中,于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成,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此种关系便于临床上进行股动脉压迫止血,股动、静脉穿刺及股神经麻醉的定位.收肌管:又称Hunter 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试述梨状肌上、下孔的构成及其穿行的结构:梨状肌穿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走形)全身最粗大的神经,起于骶丛,多以单干形式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行于大收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下降至幗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神经.简述腘窝的境界及内容:腘窝为膝后区一菱形凹陷,其外上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股薄肌、缝匠肌和部分大收肌也参与内上界构成;内下和外下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顶(浅面)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窝的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腘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以及淋巴结、滑液囊及脂肪组织等,由浅至深依次为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膝关节动脉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的第3穿动脉,胫前返动脉。意义:为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建立侧支循环。小隐静脉:伸肌下支持带:由足底深筋膜浅层形成,坚强致密,呈三角形,尖(后端)向后附于跟结节,底(前部)向前分成5束,彼此借横纤维相连,附着于各跖趾关节囊和趾腱鞘。又称小腿十字韧带,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多呈横的“Y ”字型,外侧端附着于跟骨外侧面的前部,内侧端分上、下两束分别附于内踝及足内侧缘。 踝管 :跟腱止端与跟骨骨面之间的滑膜囊。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及内踝共同围成一管道称踝管。踝管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或足底感染时,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踝后区的外伤、出血或肿胀均可压迫踝管的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征。足弓:可分为内外侧弓和横弓。是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关连结而成,借足底肌、韧带和肌腱维持,弹性好,具有缓冲震荡、支持、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侧方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是上、下纵隔的分界平面;后方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和主动脉弓的起端和止端;.支气管分叉,气管杈在此平面出现;、食管与此平面以下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形成食管第二狭窄。乳房悬韧带: 乳腺腺叶间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 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 ,或Cooper 韧带。即把乳腺固定在胸壁上的一组弓形纤维,这些纤维结缔组织对乳房起固定和支持作用,使人站立时乳房不致下垂.试述女性乳房的淋巴回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浅、深两组,淋巴回流主要注入腋淋巴结。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回流特点:乳腺癌时,淋巴回流受阻引起乳房水肿,同时乳腺癌局部的纤维组织增生,乳房悬韧带变短,使皮肤形成许多小凹陷,呈橘皮样改变。锁胸筋膜:胸壁深筋膜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不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手术切开锁胸筋膜时应注意保护胸内、外侧神经,以免损伤而导致胸大、小肌瘫痪。膈(很重要!!)膈为一向上隆凸的薄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膈穹窿右高左低,最高点分别位于右第4,左第5肋间隙,膈上面覆以隔胸膜筋膜、壁胸膜或心包壁层, 隔着胸膜与肺底相邻,中央部与心包愈着。膈下面右半与右半肝在内叶,隔下面左半与肝左外叶、胃和脾相邻。膈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周围部为肌纤维。根据肌纤维起始部位不同分为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腰部内侧份的肌纤维形成左脚和右脚,中间份纤维起自第2腰椎体侧面,外侧份纤维起自内、外侧弓状韧带。内侧弓状韧带为张于第1、2腰椎体侧面与第1腰椎横突之间,外侧弓状动带 为张于第1腰椎横突与第12肋之间的腱弓。 在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常各有一呈三角形无肌束的小间隙,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为膈的薄弱区。腹壁脏器有时可经此突入胸腔,形成膈疝。上有三个裂孔[1]主动脉裂孔在膈与脊柱之间,有降主动脉和右侧胸导管通过;[2]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有食管及迷走神经前后干,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和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通过; 是膈疝好发部位之一。[3]腔静脉孔在中心腱的后部,食管裂孔的右前方,平第8胸椎平面,有下腔静脉、右膈神经的腹腔支通过。胸膜腔: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的移行部分形成的双层结构,称为肺韧带,它上连肺根,下部可达肺的下缘,有固定肺的作用。为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共同围成的左、右各一的密闭窄隙,腔内为负压,并有少量浆液。有利于心脏搏动和飞的呼吸。肋膈隐窝:在有些部位壁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呼吸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为胸膜隐窝。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自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呈半环形,后部较深,是最大的胸膜隐窝,也是胸膜腔最低处,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处。简述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为肋胸膜前缘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两侧均起自胸膜顶,即锁骨内侧1/3段上方2.5cm 处,向内下行经胸锁关节后方至第2胸肋关节的高度,两侧靠拢,于正中线稍偏左垂直向下。右侧直达第6胸肋关节处移行为下界,左侧至第4胸肋关节处转向下,沿胸骨侧缘外侧2~2.5cm 下行,达第6肋软骨中点处移行为下界。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互相靠拢,而上、下又各自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上方的为上胸膜间区,又称胸腺三角,儿童较宽,内有胸腺;成人较窄,有胸腺遗迹和结缔组织。下方者称为下胸膜间区,内有心包和心,故又称心包三角,此处心包未被胸膜遮盖,直接与胸前壁相贴。胸膜下界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左侧起自第6肋软骨中点处,右侧起自第6胸肋关节后方,两侧均向外下行,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近后正中线平对第12胸椎棘突高度。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及肺根的毗邻。肺根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有一定规律,由前向后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下肺静脉;自上而下,左肺根依次为肺动脉、主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上肺静脉和下肺静脉。 两肺根的前方为膈神经和心包膈动、静脉,后方为迷走神经,下方为肺韧带。左肺根的上方尚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为胸主动脉;右肺根的前方有上腔静脉、部分心包和右心房,上方有奇静脉弓。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解剖学常采用四分法,即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 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临床上多采用三分法,即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隔和后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上纵隔位于胸廓上口和胸骨角平面之间,前界为胸骨柄,后界为第1-4胸椎及椎间盘,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纵隔由前向后可分为三层:胸骨后结构: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间结构: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及迷走神经。脊柱前结构:气管、左喉返神经和食管.主动脉弓:位置主动脉弓平右第2胸肋关节后方接升主动脉,呈弓形向左后行,至脊柱左侧第4胸推下缘续为胸主动脉。弓的上缘平胸骨柄中部或稍上方,下缘平胸骨角,小儿主动脉弓位置 略高。弓的上缘发出三大分支,从右往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头臂干将进一步分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新生儿主动脉弓在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起始部之间至动脉导管相对的部位常有一明显的窄带,称主动脉峡,其位置平对第3胸椎。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其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临床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韧带:为一条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结缔组织索,又称为动脉导管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在出生后约15小时发生功能性闭锁。若1岁尚未闭锁,为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下纵隔分为前、中、后纵隔。前纵隔胸膜囊前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中纵隔 包含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隔血管、心神经丛及淋巴结等。心包:外层:纤维心包,厚而坚韧,不易伸展,当心包腔积液时,腔内压力升高,可压迫心。内层:浆膜心包,分脏、壁两层,壁层与纤维心包的内面紧密愈着,在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稍上方反折为脏层,即心外膜。慢性炎症时,脏、壁层可粘连愈着,限制心脏舒缩。心包腔:为浆膜心包脏、壁层围成的狭窄而密闭的腔隙,内有少量浆液,在心搏动时起润滑作用。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可容一指,是心血管手术暂时阻断血流的部位。心包斜窦:位于两侧肺上、下静脉,下腔静脉、左心房后壁与心包后壁之间,是心的后方浆膜心包脏、壁层之间及两者互相反折所形成的盲腔,为心包积液的常见部位。心包前下窦:位置较低,是一部分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所夹的腔,深1~2cm ,心包积液常先积聚于此.心包裸区:心包前壁直接与左侧第4~6肋软骨前部、第4~5肋间隙及胸骨下左半部相邻的区域,可经此部位进行心包穿刺.后纵隔是指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胸骨角平面以下、膈以上的部分。后纵隔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胸交感干以及纵隔后淋巴结等。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形成,两端附着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其内侧端的部分纤维弯向后下方附着于耻骨梳,形成了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和耻骨梳韧带。腹股沟管浅环:即皮下环,为耻骨结节外上方的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三角形裂隙。正常人浅环可容纳一食指尖,其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外斜肌腱膜在浅环处延续成薄膜,被覆在精索的外面进入阴囊,称精索外筋膜。在腹股沟疝时,浅环常明显增大,若浅环大到一定程度,则疝可通过浅环突入阴囊。腔隙韧带。腹外斜肌在髂前上嵴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腱膜前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小部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陷窝韧带)。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内侧角止于耻骨联合,反转韧带外侧角止于耻骨结节。外侧角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接,称(Colles 韧带)。腹直肌鞘是由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形成的。腹外斜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后层,腹内斜肌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处分为前、后两层:前层走行于腹直肌前面并与腹外斜肌腱膜融合,后层走行于腹直肌后面并与腹横肌腱膜融合。弓状线:在脐下4~5㎝处,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转至腹直肌前面,均参与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该处的腹直肌鞘后层形成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称为弓状线。在弓状线以下,腹直肌缺乏鞘的后层,只有腹横筋膜将腹直肌与腹膜分开。试述腹股沟管位置、构造和内容物。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长4~5cm ,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宽,故稍狭长,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前、后、上、下四个壁及内、外两个口。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纤维加强;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发育程度不一的联合腱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构成的凹槽。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是腹横筋膜外突形成的一个卵圆形孔;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临床意义:腹股沟疝修补术时,根据情况可将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及联合腱在精索之间缝合于腹股沟韧带,亦可将它们在精索之后拉向下缝合于腹股沟韧带或址骨疏韧带上。外科手术中,怎样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脱出,经腹股沟管全程,出腹股沟管浅环入阴囊或大阴唇,故包在精索的三层被膜内,疝囊颈比较明显;而腹股沟直疝是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管后壁顶出,通过腹股沟三角,而不经过腹股沟深环,故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且无明显的疝囊颈。故腹壁下动脉可作为两者鉴别诊断的标志.腹股沟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又称Hesselbach (海氏)三角。三角区内无腹肌。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前壁的一个薄弱区,腹腔内容物若经此三角突出达皮下称直疝。而经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右三角韧带。阑尾系膜:呈三角形连于阑尾与肠系膜下端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将阑尾连于小肠系膜下端,系膜的游离缘内 有阑尾血管、淋巴管、神经,故阑尾切除术时,应从系膜游离缘进行血管结扎。小网膜由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共同构成。网膜囊/网膜孔/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和右肾之间。仰卧时腹膜腔的最低洼处,易于积液。结肠上区间隙发生脓肿(膈下脓肿)时,以右肝下间隙脓肿多见,次为右肝上间隙脓肿直肠子宫陷凹:又称Douglas 腔。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移行形成的陷凹,是立位和半卧位时女性腹膜腔的最低部位,与阴道穹后部仅隔阴道后壁和一层腹膜。腹膜腔的积液常积于此,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或引流。腹腔干 为一粗短动脉干,在膈的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向前达胰上缘,分为3条较大的分支: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主干呈向左侧稍凸的弓状,从弓的凸侧依次发出胰十二指肠动脉和十余支空、回肠动脉,从弓的凹侧依次发出中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供应横结肠的左侧1/3、降结肠、乙状结肠及部分直肠。起源于腹主动脉,发起于主动脉分叉近端数厘米处,直径通常小于肠系膜上动脉。 分支:1.左结肠动脉:升支、降支 2.乙状结肠动脉(左下结肠动脉)3.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右支、左支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①通过食管静脉丛在食管下段及胃的贲门附近形成肝门静脉与上腔静脉的吻合,其交通途径为:胃左静脉与奇静脉相交通②通过直肠静脉丛形成吻合,交通路径为直肠上静脉经直肠静脉丛与直肠下静脉及肛静脉相交通③通过脐周静脉网形成吻合④通过腹膜后静脉丛形成吻合。当门静脉高压时,上述静脉丛或静脉怒张则可形成食管静脉曲张、痔和腹壁静曲张。如食管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呕血,如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可引起便血,脐周围的腹壁浅表静脉可发生曲张,称为“海蛇头”。食管腹部甚短,约1-2厘米,在通过食管裂孔处构成第三狭窄(距中切牙约40厘米)。下端与胃贲门相续,其左、右缘分别与胃大、小弯相续,左缘与胃底向左上方的膨隆间的夹角叫做贲门切迹。食管前、后面有迷走神经前、后干走行。食管腹部由胃左动脉及膈下动脉的分支供给,静脉回流经胃静脉入于门静脉。试述胃的位置和毗邻。 位置: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毗邻:胃前壁的右侧部与肝左叶相邻;左侧部上份与膈相邻,下份与腹前壁相贴。 胃床: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构成胃床。 胃的神经:交感纤维来自腹腔神经节的节后纤维;副交感纤维来自迷走神经的胃前支和胃后支,它们由贲门延胃小弯排列,并发出四到六个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胃后壁,最后在角切迹附近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时,应切断迷走神经胃前后支的所有胃壁支,但需保留鸦爪,以不影响胃的排空功能。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韧带):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右膈脚之间的腹膜皱襞,该悬肌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内有十二指肠悬肌,对十二指肠空肠曲有固定作用,是手术时确定空场起始部的标志。 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 ”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第一肝门:肝的脏面凹陷,有一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光及神经出入。 第二肝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出称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胆囊三角:又称Calot 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的脏面共同围城的三角形区域,胆囊动脉一般由此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阑尾手术:①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层、腹膜外组织、腹膜。②阑尾的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常见的位置有回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和盲肠下位。其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肾被膜,有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①纤维囊:薄而坚韧,紧贴肾实质,与肾表面容易分离,肾部分切除和外伤时要缝合肾纤维囊。②脂肪囊: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肾囊封闭时即将药物注射入此囊中。③肾筋膜:前、后两层,向下开放,向下可与直肠后间隙相通.腹主动脉:不成对脏支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成对脏支即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睾丸或卵巢动脉。壁支:①膈下动脉,②腰动脉,③骶正中动脉;会阴: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即广义的会阴。狭义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在女性是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为产科会阴。界线:即骨盆上口,由骶骨岬、骶翼前缘、髋骨的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 闭膜管:闭孔周缘附着一层结缔组织膜(闭孔膜),其前上方留有一管状裂隙,称闭膜管,管内有闭孔血管和闭孔神经通过 .坐骨直肠(肛门)窝:①境界:位于肛管两侧,为尖朝上、底朝下的锥形间隙。锥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锥底为肛区的皮肤。内侧壁为肛门外括约肌、盆底肌及盆膈下筋膜,外侧壁为坐骨结节、闭孔内肌。②内容物: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阴部神经、淋巴。临床意义: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的血供欠佳,又邻直肠和肛管,感染时易形成脓肿或瘘管。 阴部神经齿状线以上→来自肠系膜下丛随直肠上动脉行走的分支及盆丛随直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