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①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②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③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④高寒地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区。

气候:中低纬(温度)的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防御、旅游

自然资源:矿产

社会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城市的土地利用: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中心商务区(CBD)特征;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内部分区明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交通通达度很高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中心地是指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②服务范围在空间上呈六边形,中心地则位于正中。

③城市的等级与数目之间成反比关系。城市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

等级越低,则数目越多 .

④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实际:不存在完全呈正六边形分布的服务范围,但六边形的嵌套规律客观存在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表现:①城市

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②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①虚假——南美洲;②滞后——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③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④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

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气温日较差,积温等);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常见的几种农业类型

3.亚洲水稻种植

●区位分析

有利:自然因素:

(1)高温多雨的气候(雨热同期) (2)

地形平坦

(3)土壤肥沃(水稻土)(4)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4)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5)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

(6)单产高,可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市场广阔

不利:旱涝灾害频繁;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一小(小农经营)一大(水利工程量大)一高(单产高)三低(商品率、科技水平、机械化程度)

4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历史悠久,

商品率高

●阿根廷人建设大牧场,促进草原牧牛业发展的措施

培养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差异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广阔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温和湿润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②机械化水平高③科技水平高④交通便利

6.简要分析形成美国棉花带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棉花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小;土质较疏松;日照较充足;采摘季节比较干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主,水源充足,适宜棉花的生长。

7.美国乳畜带分布的条件:

①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②交通便利;③气候温凉,生长期短,土质较差,不利于谷物的成熟,利于牧草的生长;④水源充足。

8.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

生产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冬小麦:3、4、5——11、12

9.特色农业和新型农业:立体农业、生态农业、无土农业、精准农业、旅游(观光)农业……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质;③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①交通便捷;②劳动力;③市场需求;④信息和知识因素:科研能力、信息通达性等;⑤国家优

惠政策;⑥产业集聚;⑦基础设施;⑧生产设备与工艺;⑨外商投资;⑩地价……

工业集聚的好处:

①共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②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合作;③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经济

效益;④产生规模效益;⑤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减少污染。

环境因素

注意:隔离带

2.主导区位因素的判别与布局原则

3.工业转移:

发展中国家应对这一转移的策

略:

(1)应有所选择地引进产业;

(2)努力发展科技,提高核心

竞争力;

(3)积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

(4)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

理,走清洁生产之路……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2、黄河河口没有大城市的原因

①黄河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有的年份断流时间很长,航运价值小。

②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改道,长期无固定入海口,泛滥成灾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口处大量泥沙淤积,下游已成“地上河”,建港条件和海运能力极差,

3、扬州和济宁自19世纪中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京沪铁路的建成

4、港口区位评价模式

优::1.自然条件好:

①水域条件好:水深、水面宽阔、港湾内部(或内河港口)风浪小,航行和停泊条件好;不冻不淤

②陆域条件好: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

③地理位置优越:河港:处在河和河交汇处(或处在河沿岸);

海港:临海,海洋运输条件好;

海河港:内通河,外临海,通江达海,水陆联营;

2.社会经济条件好:

①依托城市,经济发达(或工业、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或发展潜力大),对外贸易发达;

②等经济腹地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并有_____等陆路交通相联系。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地理必修3知识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

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区域的产业结构:①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②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②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一般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记住3组区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未包括港、澳、台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1)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还占较大比重。

工业结构:东部地区:经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以重型产业为主;中部表现为过渡性。

(2)工业化差异: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高新技术为主。中西部地区以传统工业为主。

(3)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

(4)对外开放程度:东部地带开放时间早,程度高,吸纳资金能力强;中西部相反,西部大开发后,成功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

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有利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

●不利条件:①基础设施落后;②人才、技术、资金缺乏。

③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

外开放。

●意义:①把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②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④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在位山附近通过隧洞穿过黄河后,到天津

可调水量地处长江下游水量大

源地水质沿线水质污染较重,水质较差

难度1、可利用已有京杭大运河和沿线湖泊,但需逐级提水北送,过黄河后可以自流

2、东线治污要求较高

【中线】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

可调水量大

源地水质好,可利用丹江口水库

难度地形较复杂,工程量大;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

【西线】

从长江上游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引水入黄河,是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战略性工程。

可调水量较小

源地水质沿线水质最好

难度①地形复杂,工程量极大——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②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m。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

4、西气东输工程——主干道的起止点及路线

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途经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全长4167千米。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①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②改善了能源消费结构;③调整了轻重工业的格局,调整产业结构;④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⑤减轻能源运输对铁路的压力

⑥改善了人们生活条件

【对西部】: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带;

③增加就业机会;④完善了基础设施。

⑤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也缓解了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的压力。

5、西电东送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坑口电站)输往京津唐地区

中线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线将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主要水电站有天生桥、岩滩、龙滩)

6、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南水北调为例:

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

①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②有利于回补地下水;

③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影响:

①导致北方灌区次生盐渍化;②中线移民;

③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影响;④沿线的环境污染问题。

7、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3、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建设人工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⑤早期预警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⑦合理用水⑧控制人口增长。

●南方低山丘陵区(如浙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

①能源缺乏,农村薪柴缺乏,乱砍乱伐;②人多地少,开垦农田

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生活用能,发展沼气;③营造速生薪炭林;④推广生活用煤。

●华北盐碱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春旱,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功能: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净化水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提供水资源、航运、旅游观光、提供农副产品及矿产、能源等)

第三节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上中游为山地丘陵,下游为冲积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冬春季降水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

3、治理经验:①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

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降水适中,水热条件适于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社会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达,经济效益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交通运输发达;先进的科技与发达工业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保障。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目的: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条件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合理布局,规模生产,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主要农业带:

3、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保护耕地和农业生态环境,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1、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⑤离铁矿区较近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④环境污染严重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集中化改造原有企业,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③治理环境污染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区位因素: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地势低平,水源充足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对外开放政策⑤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⑥经济基础,社会协作条件好……

3、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口

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4、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问题:①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②大量占用耕地;③城镇和工业过密,基础设施亟待完善;④环境污染严重(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对策:①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④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 第2讲《地图》 第3讲《地球上的大气》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慢、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②地慢为铁镁固体,地慢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③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 (3)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①大气圈高度愈增大气密度愈降;②水圈由液、固、气三态组成,连续而不均匀分布;③生物圈与地壳、大气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渗透,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最活跃的圈层。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3.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1)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2)

(3)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2CO 、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4.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基本特点: (1)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

2019年最新高考文综地理高考考点分析

2019 年文综地理高考试卷分析 一、地理考试大纲的变化: 2017 年考试大纲修订内容:选修地理部分从"三选一"变成了"二选一" 即: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过去式现在式 二、文综地理高考试卷分值分析 第一部分:单选题 文综试卷第1 题——第11 题为地理单选题,共11 个小题,每小题4 分,共44 分。 第二部分:综合题 文综试卷第36 题——第37 题为地理综合题,共2 个大题,每道大题有3-4 的小题,共46 分。 注意:36题与37题分值不固定,一般为(24 +22 或22 +24)分。 第三部分:选考题(二选一) 文综试卷第43 题——第44 题为地理选考题,第43 题 44 题为环境保护试题(10 为旅游地理试题(10分),第 分)。从中选择自己"有把握"的一道题作答。

三、文综地理高考试卷考点分析 一)近6 年高频考点分析 如上图所示, 第一大高频考点:考查区域地理问题。 第二大高频考点:为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三大高频考点:区域可持续发展、大气运动 注:高考试题贴近生活,考察与现实有关的地理热点问题。 (二)全国课标一卷地理考点分析 1、单选题考察的重点和难点文综地理高考试卷的单选题一般有4组题(每组2-3 个小题),主要考察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地球和地图部分:等值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

降水量线)分布图的判读及应用。 (2)地球运动部分:太阳方位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3)地表形态部分: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地貌的条件、成因和过程。 (4)大气运动部分:气候(气温、降水)的变化对区域经济活动(农业、交通等)的影响;天气系统示意图的判读及应用。 (5)水循环、洋流部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7)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资源对生存与发展意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环境部分:人口迁移对城市、对城市化的影响。 (2)城市、城市化部分:城市化和城市规划的影响。 (3)农业部分: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生产活动(农业)的影响及意义。 (4)工业部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生产活动(工业)的影响及意义。 (5)交通部分:交通运输变化的影响。 (6)区域差异及联系:区域发展与差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一、位置优越 【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位于纬度地区,小部分位于纬度带地区,没有带. 【海陆位置】我国位于洲东部,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位置影响 类型特点优越性不足之处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①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降水丰沛,有利 于农业生产; ②沿海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及同海外各 国的交往; 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 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①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 震带交汇处,地质灾害严重,多 火山地震; ②地处西北太平洋西部,靠近台 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 50o,大部分在温 带,小部分在热 带,没有寒带 ①我国有寒暖适宜的气候; ②南北气候差异使动、植物资源丰富多 样,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 件; 最北部纬度高,热量不足,气温 低; 二、国土辽阔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居世界 第位. 2、陆上国界线长达千米,相 邻国家有个. 3、大陆海岸线长千米, 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和 ,它们都是洋的边缘部分. 和是我国的内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个. 【我国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口诀) 东朝北蒙俄罗斯,西北哈吉塔斯坦;西面阿富汗巴基斯坦,南有印、尼不丹缅老越;隔海相望共六个、印尼马文菲日韩; 4、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约千米;南北距离约千米. 【领土四至】 最北端:(53 oN)最南瑞:(4oN). 最东端:(135oE)最西端:(73oE) 5、图1.4:我国领土南北部气候差异的原因: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图1.5我国领土东西端时间差异的原因: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大. 发展农业生产我国地域广大,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外交往与合作 东濒太平洋,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同海外各国友好往来;西部深 入亚欧大陆内部,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发展海洋事业东临太平洋,沿海多优良港湾,便于开发各种海洋资源. 其它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北国冰雪、南国热带风光. 【行政区划】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 (自治区、直辖市); (自治州、自治县、市); (民族乡、镇)三级. 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三字经】 (口诀) 京津沪、内蒙古;黑吉辽、冀 豫鲁;青宁新、浙皖苏; 湘鄂赣、晋陕甘;闽粤桂、琼 台黔;港澳渝、川藏滇; 【4个直辖市】(口诀):重上北天; 【5个自治区】(口诀):新疆西藏 和广西、内蒙宁夏自治区; 有两个简称的省市: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黄河依次流经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021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知识点一: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球地理学以往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今天已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小编准备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它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 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 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 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 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线速度计算公式 Vф=1670千米/小时×COSф(其中ф为纬度)。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15°/h)。注意: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一样 (3)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 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制造)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0、鲁尔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 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42、高技术工业的特点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43、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44、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48、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②尼罗河谷地 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49、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 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52、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53、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没有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54、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55、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56、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 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57、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8、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59、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60、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6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每个地区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都不一样,那么北京高考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WTT为你整理了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高考地理知识点:中国主要铁矿分布 (1) 东北地区铁矿 东北的确铁矿主要是鞍山矿区,它是目前我国储量开采量最大的矿区,大型矿体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樱桃园、东西鞍山、弓长岭等)、本溪(男芬、歪头山、通远堡等),部分矿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话附近.鞍山矿区是鞍钢、本钢的主要原料基地.1)鞍山矿区矿石的主要特点:除极少富矿外,约占储量的98%为贫矿,含铁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须经过选矿处理,精选后含铁量可达60%以上. 2)矿石矿物以磁铁矿和赤铁矿为主,部分为假象赤铁矿和半假象赤铁矿.其结构致密坚硬,脉石分布均匀而致密,选矿比较困难,矿石的还原性较差. 3)脉石矿物绝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远堡铁矿为自溶性矿石,其碱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锰1.29-7.5%可代替锰矿使用. 4)矿石含S、P杂质很少,本溪男芬铁矿含P很低,是冶炼优质生铁的好原料.(1)华北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迁安和

邯郸、邢台地区的武安、矿山村等的地区以及内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钢、包钢、太钢和邯郸、宣化及阳泉等钢铁厂的原料基地.(2) 迁滦矿区矿石为鞍山式贫磁铁矿,含酸性脉石,S、P杂质少,矿石的可选性好.邯邢矿区主要是赤铁矿和磁铁矿,矿石含铁量在40%-55%之间,脉石中含有一定的碱性氧化物,部分矿石S高.( 3)中南地区铁矿中南地区铁矿以湖北大冶铁矿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阳、舞阳,江西和广东省的海南岛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储量,这些矿区分别成为武钢、湘钢及本地区各大中型高炉的原料供应 基地.大冶矿区是我国开采最早的矿区之一,主要包括铁山、金山店、成潮、灵乡等矿山,储量比较丰富.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矿石含铁量40-50%,最高的达54-60%.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 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4)华东地区铁矿华 东地区铁矿产区主要是自安徽省芜湖至江苏南京一带的凹山,南山、姑山、桃冲、梅山、凤凰山等矿山.此外还有山东的金岭镇等地也有相当丰富的铁矿资源储藏,是马鞍山钢铁公司及其他一些钢铁企业原料供应基地.芜宁矿区铁矿石主要是赤铁矿,其次是磁铁矿,也有部分硫化矿如黄铜矿和黄铁矿.铁矿石品位较高,一部分富矿(含Fe50%-60%)可直接入炉冶炼,一部分贫矿要经选矿精选、烧

备战高考 人文地理必背49个知识点

备战高考人文地理必背49个知识点 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发育最理想的环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亚马孙平原。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各国地理特点

初中世界地理必背知识点:世界各国地理特点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2、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3、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 4、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 5、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6、主要气候类型: 7、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8、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9、中南半岛地势特征: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10、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世界地理(1) 10、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1、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2、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完整word)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 6.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 8.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地形 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整理)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 2007-05-22 08:12【大中小】【我要纠错】 1、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3、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4、农业按投入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5、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6、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 性)、水源 7、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 (商品基地) 8、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⑤ 喷灌 9、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位的影响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 化生产 10、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 雨林区 1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 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帕斯)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 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15、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1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美国)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 工业基础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甘蔗、果树、桑蚕、鱼 20、混合农业的分布地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1、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澳大利亚)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 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22、工业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业的产出产品和三废 24、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系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 术密集型 25、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①原料种类和利用率②劳动力的数量、体力、知 识、技术 26、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技术 27、五种区位因素指向型工业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 28、原料、交通运输、信息和劳动力对工业区位影响的变化①替代,减弱②吸引力, 完善③通达,重要④自动化,劳动力素质。 29、社会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①国防②政策③个人偏好④工业惯性 30、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水污染(河流下游),风污染(下风向) 31、企业增长的战略①横向一体化②纵向一体化③多样化 3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①由近及远扩张②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3、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①代理商②销售公司③组装公司④生产公司⑤研发机构 ⑥全球经济 34、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①生产的联系②非生产的联系③信息的联系 35、工业集聚的优势①共享基础设施②交流协作③降低运费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 36、工业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小②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37、不同发育程度工业地域的不同特点①发育低(食品工业)②发育高(钢铁工业、 石油化工、机械制造) 38、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①煤炭资源丰富②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 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39、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 击

高考地理世界气候类型必背知识点

2019年高考地理世界气候类型必背知识点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中不断积累,下面是世界气候类型必背知识点,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其特点为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19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这里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其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19 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 西岸,其特点为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这类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其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19毫米以上或更多。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由于全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下,在大陆中部形成干燥或半干燥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

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 3.区域产业活动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 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集聚的影响; 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4.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协调发展 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 ■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 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 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 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2.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 3.3 S技术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 章节知识点 ■必修1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艺术生)

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