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

作者:申永峰

[摘要]博物馆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认为,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发展到2000多座。“九五”期间我国新建了12座大型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大连现代博物馆等等,“十五”期间有包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内的30多座新博物馆开工建设,11家大型博物馆进行改扩建,我国正迎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潮。

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导向、调适、保障功能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的建设正越来越多地将环境、历史和人文遗迹有机结合,城市发展的层次逐步得到提升。研究者认为,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那么,博物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城市文化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

作为收藏人类文化的殿堂,博物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文化坐标的性质。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无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赋予城市以精神之灵性和文化之气韵,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是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博物馆建筑具有经典性、纪念性和永久性的特征,往往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它们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也是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代表。上海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之侧,从高处俯瞰,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其造型又仿佛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历史文明的重荷;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借鉴登封元代观星台的造型,上置仰斗,下接覆斗,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覆斗四周的条带远观如天池蓄水直流入地,暗含“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蕴藏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建设中的规模宏伟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巨大的青铜椭圆体破墙而出,具有丰富的意象,其屋顶的设计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出檐”的手法,悬挂式的框架砖墙模糊了古代城墙与现代玻璃幕墙的界限,这些都源自于对历史与未来精心的描绘。上述博物馆建筑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因而具有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之光。游客到了北京,一定会参观一下故宫博物院;在伦敦,要逛一逛大英博物馆;到了巴黎,就会想到卢浮宫。在那里,古代文明的积淀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具备了独特格调和风貌的博物馆,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区别于城市中其他的文化设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人们乐于在这里休闲和参观。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而不只是GDP的增加,人们精神上的健康和满足,应当与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当前,无论是绿色GDP理念的备受瞩目还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不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发展内涵的新的理解和认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满足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

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丰厚的文化是城市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建设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系统工程,而博物馆则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博物馆的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新的世纪,通过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博物馆的文化中心功能,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服务,是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博物馆是典藏人类文明的殿堂

博物馆具有收藏、保管、研究、陈列、教育等功能,它通过对文物的收藏、研究,通过系统化、主题性的陈列展示,利用实物、标本等对广大群众进行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物性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方式的重要特点,这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是极为独特的,博物馆藏品在满足人们的探求心理、求真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博物馆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博物馆的收藏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并且同人类文明一样,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博物馆既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博物馆理论的不断创新,它也将自己置身于现代文明之中,不断完善、充实自身。20世纪70年代,国际博物馆界服务社会的战略思想兴起,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日益贴近现实和公众生活,其文化教育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逐步加强,社会导向价值逐渐为社会所认识,博物馆正在发展成为与当今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行业。博物馆是人们进行文化知识、道德思想和美育教育的良好场所。博物馆所收藏的浩繁的文物藏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认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满足了人们知识上的渴求,发挥着启迪思维、开拓智慧的作用。在社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博物馆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博物馆举办的许多陈列展览都传达着思想教育的信息,发挥着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诸如抗洪英雄事迹、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抵制“法轮功”邪教的展览以及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展览,都表明博物馆在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博物馆也是美育的殿堂,是提高人们修养、品位、审美情趣的良好场所。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塑造民众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陈列展示、文学语言等,无不蕴藏着深刻的美;许多藏品是艺术珍品,集艺术、历史、科学价值于一身。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依照美学原则把文物藏品进行陈列展示;许多博物馆本身就是古代建筑和山水园林,是人们审美的对象……总之,在博物馆中,人们可以得到丰富的美的体验和享受。

博物馆在塑造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为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积极贡献。人民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这是城市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三博物馆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社区中度过的,社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民风环境、文明程度等,对每一个人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体现为社区内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社区凝聚力的核心。博物馆本身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分布于一定区域内的博物馆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参与社区文化塑造,是博物馆实现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职能。

当人们对生活、环境等外在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后,便开始需要进一步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和水平。人类具有追求真、善、美的天性,这种天性并不因为外部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将更加强烈地关注高尚的精神追求。博物馆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实物优势,它有计划推出的陈列展览极

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内容,繁荣了社区文化,有助于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博物馆,人们的好奇心、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将会得到满足和印证,从而契合和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帮助人们扩展文化知识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

博物馆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关注社区生活,通过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不断围绕这些主题推出具有鲜明特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陈列展览,以满足社区的需求。博物馆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将流动展览办到校园、工厂、公共场所等人群聚合较为集中的地方深入社区基层,方便人们参观,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将更加广泛地发挥自身宣传教育的功能。博物馆又是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展览的引进、交换,博物馆不断把具有异地风情的优秀文化带到社区之中,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这些展览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和繁荣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城市基层社区文化构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文化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博物馆不断超越自我,拓展着文化传播的空间。博物馆正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塑造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的建设中去,努力使自身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阵地和宣传本地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必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四博物馆是爱国主义和市情教育的基地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和发展而成的,并不断推动着社会前进。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和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有崇拜敬仰之情,也有热爱之情,它既包括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崇拜敬仰之情,也包括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宣传革命的传统、英雄主义和宣传祖国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遗产等都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由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元化,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变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这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的培养,正是建立在对国家、对家乡、对城市的深刻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之上。博物馆以实物为基础的陈列展示极为直观、生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市情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所展示的人类历史、自然遗产、科学技术及这些文化所产生的审美功能,正可以帮助人们唤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现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存在着一定不足,以本地为主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比较欠缺,而博物馆在这方面正好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再现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人文精神和民俗风情,使人们或感怀于先民顽强不屈征服自然的历程,或赞叹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能力,或对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扼腕击节。由此,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之一,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念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博物馆并不只是古老文化的收藏场所,它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撷取,对现代

建设成就的展示,则揭示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目前,许多博物馆都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市情教育的基地,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文化来塑造形象、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的发展必须重视各类博物馆的建设,使其承担起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任,有效提高城市的品位、形象和内涵,为城市的发展服务。

应当承认,目前博物馆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影响还是十分有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博物馆数量还比较少,分布不均,没有形成合力,博物馆类型也较为单一;二是博物馆发展所需的政策和环境因素目前还较为欠缺;三是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它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当前制约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四是博物馆自身业务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都是博物馆事业比较繁荣的国家,美国拥有7000座博物馆,法国、德国拥有的博物馆数也各超过5000座,这些博物馆对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旅游、收藏热潮的兴起以及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正在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博物馆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决定着它是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必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更加强大的文化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李文儒主编:《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来源:浙江博物馆网站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关于项目竹类景观设计的建议要点

关于项目竹类景观设计的建议 我项目方案中,需要大量大竹径的竹子,形成大片的竹林,同时要求竹子必须很高,才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北京地区的竹子竹径都不太大,高度也达不到要求。通过对南竹北移基地的实地调查发现,南方竹类还是不能很好的在北京地区生长,像今年4月份出现的倒春寒气候,前几年生长很好的南方竹子如黄河竹、牡丹竹等都因冻害而死。咨询相关专业人员,今明年都很难买到大竹径的竹子,同时即使买到,也不一定能成活。所以竹林的景观很难实现。 通过对北京市、廊坊市各楼盘,像竹景比较好的香山81号院,廊坊的第九园,都是采用了北方常见的早园竹(见后附图片),效果也不错。但都不是高大的竹林效果。 以下是早园竹的一些栽培管理技术: 北方栽培竹子以散生型竹类为主,散生竹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条件适应性最强。早园竹是散生竹类抗性最好的竹种,在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应用最为广泛,而大竹径的早园竹更是市场上的热销品种。 北方的早园竹在春季4月中下旬发笋,5月上中旬为出笋盛期。6月份是新竹的高生长期,并抽枝长叶,8至9月大量长鞭,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的降低,生命活动逐渐缓慢,到翌年解冻后伴随着气温回升逐步恢复生理活动。各个生长时期早园竹的养护管理工作是培育大竹径早园竹的关键。 早园竹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母株连同地下竹鞭一起挖出移植。为了促进地下竹鞭的生长,提高竹子的观赏效果,移栽竹子必须在出笋之前完成。选择栽植的时间应以春季为宜,清明前后为最佳。要培育大竹径的竹子,母株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要选竹龄2至3年生、秆径2厘米左右、生长旺盛、分枝较低、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的竹子作母株。 早园竹喜欢温暖湿润气候,栽植地点一般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如假山、山丘或人工岛的阳面。移栽一般选择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壤性土,避免过于黏性或过于沙性的土壤。土壤呈微酸性或者是中性。 栽植前要先进行整地,栽植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竹子的质量和成林的速度。整地的方法采用全面整地法,就是对种植地进行全面的耕翻,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保证长出粗大的竹子,要施用基肥,可以选用氮磷钾复合肥,每平方米施用25克。同时为保证竹鞭的生长,施用一些草炭土。 栽植竹子的种植穴的深度一般在40至50厘米,坑的直径要大于母竹根部直径10厘米即可。因为竹子的竹鞭呈不规则生长,所以,不能采用传统的株行距挖多个种植穴,而是采用随意自然式,可呈品字型栽培。 早园竹宜浅栽不可深栽,放母竹时使根盘的表面比种植穴面低5厘米左右,放好之后把土回填。在填土时,要扶着竹子,使竹杆保持直立,然后把土踩实。为了防止风吹或者浇水等原因造成竹子的倾斜或倒伏,可安装一些固定设备。为确保新植竹子安全越冬,北方地区入冬前要在竹子的西北方向搭设风障,2至3年后竹子适应了方可撤销。 竹子喜肥。坚持施肥是保证竹林每年长粗大竹子的关键措施。一般每年施肥1至2次,

城市文化研究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复赛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系全称:信息技术系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毕晓宁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城市文化研究 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 城市是什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封建时代初期,许

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

北京城市介绍

北京介绍 【概况】:北京,是中国六朝古都,历史源远流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格局。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由此北京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现代的人文景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北京全市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在北面有军都山,西面有西山,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的最高峰。境内有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和十三陵水库;其他还有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拒马河和汤河五大河。 北京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季节分明:春季略有风沙,气温偏低。夏季炎热,有阵雨。秋季天气晴朗、温和,天高气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但深秋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冬季气候干燥、寒冷,雪较少。来北京观光旅游不能错过具有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和悠久历史的名吃。名吃有北京烤鸭、涮羊肉、宫廷菜。北京的特产有:王麻子刀剪、安宫牛黄丸、秋梨膏、果脯蜜饯、茯苓夹饼、六必居酱菜。土产有:京白梨、盖柿、良乡板栗、山楂、核桃、密云小枣、杏。 【历史】: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xx项目”景观设计建议书

“xx项目”景观设计建议书 致:董事长 首先,感谢董事长对园林的信任与支持! 我公司有机会为贵公司提供设计服务甚感荣幸。园林将秉承多年良好的设计经验及优质服务,与贵公司一起真诚合作、热情服务,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 根据我公司多年的设计与施工经验,现就对“xx项目”的设计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一、第三期场地的科学利用 我公司的方案设计中已经提到,第三期为临时及过渡性设计和施工,是从城市主干道进入一期二期必须经过的大空间,作为“xx”的对外形象景观。三期的景观展示性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如何在创造景观效益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植被的循环利用率是更深层次的考虑。 根据我公司植物设计师对植物多年的研究,结合我们大型苗圃植物生长的情况得出结论:中小乔木的生长速度更快。 所以建议三期,香榭丽舍大道种植胸径12—15cm的法国梧桐外,两边丛林园可以考虑种植7-8cm或局部地区种植更小的苗木。按屯苗5年期计算,大部分苗木的增值空间在60%—75%之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如果三期绿化苗木投资了500万,则5年后其价值在800—875万。这部分苗木应用到二期景观绿化,直接降低二期的造价成本。 二、架空层,邻居们的第三空间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又是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小区环境规划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物为人用”的观点,以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 高层楼间距约38米,长度约75米,面积约2850平方。每栋约116户, 则每排(2栋)约232户,按每户3口人算,则每栋约700人,以休闲活动高峰期按50%的居民下地面活动计算,则有350人,平均每人占活动空间约8m2/人,除去绿化,活动空间有限,怎么拓展空间?我们考虑可以充分利用架空层,设置棋牌桌、石凳、乒乓球台。。。供居民闲暇之时使用。 这些措施往往比其他景观还更受欢迎,使用频率更高。 在造景上,由外向内延伸,有内向外拓展,充分体现了法式园林的特征之一。 三、通过多种途径降低造价和减少日后维护成本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北京的京味文化

北京的京味文化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现代城市。 文化虽说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却不是虚无缥缈的,在创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现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京味文化具体可以表现为京城传统礼仪文化、京城饮食文化、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老字号文化等等。 北京曾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北京城特有的食物自然体现了他历史的积淀。北京的饮食文化受明清时期北京都城的影响,在全国各名族之间交流融合,形成包容的北京独特菜系。“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风味菜,以牛羊肉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传出的宫廷菜,及做工精细、善烹海味的谭家菜,还有其它省市的菜肴组成,体现了各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 胡同文化石北京的另一个特点。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从网络上的一些资料,可以知道北京许多胡同富有历史意义,胡同也因各种因素而建立和命名。作为元、明、清三代帝都的北京,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

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实践,具有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对促进城市社区的现代化,提高居民素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往和参与需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与意义 1、社区文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 2、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指出,了解社区是了解社会的出发点,社区研究应当包含三大要素,即人民、人们所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其中,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文化是社区人民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源于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也越来越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创意,城市发展,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民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从总体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就文化及创新产业与城市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城市相关发展带来的一定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 0 前言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放缓,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手段早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夸张地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新型发展动力,更是城市本身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着重提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便踏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开始不断变化,原本以日常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文化休闲消费转变,这种变化使我国各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高速发展。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在前几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平均文化创意产业增速平均达到23.5%,比当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快了近一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潜力。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发展大多还只局限于大型城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也会较为迅速,而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会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结构,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城市地位的提升。[1] 1.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型城市中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而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呈现出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形式。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电影行业、动漫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网络出版业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多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红火,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1.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在我国,所谓支柱产业,指的是相关地区产业增加值超过GDP比重的6%。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早在2004年,我国的首都北京其文化创意产业便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此外,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

浅析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解决之路(姓名:xx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 摘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我们要和城市整体形态、生态建设、传统文化、区域结构以及居民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树立文化理念,培育城市文化个性;辐射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法律;社会各界要形成统一性认识,相关部门需提升社会成员积极性,健全管理机制。只有做到了这些,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走向更宽、更具文化个性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 一、前言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地城市文化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和行为上的急功近利,使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着城市文化建设分析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解释 众所周知,文化作为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衡量城市文化可从市民、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三个方面来进行,也是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北京城市文化 2皇家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北京作为一个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城市,曾先后历经了辽之陪都、金之上都、元之大都,直至明、清之首都,历五朝都城。岁月的沧桑更为这块土地增添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造就了北京城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其独有的皇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城市个性特征。北京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是“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然而,历史的变迁无情的抹去了这座古城诸多辉煌与灿烂,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已经使我们越发找不到古城的旧影。今天,对都城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许多曾经逝去的得以重建,破坏的得以保护和修复。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认识这座多灾多难的文化古城。紫禁城是北京都城布局中的宫城,即皇宫,是皇帝后妃起居生活、举行政务朝会的地方,是北京皇家文化的首要代表。紫禁城文化即是皇宫内的皇家文化。北京的城垣按城市结构和区域分布,分别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个部分构成。这座明清两朝都城的营建布局、今夕变迁,和留存到今天各城垣地域内的著名皇家建筑,均体现了这座皇家都城所独有的文化气息。皇家坛庙,即宗庙社稷是国家的象征。九坛八庙的皇家坛庙文化即是北京城所特有的皇家祭祀文化,在北京皇家政治、生活、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北京的皇家园林在帝王政治生活中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几乎所有清代帝王住园生活、理政的时间,都要多于他们在紫禁城内的时间。园林文化即是这些皇家苑囿的营建与兴衰的历史,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王朝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变迁。陵寝文化是北京皇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北京明清两朝的皇家陵寝真事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建筑技术、审美情趣和国家财政等各方面的情况。但是,一切历史遗留在地面的建筑文化遗迹,无不是以人的意志为左右而产生的。帝王文化即是造就北京城所独有皇家文化遗迹的主宰者们的统治兴衰录。是这些在这里生活的帝王统治者们使北京走过了数百年的兴衰宠辱的历程。 西山皇家园林文化 西山皇家园林是中国皇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民俗文化的高度升华,又带有西方文化的色彩。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无不融合于西山皇家园林之中,表现出东方文化的大家气象。 西山皇家园林以“三山五园”为主体。从金章宗的“燕京八景”到清代的“三山五园”,直至颐和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今天,西山皇家园林文化,无论是风水理论、建筑科学、装修学问等,均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是所谓“苏杭园林甲天下”所不能媲美的。有人说苏杭园林如小家碧玉,西山皇家园林似大家闺秀,正此谓也。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譬如说皇家园林,无不选择在背山临水、风景秀丽;座北朝南暗合九五之数,以便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将天人有机地合一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一进入皇家园林就给人以“细雨流鱼出,微风燕子斜”的爽快感,仿佛进入了仙境之所在。 皇家园林除去具有自然美与神秘美之外,还有一种人文的至美。有人将之喻为是一所没有文史哲、数理化之分的大学校。举凡中外文化,不管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庄子的“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的思想;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色空观念……以及天主教的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要把右脸给他;伊斯兰教的“化人化物能化化”的弥天之力;基督教的“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的说教,无不孕化于皇家园林文化之中。 皇家园林文化的教化功能,自1911年辛亥革命,封建皇权退出历史舞台后渐渐消失了。人们面对着长廊上一幅“三娘教子”图;勤政殿前的一对铜麒麟……不明白所为何来。其实皇家园林的一棵树、一幅画、一个造型,均有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在里面。可惜的是很

北京地域文化

《北京地域文化》课程期末大作业 学院应用文理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 1101B 姓名赵金 学号 2010010301013

作业要求: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35分) 试论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但比元大都更加雄伟壮丽。从整个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明北京城是一座呈“凸”字形结构的城,且外城包着内城的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从外城到紫禁城,城墙的外面绕以宽且深的护城河。这样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就成为全城的中心,处在层层拱卫之中。在城的四周再布以天、地、日、月坛,紫禁城俨然是“宇宙的中心”了。 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永定门城楼、天桥、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万宁桥、鼓楼和钟楼。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 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剎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皇城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往外依次是内城外城用于守卫京城防止蒙古南侵。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明代京城是按"左祖右社"的封建传统规制而建的,在皇城左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用以祭祀皇帝的祖先,右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用以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在内城南郊建天坛,以祭天,北郊建方泽坛(地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日坛),以祭太阳,西郊建夕月坛(月坛),以祭月亮。此外,在今天桥南还建有先农坛,太岁坛等明清北京城的街巷胡同横平竖直,总体布局呈棋盘状。内城设九门,外城设七门,皇城设四门,俗称“内九外七皇城四”。城内各以城门为终始点,形成南北和东西干道,也就是大街,在大街间有南北和东西的小街和胡同与之相连。南城的东部,即今和平门以东地区是在兴建外城时并入的居民区,受环境和地形影响,不规则的斜街较多。“内九”指内城的九座城门。南为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北为德胜门、安定门,东为东直门、朝阳门,西为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与宣武门、崇文门合称前三门。“外七”指外城的七处城门,以居中的永定门规制级别最高。外城全长28公里。“外七”指外城的七处城门,正南为永定门,其东侧为左安门,西侧为右安门;东城墙有广渠门,西城墙有广宁门(即广安门);在东城墙北端向西、西城墙北端向东与内城交接处,分别设东便门和西便门,形成了特有的“凸”字形内外城结构。 拆除旧城墙之后北京城的定义也越来越广泛,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建构“两轴—两带—多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25.29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4月下作者:李洁王笑凯[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1身份证:4101021977****252x;2身份证:4113291983****0011)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前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1城市规划模式的分析 1.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1.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3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结束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