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练习(十四)

高三历史练习(十四)

高三历史练习(十四)
高三历史练习(十四)

高三历史练习(十四)

在地理大发现前,欧洲人对生活在神秘遥远的东方人民深感离奇莫测;传奇的虚幻令人惊愕:如说恒河源头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有些人生来只有一条腿,但行动灵巧……甚至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前欧洲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是

A.非洲B.亚洲 C.美洲D.大洋洲

2.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3.《马可·波罗游记》是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西方有很多学者认为马可·波罗没有到中国,理由是马可·波罗游记》没有记载中国的长城。假如西方学者的设想是正确的,那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的杜撰者最有可能是

A.中国人B.西方的封建地主 C.西方的教会势力 D.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日记写道:“当地的居民都来到岸边……有人给我们送来淡水,有人给我们送来食物。有一个老人坐船前来……许多人都来了,包括妇女在内,每人都带来东西。”4.哥伦布说过:“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欧洲人对黄金的这种贪婪地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掠夺黄金是为了满足欧洲人的生活需要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C.资本主义对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D.黄金是白人刚踏上新大陆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5.你认为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的地方所见的应该是

A.印度的土著居民B.菲律宾的土著居民

C.非洲的土著居民D.美洲的土著居民

6.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哥仑布给我们带来贫困”

迪亚士说过:(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7.“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现在菲律宾有一块纪念麦哲仑的碑,这块碑的独特之处是其有两面,一面是赞扬麦哲仑的开拓探险精神,而另一面则是揭露麦哲仑企图霸占菲律宾的野心。欧洲个别国家曾要求菲律宾将碑中揭露麦哲仑野心的那一面磨掉,遭到菲律宾的拒绝。

8.请你分析当时在欧洲哪一国家最希望菲律宾政府能将揭露麦哲仑野心的那面磨掉?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荷兰

9.下列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评价,正确的是①打破了欧洲、美洲和亚洲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古代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发展③引起和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

殖民扩张也拉开序幕,给亚、非、拉地区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10.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

A.欧洲 B.亚洲 C.大西洋 D.地中海

11.16世纪以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等农作物逐渐传到欧洲和亚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是由哪一现象带来的结果

A.新航路的开辟 B.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 C.世界市场形成D.贸易中心的转移12.从世界市场角度讲,全球化趋势最早开始于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D.二战后

13.新航路开辟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量大增

D.引起了殖民扩张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4.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这里商业革命的内涵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商业空前繁荣

B.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市场向世界各地区扩展

C.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D.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15.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

D.欧洲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重心

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拿出一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看,这是中国人首次面临另一种崭新世界观,因为明代中国人的地图清楚标明:中国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国十五个布政使司居地图中部,四周有海环绕,海中有若干岛屿,上面写着九个蛮国名称。这些“岛国”总面积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大……

16.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现象,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明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 B.中国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远远领先于世界

C.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D.中国不了解外部的世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而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而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却远远无法和新航路的开辟相比。

17.以下对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②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不利于国家的发展③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④两者对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都起了促进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18.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冒险家开辟新航路的最大不同点是

A.航海的时间与规模不同B.航海的范围不同

C.航海的结果对各自支持航海国家的影响不同 D.航海的动机及世界影响不同

19.造成以上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各自的社会性质不同

B.各自的经济基础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程度不同

C.各自推行的经济政策不同 D.各自航海时间不同

20.新航路开辟时,正值中国明朝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联系B.西方国家开始从中国大量掠夺白银

C.西方殖民者开始骚扰东南沿海地区D.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遭受严重冲击

21.新航路开辟以后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D.法国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大量的国际贸易者云集于此,每天都有数目庞大的商品交易活动在进行,海港上停泊着各国的商船,东方的陶瓷、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品,为商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22.“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是

A.葡萄牙B.西班牙 C.英国D.荷兰

23.荷兰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是因为

A.其发达的商业资本 B.其发达的工业资本

C.靠对殖民地的掠夺D.靠对西、葡等国的劫掠

24.以下对阿姆斯特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17世纪阿姆斯特丹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②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已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③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④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交易场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5.17世纪上半叶荷兰资本主义最发达,其主要表现包括①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②荷兰国内工场手工业十分发达③荷兰造船业、运输业发达④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⑤荷兰西印度公司把持了西北非与美洲之间的贸易⑥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A.①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航海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后国会及其权力机关特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三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摘自《航海条例》

26.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扩大殖民领地C.争夺欧洲的霸权D.打击荷兰海上贸易活动27.在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中,英国打败了荷兰,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化国家对农业国家的胜利 B.海军国家对陆军国家的胜利

C.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对商业资本主义国家的胜利

D.世界霸权政策对欧洲大陆霸权政策的

28.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是在

A.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 B.发布《航海条例》后

C.三次英荷战争后 D.英法七年战争后

29.下列对英法七年战争性质的说法中,最全面、最准确的是

A.英法之间争夺殖民霸权的战争B.英法之间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

C.英法之间争夺商业霸权的战争D.英法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阅读以下图片

图一“三角贸易”图图二欧洲殖民者处死印第安人

30.图一中的“三角贸易”主要是哪一方面的行为?

A.贩卖非洲黑人奴隶 B.掠夺非洲的香料和象牙

C.掠夺非洲的黄金D.贩卖美洲的印第安人

31.对于图一中所反映的这种历史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C.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 D.给非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32.据图二中的有关信息,你认为引起有当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者的屠杀、奴役 B.罪恶的奴隶贸易

C.欧洲传染病的侵略 D.印第安人缺乏免疫力

33.下列不属于欧洲殖民者给亚、非、拉美带来的灾难的是

A.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几乎灭绝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巨额财富流人欧洲 D.欧洲文化生活方式在当地传播

34.下列关于早期殖民侵略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手段是赤裸裸的抢劫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存在是非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D.①③④

35.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活动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主要作用是

A.抢占了广大海外市场 B.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削弱封建贵族势力 D.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6.下列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暴力手段促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B.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

C.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是由剥削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世界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有力的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历史。

37.右图所示的机器发明的名称是

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

C.骡机

D.飞梭

38.右图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原因是

A.提高织布速度,使纺纱供不应求 B.纺织业可以利用水力进行

C.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D.引起了棉纺织业技术革命的连锁反应

图一瓦特与他改良的蒸汽机

39.图一所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

A.圈地运动的扩大 B.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

C.市场的不断扩大 D.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40.图一的发明使得

A.新航路的开辟得以实现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广泛运用

41.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是指

A.进一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B.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也因此形成

C.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 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图二爱迪生与他发明的电灯

42.伴随着图二的发明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的地位逐渐上升B.轻工业的地位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获得巨大发展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

43.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与这段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中国的四大发明

4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财富日益掌握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

C.资本家加强对生产价格、市场的控制 D.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45.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是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说,这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 B.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的体现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的体现D.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6.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阶段,这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

A.发展阶段B.成熟阶段 C.黄金时期D.衰落阶段

4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主要是通过

A.新航路开辟B.第一次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列强的殖民扩张48.世界市场能够形成,从根本上说是

A.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推动 B.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C.新的通讯手段的应用 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49.在下列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受到科技革命影响和推动的有①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②20世纪美国逐步成为世界霸主③21世纪将形成多极化格局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

有一位现代历史学家得出结论:从总体上看,1830—1848年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明显要比法国糟糕。天空被烟雾笼罩,脸色苍白的人匆匆行于乌烟瘴气之中,连外国游客都为此感到担忧。但是英国控制着100万马力的蒸汽机,依靠1700多万枚机器纺锤,每年生产出200万码棉布,挖掘了数量达5000万吨的原煤,每年进出口货物价值达1.7亿英镑。……英国的棉布消费是美国的两倍,法国的四倍,它生产的铁占世界发达地区生铁总量的一半以上。……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B〃霍布斯鲍姆《革命年代:1889--1948》50.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实质是

A.生产力发展空前迅速 B.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

C.生产工具和技术发生重大改变D.人类社会进人“蒸汽时代”

51.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的标志是

A.圈地运动结束 B.君主立宪制确立C.工业革命完成D.“日不落”帝国形成52.从以上材料来看,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存在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A.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 B.工业革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

C.工业革命过程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严重 D.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53.据以上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来看,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哪些问题?①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共同富裕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③加强社会立法,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④大力加快我国城市化的建设步伐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③

1.B

2.B

3.D

4.C

5.D

6.A

7.D

8.A

9.A 10.C11.A 12.A 13.D 14.B 15.B 16.C 17.B 18.D 19.B 20.C21.A 22.D 23.A 24.B 25.A 26.D 27.C 28.D 29.D 30.A 31.B 32.A 33.D 34.A 35.B 36.D37.A 38.D 39.D 40.B 41.D 42.A 43.B 44.B 45.C 46.B47.C 48.D 49.A 50.B 51.C 52.C 53.B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理大发现前,欧洲人对生活神秘遥远的东方人民深感离奇莫测;传奇的虚幻令人惊愕:如说恒河源头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有些人生来只有一条腿,但行动灵巧……甚至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

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拿出一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看,这是中国人首次面临另一种崭新世界观,因为明代中国人的地图清楚标明:中国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国十五个布政使司居地图中部,四周有海环绕,海中有若干岛屿,上面写着九个蛮国名称。这些“岛国”总面积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大……

材料三:直至15世纪,欧洲的世界地图也很简单:基督耶稣高高在上俯视世界,从诺亚方舟洪水退却之后,诺亚三个儿子分别居住欧、亚、非三洲成为各洲始祖。地图上用圆规画出网状,网状内有代表城市和王国的旗帜与城堡,所谓“世界”即以地中海区域为主要范围的世界。

(1)为何当时的欧洲人会对东方有如此怪异的印象?(4分)

(2)为何当时的中国人会坚持那样的世界观?(4分)

(3)为何欧洲人在15世纪前会绘制如此的世界地图,并坚持地中海中心的世界观?(7分)答案:(1)欧洲人从13-15世纪,由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地中海航路,丝绸之路中断,东西方交流停滞,所以对东方充满着神奇而虚幻的主观臆想。(4分)

(2)中国长期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自视为世界文明的中心,视海外邦国皆是不开化

的蛮夷之地,接受中国文明的恩施与教化。(4分)

(3)欧洲中世纪接受的是罗马天主教皇、基督教会颁布的创造世界与人类的宗教世界观,地图的结构源自《圣经》诺亚方舟的故事。(4分)

15世纪之前的欧洲,由于罗马教皇在地中海的意大利,统治着地中海区域为中心的欧洲版图,所以他们坚持地中海为中心的世界观。(3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惟一自然基础。”

材料2:“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摘自艾周昌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请回答:

从材料1中概括殖民者的罪行(2分)

②从材料2中分析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4分)

③结合材料1和材料2,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有何进一步的认识?(4分)

答案:

2.(1)占领土地、掠夺财富、种族灭绝、贩卖黑奴。(2分)

(2)使非洲精壮劳动力显著减少,黑人家园遭破坏,社会经济倒退,陷入贫困落后。(4分)(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血腥的掠夺过程,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不可分。(4分)

3.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已经

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请你仔细看图,就此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思路点拨】机器工业生产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

然环境的影响,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应如何

解决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

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蒸汽、煤炭取代了人力、畜力、风力、水力,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各种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石块、木头等自然原材料;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喧闹、拥挤、快节奏的城市取代了宁静、闲散的乡村,自然环境也被污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图1:纺织工厂图2:火车

材料二:图3:

材料三:图4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

⑴图3、4反映了哪些重要历史现象?

①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⑵图1、2与图3、4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因果关系;→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①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生的需要——形成的必要性。

②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奠定物质基础。

③汽船、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推广——奠定技术基础。形成的可能性

④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结论: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⑶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①以欧洲为中心。②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三大洲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科技进步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作用大。

高三历史训练题及答案2

历史训练题 1.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后,立即遭到布尔什维克内部普列汉诺夫、加米涅夫等人的激烈反对。考茨基在1918年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书中,大肆攻击十月革命,把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比作“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这些现象反映出 A.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层面的交锋激烈 B.暴力夺权加快了俄国历史发展进程 C.布尔什维克党内思想混乱、矛盾尖锐 D.当时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2.二月革命是一个“料想不到”的奇迹,在短短的8天之内瓦解了统治俄国几个世纪的沙皇政权。促成这一“奇述”的因素主要是 A.列宁的英明领导 B.“一战”激化了各类矛盾 C.四月提纲的提出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3.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俄国临时政府的对外态度 A.遭到了俄国人民的一致反对 B.促使布尔什维克党发动起义 C.赢得了英法意协约国的支持 D.导致革命运动不断走向高潮 4.李大钊指出:俄罗斯之革命20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公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这主要表明十月革命 A.推动了世界革命的进程 B.担负起多重的历史使命 C.产生了多种社会影响力 D.作用与以往革命完全不同 5.列宁认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苏维埃支持它,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内部的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列宁的这一认识体现于 A.《共产党宣言》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四月提纲》 6.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他们以恐怖的手段获得政权,对自由、财产的破坏远远大于 法国革命……我们不要去理睬这些危险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不与他们发生直接往来!”下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谋求夺取世界霸权B.俄国二月革命引起美国恐慌 C.美、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D.美国否定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 7.1917年4月,“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德国的最高指挥部用一列密闭的火车将列宁和其他革命者运回俄国”。德国这样做的初衷在于 A.为俄国制造麻烦迫使其退出战争 B.以实际行动支援列宁的革命斗争C.避免在德国发生激进的社会变革 D.与布尔什维克党结成暂时的联盟 8.“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里的“它”指 A.宪章运动 B.巴黎公社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9.战争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三八妇女节那天,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喊:“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0.俄国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先后经历了十月党、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领导下的民主改革,但他们根本没有改变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无法满足人民的迫切要求。这表明 A.二月革命未完成革命任务 B.俄国当时的民主宪政比较活跃 C.俄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能 D.布尔什维克是人民的必然选择 11.1917年3月,“彼得格勒自发的示威游行转变为士兵起义……布尔什维克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2.有学者指出,从长时间远视界来看,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皆发生于具有大陆性格的国家,也都被强迫放弃过去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本位的体制,而采取以“数目字”管理(指一个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体制时的状态)的趋向。这三场革命都A.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体现了普遍民主原则 C.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D.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13.《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这场斗争 A.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B.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以和平的方式而终结 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4.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他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年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全国Ⅱ卷)黑龙江考题2018.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24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A.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D.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25.自耕小农衰退.土地兼并缓和D.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A.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26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A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27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28术中人物的脸谱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C D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187729.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30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31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C 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公元前32340“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B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年333.华盛顿在1787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B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1 / 8 .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1934.的原因在于.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C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10100年,我们应当在.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35一思想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0.(25材料一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191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年到19171923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5种左右。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018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高考北京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湖北省稳派教育高三历史强化训练(一)试题新人教版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考生注意: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相应位置。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中相应住置,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不能答在试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3.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4.战国初期,传统社会组织解体。魏国李悝(或李克)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5.亚西比德是位富有而又英俊的贵族,他视战争为谋求个人荣誉的机会,因而怂恿公民大会拒绝和平,在一个错误的时机试图征服西西里以获得新的权力。结果被对手打败,于是他加入了斯巴达军队与雅典反目为仇,但后来他又赢得了雅典民众的支持并在海军中担任指挥官。当雅典战败时,他逃之天天。亚西比德的例子反映出雅典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1.在1945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退回到1911年的水平;于1938年相比,实际下降了百分之四十。由于意大利在殖民地的移民被遣退回国,向外移民停止,意大利人口激增,至使生活水平降低到惊人的地步。如果没有国际援助,尤其是美国的援助,许多意大利人就被饿死了。到1945年,意大利的实际工资下降到1913年的百分之26.7 材料表明()A二战导致了国际力量格局的直接变化B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C美国的援助在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帮助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的秩序和战后经济的恢复D法西斯自食其果 答案B 2.1940年秋,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开到黄河以北,并寻机消灭,此事最终结果是A中共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B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新四军番好C周恩来在重庆日报发表“为江南死国难者志衰”“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D宋庆龄、何香凝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 解析:A。此题难度简单,依据所学知识,随37年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游击主义以及变敌人后方为抗战前线的抗日方针,抗战后期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抵抗了半数以上的日伪军队,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国民党在当时还不能放弃统一战线。另外英美从自身利益考虑(二战抗击法西斯的压力),也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bcd属于后果但不是最终结果,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表示皖南事变“不涉及党派政治”,并保证“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至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了 3.“我们正睡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上。你们没有看见大地正在抖动吗?”材料说明A1837年欧洲农业歉收,工人失业,人民生活难以为继B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C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D法国迫切需要结束动荡实现稳定 解析:D 这位法国议员的发言之前法国即将爆发二月革命,故排除b。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在热月政变后标志结束,故排c d准确反映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的必然性,符合题意。 4.维多利亚18岁成为英国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这说明A责任内阁已经确立下来,英王成为“虚君”B实权掌握在议会手中C君主立宪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强大D英国缺乏一个政令的连续性 答案A 5.“天道,后起者胜于先起也;人道,后人逸于前人也。”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进化发展的,有君主专制的“据乱世”进到君主立宪的“升平世”是历史的必然。根据这种理论进化历史观,他认为当时的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应当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世运既变,治道斯矣。材料表明A作者认为君主立宪制度比君主专制制度优越B作者讲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入社会历史领域C作者意在变革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导D中国政治改革不意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解析:B 题目意在考查康有为的“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观点,b项符合题意 6.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综合练习题(2016.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汉宣帝(西汉第十位皇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 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以兼爱非攻尚贤为治国理念 C.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 D.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这表明他【】 A.提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礼教传统 6.与西方启蒙思想相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内容主张上,其不同于西方启蒙思想的【】 ①有设想未来社会②批判专制制度③宣扬民主法制④尊重科学知识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④ 7.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智者学派。下列有关其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它是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物 B.他们的思想蕴含着人文主义的萌芽 C.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D.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8.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高三历史试题(2)

高三历史试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礼”的具体内容是“君令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这一内容在当时的主要意义是 A.控制百姓思想保障社会治安 B.维护西周的宗法等级秩序 C.加强周天子对诸侯王的控制 D.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 2. 乾隆时期,军机大臣和珅利用“咨文”这种平行文书,巧妙地绕过皇帝和监察体系,围绕自己建立了某种“影子军机处”。这说明 A.军机处分割了宰相的部分权力 B.制度变革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军机处在运作方式上存在缺陷 D.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制逐渐被废除 3.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从常态民主(政治形式与经济内容相契合)向平民民主(政治形式与经济内容背离,表现为民主主要为平民享有)的嬗变。下列改革措施属于雅典典型“平民民主”的是 A.实行财产等级制,论资授官 B.严格公民资格,妇女和奴隶无公民权 C.五百人会议成员由抽签选出 D.十选区中各选一人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4.罗马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人们经常通行或站立的地方上的滴水檐上或雨阳篷上,放置其坠落可能致人损害的物。对违反这一规则行事的人,将授予10个索里迪(古罗马的一种金币)的基于事实的诉权对抗他。该规定 A.彰显人文主义色彩 B.体现了“轻罪重罚”的原则 C.关注弱势群体利益 D.明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5.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介绍,(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最高统治者的权力被分成两个分支:其一为立法机关,即议会,由国王、上议院及下议院组成,它决定政府形式和行政机关的设置;另一支则为行政机关,只包括国王一人。这一表述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 B.国王专制 C.权力制衡 D.议会至上 6.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7.鸦片战争后,办理对外交涉的耆英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这表明耆英 A.抛弃了华夷观念 B.主张建立近代外交 C.转变了旧有观念 D.主张融入世界秩序 8.南京临时政府明令废除蛋户(广东、福建等地的水上居民)、惰户等类人的贱民身份,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人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成立,仅1912年间,各种社会团体就达300多个。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 B.扩大了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 C.践行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 D.终结了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 9.1917年7月5日,由阿列克辛斯基和一个叫叶尔摩兰科的海车少尉合著的一个声明出现在张黄色的小报上,声称列宁是在德国参谋本部指挥下的间谍,还包括别的布尔什维克。据 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俄国 A.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具备 B.政权已被资产阶级控制 C.无产阶级开始暴力革命方式 D.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女民兵的需求急剧降低,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16岁至50岁和能使用武器的女性公民几乎都被编入民兵组织。1961年,人数出现一定的下降,但在“文革”期间又出现巨大反弹。这些变化 A.折射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 B.源于朝鲜战争导致我国兵员不足 C.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沉浮不定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一)人民版说课材料

高三历史强化训练试题(一)人民版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说的“民主政体”可能是指A.西周分封制B.秦朝中央集权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D.宋代二府三司制 25.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26.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这一说法出现的原因是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B.商品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C.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地主大量兼并土地 27.明清时期,我国一著名学者指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一思想的实质是 A.反对君主专制B.抨击封建统治

C.要求学以致用D.反对个人崇拜 2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29.《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 ‘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成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0.“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31.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2020届高考历史江苏省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综合训练4

训练4 1.“不论西周氏族……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 D “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 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 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答案 A 根据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内容,故排除。 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的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 C 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水平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的时代特征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8

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新石器时代,人类引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 B.《旧约全书》、《古兰经》 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 D.《古兰经》、《荷马史诗》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 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高三历史选择题强化训练118

今天我们仍然应当继承五四运动的传统和精神。而最值得弘扬的是: A 走向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精神 B 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C 不惧怕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精神 D 坚定不移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 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是: A 阶级利益 B 主要矛盾 C 革命目的 D 合作方式 中共八大确定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是: A 逐步改造 B 多快好省 C 稳步前进 D 快速发展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的直接原因是: A 汉族地主官僚的要求 B 南北对峙的局势 C 政府要扩大财税来源 D 民族融合的趋势 武昌起义的参加者主要是: A 学堂学生 B 城市平民 C 新军 D 华侨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的会议,决定: A 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放弃攻打长沙计划,改向山区进军 D 成立红四军,开辟农村根据地 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是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B.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中共八大的许多方针和设想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当今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 现代科技的发展 B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 D 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当时的清朝皇帝是: A 道光帝 B 同治帝 C 咸丰帝 D 光绪帝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其核心内容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下列哪一运动比较全面地检验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A 五四运动 B 省港大罢工 C 国民会议运动 D 五卅运动 西安事变的发生和解决,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推荐-高三历史高考41题专题训练

肥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专题训练(全国卷41题题型) 1.(2015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2015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3.(2014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4年高考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 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 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 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 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5.(2013年高考卷Ⅰ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2019年整理】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应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C.任人为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发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页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茧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4.中国古代用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管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5.削弱相劝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与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6.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立有围墙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晚上“市”门紧闭 7.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阁 8.“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立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牺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试题 本试题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是指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②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颇具警戒作用。 ③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 至15 岁受“小学”教育,16、17 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⑤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 年第5 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B.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C.在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D.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相关主题